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顺其自然”辨析

合集下载

初中校训解读

初中校训解读

xxx初中校训:以德治校以质兴校
[校训]以德治校以质兴校
[校训解读]
德,本意是顺序、秩序,顺其自然。

在古代,德有规矩、规律的意思。

在现代解释为品行、品质、道德。

治,是管理、处理、治理的意思。

“以德治校”是学校落实“以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出发点。

质,本意为事物的根本、特性,本体、本性。

质量,引申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兴,意思为举办、发动,办理、创办。

“以质兴校”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

[学校简介]
xxx初中,始建于xxxx年,xxxx年xx月迁入现校址,位于xxx乡xxx村,校园占地面积xxxx平方米。

现有xx名教师,学生xx人,xx个教学班。

学校办学理念:好习惯就是好学生,有进步就是一百分;办学思想:以法治校、以德强校、科研兴校、质量壮校;办学目标:打造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特色:艺体塑人,特色育人,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校训:以德治校,以质兴校。

近年来,xxx初中多次荣获北票市年度评估先进单位、xxx教学质量优秀单位等荣誉。

关于校训的思考

关于校训的思考

关于校训的思考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培育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学校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据《辞海》诠释,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辞海》关于“校训” 的诠释,告诉了我们关于“校训” 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其一,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德目”,“德目” 内容重在“做人” 和“治学”,对于学校师生具有较强的人生指导意义,能促进学校优良校风、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与巩固。

其二,校训不只是对学生所作的要求,而是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不能“置身事外”。

其三,校训是需要全校师生自觉地随时随地地“注意与实践” 的,要求师生细心领会校训的内涵,并用来比照自己、督促自己,且转化为“行动” 研究,自觉地“实践” 体验,以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而实现追求的“愿景”。

“校训”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从其“语言” 的固有“本色” 来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校训多取自先贤哲人的经典著作中的“名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启迪人们思维。

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又如中山市石歧中学校训:“学、问、思、辨、行”,这个校训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告诫求学的人,要多学、多问、多思、多辨、多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变成能力,精神化为物质,“所学的一切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 才会更多。

第二,校训往往是时代精神的“语言”折射,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旋律。

它以其富含时代特色的思想口号激励师生奋发向上。

如英东中学的校训“爱国、立德、求知、务实”,这一校训是霍英东先生亲自拟定的,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充分地体现了英东中学的人才培训目标和办学的方针,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内外著名高校校训内涵解析

国内外著名高校校训内涵解析

国内外著名高校校训内涵解析发表时间:2009-03-26T11:58:49.233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郑仁霞陈相雨唐旭[导读]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做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摘要】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做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本文搜集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校训进行分析整理,并对它们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它们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

【关键词】校训内涵解析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是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并体现办学者对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期许。

久而久之,它就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血脉和灵魂,并逐渐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

因此,古今中外的大学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属于自己学校的独特的大学精神。

同样,人们想要了解一所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了解它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也是要先读一读它的校训。

了解一个大学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与特质。

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校训的收集,并按照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进行分类研究,旨在揭示校训所隐藏的独特文化内涵。

一、追求知识:追求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牛津大学的校训:上帝赐予我知识剑桥大学的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达特茅斯学院的校训:广漠大地上对知识的呼唤之声芝加哥大学的校训: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康乃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皇后大学的校训:智慧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之基杜克大学的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博学济世云南大学的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青岛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对外经贸大学的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安徽大学的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广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聊城大学的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四川师范大学的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南华大学的校训:明德博学求实致远黑龙江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台湾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中南民族学院的校训:团结勤奋博学创新西安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重庆大学的校训:厚德笃学励志创新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湖南大学的校训:博学睿思勤勉致知追求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人们对大学最基本的认识,因此以“追求知识”为主旨的校训最为普遍。

校训解读

校训解读

校训解读
「勤」奋用功:做学生最重要是勤力读书,当老师教授了知识后,我们应该经常温习,每天准时交功课,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勇」於创新:社会不断进步,求学并非单求书本上的知识,亦应经常讨论,利用资讯科技寻找新知,训练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敢於承担责任。

