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中国美学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三、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要点
第一,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美学思想。佛经翻译日盛,道教文献日增,这些宗教哲学文献,与美
学有多方面的关联。宗教和哲学的基本观念,如有无、色空、形神等当然会影响美学。宗教文
艺尤其诗文、建筑、雕塑、绘画等更与美的观念和感受相连,而哲学、宗教思想与美学的互动, 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自然美的欣赏中,以玄对山水、以禅对山水,成为当时的普 遍现象。
目录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演进逻辑 – 三、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要点
第二节 人物品藻与中国型审美把握方式
– 一、神、骨、肉:审美对象结构的定型 – 二、目、味、品:审美把握方式的成型 – 三、理论凝结:《诗品》《书品》《古画品录》
目录
第二,朝廷与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思想。朝廷礼仪制度和感官宴乐,都要以诗文、音乐、舞蹈、
建筑(宫廷、陵墓等)的形式表达出来。此期礼学和典章制度的文献中有不少与美学相关的内《傅子·校工》、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等涉及工艺与日常生活方面的美学思想,但总体来说这方面的理论表述还 比较少;再如,与道教有关的中医养生等方面的文献(如《抱朴子·内篇》等)中,也含有与 美学相关的内容。
三玄
第一,以士人为主体的各类艺术,逐步从服务朝廷礼仪及道德教化中分化出来,成为士人 畅抒幽情、展示自由个性、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首先,艺术独立。文人绘画从服务朝廷、王 侯礼仪的宫室、陵墓壁画中独立出来,山水诗画兴起,获得了更强的审美独立性。文人书法成 为“散怀抱”“畅神情”的审美艺术。诗与乐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人的表情艺术。文人参与的器 乐(以琴为代表)的发展更趋独立;诗歌也找到了在语言上的声音和谐规律(即四声等)。各 门艺术如书法与绘画、诗歌与音乐等又相互影响。其次,文化空间分化。士人在宫廷、都城之 外另外开辟出了新的审美文化空间:汉大赋主要围绕皇家园林、都城等展开,而此时期私家园 林大发展,其发展轨迹是一种渐近自然的过程:从城市园发展到山林园,山林园中从富贵园到 自然园,自然园中从大园到小园。与此相关,山水田园诗画进一步使自然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 化空间。随着宗教的发展,佛寺、道观等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化空间。再如包括修禊、清谈等 文人雅集、交游活动的聚集地,也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空间,突出的形象标志如聚集“竹林七 贤”的“竹林”,石崇等宴集的金谷园,王羲之等士人集会的“兰亭”,慧远等聚会的石门等。 审美文化空间的分化与多元化,尤其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士人审美意识有了新的安顿处。最后, 艺术的“畅神”功能得到强化。各类艺术都强调畅神,这使士人文艺与民间文艺和工艺等拉开 距离。“畅神”昭示着魏晋南北朝士人基本的文化精神,而神畅、情畅、气畅则可以说是其基 本文化风貌。每个人的神、情、气不同,重畅神则重个性,畅神昭示着个性的自觉,而神气舒 畅的文艺作品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魏晋《女史箴图》①东晋顾恺之②依据西晋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画,分九段,内容是进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

(开卷以故事为例榜出古代忠于帝王社稷的宫廷后妃。

后段阐述道德哲理内容)。

③人物身材秀美,仪态端庄,云髻高耸,衣袋迎风飘举,显示了高雅而优美的风度。

注重用线造型(高古游丝描),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

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洛神赋图》①东晋顾恺之②据曹植《洛神赋》而画。

③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

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线路,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和对他们之间情感动态的描绘,形象的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而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的“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①南朝·宋江苏南京出土②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当时士族乐于标榜的人物),他们以不同程度地以消极形式反对司马氏政权,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结为竹林之游。

荣启期则是战国时的隐士。

③砖画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情节与动作来描绘不同人物的性情与特征,特别是在刻画人物外貌的同时力求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这种画具有了肖像画的特征。

描绘七贤最具性格特点的动作神态和以树作割断的分截画面的长卷式构图。

北朝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①北魏山西大同出土②出土了10座漆画屏风,一件五扇,两面绘制,分上下四层,内容为烈女、孝子故事。

