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1. 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于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解释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3)提出城市空间的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改变空间);4)构建“三元一体”理论框架: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并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
列斐伏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建了“城市空间是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小镇2. 1资本与空间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推行者哈维将有关资本对空间的影响带进城市实践中,提出“资本的城市化”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以此提出了“资本三重循环”的理论:第一重循环是资本投资向一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投资,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第二重循环是资本向生产性和消费性环境建设的投资;第三重循环是资本向科教和社会领域的投资。
此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是直接参与和建构资本循环的。
2.2权力与空间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提出了权力空间论,认为社会空间在本质上就是权力空间,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场域,可以影响资本的可进人或流动性。
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则认为空间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权力的逞能场所”,是权力发挥的途径和媒介。
从两位学者论述中可知,空间中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要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发生什么样的生产,主要取决于权力行使在空间中的发挥。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一书,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会组织运动的研究,对城市领域空间生产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影响。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空间现象,特别是城市空间的重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及其理论背景,然后重点阐述其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实践性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能够为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空间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角色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
他认为,空间并非是中立的、客观的存在,而是由社会关系、文化习俗、政治权力等因素共同塑造的。
空间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再生产,都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这些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空间的形式和功能。
因此,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反映。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与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场所。
空间的生产和分配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空间也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例如,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而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则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空间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空间逻辑。
空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被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概述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概述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1)20世纪后半叶著名空间转向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及其著作《空间的生产》。
(2)其主要观点有之一:三元辩证法。
①列斐伏尔认为,我们应该关注的空间有三种:物质空间即自然宇宙、精神空间即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和社会空间。
②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
空间具有它的物质属性,也具有精神属性,但空间的观念形态和社会意义可以抹杀或替代它作为地域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空间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
③列斐伏尔开放和开拓社会空间的无穷潜质将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联合整合论证在一个超学科的三元辩证法之中。
这是他在理解社会空间方面最富有创造性的贡献,④他认为我们要坚持思考空间的每一种方式,不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的,都应该同时被看做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实在的又是隐喻的,二元并存而没有一元是天生具有优先权的。
(3)其主要观点有之二:空间生产社会。
①列斐伏尔认为,在物质、精神、社会三个空间中,社会空间是最重要的。
一是因为为打破二元对立而获得平衡建立的三元辩证法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列斐伏尔不得不首先从社会空间理论开始建构。
二是因为社会空间是思考空间的一个长期以来受到漠视的迥然不同的方式,人们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到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纷争上面去而忽略了这一方面。
三是因为社会空间也是界定无限扩展的空间想象领域的一种无所不包、彻底开放的方式。
②社会生产了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反过来也生产社会。
二者联系密切:一是每一种社会空间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模式之中,都是某种社会过程的结果,社会空间不能被明确的划分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二是空间是一切社会活动、相互矛盾冲突的一切社会力量纠葛一体的场所,是社会的第二自然。
空间不是被动的容纳各种社会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充满活力的变数,就是知识和行为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模式,在社会再生产的延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引言: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是法国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但以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研究最为著名。
列斐伏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社会的空间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空间生产的概念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生产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建设和组织各种空间形态的过程。
这些空间形态包括城市、乡村、居住区、工业区、公共场所等等。
空间生产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性的过程,通过人们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迁来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城市化和空间生产城市是现代社会空间生产的核心和典型。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进程是一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巨大变革。
城市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空间,而是充满了各种社会和政治关系的空间。
