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_范士锋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存储和释放氢气的材料。
由于氢气是一种清洁、高能量密度的能源源,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安全、可靠的储氢材料对于实现氢能源经济至关重要。
以下是储氢材料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储氢材料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团簇)与有机配体构成的晶状材料。
它们具有大的表面积和可调、高度可控的孔隙结构,这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储存氢气。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MOF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储氢性能。
例如,将不同的金属离子引入MOFs,并调整配体的取代基,可以改变材料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条件。
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利用功能化MOFs,如在其表面引入催化剂,以提高氢气的解吸速度和反应活性。
除了MOFs,碳基材料也是另一个研究热点。
碳基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储氢材料。
碳纳米管、石墨烯和活性炭等碳基材料都已被广泛研究用于储氢。
石墨烯具有高表面积和高导电性,可以增加吸附氢气的能力,并提高储氢速度。
碳纳米管则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和直径来调节其吸附容量。
此外,不同的活性炭材料具有不同的微孔结构和吸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优化。
还有一类被广泛研究的储氢材料是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储氢容量,是一种高效的储氢材料。
然而,金属氢化物的储氢速率通常较低,且吸附和解吸氢气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金属氢化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
例如,金属氢化物与MOFs或碳纳米管复合可以提高储氢速率和降低操作温度和压力。
此外,添加催化剂如铂、钯或镍等也可以增加金属氢化物与氢气之间的反应速率。
除了上述材料,还有一些其他新颖的储氢材料被研究出来。
例如,储氢容量较高的两性离子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以及结合常规材料如钠、镁和铝等金属的储氢合金材料。
这些新颖材料的研究为高效、可持续、低成本的储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发展
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深化,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备受关注。
然而,储氢技术一直是制约氢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难点。
传统的氢气压缩、液化和吸附等储氢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氢能的利用率和安全性较低。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储氢材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一。
一、新型储氢材料的种类1. 金属储氢材料金属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储氢材料。
其原理是将氢气吸附在金属表面,或者将氢气与金属直接反应生成氢化金属,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常见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钛、镁、铝、锆等。
2. 碳材料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储氢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碳纳米纤维等碳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孔径,能够有效地吸附氢气或形成氢化物,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3. 有机储氢材料有机储氢材料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氢化基团,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通常采用氮、硼等元素与碳骨架结合的方式来构建有机储氢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储氢容量大、重量轻、安全性高等优点。
二、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最近开发出来的新型储氢材料。
该材料以金属离子为架构,与有机配体相结合构成高度有序的多孔材料。
研究表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孔径和储氢容量,可以有效地储存氢气。
2. 氨基酸盐氨基酸盐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结构中含有氨基酸和岛式阳离子。
这种材料能够水解生成反应性极强的氢基自由基,从而吸附氢气并储存。
氨基酸盐具有储氢容量高、重量轻、储存和释放氢气速度快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 石墨烯氮修饰材料石墨烯氮修饰材料是一种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引入氮原子来改善其储氢性能的材料。
研究表明,石墨烯氮修饰材料的储氢性能较好,可以实现较高的储氢容量和释放速度。
此外,该材料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新型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推动氢能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指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存储氢气的材料,是实现氢能源经济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日益迅速,主要集中在金属氢化物、碳基材料和有机多孔材料等几个方向上。
金属氢化物是当前最常用的储氢材料,其具有高储氢容量和可逆性的优点。
研究者们将重点放在改善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动力学性能方面,包括催化剂的引入、微观结构和晶体形态的调控等。
另外,也有一些新型金属氢化物相如LiBH4、NaAlH4等被发现具有更高的储氢容量和较低的吸附解吸温度,为进一步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碳基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储氢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容纳较多的氢气。
同时,碳纳米管、石墨烯氮化物和多壁碳纳米管等碳基材料也被广泛研究。
通过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结构调控,可以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此外,研究者们还利用功能化改性碳基材料,如使用过渡金属氧化物、转金属等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储氢性能。
有机多孔材料也是一种研究热点。
有机多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容纳大量的氢气。
目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和共轭有机多孔聚合物(CMP)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MOF具有多元功能,通过合理选择金属和有机配体可以控制其孔隙结构和氢气吸附性能。
CMP是一种由共轭聚合物构成的大分子材料,通过调节共轭长度和交替共轭单元的数量可以改变其储氢性能。
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一些其他新兴的储氢材料备受关注,如复合材料、离子交换树脂和化学氮化物等。
复合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和优异的储氢性能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大的孔隙结构和高度大孔度表面积,能够吸附大量的氢气。
化学氮化物是一类新型储氢材料,具有高的储氢容量和可逆性,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控合成和储氢动力学性能。
