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重点
第一篇古希腊罗马哲学
希腊古风时期(前6-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希腊古典时期(前4世纪)
古希腊哲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希腊化时期(约前3—5世纪)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哲学(选择题居多)
线索:唯物主义:伊奥尼亚派→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唯心主义:毕达哥拉斯派和爱利亚派为主
特点:①哲学家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宇宙生成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②哲学与科学不分,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他们常常从哲学的角度对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想象进行推测。
③哲学与宗教神话有密切关系。
④带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并逐步向抽象思辨和概念思维的方向发展。
认识发展史:早期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本源问题,有两对矛盾:一和多的矛盾以及变和不变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产生四种立场: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或气,或水,或火)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
爱利亚派认为本原为存在,存在是“不变的一”
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是“变化的多”(或根,或种子,或原子)
一、伊奥尼亚派(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组成)
伊奥尼亚是古希腊时代对今天土耳其安那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的称呼,即爱琴海东岸的希腊爱奥里亚人定居地。
伊奥尼亚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
这些城市靠贸易富强起来,它们结盟为伊奥尼亚联盟。
1、米利都派
(1)泰勒斯的“水本原”说
泰勒斯(鼎盛年约公元前585—前584)是米利都派创始人。
被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泰勒斯首先开始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
他的回答是:水是万物的本原。
他提出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图示用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
评价:“水本原”说看似幼稚,但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的做法,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
(2)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
①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他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水
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却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气的冷性;反之亦然。
“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
”
②万物的本原不是水,而是“无定”可以理解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状态。
(万物的本
原是“无定”或阿派朗(apeiron);世界的原初状态)
万物的生成是“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③提出“补偿原则”,用以解释一些事物的生成伴随着另一些事物消亡的必然性和原因。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
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
(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原”说
①“气”是世界的本原。
他提出的“气本原”说综合了“水本原”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
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②“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
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③“气”作为万物的本原时候,他不仅以气的凝聚与疏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
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泰勒斯的两个命题合而为一了;
④“气”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灵魂”的原义就是气,气息或呼吸,这就使本原与灵魂统一起来了。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1)提出“火本原”说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
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他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
他的“火本原”
说认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状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生成或归复),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2)逻各斯学说
①含义:“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
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
中文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
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
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②逻各斯是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他指出,这个逻
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
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③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
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使知识有了确定性。
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
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
④生成辩证法→事物之间的几种关系:
1.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和善的效果的统一;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的统一等。
2.对立面的转化:一切皆流,万物常新;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等。
3.对立面的和谐关系:不同得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调谱成动听得曲调等。
4.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驴爱草料,人却珍爱黄金,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等。
⑤自然惯于掩盖自己
他肯定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
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
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和感觉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小结
(1)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
黑格尔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2)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首次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
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3)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
----黑格尔
二、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试图把神秘宗教与哲学思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原始唯心主义的倾向。
1、“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
●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数学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和几何结构,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
世界生成过程就
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第二类是数学关系,规定了事物的对立和比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直线和曲线、正方形和长方形。
第三类是用数字代表的自然和社会的抽象原则,如右和左、静和动、明和暗、善和恶。
●数成为人认识神的主要方式。
毕达哥拉斯开辟了理性主义宗教传统。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先于有形事物而存在,为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
2、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宇宙”(cosmos)的本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
“和(1)宇宙是天体的和谐。
宇宙中央是宙斯的祭坛,十个天体围绕中心作永恒的圆周运动。
(2)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
美是和谐,友爱
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是和谐。
3、灵魂的净化与和谐(力图使宗教的灵魂观与哲学观念相调和)
(1)灵魂不朽与轮回转世。
可见的世界是虚幻的,人死后灵魂会附在动物上,灵魂不朽,且可以循环再生;
“灵魂”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
泰勒斯视之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在这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2)最好的和谐、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哲学和数学。
●最重要的格言有两条:什么是智慧?数目。
什么是最美好?和谐。
和谐首先是数目的性质,但数目的和谐可以感染
和净化灵魂,使灵魂处于同样的和谐状态。
●把爱智慧作为净化灵魂的思辨活动,追求灵魂脱离肉体的疯狂,可谓神秘主义哲学的始祖。
4、倡导理智上对神的狂热信仰
毕达哥拉斯是原始宗教奥尔弗斯教的改革者,反对感性上对神的狂热的信仰,倡导一种理智上对神的狂热信仰,理智信仰的主要形式是对数的研究。
奥尔弗斯教派信仰色雷斯人的丰收之神巴库斯,把感性上的“激情状态”下的沉醉作为神人合一的实现方式。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结社形式的学派,追求一种理智上的激情的沉思,并在政治上争取对国家的控制权来实现圣人的统治,主要教义是灵魂的轮回,数是万物的本源。
小结
(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的数本原论显然还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
(2)抛开米利都学派事物本原“无定”原则,确立“数”本原原则,对后来定量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基督教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3)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这三派哲学“各具自己的特点并彼此对立,而这种区别和对立又恰表现了原初哲学思想的内在辩证本性,使它们形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发展圆圈。
因而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总体;这个圆圈或总体有着同以后哲学发展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因而可以单独地划分出来作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乃是希腊哲学以至全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的原始出发点或开端。
”
三、爱利亚派(流行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之间。
主张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1、色诺芬尼先驱(鼎盛年为公元前540 年)考点:如何理解不变的一(神)
