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第四章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中华对联》第四章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第四章對聯的句式和對仗對聯同其他文藝一樣,也有自身的特點,主要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
《文心雕龍·麗辭》所謂“句句相銜”,“字字相麗”,《史通·敘事篇》所謂“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雖然都是就詩文的對偶說的,由於對聯主要是由詩的對仗句發展而來的,因而實際上也道出了對聯的特點。
§3—1字數與句式一、字數對聯的第一個特點是上下兩聯字數相等。
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個位置以取得某種修辭效果,概莫能外。
有人把一句話分寫在大門兩邊,字數相差兩三個,這當然不是不可以,但這只是口號而不能算對聯。
二、句式對聯在句式上也有一些特色。
其一、對聯的句式一般是長短句,這一點頗類似於詞。
每聯兩句或兩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數相等的對聯並不多。
稍微常見一點的只是像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開闢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這樣的四字句聯。
有的對聯,同一聯中雖然每句字數相等,但節奏並不一樣。
看峨眉山九老洞的一副:問九老何處飛來,一片碧雲天影靜;悟三乘遙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兩聯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節奏念,第二句卻按四——三的節奏念。
兩副對聯字數相等,中間斷句的地方並不一致的情形也很普遍。
下麵兩副每邊都是十七個字,斷句的差別就很大。
四川灌縣離堆公園聯:兩千年好事,車同軌,書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數萬頃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華一大有洲。
這副對聯是按五——三——三——六斷句的。
百流,指都江堰。
四川樂山烏尤寺讀書樓聯:江上此樓高,問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蜀中游遍跡,看嘉峨並秀,扁舟載酒我重來。
這副對聯又是按五——五——七字斷句的。
坡,東坡蘇軾。
穎,穎濱遺老蘇轍。
嘉,樂山。
峨,峨眉。
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不相等的,聯中句子長短紛紜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其二、喜歡用倒裝。
這種倒裝,主要是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二十年前此讀書,記古寺夕陽,常看青楓紅葉臨絕頂;一千裏外更窮目,數今朝風物,只有月色灘聲似舊時。
对联的语法结构和用字技巧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2、以格律论对,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邻对。
(1)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奏对拍,再加上平仄对立,没有不规则重字,就可以认定为工对。
成都青羊宫八挂亭联:西出函关佛子拜;东来鲁国圣人参。
该联是写老子的。
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为周柱下史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词性、结构、节奏都是一致的,平仄又合乎联律要求(只有“佛”字为古入声,但处在非音步位置,不论),又没有出现不规则重字,堪称工对。
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
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完全一致,平仄无一字不对(“出”字古入声),属工对。
(2)宽对: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工对,在某方面有宽松之处,就是宽对。
请看李渔题武汉老子祠联: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此联的词性,只有一处有问题,就是上联“吾”为代词,下联“自”为介词。
平仄的问题较多:“峰”、“吾”失替;“上”、“话”、“说”失替;“知”、“千”失替,“论”、“自”失替;“下”、“上”失对;“占”、“说”失对;“留”、“知”失对。
特别是下联第一分句,七字全部为仄声(“佛”、“说”古入声),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此联虽然是出自大家之手的名联,只能算宽对。
淮安周恩来故居联:擎马列旗帜,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碧河。
联意自不必说,此联词性、结构、节奏均无问题。
平仄的问题较大。
从全联的用字看,属古声联。
上联“列”与“帜”失替,“命”与“业”失替;下联“柏”与“节”失替。
“列”与“水”失对,“命”与“柏”失对,“业”与“节”也失对。
只能算宽对。
工和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
既使今人视为工对的联,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是宽对,这里的关键是标准不同。
在名词的使用上,古人严,今人宽。
今人认为,只要是名词就可成对;而古人则将名词是分为三十个小门类,必须小门类的字词相对才算工。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的平仄
对联的平仄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中华 对联