总之,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日益迅速,包括金属氢化物、碳基材料和有机多孔材料等多个方向。
MOFs储氢
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储氢材料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储氢材料—金属-有机框架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s)。
该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密度小、比表面积大、气孔率高等,并可通过组装来控制框架物的结构和孔径的大小,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储氢材料。
在总结、评述MOFs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孔材料;金属-有机框架物;储氢1 引言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对于发展新型洁净高效的能源材料来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亟需寻找一种可再生,洁净且含量丰富的新型能源材料。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有着成为将来主要能量载体的潜在优势。
最重要的是,氢与氧气反应的唯一产物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水,这是当前所用石油等燃料所不能超越的优点。
然而,由于氢的体积能量密度低,如何储存大量的氢,成为氢能源时代到来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氢气制备、传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如何使氢气能安全有效地储存是当前最大的障碍。
如果储存的问题解决了,必定激励氢气其他问题的解决。
因此,研究、开发氢气的储存材料与安全储氢技术是当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2 MOFs储氢材料MOFs材料一般是由离散的金属氧化物团簇(Metal ionconnector)通过刚性有机链(Organic linker),如芳香族多元羧酸或多元胺等相互连接并自组装形成的晶态材料。
在连接过程中会形成多种有趣的拓扑结构,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基于苯环的多功能分子的链接方式的差异性、金属-氧或金属-氮核(四面体配位或八面体配位)的点对称性有关。
MOFs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构建单元,自组装获得不同结构的目标产物,且所得产物具有稳定的规则多孔结构。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变换金属离子中心和有机链可以改变MOFs的孔洞尺寸和结构,进而改变储氢性能。
作为一类新型的储氢材料,MOFs具有许多优点:密度小,例如MoF-177(Zn4O(BTB)2,BTB为1,3,5-苯三安息香酸盐)的晶体密度为0.429/cm3,是目前所报道的储氢材料中最轻的;表面积大,文献报道的MOFs大多具有大于1000m2/g的表面积,比沸石还要高,尤其是MOF-177,N2吸附等温线显示它在77K下有至今所报道的最大的吸附量,其单层吸附表面积达到4500m2/g;特有的立方微孔,具有规则的大小和形状,气体吸附机理是物理吸附,可以在室温、安全压力(小于2MPa)下快速可逆地吸收氢气。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1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1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1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吸附或储存大量氢气的物质,它在氢能技术的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如下:1.金属氢化物:金属氢化物是一种包括氢原子的金属结构。
这类材料具有高储氢密度和相对较低的温度要求,因此在储氢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力。
最常见的金属氢化物是锂氢化物和镁氢化物。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添加催化剂等方法,成功地提高了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
2.有机储氢材料:有机储氢材料是一类由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它们通过化学反应吸附和储存氢气。
这类材料的优势在于其相对较低的工作温度要求和较高的储氢容量。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新型的有机储氢材料和调节其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其吸附和释放氢气的性能。
3.多孔材料:多孔材料是一类具有微孔或介孔结构的材料,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空隙,可用于吸附和储存氢气。
常见的多孔材料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管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多孔材料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成功地提高了其储氢性能。
4.硼氮化物:硼氮化物是一类由硼和氮组成的化合物,其具有非常高的储氢密度和热稳定性。
硼氮化物的挑战在于其吸附和释放氢气的动力学过程较慢。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成纳米材料、引入催化剂和调节硼氮化物的结构等方法,成功提高了其储氢性能。
5.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其吸附和储存氢气的性能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组分的比例和结构来改善。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混合物、碳材料的复合体等。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合成新型的复合材料,成功提高了其储氢性能。
总结起来,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有机储氢材料、多孔材料、硼氮化物和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储氢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其结构、应用新型催化剂和合成方法等手段,不断提高其储氢性能,推动氢能技术的发展。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储氢是一种将氢气存储起来以便在需要时释放的技术。
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吸附、吸收或反应氢气的材料。
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下面将对其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种储氢材料是吸附剂。
吸附剂是指能通过物理吸附将氢气吸附到其表面的材料。
目前研究表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在储氢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MOFs具有高度可调性,表面积大,孔径大小可调,能够提供更好的吸附效果。
此外,碳材料,如活性炭、石墨烯等,也是一种常见的吸附剂。
通过改变碳材料的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提高其吸附氢气的能力。
第二种储氢材料是吸收剂。
吸收剂是指能够将氢气通过化学反应吸收到其内部结构中的材料。
一种典型的吸收剂是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可以将氢气转化为金属氢化物,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氢气。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金属氢化物材料,即主族金属氢化物(如LiH、MgH2等),显示出了较高的储氢能力。
此外,还有其他吸收剂,如复合材料和拓扑结构材料,也显示出潜在的储氢性能。
第三种储氢材料是反应剂。
反应剂是指能够通过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来储存氢气的材料。
一种常见的反应剂是金属合金。
金属合金通常由两种或多种金属的混合物组成,能够与氢气发生反应,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氢气。
例如,氢化镁镍合金是一种常用的储氢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金属合金和复合材料被研究作为储氢材料。
