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魏晋美学衍变: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
魏晋美学衍变: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就美的历程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两汉奴隶主统治的崩溃,魏晋封建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不再甘心充当神学的奴婢和经学的附庸,也不再甘心充当政教工具,而是日益成为领主贵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如果说,自先秦至两汉,重善轻美倾向一直在美学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对艺术与政教外在联系的考察一直是美学家心目中的中心问题,那么,到了魏晋,一种新的重美轻善的思潮开始出现,对艺术自身本质特征的考察终于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了,此其一。
其二,如果说,自先秦至两汉,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对雕缋之美的崇尚压倒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那么,到了魏晋,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开始超过对雕缋之美的崇尚,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心目中,自然之美比起雕缋之美来,已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境界。
感知自然之美魏晋时期审美和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上述两大变化,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魏晋时期对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玄学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紧相关联。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
苟粲的“言不尽意”论、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交互争辩,不仅涉及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而且还涉及美学中形象思维(艺术)和逻辑思维(哲学)的区别问题。
除与玄学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紧相关联之外,魏晋时期对审美和艺术问题的探讨,还与现实生活中盛行的人物品藻之风紧相关联。
当然,严格地说,人物品藻之风并非起自魏晋。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的民问就流行相人之术,汉代的民间就有人物品藻的习俗。
但是,战国时代的相人之术,其体察揣摩人的形貌骨相旨在预言吉凶,是一种迷信活动。
汉代的人物品藻偏重于考察了解人的道德品格,目的是表彰德行、选拔官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魏晋时期蔚然成风的人物品藻,着重于人的精神风貌,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从而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魏晋的审美趋势
魏晋的审美趋势
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势主要表现为玄学思想的兴起和山水诗的流行。
在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盛行,人们对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重视心灵的修养和内心的世界。
这种审美趋势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表现出来,作品追求意境深远、含蓄隽永的特点,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哲理。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山水诗成为主流。
山水诗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描绘,以感受自然之美和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这种审美趋势影响了后世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
此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视个人独特性和个性表达的审美观念。
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表达,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展现个人的独特性和内涵。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审美趋势以玄学思想和山水诗的兴起为主要特征,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注重心灵修养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同时也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表达。
魏晋时代艺术审美的觉醒
魏晋时代艺术审美的觉醒作者:贾宜潮来源:《美术界》2018年第04期【摘要】魏晋时代是人们的审美进入自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大放异彩,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曹植在黄初初年创作的《洛神赋》是这一时期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它之后出现的《洛神赋图》深受《洛神赋》文本及当时文化的影响,选择女性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追求“传神写照”和“悟对通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着浓厚的魏晋时代审美特质。
【关键词】曹植;洛神赋;魏晋绘画古代中国人审美进入自觉的时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经过汉代结束期的动荡和黑暗,这个时期出现了影响中国审美至深的魏晋风流。
曹操、曹丕、陆机、萧统等才华横溢的大师们所作的文学著作的相继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曹植就出现在这个文化审美自觉的时期,他创作的《洛神赋》形式隽永,音律美妙,是曹植最完美的一篇文学作品。
《洛神赋》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引得历代无数大家将它作为绘画题材,创作成《洛神赋图》。
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传为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诞生也是魏晋人物画审美觉醒的标志。
现今传世的几幅《洛神赋图》长卷多被学界鉴定为宋代摹本①,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洛神赋图》(以下简称《图》)是现存的故事情节最完整,也是最接近魏晋时代创作风格的摹作。
金维诺先生曾说过:“《洛神赋图》有不少摹本,而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宋代摹本最接近原作......所以这虽然是一件宋代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代表了顾恺之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
”②因此本文选择故宫本《洛神赋图》来进行图像风格的讨论。
当然,对于《洛神赋图》的研究始终逃脱不了它与顾恺之之间的关系,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会直观地表现在图像的创作中。
同时,作为魏晋时代的大画家,他的绘画方法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