城市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结构。
城市化使得社会空间趋于统一和归一,让人们失去了在自然生活环境中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三、资本主义和空间生产资本主义对空间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通过统一和规划社会空间,使得空间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商品。
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具备高度集中的社会空间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发展趋势是分化和同质化,城市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象征。
资本主义通过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四、反抗与空间生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不仅仅是被资本主义积极利用的工具,它也是人们抗争和反抗的空间。
人们可以通过创造和改变空间来推动社会变革和解放。
列斐伏尔提出了右派空间、左派空间和反权力空间的概念。
右派空间是指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和规划所创建的空间,它是统一和同质化的;左派空间是指人们通过反抗和抗争获得的自主性的空间;反权力空间则是一种拒绝被权力统制的空间形态。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空间的视角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对“空间生产”这一理论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空间的角度分析社会发展。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斐伏尔、哈维和卡斯特尔。
正式基于这些主要代表人物对空间生产理论进行潜心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在当今形成了初步理论体系,空间生产理论主要还是放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大范畴内进行阐述的。
一、空间生产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在二战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迅速发展,各种城市问题突显,对此,列斐伏尔开始研究空间问题,从空间的视角对城市化进行解释。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静止的、空洞的场所或容器,而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发展的产物。
空间既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大类型。
空间生产不是指空间中对象的生产,而是空间本身的生产。
由于空间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具有使用价值。
因而,这一资源将会被开发、利用。
空间生产是指不同利益主体借助资本和权力等因素作用于空间对象,对原有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空间模式进行改造,通过改造自然空间和改善社会空间关系,开展空间实践,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满足其利益需求的空间模式。
二、影响空间生产的因素空间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空间生产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资本、权力和阶级利益等各种经济政治力量都强烈地影响和塑造着空间。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关键推动作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市场,二是政府权力。
空间生产主要是人利用资本和权力这两大因素对空间进行作用。
资本和权力对空间生产具有不同的作用范围、形式和效果。
资本主要是作用于物质的、社会-经济空间的生产。
而权力则作用于抽象的、政治-制度空间的生产,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交织。
哈维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空间生产的影响。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一、本文概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的学术文章。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当代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社会理论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阐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论形态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主要内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理论形态,包括其空间的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与空间表征的关系、以及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形态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独特之处。
本文还将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空间问题的日益突出,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空间正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这些领域,以期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论形态及其应用价值,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概述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以及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主要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辩证关系的理解。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场所。
他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这种社会实践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受到空间的影响和制约。
空间生产理论
生产:生产(produce),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
狭义生产仅指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也指动物的繁衍后代。
理论:理论,名词。
是一个汉语固有的词语,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
但当前的理论这个词语多指用来翻译theory,该词起源于古希腊语,theo-(拉丁转写)在古希腊指神,也就是说,理论是神派生出来的词,在古代汉语常作动词,用于“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
“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
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
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并且可以通过理论“曲线”描述和预言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得出结论,帮助人们进行决策。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是2003年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在当代西方都市研究的背景下讨论都市与文化问题。
内容简介:《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每辑都将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收入的论文和译文字数不限,并且重点介绍一位在都市研究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本书以"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为题,介绍的重点人物是列斐伏尔。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是由包亚明所编著的。
目录:序前言:现代性与时间、空间问题列斐伏尔专辑:空间的生产什么是现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斯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空间政治学的反思论都市形式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述论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场所、地区和现代性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空间生产理论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域问题研究:基本简介:《空间生产理论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域问题研究》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克雷格·穆勒(Craig Mulder)提出的,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将空间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将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由空间构成的经济活动和空间关系会影响空间发展模式。