总的来说,储氢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储氢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已有的储氢材料在储存密度和放氢速率方面仍然存在限制。
其次,储氢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些储氢材料在反复循环后会失去其储氢性能。
此外,储氢材料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寻找更便宜和可大规模生产的材料。
总之,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为氢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相信储氢材料的储氢能力和性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储氢材料,以提高氢气的吸附能力和储存密度,并且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以下是当前储氢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这种材料具有高度可控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空间。
研究者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储氢性能优良的MOF材料。
例如,Mg-MOF-74材料具有高达7.5 wt%的氢气存储密度,在77 K、20 bar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高达6.0 wt%的氢气吸附。
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有机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共价键连接方式,其结构稳定性和储氢性能较好。
例如,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COF-5可以在77 K、物理吸附模式下实现高达7.2 wt%的氢气储存密度。
三、纳米多孔材料纳米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度可控孔隙结构和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储氢位点,并且能够实现快速的吸附和释放过程。
例如,一些石墨烯基的纳米多孔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氢能源领域。
研究者发现,这些纳米多孔材料能够实现高达5 wt%的氢气吸附。
四、氧化物材料氧化物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具有较好的储氢性能。
例如,氧化镁和氧化钛等材料具有良好的氢气吸附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研究了稀土氧化物的储氢性能,并发现它们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实现高储氢密度。
综上所述,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多孔材料和氧化物材料等新型储氢材料的开发,为增加氢气的储存密度以及减少储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相信未来储氢材料的性能将不断提高,并为氢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贮氢技术研究与发展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被越来越广泛地重视和研究,其中氢气作为能量源已经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但是,氢气因为其轻便、极易泄漏和爆炸等特性,使得氢气的储存一直以来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1.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基本概念金属氢化物作为氢气储存材料的一种,主要是利用金属原子与氢原子间的化学反应,将氢气吸附在金属氢化物的表面上,以此实现氢气的储存。
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及成果。
2. 金属氢化物的基本特性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通常是由金属和氢原子组成的。
金属在氢气的作用下可以进行氢化反应,将氢原子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的性质取决于其中金属与氢的比例。
当金属氢化物中氢的含量超过一定比例时,金属氢化物会发生相变,使得储氢量增加。
金属氢化物的主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储氢能力金属氢化物作为氢储存材料的一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可以将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吸附在材料内部,实现氢气的储存。
2.2. 吸附热金属氢化物的吸附热主要是指金属氢化物在吸附氢气时放出的热量。
金属氢化物吸附氢气的放热量越大,就可以越快地将氢气吸附到金属氢化物中。
2.3. 滞后现象金属氢化物的滞后现象是指金属氢化物在吸附氢气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并且在释放氢气时也有类似的滞后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释放完所有的氢气。
2.4. 热稳定性金属氢化物在储氢过程中需要经受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因此其热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研究发现,金属氢化物在应用于储氢中时,如果温度太高或者压力不够时,都会影响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储氢效率。
3. 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氢能研究的不断深入,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进展
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进展氢气作为一种高能量、高效环保的燃料,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然而,由于氢气具有极高的压缩比和易燃易爆等特性,其储存和运输一直是氢能技术面临的难题之一。
因此,开发高效、安全、可靠的氢气储存材料一直是氢能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氢气储存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就已经开始。
当时研究人员尝试使用金属作为氢气储存材料,但由于金属储氢量较低、反应速率慢等问题,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逐渐转向了新材料和新技术。
近年来,纳米材料、多孔材料、化学吸附材料、物理吸附材料等新型氢气储存材料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今氢气储存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新型氢气储存材料的研究进展(一)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因其微观尺度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型储氢材料。
有研究表明,将普通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制备成纳米颗粒后,其储氢性能会大幅提升。
例如,常见的铝镁合金,经过纳米化处理后,其储氢性能可以提高约30%。
此外,基于纳米材料的复合材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纳米碳管和纳米硅等。
这些纳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提高储氢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提高储氢性能。
(二)多孔材料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特定孔径和孔体积的材料。
常见的多孔材料包括氧化铝、氟化铝、碳纤维等。
将这些多孔材料与氢气反应后可以生成氢化物,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多孔材料的特点是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
与此同时,多孔材料可以通过控制其孔径和孔体积来调节储氢性能,实现定制化的储氢材料设计。
(三)化学吸附材料和物理吸附材料化学吸附材料是指能够通过和氢气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氢气吸附和储存的材料。
