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复习大纲
哲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哲学1、尝试回答的途径1)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合成,指爱智慧“爱”:Eros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
Philia指“友爱”Agepi指“博爱”:宗教里无私的爱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爱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等于那些已经拥有了智慧的人。
爱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以苏格拉底为例)也就是说,哲学称为爱智慧,所强调的是“过程”,是不定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2)从外延上看:哲学既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
(罗素的观点)第三章哲学起源1、哲学的起源:1)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好奇心,起源于一种惊异感。
2)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的起源: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所谓轴心时代,是指在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的三个地方:印度、中国和希腊产生了哲学。
这三个地方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三种文化的中心与核心。
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之为“轴心时代。
”3)中国哲学类似的思考:金岳霖在论《道》中提出3个概念西方:“逻各斯”(logos)古印度:“梵”(梵我同一)中国:道2、西方哲学起源及其概念:1)西方哲学起源:希腊哲学(从神话时代到哲学时代,即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古希腊人开始思考问题时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与人的认识心理与其宇宙观有关)2)第一个哲学概念:(1)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惟独它不变的东西。
(2)在希腊语中,arche的两个重要含义:一个是开端,一个是主宰。
因此,也译为始基,即是开端又是主宰。
在古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也就是万物的主宰,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哲学概论专题知识讲座
第一章 哲学概论
【学习目旳】 1、一般了解哲学旳涵义、哲学旳功能; 2、了解哲学研究对象和领域、哲学旳基本问题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旳特殊性; 3、了解西方哲学旳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旳
主题。
第一节 哲学旳涵义和功能
一、哲学旳涵义
1、哲学是一种思想活动、精神活动。
思旳对象——人及其与世界旳关系; 思旳方式——抽象理智旳概念; 思旳风格——怀疑和批判; 思旳内容——人旳生活世界。
树立正确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升人旳综合素质; 满足人旳终极关心。
2、昌明科学知识,为实证科学澄明价值基础——哲学旳科学功能 3、推动社会文明——哲学对人类文明旳功能;
●对精神文明旳作用:构建社会理想,人格境界,具有解放思想、批判现实、净 化社会风气之功能;
●哲学对政治文明旳作用:奠定了正义、民主、自由、法制旳观念基础; ●对物质文明旳作用:为人类经济活动旳目旳、动力和手段奠定思想基础。
•
邓小平
•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旳主要领 导人之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形成(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旳历史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世界历史形成、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科学前提:对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旳新成就旳概括和总结; 直接理论起源:德国古典哲学; 社会人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旳精神领袖。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等分析这些问题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影响1.3 哲学的主要分支介绍哲学的主要分支,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简述各分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形而上学2.1 形而上学概述解释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2 存在论介绍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分析主要存在论理论,如本体论、唯心论、唯物论等2.3 本质论解释本质论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主要本质论理论,如属性论、实体论、关系论等第三章:认识论3.1 认识论概述解释认识论的定义和起源探讨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2 知识的本质和起源分析知识的本质,如真理、信念、经验等探讨知识的起源和获取方式,如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等3.3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探讨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如认识的可能性、认识的限制、认识的真实性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四章:伦理学4.1 伦理学概述解释伦理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2 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分析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主要道德理论,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4.3 伦理学的应用探讨伦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商业伦理、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等分析伦理学的挑战和困境第五章:政治哲学5.1 政治哲学概述解释政治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5.2 国家、政府和政治权力分析国家、政府和政治权力的概念和本质探讨主要政治理论,如民主主义、专制主义、社会契约论等5.3 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如正义、自由、平等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六章:逻辑学6.1 逻辑学概述解释逻辑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6.2 命题逻辑介绍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如命题、推理、逻辑运算等分析主要命题逻辑推理形式,如与、或、非、蕴含等6.3 谓词逻辑解释谓词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主要谓词逻辑推理形式,如量词、谓词、谓词逻辑推理等第七章:美学7.1 美学概述解释美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美学的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7.2 美的本质和标准分析美的本质,如审美经验、艺术作品、美的形式等探讨美的标准,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等7.3 美学应用探讨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艺术批评、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等分析美学的挑战和困境第八章:宗教哲学8.1 宗教哲学概述解释宗教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宗教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8.2 宗教信仰和神学分析宗教信仰的本质和形式,如神的存在、神秘经验、宗教教义等探讨神学的基本问题,如神的属性、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等8.3 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如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多元主义、宗教与理性的关系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九章:科学哲学9.1 科学哲学概述解释科学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9.2 科学理论及其解释分析科学理论的本质和结构,如定律、理论、模型等探讨科学解释的基本方法,如简约主义、因果解释、历史解释等9.3 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如科学真实性的标准、科学进步的性质、科学方法论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十章:当代哲学趋势10.1 分析当代哲学的主要趋势和流派探讨当代哲学的主要趋势,如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等分析这些趋势的特点和影响10.2 