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
什么是学科?
“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
“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
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
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
哲学的形态是指哲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体系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样式。
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哲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据何在,它以怎样的主体为根基,以怎样的世界为对象,其演进的历史轨迹怎样,其内在的理论构成怎样,等等,就是关于哲学的形态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
哲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哲学的主体根基
第一,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人是有多种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存在物.人们生活于世上,面对客观世界,便会好奇地迫切要求并积极探索客观世界的本原、本质、状态、规律以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然后再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以创造出所需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二,哲学的产生以人类的理性思维为前提。
人们有理性意识。
人们的理性意识依赖于人们所独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人们能够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能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个别达到一般、由特殊达到普遍、由有限达到无限、由现实反观过去和预见未来。
人们通过亲身感知、理性思考再加上猜测想象,就会形成世界观并使之理论化。
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决定了哲学的能够产生,并以概念、论断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哲学的产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类的共同要求。
人类具有理性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具有主体性。
所有人们的思考和活动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是“为我”的。
哲学是人类面对世界客体而产生的具有共性的为我之思。
哲学是各民族的人们、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进行为我之思,探讨客观世界的本原、本质、结构、状态、规律以及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所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汇集和积淀。
所以,哲学学科就必然产生,而成为人类的一个公共思想文化平台和公共知识宝库。
二、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哲学在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和演化进路。
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演进中,表现出了以下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轨迹。
1、理念论与西方哲学的奠基
从着重探讨自然界本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到柏拉图确定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古希腊早期哲学是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世界万物之本原的理念论。
2、第一哲学与形而上学的传统
从古希腊早期哲学之“知识的总汇”,到亚里士多德划分出“第一哲学”
古希腊早期哲学,其实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没有在做细分。
亚里士多德首次对人类知识进行分类,并把哲学(第一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把研究“非物质存在”或“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的知识称为“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和神学一起合称为“第一哲学”。
3、存在论与传统哲学的完成
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注重研究“存在论”,到黑格尔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
15世纪以后的欧洲,一些哲学家试图客观的研究世界之“存在”。
他们建立了存在论。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反对宗教神学,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
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却认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由类似于灵魂的精神性“单子”所构成,单子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每个单子都按照上帝的安排不断运动变化。
黑格尔体系是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着的乃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经过逻辑演化,产生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事物,并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关系都是“绝对理念”的外观和表现。
4、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现代哲学
从长期专注于说明世界的“形而上学”,到19世纪以来转向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倡积极肯定人生的“行动哲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错误在于对哲学的本质要求过多,他强调世界是人的世界,人须在日常生活的现存之中领悟自身,进行在世的操作的行动。
美国哲学家罗蒂认为哲学应该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意见的总和,而且是知识,关于具体根本重要性的东西的知识。
”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形态。
三、哲学形态的逻辑分析
1、创造与叙述
创造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思想体系的创造,即若干新的观点、概念的提出以及阐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叙述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逻辑建构及其表达方式。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创造与叙述的统一体。
一定哲学形态之形成,首先是由于某个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和概念,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对于这个新的哲学形态的形成,起了创造的作用。
那些提出了开创性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写出专著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之成为一定哲学形态,
往往是由于别人研究了他的哲学思想,整理他提出的哲学概念和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叙述出来。
这则是一个哲学形态的叙述体系。
某个思想体系的质量越高,影响越大,别人对它的研究的不同叙述体系也会越多。
一定哲学形态(学说)的思想体系与叙述体系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中,一定的叙述体系内部也会包含着叙述者的某些思想。
