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朱光潜作品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①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②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③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④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1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
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
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
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
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
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
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
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
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
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
《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
朱光潜《诗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诗论》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对于传统常有牢不可破的迷信。
一句话经过几千年人所公认,我们就觉得它总有几分道理,比如“意在言先”“情感思想是实质,语言是形式”之类的话,都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现在我们说它是误解,一般人会问:“何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不谋而合地陷到这个误解中呢?”这个问题很重要。
许多人误解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因为有一个第三者--文字--在中间搅扰。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进行时,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之一种,不过语言和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它们与情境同生同灭,语言则可以借文字留下痕迹来,文字可独立,一般人便以为语言也可以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
其实语言虽用文字记载,却不是文字。
在进化阶段上,语言先起,文字后起。
原始民族以及文盲都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符号和所指的事物是两件事,彼此可以分离独立。
由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人为的,习惯的,而不是自然的。
有人也许要问:除了惊叹语类和谐声语类之外,语言又何尝不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呢?比如“饭桶”两个字音和它所指的实物也并无必然关系。
这个实物在各国语言中各有各的名称,便是明证,写下来的符号模样是文字,未写以前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也还是文字。
语言和文字未必有多大差别吧?这番话大体不错,不过分析起来,也还有毛病。
口里说的声音或心里想的符号模样(字形),就其为独立的声音或符号模样而言,还是文字,还不能算是语言。
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给予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织。
离开情感和思想,它就失其意义和生命。
所以语言所用的文字,就其为文字而言,虽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而语言本身则为自然的,创造的,随情感思想而起伏生灭的。
语言虽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却可离开语言,比如散在字典中的单字。
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通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都已失去它们在具体情境中所伴着的情感思想,所以没有生命。
文字可以借语言而得生命,语言也可以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
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
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
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
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
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
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所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个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
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悼朱光潜先生
悼朱光潜先生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
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
这大概好些人知道。
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
那我就从这写起?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
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
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
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贺把这信给我看了。
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
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
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
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
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
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
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
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
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
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
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
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
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阅读答案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①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返回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缔造和观赏都就是艺术的活动,并无缔造、并无观赏的人生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就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有如同就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铸成一座了不起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无法并使它“成器”,分别全系列在性分与学识。
晓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③过一世生活如同搞一篇文章。
轻松的生活都存有上品文章所理应的美点。
④第一,一篇不好文章一定就是一个完备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无法稍存有移动或多寡。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到出来全篇精神的深藏。
凡是轻松的生活都就是人格的整体表现。
小而缓急叶祖奇,大而声音笑貌,都没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不敢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理应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失这一个小节,便失掉其为陶渊明。
这种生命史才可以并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回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⑤其次,“修辞立其诚”就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就是至性深情的表露,藏于中然后其身外,不容存有丝毫冒用。
情趣本来就是物我交感新鲜感的结果。
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存有我的个性,物也存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毫厘之差,错综复杂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到出来生命的天道。
把这种生命表露于语言文字,就是不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⑥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非连续性文本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广州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广东省广州市七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
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
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
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
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
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
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
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
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
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
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
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上海卷高考题)
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上海卷高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判与观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会。
有一种误会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判当作观赏。
②拿我在国外高校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判”;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略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依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查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讨论的那一套。
至于同学能否观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援助观赏,却不是观赏本身。
观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观赏说,版本、来源以及生平都是题外事,由于美感阅历全在观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特别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究竟是“悠闲望南山”还是“悠闲见南山”。
⑤但假设只了解而不能观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制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愿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体味体味它的味道。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判,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判,意义实不仅如此。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谈美书简》高中必读名著作者朱光潜阅读鉴赏PPT模板
作者简介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 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朱光 潜的《我与文学及其它》、《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 学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的。解放后,朱光潜 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 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 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 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作者简介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 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 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主要 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 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 《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 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 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 《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 美学的人。
