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施北宋”与复社关系略考(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南施北宋”与复社关系略考(一)

论文关键词:宋琬;施闰章;复社;晚明

论文摘要:宋琬与施闰章是清初诗歌的代表人物,作为跨越明、清两代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必然要受到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而以复杜为代表的士人集团正是晚明文学思潮的中坚力量。宋琬与施闰章的青少年时期都与复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他们日后诗文观的形成与人脉关系的展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琬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王士稹所谓“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宜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同钱谦益、吴伟业等前代诗人相比,他们未曾在明季出仕,主要的诗歌活动也发生在清定鼎之后,因此,他们可被视作是第一代身份纯粹之“国朝诗人”,亦是清代诗歌肇始的标志性人物,在清初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明人清之际,施、宋都已年届而立,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与晚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以复社为标志的社事活动则是晚明诸多文学现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宋的许多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如以六经为本、重视学力,宗尚“七子”,提倡文学复古,注重“温柔敦厚”之诗教观等,无疑都深受复社的影响。下面,就以他们的家族、师友为对象,来探究一下两家与复社的这种承续关系。

一、宋琬与复社关系考

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一生曾两次蒙冤入狱,诗歌以沉郁苍健称雄一时。宋琬故乡莱阳在明季可谓是山左乃至江北社事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莱阳邑社与掖县赵士喆之山左大社称盛一时,早在复社的前身应社的阶段,莱阳的社事活动已与之遥相呼应。据《复社纪略》记载:“先是,贵池吴次尾应箕与吴门徐君和鸣时合七郡十三子之文为匡社,行事已久。至是,共推金沙主盟。介生乃益扩而广之,上江之徽、宁、池、太及淮阳、庐、凤,与越之宁、绍、金、衢诸名士,咸以文邮致焉,因名其社为应社。与莱阳宋氏、侯城方氏、楚黄梅氏遥相应和,于是广应设社之名闻于天下。”宋氏家族被视为莱阳社事活动的代表。而其中,又以宋琬族兄宋玫、宋琮与其族伯继登(玫与琮父)在文学方面最为知名,为世所推重。张熙在宋琬墓志中谓:“方明万历之际,士子皆习为轻靡庸腐之文以取科第,独公族兄五河琮、九青玫,能为文幽峭奇险、拔地特起,与浙人翁鸿业齐名,相继取甲科,天下谓之‘翁宋’。莱阳文字遂为山东之冠。”(王熙《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宋公琬墓志铭》)吴伟业在《复社纪事》中则称:“自制举艺之法行,其撰者之富,单行可传,无如临川陈大士际泰。大士与其友罗文止万藻,章大力世纯,艾千子南英,实共为此学。三子者仅举于乡,大士久困诸生,未遇也。金沙周介生钟始以制艺甲乙天下,其推重者曰临川,曰莱阳宋九青玫父子兄弟。”

当时宋氏一族,不仅在文学上声名卓著,在科举一途上也是春风得意,其中,宋继登为万历三十二年(1594)进士,宋玫与宋琬之父应亨同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宋琮为崇祯元年(1628)进士,而宋琬之兄宋璜亦于崇祯十三年(1640)得中进士。曾有一度,宋玫为繁杞知县,宋琮为祥符知县,宋应亨为清丰知县,族叔侄治地相接,并有治声,传之以为美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时莱阳宋氏门祚之盛。

莱阳宋氏一族,与社事最为密切者当数宋玫。玫字文玉,号九青,官至工部右侍郎。由于名位显赫,因此在社局中,他同文震盂、姚希盂、钱谦益等同被视为宗主供奉级的人物,是复社在朝中的依托与支持,《复社纪略》中记载:“社事以文章气谊为重,尤以奖进后学为务,其于先达所崇为宗主者,皆宇内名宿:南直则文震盂、姚希盂、顾锡畴、钱谦益、郑三俊、瞿士耜、侯峒曾、金声、陈仁锡、吴牲等……山东则范景文、张风翔、高弘图、宋玫等……诸公任职在外则代之谋方面,在内则为之谋援立……不假接纳而四海盟心,门墙之所以日广,呼应之所以日灵。皆由乎此。”其在社内地位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宋玫在诗歌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与梅村为社中同志,又是朝中同僚,曾以才声并称一时,《梅村诗话》中称:“(九

青)少颖异。为诗学少陵。爱苍浑而斥婉丽,然不无踌驳。当其合处,不减古人……尝与余,同使楚,楚嘉鱼熊鱼山、竟陵郑澹石俱九青同年,到武昌相访。郑诗亦清逸,其赠什曰:‘剖斗折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谓吾两人也。”

