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完美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是著名的古代汉文化散文,被誉为“思想启蒙之书”。

该散文曾被《论语》选入“过之章”,而在元、明、清三代流传甚广,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案展开,讲述对该散文的理解和教学方法。

一、散文背景《寡人之于国也》为战国时期吕不韦所作,写于春秋时期晋国。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富商政治家,为韩国尹氏的家臣。

他致富后,曾担任刘邦的大将军和首相,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政治家。

二、散文主旨《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贬抑君主的散文,深刻揭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提出重视地方政治和民主制度的论点,倡导君主与百姓互动的观念,主张尊重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它主要反映了作者吕不韦对于当时中央集权政治的批判和地方政治制度的追求。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吕不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 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批判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首先围绕文本展开,分析文本结构、主题思想、行文修辞,理清文本的脉络,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理解的深度。

2. 其次,可以辅以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引导,借助多媒体和其他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现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认识和文化领悟。

3. 最后,可以开展写作指导,通过讲解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机制,指导学生如何写作和用语,提高文本的写作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教学要点1. 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2. 地方政治与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3. 君主与百姓的互动关系。

4. 重视人才的作用和重视知识、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六、教学实践1. 展开文本阅读,逐一分析文本结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9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其民于河东到(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2)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孟子的文章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二、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能正确理解文意2、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2、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2、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3、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教辅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愿意和我交流吗?公元前320年,52岁的孟子不远千里来拜见梁惠王,他们会交流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请同学简要说说——《孟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孟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明确:1、《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性善论、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人格独立等等(这篇文章记录了战国时期著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孟子主张读书要知人论世,就是说: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补充背景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请同学朗读课文,并就某些疑难字词句提问孟子散文情感变化丰富,我们要在深入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慢慢品味三、解读文本(一)品读第1段,老师范读1、第一段,请同学说说听出了哪些语气,梁惠王请教什么问题明确:自满、疑惑2、自夸自满的情绪,表现在那些词句上?明确: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梁惠王的尽心具体表现在那一句话上?明确:救灾4、他的疑惑是什么呢?明确:人口不增加人口增加意味着军力强盛、国力强盛梁惠王列出了三个前提,可是居然得不出理想的结论5、梁惠王希望通过武力和战争来称霸可是孟子主张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呢?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坚决反对称霸,这样的对话有点像赤道和南极对话,像黑夜和白天对话同时,中国古代这么多知识分子面对地位显贵的王侯,绝大多数为了乞讨一点残羹冷炙而取悦、谄媚、奴颜婢膝,或者心惊胆战,唯恐触怒君王,孟子面对这样的君王,这样的难题,会怎么解决?(二)品读第2、3、4段,教师范读1、面对这些问题,孟子有没有直接回答?明确:没有,“请以战喻”,就是比喻论证2、孟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五十步笑百步3、你认为五十步能不能笑百步?明确:不能,因为本质一样4、你认为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针对梁惠王的那一条前提?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明确:梁惠王和邻国君主,本质一样,半斤八两针对第三条前提孟子用这个比喻对梁惠王进行批评讽刺5、梁惠王听出来了吗?明确:没有,看出有点愚昧6、孟子期望梁惠王这样回答吗?这说明什么?明确:梁惠王完全钻进了孟子的圈套里孟子一向善辩,用锐利的词锋剥去统治者刚愎自用的思想外衣,再适机引导(三)品读第5—7段,教师范读1、在梁惠王进入孟子的圈套之后,孟子开始大段论述前面孟子批评了梁惠王自我感觉比邻国好,现在他针对梁惠王自诩的前两个前提,有没有提出批评呢?如果有,在哪一段呢?明确:第7段2、孟子看到什么样的悲惨现实?说明什么?明确: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分化,民不聊生3、政府做了什么?明确:什么也不做,渎职4、梁惠王承认自己的错误吗?明确:不承认,“王无罪岁”5、孟子怎样论述梁惠王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呢?明确:还是比喻论证,或者类比论证6、这里表现什么态度呢?明确:批评,更加尖锐的批评除了批评失职,还批评推卸责任7、为什么孟子这么牛呢?敢于批评梁惠王?明确:孟子还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望之(注:梁惠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小结:孟子出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对理想的追求,对仁义的坚持,使他敢于批评君主,成为中国古代腰杆挺得最直的知识分子之一,所以,明代的朱元璋就很不喜欢孟子,要把孟子中间所谓触犯君主的言论删掉,可是,我们偏偏读出孟子的可敬(四)品读5、6两段1、孟子千里迢迢来到魏国,仅仅是来批评梁惠王的暴政吗?明确:引导梁惠王实行仁政2、实行仁政的措施体现在那些段落呢?明确:5、6两段3、我们集体朗诵,体会句式、语气上有什么特征?明确:排比气势充沛,理足气盛4、为什么一定选用排比局势来表现气势?明确:这写的是他的理想,面对自己的信念,孟子一下子就激情澎湃了,而且希望用这样的热情感化君主这两段不再是批评,而是“引导”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四、探讨仁政思想请同学们集体回答:(一)仁政究竟包括哪两个基本阶段?明确: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二)两个阶段分别有哪些措施,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功效呢?1、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2、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三)孟子的仁政措施,你们觉得美好不美好?梁惠王接受了吗?明确: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接受(四)没有人接受,可是孟子颠沛流离,坚守理想,这是为什么呢?你学到什么?联系孟子的思想,请讨论司马迁说: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一下教师小结:为了天下苍生,孟子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以全体同学满怀激情的朗诵仁政理想的文字结束全文,想象一个在王侯面前敢于挺直腰杆,执着追求梦想的儒者形象五、作业布置:以“真正的大丈夫——孟子”为话题,写一段不少100字的话,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式六、板书设计自满批评困惑梁惠王孟子天下苍生贪婪引导愚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翻译课文第1-4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孟子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第1-4段重点字词知识。

