双下肢麻痹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及表现症状和治疗措施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及表现症状和治疗措施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

运动神经元病与癌症、艾滋病齐名。

只要患了这种病,先是肌肉萎缩,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

所以这种病人也叫“渐冻人”。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依受损部位而定。

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于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

临床以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

本病主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

四肢远端呈进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缩,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肌张力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根据受损最严重的神经系统部位而定,临床症状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具体分型如下:1.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

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方式隐匿,缓慢进展。

临床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肌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此时下肢则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症状通常自一侧发展到另一侧。

基本对称性损害。

随疾病发展,可逐渐出现延髓、桥脑路神经运动核损害症状,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和言语含糊;晚期影响抬头肌力和呼吸肌。

儿麻后遗症-膝反屈 膝反张(膝过伸)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案

儿麻后遗症-膝反屈 膝反张(膝过伸)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案

在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畸形中,膝反曲畸形也是一种常见的畸形。

膝反曲,也叫膝反张,是指站立时膝关节形成弓背向后的弯曲畸形。

出现膝反曲的原因是大腿后方的肌肉(腘绳肌)瘫痪,而前方的肌肉(股四头肌)没有瘫痪或者没有完全瘫痪,站立时后方肌肉不能牵拉小腿弯曲膝盖,前方的肌肉(股四头肌)持续牵拉小腿向前弯曲,久而久之就引起膝盖向后弓,形成反屈畸形。

一旦出现膝盖后弓(膝反曲),站立时由于身体重量的压迫,使膝关节后方(腘窝)的韧带和关节囊被拉松,畸形逐渐加重,并逐渐继发骨头的弯曲变形;弯度越大,膝关节后方受力越大,关节囊和韧带越被拉松弛,形成恶性循环,畸形逐渐加重。

膝反屈形成后,站立时,身体的重量压在膝关节的前部,前部受力成倍增加,加速关节的磨损,引起疼痛,严重者丧失行走能力。

轻度膝反屈畸形,如果仅仅是因为关节囊和韧带松弛而没有骨头的变形,治疗起来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微创矫正松弛的韧带和关节囊;如果膝反屈较重,除了关节囊和韧带的松弛,骨头也发生变形,则我们定制化矫正方案,畸形即可矫正。

例:女 3岁脑瘫后遗症,双膝畸形反张,摇摆步态。

我们施行个性化定制化优化组合方案后,下肢畸形矫正,步态明显改善。

术前:
术后:
例:女儿麻后遗症,双下肢畸形,双膝反张畸形,跛行步态。

我们施行个性化定制化优化组合方案后,下肢畸形矫正,步态明显改善。

术前:
术后:
例:女儿麻后遗症,双下肢畸形行走功能障碍,双膝反张畸形3°,左膝35°,右膝25°。

我们施行个性化定制化优化组合方案后,下肢畸形矫正,步态明显改善。

术前:
术后:。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致双下肢软弱无力,胀痛一例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致双下肢软弱无力,胀痛一例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致双下肢软弱无力,胀痛一例【摘要】探讨阿米卡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引起的神经阻滞症状,药物作用及治疗情况。

【关键词】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双下肢软弱无力,神经阻滞症状,药物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现年35岁,男性.平素身体健康,因发热.咳嗽.咽疼一天就诊,查t.37℃、p.75次/分、r.18次/分、bp110mmhg/75mmhg。

咽部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和哮鸣音,触诊双肺正常,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随给予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2g,利巴韦林0.2g,分次臀部肌内注射。

于肌内注射后6小时出现双下肢软弱无力胀痛不能直立及蜷曲,当时无发热头疼及恶心呕吐。

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膝腱反射减弱。

无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随给予临床实验室检查,化验血常规检查wbc13.6,lym%,rbc红细胞5.38*1012/l,hgb,176g/l,plt血小板221*109/l,mpv平均血小板体积6.6fl,lym%淋巴细胞%11.1,mon单核细胞,mon%单核细胞%9.0,gra%粒细胞占白细胞%79.90,gra粒细胞10.90,葡萄糖6.08mmol/l,钾3.3mmo1/l,钠141mmol/l,氯95mmo1/l,钙2.33mmol/l 离子钙1.17mmol/l,ph7.5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mmol/l,其余正常。

