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活着_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
《活着》:为活着而孤独的生活
![《活着》:为活着而孤独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518f004ab84ae45c3b358cbb.png)
《活着》:为活着而孤独的生活我买了《活着》的小说。
黑色封面,余华的红色签名显得格外耀眼;封底是余华的照片和他的介绍,那副稍显沧桑却又执着的脸庞,皱眉,些许是余华这个人应有的神态。
余华的作品拿过不少奖,《活着》是以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家为标榜的。
小说目录简单,五篇自序、《活着》正文和外文版评论摘要三部分。
1993年中文版自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述说了活着的意义。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里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所理解的高尚,是现在不行、可未来能够得着的种种东西。
2007年麦田新版自序,“《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的确,我有我的生活,你有你的想法,我们都是独立独行的个体,无需活在别人的眼光,何苦追究相同和差异。
翻阅自序,有种探讨人生的意味,这是余华描写创作的《活着》:关于福贵的生活。
读者的我们,对福贵有着各异的看法,都是个人的感受罢了。
看了评论,才回头探视小说。
于我而言是个人偏见:认为外国人的评论与国人的焦点都是按部就班的。
世界范围内的人都在看《活着》,肯定有持相同观点的人们,比方说,“福贵的故事是中国五十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扯着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口吻;“落寞生活下的孤独,福贵并不寂寞、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是正向对待生活的积极言论。
我认为,《活着》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教科书。
看过电影,那渲染悲惨过后的欢喜气氛,是一种美好。
与电影的区别,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有着说不出的悲凉。
刚开始以为“我”是主角,其实是“我”遇到的,那个牵着一头叫“福贵”的牛、讲述自我的老人才是主角。
《活着》,就这样拉开序幕。
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嫖赌成性,做生意也就成了在赌场上光宗耀祖。
与龙二的最后一场赌局,赶走了跪地请求的家珍,赶走了所有的家产。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b08bad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6.png)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概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繁荣到困顿再到希望的人生历程。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包括生死、苦难与希望。
生死:草木无情,人间有爱《活着》中展现了生死的残酷和无情。
福贵身边发生了一系列家庭悲剧,他失去了儿子、女儿和妻子。
小说通过这些离世的亲人,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性和无力感。
然而,《活着》也通过福贵与其父亲之间深厚的亲情关系,以及福贵与大舅子阿牛之间特殊却真挚的友谊,呼唤出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爱和情感。
尽管面对巨大的苦难和困境,他们彼此支持、依靠并给予温暖。
从中我们看到,即使在生死边缘,人类的情感仍然存在,仍然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苦难:痛苦与抗争《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巨大苦难。
通过福贵一家人的遭遇,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饥饿、贫穷和无助所带来的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经历了战乱、土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无数次浩劫。
他丧失了家庭、财产和尊严,深陷在社会动荡带来的泥沼之中。
然而,《活着》并未将苦难作为绝望和放弃的理由。
小说中展现了福贵及其他农民对抗困境的勇气和坚持。
无论是种地、卖血换钱还是偷盗、合谋逃亡,他们都试图寻找活下去的方法,并从苦难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希望:黎明前的黑暗《活着》强调了希望对于生存意义的重要性。
尽管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痛苦,他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小说通过描述福贵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奋斗的精神,诠释了“活”字的真正含义。
故事的结局中,福贵虽然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重拾信念,迎接新的生活。
这种希望超越了个体痛苦,表达了对美好未来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结语《活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命旅程中的生死、苦难与希望。
通过福贵一家人在时代巨轮下的坚韧抗争和不屈精神,读者能够思考生命意义、情感价值和乐观态度等问题。
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即使处于陷入绝境、面临死亡或身处困境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寻找到光明与希望,并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8fa306c850ad02de80417f.png)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
![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c0ffc584254b35eefd34e7.png)
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 首先,不可避免的死亡.人生在对未来的茫然无知中走向注定的命运,死亡,这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存在主义者乐衷于讨论的问题,关于个人在世界和他人中的存在感,对于维持一个人的存在的信念是重要的,这样他才不会感到被抛弃,或者,深处“绝对的自由”,感受个体存在与周围存在的对立.第三,我们需要的自由与责任.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他面对着各种观念、信仰,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约束的东西,因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他的选择是自由的,他始终要为自己做出决定.即使他逃避这种选择,他也是在进行着一种选择.从这方面来说,选择就意味着责任.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第四,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与意义的需要.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面对生命的意义,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
![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a3e7f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5.png)
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1.引言活着的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活着的真正含义。
本文将就活着的意义从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展开讨论,分析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2.存在主义与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活着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个体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赋予意义。