漆画以朱漆为底,墨线描绘,榜题黄底黑字,题材内容以及一些画面的处理(带有南方风格)与《女史箴图》极为相似。

《兰亭序》①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②行草序中所记他与志同好友、萧散明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休禊,“挥毫制序,兴乐而书”,字间毫无隔碍,文思和书法皆为一时之妙,通篇气势完足,神清骨秀,似有神助,为历代法书精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 墓葬美术在接受汉魏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断演变发展。 • 佛教传入后,随着大量寺院、石窟的建造,佛教雕绘迅速发展,专业
画家也在佛教美术中施展才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审美风范的样式, 石窟寺艺术在中原文化与国外文化碰撞交流中吸收新元素,踏上本土 化历程。
第一节 绘画
• 卷轴绘画 • 三国两晋画家及传世作品 • 曹不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亦名弗
第九窟西壁胁侍菩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第八窟北壁坐佛局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及东立佛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残卷)
《北齐校书图》局部
墓室壁画
• 汉魏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民众迁往局势相 对稳定的西北和东北地区,促进了当地文 化的发展。汉代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装饰 的传统在这些地区延续发展。
• 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到新疆吐鲁番一带。这 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是魏晋与五凉时期的,较有代 表性的有嘉峪关新城曹魏墓、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 以及十六国时期的酒泉丁家闸5号墓和新疆吐鲁番 地区的哈拉和卓北凉墓等。
画史与画论
• 顾恺之的传世画论有《论画》、《魏晋胜 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 。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 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 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提出“以形写神”、 “悟对通神” 、“迁想妙得”等观点,是谢赫 “六法”产生的基础,对中国画创作及其 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
北齐壁画墓—— 娄睿墓壁画
门吏图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 壁画局部,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陵墓砖画
• 南京古为六朝都城,一些高等级的墓葬集中在该区,如西善桥、 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油坊村等南朝王侯陵墓。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的美术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 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 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 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 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
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2 3
第一节
绘画艺术
第二节
画学论著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书法艺术及书法理论 佛教壁画 佛教建筑
4
5 6
小 结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时 代简介
魏晋南北朝美术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 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 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 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 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20年,刘 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 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夏、前赵、后赵、前秦、后 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 、西凉、南凉、北凉等十六国。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 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 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 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於邺(今河北临漳 西南),史称东魏。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 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史称北周。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1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第4讲 魏晋南北朝美术1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女史箴图局部 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绢本设色 唐摹本 25x349.5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卫灵公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列女传·仁智图卷之曹僖负羁妻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5.8x470.3
牛耕 甘肃嘉峪关 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放牧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扬场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杀牛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烫鸡 甘肃嘉峪关六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西王母 甘肃酒泉丁家闸五号墓
壁画 145x270
三、南北朝绘画 1、陆探微 密体 秀骨清像 张僧繇 疏体 “笔才一二,像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5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图36 竹林七贤局部 南京西善桥出土 砖画 80x240 南朝
洛神赋图卷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宋摹本 27.1x572.8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洛神赋图卷局部
3、其它绘画遗存
地主庄园图 新疆吐鲁番晋墓 纸本画 魏晋
牛耕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射猎 甘肃嘉峪关十三号墓 砖画 17x36 魏晋
2、顾恺之 字长康,又字虎头。张怀瓘评:“象人
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 亡方,以顾为最”。
绘画注重传神 ,“ 四体妍媸,本无关于 妙处,传神写照,俱在阿堵之中”。 创“春 蚕吐丝”线描。

第4章 中国美术史_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4章 中国美术史_魏晋南北朝美术

• 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 “没骨”法,全用色彩画 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 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 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 而艳”。张怀瓘评语“象 人之美,张(僧繇)得其 肉,陆(探微)得其骨, 顾(恺之)得其神。”张 僧繇的“疏体”画法,后 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 称为“疏体”。
• 中国古代四大画家:顾恺之、张僧 繇、陆探微、吴道子
*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还造成了道教和 佛教的大繁荣。
• 书画的自觉 “自觉”:自我存在的价值观。 魏晋之前,书画的重要作用是“成教化, 助人伦”。 魏晋以来,书画的创作逐渐脱离实用 的目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 艺术家开始清楚地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 对手中所掌握的书画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观 念。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时代新风的开拓者 三国时期及魏晋之际的绘画遗存不多, 其壁画的艺术风貌仍显现出与汉代绘画一 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屠牛图
狩猎图
东吴· 曹不兴 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 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 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 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古画品录》:“观其风骨,名岂虚战!” 东晋· 卫协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 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古画品录》:“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 最早的绘画理论家,其著作《魏晋胜流画赞》、《论画》、 《画云台山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理论及史料专著,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以 形写神”、《论画》中提出的“迁想妙得”等,影响都比较 深远。
谢赫与《古画品录》
• 谢赫生活在南齐时代,是著名的人物画 家和美术理论家。 • 《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保留了汉末以来的若干珍贵史料。文章 首先强调了绘画的功能,指出绘画为封 建统治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提 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 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一批很有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赘》,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噪的《诗品》,等等。