常见的化学吸附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氢氧化物等。
物理吸附材料则是指通过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吸附氢气的材料。
储氢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存储和释放氢气的物质,被广泛研究用于实现氢气能源的存储和转化。
随着氢能技术的发展,储氢材料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本文将介绍储氢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目前,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复合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压缩和吸附两种方式。
压缩方法是将氢气以高压形式存储在储氢材料中,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能耗高、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吸附方法则是通过储氢材料对氢气的物理吸附,实现氢气的存储。
然而,传统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等吸附能力较低,需要提高其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
化学法是通过材料的化学反应实现氢气的储存。
目前,主要的化学储氢方法包括金属氢化物和化合物、化学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液体等。
金属氢化物和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在需要氢气时再以逆反应方式生成氢气。
虽然金属氢化物和化合物的储氢密度较高,但其反应速度慢且循环稳定性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化学储氢材料是一种可以在常温和常压下吸附和释放氢气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快速吸附和释放氢气的能力,且循环稳定性较好。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化学储氢材料,如氮化物、硼氮化物、氮化硼、氨合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和良好的储氢性能,但目前尚存在生产成本高、储氢温度范围窄等问题。
物理化学复合法是将物理法和化学法相结合,既兼具吸附材料的特点,又具有储氢材料的优势。
例如,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与金属氢化物进行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储氢容量和吸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结构和组分,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储氢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氢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提高储氢材料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以满足氢能技术的需求。
其次,还需要改进储氢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反应速度,提高材料的实用性。
此外,还需要降低储氢材料的生产成本,以促进储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氢能源的快速发展,高效的储氢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高容量储氢材料能够实现更高的氢气贮存密度,从而提高氢气的存储效率和燃烧效能。
下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首先,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目前研究的一类重要的高容量储氢材料。
MOFs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组成,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孔隙结构。
通过调整配体的选择和结构设计,MOFs可以具备稳定的氢气吸附能力。
例如,MOF-177是一种常用的MOF材料,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氢气吸附容量。
其次,多孔碳材料也是一种优秀的高容量储氢材料。
多孔碳材料具有大量的毛细孔和孔隙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氢气吸附位置。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控制碳材料的孔隙大小和表面化学性质,可以显著提高氢气的吸附容量。
例如,通过炭化天然富勒烯(C60)可以获得高度多孔的碳材料,其具有很高的氢气吸附能力。
此外,金属氢化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高容量储氢材料。
金属氢化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反应的方式储氢,并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然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容量和反应动力学。
近年来,通过合金化和纳米化处理等手段,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最后,新型的高容量储氢材料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二维材料、过渡金属储氢化物和聚合物等材料都被发现具有潜在的储氢能力。
这些新型材料在储氢容量、吸附能力和稳定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实验室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通过对材料结构和组成的调整,可以显著提高储氢容量和吸附能力。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新型的高容量储氢材料,并致力于解决储氢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为氢能源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储氢方案。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安全、高效地储存氢气的材料。
储氢技术是氢能源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实现氢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氢吸附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物理储氢材料三个方面。
氢吸附材料是利用物理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吸附储存于材料中。
常见的氢吸附材料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大孔材料、以及碳基材料等。
MOFs是由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组成的晶态多孔材料。
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使其成为理想的氢储存材料。
大孔材料如金属有机配合物和多孔晶体材料,具有较大的孔径和孔容,能够提供更高的氢吸附容量。
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一类常见的功底途材料,如碳纳米管和活性炭等。
化学储氢材料是将氢气通过化学反应储存在材料中。
该类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金属氢化物具有高储氢密度和可逆的吸放氢性能,但其储氢温度较高,不利于应用。
为此,研究者针对金属氢化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性,如添加催化剂、改变晶体结构和尺度效应等,以提高其储氢性能。
金属化合物如过渡金属硼化物、过渡金属卡宾化物等也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反应活性。
有机化合物如酰胺、石蜡和脂肪酸等也被研究用作化学储氢材料,其具有储氢容量大、反应温度低等优点,但其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循环寿命。
物理储氢材料是利用吸附、吸气和共存(吸气和吸附的结合)三种方式将氢气储存于材料中。
常见的物理储氢材料主要有活性炭、多壁碳纳米管等。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孔径大小,能够通过物理吸附将氢气吸附储存于其表面或孔道中。