「朴」实谦恭:现今社会,消费主义澎湃,做学生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德,不受外界影响。

爱护大自然,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发展创作及审美能力,陶冶性情,美化生活。

「诚」信友爱:与同学相处要真诚,互相帮助,懂得与别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

学校与家庭应紧密合作,使同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领袖才能,培养合群态度。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解读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解读

校训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

好习惯,顾名思义,就是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习惯,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好的习惯就能让自己走向好的一面、好的人生!校风立德进取,求实创新立德本意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即做圣人,做好事,成就完美的人格。

将“立德”作为校风,意在勉励广大师生不仅要修个人之身,养个人之德,还要身在学校,心怀天下,率先垂范,做国民的表率、社会的栋梁。

进取进取精神乃是学习、工作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同时也包含“创新”之意。

有进取精神,才有敢为人先之勇气,百折不回之毅力,才能使学校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让事业之树常青。

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科学决策,认认真真搞工作,踏踏实实做学问。

任何工作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实是;任何措施必须从各自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各种有益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落在实处,不说空话,不流于形式。

教师、学生的读书治学要老老实实,兢兢业业,日日学,月月学,年年学,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积细土成群山,聚小流成大海,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学校的发展要有准确的定位,立足校情,科学规划,着眼长远,不急躁冒进,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摆脱旧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用全新的思路来创造全新的业绩。

一方面,我们在学校的发展中努力体现创新意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定规划,找思路,求突破,全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广大干部、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创新能力,不墨守成规,不亦步亦趋,要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多探索,多总结,多实验,,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努力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间,努力发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新天地。

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及简介

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及简介

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及简介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够满意办学理念的内涵:首先是“以人为本”,是指学校一切事情都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成功体验作为过程,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归宿。

“每一位”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每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潜能和动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成,即“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本领,发展有潜力”。

校训:“拼搏、开拓”旨在激励元中人继承和发扬迎难而上、负重奋进、自强不息、争先创优的精神。

就是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不徘徊;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退缩;要敢于碰硬,压力面前不松劲。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立朝头,求实创新。

就是要转变理念,不因循守旧;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做时代的弄潮儿;就是要开拓进取,求实创新。

校风: 崇德创新有为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我们把励志作为我们学校的校风,就是要让教职工集中心思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国育才,让学生都集中心思致力于自己的学业,积极拼搏,学有所成。

崇德:“崇”,推崇。

“德”,道德、德行,即人的品质或品格。

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我们把“崇德”作为校风,充分体现我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

创新:意为更新、改变,创造新的东西。

创新是一个学校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并把创新作为推进教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所以我们要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和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有为:指有作为,把“有为”作为校风,寓意我们每一个元中人都要在元中这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开拓进取,努力拼搏,有所作为。

教风:严谨民主博学爱生严谨:意为严密周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认识必须有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格,严谨的教育态度,为人师表,必须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要努力培养爱岗敬业、以德修身、为人师表、举止文明、工作踏实、办事负责、严于律己、谦虚谨慎的严谨教风。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解读

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解读

◆校训:勤奋、求实、团结、进取●勤奋:学生学习努力,勇攀知识的高峰,逐步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风气。

教师能自能充电,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提神自身文化修养,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性的教师。

●求实:强调真诚笃实、实事求是、严谨治校、严格治学的科学态度;学习上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决不流于形式。

●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强调团队意识、团体竞争,在集体中又求同存异,努力使师生有归属感,从而各方面和谐共进。

●进取:成功的真正支点在于进取心。

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好教师的标准应当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时时需要我们有一颗进取心,不求做得最好,但求做得更好。

◆校风——崇实、尚勤、笃学、诚行●崇实尚勤:意为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即做人诚实、做事务实、教学踏实。

作为学生,能关心他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从小做起,做一个诚实的人。

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本专业文化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探索,努力提高,实实在在地教书。

