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安全法看塑化剂风波.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食品安全监管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引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而食品安全监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对监管体系的质疑与反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案例,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案例一:某地塑化剂超标风波某地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抽检过程中发现餐馆使用的菜籽油存在塑化剂超标问题。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分析与反思:首先,该案例反映出监管部门在食品抽检中的不完善之处。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抽检力度,确保市面上的食品安全。

其次,塑化剂超标事件的发生也揭示了食品生产环节中的不法行为。

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起责任,加强自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最后,公众对塑化剂超标事件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公开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案例二:某厂商销售过期食品某厂商被曝出销售过期食品,引发了消费者的愤怒和抵制行动。

监管部门随后介入调查并对该厂商进行了严厉处罚。

分析与反思:首先,该案例暴露出企业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不到位。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其次,监管部门的迅速介入和严厉处罚表明了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的态度。

然而,该案例中监管部门的被动介入也凸显了监管执法力度有待加强的问题。

最后,消费者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应当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可靠的品牌和渠道购买食品,同时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线索,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案例三:某企业添加非法添加物某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非法添加物掺入食品中。

这一事件被曝光后,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相关企业也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

分析与反思:首先,该案例揭示出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不道德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基本准则,企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问题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问题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其中,食品中存在的塑化剂成为了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食品中塑化剂的存在就是一个明显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塑化剂的定义与分类塑化剂是一类常用于塑料行业的化学添加剂,主要用于增加塑料的柔软度和可塑性。

常见的塑化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酚类(如双酚A)、聚氯乙烯类等。

三、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品中存在的塑化剂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首先,塑化剂可能对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导致激素水平失衡。

尤其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已经被证实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此外,长期摄入含有塑化剂的食品还可能增加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四、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多种多样。

一方面,塑化剂可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被意外添加。

另一方面,塑料包装材料也可能渗透塑化剂至食品中。

五、食品安全监管及现状为保障食品安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大,食品中塑化剂问题仍然存在。

六、应对策略为了解决食品中塑化剂问题,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加强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规范生产过程,避免塑化剂的意外添加。

3.推动塑料包装材料的绿色转型,选用无毒环保的包装材料,减少塑化剂渗透风险。

4.引导消费者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少食用加工食品。

5.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能力建设,完善监管措施和法规体系。

七、结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塑化剂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需要政府、食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食品中塑化剂问题。

塑化剂食品问题事件分析

塑化剂食品问题事件分析

塑化剂食品问题事件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非常严峻,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不断涌现。

本文主要就我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塑化剂食品风波做详细回顾并为杜绝类似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字:塑化剂风波产生原因解决方案1.前言尽管现代科技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去年台湾地区出现的塑化剂风波也曾一度占据着新闻的头版头条,时隔一年之后,让我们一起还原当时画面,回顾当时这起食品安全问题给大家带来的噩梦。

2.塑化剂食品问题事件介绍2.1塑化剂食品问题事件回顾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DOP含量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追查发现,DOP来自昱伸香料公司所供应的起云剂内。

5月23日,台湾“卫生署”公布消息称,已发现16种台湾生产的饮料和保健食品等使用了掺入DOP的有毒起云剂,并要求厂商下架,配合检调单位的侦办。

6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即塑化剂)的保健食品。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食品中的塑化剂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塑化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其不可避免地会进入食品中,并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塑化剂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一、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塑化剂作为食品中的一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许多使用塑料容器、包装袋等塑料制品。

由于塑料制品中常常含有塑化剂,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塑化剂很容易从塑料制品中释放出来,进入食品。

2.环境污染:塑化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如土壤、水源、大气等。

这些塑化剂会通过食物链逐渐进入到人们食用的食品中。

3.不合格食品添加:一些不正规的食品生产商会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剂,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食品中塑化剂的危害食品中的塑化剂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方面:1.内分泌干扰:许多塑化剂是内分泌干扰物质,它们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内分泌紊乱相关的疾病,如生殖系统异常、肿瘤等。

2.发育和生殖问题:塑化剂对胚胎和儿童的发育有着潜在的影响。

长期摄入含有塑化剂的食品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影响生殖能力。

3.致癌风险:某些塑化剂被认为具有致癌潜能,长期摄入这些食品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4.其他健康问题:塑化剂还可能导致一些其他的健康问题,如免疫功能受损、神经系统损伤等。

三、应对食品中塑化剂的措施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食品中塑化剂问题:1.加强监管:政府和食品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行业的日常检查和抽检力度,对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塑化剂。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食品行业中使用塑化剂的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