一、《洛神赋》及《洛神赋图》诞生的背景曹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六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无人能比。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给予现代社会一种精神启迪,催生出鲁迅、章太炎等一批现代“狂人”;作为一种艺术典范,其影响力穿透时空,为现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精神资源。
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时代风习,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层面,在文章诗文和文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尤为明显。
魏晋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发生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间产生的“魏晋风度”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魏晋风度”和魏晋美学精神的代表。
作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典范,“魏晋风度”在不同时期参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产生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审美品格。
魏晋风度在鲁迅文学中彰显出独特的存在和现实意义,形成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杂文是鲁迅文学中魏晋风度的典范,“魏晋风度,托尼文章”是对鲁迅精神品格和文章特色的恰当评价。
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与王羲之的书法交相呼应,共同诠释着魏晋风度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兰亭序》作于公元353年。
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但却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就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所谓的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代士人所追求的率性而为和精神自由。
书法大家王羲之是魏晋风度名士的代表,鲁迅则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性进程中将“魏晋风度”融入文学,成为“民族魂”的独特存在。
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通过文学从精神上呼应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通过如橼的巨笔向“旧垒”进行“反戈”的战士,将“魏晋风度”通过文学彰显出来,究其实质而言,鲁迅的文学又何尝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兰亭序”?魏晋时期发生的著名的兰亭“修禊”,名士集中聚会喝酒清谈,享受雅兴清欢,“畅叙幽情”。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将这一饮酒清谈之事记录下来,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藉此产生了这一书艺杰作。
魏晋自然审美概观
魏晋自然审美概观魏晋是中华自然审美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纵游山水风尚将庄子逍遥游自然审美思想转化为现实,在直接欣赏自然基础上发展出自然审美三大拓展形态一园林、以物喻人和山水艺术;在审美观念层面,提出“物感”说这一立足于自然审美的艺术本体论。
魏晋是一个实践上难有建树,心灵却特为灵敏发达,一个由儒而道释,由循名教而任自然,老庄思想得到具体实现的时代。
魏晋是中华古典审美的拓展与细化期,自然审美在本时期获得重大的发展。
自然,既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也是能够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
从先秦到魏晋,自然一直具有多种含义,并被多重理解。
魏晋的自然观,既是形而上的、超越的,又是形而下的、感性的。
其形而上的超越性质,体现为自在自为的“自然之道”;其形而下的感性存在,表征为实体性的天地万物,以及人的自然情性。
魏晋自然观的复杂意蕴,关涉到“道”本体品格的抽象性,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以及人的感性要求的合理性,延展到社会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浸润到美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促成了这一时期自然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流行。
第一章论述自然的内涵及在魏晋时期的理论化表述。
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元范畴,或者核心范畴,其内涵异常丰富。
魏晋自然观的理论化表述集中于玄学,玄学以其独特的思辨气质构建起魏晋自然观的多个向度,奠定了自然从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转换的理论基础。
第一,从三个层面对自然的内涵进行界定:道法自然、人性自然、天人合一,这三个层面涵盖了自然的基本内涵,是总纲性的理论概括。
第二,考察了魏晋自然观的理论化表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无为与自然、独化与自然、名教与自然。
王弼“贵无”,“无为自然”是王弼提出的新自然观,自然既是物之自然本性,也是客观规律性;郭象“崇有”,其“独化自然”说创构出魏晋自然观的新形态,体现为自生与自性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王弼、郭象“体用一如”的哲学观,使其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趋向一致,他们均认为名教与自然并不矛盾,可以合一;阮籍、嵇康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否定封建伦理制度,张扬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独特魅力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时期的人文思想、艺术创作、哲学探索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风貌。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和感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艺术欣赏的美学理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深化。
在这个时期,魏晋士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美学的探究,为当代的审美观念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下面将从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艺术表现和美学探索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
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魏晋时期的社会充满了动荡和变革的气息。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魏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出现了分化和动荡。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艺术欣赏的美学观念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
艺术表现: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