人类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宇宙中,个体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存在的困境,需要自主决定及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通过主观意识的建构,个体对生活赋予意义并面对人生的挑战。
3.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a) 自由意志:存在主义强调人拥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这种自由意志使得个体能够通过决定行动来赋予生活意义。
b) 孤独与无助:存在主义指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孤独且无助的。
面对生活的绝对自由,个体需要承受孤独和无助的重压,同时也需要承担由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c) 绝对自负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否定了上帝或超越性的存在,提倡人的自我承担和自我负责,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决定人生的意义,而非从某种外在的超然存在获得。
4.人生哲学对活着的意义的思考a) 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满足:人生哲学关注个体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平静。
通过修炼和寻求内心的满足,个体可以找到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b) 创造与追求:人生哲学鼓励个体通过创造和追求目标来赋予生活更大的意义。
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个体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结论在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的视角下,活着的意义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定义,而是个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赋予的。
个体需要面对自由意志带来的责任与孤独,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来赋予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修炼内心、追求目标和贡献社会也是发现活着意义的重要途径。
对于每个人而言,思考和探索活着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和启示,帮助我们在追求意义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https://img.taocdn.com/s3/m/2a5845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9.png)
《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活着》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希望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同时也存在着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小说《活着》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深刻地展现了人生的悲苦和挣扎,同时也带来了对生命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苦难与坚持之间的关系、生命的脆弱与无尽的希望,并以福贵的命运为例,探讨《活着》所传达的关于人生的主题。
一、苦难与坚持之间的关系人生是充满了苦难和困境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幸。
然而,恰恰是在面临苦难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人心的真实和坚强的一面。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遭受了家族的灭亡、妻子的死亡以及被迫饱受艰难折磨的命运之后,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
他没有被痛苦击垮,而是选择了面对困境,坚持生存下去。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福贵才能够在最终的日子中找到了希望和尊严。
二、生命的脆弱与无尽的希望小说中生命的脆弱性被反复强调,无论是战争、灾难还是疾病,都能够让一个人的生命瞬间消失。
福贵在人生旅程中亲历了种种困苦,目睹了生与死的交替,对于生命的脆弱有着深刻的认识。
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小说中也始终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无论是福贵与女儿的相依为命,还是他在边城的新奶奶的陪伴下找到了快乐,小说中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正是那一丝丝的希望,让福贵勇敢面对生活,坚守自己的信仰,最终活了下来。
三、福贵的命运福贵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动荡,家族的存亡、个人的发展,无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被分到地主家,受尽欺辱;他作为儿子和丈夫失去了亲人,感受到了家庭的破裂和人生的无奈。
然而,福贵的一生并不被动和消极,尽管他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坚持。
他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苦难,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前行。
福贵的命运揭示了人生中的困境和痛苦,并通过对苦难的直面和超越,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总结:《活着》以真实而残酷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并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坚持与希望彰显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孤独与自我成就独自时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
![孤独与自我成就独自时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a8fc3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3.png)
孤独与自我成就独自时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孤独与自我成就独自时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当我们置身于这个喧嚣世界的时候,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通过独自时的思考和行动,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
首先,孤独能够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当我们处于繁忙的环境中,常常会被他人的期望和声音所左右,而很难有机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然而,当我们独自时,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和意义。
我们可以反思过去的经历,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重新规划自己的目标。
只有在独自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进而迈向个人成就。
其次,孤独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在独自时,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当没有他人的干扰和压力时,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和探索,为自己的梦想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另外,孤独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往往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