因此,空间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空间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变化。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空间因素,以促进经济发展。
空间生产理论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空间生产力,即利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可持续使用的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空间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生产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空间因素,以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要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改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总之,空间生产理论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强调了空间的重要性,认为空间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并强调空间生产力的重要性,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正确利用空间资源,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导言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载体,空间生产理论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启示。
一、空间生产理论概述空间生产是指人类社会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上创造和改变空间的过程。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实体,更是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所塑造和表征的复杂社会现象。
他将空间视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主张通过对空间的分析和解构,揭示其中蕴含的权力、阶级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二、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两个层面。
具体空间是指实际的物理空间,如街道、建筑物等,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而抽象空间则是一种符号化的、经济化的和计划化的空间,是被统治者和资本主义制度所塑造和控制的。
抽象空间主要通过城市化、规划和商业活动等手段来实现,是一种异化且具有控制性的空间形式。
三、空间的生产与社会关系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生产是由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空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空间的生产具有分割、分化和隔离的特点,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权力分化。
同时,他也指出,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统治“积极空间”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规划和建设来控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日常生活和权力列斐伏尔关注日常生活空间对于权力的影响。
他认为,日常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方式,更是被权力所规训和统制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从私人领域的家庭、办公室扩展到公共的城市空间,通过空间的布局和组织来控制和制约个体的行为。
因此,理解和改变权力关系需要从空间的角度出发。
五、空间革命与社会变革列斐伏尔追求通过空间的革命来推动社会变革。
他认为,空间的改造和解放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空间的束缚,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平等的社会。
《空间生产理论》第7讲空间的生产(11页)
空间生产理论第7讲空间的生产(11页)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和改变空间,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空间秩序的重新构建。
空间的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
政治因素决定了空间的生产目标和方向,经济因素提供了空间生产的物质基础,文化因素影响了空间生产的方式和风格,社会因素决定了空间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技术因素则提供了空间生产的工具和手段。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空间的生产方式和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越来越受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空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空间的生产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元。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空间的生产过程,掌握空间生产的规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空间生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空间生产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空间的生产能够惠及所有人,并且不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和改变空间,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空间秩序的重新构建。
空间的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
政治因素决定了空间的生产目标和方向,经济因素提供了空间生产的物质基础,文化因素影响了空间生产的方式和风格,社会因素决定了空间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技术因素则提供了空间生产的工具和手段。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空间的生产方式和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乡村生态教育的路径建构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乡村生态教育的路径建构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关注生产方式和空间关系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乡村生态教育的发展。
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生产方式、空间关系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乡村生态教育的路径建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生态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乡村生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空间生产理论揭示了乡村生态教育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村教育中,教育内容往往以传授农业知识为主,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而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是乡村社会生产的核心,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乡村生态教育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空间生产理论揭示了乡村生态教育与空间关系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村教育中,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而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来看,乡村地区的空间关系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乡村生态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空间资源,优化教育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空间生产理论揭示了乡村生态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村教育中,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忽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