●笃学诚行:“笃”的涵义就是敦厚、诚实、忠信的意思。

为人要有人品,做学问也要有“品格”。

结合传统文化,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层面付诸到实际生活的行为。

“行”近似于今天所言的“实践”。

“笃学诚行”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就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教风:敬业、严谨、博学、善导●敬业: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的精神。

教师要有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的狭隘眼界,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

●严谨:严谨就是要严谨做人,严谨治学,严谨从教,严谨育人。

严谨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是一种踏实的作风,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博学:学习广博,不一味死学、死抠课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中能举一反三,努力使自己有鲜活的水。

大学校训分析与思考

大学校训分析与思考

大学校训分析与思考校训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方法手段和管理措施,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和整体价值取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训意义,凝结了其育人宗旨和校园精神。

本文介绍了高校校训的主要类型,分析了校训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提供了几点为校训建设有益的思考。

标签:大学校训;校训建设;问题现状一、大学校训的类型1、引经据典型、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教育界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相统一。

因此很多高校的校训取自儒家经典文化的精华之处,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的精髓。

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此句出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

2、人文关怀型,体现人文精神。

21新世纪的社会下着重强调人的作用及价值,国家注重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因此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校训的确立要体现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

比如:燕京大学的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此训一句来源于《圣经》里的“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另一句来源于《马太福音》里的“人本来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

3、学校特色型,立足自身特点。

有个性的东西才能有特色,有自身特色的东西才能为人记住。

校训的创立应根据学校发展特色来确立,只有立足于自身特点确立的校训才能别具一格。

以特别专业为主的学校的校训的确立就必须突出这一专业的特殊些。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指每位教师的学识技能,要达到怎样的级别才够呢,校训提明要能够成为后生的师表。

行,指的是每位教师的思想品行,时刻正大光明,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

4、现代意识型,把握时代精神。

时代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技术发展推动下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作为时代中的一员,应紧随时代发展,贴近实际情况,把握时代脉络。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解读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解读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解读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解读:校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影响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关键。

它既是学校品格和美质的象征,也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针。

校训的确立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也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校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对全体师生员工时时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作用。

它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思想,是规范师生行为的准则和行动指南。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能够确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韧,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

我们学校用这句话作为校训,其用意十分明显:“自强不息”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 “厚德载物”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本校训体现了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追求,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学校的一种精神型的潜在课程,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师生做人做事的功效。

校训需要我们深入灵魂去感悟、去深思,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校风:善思明礼求真践行校风解读: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校训释义及三风

校训释义及三风

校训释义及三风第一篇:校训释义及三风校训释义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学校各种力量,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我校丰厚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激励全体师生,把我校的教育工作推向更新、更快的时代之舟,经广泛征求意见,将靖远县三滩中学新校训定为:笃志博学和谐创新“笃志而体,君子也”《旬子·修身》中讲:意志坚定,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方为君子。

初中正是立志笃行的重要时期,成就未来当以此为训。

“博学”。

语出《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博采各种学问,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新时代的社会更是需要“多能一专”的新型人才,所以此训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一个追求,“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和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是一个从古至今都非常理“和”的国度,“人和”的理念已逐渐被世人所推崇。

“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能造就人才。

“创新”意为开拓,独创,新风新尚,不断进取,与时俱进。

概言之,我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育人读书的远大志向,刻苦勤奋的学习并实践,获取广博渊厚的学识,在团结、文明、和谐、科学的氛围中,全面夯实基础,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重塑我校形象而不断进取,无私奉献,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才。

学校办学理念德育工作为先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全面育人为目的办有特色为突破办学目标育人为本立足未来服务社会办学思路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质强校校风安全健康文明团结勤奋刻苦科学发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创新进取志存高远学风亲师好学激趣促特科学求知全面发展第二篇:校训释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体达用,兼善天下。

的寓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顺势而为,自然天成

顺势而为,自然天成

顺势而为,自然天成作者:刘静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1期伴随着新课改的第一缕春风,我扛起了经营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的使命大旗。

作为第一任校长,我有责任对这所崭新的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战略定位和战术部署。