中华对联一、对联的概念和历史1.1 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以对仗、对称为特点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句意相对照映,形式上对称美观。
1.2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游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效果,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对联的应用对联广泛应用于节庆、喜庆、寿庆、婚庆等场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中华对联的特点2.1 体现对仗和对称美中华对联注重双句之间的呼应和对仗,句式结构和字数上要求对称美观。
这种对仗和对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同时也使句子更加韵律优美。
2.2 充满哲理和意境中华对联在传达意思的同时,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意境。
通过简洁的语言,对联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2.3 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中华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妙的构思,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华对联的分类3.1 依照格式分类根据对联的格式,中华对联可以分为对扇、对牌、对联和对兔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格式和结构赋予了对联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3.2 依照内容分类中华对联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例如祝福对联、哲理对联、春联、对仗歌词等。
不同的内容类型体现了对联在不同场合和领域中的应用。
四、中华对联的艺术创作4.1 文字选择和搭配中华对联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文字的选择和搭配。
优秀的对联常常选用有意义的词汇,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搭配,形成韵律优美、意义深远的句子。
4.2 句式结构和字数要求中华对联在创作时需要注意句式结构和字数要求。
充分发挥对仗和对称的美感,同时注意句子的平衡和节奏感,使对联更加优雅和协调。
4.3 创作风格的特点中华对联的创作风格各具特点,有的讲究朴素自然,有的偏重典雅内敛,还有的注重寓意和象征。
创作风格的选择要与主题和场合相契合,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五、中华对联的传承和发展5.1 对联的传承中华对联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思想的传承。
4.【70页】总⑥:《中华对联》第四章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4—2. 对 仗
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彼此对仗。
§4—2—1. 工对与宽对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首先就要弄清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 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 仗”,词可分九类,这就是名词、形容词、 数词(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动词、副 词、虚词(连词、助字之类)和代词。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要做到词类相当,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有的对联,同一联中虽然每句字数相等, 但节奏并不一样。
来看峨眉山九老洞对联:
• 两联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节奏念,第 二句却按四——三的节奏念。
问九老 何处飞来, 一片碧云 天影静; 悟三乘 遥空望去, 四山明月 佛光多。
两副对联字数相等, 中间断句的地方不一 致的情形也很普遍。 下面两副每边都是十 七个字,断句的差别 就很大。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两联具有相同的语 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 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 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 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联合 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联合结构。 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现按层次分析 法作图如下。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 一图:
由于古今属对的原理基本一致,所以按今天的 说法去分析古人写的对联,也是大致吻合和可行 的。下面以解缙写的“墙上”联为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 对“嘴”,“脚”对“皮”,“根”对“腹”, 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 “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 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
