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朱熹 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经典手机短信】《论语集注》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原文| 论语集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之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皆孔子弟子。
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
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也。
良,易直也。
恭,庄敬也。
俭,节制也。
让,谦逊也。
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其诸,语辞也。
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
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
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行,去声。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
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价值

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价值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其注释特点有三: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第二,承袭、增损改易汉唐古注;第三,通经以求理。
《论语集注》既注重探求经文之本义,又注重义理阐发,从而将训诂学与义理学熔为一炉,避免了对经文的穿凿附会,使其阐发之义理建立在对经义的解释之上,因此成为《论语》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故说,半本论语治天下,即不可多得的好书。
《论语》是儒家文化著作之一,尤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问题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教育、政治思想等。
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部分章节。
《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类别及特点

《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类别及特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的一部书,《论语集注》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训释。
标签:《论语译注》《论语集注》训释《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历朝历代都不乏为其作注加疏者。
其中南宋朱熹以义理之学发挥阐释儒经,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以后科举取士的指定教材。
《论语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①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的,“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论语译注·例言》以下所引均同)的一部书。
《译注》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承前启后的地位、科学的译注方法和渊博的学识,在学术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至今,《译注》仍然是学者们研究儒家文化和学习《论语》时所采用的重要版本。
在《论语译注·例言》中,杨伯峻说:“本书虽然不纠缠于考证,但一切结论都是从细致深入的考证中提炼出来的。
” 杨伯峻在译解原文时,集各家之说,大量引用前人注疏,以求其训释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其中不乏引用朱熹的《集注》。
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训释。
一、《译注》所引《集注》的类别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引用朱熹的《集注》进行训释时,杨伯峻详细考查了其正误性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一)深表赞同,译文采纳的杨伯峻在《译注》中所引用《集注》中的观点大多是明确表示赞同的,并在其译文中得以采纳。
如:(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杨注:“适”“莫”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故“无适无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
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

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朱熹的《论语集注》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儒家古典文献研究之一,几乎遍布着所有的中国研究文献及宗教历史的方面。
朱熹出生于宋朝,也就是“明治维新”前夜。
朱熹数次理解“论语”,系统总结,他将研究它变成一件巨大而有意义的事情。
朱熹《论语集注》为中国学术、哲学及宗教文化研究奠定基础,其特点与贡献值得深思。
首先,朱熹《论语集注》重视“论喻”,以其寓意深邃的诸多“启示”弥足珍贵。
以教诲为中心,朱熹《论语集注》以“论语”的实质、核心思想贯彻贯通,展示了“论语”的哲学及宗教观念。
朱熹指出,言语所表达之理智应以“视性”细思极查,反复推敲,从而深受启发历久彰新。
朱熹以谦恭的敬意探寻“论语”精髓,其惊人之处在于能够拆解、剖析及发掘每一句“论语”内涵真谛。
再者,朱熹《论语集注》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并拓展了人们对“论语”的理解。
朱熹研究“论语”,心中掌握明晰的见解,不仅仅是全面仔细的表达思维,而是拓宽了儒学的深度和广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营造舒适的学习气氛。
朱熹所著《论语集注》充满了考究、深入、思考,并保护“论语”原文、旨意和服务于思想家,也为后来的文学评论者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最后,朱熹《论语集注》充满了哲学启迪,也为人们提供指导学习的准则和标准,源自朱熹自觉的求学精神以及慎恪的精神状态,完善了“论语”内涵的理解,丰富了儒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论语集注》更是深化和发展“论语”原文,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要求慎思惭勉,求择优秀,以谦恭认真的态度面对文字版本,反复思考求准确。
总之,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其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他不仅通过深入剖析和发现典籍内涵,拓展了儒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系统总结起来,为其他学术及研究领域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熹的《论语集注》通过其独特的哲学及宗教思想,对后人山高水长,对历史理解及传承极具精神意义。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各卷首语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各卷首语欽定四庫全書論語卷一宋朱子集註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徳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論語卷二宋朱子集註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論語卷三宋朱子集註公冶長第五(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雍也第六(凡二十八章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與前篇同)論語卷四宋朱子集註述而第七(此篇多記聖人謙巳誨人之辭及其容貌行事之實凡三十七章)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論語卷五宋朱子集註子罕第九(凡三十章)鄉黨第十(楊氏曰聖人之所謂道者不離乎日用之閒也故夫子之平日一動一静門人皆審視而詳記之尹氏曰甚矣孔門諸子之嗜學也於聖人之容色言動無不謹書而備録之以貽後世今讀其書即其事宛然如聖人之在目也雖然聖人豈拘拘而為之者哉蓋盛徳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宐於此求焉舊說凡一章今分為十七節) 論語卷六宋朱子集註先進第十一(此篇多評弟子賢否凡二十五章胡氏曰此篇記閔子騫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稱閔子疑閔氏門人所記也)顏淵第十二(凡二十四章)論語巻七宋朱子集註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憲問第十四(胡氏曰:此篇疑原憲所記,凡四十七章)論語卷八宋朱子集註衛靈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季氏第十六(洪氏曰此篇或以為齊論凡十四章)論語卷九宋朱子集註陽貨第十七(凡二十六章)微子第十八(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凡十一章)論語卷十宋朱子集註子張第十九(此篇皆記弟子之言而子夏為多子貢次之盖孔門自顔子以下頴悟莫若子貢自曽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凡二十五章)堯曰第二十(凡三章)。
四书集注 论语