我站在“ 对中华民族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定位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并把学校的核心理念确定为“为学生一生谋划,为教师发展铺路”,将“开启明天的辉煌”确立为学校校训,招引着全体师生每天皆以全新的姿态、昂扬的士气,高水平、高质量地经营自己的教育生活、学习生活。

这三大基本理念的确定,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顺势而为,自然天成。

新课程没有真正的导师。

我带领我的团队凝神聚力,努力遵循规律,善于思考,谋划了两大方面工作。

一是确立了学校教育的灵魂,即以“ 诚·爱”为校魂。

从建校之初,我就播下了“ 诚·爱”的种子,使之茁壮成长,如期结果,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内核、最大的生产力。

二是明确了具体工作的基本流程,形成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上的操作系统。

先后构建了“ 引领·自觉·成功”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 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精细·人文”启明德育模式、“ 自发·多维·开放”启明课程体系以及“ 自我·多元·分级”启明评价体系。

这些规范的工作操作系统,使新课程理念有了现实落脚点,逐渐形成了包含三大模式、两大体系、一个核心文化的成型的“321实体育人模式”。

着力三大“模式”的科学高效,打造学校自发展的机体学校的三大“ 模式”,具有原生性、层递性的特点,三者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学校在自身发展上的突破,使学校在主要层面的工作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 引领·自觉·成功”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先导,同时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有优秀的教师才会有优秀的教育,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毕业季】不看不知道,这些校训原来“大有来头”!

【毕业季】不看不知道,这些校训原来“大有来头”!

【毕业季】不看不知道,这些校训原来“大有来头”!校训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学风、校风。

比如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校训是“实事求是”、武汉大学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你知道这些校训源自哪里吗?它们可大有来头,不信来瞧瞧。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

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此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

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是由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衍生而来。

“育天下之英才”是对《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现代表达。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厚德”语出《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即大地因宽广深厚而能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而无所不包容。

“博学”语出《礼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即学者应该学无止境,锲而不舍。

“敬业”与“乐群”出自《礼记》:“三年视敬业乐群”,即第三年就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潜心学习、融入群体。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厚德”源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培养师生优良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求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以法治天下、建设法治中国为己任。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养成科学的思维和理性。

“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教师招聘浅谈你对上述校训的理解

教师招聘浅谈你对上述校训的理解

教师招聘浅谈你对上述校训的理解
一所学校的精神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校训,校训也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它也包涵了这所学校的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也是时刻激励我们成长的标杆。

校训,是一种学校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体现,也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基石。

历数中国古今之名校,每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学都会有催人奋进、促人自省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类似的典名句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它们熏陶了莘莘学子,也造就了代代风云人物。

他们在内心深处或许一直都是以母校简练而独到的校训而自勉的。

上外,作为国内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头兵,是培养外语精英的沃土,上外学子理应用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来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弘扬中西,内外贯通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可以说,上外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八个字作为校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思自然以应变校训

思自然以应变校训

思自然以应变校训摘要:1.校训的定义和重要性2.思自然以应变校训的含义和背景3.思自然以应变校训的启示和影响正文: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标志,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个好的校训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在我国,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这些校训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智慧。

其中,“思自然以应变”这句校训,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启示和影响。

“思自然以应变”这一校训,起源于古代儒家经典《周易》。

《周易》中有一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强调了在面对困境时要积极寻求变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一思想被后来的教育家们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思自然以应变”的校训。

“思自然以应变”这一校训的内涵丰富,既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包含了应对变化的智慧。

它要求学校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同时,这一校训还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创新,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变革。

“思自然以应变”这一校训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校以此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教师们在这一校训的启示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生们也在这一校训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总之,“思自然以应变”这一校训,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应对变化的智慧。

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教育哲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国名校精品校训赏析

全国名校精品校训赏析

推荐人导语:许多学校有校训,但什么是校训?如何理解?作用是甚么?问其校长,大都有些茫然。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常把张贴悬挂的校训作为一种装饰,没有认真的对校训进行深入的思考,缺少对校训特点、内涵、作用的准确认识。