宋玫任职京师之时,琬父应亨亦与之同朝为官。宋瑰年逋弱冠,曾入京省觐,游于太学,同父亲及族兄玫交游于众名士门下,声名渐播,所谓“公年虽少而诗文名实闻见四方,人皆意其腾达必早”,虽在其后宋琬久困科场,但此时却也因之广结人脉,日后他与施闰章、方文等人的交往可以视作是这种人脉延续的例证。

当然,宋琬与复社的关系还不止如此。莱阳为复社重镇,邑中有三大望族,除宋氏外,莱阳姜氏与左氏同为山左社事的重要力量。据《复社姓氏传略》记载,莱阳宋氏成员有:宋继澄、宋继芳、宋理、宋玫、宋琼、宋瑚、宋璜、宋琏、宋琬、宋才绪等人;左氏成员有:左懋第、左懋泰、左懋芬、左懋桂、左良辅、左球等人;而姜氏成员则有:姜垓、姜垛、姜圻、姜植、姜楷等人。此三族在有明一代科第昌盛,人才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更涌现出了如左懋第、姜采、姜垓兄弟这样坚守气节、风骨卓绝的人物。左懋第,字仲及,号萝石,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明亡后人仕南朝,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充当使臣与清军通议时被扣,坚持大义,拒不降清,后英勇就义;姜采,字如农,与左懋第同年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因言事忤旨,被遣戍宜城卫;姜垓,字如须,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行人。在姜垛赴戍途中,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兄弟二人遂卜居江南,采自号“敬亭山人”、“宜州老兵”,以示其遗民之志,二人坚不仕清。以气节著称,时称“两姜先生”。他们都是当时极具声望之名士,也是社事的得力干将,崇祯后期,对立势力欲倾覆社局之时,正是由于姜蜾等人的极力维护,才没有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杨彝《复社事实》对此事迹有所记述:“苏州推官周之夔者,与溥同年举进士,初亦人社。至是希阁臣意,墨经诣阙,复讦奏溥等树党挟持。案久未结,谗言罔极,至有草檄以伸复社十大罪者。大约谓派则娄东、吴下、云间,学则天如、维斗、卧子。上摇国柄,下乱群情。行殊八俊三君,迹近八关五鬼。外乎党者,虽房、杜不足言事业;异吾盟者,虽屈、宋不足言文章。或呼学究智囊,或号行舟太保,传檄则星驰电发,宴会则酒池肉林。至十五年,御史金毓峒、给事中姜垛各上书白其事,始奉旨,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复社一案准注销。”

莱阳宋、姜、左三姓关系密切。互有姻戚。明亡之后。宋琬兄弟曾携族人及左懋第遗孀避兵于江南吴江汾湖畔叶绍袁家中,宋琬本人同姜采、姜垓兄弟更是终生的好友,宋琬曾有《长歌寄姜如须》记两姓之好:

甲寅之岁汝初降,我生汝后七月余。竹马春风事游戏,鸡犬暮归同一闾。

君家黄门早射策,盛年谒帝承明庐。有儿颜色娇胜雪,珠襦绣褓青羊车。

予时抱持着膝上,许以弱女充扫除。是时两姓燕行敌,绛华朱萼相扶疏。

操觚握椠众所羡,汝南颍上名非虚。城东茆屋先人筑,清渠一道穿乔木。

同辈相携五六人,缥缈罗列开签轴。冬青做饭饱饔飧,布衾共卧忘休沐……

两姓同居一闾,共事耕读,互为扶持,共同的生活背景与和睦的邻里关系无疑为宋琬与姜氏兄弟之间深厚的交谊植下了重要的根基,以至于其后宋琬虽出仕新朝,姜氏兄弟终生恪守气节,两姓之间仍能往来无间,友情并不因此而有所芥蒂,亦可见人情之有别出于操守处,盖不能简单视之。

其上所引诗中,需加注意是“许以弱女充扫除”一句,宋琬有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尚在襁褓之中的姜垛之子以继两姓之好,这段姻缘或因“一朝变起沙尘飞”而没了着落,或因其他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据另一些资料显示,宋琬之女或曾许配给姜蜾长子安节,在安节与弟实节为其父所续编的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采)辛丑年五十五岁,是年同邑宋公荔裳,安节之前父翁也,为两浙观察,招府君往,固辞之,秋归莱阳。”而在宋琬晚岁流寓江南时所作《申园四首同姜如农作》其一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