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开始动摇了神话的基础):
(1)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否认诸神中有一个主神。
(2)各民族有不同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状和性格想象出来的神的观念是相对的,想象神有与人同样的形象必然导致荒谬的结果。
(3)神是一个没有形象的存在。
他说“有一个唯一的神,是诸神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他还认为,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思摆布着一切,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这样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世界本源。
理论神:“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2、巴门尼德领袖(鼎盛年为公元前500 年)
地位和影响:开辟了古希腊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方向。
观点:(1)真理与意见的区分(考点)
①两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能力
真理之路:依靠理智进行辨析和思考,获得世界的本质;
意见之路:依靠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
”
②两者是理智和感觉所认识的两种不同对象
真理之路:“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其认识对象是光明的
领域,是存在、“是者”。
意见之路:“不可靠的”,其认识对象是黑暗的领域,是非存在,“非是者”。
两者达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意见之路上的人“心中不知所措”,如同聋子和瞎子一样无所适从,而真理使人确定知道所学的各种事情,“用你的心灵牢牢地注视那遥远的东西,一如近在目前”。
“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归根到底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分:
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走这条路,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
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对真理的不同表述是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之争的最初形式。
赫拉克利特比巴门尼德更接近真理。
(2)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什么是“是者”(存在)?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相当于色诺芬尼的“神”。
首次提出“思想与存在同一性”的原理=在思维基础上唯心主义的同一性
(3)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者”有如下的性质):
①存在是不生不灭的。
“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推论认为,存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
②存在是“连续性的一”。
“存在不可分”。
③存在是不动的。
“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
④存在是完满性的。
“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
虽然巴门尼德力图使他的“存在”摆脱感性事物的纠缠,但他最
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
⑤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存在不能靠感性经验把握。
⑥“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
存在)。
小结:巴门尼德哲学思想的意义
①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②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
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③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观点;
④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3、芝诺(鼎盛年约为公元前468 年)
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的存在,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
四个否认运动的悖论
(1)“二分法”
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结论: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永远不可能开始的。
(2)“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
结论: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3)“飞矢不动”
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
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4)“运动场”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
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小结:芝诺论证的哲学意义
①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现象中,揭露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②芝诺悖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的根源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矛盾:他用辩证思维方式揭露运动中的矛盾,而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否定运动。
③哲学上首次提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运动、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可分性问题,成为哲学、数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4、麦里棱(鼎盛年约为公元前444)
坚持“存在为一”的学说,但超越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球形的思想。
如果存在是有形体的,或是运动变化中的“多”,那么就有以下三个悖论:
(1)“存在有形状”的悖论。
如果存在有形状,那么它有部分,至少是“二”;如果它是二,必定不能是无限的,而只能相互限制。
存在有形状与它的无限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
(2)“存在变化”的悖论。
(3)“存在运动”的悖论。
评价:麦里棱悖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而是对存在是“变化的多”观点的反驳,以维护爱利亚派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一”的立场。
而这一悖论从反面启发了恩培多克勒和阿拉克萨哥拉,促使他们提出了存在是“变化的多”的新论证和新观点。
小结
(1)爱利亚派主张的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与主张世界本原是“变化的一”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世界本原是“不变的多”的毕达哥拉斯派均不同。
(2)爱利亚派的突出特点是逻辑辩论,指出对手结论中的悖论,其中既有辩证法因素,也有诡辩之处。
(3)重要性: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另一方面,为哲学思想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
四、原子论(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
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
1、先驱
(1)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年)→四根说
①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②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从一中生多”和“从多中生一”分
别是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灭的原因。
③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源于“爱”和“恨”两种力。
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
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2)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500—前428年)→种子说
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
①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②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努斯Nous )。
努斯: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特征:一是灵魂在形体内部起作用,而心灵独立于形体,在有形事物之外起作用;
二是灵魂有可感性质,而心灵是没有可感性质的精神
阿那克萨戈拉把能动的东西规定为精神性的一种自由、一种自动性;精神的就是自发性、自动性,就是能动性努斯Nous,努斯是运动的来源;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把运动的来源问题提出来,并试图加以解决;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作了区分。
2、主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马克思、恩格斯称“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论证概括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多。
如果说存在是充实,那么存在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一因为只有通过分割,才会产生出众多的充实东西。
第二步:讨论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这就是虚空。
第三步:确定充实的最小单元。
并非任何充实的东西都可以充当本原,本原必须是不生不灭的存在。
第四步:从逻辑的观点看,存在不等于所是的东西,非存在不等于不是任何东西。
观点:
(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原子”的词义是不可分离的意思。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2)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②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③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
这
是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
明运动的缺陷。
(3)运动的原因是原子和虚空
先驱认为运动的原因:灵魂、爱和恨、心灵
德谟克利特认为,被人们当作运动源泉的灵魂和心灵,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因为球形是最易于运动的形状。
(4)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影像论: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约定论:认为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的,即约定的。
(5)必然与偶然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必然性: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涡运动称作必然性
偶然性:万物生成的原因必然是原子运动,但原子运动产生出什么事物则是偶然的。
第二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选择题居多)
在希腊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智者运动中,苏格拉底用揭露矛盾的对话方法讨论关于社会政治问题,推动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向人的主体意识转变。
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和主体意识,建立了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这个哲学体系把分离学说为特征的理念论、以善为最高原则的目的论、以数学型相为基础的神学宇宙论,与以辩证法为工具的方法论以及以正义为理想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
一、智者运动
含义:一般来说,智者运动是指为提高公民的实践能力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围绕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提出的学说反映了希腊人为摆脱传统宗教和落后习俗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启蒙运动。
背景:希腊波斯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后,希腊半岛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