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山水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魏晋山水画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出自然界的山水风貌,画家们通过他们的艺术感悟和审美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除了山水画之外,魏晋时期的诗歌也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寄情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内心感情的抒发来表现出诗人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美学探索: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魏晋时期的美学探索在古代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文人士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美学的探究,使得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深化。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他们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种审美追求和品味,艺术品在创作之初就应该注重审美的品质,艺术品的欣赏也需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鉴赏能力。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美学”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1、魏晋玄学的兴起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
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2、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思想观点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哲学思潮,以“本末有无”问题为主题,用玄远而思辩的方法来讨论世界整体以及万物的存在根据的形上本体论。
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言”与“象”能否“尽意”——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
3/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 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
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 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 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
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的“传神”术语出自佛学;主张“神不灭论”的宗炳(375~443) 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观点,企图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哲理的解释。
二、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人物品藻的变化——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中国名画欣赏: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三幅名画欣赏
中国名画欣赏:魏晋南北朝顾恺之三幅名画欣赏魏晋南北朝绘画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堪称中国历史之最。
精神生活却极度自由和解放,富于智慧,富于热情,富于艺术精神。
中国画坛上第一次出现了文人画家。
品评、鉴赏、收藏之风兴盛。
卷轴画流行于世。
人物画艺术成就之高,创作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文人士大夫隐逸、悠闲、清淡,贴近大自然,山水画藉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花鸟画的兴起也得力于文人画家,壁画艺术非常活跃,承袭汉代遗风,开创魏晋气象。
石窟壁画首推敦煌莫高窟,外来的佛教艺术,本土的绘画风格,相互融合,影响深远。
墓室壁画,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中国的绘画艺术,从此脱离了稚拙的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顾恺之顾恺之清上官周录自《晚笑堂画传》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混乱和变革、融合的时代。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绘画艺术真正脱离了稚拙的发展阶段,人物画最先成熟,山水、花鸟等其他画种在不断发展。
顾恺之(约345~406,另作348~409)是东晋著名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
博学有才气,善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画史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唐代张怀瓘评曰:“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著有画论三篇:《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画迹极多,其中传世之《女史箴图》卷,传为唐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另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传仁智图》卷,乃宋人所摹,现藏故宫博物院。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收藏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女史箴图》卷据西晋张华讽谏贾后宣扬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内容所作。
《女史箴》原文共12节,图卷亦分12段,前3段已佚,尚存9段。
9段内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挡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的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时期,艺术欣赏的美学也开始被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的美学探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审美经验的流变性、以及审美评价标准的变革。
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探蠡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在古代中国,审美的标准往往是统一的,由统治者或者经典文化规定,并且往往以宗教神学为中心。
但是在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审美体验,认识到每个人的审美偏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多样性,艺术欣赏的美学开始强调变通和自由选择。
这一点在文人的作品和观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魏晋时期的文人往往以自己的审美情趣为中心,只追求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和标准所束缚。
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探蠡中,人们开始关注审美经验的流变性。
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变化多端,政权更替频繁,各种文化思潮交汇融合。
这使得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变得多样化和流动化。
人们开始意识到审美观念和品味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产生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风格。
人们开始不断地寻找新的审美体验,追求艺术触动人心的瞬间。
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探蠡中,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审美评价标准。
在这个时期,传统的宗教神学的价值观逐渐退去,人们开始以艺术自身的内在价值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