浅谈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论文

浅谈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论文

浅谈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摘要本文对塑化剂的涵义进行了确定,分析了塑化剂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与对人体的害处。

并就中间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塑化剂;食品工业;安全;措施:食用后果说起塑化剂,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这个字眼并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它可是各类新闻媒体的“宠儿”。

台湾饮料中的塑化剂、玻璃奶瓶里的塑化剂、婴儿玩具里的塑化剂、保健品里的塑化剂……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使得我们现在想到“塑化剂”就不寒而栗。

到底塑化剂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应该怎样使用塑化剂才正确?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一、塑化剂的涵义塑化剂是什么呢?经过本文几位笔者查询的相关资料显示:塑化剂就是增塑剂、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

其添加对象包含了塑胶、混凝土、乾壁材料、水泥与石膏等等。

同一种塑化剂常常使用在不同的对象上,其效果往往也不相同。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最普遍的却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

据统计2004年全世界的塑化剂市场,总量约在550万吨左右并朝600万吨迈进。

塑胶添加塑化剂依据使用的功能、环境不同,制成拥有各种韧性的软硬度、光泽的成品,其中愈软的塑胶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剂愈多。

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 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混凝土使用塑化剂(减水剂),可以增加混合物的工作性方便施工不易产生蜂窝,从而可减少含水比例,增加强度。

在墙壁材料中加入塑化剂可以增加混合物的液化程度,如此便不用添加太多水分,可减少干燥墙面所需时间。

二、塑化剂与食品工业的关系塑化剂并不是直接的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是一些不法的商贩用把塑化剂掺到起云剂里充当增稠剂,或者把塑化剂掺到塑料瓶里使得塑料瓶更加柔软透明。

“起云剂”是一种正规的食品添加剂,也被称作乳化香精。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塑化剂添加成分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塑化剂添加成分

食品安全了解食品中的塑化剂添加成分食品安全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近年来,关于塑化剂在食品中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食品中的塑化剂添加成分呢?一、什么是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用于增加塑料制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

主要作用是在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使塑料变得更加柔软和耐用。

二、塑化剂在食品中的使用塑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塑料食品容器、食品加工设备等各个环节。

这是因为塑化剂可以提供塑料制品所需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同时具备耐热、耐寒、耐腐蚀等特性。

三、塑化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尽管塑化剂在食品加工和包装中的使用是相对普遍的,但过量使用塑化剂或使用不合格的塑化剂,可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 塑化剂的迁移塑化剂有可能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到食物中。

这是因为塑化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迁移性。

一旦食品与含有塑化剂的材料接触,塑化剂可能会通过迁移进入食品中。

2. 健康风险一些塑化剂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或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潜在影响的物质。

长期摄入过量的塑化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

四、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监测检测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中塑化剂添加成分的监测和检测力度。

建立严格的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食品中塑化剂的使用符合安全标准。

2. 选择安全食品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可以选择经过认证的食品品牌或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成分和生产过程,尽量选择无塑化剂或低塑化剂的食品。

3. 注意食品存储塑化剂可能会从包装材料迁移到食物中,因此在存储食品时,应避免使用塑料容器或包装。

选择玻璃容器或其他无污染的材料来存储食品,减少塑化剂迁移的风险。

4. 定期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

消费者应当了解食品中塑化剂的使用情况,并学会正确的选择和食用食品。

总结:食品安全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塑化剂在食品中的使用,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塑化剂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食品中的塑化剂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避免塑化剂的方法。

一、塑化剂的定义与危害塑化剂是一类能够增加塑料柔韧性、可延展性和可拉伸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塑料制品等领域。

然而,塑化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一些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简称为邻苯酯),被认为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生殖系统异常、肝脏损伤等。

二、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食品中塑化剂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食品包装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接触。

食品包装是塑化剂进入食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塑料瓶、塑料保鲜膜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

此外,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也会使用塑料容器或塑料工具,这些工具接触食品的过程中,塑化剂有可能渗透入食品中。

三、减少塑化剂风险的方法为了减少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择塑化剂含量较低的食品:选择包装袋上标注无塑化剂或塑化剂含量低的食品,减少摄入塑化剂的量。

2.避免加热食品时使用塑料容器:高温容易使得塑化剂溶解进食品中,因此在加热食品时,尽量使用玻璃或陶瓷容器,避免使用塑料容器。

3.购买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一般会严格控制塑料包装及其它接触食品的工具,减少塑化剂的使用。