而当我们独自时,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
然而,孤独也有可能让我们感到迷茫和孤独。
当我们完全独立时,没有他人的陪伴和指导,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很容易感到无助和迷茫。
但正是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独自时,我们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勇气,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只有经历了孤独的磨砺,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总结而言,孤独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独自时,我们可以深思熟虑,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个人成就努力奋斗;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孤独会带来迷茫和困惑,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成就自我。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e457d67f1922791788e80a.png)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
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
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
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
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
”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
”[1]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
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
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
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
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
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
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
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
励志正能量说说长句活着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
![励志正能量说说长句活着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https://img.taocdn.com/s3/m/e4ad35d10b4c2e3f5627639c.png)
励志正能量说说长句活着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1、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活着就是一场寂寞与孤独的修行,每个人一生都是会去经历各种磨难。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痛苦,或欢悦;或雨雪纷飞,或阳光明媚。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时时更新自我,才会在逆境中成长。
3、冬天的早晨格外寒冷,刚走出家门,冷风就见缝插针般的往他风衣里钻,他蜷缩着头把两边衣领竖了起来,天空泛着淡青色没有朝气的光。
抽完烟的功夫,他从楼下提了一碗红汤抄手迈着小碎步急匆匆的往家里走着,脸是冷的,双手是热和着的。
这个习惯他不知道坚持了多久,好像她刚嫁过来时就喜欢睡懒觉了。
4、说句我等你,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
它远比我爱你三个字更需要勇气。
不是每个人你都愿意等待,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等待。
一句我等你,包含了很多的无奈心酸,苦涩。
或许是爱不到,或许是不能爱,无论怎样,我等你这个承诺,远比我爱你更动听。
可是有多少的爱情经得起等待。
5、静静地跌倒在千年的梦里,一袭青衫,叠过江南的水,温漉漉地在梦的长河里漫游,久远的儒雅。
6、在人的心脏上挖出一个又一个洞,然后埋进滴答滴答的炸弹。
财富两级的迅速分化,活生生的把人的灵魂撕成了两半。
7、你走过的每一条弯路,其实都是必经之路。
人生中伤心痛苦那一定是有的,就勇敢地承受吧,没有人能替代你,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可以化解一切,时间会告诉你:伤心痛苦只是瞬间经过而已!8、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9、记忆里,那些风景再也没有最初的美丽;许是,时光远了,味也淡了,连风景也改变了原有的芳香;许多事,不曾记着,但总能在心里时常想起,以至于,那风,那雨,那阳光,就会惹起很多很多的记忆。
10、生命也像是在走钢索或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立了坚强。
人是孤独的个体 社会立意
![人是孤独的个体 社会立意](https://img.taocdn.com/s3/m/ff73ed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6.png)
人是孤独的个体社会立意人是孤独的个体,这是一个深刻而真实的立意。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种社会、何种环境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独处的时刻。
这种孤独并非是消极的,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是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思考和成长的基础。
人类作为社交动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感受和意愿。
即使在人群中,每个人也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完全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心理和认知差异。
即使我们与他人亲密无间,也难以完全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法完全被他人所理解。
这种心理差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存在限制和困难,使得人们时常感受到孤独。
人类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独处时间。
在独处的时刻,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生活选择。
这种反思和思考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孤独也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一种联系。
当我们独自一人时,可以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宇宙的奥妙。
在这种孤独的时刻,人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使自己更加独立自主地生活。
然而,虽然人是孤独的个体,但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合作和共同生活的场所。
社会联系着每个个体,使得人们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
人们通过社会的联系,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减轻了孤独感。
在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找和建立联系。
例如,人们通过家庭、朋友、同事等关系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人们也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组织等途径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些社交活动和关系使得人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喜怒哀乐,减轻孤独感。
除了社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事务、追求个人兴趣和梦想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活着读后感人生苦难中的希望与坚持
