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与研究现状氢能,即氢气中所含有的能量。
具有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性能好、潜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如美国对运输机械的“FreedomCAR”计划和针对规模制氢的“FutureGen”计划,日本的“NewSunshine”计划及“We-NET”系统,欧洲的“Framework”计划中关于氢能科技的投人也呈现指数上升趋势。
但是,氢能的使用至今未能商业化,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存储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氢能的利用和研究成为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寻找性能优越、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环保的储氢材料则成为氢能研究的关键。
目前,氢可以以高压气态液态、金属氢化物、有机氢化物和物理化学吸附等形式储存。
高压气态液态储氢发展的历史较早,是比较传统而成熟的方法,无需任何材料做载体,只需耐压或绝热的容器就行,但是储氢效率很低,加压到15MPa时质量储氢密度不超过3%。
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成本也很高。
金属氢化物储氢开始于1967年,Reilly等报道Mg2Cu能大量储存氢气,接着1970年菲利浦公司报道LaNi5在室温下能可逆吸储与释放氢气,到1984年Willims制出镍氢化物电池,掀起稀土基储氢材料的开发热潮。
金属氢化物储氢的原理是氢原子进入金属价键结构形成氢化物。
有稀土镧镍、钛铁合金、镁系合金、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
具体有NaH-Al-Ti、Li3N-LiNH2、MgB2-LiH、MgH2-Cr2O3及Ni(Cu,Rh)-Cr-FeOx等物质,质量储氢密度为2%-5%。
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点。
在较低的压力(1×106Pa)下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可达到100kg/m3以上。
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团队发现Mg(NH2)/2LiH储氢体系可在110℃条件下实现约5%(质量分数)氢的可逆充放。
石墨烯作为载体的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石墨烯作为载体的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储氢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储存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
储氢材料作为储氢技术的核心,其储氢性能的优异与否直接关系到储氢技术的应用前景。
而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被广泛研究用于储氢材料中,以期开创储氢材料的新局面。
一、石墨烯及其物理性质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六角形排列的单层结构,形成的二维纳米材料。
由于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高机械强度、优良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等特殊物理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研究热点。
二、石墨烯作为储氢材料储氢材料的基本要求是:1.高的储/释氢量,越高越好;2.快速的储/释氢速率;3.稳定的循环性能;4.低成本;5.易于制备和加工。
石墨烯因其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和强的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良好储氢性能的材料。
在石墨烯的储氢机理中,石墨烯表面与氢气反应,形成Si-H键,从而实现氢的储存,同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控制石墨烯表面的活性或孔径、空位、缺陷等,进一步提高其储氢性能。
目前,石墨烯储氢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将石墨烯与其他材料复合,如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纤维等,可以形成复合储氢材料,从而提高储氢性能。
2.石墨烯修饰储氢材料通过表面修饰或功能化改性,可以增加石墨烯表面的活性和孔径,提高其储氢性能。
如对石墨烯表面进行氧化或硝化处理等。
3.石墨烯纳米孔储氢材料将石墨烯纳米孔用于储氢材料,可以通过调控孔径和形态等因素,实现高储氢容量和快速储放氢。
4.石墨烯复合负载催化剂将石墨烯复合负载催化剂,如Pt、Ni、Pd等金属,可以实现高效催化,加快储/放氢速率。
三、石墨烯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石墨烯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
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能源存储和移动能源等领域,石墨烯储氢材料的应用将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同时,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石墨烯储氢材料的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成为储氢材料新的研究热点。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氢的储存技术是开发利用氢能的关键性技术,如何有效地对氢进行储存,并且在使用时能够方便地释放出来,是该项技术研究的焦点。以上介绍的每一种储氢材料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制约其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储氢合金虽是主要应用的储氢材料,但大多数储氢合金的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困难。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室温、常压下氢的吸附量,在吸附机理、吸附剂的合成和吸附剂的净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思路是制备新型的复合储氢材料,大部分储氢材料的性能都有加合的特点,而单一的储氢材料的性质也较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复合储氢材料是未来储氢材料制备的一个走向。
有机物储氢的特点是:(1)储氢量大,苯和甲苯的理论储氢质量分数分别为7.19 %和6.18 %,比传统的金属氢化物、高压压缩的储氢量大得多;(2)储氢剂和氢载体的性质与汽油相似,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特别是储存设施的简便是传统储氢技术难以比拟的;(3)可多次循环使用,寿命长达20年;(4)加氢反应放出大量热可供利用。Touzani和Klvana等[16,17]系统地研究了MCH的脱氢反应,并对偶联于氢燃机上的脱氢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瑞士在研究随车脱氢,为汽车提供燃料的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35,36]。Parmaliana等[18]利用商品化的载Pt蜂窝状催化剂研究了苯/环己烷的加氢和脱氢反应,250℃~350℃,常压下,加氢效果最好。Cacciola等[19]论证了用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作氢载体的储氢和输氢的可行性。我国的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1994年石油大学进富[20]对利用Ni - Al2O3催化剂的甲苯气相加氢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3年,顾仁敖等[21]用共焦拉曼光谱研究了苯在光滑铂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行为,表明苯可直接还原生成环己烷。