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和争论探讨当代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争论,如全球化与地方化、科技伦理、性别与种族问题等分析这些问题和争论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影响10.3 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探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如批判思维训练、社会道德引导、文化认同建构等分析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一章:哲学与日常生活11.1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探讨哲学如何影响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分析哲学对个人决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1.2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道德判断、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探讨哲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贡献11.3 哲学与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哲学如何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如环境危机、人权、社会不平等等探讨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限制第十二章:哲学与科学研究12.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探讨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2.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真实性的标准、科学理论的验证等分析这些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2.3 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假设提出、理论建构、科学解释等探讨哲学对科学创新的推动作用第十三章:哲学与人文学科13.1 哲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探讨哲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人文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3.2 人文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人文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人的本质、文化认同、道德价值等分析这些问题对人文学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3.3 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历史解释、艺术欣赏等探讨哲学对人文学科发展的贡献第十四章:哲学与跨文化交流14.1 哲学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探讨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哲学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贡献14.2 跨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跨文化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普遍主义等分析这些问题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挑战14.3 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如跨文化对话、文化比较、文化交流等探讨哲学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和谐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哲学的未来展望15.1 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变革探讨哲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5.2 哲学与当代科技的关系探讨哲学与当代科技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反思15.3 哲学的未来任务和挑战探讨哲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任务和挑战分析哲学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需求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哲学概述重点:哲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概论》第一章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1节清华学生问过的168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它揭示了自然和社会 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 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第27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的动机有什么不同 ?伟大的哲学家谈完自然后为什么通常要谈政治? 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谈完自然后为什么通常不谈政 治?为什么哲学家在建构政治秩序时喜欢用自然 秩序来进行论证?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有什么不 同吗?科学在论证中有什么威力?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因此具有 客观性。时间指的是事物运动的持续性、顺序 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指的 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第27-28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精神的东西可以超越时空吗?人感觉到的时间 长短和实际的时间长短有什么区别?存在不同 时具备长、宽、高的事物吗?研究具体问题为 什么要设定时空?什么叫抽象地谈论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2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一元论?什么是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 指的是什么?否定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对宗教的 存在会有什么影响?二元论如何为宗教的存在留 下空间?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依 然有存在的余地?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不断地找更好的工作?在工作中, 人为什么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系,方法论同 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23页)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 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 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 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第24页)
哲学概论电子文件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2)“天”的主流内涵 A 天的道德之理属于主流内涵
周代统治者:“以德配天”;孔子:“克己复礼”为 仁,并结合仁、礼;孟子把“仁、义、礼、智”之端 归于人的本性,并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董仲 舒、宋明理学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天理”学说。 ——上述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三、哲学的功能 1.根本的功能:建构世界与批判世界 2.衍生的功能 (1)认识现实世界(更为本质) (2)训练逻辑思维(更为明晰)
讨论
你觉得什么是哲学,它有用吗?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般理论 一、本体以及本体论 1.本体的理解 (1)词源:on ;ontos;Ontologie (2)概念:存在;本体;本体论 (3)本体论的认识论根源和理想根源
2.中世纪哲学 (1)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2)经院哲学(安瑟伦、阿奎那等等) 二、近代哲学 1.16-18世纪哲学 ——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2.18世纪法国哲学 3.德国古典哲学 三、现代哲学 1.人本主义思潮 ——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
三、哲学的学科 1.哲学上关于哲学学科分类举例 (1)亚里士多德(表1) (2)早期斯多葛派(表2) (3)伊曼努尔•康德(表3) (4)黑格尔(表4)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表一:亚里士多德 l 逻辑学(分析法) l 理论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
学、心理学)
l l