四书集注论语
《四书集注·论语》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注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是南宋以后儒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重义理阐发,文笔简练,对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语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他强调“理”是万物之本,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追求“天理”,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养功夫来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
同时,朱熹还对《论语》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定义,以适应其理学思想的需要。
在南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四书集注》一直被官方视为儒学正统,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之一。
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除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学者对《论语》进行过注解和研究。
这些注释或注重训诂考据,或注重义理阐发,或注重实用之谈,各具特色。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何晏的《论语集解》、唐朝的孔颖达的《论语正义》以及清朝的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
总之,《四书集注·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儒家思想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政第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为政第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音拱,亦作拱。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居其所,不动也。
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蔽,犹盖也。
“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
政,谓法制禁令也。
齐,所以一之也。
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
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
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谓制度品节也。
格,至也。
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一说,格,正也。
书曰:“格其非心。
”愚谓政者,为治之具。
刑者,辅治之法。
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
心之所之谓之志。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
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朱熹《论语集注》所表现的伦理学形态——以仁、义、礼三个概念为中心

当代道德理论 的重要地位 。关于三者之间 的差异 , 罗莎琳德 ・ 赫斯特豪 斯 ( R o s a l i n d・ H u r s t h o u s e ) 指 出, 对于“ 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这一 观念 , 这三种伦理学持有不同的理 由, 后果论者强调 , 这种行 为 的效 果能 最大 限度 地增 进人 类 的幸 福 ; 义 务论 者强 调 , 我 在这 样 做 时遵 循 了某 种 道 德规 则 ; 而 德性 伦 理
一
个定义来解释“ 仁” 的含义或者将“ 仁” 作为一种纯粹规则 , 都会面临一个 问题 , 即如何涵盖孔子关于
“ 仁” 的所有差异论述 。实际上 , 导致这个问题 的“ 原因就在于孔子并无意于去建立一个普遍的仁 的规 则, 在孔子 , 仁乃是因人因事之不同而当机指点 的德性概念( c o n c e p t o f v i  ̄ u e ) ” [ 2 3 。 正是在德性的意义上 , 朱熹将 “ 仁” 解 释为 “ 爱之理 , 心之德 ” 。如何理解 这样一个 说法?首先 ,
学 者 则强 调 , 这 将 有助 于一 个人 成 为仁慈 善 良的人 J 。可 以看 出 , 德性 伦 理 学 与义 务论 不 同的是 , 前 者 强调 行为 者 的品德 , 而 不是 行 为的合 规则 性 。 儒家 思想 与后 果论 伦 理学 的观念 相 去甚 远 , 因而一 些 儒学 研 究 者把 儒 家 思想 与 德 性伦 理 学 和义 务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作者:朱熹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
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
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
”今从之。
为司职吏,畜蕃息。
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
此官即孟子所谓乘田。
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
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有闻韶、问政二事。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
有季孟吾老之语。
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有答子路东周语。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
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鲁世家以此以上皆为十二年事。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孟子作颜雠由。
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有颜渊后及文王既没之语。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
有矢子路及未见好德之语。
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有天生德语及微服过宋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
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有三年有成之语。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
有答子路坚白语及荷蒉过门事。
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
据论语则绝粮当在此时。
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史记以论语归与之叹为在此时,又以孟子所记叹辞为主司城贞子时语,疑不然。
朱熹的《论语集注》