多壁碳纳米管是一种碳基纳米材料,具有极小的孔径和大的比表面积,能够通过吸附、蓄存和自发释放的方式储存氢气。
总结来说,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氢吸附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物理储氢材料三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储氢材料,以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温度和压力等方面的要求,为氢能源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完整版)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1.引言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当前的主要能源,但化石能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还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迫使人类去寻找更为清洁的新型能源。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的绿色新能源,氢能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氢能应用的关键是氢的有效储存。
氢的利用可以分为制氢、贮氢和使用等三个主要环节,其中,贮氢环节是关键。
贮氢的方式主要有气态贮氢、液态贮氢和固态贮氢等。
气态贮氢是把压缩气体装入高压气瓶中,体积密度较小,最大值为33kgH2·m-5,重量密度为13wt%,但气体压力过大(800bar)[1],在移动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液态贮氢的体积密度为71 kg H2·m-3,虽然重量密度为100 wt%,但贮存温度过低(21K,1bar),且氢的泄露会带来安全性问题,同时为保持低温所需要的能量消耗也较大。
相比之下,固态贮氢是比较安全节能的贮氢方式。
固态贮氢材料有多种类型。
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储氢、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复杂氢化物储氢、水合物储氢、直接水解放氢的储氢材料、多孔聚合物储氢材料、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材料,本文综述了金属氢化物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金属氢化物的优缺点,谈探究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安全可靠、储氢能耗低、储存容量高(单位体积储氢密度高)、制备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等优点。
此外,金属氢化物储氢还有将氢气纯化、压缩的功能。
因此,金属氢化物储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氢材料。
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压力下,能可逆地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
储氢合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吸氢元素或与氢有很强亲和力的元素(A),它控制着储氢量的多少,是组成储氢合金的关键元素,主要是I A~VB 族金属,如Ti、Zr、Ca、Mg、V、Nb、Re(稀土元素);另一部分则为吸氢量小或根本不吸氢的元素(B),它则控制着吸/放氢的可逆性,起调节生成热与分解压力的作用,如Fe、Co、Ni、Cr、Cu、AI等。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能源危机的加剧,储氢技术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为储氢技术可以有效地储存能源,为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就是储氢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是指通过与氢气反应,形成氢化物的金属材料。
储氢时,氢气吸附在储氢材料的表面或者内部空隙,从而形成氢化物储氢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吸氢,而且还可以释放出氢气,从而满足能源的需求。
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轻金属氢化物和过渡金属氢化物。
轻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镁、钠和铝等轻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比较轻便、价格低廉,但其吸附氢气的能力较差。
过渡金属氢化物主要包括钛、锆、镍和铁等过渡金属。
这种材料的优点是吸附氢气的能力比较强,但价格相对较高。
二、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过渡金属氢化物为例,钛系和锆系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活跃的两个方向。
其中,锆系储氢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较低的反应活化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等特点。
研究表明,锆系储氢材料的理论存氢量可以达到2.0wt%,但其反应活化度较低,需要高温才能进行储氢反应。
因此,如何提高锆系储氢材料的反应活化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钛系储氢材料则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度和储氢速率,但其储氢容量较低,只有1.5wt%左右。
因此,钛系储氢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其储氢容量和维持其高活性的方向上。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通过改变钛系储氢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以期望提高其储氢性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也正在被研究。
比如,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储氢材料和基于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储氢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热稳定性,但其制备工艺和成本也更加复杂和昂贵。
三、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因其高存氢能力、易于操控和储氢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和转换方式,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产生过剩时存储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
高容量储氢材料是指能够以较高密度吸附或储存氢气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关于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1. 金属有机框架(MOF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簇引导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晶格材料。
一些MOFs具有高度可调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积,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以吸附和存储氢气。
2. 碳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提供许多吸附位点用于储氢。
此外,通过功能化或调控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储氢性能。
3. 金属氢化物:金属氢化物是一种传统的储氢材料,具有高储氢容量。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金化、纳米化和结构调控等手段改善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提高其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
4. 氮化硼(BN):氮化硼是一种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独特结构的材料。
研究表明,氮化硼可以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方式高效吸附和储存氢气。