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什么是学科?“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和心灵分析哲学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3 哲学的主要分支介绍哲学的主要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探讨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形而上学2.1 形而上学简介解释形而上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2.2 存在论介绍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分析存在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2.3 本质和属性探讨形而上学中的本质和属性问题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本质和属性的理解和描述第三章:认识论3.1 认识论简介解释认识论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认识论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3.2 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分析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等探讨知识的限制和局限性3.3 真理和怀疑论介绍真理的定义和标准分析怀疑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第四章:伦理学4.1 伦理学简介解释伦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伦理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4.2 道德行为的本质和标准分析道德行为的本质和标准: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探讨道德行为的评价和规范4.3 道德哲学的应用分析道德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探讨道德哲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五章:政治哲学5.1 政治哲学简介解释政治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5.2 正义和权利分析正义和权利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等探讨正义和权利在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5.3 国家的本质和目的分析国家的本质和目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全球化等探讨政治哲学对于国家治理和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六章:美学6.1 美学简介解释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6.2 美的本质和标准分析美的本质和标准:审美经验、审美价值、艺术品的意义等探讨美的评价和欣赏方式6.3 艺术和审美哲学分析艺术和审美哲学的基本问题: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等探讨艺术和审美哲学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七章:逻辑学7.1 逻辑学简介解释逻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7.2 形式逻辑和论证分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和论证的有效性探讨逻辑学在哲学研究和论证中的应用7.3 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分析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逻辑学在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评价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宗教哲学8.1 宗教哲学简介解释宗教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宗教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8.2 神学和宗教信仰分析神学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和问题探讨宗教哲学对于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的影响8.3 宗教和世俗主义分析宗教和世俗主义的关系和冲突探讨宗教哲学在宗教和世俗主义对话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科学哲学9.1 科学哲学简介解释科学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9.2 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结构探讨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评价和解释9.3 科学实在论和科学怀疑论分析科学实在论和科学怀疑论的基本观点和争议探讨科学哲学在科学实在论和怀疑论讨论中的角色和贡献第十章:当代哲学问题10.1 当代哲学问题概述介绍当代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分析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观探讨哲学在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争论中的立场和作用10.3 哲学的未来展望展望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强调哲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和心灵,这些问题涉及广泛,多样化且复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分支。
1.2 教学目标理解哲学的概念及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等。
了解哲学的主要分支,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1.3 教学内容哲学的定义与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主要分支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形而上学2.1 课程介绍探讨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理解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教学目标掌握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如实体、属性、关系等。
了解形而上学的主要理论,如本体论、宇宙论等。
理解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2.3 教学内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主要理论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形而上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形而上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认识论3.1 课程介绍探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理解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教学目标掌握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如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等。
了解认识论的主要理论,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
理解认识论在哲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内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认识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认识论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认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伦理学4.1 课程介绍探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观中的贯彻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 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文献参阅
• 1.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2期 。 • 2.邓晓芒: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开放时代》2002年第 2期。 • 3.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点评:世界观能影响人生
• • • • • • • • 人对世界外物有不同的感悟, 会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结论: 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
(1)哲学基本问题的 含义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 同派别: •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 一以贯之谓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第一章(学生笔记版)
v 描述功能
v 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什么、怎么样等问 题的回答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v 科C学o的py描rig述ht功20能0与4-2哲0学11的As描po述s功e P能ty Ltd.