1.2 既往史患者三年前因患肠炎肌内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曾出现相似症状,无其他药物过敏史。

1.3 方法①患者给与vic3g,vib60.2g,10%氯化钾注射液10ml 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②注射用青霉素钠80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3黄芪注射液2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1.4 疗效结果治疗后两小时缓解24小时症状消失2 讨论2.1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本品最突出的优点是对许多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所长生的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稳定,不会为此类纯化酶而失去抗菌活性,格兰氏阳性球菌中本品除对葡萄球菌属种甲氧西林敏感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外,肺炎链球菌各组链球菌及肠球菌对之大多耐药,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对厌氧菌无效。

什么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及手脚麻木 刺痛是如何引起的

什么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及手脚麻木 刺痛是如何引起的

什么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如何防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

其发病目前认为与微血管障碍引起神经组织的局部缺血和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神经组织内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或失衡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①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非常广泛,可见于9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

病变多为对称性,下肢比上肢多见,病人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常有麻木、虫爬、针刺样疼痛等感觉,感觉障碍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夜间疼痛往往加重,病人有时难以入睡。

下肢的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植物神经病变。

植物神经是人体内一组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神经,它分布广泛,影响到人体各个系统。

当病变发生在心血管系统时,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站立时,病人感觉头晕、软弱无力、视物不清,严重时可跌倒,但倒地后立即清醒。

病变发生在泌尿系统时,可发生膀胱麻痹,尿潴留,小便淋漓不尽,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

病变发生在生殖系统,病人可出现阳痿、早泄、逆行性射精,这是糖尿病人不育的原因之一。

病变发生在消化系统时,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病人常有间歇性、无痛性原因不明的腹泻。

还可导致病人排汗障碍。

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时,病人对低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时无心慌、饥饿感、出汗等前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这一点反引起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高度重视。

③脊髓神经病变较少见。

④颅神经病变。

病人可出现头痛、眼肌麻痹、复视。

⑤脑部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常见。

⑥运动神经病变。

病人腿部突然或逐渐地出现烧灼感,患者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行走困难。

典型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防治措施:①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控制好血糖,可使神经病变好转。

哪怕病人有疼痛、感觉异常或颅神经病变,只要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半年,这些异常改变也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因此,控制好血糖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基础治疗。

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作者:黎洪林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24期[摘要] 目的研究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治疗。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椎管内麻醉的患者1000例,分析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治疗。

结果 1000例椎管内麻醉的患者中,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患者13例,发生率为1.3%,发生原因有很多,有麻醉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经过治疗,9例痊愈,3例有效,1例无效。

结论椎管内麻醉很少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但是偶尔会发生,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且进行治疗。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下肢疼痛;功能障碍;原因;治疗[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108-02Causes and treatment on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ow limb pain and dysfunctionLI Hongli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nongjia District in Hubei Province,Shennongjia 4424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auses and treatment on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ow limb pain and dysfun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and a total of 1000 patients with spinal anesthesia tha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during August 2005 and May 2012 were selected. Causes and incidence on spinal anesthesia with low limb pain and dysfun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imely treatment was given to them. Results 13 patients with low limb pain and dysfunction in 1000 cases of spinal anesthesia were generated, and the incidence was 1.3%.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generating low limb pain and dysfunction, which contain anesthesia,the patient's own factors and so on. After treatment,9 cases were cured,3 cases wer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one case was invalid.Conclusion Spinal anesthesia complicated by lower limbs pain and dysfunction rarely occur,but it will occasionally occur,and timely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treatment is needed.[Key words] Spinal anesthesia;Limb pain;Dysfunction;Reasons;Treatment椎管内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者硬膜外腔,脊神经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1]。

周期性麻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周期性麻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周期性麻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在我国大多数为散发,欧美国家以遗传性或家族性多见,散发性仅占20%,故称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于1q31~32,与二氢吡啶受体基因相连,可能由基因突变致病。

高血钾性(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又称遗传性发作性肌无力症,强直性周期性麻痹,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