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氢气在常温下具有极低的密度和极高的爆炸性,有效、安全地储存氢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氢储存材料的分类目前,氢储存材料主要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物理储存三大类。
1. 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是指通过氢与材料表面之间的凡得瓦尔斯力进行相互作用以实现储氢的方式。
常见的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包括杂化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等。
这类材料具有储氢速率快、循环性能稳定的特点,但氢气的储存密度较低。
2. 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是指氢气通过与材料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化学复合物进行储氢。
典型的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氨基醇化物。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储氢和释放氢的反应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3. 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指的是通过在固态或液态中存储氢气,如金属氢化物和液态有机化合物等。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在储氢和释放氢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温度和压力控制。
二、氢储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实现氢能经济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人们针对各类氢储存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首先,物理吸附式储氢材料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特别是杂化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在储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材料具有高度可调性、良好的可再生性和较高的储氢容量,可以应用于氢气储集、运输和使用等方面。
其次,化学吸附式储氢材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氨基醇化物的化学配方和结构,以及调控温度和压力条件,提高了储氢密度和反应速率。
这类材料在汽车和电池等领域的氢能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物理储存式储氢材料也逐渐受到关注。
金属氢化物和液态有机化合物等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可逆性。
储氢材料的原理解析与研究进展
氢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储氢材料作为一种可逆的氢元素存储材料,在现代及未来的应用十分广泛。
对于储氢材料性质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推动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也在大幅度增加,化石能源储量减少,并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绿色清洁能源是必然趋势,而氢元素一直是能源系列中的“宠儿”。
由于氢能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将在我国能源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氢能产业从行业圈内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
目前唯一存在的应用问题是氢能源的存储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储氢材料正式问世,利用金属络合物储存氢能,其质量百分密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实现了储氢材料的正式应用,而此类材料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更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氢能的储存方式分析氢能是目前发现的能源体系中储量丰富且无公害的清洁能源,是理想化石燃料替代品,而且氢能在燃烧后的生成物只有水,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氢能的应用体系中,氢能的存储制约了氢能走向实用化和规模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诞生了储氢材料理念。
目前,有3种主要的储氢方式,分别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
1高压气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应用广泛、相对成熟的储氢技术,即通过压力将氢气液化至气瓶中加以储存。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充装释放氢气速度快,技术成熟及成本低。
而其缺点在于:一是对储氢压力容器的耐高压要求较高,商用气瓶设计压力达到20 MPa,一般充压力至15 MPa;二是其体积储氢密度不高,其体积储氢密度一般在18~40 g/L;三是在氢气压缩过程中能耗较大,且存在氢气泄漏和容器爆破等安全隐患问题。
2低温液体储氢为了解决高压气体储氢体积储氢密度低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液态储氢的概念,低温液态储氢将氢气冷却至-253℃,液化储存于低温绝热液氢罐中,储氢密度可达70.6 kg/m3,体积密度为气态时的845倍。
氢储能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氢储能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氢储能技术是指将氢气制备、储存和释放,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氢储能具有储存密度高、储存时间长、环境友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领域。
下面将结合当前氢储能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氢储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其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为了提高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和可靠性,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催化剂、电解质膜等关键技术。
此外,氢储能技术在储氢材料、氢燃料途径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氢储能材料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储氢合金、储氢材料和氢化物,以提高储氢能力和储氢速率。
在氢燃料途径方面,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制氢和生物制氢等技术也被广泛研究,以满足不同能源需求。
其次,氢储能技术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储氢安全性问题。
氢气是可燃可爆的气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保证氢气的安全储存和使用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其次是储氢能力和储氢速率问题。