对联知识讲座:楹联中的对仗第一节对仗要素就楹联的语言形式特点而言,楹联就是对联,就是对偶句。
古时对偶称联,诗文的两句为一联。
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对联的第一句也叫出幅、出边,第二句也叫对幅、对边。
通俗的说法就叫上联、下联。
旧时人们往往在殿堂门楣左右书联之外,还要在上边题匾,或于撰联之时同时题写数字于其上,称作横额、横联或横披、横批。
近代除生活用联外,一般联家撰联以不撰横联为常。
因此,我们讲楹联,实际上只讲上下联,并不包括横额。
我们讲楹联的对仗,也是指上下联的对仗要求。
楹联对仗,归纳起来是四个方面的要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平仄问题我们在上章已论述,这里不赘述,只谈前面三个问题。
一、字数相等诗词曲的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但对联究竟要写多长,却无定规。
从八字联、十字联、十二字联……到数百字联不等,也就是说出幅和对幅各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直到数百字。
多字少字可以不问,但上下联的字数总是相等的,两联的字数之和总是一个偶数。
字数少的可以作一句读,字数多了就得断句,分作若干个分句。
每联分做多少个分句可以不问,但上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相等;每个分句各有多少个字可以不问,但是相对应位置的分句,字数也必须相等。
王闿运挽张之洞联每联各为十五字:老臣白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愿初了满目苍生,潸然出涕,凄凉山馆我何如上下联都是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四四七。
同样是上下联各有十五字,郑板桥撰挽李联的句逗数,各分句字数与王联却又不同:遗爱遍山东,一字一画一诗,人间堕泪宏才感天阙,赐果赐茶赐饭,地下衔恩每联点断成三个分句,对应位置上各分句的字数依次为五六四。
属对撰联,要遵守字数相等这条规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两句话的字数不相等,就不能叫作对联了。
然而,也有以反常手法出奇制胜者。
据传,袁世凯死后,有一位学者替他撰了一副别致的楹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字、下联六字,初看起来颇为不解。
对联的对法
对联的对法
对对联讲究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同时还要关注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楹联学堂〗第四讲:对联对仗
〖楹联学堂〗第四讲:对联对仗第四讲对联的对仗何为对仗?对联的对仗,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子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
一、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
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对联的分类对仗句型结构对应的运用常识
对联的分类对仗句型结构对应的运用常识一、对联按对仗来分,共分为三类:工对、宽对、自对。
1、工对:句式一致,词性(字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不仅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相近,最好是同属一个门类。
词能同属一个门类,又能全面达到对仗要求的,当然是最工。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对仗上稍微放宽,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它打破名词各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名词可以相对,就是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
如常见的学校开学联:春回大地暖==人归学校勤。
3、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
自对,可以一至多字。
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
如民国初年有嘲骂袁世凯的一副挽联:总桶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上联和下联各自自对,两联关联性较强,上下联对仗不强,这是自对的典型方式。
二、对联按语意分,也可分为三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1、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内容相类似的对仗,它们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正对与合掌有严格的区别。
如陕西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
此联并未直接描述城楼本身,却通过华山的险峻,黄河的汹涌来烘托。
2、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也是群友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
3、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联语通常较短。
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
【楹联创作知识】对联写作基础(第四章、对联修辞)
【楹联创作知识】对联写作基础(第四章、对联修辞)第四章、对联修辞“修辞”的本义即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狭义上的修辞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则包括了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