近年来,发现位于17q23.1~25.3上的骨骼肌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存在错叉突变,高钾型和正钾型周期性麻痹与这种基因突变相关,而被认为是一种骨骼肌钠通道病。

(二)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太明了。

大多认为钾代谢障碍和肌细胞内外的钾平衡失调是引起发作的主要原因。

还与膜内外其他离子的分布及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有关。

而糖代谢过程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对钾的代谢亦有广泛影响。

近年来,发现位于17q23.1~25.3上的骨骼肌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存在错叉突变,高钾型和正钾型周期性麻痹与这种基因突变相关,而被认为是一种骨骼肌钠通道病,这些突变可引起钠离子通道蛋白的结构改变;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则认为是一种L型骨骼肌钙通道(双氢吡啶受体)疾病,双氢吡啶受体基因位于1q31~32,基因的突变可引起L型钙通道功能异常。

这些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可能引起肌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和膜电位的改变,使肌纤维失去兴奋性而引起骨骼肌瘫痪。

临床表现1.低钾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国内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的在发作前可有暴食、酗酒、高糖饮食、疲劳、剧烈活动、情绪紧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寒冷等诱因。

大多在夜间睡眠或清晨睡醒时发病,也有在午睡时发病。

醒时发现四肢软瘫、麻木、酸痛、无力。

严重者可有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

肢体瘫痪双侧对称,近端为重,亦可仅波及双下肢,波及四肢时一般也以下肢为重。

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椎管内麻醉并发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脊髓出血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处出血的局部 表现 。4 脊神经损伤 C 例 T检查均无 阳性发现 , 其中
3 例穿刺或置管过程 中出现下肢明显放射痛 , 后 其 并发下肢疼痛等症状 , 可确诊为脊神经损伤。
( 稿 日期 :0 7 1— 5 收 20 — 1 1 )
为 了查 明病 因 , 别 对 1 分 5例 行 C T检 查 , 截 对 瘫患 者加 做 MR 检查 。脊 髓 损 伤 患者 系 剖宫 产 , I 采
法有 : 硬膜外麻醉 1 , 4例 均选 L : 。 棘突间隙穿刺 ,3 1 例向头端置管 3 4 m, 例 向尾端置管 ; - 1 c 腰麻与硬膜
外联合麻醉 1 , L 棘突间隙穿刺 , 例 选 2 硬膜外向头 端置管 , 腰麻用 0 7 %布 比卡 因 1 5 l5 %葡萄 .5 . 、0 m
糖溶 液 0 4m 。 . l
1 例中男 1 , 1 , 5 例 女 4例 年龄 1-2岁 。急性 76 阑尾炎 1 , 例 髌骨脱位 1 , 例 子宫肌瘤 2例 , 宫外孕 破裂 、 失血性休克 1 , 例 剖宫产 1 0例。临床表现有 : 截瘫 3例 ; 下 肢 疼 痛 、 觉 迟 钝 、 木 , 阴部 麻 双 感 麻 会 木, 大小便失禁 1例; 下肢疼痛 、 木、 麻 感觉迟钝 l 1 例, 其中左侧 7例 , 右侧 4 。根据病 因分 : 例 脊髓 损 伤 1例 , 髓 内出血 1例 ,3 硬膜 外肿 瘤 1例 , 神 脊 L一 。 脊 经损伤 4例 , 腰椎管狭 窄症 1 , 例 腰椎 间盘突 出 3
维普资讯
6 2
实用疼痛 学杂志 20 年 2月第 4 08 卷第 l 期
P i Ci J F bu r 0 8. 14. a l e r ay2 o Vo. NO. n n 1

双下肢无力鉴别诊断方法

双下肢无力鉴别诊断方法

双下肢无力鉴别诊断方法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双下肢无力。

双下肢无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身体健康情况牵动着家里每一个人的心,只有身体的健康,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不能忽视身体的病痛,但是好多人都不懂得正确的方法,使得自己的病情更加恶化。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双下肢无力鉴别诊断的方法。