当前的储氢技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求,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领域。
由于氢气的体积较大,储氢设备的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限制了氢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应用。
此外,目前的储氢材料和制氢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也成为了氢储能技术发展的限制因素。
最后,为了进一步推动氢储能技术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氢储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其次,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对氢储能技术的投入和研究。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
此外,加强标准制定和监管,提高氢储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氢储能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氢储能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发展和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标准管理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氢储能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储氢材料,以提高氢气的吸附能力和储存密度,并且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以下是当前储氢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这种材料具有高度可控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空间。
研究者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储氢性能优良的MOF材料。
例如,Mg-MOF-74材料具有高达7.5 wt%的氢气存储密度,在77 K、20 bar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达6.0 wt%的氢气吸附。
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有机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共价键连接方式,其结构稳定性和储氢性能较好。
例如,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COF-5可以在77 K、物理吸附模式下实现高达7.2 wt%的氢气储存密度。
三、纳米多孔材料纳米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度可控孔隙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储氢位点,并且能够实现快速的吸附和释放过程。
例如,一些石墨烯基的纳米多孔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研究者发现,这些纳米多孔材料能够实现高达5 wt%的氢气吸附。
四、氧化物材料氧化物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
例如,氧化镁和氧化钛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氢气吸附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研究了稀土氧化物的储氢性能,并发现它们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高储氢密度。
综上所述,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多孔材料和氧化物材料等新型储氢材料的开发,为增加氢气的储存密度以及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相信未来储氢材料的性能将不断提高,并为氢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储氢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形式,备受关注。
储氢材料作为实现氢能储存和释放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研究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最早的储氢材料主要是金属氢化物和化合物,如镁、锂、钠等金属与氢气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然而,这些材料的储氢能力有限,吸氢速率较慢,温度要求高,且容易发生氧化和腐蚀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近年来,储氢材料的研究重点已转向新型材料的开发。
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有机材料如碳纳米管和多孔材料具有大表面积、孔隙结构可调控等优点,可用于提高储氢性能。
无机材料如氮化碳和金属有机骨架等也展示了良好的储氢性能。
此外,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调控和设计可满足各种储氢应用的需求。
复合材料则将多种材料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储氢性能。
例如,金属氢化物与高孔隙碳材料的复合储氢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快速的吸氢/放氢速率。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探索新的储氢机制。
传统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储氢机制已逐渐显露出局限性,进一步研究则注重于氢原子在储氢材料内的扩散和反应机制的理解和控制。
人们也发掘了一些新的储氢机制,如分子化学吸附、热化学吸附和电化学吸附等。
在储氢材料的发展前景方面,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通过材料的优化设计和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储氢材料的储氢容量和吸放氢速率将得到大幅提高,实现高效、可靠的氢能储存和释放。
其次,随着可再生能源产能的扩大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储氢材料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对储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储氢材料也将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电力系统和燃料电池等。
再者,随着储氢材料科学的发展,更多新型储氢材料将被发现和应用,为氢能储存和利用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
总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储氢机制的研究深入,解决储氢材料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将有望推动储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超晶格A2B7型La-Ce-Y-Ni-Mn-Al储氢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范文
《超晶格A2B7型La-Ce-Y-Ni-Mn-Al储氢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