5. 金属有机骨架(MOBs):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类由过渡金属离子与多种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晶格结构材料。
一些MOBs展示了良好的储氢性能,具有高表面积和调控孔隙结构的能力。
这些是仅仅涵盖了几个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材料和方法来提高储氢容量、改善循环稳定性和降低成本。
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究对于发展氢能源技术和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清洁、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当前科技研究的热点。
其中,氢能源因其高能量密度、零污染排放和可再生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未来能源之一。
然而,氢气的安全存储和高效运输是实现其广泛应用的关键。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孔径和丰富的功能基团等特性,在储氢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MOFs作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从MOFs的结构特点、储氢性能、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氢能源的安全高效存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概述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金属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具有高度有序多孔结构的晶体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MOFs 在储氢、催化、分离、传感、药物输送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MOFs的结构多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金属离子、有机配体以及合成条件,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孔径、形状和功能的MOFs。
这种高度的可设计性和可调性使得MOFs能够针对特定的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合成。
在储氢领域,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低密度和可调的孔结构而备受关注。
其开放的金属位点和可功能化的有机配体为氢气的吸附和存储提供了有利条件。
MOFs还可以通过合成后修饰等方法引入特定的官能团,进一步提高其对氢气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
然而,MOFs作为储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稳定性、循环性能以及成本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保持MOFs高储氢性能的同时提高其稳定性和降低成本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总体而言,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储氢材料,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使其在储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的热门议题。
传统的能源资源逐渐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各种新能源中,氢气被认为是一种极为理想的能源媒介。
然而,氢气的储存和输送一直是一个难题。
金属氢储存材料由此应运而生。
金属氢储存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和储存氢气的材料。
它可以将氢气以化学结合的形式储存,实现高密度的氢气存储。
目前多种金属氢储存材料已经被研究出来,例如钛、镁、铝等。
这些金属具有良好的吸氢性能,并且在氢气释放后可以通过加热或者机械处理再次吸附氢气。
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制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是机械合金化。
这种方法通过机械研磨或者球磨的方式将金属粉末与氢气反应,使其形成储氢材料。
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可以用于制备大量的金属氢储存材料。
除此之外,还有物理气相沉积、电化学沉积等方法,这些方法制备的金属氢储存材料往往具有更好的结晶性和储氢性能。
除了制备方法外,金属氢储存材料的性能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首先,储氢容量是评价金属氢储存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储氢容量高意味着材料可以储存更多的氢气,从而提高氢气的单位体积储存量。
其次,吸氢速度和释放速度也是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吸氢速度和释放速度快的金属氢储存材料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大量地吸氢或释放氢。
此外,材料的稳定性和再循环利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添加其他元素等手段,成功地提升了金属氢储存材料的性能。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制备纳米级材料和引入过渡金属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吸氢速度和容量。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将金属氢储存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和循环利用性。
然而,尽管金属氢储存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属氢储存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制备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也增加了材料的制备难度。
金属有机化合物用于储氢新材料取得新进展
第26期·3·金属有机化合物用于储氢新材料取得新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何腾团队与厦门大学博士吴安安、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博士Xue-Bin Wang、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博士Hui Wu、安阳师范学院博士孔祥涛等合作,在金属有机氢化物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氢具有能量密度高、无污染等优点,是能量储存和运输的理想载体。
然而,安全高效储氢介质的缺乏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前期,陈萍、何腾团队提出金属取代有机物中活泼氢的策略,开发出金属有机氢化物储氢新材料(Angew.Chem.Int.Ed.,2019;Energy Storage Ma⁃ter.,2020)。
金属有机氢化物材料由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组成,材料种类丰富、性质多变。
近期,该团队同理论计算学者合作,预测了94种金属有机氢化物,计算了其热力学性质,筛选出20余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材料(储氢容量大于5.0wt%,反应脱氢焓变介于25~35kJ/mol-H2)。
在此基础上,团队合成了吲哚锂/钠和氮杂吲哚锂/钠四种材料,合作解析了吲哚锂和氮杂吲哚钠的晶体结构。
实验发现,吲哚锂可以在100℃下完成加氢脱氢循环,理论储氢容量达6.1wt%,其加脱氢热力学性能与理论计算十分接近。
金属有机氢化物材料克服了储氢容量高和适宜热力学性能难以兼得的问题,是一类具有前景的储氢体系。
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ing Ideal Metalorganic Hy⁃drides for Hydrogen Storage:From Theoretical Prediction to Rational Fabrica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ACS Materials Letters)上。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国际合作等的资助。
(来源: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科技资讯我国实现高噪声环境下高效高维量子通信2021年9月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噪声环境下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通信。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