Ⅰ型:眼型(ocular MG)。

仅上睑提肌和眼外肌受累,约占20~30%。

ⅡA型:轻度全身型(mild generalized MG)。

以四肢肌肉轻度无力为主要表现,对药物治疗反应好,无呼吸肌麻痹,约占30%。

ⅡB型:中度全身型(moderate generalized MG)。

较严重的四肢无力,生活不能自理,药物治疗反应欠佳,但无呼吸困难,约占25%。

Ⅲ型:急性暴发型(acute fulminate MG)。

急性起病,半年内迅速出现严重的肌无力症状和呼吸困难,药物治疗反应差,常合并胸腺瘤,死亡率高,约占15%。

Ⅳ型:晚期重症型(late severe MG)。

临床症状与Ⅲ型相似,但病程较长,多在2年以上,由I型或II型逐渐进展形成,约占10%。

此外, MG母亲的新生儿15%可有出生后一过性肌无力症状,称为新生儿型重症肌无力(neonatal MG),表现为吸奶困难、哭声无力、四肢活动减少、全身肌张力降低,多在6周内自然减轻、痊愈。

危象是指MG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

根据不同的原因,MG危象通常分成3种类型:因胆碱酯酶抑制剂用量不足所致的肌无力危象,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所致的胆碱能危象以及无法判定诱因的反拗性危象。

(1)肌无力危象(myasthenic crisis):大多是由于疾病本身的发展所致。

也可因感染、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月经、分娩、手术、外伤或应用了对神经肌肉传导有阻滞作用的药物,而未能适当增加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剂量而诱发。

常发生于Ⅲ型和Ⅳ型患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

【黄芪桂枝五物汤:手脚麻木及诸多病症】很多种中老年人在上了年纪之后都会出现手麻或脚麻的情况,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衰老现象,只要多加休息就可以自动消失。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手脚麻木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本来只有一个手指头麻,到最后变成了整个手麻。

过度劳累有可能会导致手脚麻木,但是这属于生理性麻木,只要多加休息麻木感就能自动消失,但是如果长期出现手脚麻木,很有可能是气血淤堵所致。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专治手麻、脚麻的方子,这个方子来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用过都说好。

《金匮要略》里面是这样写的“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血液流通不畅,阳气和阴气都很虚弱,就好像被风麻痹了一样,这个时候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主治。

这个方子的药材有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红枣。

黄芪9g、白芍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干10g,分成7份,每天早上饭后喝一剂即可,等着7剂药都喝完,你会发现手脚麻木的症状明显好了很多。

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试过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的原理是什么呢?黄芪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药材,很多人都喜欢用黄芪泡水或煲汤喝。

黄芪的主要作用就是补气、健脾和生阳,经常被用于改善因为气虚导致各种病症,而手麻、脚麻多半都是因为气血不畅,黄芪刚好可以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果。

桂枝指的就是桂树上那一撮嫩绿的树枝,有很好的生发作用,同时还能温经通络、助阳化气,在中医里面经常被用来治疗关节不利、屈伸不利等不适。

白芍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养血调经、活血活络、疏通筋骨,我们常常在柴胡散以及逍遥丸里面看到它的存在,对于情绪急躁、肝气郁结的人来说,白芍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疏散作用。

生姜大家都知道,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在这个方子里面主要起一个助推的作用,帮助温暖我们的经脉,促进气血的流通。

红枣也有很好的养心补血的效果。

方子虽然简单,但是配伍得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

手脚麻木竟是10大疾病征兆!

手脚麻木竟是10大疾病征兆!

手脚麻木竟是10大疾病征兆!以下是生活百科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当心手脚麻木竟是10大疾病征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 脑动脉硬化这是很常见的引起手脚发麻的因素,中老年人对此可能更加明显。

动脉硬化,会引起大脑皮质的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大脑的感觉中枢功能出现障碍,这样就会导致相应肢体部位的麻木感。

这种成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重视和治疗,患者容易向脑卒中、半身不遂的方向发展。

麻木特点多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或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半身不遂而瘫痪。

应对措施:对于这类患者,必须遏制脑动脉硬化。

遵医嘱服用降脂、降糖药物很必要,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血压。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正常,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所致,而TIA又很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因此,对于有三高或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中老年人尤其对此种手脚麻木引起重视。