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因其优异的储氢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在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以La-Ce-Y-Ni-Mn-Al为研究对象,设计并研究其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性能,为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材料设计1. 合金成分设计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成分设计主要基于各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相互作用。
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元素的电子结构、原子半径、化学稳定性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储氢性能。
2. 合成与制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
在合成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等参数,以确保获得理想的合金结构和性能。
三、性能研究1. 结构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其晶体类型、晶格常数等参数。
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典型的A2B7型超晶格结构,具有良好的晶体稳定性。
2. 储氢性能研究对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储氢性能进行研究,包括储氢容量、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等。
通过电化学测试、热力学分析等手段,研究合金的储氢机制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良好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3. 循环稳定性研究对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多次充放电循环测试,观察其性能变化。
结果表明,该合金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经过多次循环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储氢性能。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对La-Ce-Y-Ni-Mn-Al超晶格A2B7型储氢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发现该合金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
单壁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单壁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新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氢能以其丰富来源、零污染及广泛的利用途径等优点,被公认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
而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四大关键技术。
储氢材料的开发是解决氢能应用中氢气存储难题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碳和纳米储氢成为储氢材料的研究焦点。
单根碳纳米管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是一种潜在的微孔吸附材料。
关键词:储氢,单壁碳纳米管,进展11引言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资源无穷无尽,不存在枯竭问题。
氢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对氢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日趋重要,首先要解决氢气的安全贮存和运输问题,储氢材料范围日益扩展。
碳纳米管(CNTS)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优良的吸、放氢性能,引起了世界各国许多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有关储氢方面的研究.碳纳米管的储氢量大,一般可达到10wt%,有的甚至可达到60wt%以上[1],已被国际能源协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3]。
美国能源部(DOE)提出的目标是质量储氢容量不低于6.5%,体积储氢量不62kg/m3[4]。
单壁纳米碳管具有十分独特的结构特征,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然而,单壁纳米碳管的大规模制备和纳米碳管的定向排列却始终是瓶颈,大大限制了对单壁纳米碳管的应用研究;在纳米碳管的各种优异性能中,纳米碳管的场发射特性尤其引人注目,用于评价纳米碳管阵列场发射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是电场增强因子。
影响该参数的主要因素包括纳米碳管阵列密度、长径比、管尖端结构和尖端电子逸出功等。
因此,在理论上弄清电场增强因子与上列因素的具体关系,有利于提高场发射性能;定向排列纳米碳管对实验中研究纳米碳管场发射性质、制备纳米碳管冷阴极具有重要意义。
2论述碳纳米管在微观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层状中空结构特征,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以及由单壁碳纳米管束形成的复合管,管直径通常为纳米级,长度在微米到毫米级。
浅议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景
浅议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景1. 引言1.1 储氢材料的重要性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存储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具有在氢能源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潜力。
随着氢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储氢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储氢材料可以解决氢能源的存储和运输难题,提高氢能源的利用效率。
储氢材料可以帮助稳定能源供应,并促进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储氢材料还可以降低氢能源的成本,促进氢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加强对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
通过不断探索和优化储氢材料,可以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寻找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人们关注。
而储氢技术则是氢能利用的关键之一。
储氢材料作为储存氢气的主要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氢能的利用效率和可靠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在储氢材料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各种不同类型的储氢材料被提出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吸附材料、化学反应材料、金属氢化物、金属有机框架等。