v 各门具体科学是对世界特定领域的事物的 本质、规律的认识。
v 哲学与各门具Ev体al科ua学tio是n 一on般ly.与特殊的关系。 ted wit哲h A学sp对o世se界.S的lid描es述fo以r .科NE学T为3.中5 介Cl,ien通t P过ro总file 5.2
结C、op概yr括igh一t 2定0的04时-2代01成1 A果s来po回se答P这ty些Lt问d.题。 哲学是对关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 同本质的认识。哲学的世界图景是随着科 学的世界图景而发展的。
v 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v 我们知道些什么?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v 我能否决定我要做什么? v 历史的发展完E全va是lu被ati决on定o的nly吗. ?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v 哲C学o的py研rig究ht对20象04-2011 Aspose P么的回答,比描述 ted wi所 此 的 而thC涉这描不Aos及般述是ppyo的的。那rsige问解(样h.St题 释 例 ?2lEi0d更 , : 人v0ea深 而 世 为4slu-f2, 且 界 什ao0tri不 是 的 么1o.1Nn仅 对 本 能EAoTs是 为 质 够npl3yo对 什 为 认..s5整么什识eCP个如么并litey世此是改nLt界这这造tPdr.如般样世ofile 5.2
哲学概论第一章范文
哲学概论第一章范文引言: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的是宇宙、人类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试图以理性的方式研究人类的存在和经验,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会思考生活的意义、道德的原则、知识的本质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的定义和起源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或“追求知识”。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最早的哲学家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系统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形式,它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我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什么是公正和道德?”哲学家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试图寻找并解答这些问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研究对实在的本质和本原性的追求,关注存在、实体和实在的本质。
2.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关注对于何为正确和错误、善和恶等道德问题的探寻。
3.逻辑学:逻辑学研究正确推理的规则和原则,关注思维方式、论证的规范和推理的准确性。
4.知识论:知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和性质,包括知觉、思维和信念等方面的问题。
5.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和权力分配等问题,关注公正和权力的合理性。
三、哲学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1.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集合在所著《理想国》中。
他强调理念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家模型。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领域有着很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集合在《元学》和《尼科马科伦理学》中。
3.笛卡尔:笛卡尔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怀疑一切并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建立了他独立的哲学体系。
4.康德:康德是德国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
他为道德哲学和认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哲学并非只存在于学术理论领域,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概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职问题是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看法。
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皆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或者称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源、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恰恰相反。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史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无限多样的统一,突破了世界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5.物质的相关理论总结: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哲学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的概念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Ⅰ、主观唯心论--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陆九渊)“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Ⅱ、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例、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哲学概论 ppt课件
• 笛卡尔说:有的:原则上,他不能怀疑他 自己是有意识的,他存在着。即使他怀疑 一切,他也无法怀疑他在怀疑,也就是说, 他存在着并且是有意识的。我们因此就有 了一种通过测试的候选者,那就是,“我 思故我在”。
例子二:一个叫伊恩(6岁)的小孩家里来 了客人,其中包括3个孩子。他们爱看的电 视节目,伊恩不爱看,而伊恩爱看的节目, 那3个孩子不爱看。他们人多,伊恩只好让 给他们看。可他很委屈,对妈妈说:“妈 妈,为什么3个人自私就比1个人自私好 呢?”
• 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传统所谓‘‘智”, 并不只是西方所谓知识即人之求知之成果, 而是指人之一种德性,一种能力。此种智 与西方所谓wisdom或intellegence之义略同。 中国“哲”字的主要含义是“知人之智”, 而知人之智,是一切智中之最难,也是一 切智之归宿。从这个意义看,中国“哲” 之训为智,其涵义又可比西方Philosophy一 字之原义要深。
① 不是问题的问题 罗素:“桌子存在吗”的问题
• 重要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桌子虽然一向并 没有惹动过我们的思绪,现在却已经变成 了充满惊人的可能性的问题了。而这些问 题就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它包括 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理?有可能 知道绝对确定的事物吗?
“哲学,如果它所回答的问题不如我们所 期望的那么多,最低限度也有权利问一些 可以增加对世界的好奇心的问题,并且可 以指出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的表面之 下所潜伏着的奇异和奥妙。”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正是因 为不满当时自称为智者(Sophist)之人, 乃自称为爱智者(Philosopher),即哲学 家。
• 苏格拉底说:“我所唯一知道的事,即什 么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 I know nothing.”)