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知识讲解。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的拼音,朗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下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3、根据课下注释翻译第1-4段。

注意:(1)实词:请、兵、接、曳等。

(2)虚词:而、于。

(3)古今异义:加、走等。

(4)词类活用:凶、鼓等。

(5)通假字:直、无等。

(6)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3、共计12分钟。

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各自朗读3.学生齐读4.指名朗读5.学生齐读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五.布置作业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疏通词句,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步骤:一.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散文选填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寡人之于国也》作为篇幅较短的小品文,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体现了作者韩非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政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2.理解文章意义,掌握文本信息3.发掘文本蕴涵的“反讽”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启示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韩非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②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反讽”的思想③学习“反讽”化用的相关语言技巧2.教学难点:①理解原文含义,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②掌握文本与生活现实的联系③使用语言逻辑进行分析及反思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入本文教学视角,让学生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引导讨论:1.韩非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人?2.韩非创立的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韩非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采取了怎样的文学手法?从中可以理解到什么?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5分钟)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重点了解文章中描述的各种政治现象、反讽的手法,及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问题?2.作者采用“反讽”的方式,要表达什么意思?3.文章末尾的启示是什么?4.如何将文章的道理转化到生活中去?第四步:全班讨论(10分钟)要求各组就上述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步:创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按照“反讽”语言技巧的要求,设计一个短篇小说,反映现实某个方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这也提醒我,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话题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讨论前,先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将其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古文到现代的过渡,帮助他们理解古代思想在今天的价值。
其次,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现代语言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翻译并解释文言文句子,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结构和文言文句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仁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如何实践仁政。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诗歌和散文》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孟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饿莩(pia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具体指导规划,也是重要的教育工具。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教学中,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经验的关键,充满挑战和机遇。

课程背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是高中英语的重要课程,它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课程充满许多机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未来。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基础的英语语法,包括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等等。

2. 提高阅读的能力,包括快速阅读的技巧和策略。

3. 增加学生写作和口语表达的经验。

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每个话题都是由一系列任务和活动组成的。

通过任务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掌握英语的核心思想和概念。

2. 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此法也发挥了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过程1. 语言点教学语言点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法。

我会利用PPT或板书将英语语法的核心思想和概念呈现给学生。

重点是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等高频语言点的讲解和练习。

2. 阅读和写作教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快速策略和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写作和表达方式。

我会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和听力练习,组织课堂讨论和合作写作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视听材料教学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听力与口语表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听力和口语材料的阅读和学习。

我会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音频和短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真实应用场景和表达方式。

评估方式教学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和平时作业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试和考试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具体表现。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八、《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汪凯●从容说课《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文章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教学本文,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上,理解文意。

理清背诵思路是关键。

指导学生根据“民不加多”把握结构层次,列出背诵提纲,力求当堂成诵。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课堂上宜组织学生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让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评价孟子其人,古今对读,合理引申,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教学文言文,文言知识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帮助他们快记,记好,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31日第10周)第1课时(总42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作者及《孟子》的有关知识。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弄懂重点字词、句子,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句式诵读式讲读式讨论式[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历史的战国时代,出现了另一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儒家学说,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他成了一位仅次于孔子的人物,他就是被中国人尊为亚圣的孟子。

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有过一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更深刻地了解他。

二、孟子生平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停顿。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可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学习。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默读〕〔二〕教师范读课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三〕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互动-对问题学生个别指导纠正〕四、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思想“霸权主义”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通过分发给学生一个小调查问卷,让他们回答:“你是否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什么?”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授课内容(1)“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霸权主义”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它是指某个国家或集团通过武力、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手段控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政治理念。

(2)“霸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通过具体案例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霸权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春秋时期的吴国、战国时期的秦国等。

(3)“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霸权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

(4)“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通过探究“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引导学生反思当今全球政治格局中各种力量的权衡与博弈。

三、教学方法1.讲述式教学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来探究“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挖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霸权主义”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以及“霸权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启示。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4篇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4篇

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孟子论辩艺术的体悟;2、以主客问答形式进行观点论说这一写作模式的初步感知。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猛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孟子还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特别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教师范读文章,同学梳理字词。

1、重点字词标记:弃甲曳(yè)兵涂(涂tú通假字,同“途”)有饿piǎo(莩)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啊(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洿)池无(无wú通假字,同“毋”)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悌)之义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3篇)【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诵读导入:孟母三迁[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孟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成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宗师,代表作《孟子》。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文章3分钟,找出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即他所信仰的“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荀子性恶论仁政孟子性善论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

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能力目标: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确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据此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一、诵读、梳理第一段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三、诵读第五段。

本段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措施效果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王道之始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五、。

思考: 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诸侯贵族狗彘食人食对比下层百姓涂有饿莩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

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第三课时重点字词及难点语法突破:一、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 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三、识记本文通假字直——只颁——斑无——毋涂——途四、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