作品解读
对美学上提出自己新的认识
说是清理过去的美学言论,其实最首要的是表明 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 一种新的认识,强调自己新的思维的突破。朱光 马克思主义,那就会走入死胡同”。在他看来, 潜在文中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 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 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 论,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因为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 以往的美学大师,每一个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 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 学体系的,只不过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 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不断学习马 学的还是辩证的问题。就马克思来说,其美学体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 系作为哲学这个大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 键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 样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学习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 以及这里生发出来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情与辞》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情与辞》阅读答案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作一种艺术情与辞朱光谦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
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不能直接用语言表达。
他们必须把事情说成是原则,他们必须把事情说成是原则。
写作的第一步是在心里有一种感觉,然后找出能激发这种感觉的具体事物,最后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这种内在的情感组合。
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必须有自己的基础。
自然是艺术的基础。
根据自然,艺术是铸造、雕刻和安排的。
结果就是一个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自然”和“人为”。
情感是自然,将情感融入思想并将其表达为文字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艺术中,情感在被表达之前必须被形象化和语言化。
充满情感不能保证一个人成为作家,就像一座堆满大理石的山不能保证山上有雕塑一样,这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作家相信自己粗糙的感受,让它们“自然流露”,他最终会像一个石匠,而不是一个雕塑家。
雕刻家的任务是给石头一个完整的形状,一个充满精神和肉体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朱光潜语文课上作品
朱光潜语文课上作品
朱光潜的作品《谈美》和《咬文嚼字》都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谈美》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也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信息,建议查阅高中语文教材或者阅读原著。
2022届高考作文与阅读--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附精彩点评与文章珠玑)
2022届高考作文与阅读--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该如何解读呢?作家朱光潜对“感受”进行了充分剖析,天资境遇不同,感受力强弱不同,“领略”到的东西自然就有了差别。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里所谓的“静”,则是指心界的空灵。
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辩证地看,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许就是诗人们有趣的灵魂在领略中彰显的“静气”,让我们迷恋,让我们陶醉,让我们不断内化提升!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概也指你我的“静趣”在同一领略层次上,即使默然相对,也能心领神会,感受其中的无上至乐!披文入情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题目即点明主旨,新颖有内涵,吸引读者兴趣。
①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开篇点出“感受”的含义及因个人天资境遇不同,感受程度也会不同。
②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举例说明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感受,进一步指出每个人的感受力有强有弱。
③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运用对比方法,进一步强调天才比一般人的感受力要强。
届高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朱光潜散文》 (一)
届高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朱光潜散文》(一)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笔下的散文作品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充满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因此,认真学习和复习朱光潜的散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一、散文形式多样朱光潜的散文形式多样,有散文小品、散文随笔、散文杂谈、散文小品、散文故事等。
以散文小品为例,它通常以故事、情景或者小事为主线,通过深刻的思考、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折射出生活的真实和审美的价值。
例如《老板的考题》描写了老板思考生意的智慧和深度;《白天的星星》则以亲身经历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以及家国情怀和人生悟性。
二、内容丰富朱光潜的散文涉及广泛,既有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桥的故事》中讲述了桥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令人叹服桥的智慧、美丽和不朽。
而《滨海小城》则反映了小城的海岸风光、人文传统和市井生活,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
此外,朱光潜也深刻地思考了生命、人性、情感和道德等普世主题,并用亲身经历和实践告诉我们,何为真善美和人生价值。
三、思想性强朱光潜的散文有深度、有高度、有宽度,充满着人生哲理和社会洞察力。
例如,《学习的艺术》这篇散文中,他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技巧,强调了学习与人生的内在关联和积极性。
而《忧国忧民》则牵动了读者的神经,突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关爱和责任,表达了其为人类文明和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崇高志向和追求。
总体来说,朱光潜的散文作品思想性强、言辞深刻、想象力丰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朱光潜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性强,不仅是中国语文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和复习其散文作品,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我们的办事能力和人生智慧。
因此,我们要不断读懂和读好朱光潜的散文,将其蕴含的“人性之美”和“时代意义”传承下去。
朱光潜《谈美》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朱光潜《谈美》阅读理解练习答案“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
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
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
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
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
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睐,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
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
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
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
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
朱光潜的《无言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
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作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咬文嚼字》(有删减)朱光潜①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问题不在“推”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②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③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科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第③段中“乞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一件事物发生时,如果你的心理习惯倾向于“套板反应”,那么这件事容易让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且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
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D.因为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所以前者是固定的,后者却是游离的。
3.以下选项与作者原意最相符的一项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只要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请从作者“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观点入手分析“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妙处。
5.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借“贾岛”“推敲”的故事来证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的?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
它们是什么缘故呢?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⑤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⑥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
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
”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6.第③段划线的“无所为而为”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详细列举“经验”的内容,对其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作者对村夫审美能力的鄙视态度。
B.旨在证明审美疲劳的现象普遍存在。
C.有助于激发读者思现象背后的原因。
D.证明“喜新厌旧”是人类共痛的心理。
8.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既然已有人生和自然,则无取乎写实主义艺术。
B.波斯图案画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亦有追求和展现。
C.艺术上的形式化是艺术对人生和自然缺憾的弥补。
D.诗歌的押韵平仄是诗人对艺术与自然的距离的表达。
9.下列判断与文章不一致的一项是()A.蔡琰和杜甫的诗歌创作,都会把切身情感客观化。
B.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C.任何未经客观化的主观情感,都不能成为艺术作品。
D.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才能创造艺术。
10.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请根据本文概括其理由。
11.文章认为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请另举一文学作品为例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
我们应该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
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重要的结论,就是: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
酒神是繁殖的象征,在他的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葡萄及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各种乐器。
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抒情诗(原为颂神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原为扮酒神的主祭官和与祭者的对唱)。
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澳诸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如苗、瑶、萨、满诸部落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