4.注意食品保存方式:某些食品在塑料包装中存储时间过长会导致塑化剂从包装中渗透入食品中,因此在储存食品时,最好将其转移到玻璃或陶瓷容器中。

5.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严禁使用含有塑化剂超标或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同时,加强塑化剂风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结语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了解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选择塑化剂含量低的食品、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加热食品、购买有机食品、注意食品保存方式以及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等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确保食品安全。

塑化剂风波简介

塑化剂风波简介

危害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用 白老鼠作进一步研究, 发现曾经服食“塑化剂” 的老鼠,诞下的后代以 雌性为主,并会影响其 正常的排卵;即使诞下 雄性,这反映出“塑化 剂”毒性属抗雄激素活 性,造成内分泌失调。 专家表示,研究可以应 用到人类身上,显示长 期摄吸“塑化剂”对男 性的影响较女性大。
我的评论

据新华网报道,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 孙璐西5月30日表示,本次塑化剂事件是 黑心商贩将塑化剂的1种DEHP(邻苯二甲 酸二酯)当作起云剂的配方,塑化剂 DEHP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这次风 波是她“30年来看过的最严重食品掺毒 事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应恒在接受中国之声 《新闻纵横》采访时介绍,塑化剂俗语叫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被加到起云剂里的 工业用品。起云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 要成分为棕榈油(9352,-20.00,-0.21%)和 软化剂,主要用来防止运动饮料或食品沉 淀,增加口感。不法商贩为节约成本,用 塑化剂替代了棕榈油。食用含有这类“伪 劣起云剂”的饮料或食品,将影响人的生 殖功能,甚至诱发癌症。

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 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 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 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 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 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 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 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 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属于工业添加剂。
邻苯二甲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又称酞酸酯, 缩写PAE,是邻苯二甲酸形 成的酯的统称。当被用作塑 料增塑剂时,一般指的是邻 苯二甲酸与4~15个碳的醇 形成的酯。其中邻苯二甲酸 二辛酯是最重要的品种。苯 二甲酸酯是一类能起到软化 作用的化学品。它被普遍应 用于玩具、食品包装、乙烯 地板、壁纸、清洁剂、指甲 油、喷雾剂、洗发水和沐浴 液等数百种产品中。

塑化剂风暴(3)

塑化剂风暴(3)

预防措施
01
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
02
加强食品认证制度, 以及加大名优抽检率
03
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威慑力
04
自觉召回问题产品
05 工商、质检、食品药品
监管等部门采取措施,
THANK YOU!
法律规定,违法添加塑化剂的不肖厂商只有三年以下刑责,不过目 前刑法采一行为一罪、一罪一罚,最高合并刑责可达30年,而如果业者 隐匿的事实,或者下架封存之后还继续出货的话,还可追究“诈欺”等 罪嫌。 日前,国家修改了刑法中关于食品犯罪的条款。修正后的刑法,对食 品安全犯罪最低刑罚从“拘役”变为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 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修正后的刑法, 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渎职的刑事责任,进一步强化了对食品安 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而死刑的引入更是对食品造假者的一个震 慑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对食品中加入非法的添加物进行重罚,在合 法添加剂方面也有了在量上的严格规定,有些规定甚至是高于国际标准。
卫生部举例称,以60kg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 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2.4和3.0mg及以下的DEHP是 安全的。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摄入9.0mg,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 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为什么要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塑化剂?
塑化剂事件结果
赖俊杰 简玲媛
• 有期徒刑25年,并科罚金1000万元新台币。 • 有期徒刑20年,并罚金700万元新台币。
简俊恒 潘淑兰

• 有期徒刑20年,并罚金700万元新台币。
• 有期徒刑15年,并罚金500万元新台币。
并对昱伸公司罚2亿新台币,金童公司罚1亿新台币。

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风波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使得塑胶成品具有柔软、易于弯曲、摺叠、弹性佳的性质而易于塑形,也因此黏性较PE保鲜膜为佳,可合法用于工业。

此外,女性经常使用之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则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滑。

而在食品中塑化剂是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稳定作用,使不易相融的水油溶液能够形成混合均匀的胶状分散体。

常用在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果浆果酱类、粉状胶体中来防止出现沉淀,并能增加其口感。

自某酒业传出塑化剂风波后,即有媒体报道称,为了让年份不够的酒液看起来好看,增加各种增粘剂可固化伪造粮食酒内的糖分,产生粘杯挂杯的效果。

对此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似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该事件集中爆发并产生严重后果之后,国家随即加大了对此的检测力度并制定了相关标准。