应对措施:TIA或者脑梗死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是急性发作的并可伴有言语障碍、半侧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此类型应即刻就医。

※ 痛风究发现,经常手发麻的患者中,有不少是痛风所致的。

这是尿酸沉淀在正中神经处,压迫正中神经,而出现手麻疼痛问题。

所以,经常感觉手发麻的人应该及时化验一下自己的血尿酸水平。

应对措施:如果确诊为痛风,必须按照规定服药尽量控制病情。

以免病情严重发展为急性的关节痛发作。

日常理疗,我们可以通过药用芦荟来实现。

药用芦荟能促进代谢、分解尿酸、碱化体液,同时还能镇痛。

取芦荟汁外敷在患处,外用塑料固定,或者芦荟片水煎取汁加冰糖调味服用,均可。

※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手脚发麻,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压忽然升高引起的。

当血压忽然升高的时候,全身小动脉会痉挛,动脉管腔会变得狭窄,肢体血流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发麻症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杨期东认为: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肢体麻木要首先考虑合并颅内病变,如脑血栓、脑梗塞等,建议到医院做颅脑CT或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神经内科医生会在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上,加上扩张血管和营养脑神经的药物治疗。

[身体]怎样治疗腿麻 做这些小动作轻松缓解腿麻现象

[身体]怎样治疗腿麻 做这些小动作轻松缓解腿麻现象

[身体]怎样治疗腿麻做这些小动作轻松缓解腿麻现象很多人都出现过腿麻的问题,长期久坐或者是保持同一个姿势都容易造成腿麻现象,但是,腿麻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引起的,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多注意。

腿麻的危害有哪些?腿麻了应该怎么治疗比较好呢?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腿麻问题?怎样治疗腿麻腿麻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姿势,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快速的走动几分钟,如果感觉到左腿发麻,那么久高举右手停留10秒再放下,这样反复3次,反之,亦然。

另外,我们改变走路姿势例如内八字,这样可以使得不同的肌肉部分均衡受力,从而减轻发麻的感觉。

此外,还要对发麻部位进行搓、热敷,这样也可以起到消除麻木的效果。

平时无论站着、坐着都要保持正确姿势,同一姿势不要持续太久,最好隔几分钟就变换一次;多进行一些慢跑、游泳等锻炼腿部的运动。

另外,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病变也可影响周围神经,引起腿麻、脚麻,如果你经常感到腿脚发麻,建议及时就医。

腿麻是怎么回事下肢麻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高发的疾病之一。

很多人认为下肢麻木是被风吹、过度劳累或是久坐等原因引起的,一般情况下,下肢麻木这种症状是会很快消失的。

但是,有些朋友的下肢麻木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第一:良性下肢麻木会随着患者的心情、饮食、天气、运动状况的改变而自行消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般2-3天就可以消失。

第二:恶性下肢麻木恶性下肢麻木的主要特征就是持续性和进行性。

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不断,无法自行消失;且随着时间的增加,麻木的程度日趋加重。

腿麻不是一种小病,建议大家如果出现腿麻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去检查诊断,从而可以避免小问题出现大祸端。

腿麻的危害腿麻脚麻多由不良姿势的久坐、久站、久蹲引起。

腿部血液流通不畅,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不能把受到的刺激准确、及时地传给大脑,提醒我们变换姿势,所以就会腿脚发麻。

另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压迫胫神经或腓神经,引起神经麻痹症状,使腿和脚产生麻木感。

34例周期性瘫痪的护理

34例周期性瘫痪的护理

126434例周期性瘫痪的护理林媛广西医科大第四附属医院(545005)摘要:周期性瘫痪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瘫痪。

常突然起病(多在半夜或凌晨发现肢体瘫痪或软弱),多数以双下肢为主,少数累及四肢,严重者累及颈部以上,1~2小时达高峰,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以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最为常见。

现本组讨论34例周期性瘫痪的护理,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提供较好的临床依据。

关键词:周期性瘫痪;低血钾;护理学1临床资料本组34例周期性瘫痪病人,均符合周期性瘫痪诊断标准[1]。

年龄17~36岁,均为男性,其中血清钾在3.0~3.5m m ol/L5例;血清钾在2.5~3.0m m ol/L18例;血清钾在2.0~2.5m m ol/L 11例;其中以双下肢瘫痪为主24例;四肢瘫痪者8例;累及颈部以上伴呼吸困难者2例。