朱熹的《论语集注》《走进朱熹的〈论语集注〉》《论语》,这本古老而智慧的典籍,就像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大山。
而朱熹的《论语集注》呢,就像是一位特别厉害的向导,带着我们去挖掘这座大山里的宝藏。
朱熹可是个大学问家啊。
他写的《论语集注》就像是给《论语》做了一场超详细的解说。
你看《论语》里的话,有时候简短得像个小谜语。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
可这几个字到底啥意思呢?是光读书然后复习就高兴吗?朱熹的《论语集注》就会给我们展开来讲。
他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啊、文化背景啊,都融合进去解释。
就好比你去看一场魔术表演,只看到魔术师手一挥东西就变没了,你肯定好奇怎么回事。
朱熹就像那个在旁边给你揭秘的人,告诉你魔术师背后的那些小机关。
在《论语集注》里,你能感受到朱熹对于孔子思想的尊重和深入的理解。
这就像一个特别懂茶的人在给你讲茶的故事。
他知道每一片茶叶背后的故事,从茶园到茶杯的旅程。
朱熹对于《论语》里每一个字词的解释,都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
他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反复研究、考证。
这让我们读《论语集注》的时候,就像跟着一个特别靠谱的老师傅在学手艺。
老师傅一点点地把那些精妙的地方指给你看,你就慢慢能领略到其中的美妙。
比如说《论语》里提到“仁”这个概念。
这就像一团迷雾,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可是到底啥是“仁”呢?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就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他不是给你一个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各种事例,就像串珠子一样,把关于“仁”的解释串起来。
这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听别人说一句“他是个好人”就够了,而是通过他做的一件件小事,像他帮助邻居啊,对陌生人很友善啊,这些事情组合起来你才真的明白他的好。
朱熹就是这样把“仁”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
再看《论语集注》对孔子和弟子们之间关系的解读。
这就像看一部充满温情的家族故事。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导,就像家里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朱熹把这些关系里的微妙之处都呈现出来。
朱熹的论语集注的直音法

朱熹的论语集注的直音法朱熹的《论语集注》啊,简直是古人智慧的宝库,里面的“直音法”更是让人琢磨不透的一个小细节。
你知道吗?这“直音法”并不是简单的音韵问题,哦不,它可是朱熹用心良苦的教法。
其实呢,咱们普通人听“直音法”三个字,可能会觉得有点晦涩难懂。
别急,咱慢慢聊,保准你一听就明白。
咱得搞明白什么叫“直音法”。
说白了,朱熹就是通过直接传递“论语”的发音和意思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原意。
这种方法啊,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如果你细想一下,就能感受到朱熹在里面下的功夫。
他想让大家听得清楚,听得透彻,让这些古文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死东西,而是变得活灵活现,像眼前的活人一样有血有肉。
你看《论语》里面那些字,咱一开始都觉得它们离咱很远,甚至有点古板。
说实话,光看那些个字词,很多人都不一定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就像咱小时候读课文,不懂就背,背了也不明白其意。
但朱熹这招“直音法”,让你听得懂、明白了,也能跟着去感受其中的道理。
他通过精心注解,把古老的字词发音与现代的口语结合起来,让那些难懂的孔子语录,仿佛一下子就活了。
嘿,就是这么神奇。
你想啊,朱熹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经典韵味,另一方面又不让这些文字显得那么高高在上,根本不能接地气。
这就好比你跟朋友聊天,话说得文绉绉的,根本没人听得懂。
可是,换个方式,你说得简单明了,大家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
朱熹通过这种“直音法”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去繁就简,让“论语”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可以走进生活,走进每个人心里的智慧。
我就在想,这个“直音法”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流行的“本土化”?不信你想想,咱们平时说话,喜欢用地道的方言,特别是在亲朋好友面前,一句普通的“你好”,用四川话说出来,感觉全不一样!朱熹也是这么考虑的,他把经典的《论语》翻译成了“能说会道”的语气,这样大家就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味道”。
就像调料一样,少了就没味,太多了又腻,朱熹把这个“调料”拿捏得恰到好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这“直音法”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哈哈,别急,咱继续往下聊。
朱熹《论语集注》