绪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组成部分和方面,因此,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这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客观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它不同于人们对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的具体看法,也不同于其它各门科学关于自然或社会的某一领域的观点,它着眼于整个世界,它所研究和说明的是整个世界的一些根本问题。
比如,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按其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根本原因和规律的;人类不仅可以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改造世界;等等。
这一类观点都属于世界观范围。
因为,它们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根本状态是怎样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问题。
这就是说这些观点都是关于世界的总看法、根本看法、所以它们属于世界观的范围。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的人具有系统、明确的世界观,有的则只有自发的、模糊的世界观。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然每时每刻都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他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具体看法,并渐渐地通过对这些具体看法的综合,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看法,也就是形成了某种世界观,但这种世界观并不是严密的、系统的,它是自发的、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是真相矛盾的。
例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补鞋匠说,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逐食、等死。
这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
它是补鞋匠从他的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
又比如,中国有一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哲学概论(第2版)》-第一章
一、哲学的主体根基
➢(一)人类本性的需要
➢人生在世,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来维持肉体的生存,而 且需要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
在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开天辟地的传说。 有了规则和秩序,世界不再是一团混沌, 而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整体。
在古希腊,柏拉图的自然哲学对自然界的运 行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自然界不再是无法言 说的混沌,而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世界。
二、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亚里士多德首次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把哲学(第一哲学) 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认为第一哲学优于数学、物理学,居 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
➢第一哲学研究最普遍、最根本、最一般的东西,其他科学 则研究具体的、细节的、特殊的问题。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 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
二、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公 元 前 387 年 , 柏 拉 图 在 雅 典 城 外 以 希 腊 英 雄 阿 卡 德 摩 (Academus)命名的地方创立了学园,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
二、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柏拉图认为哲学需要关注和回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究竟 是怎么设计和制作出来的。在他看来,世界就是依照理念 这个模型或原型设计和制作出来的。
一、哲学的主体根基
➢(三)哲学思维的性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之境界有两种:“有有我
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哲学而言,一切皆为“有我之 境”。哲学思维是一种“有我之思”。 ➢总之,哲学的“有我之思”实即人类的主体之思。
一、哲学的主体根基
一、哲学对象的二重性
➢哲学的对象,其实是人类理性特有的一个视域。这个视域 并不凝固于某种固有的事物或状态本身,而是随着人类实 践和思考的扩展而不断扩展,随着人类实践和思考的深化 而不断深化的关于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什么是学科?“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哲学的形态是指哲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体系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样式。
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哲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据何在,它以怎样的主体为根基,以怎样的世界为对象,其演进的历史轨迹怎样,其内在的理论构成怎样,等等,就是关于哲学的形态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
哲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哲学的主体根基第一,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人是有多种需要、有实践能力的存在物.人们生活于世上,面对客观世界,便会好奇地迫切要求并积极探索客观世界的本原、本质、状态、规律以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然后再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以创造出所需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二,哲学的产生以人类的理性思维为前提。
人们有理性意识。
人们的理性意识依赖于人们所独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人们能够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能够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个别达到一般、由特殊达到普遍、由有限达到无限、由现实反观过去和预见未来。
人们通过亲身感知、理性思考再加上猜测想象,就会形成世界观并使之理论化。
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决定了哲学的能够产生,并以概念、论断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哲学的产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类的共同要求。
人类具有理性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具有主体性。
所有人们的思考和活动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是“为我”的。
哲学是人类面对世界客体而产生的具有共性的为我之思。
哲学是各民族的人们、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进行为我之思,探讨客观世界的本原、本质、结构、状态、规律以及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所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汇集和积淀。
所以,哲学学科就必然产生,而成为人类的一个公共思想文化平台和公共知识宝库。
二、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哲学在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和演化进路。
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方哲学演进中,表现出了以下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轨迹。
1、理念论与西方哲学的奠基从着重探讨自然界本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到柏拉图确定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古希腊早期哲学是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世界万物之本原的理念论。
2、第一哲学与形而上学的传统从古希腊早期哲学之“知识的总汇”,到亚里士多德划分出“第一哲学”古希腊早期哲学,其实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没有在做细分。