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金属储氢材料与材料设计研究进展黄维军,材料科学与摘要基于储氢材料在氢能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从材料结构角度,对当前晶态储氢合金、非晶储氢合金、纳米储氢合金三大类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合金相图和现代材料设计方法在金属储氢材料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当前研究工作表明,非平衡态结构调控是获得高性能储氢合金的有效途径.基于原子尺度的材料计算与设计,对新型金属储氢合金的研究和储氢机理探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储氢合金;非晶态;合金相图;材料设计;第一性原理Recent progress on metal hydrid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lmaterial designHuang Wei-Abstract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pa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In View of micro-structur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ree type metal-basedmaterials(crystalline, amorphous alloy, nano-sized alloy) was discussed extensively in the paper, as well as related study of 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many reports supported that metal-based alloys with amorphous/nano structure show different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from that with crystal structure, material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n atom-size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al-based alloy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storage in alloys.Key words: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morphous structure; phase diagram; material design;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引言氢是高能清洁燃料,又是理想的二次能源载体[1]。
金属储氢材料理论研究综述
1 镧基储氢材料的理论研究
早在 1983年 ,W estlake对 LaN i5 , LaN i4 A l, La2 N i4M n氢化物中氢与金属的化学计量关系和氢在
金属金格间隙中占有位置的几何模型进行了量子 化学计算研究 。Ono 等假设在 LaN i5 H3 形成时 H 原子主要占据靠近基平面 (12n位 ) ,构造了 12n位 两种模型 ,研究了 LaN i5 - H2 体系 。 Tatsum i等研 究了 LaN i5 - H 固溶体的原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 , 计算得出 : 12n位的能量最低 ,其次为 6m 位 。Hec2 to r等比较了 LaN i5 H3 和 LaN i5 H7 的计算结果 ,得 知 H 原子首先排布在晶体中上层的间隙 ,并且优 先占据 12n和 6m 位 。此外 ,人们运用从头算法和 密度泛函理论 (DFT) 等方法对 LaN i5 - H2 体系的 化学键 、电子结构 、电极特性以及成键特征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 。
h储氢材料的理论研究为了理解n储氢体系的储氢机理为替代和添加催化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人们对li2nh的电子结构计算也进行了许多研究bonacickoutecky等用从头算ci方法计算了linh及其阳离子团簇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得到了其稳定结构和电离势预言了它们的性能
第 18卷第 3期 淮 阴 工 学 院 学 报 Vol. 18 No. 3 2009年 6月 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 2009
J iangsu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A s a new type of the high energetic density and green energy, hydrogen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2 tion to research and app lica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which are important carri2 ers during hydrogen storage and transport, are a dom inating item studied today. In this paper, theoretical stud2 ies on som e used or under - research metal ( alloy) hydrides storage materials such as La - hydrides, M g - hy2 drides, L i - N - hydrides are reviewed. The trend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m etal ( alloy) hydrides storage ma2 terials is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 metal ( alloy) hydrides storage materials; La - hydrides; M g - hydrides; L i - N - hydrid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2010年第8卷第2期· 15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范士锋(海军驻西安地区军事代表局,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综述了金属储氢原理、目前国内外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研究进展,对镁系、稀土系、Laves相系、钛系及金属配位氢化物等几个系列金属储氢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金属储氢材料在民品和军工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 TG13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91(2010)02-0015-05收稿日期:2009-09-09作者简介:范士锋(1978-),男,工程师,从事战略导弹总体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
电子信箱:jizhenli@126.com作为燃料,氢具有最高的质量热值(其热值1.25×106kJ/kg,为汽油的3倍、焦炭的4.5倍),是理想的高能清洁燃料之一[1-2]。
目前,尽管高压(低于17MPa)气态储氢、低温(低于20K)液态储氢等技术手段使得氢在一些常规燃料和航天推进等领域得以应用,但高压气态氢体积热值小以及低温液态氢液化过程耗能高、使用条件苛刻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氢作为火炸药能量供给组分的应用。
利用吸氢材料与氢气反应生成固溶体和氢化物的固体储氢方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储存方式的不足,而且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度高、使用和运输便利。
因此,今后储氢研究的重点将是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的研发,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主要是金属储氢材料[3]。
储氢材料按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化学键合储氢(如储氢合金、配位氢化物、氨基化合物、有机液体碳氢化合物等)和物理吸附储氢(碳纳米管、多孔碳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储氢材料、多孔聚合物等)。