![活着读后感人生苦难中的希望与坚持](https://img.taocdn.com/s3/m/1dff4b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c.png)
活着读后感人生苦难中的希望与坚持活着读后感:人生苦难中的希望与坚持《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苦难和人性的坚韧。
读过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丧失亲人、失去家产以及种种不幸的遭遇,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对生命的坚持。
小说一开始,福贵的生活还算安稳。
他的父亲是一个有着田产的农民,在家族中的地位显赫。
然而,随着家族的衰落和大时代的变迁,福贵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政治运动、饥荒和家庭的悲剧接连不断地降临在他身上。
尽管如此,福贵始终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他虽然经历了家人的死亡和自己的折磨,但他始终坚信活着就是一种奇迹,他要继续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在福贵的命运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对亲情的坚守。
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福贵始终对其爱妻冰雪情深。
在他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并四处漂泊的时候,他仍不忘回乡寻找并照顾生活在贫困中的冰雪。
即使在他们生活困苦到无法负担医疗费用时,福贵也坚持要保证妻子得到治疗。
这种对亲情的坚守和责任感使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可贵和珍稀。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忘记关注和照顾身边的人。
同时,福贵的故事也向我展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坚守。
尽管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家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日复一日地挣扎着活着,即使只是为了等待着一个像样的埋葬。
他的故事告诉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失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不能忘记为生活而奋斗。
通过《活着》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坚持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希望,有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活下去。
尽管《活着》中描绘了一个充满苦难和痛楚的故事,但它并没有散发出悲观的气息。
相反,小说中的福贵通过他的经历,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希望的追求。
这种对创伤中的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坚持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活着》: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活着》:生活的苦难与希望](https://img.taocdn.com/s3/m/99d68f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a.png)
《活着》:生活的苦难与希望生活,是一场充满了苦难与希望的旅程。
从茅盾文学奖得主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个主题。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穷困、痛苦和绝望伴随着他的成长,但同时也有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小说展现了生活给予人们的诸多困境与命题,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
小说中,福贵与财主的对比无疑是生活中的一种浓缩。
福贵一生靠着苦力谋生,生活拮据,病痛缠身,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尊严。
相反,财主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财富不断积累,却对他人的生存毫不关心。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反思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之时是否忽视了生活的真正价值。
小说中对于家庭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生动。
福贵敬爱的父亲在早年去世后,亲人之间的关系就逐渐疏远。
儿子受到锤炼,成为了一个只求生存的庄稼汉,离开家庭变得漠不关心。
最后,儿子生活的沉沦带给福贵巨大的痛苦。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情况,人们忙于忙碌的生活,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描绘对待生活态度的思考也很深刻。
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不幸,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相反,他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并不断寻求力所能及的改变。
无论是生活中的喜剧还是悲剧,他都能够勇敢面对,并为此付出努力。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希望和奋斗的勇气。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揭示了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不仅让我们对贫困时代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我们应当与小说中的福贵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尊严,寻求改变和希望。
无论生活中的考验如何,我们都要相信,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苦难的担当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苦难的担当](https://img.taocdn.com/s3/m/cf7355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e.png)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苦难的担当
介绍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杨白劳的生活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面对苦难时所面临的选择和承受。
这本小说在情感、人性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展示了深远而复杂的主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价值观和存在问题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
小说中,杨白劳经历了家庭、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种种困境。
然而,在他饱受病痛、亲人死亡、孩子被拐卖等残酷打击之后,他仍然坚守着生命并寻求着积极意义。
这充分展现了生命力量与勇气。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即使在最黑暗绝望之时,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并为之寻求积极意义。
苦难的担当
小说以中国农民阶层为背景,揭示了这个社会群体承受苦难的能力与勇气。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贫困、亲人的离去,还是社会变革带来的剧烈冲击,小说中的角色们都在苦难中显现出坚强与勇敢。
这种担当精神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坚定地站起来,承担苦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反思与启示
《活着》这部小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反思和启示。
它引发了关于人生价值观、珍惜生命以及勇于面对苦难的重要议题。