但在媒体曝光之前,这一问题并未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

中酒协昨日公布的内容显示,通过对白酒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查定,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

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

而在白酒生产的流程环节中,都有可能成为白酒中含有塑化剂的成因。

目前,有关机构还没有给出白酒中出现塑化剂的根本原因,但不排除有不法机构,以上述手段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该协会建议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待评估后,制定出白酒产品塑化剂安全标准。

中国酒业协会表示,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

但是,不得不说的就是塑化剂超标对人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由塑化剂事件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由塑化剂事件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杨雯静由塑化剂事件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今年4月23日,台湾曝某益生菌中还有浓度高达600ppm的塑化剂,其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

随后台湾展开了大范围的针对塑化剂食品的整治。

目前全台已有200余家食品、药品、婴儿用品和保健品企业遭到塑化剂波及,受污染产品扩大到500余项;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也被查出有毒,其中有毒芦笋汁已销往大陆。

吃的喝的竟“无所不毒”,民众闻“塑”色变。

“塑化剂”事件的造假逻辑,与此前大陆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几近雷同。

据了解,台湾的黑心不良公司之所以会将有毒的“塑化剂”加入食品原料,冒充原本作为合法食品添加剂的起云剂,是因为“塑化剂成本只有起云剂原料棕榈油的五分之一”。

当年,三聚氰胺被不法奶商用来冒充“蛋白精”,不也是为节约成本吗?花样百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想象力。

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绝育黄瓜……如是丑剧屡屡重蹈的原因,无非是理智同贪婪的艰难博弈中发生了悲怆。

相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设置上的巧语符码,保障体系的短促乏力,执政责任的柔弱乃至渎职,更兼有道义的流失,复合长时间的审丑疲劳,给那些卑劣的疯狂复制腾足了时空。

必须承认,长此以往,或麻木地承受隐忍,只能意味着更深的伤害和纵容。

一轮轮风波中,少不了的永远是媒体的口诛笔伐,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相关责任人的道歉表态。

但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致人们在同一块石头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是时候痛定思痛了。

台湾塑化剂风波爆发后,相关责任人认错说的云际中添加塑化剂的行为已长达30年,几乎是行业内”潜规则”.如此巨大的食品生产市场,违规物质的检测居然如此滞后。

为此,我们不禁疑问,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到底体现在哪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无良企业自然难逃其咎,但行政监管缺失与混乱才是根源。

食品安全监管中,监管部门监督能力不适应,监督措施不到位,在出现问题后甚至相互推卸责任。

更有甚者,某些监管者与不法企业、商家结成利益同盟、监守自盗,几令食品安全防线沦陷。

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风波
风波的前因后果
据可供查证的资料显示,‚塑化剂‛风波的源头 始于今年4月。当时台湾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 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DEHP, 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追查发现,DEHP来 自昱伸香料公司所供应的起云剂内。 这场风波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揭发黑心厂 商的是位五十二岁的杨姓检验员,身为两个小孩的妈 妈,关心食品安全而追根究底。此后,也就是2011年 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 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 ‚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 酯(DEHP )。
‚塑化剂‛风波何时止?
‚塑化剂‛风波始于台湾,就在台湾给出了一张涉及近 千种食品种类的‚受塑化剂污染的企业及产品最新名单‛ 且名单处于持续更新状态时,消费者和媒体的兴趣点似乎 降低了许多,转而关心大陆的‚塑化剂‛来。而大陆的 ‚塑化剂‛风波显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经笔者梳理,大 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违法食品添加剂名单新增‚塑化剂‛一项; 2.卫生部查出4家涉事食品添加剂企业; 3.被查出企业申辩; 4.专家开始给消费者做科普:‚塑料包装能迁移出塑化剂, 但无危害‛; 5.卫生部随之宣布将建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称此举意在 遏制个别媒体污染传播环境; 6.媒体记者黑名单制度引起舆论界讨论:‚网友评卫生部 记者黑名单:做不好还不让说‛、‚齐鲁晚报:谣言止于 真相,而不是‘黑名单’‛、‚严惩无良企业更应建‘黑 名单’ 7.讨论还未结束,媒体再次爆出塑化剂进入药品行业:
谢谢!
塑化剂危机已从饮料波及食品和药品领域 塑化剂风波从台湾地区扩至港澳大陆三地
了解塑化剂
增塑剂,又称塑化剂(台湾汉语,就是大陆汉 语之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 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 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 DNOP、DBP、DMP、DE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 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截止6月8日,台湾被 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6月1日卫生部紧 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 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 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从食品安全谈白酒塑化剂危害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食品安全谈白酒塑化剂危害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食品平安谈白酒塑化剂危害采取的应对措施从食品平安谈白酒塑化剂危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摘要:我国的食品平安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平安。