在魏晋时期,文人的审美评价标准开始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内涵,而不是纯粹地追求技艺的完美和外在的华丽。
这就为后来的中国艺术史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审美价值标准的新时代。
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中国美学史大纲魏晋南北朝美学(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分析,对于艺术想象的分析,以及对于审美鉴赏的分析。
“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是刘勰提出的几个最带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刘勰论“隐秀”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隐”:①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②审美意象的多义性。
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隐、秀”的作品:就给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秀”)来说是:直接的、单纯的、有限的、确定的就通过审美意象表达多重情愫,引发读者想象联想,获得多方面感受启示(“隐”)来说是:间接的、丰富性、某种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二、刘勰论“风骨”:1、关于“风骨”的几种理解:(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一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3)“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寺守(4)“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即“风”)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准确把握“风骨”的含义:(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二“情”“理”二“感染力”“说服力”(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3、“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文慨论“神思”(“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①“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②“神用象通,情变所孕”(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3、《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共同的认识水平四、刘勰论“知音”一一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一“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①观位体②观置辞③观通变④观奇正⑤观事义⑥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
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
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高逸图》是唐代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件重要文化遗产。
这幅作品呈现出了唐末魏晋风尚的回归,表现出唐代艺术朝向古典、质朴、自然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首先,从作品的审美取向来看,《高逸图》体现出了魏晋风尚的审美理念。
这种审美理念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把握,对人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以及对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和实践。
这些都是魏晋文化所提倡的艺术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高逸图》中,画家以笔墨淡雅、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苍松翠柏、流泉飞瀑、奇石怪岩等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景物的生动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魏晋式的文人画风格。
最后,从作品的社会背景来看,《高逸图》也反映了唐末社会风气的一种变化。
唐朝前期,由于唐太宗自身的文化崇尚和倡导,文人墨客能够在宫廷中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成为了受到皇帝和官员赏识的重要群体。
然而,唐末时期,宫廷文化的空洞化和佛教的盛行,导致文人群体无法在官场中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职位和地位,相反却成为了被边缘化的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高逸图》的出现反映了魏晋文化精神的复兴和传承,也成为了文人群体自我宣示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社会风气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宫廷文化的式微和文化传承的中断,更凸显了文人墨客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综合起来,《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纠正和重视,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和回应。
它所体现的魏晋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不仅在后世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魏晋时代艺术审美的觉醒——从《洛神赋》到故宫本《洛神赋图》
2018/04魏晋时代艺术审美的觉醒文/贾宜潮[山西大同大学]【摘要】魏晋时代是人们的审美进入自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大放异彩,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曹植在黄初初年创作的《洛神赋》是这一时期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它之后出现的《洛神赋图》深受《洛神赋》文本及当时文化的影响,选择女性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追求“传神写照”和“悟对通神”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着浓厚的魏晋时代审美特质。
【关键词】曹植;洛神赋;魏晋绘画——从《洛神赋》到故宫本《洛神赋图》古代中国人审美进入自觉的时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经过汉代结束期的动荡和黑暗,这个时期出现了影响中国审美至深的魏晋风流。
曹操、曹丕、陆机、萧统等才华横溢的大师们所作的文学著作的相继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曹植就出现在这个文化审美自觉的时期,他创作的《洛神赋》形式隽永,音律美妙,是曹植最完美的一篇文学作品。
《洛神赋》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引得历代无数大家将它作为绘画题材,创作成《洛神赋图》。
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传为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诞生也是魏晋人物画审美觉醒的标志。
现今传世的几幅《洛神赋图》长卷多被学界鉴定为宋代摹本①,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洛神赋图》(以下简称《图》)是现存的故事情节最完整,也是最接近魏晋时代创作风格的摹作。
金维诺先生曾说过:“《洛神赋图》有不少摹本,而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卷宋代摹本最接近原作......所以这虽然是一件宋代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代表了顾恺之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