而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来看,乡村生态教育应该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乡村生态教育的路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生态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乡村生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1. 研究背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空间生产理论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人们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改造自然,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过程。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空间生产理论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本文将以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一、空间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空间生产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勒菲布尔提出,他认为空间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在他看来,“空间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意识形态的产物。
” 空间不仅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产出物,更是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和载体。
勒菲布尔认为,空间生产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这种实践,人们改造、利用和占据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关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审视传统村落文化及其空间生产方式。
二、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风格: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多为木质结构、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形成独特的民居样式。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更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2. 村落布局:传统村落的村落布局通常是依山傍水,沿着地形起伏而建,形成了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布局,营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3. 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多以家庭为单位,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开展农耕、手工业和渔猎等生产活动。
村民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密切的社会关系。
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更是对社会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资料合集目录一、迈向三维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二、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三、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四、英美国家关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新近研究进展及启示五、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视角的分析六、旅游影响下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反思迈向三维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这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其独特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和塑造社会变革的重要视角。
他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进一步发展了“空间”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社会空间的生产出发,将空间视为一个动态的、生产性的场所。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者。
这一观点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空间视为一个被动的、静态的背景,而应该看到空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列斐伏尔进一步指出,社会空间的生产是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其社会空间的生产方式和形态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空间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自然地形的利用和改造,而在工业社会,空间的生产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自然空间的抽象和重组。
这种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差异,使得空间生产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还强调了空间生产的矛盾性和斗争性。
他认为,空间生产的过程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人们在空间占有、使用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矛盾和斗争不仅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还涉及到文化认同和地方感的建立。
总结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动态性、历史性和矛盾性。
他将空间视为一个动态的、生产性的场所,从历史和矛盾的角度来理解空间生产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空间和社会关系的视角。
空间的产生 列斐伏尔
空间的产生1. 引言空间的产生是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本质和生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围绕任务名称“空间的产生”展开,探讨列斐伏尔关于空间产生的理论观点,包括空间的社会历史性、权力与空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等。
2. 空间的社会历史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被创造和塑造出来的。
他将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次。
物理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心理空间是指个体对于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社会空间则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和改变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对于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使用方式。
在封建社会中,城堡、庄园等特定场所代表了权力和统治;而在工业化时代,工厂、城市等空间则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空间的产生是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
3. 权力与空间的关系列斐伏尔强调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权力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或经济上的支配关系,更是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私有化土地和城市规划来控制和操纵空间,从而实现对劳动者和市民的支配。
列斐伏尔还指出了权力对于空间生产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空间生产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这导致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扩张、住宅区的分离等现象,使得城市空间变得单一、同质化,并剥夺了人们对于多样性和自由选择的需求。
4.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除了对于权力与空间关系的分析外,列斐伏尔还关注了日常生活中个体对于空间的实践。