这些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实现高效储氢提供了可能。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障碍,如储氢速率、循环稳定性、吸附/解吸温度等方面的限制。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的储氢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储氢材料领域将迎来新的突破和进步,为氢能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储氢材料的分类储氢材料可以根据其储氢机理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和化学储氢材料两大类。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主要通过吸附氢气分子在材料表面上进行储氢,其特点是吸附和解吸过程相对简单,但储氢容量相对较低。
常见的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包括各种多孔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碳纳米管和氧化物等。
化学储氢材料则是通过与氢气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来储氢,其储氢容量相对较高,但储氢和释氢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储氢技术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为储氢技术可以有效地储存能源,为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就是储氢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是指通过与氢气反应,形成氢化物的金属材料。
储氢时,氢气吸附在储氢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空隙,从而形成氢化物储氢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吸氢,而且还可以释放出氢气,从而满足能源的需求。
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轻金属氢化物和过渡金属氢化物。
轻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镁、钠和铝等轻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比较轻便、价格低廉,但其吸附氢气的能力较差。
过渡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钛、锆、镍和铁等过渡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吸附氢气的能力比较强,但价格相对较高。
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过渡金属氢化物为例,钛系和锆系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两个方向。
其中,锆系储氢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较低的反应活化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
研究表明,锆系储氢材料的理论存氢量可以达到2.0wt%,但其反应活化度较低,需要高温才能进行储氢反应。
因此,如何提高锆系储氢材料的反应活化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钛系储氢材料则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度和储氢速率,但其储氢容量较低,只有1.5wt%左右。
因此,钛系储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储氢容量和维持其高活性的方向上。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通过改变钛系储氢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以期望提高其储氢性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也正在被研究。
比如,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储氢材料和基于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储氢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热稳定性,但其制备工艺和成本也更加复杂和昂贵。
三、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因其高存氢能力、易于操控和储氢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新型储氢材料三氢化铝的研究进展_唐安江
非溶剂化 α - AlH3 晶体制取需要经过脱溶剂、 相变 结晶质量影响 α - AlH3 晶体热稳 和结晶 3 个阶段, 定性, 要得到高纯度的 α - AlH3 晶体有一定困难。 也可采用氢化铝锂和氢化硼铍反应制备 AlH3 。 但因为铍有剧毒, 该方法不适用。 8] 在文献( 专利) [ 中提到, 在含有 Al 粉的乙醚 , MgH AlCl 溶液 中 用 2 和 3 反 应 制 得 AlH3 或 Mg( AlH4 ) 2 。反应方程式如下:
乙醚的甲苯作为溶剂, 分别使用溴化铝与氢化铝锂、 浓硫酸与氢化铝锂反应, 蒸馏脱除溶剂后得到非溶 剂化的 α - AlH3 晶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7Al2 Br6 + 6LiAlH4 →8AlH3 ↓ + 6LiAl2 Br7 H2 SO4 + 2LiAlH4 →2AlH3 + Li2 SO4 + 2H2
理论 含 氢 质 量 分 数 10. 08% , 标准摩尔生成焓 - 11. 8 kJ / mol, 绝对熵 30. 0 kJ / mol, 标准生成摩尔 AlH3 微溶于乙醚, 吉布斯自由能 45. 4 kJ / mol。 溶于 四氢呋喃( THF) , 对肼惰性。在低于 10 ℃ 惰性气体 条件下 AlH3 可保存很长时间。AlH3 在 175 ~ 200 ℃ 开始分解, 放出氢气和生成金属铝
[2 ]
。图 1 是 AlH3
SEM 照片及分解放氢所得多孔金属铝 SEM 照片[3]。
图1
AlH3 SEM 照片( a) 和 AlH3 分解放氢后所得 多孔金属铝 SEM 照片( b)
1
1. 1
AlH3 简介
AlH3 物理化学性质
3 AlH3 , 相对分子质量 29. 99 , 密度 1. 486 g / cm ,
储氢材料发展趋势
储氢材料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储能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储氢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储氢材料作为储氢技术的核心,其发展趋势对于实现可持续能源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吸附材料:吸附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其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氢气分子来实现储氢。
目前,吸附材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度上。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吸附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碳纳米管等,以提高储氢性能。
2. 合金材料:合金材料是另一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其通过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储氢。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合金材料,如Mg-based合金和Ti-based合金等,以提高储氢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3. 化学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是一种将氢气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的储氢方式。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化学储氢材料,如氨基硼烷和氨基硼烷衍生物等,以提高储氢容量和反应速度。