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艺批评著作,但是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美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

其中有的是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等,有的则是在概括当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等。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

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
1、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一一《老子》《庄子》《周易》
2、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
(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
人物品藻的变化一一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一一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
(2)从《世说新语》中看出魏晋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
①他们不是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加到自然山水身上,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的生机
②魏晋的文人不仅承认自然本身的美,而且认为自然美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范本,用自然美比喻艺术美
(3)从《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在人物品藻、自然美的欣赏以及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
(4)从《世说新语》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

他们往往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种玄远、玄妙的境界。

二、“得意忘象”(王弼)一一哲学命题、美学命题
1、含义:“意”要靠“象”来显现(“意以象尽"),“象”要靠“言”来说明(“象以言著”);
“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为得到象,就须否定言;得到意必须否定象)
2、“得意忘象”的积极影响:
(1)在《易传》基础上对“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从一个角度对意象的关系作出深一层的探讨
(2)“得意忘象,得象为言”对于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启发
①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②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
(3)“得意忘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了很大的启示
三、“声无哀乐”(嵇康)
1、命题包含论点:(1)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
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2)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①嵇康认为哀乐的情感是因人事的变化而引起的,本来就藏在人的内心,只不过因为音乐和声的触发而表现出来
②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也不同意音乐可以移风易俗的观点
2、“声无哀乐”否认音乐包含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否认音乐能
够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1)艺术欣赏中不同的欣赏者产生的美感具有差异性,嵇康夸
大了差异性,否认欣赏者和艺术美之间的因果关系
(2)音乐具有形式美并不错,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和作用仅限于这种形式美,否认音乐的社会意识形态
(3)嵇康虽然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简单化的理解,但极端的认为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3、积极意义:①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作简单化的理解,反对无限夸大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②反对封建统治者对音乐加强控制
③此命题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
四、“传神写照”(顾恺之)
1、顾认为,画人物要想传神,不应着眼于整个形体(自然的形
体),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神”:指一个人的风神,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
(是符合玄学的情调)
*顾恺之否定“以形写神”,这同当时在玄学影响下的人物品藻的风气是有关的
2、顾认为“传神写照”还要求把具有一定个性和生活情调的人放在同他的生活情调相适应的环境中加以表现
3、顾恺之命题因素:(1)同先秦哲学和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的理论有关
(2)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
(3)同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有关
(4)同老子美学的影响有关
4、顾恺之下一个命题:“迁想妙得”
“迁想”:发挥艺术想象
“妙得”:把握一个人的风神、神韵,突破了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道”(“气”)
五、“澄怀味象”(宗炳)一一《画山水序》
1、“澄怀味象”就是概括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命题
2、关于“味”:(1)指一种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审美的“味”
(2)宗炳又用“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对“味”这一审美心理活动做进一步规定
(3)“味象”与“观道”是一致的,是同一个心理过程
(4)“味”(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怎样才能产生)
①从主体方面说,有一个条件是“澄怀”,即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以玄对山水”
②从客体方面说,首先要有“象"(形象),是审美概念的象
3、此命题的评价:(1)把老子美学中的“象”“味”“道”“涤除玄鉴”等范畴和命题融化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对审美关系作了高度概括,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命题的否定
(2)只有实现对“道”的观照,感觉经验才会成为审美经验
六、“气韵生动”(谢赫南朝《古画品录》)
1、“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的美学是在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下产生
2、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包含哪些内容呢?
(1)“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2)“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
(3)“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3、“气韵生动”的含义(“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
(1)“气”应理解为画面的元气,它来自于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是两者元气化合的产物,这种画面的元气是艺术的生命:“韵”本指音韵、声韵,“气韵”的“韵”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
“气”“韵”不可分,“韵”由“气”决定,“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气”属于更高的层次,“气”表现于整个画面,并不只是表现于孤立的人物形象
(2)“气韵生动”VS“传神”:“韵”心“传神写照”“气”>“传神写照”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又是对于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总体的概括
4、“气韵生动”的命题和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有内在的联系
5、从“气韵生动”看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1)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的再现具体的物象,中国的美学
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绘画比之西方绘画要更富于哲学的意味(绘画及其他艺术)(2)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的看法也和西方模仿说不同,要艺术家用全身心之气来和宇宙元气化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