”②因此本文选择故宫本《洛神赋图》来进行图像风格的讨论。
当然,对于《洛神赋图》的研究始终逃脱不了它与顾恺之之间的关系,顾恺之的美学思想会直观地表现在图像的创作中。
同时,作为魏晋时代的大画家,他的绘画方法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
一、《洛神赋》及《洛神赋图》诞生的背景曹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六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无人能比。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审美逐渐发展为一种深刻的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艺术的欣赏和鉴赏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其次是对人性情感的深刻体察和抒发;还有就是对生活境遇的理性审视和豁达态度。
这些特点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和扩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理论和观念。
魏晋时期的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是其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许多画家和诗人对自然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艺术的灵感和情感的寄托。
他们不仅在自然风光中发现了一种美的存在,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抒发展示了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更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情感上。
在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成为了一种审美生活的态度和文化品格,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
魏晋时期的艺术家对生活境遇的理性审视和豁达态度也是其审美观念的显著特点。
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和画家通过对生活境遇的理性审视和抒发,表现了一种超脱和超越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品格。
他们能够超越生活的琐碎和烦扰,理性地看待和把握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种对生活境遇的理性审视和豁达态度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理性态度和思考方式,更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情感意蕴,为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注入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远的人文关怀。
魏晋时期的艺术欣赏美学探蠡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观念,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对人性情感的深刻体察和抒发、对生活境遇的理性审视和豁达态度,展现了一种高尚的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为后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情感滋养。
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下的美学风格摭谈
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下的美学风格摭谈汪晓【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而通过对先秦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的批判和扬弃,也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美学真正开始取得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扩展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重大特征之一就是顺自然,将自然的人与自然的美联系起来,追求自然的人格,促成了自然的美学.【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自然人格;自然美学【作者】汪晓【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东汉末年,整个社会政局混乱,黄巾起义彻底打破了东汉王朝的军权平衡,进入群雄割据时期,大汉王朝在内外夹击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崩溃。
自此,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时期的主旋律是战争,发生在官军和起义军之间的一系列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长期的战乱使得黄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南迁,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繁荣。
汉帝国固有的政治制度被打碎,新的政治制度在交锋中曲折发展。
而两晋时期最大的特色是世家政治,正是世家大族在独立的争斗和妥协中才构成了这个时代艺术、哲学、经济的主旋律。
以至于到了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经济分裂、军事分裂、文化分裂,等等。
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融合。
也正是这一分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意识不断觉醒,人们的个性爱好兴趣得到了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经济生产呈现不同的方式,北方文风和南方玄远的哲理各具特色,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发展。
这一时期也就成了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偏重于表现的中国古典美学在这一时代中被解体被整合被重建被平衡,它并不掺杂过多的政权干涉。
魏晋美学浅析
魏晋美学浅析浅析魏晋美学中的生命意识【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
这个时代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弼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出了“得意忘象”这个命题,也就是说,无法言传的意绪、情思,用“象”来表现最合适,然而最后要真正把握的是“意”,也就是要“忘象”。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命题,推动了美学领域中“象”的范畴向“意象”这个范畴的转化。
也为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即对有限物象的超越、对概念的超越)提供了启发,也为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即艺术美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给了很大的启示。
意境可视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是“观物取象”之意。
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
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
嵇康在音乐创作和欣赏方面,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