4. 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评价:为了评价储氢材料的性能,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储氢容量、储氢速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这些评价方法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储氢材料的性能并指导其进一步的优化。
5. 储氢材料的储氢应用:储氢材料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除了储能领域,储氢材料还可以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氢气储运和工业氢气生产等领域。
未来,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6. 储氢材料的可持续性:在储氢材料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储氢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储氢材料的制备过程也需要考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问题。
7. 储氢材料的经济性:随着储氢技术的发展,储氢材料的经济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加经济高效的储氢材料制备方法,以降低成本并推动储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储氢材料的发展趋势包括吸附材料、合金材料和化学储氢材料的研发,以及储氢性能评价方法的改进。
浅议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景
浅议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景储氢技术是指将氢气储存在固体、液态或气态的物质中,以便将来使用。
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还存在许多挑战,以下将从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前景两方面进行浅议。
一、发展现状目前,主要的储氢材料可以分为四类:吸氢合金、化学吸附剂、物理吸附剂和固态氢贮存材料。
吸氢合金是指通过合金化将氢气吸附在固体中,其具有高储氢密度和快速充放氢速度的优势,但需要提高材料的吸氢量和降低制备成本。
化学吸附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方式将氢气吸附在固体表面,其具有储氢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但需要提高其吸附、脱附温度和降低毒性。
物理吸附剂是指通过物理吸附将氢气储存在微孔结构中,具有储氢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但需要提高吸附平衡压力和温度。
固态氢储存材料是指储氢量高、充放氢速度快、安全性高的固态材料,但需要提高材料的吸氢速度和循环稳定性。
在各种类型的储氢材料中,吸氢合金是当前研究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储氢材料的储氢容量、充氢速度和循环稳定性。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加大对储氢材料的研究力度,推动储氢材料技术的发展。
美国能源部在储氢材料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推动了储氢材料技术的发展。
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在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上,推动了储氢材料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二、研究前景储氢材料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提高储氢容量、充氢速度和循环稳定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安全性等方面。
在提高储氢容量方面,可以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和合金化等方式来提高储氢材料的吸氢量。
通过设计合理的微孔结构和合金材料,可以提高储氢材料的表面积和储氢活性,从而提高储氢容量。
可以通过合金化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吸氢量,将过渡金属元素掺杂到储氢材料中,可以提高其储氢容量。
在提高充氢速度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储氢材料的结构和优化充氢工艺来提高充氢速度。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将氢气吸附、储存并释放的材料。
随着氢能源的逐渐兴起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材料科学与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讨论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目前,储氢材料主要分为三类:压缩氢、液化氢和吸附储氢。
其中,压缩氢和液化氢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受到成本高、储运不便等限制。
吸附储氢则是当前研究重点,主要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碳纳米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氢与其孔隙内的空气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储氢效果。
在储氢材料的研究中,目前的重要挑战之一是提高储氢容量。
主要手段包括改进材料孔隙结构、增加储氢位点等。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调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孔隙结构,成功提高了储氢容量。
此外,一些新型的材料如氮化硼、石墨烯等也被引入到储氢材料的研究中,以期获得更高的储氢密度。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提高储氢材料的储氢/释放速度。
目前,储氢材料的储氢/释放速度较慢,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
为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改变材料结构、研究催化剂等方法来加速储氢/释放过程。
然而,这些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才能得到实际应用。
除此之外,储氢材料的稳定性和可再生性也是研究的关键问题。
由于储氢过程的反复循环,材料容易发生变形、损坏等问题,影响其储氢性能。
为此,研究者需要通过改进材料结构、探索新的合成方法等手段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另外,材料的可再生性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储氢的方法,以期实现清洁和可持续能源的应用。
总之,随着氢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储氢材料将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提高储氢材料的储氢容量、提高储氢/释放速度、加强材料的稳定性,并不断探索新的材料体系和合成方法。
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储氢材料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必将变得更加广阔。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面及内部大的空腔使碳纳米管能吸附大量的氢,其高储氢 量、低质量密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车用储氢系统中具有 良好的应用前景。 受碳纳米管研究的启发,利用其它具有微纳米结构材料作 为纳不明贮米确氢纤。材维料和的TiS研2的究纳也米相管继等展。开关,于例微如纳M米oS材2、料B储N氢纳机米理管、尚