他认为,个体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和改造来满足自身需求,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人们通过在家中布置家具、装饰墙壁等方式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而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则通过行为、交流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对空间问题的聚焦从而催生了一种新的理论转向——“空间转向”。
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苏贾的“第三空间”到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从福柯的“异质空间”到哈维的“时空压缩”再到苏贾的“空间-历史唯物论”,影响和改变着当代西方批判理论走向。
这些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对时间维度偏好出发得出空间缺场的论断,而且这股“空间转向”思潮很大程度上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重构密切联系在一起。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在深刻揭示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本化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延缓其生存危机的同时,依然摆脱不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制约,并不断激化固有矛盾和衍生出新矛盾,塑造出新的反抗力量。
从全球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三个维度,列斐伏尔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问题。
他认为生产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空间,将空间范畴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融为一体,提出“时间-空间-社会”为一体的所谓三元辩证法,力图打破传统历史辩证法囿于历史性、历史时间以及与此相关的时间性结构的缺陷,将空间生产与社会形态演.。
空间生产理论
1.空间生产理论概述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首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该理论于1974年正式提出。
介绍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的产生与社会实践其次,它解释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第三,提出了城市空间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会议空间(变更空间);4)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空间分为三种:“感知空间”,“概念空间”和“生活空间”。
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法律和历史以及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确立了以“城市空间是产品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城2.1资本和空间生产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城市空间理论家哈维将资本对空间的影响纳入城市实践,并提出了“首都城市”“转型”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设环境的生产和创造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功能的结果。
第一个周期是资本投资对一般生产和消费手段的投资,形成了生产和消费的空间。
第二个是第二个周期第三个周期是在科学,教育和社会领域的资本投资。
该理论的介绍它表明,资本在城市化过程中直接参与并构建了资本流通。
2.2电力和空间生产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l提出了权力空间理论,认为社会空间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空间,而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一种权力空间。
绑定字段会影响资本的可及性或流动性。
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太空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展示权力的地方”,是权力发挥的方式和媒介。
从两位学者的讨论来看,太空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因素,位置,资源和生产主要取决于空间中的动力。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Castel)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基于城市的社会组织运动研究对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
哈维的社会正义和城市将空间分为绝对的空间和阶段在“s”空间和“联系空间”上,我们认为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反过来又对这些关系起作用。
列斐伏尔对空间产生的解读
列斐伏尔对空间产生的解读列斐伏尔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城市理论家,他以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解读而闻名。
他的作品在现代空间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对空间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列斐伏尔对空间产生的解读,并分享我们对他的观点和理解。
1. 空间的生产我们要了解列斐伏尔对空间的基本理解。
他认为,空间并不只是一个容器或背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表达。
他引入了“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的概念,强调空间是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意味着空间不仅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也通过人类的实践被创造、塑造和再生产。
2. 空间的三重性列斐伏尔进一步解释了空间的三重性,即“感知空间”、“理念空间”和“经验空间”。
感知空间是我们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而理念空间则是通过符号和象征来构建的抽象空间。
经验空间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经历的空间。
他强调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3. 城市化和权力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认为,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中空间生产的核心。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是不同社会群体互动的场所。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权力和利益的角逐不断塑造和重塑着城市空间。
列斐伏尔关注城市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认为城市是权力运行和社会关系的舞台。
4. 反抗和重新夺取空间除了对城市化的批判,列斐伏尔也提出了对现存空间的反抗和重新夺取的思考。
他认为,城市空间被经济和政治权力所取得,但人们仍然有可能通过反抗和重新夺取来改变和重构空间。
他主张通过政治行动、社会运动和文化实践来争取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空间。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空间的独特观点和理解。
他将空间视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表达,强调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三重性。
他通过城市化和权力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空间概念,并提出了对现存空间的反抗和重新夺取。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
论马克思 空间生产 的理论形态孙全胜摘㊀要:㊀马克思 空间生产 不仅是关于空间的社会科学,而且是关于空间批判的理论形态㊂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是辩证统一的动态有机整体,是批判主题㊁理论方法和价值取向三者紧密结合而呈现出来的逻辑结构㊂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全球化战略,并主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空间生产㊂他认为,作为政治的空间生产在空间系统上制造出中心和边缘的空间等级结构,建立起资本霸权,造成生态破坏㊂由此,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呈现出清晰的资本批判线索㊁鲜明的政治批判立场和深刻的生态批判导向,其批判主题蕴含着以人为本㊁平等㊁差异㊁正义等价值取向㊂关键词:㊀马克思;空间生产;资本批判;政治批判;理论形态中图分类号:B8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3⁃0036⁃(11)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3.003㊀㊀ 空间生产 是列斐伏尔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继承了马克思的 空间生产 范畴㊂根据马克思的理解, 空间生产 