他认为,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不包含、也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嵇康否认艺术美和欣赏者的美感之间的因果联系,否认音乐具有情感内容,否认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但是从他反对无限夸大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反对封建统治阶级对音乐加强控制的角度来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美学史的发展来看,嵇康的“声无哀乐”的命题,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所以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
浅析《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高逸图》是唐代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名作之一。
该作品描绘了三位半裸的女子在田园中游玩嬉戏的场景,展现了唐末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回归。
该作品体现了唐末魏晋时期对于人物形象的审美追求。
《高逸图》中所描绘的女子身姿窈窕,容貌秀丽,姿态优雅,肌肤白皙。
她们裸露的身躯展示出一种自然美和真实美,没有受到束缚和遮掩。
这种以自然美传达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与唐代以来的儒家道德伦理约束作品中的美风格相比,更加贴近人性本真。
这种以人物形象的自然美为核心的审美追求,可以说是对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回归。
《高逸图》所描绘的田园景色也体现了唐末魏晋时期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关注。
作品中表现了宁静宜人的田园风光,绿树成荫,花草丛生。
田园景色与女子嬉戏玩耍相得益彰,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和谐与快乐的氛围。
这种对于自然环境审美的关注,也是对魏晋时期以来所追求的超脱尘俗的审美取向的回归。
唐代文人多有山水诗的写作,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流派是魏晋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高逸图》中运用了魏晋时期意象化的绘画手法,强调用笔墨表达情感和意境。
作品中的女子形象通过淡雅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进行表现,呈现出柔美的感觉。
画面中运用大片的空白和模糊的笔触,使得整幅画透着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种追求意境和情感表达的审美手法,与魏晋时期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共通性。
在当时审美取向盛行的宋代都市文化中,顾恺之用意境的绘画手法重回古魏晋时期的意境,也是一种审美风尚的回归。
《高逸图》所反映的唐末魏晋审美风尚的回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人物形象的自然美追求、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关注、意象化的绘画手法。
这些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末魏晋时期审美追求的回归,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念。
这种审美风尚的回归,透露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然、真实和美好的向往。
这也是《高逸图》能够成为唐代画作中的珍品并持续影响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绘画艺术的觉醒——试析魏晋南北朝绘画中的审美理想
绘画艺术的觉醒——试析魏晋南北朝绘画中的审美理想
孙晓波
【期刊名称】《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同时也促成了绘画艺术的觉醒.此时期玄学为主流思潮,佛学、道家思想相融合,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在绘画中体现的审美理想相当广泛,人物画重人的内在神貌,山水画及山水画理论出现,山水画要求通过对自然外物的描绘,反映画家内在修养.绘画晶评的出现,为绘画艺术的品评提供了一个准则.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孙晓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J], 张园园
2.浅谈维亚尔绘画中的浮世绘审美因素 [J], 徐伟
3.民族意蕴与审美理想在油画中的探索述略
——以吴冠中为主要考察对象 [J], 吴围围
4.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审美理想 [J], 王亮
5.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 [J], 王大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的觉醒:魏晋时期艺术欣赏美学探蠡
魏晋时期,以兴起的文人士族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对艺术欣赏的要求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审美的觉醒。
在这一过程中,美学这门学科也开始初步形成,对后世的文艺审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文人不仅注重文学、诗歌的创作,还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
的审美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为后世理论上的艺术美学学科的形
成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那么,魏晋时期的文人对艺术欣赏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方面,魏晋时期,以水墨山水画、骨董画、文人画等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发展迅速。
文人对绘画的要求逐渐从精美细致的技巧上转向表现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活动等
方面。
他们强调画家必须有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风格,注重画家的个性表现。
比如王羲
之虽然在书法方面非常出色,但他却特意强调:“诸子百家,路自己先行”。
”每个人要
有自己的风格。
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主张美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他们认为,艺术是美好的
精神追求和人类直觉的表现,是自然和人类生命力的标志。
这种观点在《论语》中就有推崇。
其中有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透露了一种对于文化
艺术的认知方式,即只有把文艺真正欣赏入心,才能真正领会文艺的思想和意境。
最后,魏晋时期的文人还注重对于艺术品性质的辨别。
他们认为,艺术品不仅要有审
美性,而且还必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技术和个性因素。
在当时,盛行着仿古和扮作
古风的风潮。
部分文人认为,那些没有独特性的艺术品可以大胆改良或者直接丢弃。
而一
些比较传统和忠于传承的文艺作品则应该如实保持。
综合来看,魏晋时期的文人对于艺术欣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
美意识的觉醒,他们对于艺术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思想、情感寄托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化,并为后来的美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是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强调个性表现和创新
精神,这进一步推进了文人画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发展。
三是对艺术品性质的辨别,逐渐形
成了对于优秀艺术品挚爱和珍惜的态度。
因此,魏晋时期的文人对于艺术的欣赏,可以说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们的觉醒
和认知,开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之路,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向。
并且,这
种认知方式对于我们现代审美意识的提升也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