汉语的特点是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被称为对偶。
所以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
从本质上来说,对偶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古人在长期的对偶实践中已经归纳出大量对偶方面的修辞格,这些辞格中既有对偶上最基本的“词性对”,也有声律方面最基本的“平仄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联的形式要求只是个修辞学命题,所有的对联格律问题都可以作为对偶修辞问题在修辞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除了最基本的对偶修辞方面的各种辞格外,对联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和篇章各个层次上的修辞活动。
通过修辞,使对联的语言精炼,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地“达意传神”,以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启迪和感动读者。
几乎所有的修辞方法均可以在对联文体中得到应用,对联修辞的手段和方法异常生动丰富、灵活多变、新奇巧妙、多趣多姿。
第一节:文字修辞文字是组词造句的基本元素,形、音、义三位一体是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主要特征。
文字修辞,即利好方块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特点进行楹联创作,使本不具情趣的文字,经过艺术构思、巧妙组合后,产生巧、奇、趣。
从而增强联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析字析字属于字形修辞,就是将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肢解,利用文字离合的方法或拆或合而表示一定的意义。
这种析字联往往翻出新意,妙趣横生。
析字可分为拆字、合字、离合。
梁章钜《巧对录》有一联: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将“鸿”拆成“江”、“鸟”二字,“蚕”拆成“天”、“虫”二字,巧缀成联,拆字自然,语意天成。
明代杨一清考场应对: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瓣,横七刀,竖八刀。
上联“冻”字拆开是“东”字加两点水,“洒”字拆开是“西”字加三点水,正象冻雨洒在窗户上“东二点,西三点”;下联“切”字左右(横)拆开是“七”、“刀”二字,“分”字上下(竖)拆开是“八”、“刀”两字,故“切瓜分瓣”恰好是“横七刀,竖八刀”。
对联的对仗形式
对联的对仗形式对仗,是对联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对联的对仗,不仅包括字、词的对仗,也包括词组结构的对仗;不仅包括词性对仗,也包括句式的对仗即整个句⼦结构的对仗;从⼴义上讲,上下联平仄的对⽴交替,也是⼀种对仗,所以,我们说对联说到底,就是对仗的技巧。
学会了对仗的技巧,就学会了对联,对联创作⽔平的⾼低,也取决于你对对仗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程度。
对仗的产⽣历史久远,中古时诗歌格律就出现对仗形式。
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同类或对⽴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
对仗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不同的分类。
⽇本空海⼤師即弘法⼤师,⼜称遍照⾦刚,曾从⽇本国⼊⼤唐学习,由唐归国,作《⽂镜秘府论》,在这本书中,把对仗归纳为29种,对《⽂镜秘府论●⼆⼗九种对》作进⼀步综合归纳,⼤致可分为四类。
这四类即:第⼀类是基本对仗;第⼆类是技巧对仗,含双声叠韵对和重字对;第三类是⾮典型对仗,含交络对、⾃对、借对、偏对、意对;第四类是隔句对。
对仗种类太多,不可能⼀⼀讲解,以下我把其中主要的⼏种分类介绍给⼤家。
⼀、以上下联之间的承接关系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两句,⾓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相互衬托,也就是说上下联从不同⾓度描述同⼀个对象,共同完成对⼀个中⼼思想的刻画。
上下联之结构,必须是并列关系。
词性要相对,但不应同义,同义则变合掌。
〈⼆〉反对——上下两联,⼀正⼀反,从完全相反的⾓度去阐述⼀个主题,通过鲜明的正反对照,使主题得以深化,更加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丰满。
刘勰说:“反对者,理殊趣合者。
”举例略反对,必须从正反两⾯阐述同⼀个主旨,没有做到正反两个⽅⾯阐述,不是反对;没有把正反统⼀于⼀个主题,也不是反对。
〈三〉串对——也叫连对,流⽔对。
将⼀个主题思想分成上下联两句来表达,上联和下联各表达⼀半,上下联内容是连贯的,语⽓是互相衔接的,状若⾏云流⽔,所以才叫流⽔对。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一)形式对称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
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
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联的格律
对联格律,看这一篇就够了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格律分两个方面,平仄和对仗。
一、平仄1.平仄指字的声调。
按现代汉语四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
初学者掌握这个就行了。
2.古人发音与现代人不同。