学校应该确立怎样的校训?本校的校训恰当合适吗?应该怎样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环境和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师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等,提炼并确立自己的校训,这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实现学校高位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根据有关文章整理推荐《精品校训欣赏》,供大家阅读、思考、体会,愿对您丰富教育思想有所启发。

精品校训欣赏校训应该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浓缩。

校训最能体现学校的精神和特色,校训中所浓缩和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学校育人思想、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

一、校训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校训?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这里的“德目”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德育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即各种道德与价值领域的追求。

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校训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它代表了某种道德价值及其追求。

正如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所说:“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它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今日南大的校训,既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特点,又表明今后办学的追求和态度”。

按照校训的具体内容,校训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1. 提倡良好学风,指出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

有的校训充分表达了办学者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求学者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

比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拼搏、奋进、求实、向上”;“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开拓创新,严谨治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校训就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求实、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以及“知行合一”是在学业、学问以及人生中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

名校校训及其涵义

名校校训及其涵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出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内容。

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

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严,责人甚轻。

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北大没有官方正式的校训,对此争论很大。

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算校训,但这个是对学校提出的办学方针,不能算对学生的校训。

也有人认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最能概括北大的精神,但没有正式化过,而且政治性太强。

改革开放后北大食堂墙上被刷上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几个大字,因此有人猜这算是校训,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大认可这点。

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

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

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关于校训和校风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一、【校训释义】“长”(cháng)的含义:一是时间概念,即长久、永恒之意。

二是空间概念,指两端之间距离大,与短相对;指高,与矮相对;指远,与近相对,引申为宽阔、宏大和高远。

三是指擅长、特长。

在读作“长”(zhǎng)时,则有生长、增进和抚育、培育之含义,《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还有重视、崇尚之意,《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

”“大”的含义:大与小相对,有品位、层次、程度之意,还有尊重、赞美、美好之意。

在此指大学、大学生、大学者、大学问、大志向、大境界。

蔡元培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梅贻琦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大学生,造就大学者,追求大学问。

大学生、大学者要做大学问,关键也在于他们要有大志向,有志者事竞成。

大学问会使学生、学者们的精神升华到大境界,从而会促进学校的品位升华到大境界。

“新”,在此指创新、纳新、维新。

《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在大学要容纳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科学技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并以其博大的胸怀与宽容来维护、呵护学者的成长、学术的发展;在学术上创新,在学者里扶持新,在学生中育新。

大学要有纳新的胸襟,创新的追求和维新的智慧,才能经久弥新。

长大长新,其简明释义为“长江大学,经久弥新;培育大志,崇尚创新。

”二、【校风释义】【求实】:实事求是,诚实守信。

实就是指真实、实际、果实、诚实。

办学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取得成果;育人要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进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进取是楚文化“和衷共济,发奋图强”精神的浓缩,是长江“奔腾不息、百折不回”精神的凝炼。

解读校训三风

解读校训三风

解读校训三风第一篇:解读校训三风国旗下的讲话——解读校训三风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和大家一起解读我校的“校训和三风”。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她是学校的灵魂。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在不断的激励和劝勉在校的全体师生,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

我们新坍初级中学的校训是“立己达人”。

“立己达人”取材于《论语》,出自大教育家孔子之口,她采用了古汉语常用的互文的修辞手法,即“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意思是自己成功也使别人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也努力使别人通达事理。

我校以此作为校训,目的在于弘扬一种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希望全体师生都能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作用于他人,老师们在此成就事业,同学们在此获取真知。

我们倡导的学校风气是“厚德、博学、尚礼”,《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道德建设;“博学”乃人人都需要追求的知识目标;至于“尚礼”,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缺乏“礼”就不能生存发展,做任何事都不会圆满成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没有必要的礼仪规范,就不会安宁。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确定我校校风为“厚德、博学、尚礼”.教风是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学校的教风是“修身、敬业、崇真”,诸葛亮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具体来讲“修身”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修身”是立人育人之本;教风的第二个层面是“敬业”,所谓“敬业”指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那就是“敬业”,而“崇真”语出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话概括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下面我讲讲“学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把“乐学”——也就是快乐学习定位在我校学风的第一位,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求,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知识是为了运用,要把所学知识认真的付诸实践,这就是“笃行”;至于“日新”,《礼记》说得好,人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同学们如果坚持做到“乐学”“笃行”,那么每天就会有进步、有发展、有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训“顺其自然”辨析
初听用“顺其自然”作为校训,不少人的反应往往很吃惊,继而表示不理解。