論語集注[宋] 朱熹撰黑色字为论语原文,蓝色字为朱熹注文《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①“立”,原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朱熹《论语集注》

論語集注[宋] 朱熹撰黑色字为论语原文,蓝色字为朱熹注文《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①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①“立”,原作“一”,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

朱熹论语集注翻译_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经典手机短信】《论语集注》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论语集注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原文| 论语集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之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皆孔子弟子。
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
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也。
良,易直也。
恭,庄敬也。
俭,节制也。
让,谦逊也。
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其诸,语辞也。
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
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
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
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行,去声。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和者,从容不迫之意。
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
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论语》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为四书集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序说
读论语孟子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是朱熹所著的注释性书籍,以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为主要内容,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朱熹论语集注》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仁者爱人:朱熹认为,仁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内在的、真
正的爱,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表现出来的“假仁”。
2. 以礼待人:在朱熹看来,礼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方式,是培养人的良好
道德品质的基础。
3. 学无止境:朱熹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追求,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4. 谦虚谨慎:朱熹认为,一个人应该谦虚、谨慎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轻视他人。
5. 言行一致:朱熹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言出必行,行而不言,这是一种
追求真诚和诚信的表现。
6. 忠诚义气:朱熹强调忠诚和义气的重要性,一个人应该不离不弃地信守自己的承诺,对朋友和对组织都必须忠诚。
7. 探求真理:朱熹认为,一个人应该一直追求真理,通过不断地探寻和思考获得自
己的观点和思想。
总之,朱熹的《论语集注》深入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为后世
的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集注原文与解析