通过杨白劳这一形象,我们能够认识
到人性在困境下仍然展现出的价值与力量。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并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结论
《活着》这本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生活遭遇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苦难担当
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思考和启示:珍惜生命,面对苦难
时保持勇气和坚定信念,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主题使得《活着》
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让读者深思生命的真实与可贵。
《活着》中的苦难与希望如何并存
![《活着》中的苦难与希望如何并存](https://img.taocdn.com/s3/m/98dfb4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6.png)
《活着》中的苦难与希望如何并存《<活着>中的苦难与希望如何并存》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然而,在这无尽的苦难之中,却始终闪烁着微弱而坚定的希望之光。
福贵的人生可谓是历经沧桑。
他原本是个富家公子,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然而命运的转折却让他在顷刻间失去了一切。
家庭的破产,父亲的离世,使他从云端跌入了深渊。
此后,他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开始学着种地、劳作,以维持生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饥荒、疾病接踵而至,福贵的家庭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他的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凤霞在生产时不幸离世,妻子家珍也在久病之后离开了他。
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仿佛要将福贵彻底压垮。
但即便如此,福贵依然选择了活着,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丝希望。
这希望或许不是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也不是对功成名就的渴望,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眷恋。
福贵与家珍之间的感情,便是他在苦难中的一抹亮色。
家珍是个贤惠、坚强的女子,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他们相互依靠,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让福贵在苦难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安慰。
福贵的外孙苦根,也是他活下去的希望之一。
尽管苦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艰辛,但他的天真无邪和对生活的热爱,给福贵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福贵为了苦根,努力地劳作,希望能给他一个更好的生活。
此外,福贵对土地的热爱也是他心中希望的源泉。
土地是他生存的基础,是他能够继续活下去的保障。
每当他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看着庄稼一点点成长,他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存在。
在《活着》中,苦难与希望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
苦难并没有将希望完全磨灭,相反,正是在苦难的磨砺中,希望的光芒才显得更加珍贵和耀眼。
福贵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
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要学会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光亮,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去支撑自己前行。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54683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6.png)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余华《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
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
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
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
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余华《活着》读后感(篇2)命运的碎片总是在不经意间碰撞,然后砸向你。
面对人生道路中纵横交错的路口,有些人随意的选择,或者放弃,而以不认真或退缩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会让你彻底崩溃。
在茫茫人海中,真正为自己本身而活着的并不多。
读了余华的《活着》,我深有感触。
福贵,书中的主人公,因嗜赌成性,从富裕走向贫穷,从虚幻走向现实,没有了支柱的家庭瞬间瓦解。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77bb869b89680202d82555.png)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个体与集体《活着》的社会观察
![个体与集体《活着》的社会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682b0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8.png)
个体与集体《活着》的社会观察个体与集体,《活着》的社会观察《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农民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尽管主人公身处一个底层的农村环境,但是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现象的变迁,体会到个体在集体中的辗转和边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活着》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进行社会观察和分析。
首先,小说中展现了个体在集体中的生存状态。
故事中的福贵代表了一个典型的农民,他的一生几乎完全被集体的命运所支配。
在集体化运动的年代,土地被征收,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了集体的一部分。
福贵的命运也在此时改变了,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被迫顺从集体意志的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权力被抑制,他们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丧失了。
其次,小说中反映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压抑与抵抗。
尽管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支配关系,但是福贵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在失去土地之后,他选择了逃亡,在黑市经商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虽然他在经济上有了一些成就,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他始终没有摆脱贫穷和艰辛的生活。
然而,他总是努力奋斗着,坚持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权益。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福贵逐渐变得孤独和孤立。
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财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的个人价值和存在感几乎被集体抹杀,他的生活变得无足轻重。