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为实现其增殖本性而进行的空间商品化循环过程㊂在市场经济中,空间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空间生产背后的推动力量是资本㊂马克思不仅考察了空间中的生产,也考察了空间本身的生产;不仅考察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也考察了空间生产带来的影响㊂①马克思对空间生产的考察立足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㊂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方式的重大革新之一就是空间成为生产要素,在物质资料生产㊁社会关系生产以及政治思想㊁生态环境领域都产生了结构性的空间重组㊂这种革新运动并不是资本运作机制的局部调整,而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性变革㊂从理论主体结构来看,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形态是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批判的主旨议题㊂②马克思讨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全球化与精细分工,将社会批判理论用于分析和批判日常生活空间的政治异化现象,透过表象揭示了空间生产的资本异化和政治幻觉等本质,主张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应当消解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生产僵化模式,建立和谐有序㊁公平正义的空间生产模式㊂63①②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 (2015MZD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生命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研究 (13&ZD066)作者简介:孙全胜,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法治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2200)㊂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空间生产专著,但在其思想中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形态的渴求㊂在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专门讨论了空间生产问题,如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出版了‘空间的生产“一书,详细论述了社会空间的演变历程㊂ 空间生产 中的 空间 是社会性意义的空间㊂空间生产是资本推动下的人类空间生产实践,包括生产空间中的事物和生产空间本身㊂空间生产本质上是资本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采取的增殖手段,在现实上也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㊂理论形态的划分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之前的学者往往更注重对理论学派的考察,而对理论形态的划分鲜有涉及㊂相对于理论学派研究,理论形态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理论的全貌㊂一㊁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的出场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形态的批判中出场的㊂他注重考察现实社会空间中的生产,特别是分析了资本支配下的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㊂他分析了生产与资本增殖的关系,批判了空间生产的全球扩张造成的空间同质性和碎片性,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空间生产的资本运作㊁政治形式和非生态化趋势,从而形成了立足于社会实践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形态㊂其一,马克思发现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现象的考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空间观点㊂传统观点把空间看作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缺乏地理学想象力,这是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的㊂空间的浩瀚博大让人们敬畏,但为了满足衣食住行,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不得不关注空间㊂由于时间的流变性要比空间明显,人们一直无意识地用历史的飞速变动遮蔽空间的相对稳定性,将空间排挤出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中心位置㊂ 与此相应,空间遭到贬值,因为它站在阐释㊁分析㊁概念㊁死亡㊁固定,还有惰性的一边㊂ ①工业革命刺激了资本家占据土地的欲望,导致土地私有化加剧,引起城乡格局变化㊂新的公共交通和通信方式是人际交往空间形态变化的直接原因,这让人们发现了社会空间变革的历史意义,让空间哲学研究兴起㊂②马克思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辩证法,开辟了通向社会空间问题的道路,扬弃了传统物理空间观,从社会实践维度考察人的生存状况,寻找变革日常生活的路径㊂他从社会实践维度补充了空间批判理论,也启发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㊂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的贡献就是上承传统的空间批判,下启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政治哲学㊂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对空间认识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着重考察对物理形态空间的认识;二是着重考察对精神和艺术空间的认识;三是着重考察对社会意义空间的认识㊂而马克思认为自己的空间批判属于对社会意义空间的认识㊂他指出,空间既可以分为实在空间和虚拟空间,又可以分为物理空间㊁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既真实又虚幻,既具体又宏观㊂人类面对的不是自然意义的空间,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空间,空间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㊂空间的社会性又体现为等级性,包含了底层和高层的严密秩序㊂马克思对社会空间的论述范围宽广且具有一定深度,不仅基于唯物辩证法,而且扎根于‘资本论“的行文逻辑和批判思路㊂‘资本论“论述的是资本运作过程,也有对资本运作空间要素的阐释,尤其论述了土地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重要作用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注了资本运转方式日益呈现为时间消灭空间的现象,并把批判资本增殖策略作为空间批判的切入点㊂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阻止资本主义抽象空间走向灭亡,它必然导致现有社会空间的瓦解和新社会空间形态的产生,这是由于资本推动城市化不断发展,间接打破了封建等级秩序,为无产阶级联合创造了条件㊂资本运作充满社会关系,让工人阶级对资本运行法则反感,但无处可逃,只能革命㊂ 资本即使能够办到,也不愿意消除住房短缺,这一点现在已经完全弄清了㊂于是只剩下其他两个出路:工人自助和国家帮助㊂ ③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不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而是源自其上层集团的腐朽㊂只有从社会生产及再生产角度才能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心和边缘的对立㊂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抽象空间㊂资本主义不仅用时间消灭空间,而且用空间压制时间㊂ 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㊂ ④在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中, 时间 已经消解了,而只剩下工作时间,导致闲73孙全胜:论马克思 空间生产 的理论形态①②③④米歇尔㊃福柯:‘权力的眼睛 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㊂传统学者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理解空间,笛卡儿让空间范畴有了更为明确的含义,让空间渗透进几何学领域㊂在他那里,空间成了与主体对应的客体,是事物的内在秩序㊂康德回归并补充了古老的空间范畴,把空间范畴界定为思考的器皿㊁认识的中介㊁先验的经验,将空间研究从抽象的纯粹研究转向具体研究㊂但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形而上学都没有为空间提供清晰的界定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㊂暇时间丧失㊂空间生产在压制时间的同时,变革了生产关系,让空间生产与科学技术㊁信息符号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呈现了社会㊁国家与空间的新关系㊂因此,空间生产是三位一体的,既包含物质环境的空间实践,又呈现空间与环境相联系的空间表征,还是具有符号编码意义的表征空间㊂特别是在有决定意义的产业部门中,从有机自然界获得的原料,其价值是处在一种不断重复的变动中:先是相对的昂贵,然后是由此引起的贬值㊂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加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但也促进了城乡分离,造成了空间割裂,让城市支配农村㊂农村主要是农业文明,是依据血缘关系而组成的聚落,相对静谧,有着原始宗族式社会关系㊂城市是为了方便商业生产和贸易而逐步形成的,是资本积累的温床,也是资本积累的要素㊂土地作为城市空间的物质形式,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