论语集注原文与解析《论语集注》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内容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论语集注》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集注》中的原文和解析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思想精髓。
1. 论语集注原文及其背景《论语集注》是明代儒学家朱熹所著,他以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和深厚的哲学造诣,在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论语集注》以前人的注疏为基础,对原文进行了整理和解析,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2. 原文解析的重要性原文解析是理解《论语集注》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原文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孔子及其弟子的观点,领悟他们提出的各种论题的意义和价值。
3. 原文解析的方法和技巧原文解析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更准确地理解和诠释原文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对词句的准确理解,包括对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究;其次,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通过理解上下文关系来确定字句的意思;此外,对于一些隐晦的论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等方法来寻找更全面的理解;最后,要始终保持客观和谦虚的态度,避免对原文的主观偏见和主观臆断。
4. 原文解析的价值和意义原文解析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论语集注》的价值和意义重大。
首先,原文解析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领悟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次,原文解析有助于我们挖掘《论语集注》所蕴含的丰富哲学内涵,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和智慧格局;最后,原文解析也可以启迪我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塑造,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选择。
5. 结语通过对《论语集注》原文与解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论语集注》作为一部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和观点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我们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我们今人杨伯峻的论
语译注
朱熹的《论语集注》是中国传统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注释之一,该书以其深刻的理论阐述、准确的古文考证、精彩的注释解读,成为后世《论语》学习的重要指导。
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中,他对《论语》中的每一章节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包括对经文的解释、语言文字的考证、古代文化的背景和涵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朱熹的《论语集注》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于后来的学派和学者的学术成就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一部《论语》的注疏书,该书在19
世纪晚期由明朝大书法家刘长卿(字宝楠)所编写。
该书以其注释准确、独特的解释视角和立意深远而闻名于世。
全书的翻译精准,注释详尽,对于各种难以理解的古语进行了解释说明,并从传统文化及儒家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中的经文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一部以译注的形式对《论语》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讲解。
该书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和解释方式,力求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杨伯峻在注释中还涵盖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及儒家哲学的背景深入的诠释,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论语译注》在传统文化研究和古典文学教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我们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我
们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朱熹是中国明代著名学者,他著有《论语集注》,是中国古代儒
家经典《论语》的注释。
朱熹将《论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和阐述,使得这部经典更具深度和内涵。
而朱熹的《论语集注》也成为了
后人学习研究《论语》的重要参考书。
清代学者刘宝楠也对《论语》进行了注释,他的《论语正义》是
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注释体系,对《论语》的讲解较为详尽,而且刘
宝楠的解释更具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同时,我们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注释,他在翻译《论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生实践,进行了讲解和解读。
他的解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精神。
总体来说,朱熹、刘宝楠和杨伯峻的注释与译注,都是非常有价
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学习和理解《论语》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的
注释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研究,每一位学者都为这部经典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启示和指导,学习儒家的思想和精神,让我们更好地在人生道路上寻求出路和方向。
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三,宣扬理学,学派色彩浓厚。 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为了将《论 语》纳入理学的轨道,在注释中也 会出现强人就我,拔之过高的情况。 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应格外引起 我们的注意。▲
• 《集注》的学派色彩非常浓厚。除了朱子自注之处, 《集注》所引诸家之注主要是二程和门徒的文章和语 录,如尹墩、谢良佐、游酢、杨时、范祖禹、吕大临、 吕大钧、侯师圣等,而极少引汉、魏、隋、唐注家的 解说。这一点我们也务必有所了解。
• 其二,名物训诂、要而不繁。
• 与汉魏的烦琐考据比起来,他的注的确比较简明。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他关心的问题不在训诂,而在思想。因此他对于与题旨无 关的地方一般从略,比如《学而》: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对于“千乘之国”,《集解》引马融语:“《司马法》:六尺为步, 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 成,成出革车一乘,然而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 地方三百一十六 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有引 包咸语对此解说。皇《疏》引经据典,解释得更详悉。而《集注》 则简要说:“千乘,诸侯之国也,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
• 但是对于与题旨有关的字词他从不一笔带过甚至敢于提 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如《宪问》: • 子击磐于卫有荷蒉(kuì )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 哉!击磐乎!”既而曰:“鄙哉!硁(kēng)硁乎!莫已 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 末之难矣。” • “果哉!末之难矣”一句,各家解释如下:
第三节 《论语集注》的特点
• 其一,阐发义理、精细深微。