从上述储氢材料的性能(燃烧热、材料密度、储氢密度、反应活性)等衡量标准分析,高热值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或合金储氢材料)是火炸药燃料组分的发展重点。
文中主要针对当前金属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对相关金属储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以期为此类高性能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1 金属储氢原理及储氢研究现状传统的氢气存储方式中,气态储氢方式简单方便,是目前储存压力低于17MPa的常用方法,但存在着体积密度小、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易燃易爆等缺点;液态储氢方法的体积密度(70kg/m3)较高,但氢气的液化需要冷却到20K的超低温下才能实现,此过程需消耗的能量约占所储存氢能的25% ̄45%,且液态氢使用条件苛刻,对储罐绝热性能要求高,目前只限于航天领域。
金属储氢材料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成熟的新型高性能大规模储氢材料之一,其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适于大规模氢气储运,最重要的特性是能够可逆地吸、放大量氢气。
氢一旦与储氢合金接触,即在其表面分解为H原子,H原子扩散进入合金内部直至与合金发生反应而生成金属氢化物,氢即以原子态储存在金属结晶点内(四面体与八面体间隙位置)。
在一定温度和氢压强条件下,上述吸、放氢反应式如下式所示:其中,吸氢过程放热,放氢过程吸热,上述吸、放氢反应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与温度、氢压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放氢压力与反应温度呈指数变化关系[4]。
储氢材料性能的衡量标准主要用以下2个产量表示:体积储氢密度和质量储氢密度。
其中,体积储氢密度为系统单位体积内储存氢气的质量(kg/m3),质量储氢密度为系统储存氢气的质量与系统质量的比值(质量分数)。
考虑储氢材料在火炸药中的应用,系统燃烧热(与储存介质的热值和储氢质量分数的大小密切相关)、系统密度(与储存介质的密度和结构相关)和反应活性(与氧化Chem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aterials2010年第8卷第2期· 16 ·剂反应活性相关)也是衡量储氢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
不同储氢方式的储氢密度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储氢方式的体积储氢密度及质量储氢密度Tab.1 Volume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 and mass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 by different hydrogen storage modes状态体积储氢密度(以氢原子质量储氢个数计)/(个.cm-3)密度/%气态(标准状态下的气态氢)5.4×10100液态(20K下的液态氢)4.2×1022100固态(4K下的固态氢)5.8×1022100MgH26.6×107.66 金属储氢TiH29.1×10224.04(金属氢化物)LaNi5H6.77.6×10221.58TiFeH1.955.7×10221.84表2 储存等量(7m3)氢气所需材料(或容器)质量和体积Tab.2 Mass and volume of materials(or containers)required for storing equivalent hydrogen gas(7m3)状态质量/kg体积/L气态氢(标准状态)0.6(55kg气瓶)7000液态氢0.69MgH2 85.5TiH2164.2LaNi5H6.7414.8TiFeH1.95346.6从表1和表2可看出,金属或合金氢化物的储氢密度是气体氢(标准状态下)的1000倍,即与1000个大气压下储氢量相当,某些金属材料(如TiH2等)的储氢量可达液态储氢量的2倍左右。
2 金属储氢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金属储氢材料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合金氢化物材料,另一类是金属配位氢化物材料。
迄今为止,趋于成熟和具备实用价值的金属储氢材料主要有镁系、稀土系、Laves相系、钛系、金属配位氢化物等几大系列。
2.1 镁系储氢材料镁系储氢材料以其储氢量高(镁的理论储氢质量分数为7.6%)、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5-6]。
镁镍合金[7-8]是镁系储氢材料中最主要的一种,Mg2Ni 合金由美国 Brookhaven 国家实验室首先研制成功,这类合金的储氢质量分数可达3.8%、密度小、解吸等温线平坦、滞后小,是移动装置上理想的储氢合金;但该储氢材料仍存在着脱氢温度高(解吸压力为105Pa时解吸温度为287℃)、吸氢速度较低、热焓增量大等缺点。
A. Zaluska[9]研究了氢气气氛下进行球磨的单质镁的储氢性能,结果发现,粒径30nm的镁粉在1.0MPa氢压下300℃时20min内储氢质量分数即可达4.0%,该纳米晶镁甚至不经活化,一次吸氢即展示出相当好的吸氢能力,而多晶镁在300℃时基本不吸氢。
J. Huot等人[10]将质量分数5% V与MgH2球磨后,在1.0MPa氢压下150℃时20s内吸氢质量分数即达4.6%,100s内达到最大吸氢量;在0.015MPa氢压下200℃时200s内放氢完全,其吸放氢温度明显降低。
通过添加Ca、Cu、Al和稀土金属可提高其吸放氢的速度,从而形成了适合不同用途的Mg2Cu、Mg2Ca、Mg1.92Al0.08Ni等镁系储氢合金,大大改善了合金的储氢性能。
Suda等人[11]应用氟处理技术改善 Mg 基合金的表面特性,处理过的合金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即表现出良好的吸氢性能,部分氟处理后合金在40℃下就可吸氢。
2.2 稀土系储氢材料以 LaNi5为代表的稀土系储氢合金被认为是所有储氢合金中应用性能最好的一类。
1969年,荷兰Philips实验室首次报道了LaNi5合金具有很高的储氢能力,从此储氢合金的研究与利用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金属间化合物 LaNi5具有六方结构[12-13],其中有许多间隙位置,可以固溶大量的氢。
晶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LaNi5晶胞是由3个十二面体、9个八面体、6个六面体和36个四方四面体组成,其中十二面体、八面体和六面体的晶格间隙半径均大于氢原子半径,理论上可储存氢原子,而四方四面体晶格间隙较小则不能储存氢原子。
因此,每个LaNi5晶胞内理论可以储存18个氢原子,即最大储氢质量分数为1.379%(研究发现,其实测储氢质量分数约为1.35% ̄1.38%)。
LaNi5初期氢化容易,反应速度快,20℃时的氢分解压较低(仅几个大气压),吸放氢性能优良。
但是,储氢合金存在原材料(La)价格高、循环退化严重、易于粉化、密度过大等缺点。
王启东等人[14]研制的含铈量较少的富镧混合稀土储氢合金 MlNi5(Ml 是富镧混合稀土),在室温下一次加氢,100 ̄400MPa即能活化,吸氢质量分数可达1.5% ̄1.6%(吸氢平衡时间<6min),放氢质量分数约95% ̄97%(放氢平衡时间<20min),且其平台压力低,吸放氢滞后压差<20MPa,动力学性能良好。
MlNi5的成本比 LaNi5范士锋等 · 金属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17 ·低2.5倍,易熔炼,抗中毒性好,再生容易。
蔡学章等人[15]采用Al、Mn、Si、Sn、Fe等置换Ni以克服合金的粉化,对其储氢性能的改善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
2.3 Laves相系储氢材料Laves相系合金材料是一类非常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储氢材料,已发现的Laves相系(AB2型)储氢材料有3种晶相结构:立方晶相C15(MgZn2)、六方晶相C14(MgCu2)和双六方晶相C36(NiMg2)。
相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构成材料的元素原子的几何半径比、电负性和各原子的化合价等。
与以LaNi5为代表的稀土系储氢材料相比,Laves相系合金材料(ZrV2H5.3、ZrMn2H3.6、ZrCr2H3.4)具有较高的存储容量、更高的动力学效率、更长的使用寿命和相对较低的成本等特点[16],然而此类材料的氢化物在室温时过于稳定,不易脱氢。
目前开展的更深入的研究侧重于多组分元素取代后形成的Laves相系合金材料,如 Zr1-xTx(Mn、Cr)2-yMy(T为Ti、Y、Hf、Sc、Nb,M为V、Mo、Mn、Cr、Fe、Co、Ni、Cu、Al、Si、Ge)。
2.4 钛系储氢材料1969年,美国Brookhaven国立实验室首次合成具有CsCl结构的FeTi合金,其储氢质量分数为1.8%。
FeTi合金[17]储氢能力较好,略高于LaNi5,其作为储氢材料的优越性在于以下2点:①FeTi合金活化后,能可逆地吸放大量的氢,且氢化物的分解压强仅为几个大气压,接近工业应用;②Fe、Ti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价格便宜,适合在工业中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