2、观念与现实
观念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由若干哲学观点、概念所构成的观念系统;现实则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对于反应对象的是有本质、状态、规律的全面把握。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观念与现实的统一体。
哲学属于精神成果。
一定哲学形态就表现为一定的观念系统。
哲学又是哲学家对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之现实的理想反映。
哲学视野和内容中的现实,是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系统性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个别事实的集合。
人们只有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才能完整地、深刻地把握现实、反映现实。
任何哲学形态(学说)都是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的统一体。
哲学的现实形态是其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实质,观念形态则是其现实形态的表达形式。
某一哲学形态是否具有充实的现实性,即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客观实际,是衡量该哲学形态所达到的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内在标准。
3、历史与逻辑
历史是指的哲学的历史形态,即哲学(学说,学派)在社会时间序列中呈现出来的发展过程和样式。
任何哲学形态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哲学研究成果,是具有该历史时代特色的哲学。
逻辑是指的哲学的
逻辑形态,即哲学学说的观念体系所呈现的内在结构次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
哲学的逻辑形态体现为哲学形态体系内部所含的概念、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哲学的逻辑形态表明了哲学家之哲学思想内容。
任何哲学形态是历史形态和逻辑形态的统一体:任何哲学形态都是哲学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人们研究成果的体现;任何哲学形态都有着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观念体系。
哲学的对象和视域
一、哲学对象的二重性
1、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所有事物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最一般的关系。
2、二重性
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普遍性以及主体客体二重性,还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许性。
二、构成哲学对象的三大基本视域
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普遍性以及主体客体二重性,决定了哲学有三大基本视域:物的世界,人的世界,概念世界。
物的世界
原因:主体与世界相分离
关注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探索的是人们所认识的物之背后的根本及其来源,包括物的世界的根本以及物的世界的来源。
以最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探究物及物的世界。
最终形成形形色色的哲学本体论观点。
人的世界
哲学的主体是人。
而人所面对的世界,只能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不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具体科学研究人,哲学是从最高的层次上研究人类和人的世界,着重研究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即人类的起源,人何以成为人,
人与其他物的区别,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人的世界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有何关系。
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既会影响到形成什么样的本体论,也会影响到形成什么样的人学。
概念王国
概念世界源自人类思维的超越性,哲学对终极性问题的终极性探究必然要求创造一个独特的概念王国,并以概念来代替表象。
哲学研究的视域也必须包括概念世界。
哲学研究之反思,就是着重反思感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构建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概念王国。
哲学以最抽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共性,解决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哲学的问题和构成
1、哲学三大理论基础分支存在论、意识论、价值论。
2、三大问题
存在论问题,即关于世界的存在的问题:什么是存在和非存在?什么存在着?怎样存在?意识论问题,即关于人对存在的把握问题: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在脑(理性和感性)中把握存在?
价值论问题,即关于存在及其把握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世界万物的存在及其意识对于人的意义如何?
存在之思存在论
存在即是“有”。
人们面对存在的世界万物,超越感性经验而进行理性思考,于是就形成一定的存在论(旧译本体论),包括本体论和状态论(本态论)。
关于世界的本体问题,亦即“存在者”的有无、根基、本性等方面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就形成本体论学说。
在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有唯物主义观点,也有唯心主义和神学观点。
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亦即世界中的“存在者”怎么样存在即存在方式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就形成状态论学说。
在哲学史上关于状态论的基本观点,有辩证法观点,也有形而上学观点。
意识之问意识论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反映特性。
意识是区别于存在、又密切关联存在的精神现象、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
人具有意识,才能进行存在之思。
关于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在头脑的意识中把握存在的问题,是属于意识论问题。
所谓意识论,就是关于人的认识、知识和精神活动的哲学理论。
意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分支:
1、关于人类认识之发生、发展、过程、规律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通过认知活动而对于身外客体的精神把握。
知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精神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已被公认是正确的认识论。
2、关于人类自我的心理意识形式理论。
除了认识和知识,人的意识成份和精神活动还有情感、意志、欲望、信念、信仰等这些东西。
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人自身内在的反映论或意识,是人在身内进行心理活动的精神产品。
总之,人的意识是认知性和非认知性精神活动的统一,对象意识和非对象意识的总和,对身外事物认知的精神成果和在身内进行心理活动产品的总和。
价值之辨价值论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一定客体以其某属性。
功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而对于主题的有用性。
人们必会思考身外存在的事物和人的知识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有用性。
哲学家就会深入研究价值问题,提出价值论学说。
哲学所说的价值问题,即是关于存在以及人对于存在的意识把握,对于人的意义问题。
主要问题:世界万物的存在以及人对存在意识的把握,对于人究竟有何意义,有何价值?其中包括应有怎样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
人们平时进行的物质实践活动,其实就是意在创造出对人有用、供人使用的物品,即创造价值。
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理论研究,也是意在创造出对人有用、供人使用的精神产品,也是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