• 与汉魏注书谨守经书藩篱,注意名物训诂之训释方式比起来,朱熹注 最大的特点是其非常注重阐发书中义理。他认为《四书》里跳跃着 “圣人之心”,蕴涵着“天下之理”,因此处处注意挖掘语句中的微 言大义,而不把关心的重点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这种作法与汉 魏“随文释义”的注疏方法是很不一样的。《集注》的一般格式是, 先对关键字、词进行简要解释,在疏通原文之后,进行一番义理解释,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仁”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频率 最高的词。 • 但孔子从不对“仁”下定义,具有去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跟老 子一样,是解构主义的先驱。 • “仁”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道德境界,基点是人我关系的和 谐协调,即“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反对把礼制变成“苛政”,他是想将“礼”由强制的社会规 范转化为人性的内在欲求,把“仁”和“礼”看作人格修养的最 高境界。这是余英时先生所说的“内在超越”。 • 子曰:“参(can)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 “仁”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构成孔子社会伦 理思想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石 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
• 《四书》经过朱熹的注解和提倡,在元明清三 代称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逐渐代替了过去考试经义时《五经》的地位,
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 明初官修《四书大全》,全录朱熹的注,为此后坊间各本所依,其 实并非善本。清嘉庆间吴县吴英、吴志忠父子用多种古本和宋、元 人所作疏释本相校,力求恢复朱熹定本的原貌,纠正流传中的错误, 于嘉庆十六年(1811)刊出,是现存各本中较好的版本。 • 中华书局以此本为底本,用该局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 祐二年(1142)大字本(简称清仿宋大字本)进行校勘,改正了 若干错误并写了校记。原书章节之间用圆圈隔开,书中改为每章另 起行,并加以标点。书前有《点校说明》,正文后附录吴英所作 《四书章句附考序》、《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二文。此书收入 《新编诸子集成》中,于1983年10月初版,以后又多次印刷,是 目前最好、最便用的本子。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朱子语类》也是我们阅 读《集注》的重要文献,这里有许多材料可以
供我们更好地理解《集注》的意思。但其中也
有与《集注》矛盾的地方,按照朱熹学生李性
传的意思,这种地方一律从《集注》。
第四节 杨伯峻《论语译注》
• 易中天:实话孔子。
《论语》其书
• 古人讲究“述而不作”,只讲只说,不创作。 • 在孔子死后,弟子将他的言论汇编成册,便成了《论语》。 •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因此,要了解中国 古代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 解孔子的思想。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是我们理解中国文 化的钥匙。而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论语》。 • 《论语》的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炼的散文诗。《论语》是儒家思想的 奠基,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使得中国人最重视的是伦理道德。
• 《集解》:未知己志而便讥己,所以为果。末,无也。 无难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
• 皇《疏》:孔子闻荷蒉讥己而发此言也。果者,敢也。 末,无也。言彼未解我意而便讥我,此则为果敢之甚 也,故曰果哉。但我道之深远,彼是中人,岂能知我? 若就彼中人求无讥者,则为难矣。
• 《集注》:“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 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 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 此,则亦无所难矣。”▲
第二讲 朱熹《论语集注》
主讲:杨志君
孔子其人
• 孔子(前551-前479),活了72岁,稍晚于老子。名丘, 字仲尼,鲁国人。他的祖先本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做了鲁 国的大夫,才归为鲁国人。孔子本人,“少也贱”,做过 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也做过官,最高 做到鲁国司寇,实际是宰相。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 春秋末期,周礼逐渐失去规范人们行为的力量,孔子试图 用“仁”来改造和重建“礼”。其性格:知其不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之。 做过司寇,但不得志,“累累若丧家之犬”。晚年回家修 订《诗》、《书》、《礼》、《易》、《春秋》,开坛设 讲,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最得意的门生是颜回。 • 孔子的思想与老子恰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概括起 来说,孔子的思想是恢复尧、舜、文、武的礼乐,以中庸 之道架构人伦关系。
• 因为《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闻夫子之言的直 接记录,所以虽然先秦两汉典籍中涉及孔子行为、思想 的记载颇多,但《论语》无疑是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最 直接、最可靠、也最重要的材料。我们在《论语》中可 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思想的基本倾向与特征。
第二节 朱熹及其《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朱熹的《论语集注》堪称重 要。这本书是《四书集注》的一部分。其最大优点是阐发义理细 致入微,文字洗练,训诂也基本正确,非常便于阅读。 •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号有徽翁、晦庵、 遁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别号紫阳。祖籍徽州(今安徽歙 县)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的尤溪县。是宋 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他所建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之 学”。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五任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 他的大半生都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复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广收弟子门徒,传播理
学。卒后九年,即嘉定二年,赐谥曰文,称朱文公。
• 一生著述甚丰,重要的有《晦庵先生文集》、 《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
义》、《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
辞集注》等。
• 《四书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之一,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他认为要
想求得古圣人那微妙而难见的道心,就
必须先领会《四书》的思想。
• 贫:自卑 • 富:骄傲,无礼, • “为富不仁” • “富而不贵”——土豪
好的老师:永远对你有更高的期望
例2:
• 《为政》篇: • 子曰:“君子不器”。 • 包(咸)曰:“器者各周于用,至于君子,无所不 施。” • 皇《疏》引熊埋语:“器以名可系其用,贤以才可济 其业。业无常分,故不守一名。用有定施,故舟车殊 功也。” • 《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 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推荐读本:
• 杨伯峻:《论语译注》
• 钱穆:《论语新解》
• 李泽厚:《论语今读》
第一节 《论语》及其流传
• 《汉书· 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 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所谓“论”,是指“论纂”,“语”指孔子的言论。 “论语”就是编次纂集孔子的语言。
•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几部经典著作。本来《大学》、
《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朱熹将之独立出来,与《论语》、《孟 子》合并为一套书同时刊行。 • 《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 《孟子》的注释因引用二程、程门弟子及其他人的说 法较多,称“集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四书集注》。
• 刘勰:原道——征圣——宗经
•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甚至认为《四书》比 《六经》更重要:
• “《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
工夫多,得效少。”
• ——回答了为什么要读经典,从最好的书读起
• 严羽:《沧浪诗话》
•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 “学诗要从第一义学起。”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基本没有只通训诂,不释义理的情况。但是,朱熹注的义理部分与章
句之学的串讲大意有明显的不同,其对文本内涵的阐释往往能独出新 意,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而不是简单将字词连缀成句。
举例:
• 《学而》中一段为例: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