通过论述白酒塑化剂来源及其相关管理规定,指出了白酒塑化剂对于消费者、政府及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自身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政府及管理部门、企业改良和社会监督三个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品平安;白酒塑化剂;危害科学技术的开展使得我们有能力发现以前发现不了或无视了的食品平安问题,我国的食品领域发生了很多的平安事件令人震惊。

2021年11月19日,21世纪网发表?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高达260%?一文。

同时,一篇来源不明的?酒业协会回应:全国白酒产品根本都含塑化剂成分?稿件被各大媒体转载,加速事态升温。

随后舆论从对酒鬼酒的质疑,开展到对中国白酒行业的质疑,“全国白酒〞、“塑化剂〞、“有毒〞、“致癌〞等字眼充满网络和各级媒体。

民以食为天,如果当前我国的食品平安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所造成的危害、伤害到的就不仅是我们某个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而是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平安,危机整个民族的存亡,我们必须勇敢面对。

一、白酒塑化剂来源及其相关管理规定1.塑化剂塑化剂是在工业生产特别是塑料制品中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用于增加塑料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加工性。

它的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目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是其中使用最普遍的类别。

2.白酒塑化剂来源根据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排查和白酒企业自查发现,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主要是白酒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塑料管道、容器、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等的迁移;水、土壤等环境中存在的塑化剂迁移,对白酒原料也有一定影响,但含量极低。

在我国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之前,白酒行业和企业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塑料制品,与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醇和较多酯类物质的白酒产品中接触过程中会有较大的迁移风险。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

食品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塑化剂是一类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和储存容器中,但其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

一、加强食品监管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含有塑化剂的原材料。

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市售食品进行抽检,严惩违法行为,维护公众的权益。

二、推广安全包装材料应推广使用安全包装材料,减少对塑化剂的依赖。

安全包装材料可以降低污染风险,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不受塑化剂的污染。

三、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管理食品加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受塑化剂的污染。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人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质量控制技能,从源头上杜绝塑化剂污染。

四、加强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

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包装上的标识,选择不含有塑化剂的产品。

此外,应注意食品的储存和食用方式,避免食品与塑化剂接触,减少食品污染的风险。

五、促进科技创新在食品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鼓励科技机构加大对食品安全研究的投入,开发更安全、无污染的食品包装材料和防腐技术,减少对塑化剂的需求。

六、加大法律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涉及塑化剂污染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维护法律尊严与公平正义。

总结:食品安全事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避免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要通过加强监管,推广安全包装材料,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管理,加强消费者教育以及促进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来减少塑化剂污染的风险。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的健康。

“塑化剂风波”警示什么?

“塑化剂风波”警示什么?

“塑化剂风波”警示什么?目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作出统一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运动饮料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并已组织对相关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另外,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列入违法添加剂“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台“卫生署”6月1日的最新报告指出,台湾已向15个国家和地区通报塑化剂污染情况,其中,向大陆通报了7家厂商和17项产品。

迹象表明,这场非法食品添加剂酿成的安全危机,已经波及大陆、港澳以及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

大陆港澳查获台湾塑化剂产品根据台湾卫生部门发布的统计数字,到5月31日,台湾共查获含有毒塑化剂成分的产品746项,共涉及216家厂商。

此外,5月31日台湾各县市卫生部门开展大规模清查行动以来,共检查2700多家厂商,其中180多家被限时整改。

台“卫生署”报告显示,台湾总计通报15个国家与地区,其中,通报大陆目前共计7家厂商,17项产品。

换言之,出口大陆的17项产品可能被塑化剂污染。

前一天,在大陆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被曝出有3种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塑化剂污染,其中芦笋汁已销往大陆。

统一集团表示这款芦笋汁可能通过小贸易商销往了厦门、东莞等地,数量约500至600箱,将尽快回收。

5月31日,广州市向各部门下发了加强食品“塑化剂”检测的通知,要求如发现有非法添加该物质的行为,依法严惩。

此前,上海市的大润发超市和沃尔玛超市已根据工商部门指示下架了涉嫌饮料5000多瓶。

大陆台商生产的食品饮料是否含塑化剂,仍有待排查。

统一集团称,相关添加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含该成分,不受事件影响。

连日来,香港的台式饮料连锁店纷纷关门待查。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5月30日公布首批在市面抽查的台湾饮品塑化剂化验结果,9款样本中,两款运动饮料“动力运动饮料”和“动力运动饮品柠檬口味”证实“有毒”,最高超标17倍,当日起禁止进口,其余21个样本尚在检验中。