小说通过这一情节,传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集体的浩大舞台上,个体的生存和价值是否被忽略和轻视?通过对《活着》的社会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
个体在集体中即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也同时努力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角色。
他们经历了被剥夺、抵抗和被边缘化的过程,但他们的尊严和生存意志从未消失。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在实现个体与集体之间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权利、尊严和平等的基础上去思考和解决。
总结起来,《活着》这部小说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个体与集体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生活的挑战与希望《活着》的主人公形象
![生活的挑战与希望《活着》的主人公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d1a8e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4.png)
生活的挑战与希望《活着》的主人公形象《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探讨生活中的挑战和希望。
1. 主人公福贵的艰辛生活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苦难。
他在农田劳作,勉力谋生,但却时常面临自然灾害和物价波动等挑战。
福贵还面对着亲人的疾病和死亡,生活的艰辛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
2. 生活带来的痛苦与失去福贵的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和失去。
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接手家庭的生计,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然而,他的妻子和孩子接连遭遇疾病和死亡,福贵失去了最亲近的人,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孤独和无助。
3. 精神的挑战与寻找希望尽管生活对福贵充满了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对希望的追求。
他用坚强的意志面对一切困境,不屈不挠地活着。
他通过抚育一只鹿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找到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慰藉。
福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坚信希望会降临。
4. 广义的挑战与希望《活着》不仅仅是福贵一个人的故事,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状态。
福贵的遭遇反映出普通人在时代变革和社会矛盾中所面临的困扰和挑战。
然而,小说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通过揭示人性的光辉面,勾勒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5. 生活的挑战与希望的启示《活着》以福贵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总会伴随着各种挑战,但也包含着无限的希望。
人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小说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中处于困境的人们,给予他们帮助与支持,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挑战和希望。
福贵面临困境,但他积极应对,勇敢地追求希望。
故事中的挑战和希望不仅仅代表了福贵一个人的经历,更象征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所感所受。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即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希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人的处境,并尽可能给予帮助和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年人们曾认为先锋小说在表现当代生存实相方面,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它曾患有一种“历史的失语症”。
先锋作家总是站在缅怀者的地位,放纵着想象,把历史创造成精神的避难所,借此来回避现实境遇中的生存重负。
说到底,先锋小说“无从获得一个生存的终极根据来展开对生存事实的审视和统摄”。
[1]如果人们有耐心读完余华的《活着》,如果人们又能掩卷作一番探求性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活着》文本中对底层民众的生存实相的演述,那么也许不会轻易断言先锋小说除了游戏历史和形式游戏之外,就所剩无几了。
相反,《活着》通过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与晚年的平静通达的对照,通过激发读者对富贵的“同情的理解”,我们不仅看到对底层民众边缘生存的隐喻式叙述,还看到作者对于当代孤独个体生存镜像的精神关怀,这是先锋精神的延续。
一、苦难命运的民间叙述活着是一个永不变的主题。
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和意外,其中死亡是主旋律,但主人公富贵在苦难和意外中并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又淡然地活着。
富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富贵找到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坚定。
忍耐的背后,是富贵对人生苦难的宿命理解。
作品中主人公富贵遇到难以解释或承受的事件时,通常都会有“命”的影子出现。
他的生活潦倒他认为是命,他活着比别人长寿是命,他娶了家珍这样的好媳妇是命,苦根失去双亲也是命。
宿命的观念缓冲了他生存的焦虑,也冲掉了他对事实的追问。
主人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苦难的忍耐,对痛苦的命运解释,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的理解———这是值得怀疑的,也难以断定。
因为在《活着》中,作者并未直接出面,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富贵自己来讲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这样作者的态度也就暧昧难明了。
余华追求这样的简单叙述,一方面可以在主题上不做预先设定的解读,让人物自己说话,故事本身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包容、隐喻的可能;另一方面,乡土的人物“现身说法”式的表现形态,又营造了一个和主人公一生命运相依存的环境,增强了历史在场感。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余华的叙述方式。
在《活着》中,余华努力摆脱旁观者的角度,让人物自己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就以第三者展开叙述,“我”是一位四处游荡,来民间采风的青年学者。
除了开头有几页的篇幅外,“我”的场景只在文中穿插过两三次。
余华的这一安排是耐人寻味的。
读者的阅读经验总是习惯于让自己的视野高于文本世界,基本上他们是以一种观察的姿态和人物进行交流。
但余华一开始就为读者设了一个圈套,我们不得不跟着“我”一起去倾听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故事。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无意识地消失了,苦难的命运经历无边无际,接踵而至,我们体会到了直接的“真实”的民间声音。
余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力求消解人物命运导致的惨烈效果。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仇恨,同时也互相感激……[2]。
假如作《活着》: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王俊忠(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摘要:余华《活着》从质朴文本中去探寻底层民众的生存实相,并在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时,去考察小说《活着》对生存境态的演述,展示在死亡边缘中生存的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