古人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平为平,上、去、入均为仄。
3.古人发音现代人基本上读不出来,但平仄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小部分有区别。
想知道一个字的平仄须查阅《平水韵》。
《平水韵》是古人给发音分类的表,包含了大部分常用字。
4.对联上下联需要平仄相对。
即如果上联某个字是平,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
值得注意的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只能用仄,相应的,下联最后一个字只能是平。
5.对联有1个分句的,也有多个分句的。
对联的主要句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言和七言。
6.五言有两种标准格式:a.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应的,七言有两种标准格式,即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四言、六言的标准格式: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
即上下联的奇数位的字可以不用平仄相对(最后一个字除外),偶数位的字必须相对。
也就是以下格式是允许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注意以上第1/3/5位上,上下联平仄并没有相反。
但2/4/6位和最后一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四言、五言、六言同理。
9.领字句式的规则。
领字句式就是在标准句式上加上“领字”形成的句式。
领字句式中标准句式部分遵循前面所述标准句式的规则。
而领字本身无论多少字,平仄不管。
一个领字示例:看/穷人落泪;(只看后面四个字是平平仄仄)见/贵妇开心。
中考语文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对联知识点总结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对联是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一般由两句平行对仗的句子组成。
这两句文一般相互照应,比如前一句与后一句对立、呼应或者转折。
1. 对联的形式对联通常由两句组成,分别称为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一般是平行的,也就是说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一样,句式一样,用词一样。
对联的韵律可以由作者自己决定,也可以按照古典诗的韵律规则来确定。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形式,比如“六言对联”“七言对联”等。
2. 对联的要求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对词语的要求、对句式的要求等。
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平行,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句式、用词等要一致。
同时,上联和下联之间还应该相互呼应、对立或转折,使整个对联意境明确、鲜明。
对联还要求用词精准,用语准确。
对联的用词要求简练、生动、贴切,不应该使用过于复杂、晦涩的词汇。
同时,对联的用词还要求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另外,对联的句式也要求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
对联的句式可以采用一些排比句、对仗句等,在句式上要求灵活多变,以便更好地表达对联的意境。
3. 对联的题材对联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涵盖生活、历史、哲理、自然等各个方面。
对联的题材要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感情性,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这就要求对联的作者在选择对联题材的时候,要深入生活、熟悉历史,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对联的题材多样化也要求对联的表现手法多样化。
对联的作者在表现对联的题材时,可以采用排比句、对仗句等多种手法,以便更好地表现对联的主题。
4. 对联的意境对联的意境是通过对联的词语、句式、内容等多方面呈现出来的。
对联要求能够具有一定的意境,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
对联的意境要求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作者在创作对联的时候,要注意选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运用,使对联具有一定的意蕴和情趣,达到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常將若干結構相同的詞語聯合起 來作一個動詞或介詞的賓語:
勝地重新, 在紅藕花中,綠楊蔭裏; 清遊自昔, 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
這副對聯題於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紅藕花中” 和“綠楊蔭裏”都是偏正結構,聯合起來作介詞 “在”的賓語;“長天一色”與“朗月當空”都 是主謂結構,聯合起來作動詞“看”的賓語。
由於古今屬對的原理基本一致,所以按今天的 說法去分析古人寫的對聯,也是大致吻合和可行 的。下麵以解縉寫的“牆上”聯為例: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牆‛對‚山‛,‚蘆葦‛對‚竹筍‛,‚頭‛ 對‚嘴‛,‚腳‛對‚皮‛,‚根‛對‚腹‛, 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 ‚厚‛,‚淺‛對‚空‛,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上‛對‚間‛,‚底‛對‚中‛,是方位詞對 方位詞。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還是從今天的標準