跟我交流的少数家长甚至还有老师也提到过他们的疑惑。

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怎么能听任人(学生)或事自然发展而不加人力影响呢?
其实,这部分人他们把“顺其自然”当成了“任其自然”,虽是一字之差,其本质却相差万里。

顺其自然并不是让它完全被动,不去争取,对任何东西都妥协。

而是自然些,不要去强求,教育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孩子的心理、生理的成长乃至知识的增长也属自然,越自然状况下的成长越是健康的、正常的和超乎想像的。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语“强扭的瓜不甜”,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说得就是不按“顺其自然”这个规律办事所造成的后果。

刻意去做什么事反而适得其反,自然一些去做,也就自然而然做出来了,本质就是不能强求,更不能违反规律。

“顺其自然”从字面的理解,应该这样解释:“顺”,遵循、顺应;“其”,世界上无穷多样性发生的一切存在物;“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顺其自然”最本质的解释,就是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对于教育而言,顺其自然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教育行为。

“顺其自然”作为校训,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实质就是按教育规律去办学,按教育规律去实施教育行为,也就是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方法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即学生)的身心特质。

因为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而好的教育又能促进儿童(学生)的身心发展。

当然,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是非常繁复的,它既是一种观念的回归,也是一种实践的探索。

同时它还需调动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办学者(校长)、教育实施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等等。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个人认为学校办学者(校长)和教育实施者(教师)这两个因素又最为重要。

学校既然已经将“顺其自然”定作校训,那一定是在作了以人为本的潜心研究,深刻理解把握了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出的决定。

所以,下面我想仅就教师这方面的因素谈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
对教师个体而言,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能做到“顺其自然”,遵循教育规律是很难的,也是需要花很大功夫的。

同时,教育者仅仅能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只有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才是提高教育效力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换句话说,遵循教育规律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平时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同一教学内容,通过同科老师的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可到课堂上,有的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有的则索然无味,效果大相径庭。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正在这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能力大小。

遵循教育规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均要受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制约,教师驾驭课堂及教学方法运用的制约,学科特点及教材选择的制约;教学活动中还要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制约。

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没有不是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每门学科特点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同一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目的均不相同,因而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在课堂上都没有现成的通用教学公式可以套用。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在掌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素质特点,积极探求教学艺术,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特有的教学技巧。

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行为艺术、语言艺术、组织课堂教学艺术、批评表扬艺术、因材施教艺术、教育渗透艺术、多媒体运用艺术、板书艺术、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等等。

精湛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给学生愉悦的享受,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无疑,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基于以上认识,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在课堂教育中遵循并且能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的必要性。

不单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去看它,还应该从师德的高度认识它的意义,才能提高执行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直至让它成为教师教学的自然行为。

教育劳动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劳动,课堂教学行为很大程度取决教师的责任心,决定于教师的觉悟。

教师只有把教育培养学生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才会尽力,以积极主动、认识负责的态度去钻研教育规律,探究教学艺术。

第二,坚持学习,不断总结。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改变,
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好地遵循规律,靠的却是来自教师的学习实践。

英国教育理论家罗素说过,教育艺术、教学艺术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学习研究、总结探索。

为此,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必须要坚持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坚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实践。

第三,征询学生体验,教学相长。

教师遵循规律,形成教学艺术的情况如何,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评鉴。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因此,只从教师的角度评价教育是严重偏离教育评价规律的,尊重教育规律,讲究教学艺术,需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从学生出发,考查每节课学生的收获,让学生提出他们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再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质的飞跃。

“顺其自然”作为校训,它既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境界。

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仙林人为之探索为之奋斗。

相信,只要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一定会收获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这个未来不仅属于南外仙林这所学校,更属于这所学校里的每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