提条件㊂生产关系的变化让社会生产以及再生产与城市空间联系日益紧密,让城市对乡村占据优势㊂马克思思想中的空间分析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化和世界市场的批判㊂城市化和世界市场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扩张㊂城市化就是空间被当作可以增值的商品来进行生产㊁消费,是资本凭借社会力量对空间的塑造,并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㊂马克思把社会形态分为农业时代㊁工业时代㊁城市时代三个发展阶段㊂在城市时代,空间生产是资本运作的主要策略㊂城市生活空间成为资本掌控下的生产要素,从而资本渗透到城市生活空间的最细微领域㊂城市空间生产主要采取三种策略:生育㊁劳动力和社会关系㊂这三种生产的实现路径是城市空间实践㊂城市空间实践就是按照城市功能而进行的规划活动,尤其是在早期商业社会,城市人口聚集于城市中心,于是城市规划也围绕中心而展开,但随着物品的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心的功能发生了分化㊂马克思批判了城市化,也批判了由世界市场所导致的空间失衡㊂资本在增殖过程中,造成地理上的不平衡发展,拉大了全球空间上的贫富差距㊂工业化㊁城市化需要大量资本,而资本运作方式空间化,让全球空间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必然引起生活物化,导致空间生产矛盾,引起空间同质化,造成全球空间一体化㊂资本增殖逻辑日益影响并控制着世界市场,资本推动的空间生产的碎片化也侵占着全球空间㊂资本积累的全球布展带来空间不平衡发展,引起民族国家利益要求的差异,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空间分化意识㊂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空间问题是资本积累造成的,不仅表现在全球空间和个体感知空间,而且表现在国家空间和城市空间㊂其中城市空间物化表现得非常明显,是因为城市空间是资本运作的集中场所,解决城市空间物化问题需要实现空间正义诉求,达成空间平等分配㊂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被空间生产架空,不仅是资本增殖和社会关系的结果,而且是资本增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㊂空间生产资本化就是凭借资本规则占有和生产空间,呈现为投入空间生产的资本不断增多㊂其二,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蕴含着独特的方法论㊂历史辩证法为马克思社会空间批判思想奠定了方法论基础㊂马克思试图通过历史辩证法纠正传统哲学对空间的忽视和简单理解,并倡导建立一种包含着社会实践的历史辩证法㊂他认为,社会空间和社会实践相互作用㊁彼此缠绕㊁不可或缺,应该建立完善的空间学科㊂为此,他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形成了社会空间的历史辩证法㊂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㊁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㊂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物质形式㊁社会过程,还是社会关系㊁思维状态㊁批判态度,是社会㊁历史之外的第三个维度㊂因此,应该引入社会实践这个他者,促进空间研究转变㊂他者就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就是新的思维模式,能够打破二元对立的教条性思维模式㊂马克思通过引入社会实践这个他者,挑战了传统辩证法体系,实现了自然空间㊁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的统一㊂可以说,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呈现着三个方面的空间形态:自然空间,即自然生态和星际空间,也就是生产实践活动的对象空间;精神空间,即理性思考抽象出来的空83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㊀㊀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9页㊂间,也就是感知经验所察觉的空间;社会空间,即生产实践活动的场域,也就是所谓的 他者 ㊂马克思把空间的物质性㊁精神性㊁社会性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只有用总体性的方法看待物质㊁精神和社会,才能真正理解空间㊂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维度不仅丰富了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开启了人们对空间的新认识㊂他指出,传统辩证法只不过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过程的思维反映,只有从实践的视角才能全面理解社会空间㊂因此,需要将传统辩证法整合为社会历史辩证法,以增加社会空间认识论的实践维度㊂马克思从历史辩证法的维度看待社会空间形态的演变,丰富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将空间纳入社会体系,形成了时间㊁空间㊁社会三位一体的辩证法,揭示了现实的人在一定意义上只是社会关系人格化的综合体,生产力水平决定政治㊁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㊂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源自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关系生产以及再生产辩证思想㊂历史辩证法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单线过程,而是主客体发展的二元过程㊂马克思批判了传统的单线思维模式,把社会空间批判发展为二元形式,即把空间引入社会和历史,从而彰显了对多元的追求㊂因此,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为空间生产批判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并以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为基础,考察了社会空间现象和形态㊂马克思在自然空间的基础上引出社会空间范畴,建立空间二元辩证法,利用历史辩证法对社会空间进行二元阐释,从而为创建和谐㊁公正的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㊂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蕴含了以往对社会异化现象批判理论的特质,是对以往社会批判理论的补充和完善㊂之前的学者往往把研究视域集中于社会空间,而不太关注精神空间,他们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论述的,缺乏空间的视域㊂马克思从实践的维度,不仅纠正了时间优先于空间的片面观点,而且发展了以往的生产理论㊂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了社会空间辩证法㊂他的资本主义批判不仅有时间的维度,也有空间的维度,全面展示了资本获取利润的方式,详细论述了资本在全球的空间扩张㊂马克思认为,只有强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将其上升为社会的普遍意识,才能最终真正实现具体个人的需求和利益㊂马克思将批判精神引入对社会空间微观生活领域的批判,努力在辩证法思想的框架内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方法㊂他主要将国民经济学批判中的异化批判理论运用于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剖析与揭示,尤其是对空间生产的意识形态异化情形做了全面批判㊂马克思将空间地理学的阐发方法引入传统空间思想,深化了对社会空间的论述,把哲学从琐碎的时间阐述中解脱出来,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本质的新线索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起更多学者的理论回应㊂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后来的学者总结出了空间生产理论,把空间㊁时间和社会三者更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空间三元辩证法㊂①马克思用社会关系和文化思想体系来阐释社会空间生产过程,又通过空间生产理论考察社会空间形态和文化背景,并以空间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互动机制来阐释社会空间生产的逻辑过程㊂从空间生产实践到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并不是传统辩证法视域中的逻辑以及意志论的直线前进历程,而是回到具体的历史的现实㊂马克思指出,科学合理的空间认知应当将空间生产实践㊁社会空间和空间思想文化结合起来,使得空间生产的主体能够在各种社会空间之间自由选择㊂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辩证法是出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需要,社会空间辩证法既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原初形态的本然辩证法,也是具有自身逻辑的实然辩证法,还是具有历史需求的应然辩证法㊂马克思采用历史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开启了一种辩证的空间认知测绘分析,他采用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微观的空间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人类社会,阐释了空间生产㊁城市化㊁资本增殖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现实空间问题提出了对策,将社会空间理论运用于解读人类社会,建构起 空间 社会 时间 辩证法,试图用自由时间对抗剩余价值的空间性生产㊂马克思社会空间辩证法不仅拓展93孙全胜:论马克思 空间生产 的理论形态①福柯的 异形地志学 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空间:一种是虚构地点 乌托邦 ,另一种是 异托邦 ㊂它们是那些 对立地点 ,是存在于每一种文化㊁文明中的真实空间,并且构成社会的真正基础㊂福柯关于异托邦的关系性空间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空间实践,它指为人们所实践并由社会所创造㊁在同一实践内既具体又抽象的社会诸种实践的习惯㊂了辩证法的视域,而且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生产过程的考察,以社会分析为基础的空间批判理论日益成为空间哲学研究的新视野㊂当代学者运用马克思资本批判方法对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空间具有同质化特征,布满商业利益,企图消解一切空间差异㊂二㊁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的批判主题马克思通过考察生产方式的空间变迁,论述了空间生产资本化过程,详细考察了空间形态变化对全球空间生产的制约㊂他指出,全球化必然借助空间生产获得扩张,走向空间拓展;资本主义各种政治危机凭借全球化和空间生产不断向外转移㊂帝国主义强化了经济国际化趋势,让全球空间变成了等级化体系,划分为主导国家和边缘国家,导致资本强国把握了全球空间发展的方向,造成剩余价值的不平衡流动,加剧了国家间对立㊂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经济㊁政治㊁生活现象,倡导无产阶级用革命实践打破旧的社会空间结构,建立新的和谐的社会空间形态㊂①其一,马克思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有着清晰的资本批判线索㊂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批判策略㊁劳动价值批判㊁货币拜物教批判㊁社会形态批判等理论,这些批判理论都在社会空间维度上得到了深化㊂而在社会空间辩证法㊁社会空间政治㊁社会空间历史沿革等方面的阐释,则展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主导模式㊂ 通过抽象空间的操纵,资产阶级建立的暴政和资本主义系统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对于商品市场的部分控制㊂ ②通过资本生产实践,空间生产与全球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产生了空间全球化和全球空间化的互动机制:空间生产是全球化的前提和结果,而全球化是空间生产的条件和媒介㊂马克思指出,资本在运作当中不断用技术拓展市场㊂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运输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绝对价值量,和运输业的生产力成反比,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㊂ ③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占有和扩张生产空间使垂老的生命重新灵动起来㊂资本运作利用空间消灭时间,既用空间压制了时间,也击碎了旧有的空间权力结构,导致时空压缩变形㊂通过对空间资本化的批判,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关注焦点已经不是思维与存在究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生产力水平与人的生存欲望的关联程度问题,这包含着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关切㊂马克思认为,空间失衡还表现为全球空间关系等级化㊂全球空间生产被国家矛盾和阶级冲突包围,资本流通需要打破空间障碍以实现最大增殖,这引起贫富差距和新的阶级对立,导致全球空间发展不均衡㊂ 在某种程度上说,资本家的企业创造了工人的完全依赖性和从属性的包围领地㊂ ④全球空间生产导致空间结构失衡,造成空间关系急剧分化,使自由经济和全球化的矛盾更加突出㊂全球空间生产以资本家的利益为中心,布满人流㊁物品㊁能量㊁信息㊁资本等,并呈现出变动性㊁节点性㊁隐秘性和碎片化等特征㊂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活空间的操控既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呈现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之中㊂消费控制是社会政治异化现象的强化㊂异化消费遮蔽了阶级矛盾,模糊了人的良知,消解了人的自由意志㊂阶级矛盾退居边缘位置,而消费活动占据中心地位;背负解放任务的阶级斗争被熙熙攘攘的消费所取代;无产阶级的地位被中产阶层所取代㊂中产阶层更关心日常生活和消费活动,而不是人类长远利益,他们不会像无产阶级那样热衷于暴力革命㊂消费控制的科层制社会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到处充满危机,人与人互相压制,都处于恐惧当中㊂社会恐怖是消费时尚制造的,时尚让人们像无头苍04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㊀㊀①②③④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现象的批判和审思中形成了资本批判㊁政治批判和生态批判三重理论形态㊂在资本批判理论形态中,他批判了由资本增殖和技术理性主导的空间生产所引起的异化现象;在政治批判理论形态中,他阐释了空间生产导致的政治异化现象;在生态批判理论形态中,他指出了城市空间生产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倡导空间生产的生态化㊂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OxfordUK:Black-wellLtd,1991,p.1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7页㊂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p.318.。
空间生产理论
1. 国内关于“空间生产”的讨论首先表现为西方话语的扩散
一是对空间生产研究的各种代表人物、观点的译介和初级评论(这一方面论文在数量上居多);二是对相关概念工具和基本理论观点的运用。
由于空间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激烈社会变迁本身就是大规模的空间重组,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对区域(特别是城市和大规模的经济区域)形成和重构的研究,这不仅为接受狭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而且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2. 国内各学科对“空间生产”的理解差异显著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强调空间生产所带来的空间认知范式改变或转换的意义,主张以空间生产视角来深化各个学科的研究。
不同的是,各个学科对这种意义的实际认知亦都受学科本身视野的限制。
例如,在广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倾向揭示它的元理论意义,并试图以此推动对两方相关思想史研究的深化;在广义的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则推崇其对意识形态构成和生产方式塑造的分析价值,在城市研究、消费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开辟新的论述;建筑学、地理学都偏好其认识论价值来促进空间认识和空间规划理念的改变,而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将之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角;等等。
3. 国内对“空间生产”的研究以资本和消费问题为核心空间生产问
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视角,但国内接受和运用却相对较为集中于再
现、想象、意识形态等问题,其中资本和消费问题又构成了当代空间研究的核心。
这使得将空间生产视角运用小说(影视)的解读,或从小说(影视)来理解城市空间生产相当普遍,这在总体上践行了今日中国学术的某些流行做法,例如与西方的“同步”情结, 善于“应用”而非理论创新,喜欢抓热点而非钻研基础等等。
这也使得围绕空间生产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关于“空间生产”的讨论首先表现为西方话语的扩散
一是对空间生产研究的各种代表人物、观点的译介和初级评论(这一方面论文在数量上居多);二是对相关概念工具和基本理论观点的运用。
由于空间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激烈社会变迁本身就是大规模的空间重组,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对区域(特别是城市和大规模的经济区域)形成和重构的研究,这不仅为接受狭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而且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2.国内各学科对“空间生产”的理解差异显著
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强调空间生产所带来的空间认知范式改变或转换的意义,主张以空间生产视角来深化各个学科的研究。
不同的是,各个学科对这种意义的实际认知亦都受学科本身视野的限制。
例如,在广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倾向揭示它的元理论意义,并试图以此推动对两方相关思想史研究的深化;在广义的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则推崇其对意识形态构成和生产方式塑造的分析价值,在城市研究、消费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开辟新的论述;建筑学、地理学都偏好其认识论价值来促进空间认识和空间规划理念的改变,而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将之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角;等等。
3.国内对“空间生产”的研究以资本和消费问题为核心
空间生产问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视角,但国内接受和运用却相对
较为集中于再现、想象、意识形态等问题,其中资本和消费问题又构成了当代空间研究的核心。
这使得将空间生产视角运用小说(影视)的解读,或从小说(影视)来理解城市空间生产相当普遍,这在总体上践行了今日中国学术的某些流行做法,例如与西方的“同步”情结,善于“应用”而非理论创新,喜欢抓热点而非钻研基础等等。
这也使得围绕空间生产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