2护理2.1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以及观察病情的转归: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因血钾浓度过低或过高均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缺钾的程度并不是平行的,而其发作时往往还伴随有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2]。

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的变化,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采集血检验标本,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心理护理初次发病患者由于肢体软瘫、吞咽困难、对患该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治疗效果容易产生恐惧感,情绪极度紧张、焦虑和恐惧。

尤其使用呼吸机人工通气的患者神志亦清醒,因此,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要多给子心理安慰和生活关心,帮助介绍本病的医学知识,使病人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

此病多发于青壮年,社会和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甚至家庭经济来源的支柱,瘫痪发作后担心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害怕失去工作,易引起焦虑、恐惧,甚至悲观失望[3]。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经常与患者谈话,解释该病的正常病程,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解除心理负担,同时积极配合治疗。

上肢麻木诊断详述

上肢麻木诊断详述

上肢麻木诊断详述*导读:上肢麻木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偏瘫。

本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或颈肩综合症。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

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但由于椎管穿刺本身可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造影剂可出现各种反应,具有一定危险性,临床要从严掌握。

椎动脉造影是通过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进行穿刺造影,或者切开肱动脉或股动脉进行插管造影。

主要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同时也是减压术前的常规检查,可确定施术部位及范围。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根据病情挑选直接向颈髓供血的动脉注入适量造影剂,根据其造影结果可确定肿瘤部位,诊断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缺血、椎体后缘致压物等。

颈椎静脉造影即将造影剂由胸锁乳突肌内缘直接注入椎体内,通过静脉回流,显示出椎外静脉和椎内静脉的形态和流速等变化,据此推断椎管内外病变情况,对颈椎病合并脊髓症状者尤为适用。

1、须与上颈段椎间盘综合征鉴别的病症:枕寰关节和寰枢关节扭伤或半脱位常可引起与上颈段椎间盘综合征相同的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较小,或有或无损伤史,常诉严重颈痛,向一侧头皮放射,可至额部。

颈项僵硬,椎旁肌痉挛,不能点头转颈,常呈斜颈畸形。

敌敌畏中毒致双下肢瘫痪1例

敌敌畏中毒致双下肢瘫痪1例

敌敌畏中毒致双下肢瘫痪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敌敌畏;中毒;麻痹;双下肢敌敌畏属有机磷农药,高毒类,毒性发作快,潜伏期短,病情重,易发生肺水肿,严重者数10min内即可死亡。

胆碱酯酶复能剂对敌敌畏中毒效果不佳,中毒后致双下肢瘫痪者罕见,现报导1例经过251医院综合内科和康复理疗恢复病例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0岁,于2008107日因自服敌敌畏意识不清20min就诊。

查体T 35.7℃,P 70次/min,R 0次/min, BP 11/6kPa,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mm,双肺布满啰音。

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温水洗胃约2万mL;导泻药经胃管注入;静点可拉明、洛贝林、多巴胺、氟美松;肌注长托宁,给予床旁血液灌流。

10h 后渐有自主呼吸,36h渐有意识,2d后神志清楚,自主呼吸稳定,双肺啰音消失,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

20d后自觉双下肢无力,不能自行走动,且越来越重,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肌力0级,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

查头颅CT未见异常。

血清电解质检查血钙稍低,余未见异常。

转康复科,给以激素、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配合按摩、电针、功能锻炼。

瘫痪下肢渐有感觉,松弛肌肉渐有张力,3个月后患者能下地站立,8个月后能行走。

2 讨论敌敌畏中毒所致下肢瘫痪可能与神经靶酯酶的抑制和老化有关[1]。

敌敌畏或其代谢产物与神经靶酯酶结合,产生磷酯化作用,使酶的活性长期受抑制,因而使神经代谢发生障碍,轴索变性,髓鞘一时性脱失。

有的学者认为某些激酶,如钙调节蛋白激酶Ⅱ对细胞骨骼蛋白的磷酸化及神经毒性物质的高度亲和力[2],造成轴浆运输减慢,轴突远端营养匮乏,且远端线粒体蓄积,崩溃的线粒体释放出钙离子进入轴突,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离子梯度的调节机制,造成轴突水肿变性。