关键词:《活着》;边缘生存;个体承担中图分类号:I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9)01-0074-03*收稿日期:2008-10-17作者简介:王俊忠(1973—),男,回族,河南省固始县人,黎明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厦门大学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方面研究。
74第一期者将叙述的中心放在人物命运的悲惨遭际上,一味地渲染沉重的方面,肯定达不到作者的目的。
正是这种民间叙述方式将作品产生的沉重的命运感消于无形,制造了一股淡淡的虚无;正是这种虚无让富贵老人在看透了生死,看透了命运之后面对死亡时平静自然,并最终让读者体味到《活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人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人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通过“我”,一个“城市小知识分子”的倾听者、记录者身份的设定,成功地形成了亲切的讲述局面。
倾听与聆听,既是叙述的框架,也是叙述语气和效果的设定,这也使余华《活着》焕发出崭新的充满原始韧性的生命力,使简单成为经典。
《活着》的叙述方式强化了历史在场感,作者虽然淡化时代的具体描述,但通过富贵这个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辗转,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许多人———至少可以指认为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的影子。
这就是说,富贵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2]二、底层大众的边缘生存作品大背景下的那段历史,虽经文学艺术性地加以解构或淡化,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整整几代人正如福贵一样地活着,映射出一段很长时期历史性的悲剧。
读者从中可以面对生存加以反思,对活着重新定义。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面对现实中的生存,或许有着太多的苦难和残酷,似乎“活着真累”。
人们常常选择精神寄托甚至死亡但最多的还是索然地逃避。
事实上,在生存这方土地上,逃避最终是无济于事,于是只能渐渐解构生存的外在附加意义,为自己活着,为活着的本身而坚强地活着,大概这就是余华想对每一个读者说的。
我们可以比照余华自序里讲述的《活着》的主题,可以用作者的一句话概括:“人,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人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2]余华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强调了生存的意义只在生存本身,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附加意义,甚至所谓精神上的价值上的追求都不是意义本身。
在死亡的威胁下,生命本身最重要,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核心意义?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
中国民间的生存智慧,可以说部分体现在余华对“活着”状态的理解上。
在这个意义上,富贵的一生可以理解为中国底层大众的生存缩影。
中国底层大众的生活,特别是广大农村、城市贫民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苦”来概括;除此,中国底层百姓生活状态一直和统治层处于疏离的状态。
简单地说,中国底层百姓一直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状态,自给自足的边缘生存状态。
在小说开头,富贵唱道:“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3]某种程度印证了个体生存和国家权力、统治组织的疏离意味。
“边缘生存状态”意指个人处在大历史的空档中保持着自在的真实。
历史往往被理解为是由伟人、巨人、罪人这些粗大黑点和战争、革命、朝代更替这些粗壮黑线构成的大网,而无数小人物及他们的生命史被疏漏在大网的空隙处。
一般追求史诗性效果的作家也写小人物,但小人物往往变成了表现大历史运作的注脚和道具[4]。
余华反而到大历史的空档处去寻找着一种卑微而踏实的存在物,并赋予这些个体生命对抗历史幻影的能量,让他们生活在历史的边缘,把他们的个体生命史推到表现的前台。
小人物总是要从粗线条的历史大网中漏出来,他们总要避开历史滚动时产生的灼人的火花,而退到命中注定的位置囿于自我真实地活着。
《活着》中的福贵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尽管活得卑微、庸常、甚至有些凄惨,但他却活得本真、知足,活出了一种意韵幽然的人生况味。
这正是绝大多数个体生命所共同面临的境况,也是余华表现的兴奋点。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5]从这个意义上讲,余华在《活着》中记录的是一出虽不悲壮却又动人的人生历史剧,不仅仅指向上一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也是我们甚至几代人活下去的自画像和自我反思教材。
《活着》虽然讲述的是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然而在苦难中生存的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泯灭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去追求-份安宁和谐的心境。
人们在艰难的生存中表现出惊人的承受力和舒展弹力,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活着。
活得执着,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幸存的希望。
三、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富贵的人生除了可以看做中国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的缩影,看做对整个历史中挣扎辗转的中国命运的指涉,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孤独个体在死亡威迫与苦难历程中的承担与希望的问题。
《活着》中的苦难直接指向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恐惧。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
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
在《活着》里,我们看到一种生死无常的临界状态,余华在小说《活着》文本中有组织地编织往来生王俊忠《活着》:孤独个体的承担与希望75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年死间的话题,主要人物(如: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总是一个个相继消解在难逃的劫数里。
他通过对死亡的精微刻写,从而激活了对尘世归宿的多重想象,由此表达出活着的实在与荒谬;人被孤立无援地抛到尘界,注定了要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与重,轻重的力度对生者都会压出一种巨大的困惑感来,在困惑面前,个体生命放弃了探究性的思考,自身也融入了谜团之中。
生和死都不是解谜的方式,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一种胶着状态,在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者与死者同在,因为死者的影子总是缠住生者不放,并随时以邀请的姿态对生者作出暗示;而生者由于死者的陪衬、牵连和暗示,已经常常把生界和死界混合起来感受了,且看其人物在“语言的暴力”下如何死去:在《活着》里,“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错阳差成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而死,凤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
《活着》中这种不厌其烦地罗列多种形式的死亡事件就是为了更好地证明生者的活着状态:人生是生死之间的徘徊,分不出终点和起点,辨不出阴阳两界的森然壁垒。
虽然,“死的观点和恐惧,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
”[6]然而,对生之意义的质疑使人在生死之间徘徊胶着,无法确认当下的归属。
本来,人类是有信仰的一个群体,但是“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
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
”[7]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余华《活着》对富贵晚年生活的描画具有清醒理智的哲理意味:生者从虚无(无信仰的迷失)的囚笼开始踏上结实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