吸附贮氢。 化学法:无机化合物贮氢、有机液态氢化物 贮氢、金属氢化物贮氢、复杂氢化物(也称 络合物)贮氢
物理方法储氢
最简单、最常用的贮存方法是气态方式。贮存压力 低于17MPa,但体积密度较小(标准状态条件下为 0.089kg/m3)是该方法最严重的技术缺陷,其应 用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即使已经研制能承受千 兆帕级(GPa)超高压的容器,但这种方法在运输和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仍是人们担心和关注的问 题。 液态贮氢方式的体积密度高(70kg/m3),但氢气的 液化需要冷却到(21K)的超低温下才能实现,但此 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且成本高,条件苛刻,使 得液态贮氢技术也难以广泛应用,仅用于航天领 域。
优缺点:
LaNi5 初期氢化容易, 反应速度快,20 ℃时的 氢分解压仅几个大气压, 吸放氢性能优良。 LaNi5 储氢合金的主要缺点是镧的价格高, 循环退化严重, 易于粉化, 并且储氢量偏低, 只有1.4wt%左右。
• 但是由于其优异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近 年来有仍很多对LaNi5合金改性来提高储氢 量的研究。主要改性方法是引入其它金属 元素,使LaNi5合金多元化。目前已研究的 三元系列主要有两类LaNi5-xMx(M=Al、 Mn、Cr、Fe、Co、Cu、Ag、pd、pt)和 R0.2LaO.8Ni5(R=Zr、Gd、Nd、Y、Th)。
ScTi基贮氢合金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ScTi基贮氢合金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研究题目:ScTi基贮氢合金结构和性能研究研究背景:氢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氢储存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各种氢储存材料中,贮氢合金是最具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一种材料,因其具有贮氢量高、热力学稳定性好等优点。
然而目前存在的贮氢合金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储氢性能不稳定、循环使用易导致氢容量降低等。
因此,开发新型的贮氢合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以ScTi基贮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和性能,并尝试改进其性能。
研究内容包括:1. 多种方法制备ScTi基贮氢合金,并比较其贮氢性能。
2.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究其影响贮氢性能的因素及机理。
3. 尝试通过调节合金的组成和结构,提升其贮氢性能。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对ScTi基贮氢合金进行制备和分析。
其中,合金材料的制备将采用快速凝固、机械球磨等方法。
合金的微观结构分析将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改变合金材料的成分和结构,尝试提升其贮氢性能。
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对ScTi基贮氢合金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可望有助于开发新型的贮氢合金,并为氢能利用提供更加可靠、高效的材料支持。
参考文献:[1] Xia, Y., Li, J. and Zhu, M., 2019.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ScTi-based alloy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1, pp.352-360.[2] Lu, D., Zhang, C., Wang, H. and Xiao, X., 2018. Enhancing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ScTi-based alloy via a simple and scalable laser shock proces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3(43), pp.19993-20000.[3] Yang, Y., Qi, Y., Qiu, X., Ge, H., Liu, X., Li, Y., Zhang, H., Li, S. and Han, B.J., 2016. Enhancing the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by alloying of Sc 2 (ZnxFe1− x) metal–organic framework.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4(19), pp.7398-7402.。
新型含镁贮氢合金的结构和贮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含镁贮氢合金的结构和贮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贮氢合金是一种重要的储能材料,具有储能密度高、环保、清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贮氢合金材料,对促进氢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Mg-based贮氢合金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材料,因其具有低密度、成本低、丰富的资源等优点,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然而,Mg-based贮氢合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循环稳定性、储氢容量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将其他元素引入Mg-based贮氢合金中来提高其性能。
其中,含镁贮氢合金因其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
然而,目前对含镁贮氢合金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其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研究拟对含镁贮氢合金的结构和储氢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这类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含镁贮氢合金的结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含镁贮氢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晶体结构、相变机制等特性,并针对不同制备条件和成分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含镁贮氢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通过电化学测试、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含镁贮氢合金的储氢性能进行测试和研究,分析其储氢容量、循环稳定性等特性,并探究其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电化学测试、热重分析等。
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还将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和控制,并比较不同实验结果的差异和原因。