另有学者认为是T细胞介导的针对自身神经鞘的迟发变态反应和个体素质有关[3]。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定义:重症肌无力是指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导致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被动免疫(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遗传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及药源性(D-青霉胺等)因素。

平均发病率约为7.40/百万人/年(女性7.14,男性7.66),患病率约为1/5,000。

重症肌无力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发病率呈现双峰现象,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为3:7),在40-5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在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为3:2)。

一、临床表现和分类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症状,通常眼外肌受累最常见,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眼外肌无力所致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双眼复视是MG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50%以上的MG患者),还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瞳孔大小正常。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面具样面容。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颈部肌肉受累以屈肌为著。

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发绀等。

2.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无其他肌群受累和电生理检查的证据。

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

ⅡA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

ⅡB型: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困难,自理生活困难。

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

小腿发麻是什么原因腿发麻的原因和建议

小腿发麻是什么原因腿发麻的原因和建议

小腿发麻是什么原因腿发麻的原因和建议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长时间蹲着则会出现腿发麻的情况。

那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腿发麻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1.末稍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引起的末稍神经炎,可出现下肢末稍部位麻木,水肿等。

2.下肢血管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因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早症状可有肢体怕冷、易疲劳、麻木或疼痛。

3.神经受压如腰椎和胸椎疾病也可出现双下肢麻木,需要了解麻木区域,进而鉴别哪条神经支配,不同神经节段表现不一;颈椎疾病,压迫神经,引起对称性双下肢麻木、疼痛、乏力等。

颈椎MRI可发现椎间盘突出,明确病因后,积极治疗。

4.体位性麻木之所以长时间下蹲或者是久坐会导致腿发麻,其主要是原因双下肢血流变得缓慢,同时神经受压所导致的。

而一般只需要活动一下就OK了。

腿麻脚麻多由不良姿势的久坐、久站、久蹲引起。

腿部血液流通不畅,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不能把受到的刺激准确、及时地传给大脑,提醒我们变换姿势,所以就会割包皮腿脚发麻。

另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也会压迫胫神经或腓神经,引起神经麻痹症状,使腿和脚产生麻木感。

立刻改变姿势,可以小范围内快速走动几分钟;如果感到左腿发麻,就高举右手10秒,然后放下,反复3次,右腿麻的话就举左手,麻木感可以得到缓解。

变换走路姿势,如走“内八字”,使不同的肌肉均衡受力,减轻发麻的感觉;对发麻部位进行搓、热敷,也能消除麻木。

平时无论站着、坐着都要保持正确姿势,同一姿势不要持续太久,最好隔几分钟就变换一次;多进行一些慢跑、游泳等锻炼腿部的运动。

另外,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病变也可影响周围神经,引起腿麻、脚麻,如果你经常感到腿脚发麻,建议及时就医。

临床病理讨论 第42例——双下肢无力、行走障碍、鸭步

临床病理讨论 第42例——双下肢无力、行走障碍、鸭步

临床病理讨论第42例———双下肢无力、行走障碍、鸭步李越星 吴丽娟 陈清棠病历摘要患儿,男,4岁,主因双下肢行走障碍2年入院。

患儿2岁时,家长发现其走路时足跟先着地,之后脚尖着地,走平路时易摔跤或跪在地上,走路速度较慢,跑步时双脚尖呈八字形,髋部扭动幅度较大,似竞走运动员步态,不会蹦跳,下蹲后起立缓慢,上楼梯困难,先抬右腿,然后再将左腿抬起,下楼相对轻松,病后不愿走路。