中華對聯
第四章 對聯的句式和對仗
全校任選課 課程代碼:R11067 學時:30 學分:1.5
對聯同其他文藝一樣,也有自身 的特點,主要是對仗工整,平仄協 調。《文心雕龍· 麗辭》所謂‚句句 相銜‛,‚字字相麗‛,《史通· 敘 事篇》所謂‚編字不只,捶句皆雙, 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雖然都是 就詩文的對偶說的,由於對聯主要 是由詩的對仗句發展而來的,因而 實際上也道出了對聯的特點。
四川灌縣離堆公園聯: 兩千年好事,車同軌, 書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數萬頃良田,水有源, 禾有本,中華一大有洲。
這副對聯是按五——三——三——六 斷句的。百流,指都江堰。
四川樂山烏尤寺讀書樓聯:
江上此樓高,問坡穎而還, 千載讀書人幾個? 蜀中游遍跡,看嘉峨並秀, 扁舟載酒我重來。
此對聯又是按五—五—七字斷句的。坡,東坡蘇 軾。穎,穎濱遺老蘇轍。嘉,樂山。峨,峨眉。 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不相等的,聯中句子 長短紛紜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文鏡秘府論· 論對》之所謂‚一二三四,數 之類也;東南西北,方之類也;青赤玄黃, 色之類也;風雪霜露,氣之類也;鳥獸草 木,物之類也;……‛比虛字、實字、助 字這種分法,又更具體一些。至於怎樣就 叫詞類相當,《縹緗對類》提出‚實對實, 虛對虛‛這個原則,強調分辨‚有無虛與 實,死活重兼輕‛,這是不錯的。用今天 的話來說,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 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副詞 對副詞,……。
不過,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詩詞中數目、 顏色、方位各自成一類,‚孤‛、‚半‛等也算 數目,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不及物動詞 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 而連綿字當中又分為名詞性的(如鴛鴦、鸚鵡)、 形容詞性的(如逶迤、磅礴)和動詞性的(如躊躇、 叮嚀),不同詞性的連綿詞,一般也不能相對; 專名只能跟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 對地名。這一些於詩適用,於對聯也是適用的。 此外,古代還將名詞分作若干小類,如天文、時 令、地理、宮室、服飾、器用、植物、動物、人 倫、人事、形體等。所謂‚詞類相當‛,也包括 不將這些小類的一類去對另一類。
舊事總驚心,階前檜賊 感時應濺血,廟側花神
這副對聯題於杭州嶽廟。檜,本指分屍檜樹, 此指秦檜。上聯是“階前檜賊,舊事總驚 心”的倒裝;下聯是“廟側花神,感時應 濺血”的倒裝。這麼倒裝,是因為按內容, 上下兩聯不能交換。若不倒裝,末句句腳 就成了上平(心)下仄(血),讀起來不鏗鏘。
倒裝的結果,句子顯得變化多樣。
其二、喜歡用倒裝
這種倒裝,主要是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
二十年前此讀書,記古寺夕陽, 常看青楓紅葉臨絕頂; 一千裏外更窮目,數今朝風物, 只有月色灘聲似舊時。
這副對聯題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宮。“常看青楓紅 葉臨絕頂”是“常臨絕頂看青楓紅葉”的倒裝。 之所以這麼倒裝,是為了與下聯“只有月色灘聲 似舊時”的句式相合。
寶枋閱千載常新,樓閣喜重開, 依舊前臺花發,清夜鐘聞, 東澗水流,南山雲起; 勝境數西湖第一,林泉稱極美, 試看馳峴風高,鷲峰石峙, 龍泓月印,猿洞苔斑。
這副對聯題於杭州靈隱寺。馳峴,狀似奔跑的小而高的山 嶺。龍泓,龍泓洞,在飛來峰下。猿洞,呼猿洞,在飛 來峰上。“依舊(是)”和“試看”後面均帶四個結構相 同的詞語,這樣,不僅列述的事物較多,虜,一代英雄。
有的對聯,同一聯中雖然每句字數相等, 但節奏並不一樣。
來看峨眉山九老洞對聯:
問九老 何處飛來, 一片碧雲 天影靜; 悟三乘 遙空望去, 四山明月 佛光多。
• 兩聯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節奏念,第 二句卻按四——三的節奏念。
兩副對聯字數相等, 中間斷句的地方不一 致的情形也很普遍。 下麵兩副每邊都是十 七個字,斷句的差別 就很大。
二是結構必須相應
§4—1.字數與句式
(一)字數
對聯的第一個特點是上下兩聯字 數相等。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個位 臵以取得某種修辭效果,概莫能外。 有人把一句話分寫在大門兩邊,字 數相差兩三個,這當然不是不可以, 但這只是口號而不能算對聯。
(二)句式 對聯在句式上也有一些特色。
其一、對聯的句式一般是長短句,這一點 頗類似於詞。每聯兩句或兩句以上而每句 又字數相等的對聯並不多。稍微常見一點 的只是像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這樣的四字句 聯:
§4—2. 對 仗
對聯的第二個特點,是彼此對仗。
§4—2—1. 工對與寬對
工對有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詞類必須相當。要做到詞類相當,
首先就要弄清古人對詞的分類。王力先生 在《詩詞格律》一書中說,‚按照詩的對 仗‛,詞可分九類,這就是名詞、形容詞、 數詞(數目字)、顏色字、方位詞、動詞、 副詞、虛詞(連詞、助字之類)和代詞。
古人則稱為虛字、實字、助字和半 虛半實。其定義為:‚無形可見為虛, 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 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 虛字分‚死‛、‚活‛(生)兩種, ‚死‛者為形容詞,‚活‛者為動詞。 實字指普通名詞。助字指副詞、代詞 和其他虛詞。半虛指方位詞,半實指 抽象名詞。再補上數詞和顏色詞,兩 種說法便可一一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