三、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揭示含镁贮氢合金的结构特性和相变机制,为新型贮氢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2. 研究含镁贮氢合金的储氢性能,探究其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贮氢合金的性能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氢能源系统中的储氢技术研究
氢能源系统中的储氢技术研究近年来,人们在寻找一种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以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方面,氢能源备受关注,并被誉为是未来能源的大势所趋。
然而,氢能源也面临着很多技术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储氢技术。
在储氢技术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安全、有效地将氢气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供应到用户手中。
为此,储氢技术研究成为氢能源系统发展的必要环节。
一、氢气在氢能源系统中的储存方式储氢技术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压缩、液化和固态储氢。
其中,压缩与液化是传统的储氢技术,而固态储氢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储氢技术。
1. 压缩储氢技术压缩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压缩到高压(通常为350 - 700 bar)的储氢方式。
这种储氢方式具有占用空间小、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小型元件中的氢气储存。
但是,由于氢气的低密度和高渗透性,其储存需要不断地进行保压维持和检修,而氢气的压缩过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使得该储氢方式在大规模应用时存在较大的技术和经济挑战。
2. 液化储氢技术液化储氢技术是将氢气压缩到极高的压力(通常为700 bar甚至更高),并在低温(通常为-253℃)下使其液化。
液化储氢技术具有储存密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大型化工和储氢站等场合。
但是,由于液化氢温度低,氢气的液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氢气的液化、储存和供应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这也使得液化储氢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上面临着很多技术和经济挑战。
3. 固态储氢技术固态储氢技术是将氢气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储存在特殊的固态材料中。
该技术是当前储氢技术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优点是储存效率较高、对环境友好等。
目前该技术主要有金属水化物储氢法、碳材料储氢法等,但是,固态储氢技术中的储氢量相对较低,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当前,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和投资氢气储存技术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于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不断增长
的需求也使得世界各国对于环保更为关注。
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则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中,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备受世界的关注。
而在氢能的生产、存储、转换和运输过程中,储氢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与开发则成为了一项热门技术领域。
一、储氢技术的瓶颈
当我们谈到氢能的存储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氢气钢瓶,然而,该方式虽
然相对成熟、简单、易于应用,但却存在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输送区域较窄,且需要长途运输,而氢气则无法获得足够的储存密度,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储氢体积。
其次,氢气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遭受压力、热、机械撞击等引起的损伤,进而破裂或泄漏,这就意味着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高的安全性能。
为此,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型储氢材料
新型储氢材料是指那些在普通温度条件下,能够将大量的氢分子吸附在材料表
面或内部,且在适当的温度与压力下,能够迅速释放出氢气的物质。
储氢材料的开发应具备以下三大基本条件:①储氢量大,具备较高的储氢密度;②实现高效稳
定地吸放氢;③低成本、容易加工。
近年来,储氢材料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
方面:
(一)金属氢化物材料
金属氢化物材料是指一类将氢气吸附在金属晶胞的空隙中,形成吸附金属原子
的化合物。
这种材料,由于其极高的储氢量,曾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储氢材料。
而且,随着近年来储氢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也愈来愈成熟。
不过,
由于其在适宜的氢气释放条件下储氢容易形成固态反应,在氢市场的实际应用中不太实用。
(二)吸附剂材料
吸附剂材料是指一种能在自然环境下将氢气吸附在其表面或孔道内部的材料。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碳纳米管,其内部空间结构可用于储氢。
而且,碳纳米管储氢材料也具有开发成本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现在,各国世界各地均在吸附剂材料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期在将来为氢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储氢技术。
(三)液态氢
液态氢作为氢能储存领域的“常规王者”,在氢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拥有最广泛
的市场空间,其储氢密度可以到达8 wt%。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对氢能的日益重视,液态氢储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氢氧化钠(NaOH)的用途已经得到了大幅推广,其材料成本低廉、生命周期长,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有害影响。
(四)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储氢材料是指一种能够将大量氢通入到其内部的高活性氢吸附剂。
与
传统的吸附剂相比,离子液体材料更具优势,它具有更高的储氢密度、更高的质量比以及更好的储氢性能。
不过,相比其他储氢材料,离子液体制备成本比较高,且在制备、调配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应用难度和安全风险。
三、结语
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着能源领域的发展和氢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打造出更加成熟、高效、稳定、安全且可重复利用的储氢技术。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等将会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氢能储氢技术则在这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