曾在外院求治,诊为低钙,给予鱼肝油、钙制剂等治疗,服用1年无明显疗效,1999年3月去骨科医院拍髋关节片未见异常,同年4月再次求治于某医院脑系科,行头颅CT及脑电图检查无异常,肌电图双侧H反射未引出,诱发电位正常,胸椎磁共振成像(MRI)示胸2~11椎体水平髓周血管增粗,血管畸形待除外,予脑复康、活血素等药物治疗后,患儿跑步速度较前增快,步态仍呈鸭步,可蹦跳,脚可抬离地面少许,上楼梯仍较困难,活动量大时自诉腿疼,尤以右侧明显,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儿科门诊求治,以双下肢行走障碍原因待查收住院。

发病以来上肢无改变,无智力运动倒退,不伴惊厥及发作性意识障碍,无外伤史,大小便正常,无发热。

病程中曾出现口吃,经口服脑复康等药物后好转。

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3615℃,脉搏100次/min,意识清楚,精神好,定向力无障碍,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五官端正,心肺腹无阳性体征。

颅神经检查无异常。

走路时足跟着地,髋部扭动幅度较大,跑步时呈典型鸭步,蹲下站起困难,但无典型G ower 征。

深浅感觉均无异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Ⅴ级,肌张力稍低,肌肉无萎缩及肥大,无明显髋关节脱位表现。

指鼻、轮替及跟膝胫试验正常,R omberg 征阴性,走直线稳健。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对称引出,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膝腱反射较低,跟腱反射未引出。

双侧病理征阴性。

颈无抵抗,克氏征及布氏征均阴性,皮肤刮痕反应正常,温湿度正常。

行走不稳4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发作性抖动3个月

行走不稳4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发作性抖动3个月

行走不稳4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发作性抖动3个月杨琼;周雁;毛晨晖;韩菲;高晶;崔丽英【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6)010【总页数】6页(P720-725)【关键词】结节病;神经系统;肉芽肿;病例报告【作者】杨琼;周雁;毛晨晖;韩菲;高晶;崔丽英【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患者男性,69岁,主因行走不稳4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发作性抖动3个月,于2015年11月10日入我院神经科。

患者4个月前(2015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不自主向左侧歪斜;约1个月后(2015年8月)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时前屈、前倾,伴静止时双下肢发作性抖动,动作幅度较大,持续数分钟,2~3次/d,夜间加重、活动或自行按摩后缓解,无头晕、头痛,无意识障碍等。

外院头部MRI(2015年9月5日)显示,左侧侧脑室后角和周围占位性病变,伴大面积水肿,增强扫描病变呈结节样强化,考虑脑转移瘤可能性大,不排除分化不良的室管膜瘤等可能;亦可见硬膜下积液,脑白质变性。

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收入我院神经外科,入院后体格检查:右侧颞部视野缺损,左侧额部和耳上皮肤针刺觉减退,左下肢肌力4级、余肢体肌力正常,肌张力均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复查头部MRI显示,左侧侧脑室脉络丛、枕角室管膜下占位性病变(图1),不支持高级别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进一步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示,左侧侧脑室后角代谢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双下肢麻痹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导语:很多办公室工作者,长期对着电脑进行工作,不会起身运动,而当起身运动时会出现双下肢或者是单独的下肢麻痹的情况,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缓解
很多办公室工作者,长期对着电脑进行工作,不会起身运动,而当起身运动时会出现双下肢或者是单独的下肢麻痹的情况,此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缓解半天才能够正常的行走。

那么出现双下肢麻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双下肢麻痹的原因:
中年以上,经常双脚麻木、僵硬,怕冷,有时候还会浮肿,应考虑以下情况:
1、末稍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引起的末稍神经炎,可出现下肢末稍部位麻木,水肿等;
2、下肢血管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因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管腔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早症状可有是肢体怕冷、易疲劳,麻木或疼痛。

3、神经受压:如腰椎疾病,压迫神经,引起下肢麻木、疼痛。

双下肢麻痹治疗:
建议服用点温肾助阳、温经通络、活血的中药进行调治一下。

可以用中药足浴的。

也可以检查下颈椎的问题,可能是颈椎引起的,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病情。

无论如何双下肢麻痹都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恢复的话还是要靠自己,营养要跟上,中医理疗来慢慢调理!坐姿,睡姿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姿势都要注意,不要过于突然的动作!日常的话要多运动,保证我们的身体细胞处于活跃的状态。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任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