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考点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
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 历史性的跨越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思维升华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指导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二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三是决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2.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主要有:一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国以来长期推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水平。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进行改革。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考点精讲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建立过程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
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注: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
过程
①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②目标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理论进一步创新,认识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初步建立: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⑤实现宏伟目标重要内容: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⑥基本建立: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

四通八达、服务周到、各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2. 用图示法展示对外开放格局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之处
所有制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农民个体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

农民只是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经营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归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3.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a. 照搬苏联模式。

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材料研读及命题预测
【主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材料二邓小平强调:“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研读】三则材料中都反复提出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等观点。

应从理论高度去认识,用什么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用计划和市场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材料一强调只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材料二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看计划和市
场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服务。

材料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而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