浅析“塑化剂”事件

浅析“塑化剂”事件

浅析“塑化剂”事件总所周知,近日有关台产食品添加塑化剂的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塑化剂——一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近日在台湾产的食品饮料中出被抽查出来,包括著名的统一公司的旗下产品。

其实,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时间早前也闹得沸沸扬扬。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屡禁不止呢?关键就在于人们疯狂追逐利润,受到利益的驱使。

当时轰动一时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完满了结,违法者受到严厉的惩罚,本应当惊醒生产厂家,起到一个威慑的作用,可是,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屡禁不止。

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追逐利益,迷失了自我,越来越多人愿意为金钱铤而走险。

而正是这种金钱至上的不正确的世界观,促使他们做出不道德、不正当的行为。

然而,这种金钱至上的世界观的存在也是有他的物质基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处于腾飞阶段,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国民素质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贸易的深度与广度的进一步拓宽,越来越多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而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农村出来,或是白手起家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他们机遇。

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人走上发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但是,因为他们有限的文化水平以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自然更加容易受到诱惑,一切唯金钱至上,枉顾社会道德。

其次,道德自律的缺乏。

生产成本降低,许多企业负责者却没有认真审视其原因,究竟是生产成本的正常下降,还是运用了添加剂呢?答案恐怕企业管理人员自知,只是明知故犯罢了。

台湾有学者言:“当着人们发现败德为获利的捷径时,败德之事即如江河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

”可见,为了追逐利润,社会生产者缺乏道德自律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而这一种风气,又是有很坏的影响,它会“令整个社会文化走向癌化”。

最后,企业家缺乏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据台湾媒体1日报道,为食品商提供塑化剂添加剂的两家源头企业昱伸香料公司与宾汉香料公司,两家老板30年前在同一家店当学徒,师出同门。

塑化剂风波

塑化剂风波

GB/T 21911 食品中邻苯 二甲酸酯的测定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第1—5批
名称(举例) 苏丹红 蛋白精、三聚氰胺 废弃食用油脂 工业用矿物油 工业酒精 敌敌畏 工业用乙酸 可能添加的食品品种 检测方法
辣椒粉、含辣椒类的食品(辣 GB/T 19681-2005 椒酱、辣味调味品) 乳及乳制品 食用油脂 陈化大米 勾兑假酒 火腿、鱼干、咸鱼等制品 勾兑食醋 GB/T 22388-2008 无 无 无 GB T5009.20-2003 GB T5009.20-2003
塑化剂风波
17个月之前。。。
新闻回顾
去年5月23日,台湾卫生部门通报称,岛内最大 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 剂“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可致癌的塑化剂DEHP。 随后,另一家起云剂供应商宾汉香料化学公司也 被曝光非法添加另一种塑化剂DINP。很快,“塑 化剂”从台湾普通消费者一无所知的专有名词变 为当地媒体的每日头条,演变成一次席卷全台的 “塑化剂风暴”。[5]
白酒业内人士通过长达一年的跟踪认为,塑化剂 的存在是因为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封酒缸 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包装等与 酒精(乙醇)发生了反应[4]
DEHP毒理作用
邻苯类塑化剂的主要危害不是致癌毒性,而是生殖毒性。
美国国家毒理规划署(NTP)1982年的实验报告指出,大白鼠和小白鼠能通过 食物长期吸收DEHP而引起肝癌。 Agarwal DK等在小鼠的显性致死试验中发 现,小鼠经DEHP处理表现出显性致死或突变作用;通过志愿者试验显示反 复接触小剂量DEHP对人体可能具有后期致突变效应。 DEHP在体内可产生肝脏毒性、肺毒性、心脏毒性和生殖系统毒性,同时, DEHP归为大类的邻苯二甲酸酯,进入体内也可引起中毒性肾炎,长期接触 邻苯二甲酸酯,可引多发性神经炎和感觉迟钝、麻木等症状。国际癌症研究 中心(IARC)将DEHP归类为第2B类人类致癌因子,仅为可能致癌因子,亦 即人类流行病学证据有限,且动物实验证据有限或不足。[6]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事件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塑化剂事件发现于2011年3月份,台湾的食品检查部门里,有一位52岁的杨姓大姐,她的职称比科长稍微高一点,就在她在检查其它食品的时候,发现里面不同的光谱出现了,并在比对之下发现了问题,发现了DEHP,就是塑化剂。