亚里士多德首次对人类知识进行分类,并把哲学(第一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把研究“非物质存在”或“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的知识称为“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和神学一起合称为“第一哲学”。
3、存在论与传统哲学的完成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注重研究“存在论”,到黑格尔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
15世纪以后的欧洲,一些哲学家试图客观的研究世界之“存在”。
他们建立了存在论。
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反对宗教神学,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
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却认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由类似于灵魂的精神性“单子”所构成,单子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每个单子都按照上帝的安排不断运动变化。
黑格尔体系是传统哲学终结的标志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着的乃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经过逻辑演化,产生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事物,并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关系都是“绝对理念”的外观和表现。
4、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现代哲学从长期专注于说明世界的“形而上学”,到19世纪以来转向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倡积极肯定人生的“行动哲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错误在于对哲学的本质要求过多,他强调世界是人的世界,人须在日常生活的现存之中领悟自身,进行在世的操作的行动。
美国哲学家罗蒂认为哲学应该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意见的总和,而且是知识,关于具体根本重要性的东西的知识。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就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形态。
三、哲学形态的逻辑分析1、创造与叙述创造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思想体系的创造,即若干新的观点、概念的提出以及阐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叙述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逻辑建构及其表达方式。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创造与叙述的统一体。
一定哲学形态之形成,首先是由于某个哲学家提出了若干新的观点和概念,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对于这个新的哲学形态的形成,起了创造的作用。
那些提出了开创性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写出专著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之成为一定哲学形态,往往是由于别人研究了他的哲学思想,整理他提出的哲学概念和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叙述出来。
这则是一个哲学形态的叙述体系。
某个思想体系的质量越高,影响越大,别人对它的研究的不同叙述体系也会越多。
一定哲学形态(学说)的思想体系与叙述体系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中,一定的叙述体系内部也会包含着叙述者的某些思想。
2、观念与现实观念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由若干哲学观点、概念所构成的观念系统;现实则是指一定哲学形态之对于反应对象的是有本质、状态、规律的全面把握。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观念与现实的统一体。
哲学属于精神成果。
一定哲学形态就表现为一定的观念系统。
哲学又是哲学家对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之现实的理想反映。
哲学视野和内容中的现实,是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系统性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个别事实的集合。
人们只有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才能完整地、深刻地把握现实、反映现实。
任何哲学形态(学说)都是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的统一体。
哲学的现实形态是其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实质,观念形态则是其现实形态的表达形式。
某一哲学形态是否具有充实的现实性,即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客观实际,是衡量该哲学形态所达到的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内在标准。
3、历史与逻辑历史是指的哲学的历史形态,即哲学(学说,学派)在社会时间序列中呈现出来的发展过程和样式。
任何哲学形态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哲学研究成果,是具有该历史时代特色的哲学。
逻辑是指的哲学的逻辑形态,即哲学学说的观念体系所呈现的内在结构次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具体的哲学形态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
哲学的逻辑形态体现为哲学形态体系内部所含的概念、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哲学的逻辑形态表明了哲学家之哲学思想内容。
任何哲学形态是历史形态和逻辑形态的统一体:任何哲学形态都是哲学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人们研究成果的体现;任何哲学形态都有着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观念体系。
哲学的对象和视域一、哲学对象的二重性1、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所有事物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最一般的关系。
2、二重性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普遍性以及主体客体二重性,还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许性。
二、构成哲学对象的三大基本视域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普遍性以及主体客体二重性,决定了哲学有三大基本视域:物的世界,人的世界,概念世界。
物的世界原因:主体与世界相分离关注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索的是人们所认识的物之背后的根本及其来源,包括物的世界的根本以及物的世界的来源。
以最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探究物及物的世界。
最终形成形形色色的哲学本体论观点。
人的世界哲学的主体是人。
而人所面对的世界,只能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不是一个抽象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具体科学研究人,哲学是从最高的层次上研究人类和人的世界,着重研究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即人类的起源,人何以成为人,人与其他物的区别,人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人的世界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有何关系。
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既会影响到形成什么样的本体论,也会影响到形成什么样的人学。
概念王国概念世界源自人类思维的超越性,哲学对终极性问题的终极性探究必然要求创造一个独特的概念王国,并以概念来代替表象。
哲学研究的视域也必须包括概念世界。
哲学研究之反思,就是着重反思感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构建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概念王国。
哲学以最抽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共性,解决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哲学的问题和构成1、哲学三大理论基础分支存在论、意识论、价值论。
2、三大问题存在论问题,即关于世界的存在的问题:什么是存在和非存在?什么存在着?怎样存在?意识论问题,即关于人对存在的把握问题: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在脑(理性和感性)中把握存在?价值论问题,即关于存在及其把握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世界万物的存在及其意识对于人的意义如何?存在之思存在论存在即是“有”。
人们面对存在的世界万物,超越感性经验而进行理性思考,于是就形成一定的存在论(旧译本体论),包括本体论和状态论(本态论)。
关于世界的本体问题,亦即“存在者”的有无、根基、本性等方面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就形成本体论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