在3月份检查出来以后,台湾食品检验当局开始警觉,4月份开始清查到底有多大的食品添加范围。

到了5月23日,开始对整个社会公布。

台湾食品在大陆一直有较高的美誉度,但近期发生的塑化剂事件,不仅让“台湾制造”形象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大陆的食品、饮料市场。

波及到香港、上海、南京、厦门、东莞等多地城市。

之后大陆的食品检测中亦发现了塑化剂。

塑化剂事件波及范围如此之大,会带来什么危害?塑化剂带来的危害特别大,它被称作工业环境荷尔蒙。

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消化系统,男孩子会变得女性化,女孩子会性早熟,而且会降低人的成免疫力及殖能力,另外长期大量摄入塑化剂会致癌,.塑化剂还可穿透羊水毒害未出生的婴儿,所以现在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那什么是塑化剂呢?我们从一种添加剂——起云剂说起。

起云剂,又名乳浊剂、增浊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化稳定剂,是指将具有一定香气强度的风味油,以细微粒子的形式乳化分散在由阿拉伯胶、变性淀粉和水等组成的水相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包油体系。

它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的常用原料为风味油、单体香油、增重剂、乳化稳定剂、乳化剂、水阿拉伯胶、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主要应用于饮料和奶类制品中。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料棕榈油,因为棕榈油比较贵,不良商家就发现了这个商机,就加入了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工业原料,工业添加剂,叫塑料软化剂。

皮质沙发以及车里的皮座椅,在制作的时候就可以加塑化剂,这样坐着就会比较软。

塑化剂加到饮料里,也能让饮料变得很软很粘稠,几乎起到了棕榈油同等的作用,所以不良商家就把比棕榈油便宜五分之一的塑化剂加到了食品里,这样供给了饮料厂,这样饮料厂的成本降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食品安全法》看台湾塑化剂风波与大陆三聚氰胺案件比较知识产权0902 童韵萱200917510216【摘要】近期台湾正遭遇塑化剂风波,这场被称为台湾版“三聚氰胺事件”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台湾三十年来趋于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遭受巨大打击。

而回顾3年前的三鹿奶粉安全事故,两地在处理食品危机的方法上有何对比?大陆在处理紧急事故的对策上有何向台借鉴之处?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法》出发,与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做比较,分析出大陆食品监管中的漏洞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字】塑化剂《食品安全法》比较【正文】一、塑化剂风暴起因及当局对策最近的台湾被笼罩在塑化剂的阴影中。

这场被称为台湾版“三聚氰胺事件”的食品安全风波,使得包括“统一”等龙头企业在内,涉及饮料、保健品、和药品的超过两百家厂商都卷入了风暴的中心。

“台湾版三聚氰胺”的盖子被揭开,完全是一个“意外”。

揭开盖子的是一名52岁杨姓女士,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查员。

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这本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因为此次检测主要是探究益生菌食品中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

然而,这位细心的母亲还是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这个异常讯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了一一比对,她意外发现,这个异常讯号其实就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 (学名为“邻苯二甲酸二酯”。

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 的浓度竟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

卫生署直接将消息通知了台湾检方,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查出,一家名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DEHP。

问题便如此一触即发。

截止到5月30日,受台湾“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家,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522项。

台湾食品界龙头“统一”、悦氏运动饮料、知名药企“宏星制药”在内的多个名牌企业都未能幸免于难。

短短一个星期,台湾30年来苦心经营的食品安全的口碑就被彻底摧毁。

台湾食品一度成了安全放心的代名词,高规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完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让台湾自豪,也令世界瞩目。

2008年大陆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安全食品台湾造”的广告语曾令海峡此岸的大陆人民无比艳羡。

令公众疑惑的是,以台湾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塑化剂是如何成为漏网之鱼的?在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看来,DEHP之所以酿成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台湾管制架构的失效,原因归结于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

目前,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种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其中只有78种属于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

DEHP就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其管理采用“事后报备”,这意味着厂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说明的,潜台词是相信厂商不会随便使用,而所谓的事后报备往往就成了不报备,所以,政府对于第四类有毒物质,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这实际上就造成了台湾食品安全监管上的一个盲点。

台湾民众一直引以为傲的“台湾制造”有一个特有的标识,即GMP(Good ManufacturingPractice微笑认证,这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愿性认证体系。

自从台湾“经济部”上世纪90年代推行GMP制度以来,一般民众都认为,GMP微笑标志的食品是绝对安全的,而有关部门确定这些食品安全卫生的方法,就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

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

塑化剂本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塑料制品柔韧性增强;在食品加工中,为取得类似的增稠和柔化效果,则应使用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等混合制成的起云剂。

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此次食品安全事故给予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重重一击。

台卫生部门宣布5月31日为终止黑心起云剂行动日,由各地卫生局会同检调单位,到各大超市、便利店清查问题食品是否已经下架。

同时,卫生部门将检讨加强食品添加物的管理,要求业者加强每个环节的品管,确认不含黑心原料。

台湾“卫生署长”邱文达昨天宣布,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果酱果冻、胶囊状粉状等5大类食品,凡含有“卫生署”确认塑化剂污染起云剂及其相关产品者,必须立刻下架回收;如使用起云剂者,必须于5月31日零时前提出安全证明,否则禁售。

一旦查获制造贩卖或违法含塑化剂,将依法重罚,且一罪一罚。

目前含塑化剂的饮料仍在紧急下架中,亦停止向亚洲各地区出口。

台卫生部门正积极进行补救措施,企将安全事故的后果达到最小化。

根据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第11条规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存、贩卖、输入、输出、赠与或公开陈列:一变质或腐败者。

二未成熟而有害人体健康者。

三有毒或含有害人体健康之物质或异物者。

四染有病原菌者。

五残留农药含量超过中央主管机关所定安全容许量者。

六受原子尘或放射能污染,其含量超过中央主管机关所定安全容许量者。

七搀伪或假冒者。

八逾有效日期者。

九从未供于饮食且未经证明为无害人体健康者。

第31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新台币四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锾;一年内再次违反者,并得废止其营业或工厂登记证照:一违反第十一条第一款至第七款或第十五条规定者。

二违反前条之禁止命令者。

第34条有第三十一条至前条行为,致危害人体健康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新台币十八万元以上九十万元以下罚金。

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它从业人员,因执行业务犯前项之罪者,除处罚其行为人外,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前项之罚金。

根据台湾法律,这些违法添加塑化剂的不肖厂商只有三年以下刑责,不过目前刑法采一行为一罪、一罪一罚,最高合并刑责可达30年,而如果业者隐匿的事实,或者下架封存之后还继续出货的话,还可追究“诈欺”等罪嫌。

二、08年三鹿三聚氰胺案件回顾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此后,全国陆续报道因食用三鹿乳制品而发生负反应的病例一度达几百例,事态之严重,令人震慑。

2008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2008年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随着问题奶粉事件的调查不断深入,奶源作为添加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环节越来越被各界所关注。

另据医学专家介绍,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性化工产品,婴幼儿大量摄入可引起泌尿系统疾患。

目前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含有大量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引起的。

三鹿安全事故使得老字号三鹿集团破产,主要责任人被判处死刑。

另外,国内各大乳制品行业均遭此事故波及,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被吊销。

产品质量归入重点排查的范围。

三聚氰胺事件,集中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严重缺陷。

剖析上述事件的产生及处置过程,可以看到,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门职责不清,监管出现缺位;检测标准滞后和不足,影响监管力度;检测资源分散,监管技术支持乏力。

上述这些问题,使我们食品监管成本不低,效率却不高。

而同时,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不严、处罚过轻,导致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很低,食品违法屡禁不绝。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面对当前食品安全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也将改变我们看待食品的观念,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两个字的改变,表明了我们从观念到监管模式的提升,值得期待,但需要更为完善的细则使其落到实处。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缺陷及改进方法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

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

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三鹿奶粉案件促成了《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其中本法的第四十四条规定“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及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这对于食品添加剂在食物中的滥用提出了明确的控制标准。

另外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这体现了国家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的强化,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接轨。

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法中还明确规定了责令召回制度。

若有的企业明知道自己的食品出了问题,但是不主动召回,则法律规定,在企业不主动召回的情况下,有关的监管部门可以责令召回。

类似的还有停止经营制度。

这些监管制度的法律化,对于解决现在的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

虽然三聚氰胺案件已过去三年,但食品安全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此次台湾塑化剂风波虽被称为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但两地根据的法律及处理办法仍有差异。

食品安全问题大于天,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绝非易事。

希望《食品安全法》能够真正使食品安全体系成型,让人民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没有有毒有害食品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南方周末《“每天都在给儿子喂毒”——塑化剂潜伏台湾三十年》孟登科袁端端卫生软科学《从三聚氰胺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孔粼何庆节CSSCI 学术论文网《从三聚氰胺奶粉再曝细说“问题食品重新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