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合集下载

古文字研究1-24总目中华书局

古文字研究1-24总目中华书局

中化书局古文字研究1——24期总目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商代金文中之_女子_铭辞说略 (1)

商代金文中之_女子_铭辞说略 (1)
金文中还有诸 女 ( 或母 ) 之器 ( 作器或受 器 ) , 一般作 ∃女 , 个别作 女 ∃ , 二者内涵不 尽相同, 女 ∃ 之 ∃ 可能是私名, 而 ∃女 ( 或 母 ) 之 ∃ 一 般都是族国名 [ 7] 。 ∃ 女 应和
∃子 合观, 子表 儿子, 女 表女儿, 子 之宗子义 也是从儿子义引申 (即大宗之嫡长子 ) 。 ∃ 女 之 ∃ 是女所属之族国。 ∃女 与 ∃母 似有 区别, 但由于铭文体例本身的限制, 加之缺乏相 关材料, 要想明确区分二者的内涵, 尚有一定困 难。不过根据 母 在甲骨文中可以作 配偶 、
另外, 汝 在金文中用于主格和宾格, 没有 例外 [ 18] 。 &金文引得 ∋ (殷商西周卷 ) 248页 汝
10 7
下收 盂 ( 10321西中 ) 寮女寮 , 其实 女 在铭中 用为本字 [ 19] 。 乃 在金文中作代词基本上都用于 领格 [ 20], 个别作主格[ 21]或用为副词 乃 。 乃 可 以用同 汝 , 但 汝 不与 乃 混同。
( 8027), 他如 癸觚 ( 6842)、 己觚 ( 6836)、 乙
觚 ( 6820 )、冉 戊 觯 ( 6177) 等。这 些 器 物 省 略 父 或 母 、且 ( 祖 ) 或 匕 (妣 ) 之亲称, 可
以解释为用来祭祀名 乙 或名 丁 等的很多已 故先人, 可能这些家族财力有限, 无法为特定的 某父、某祖作器, 只好如此, 以表孝心。
子 基本有两种写法 %%% 、 , 二者多混 用不别。金文中 某子 (或称 子某 )之子多写 作后者, 如 3075- 3080诸 簋, 1310 - 1319 诸鼎 等, 写作前者的如子启尊 ( 5965, 图 8) 、&保利藏 金续 ∋著 录的 子 觚之 子 ( 56 - 61 页 ) 等。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

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

),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

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

)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

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语言文学硕士等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汇总文艺学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系共读书)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3.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英伽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勰著、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1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7.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

20.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语法学、语用学研究方向1.叶蜚声、徐通锵 2010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荐 2016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阅读参考书目

古文字学阅读参考书目

阅读参考书目一、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 1965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 1979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 1971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 1956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 1981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80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 1985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 1985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 1983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 1988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 1959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 1985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 1929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58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 1959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5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7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1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 1983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释籑、纂、饡、纘、讚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 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 1938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 1964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 1976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1981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 1989战国“”(廩)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 1986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论“兵闢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2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释——兼释續、瀆、竇、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 1990、2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981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2、1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3、1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 1986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 1986、3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幣”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期 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 1983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 1898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 1928名原孙诒让自刻本 1905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 194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 1986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 1978、3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说王林沄《考古》1965、6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1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唯诺考

唯诺考
“唯”的另一种义项只存留在现代汉语中少数几个 成语中 ,如“唯唯诺 诺”、“唯唯 否否”,表示 “应答”。“ 唯” 的本义即为答应,《说文·口部》释“唯,诺也。从口,隹
柬看,释为“少”文从字顺。故此字当放人“少”字头下。
i oi _ 嚣例1:“麓屉(鬻侵)”警字头下,概~oi 六。页,此■。字此出字出

①《 论语 ·里仁 >:“子 日:‘ 参乎 ! 吾 道一 以贯之 。’ 曾 子日 :‘唯。” ’
②战国楚宋玉 《对楚王问》:“楚襄王问 于宋玉日: ‘先生其有遗行与?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 日:‘唯,然,有之。”
③《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王微闻其言,乃 屏左右,跽而请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日:‘唯。 唯。”’
矛铭:“七年”。器名的“十年”与器铭的“七年”,自相矛 盾。从字 形看.当释为 “七”。故,此 处注释当为“ 七年上 军矛.七年”。
例2:又部 ,“叉”字头下, 二一八页,第一列 第二字
■、第三字一、第四字一下注语。第一、二字下注语
日字出自又亩彝铭:“叉’妒”。第四字下注语日出自又 寝鼎铭: “叉寝”。今 按:这些注语中 ,器名把“文 ”释作 “又”,器铭把“文”释作“叉”,自相矛盾。此处当统一为
衔小 子家”。 衔鼎铭 见《殷周 金文集成 释文》 2733,衡 鼎
嘲 之铭文如下,未见此字。疑为错片。 般: 。:
毒青 兰 !:


‘二二—一
三、 拓片残缺 :
例1:“元”字头下.六八。 页,第三列第一字拓片。
今按:此处拓片模糊不清,为残片,当为l 吾。
例2:“八”字头 下。七。四页,第一列第一字拓片 。
《金文大字典》在拓片的整理 面的疏漏如下: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筮法_与数字卦问题_李学勤

文物2013年08期--清华简_筮法_与数字卦问题_李学勤
《筮法》简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 入藏 时,简册的前半部分已经分离散乱,后面部分 仍保留原来成卷的状态。 简长 35 厘米, 共 63 支,每支简尾正面有次序编号,所以在简的编 排上没有疑难。 简上的文字是分栏书写的,还
插有图形,整篇看来很像是一幅帛书。 整理时 按照文字的内容、位置和行款,暂分之为 30 节。
奚故谓之罗? 司藏,是故谓之罗。
这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意味。 再看该图
次外圈的八卦,对比依《说卦》画的卦位,劳(坎)
罗(离)两卦的位置背反。
我最初看到这幅卦位图,猜测是把数字卦
这两者画错了。 后来细绎简文全篇,才知道许
多地方都同卦位图息息相关,图上的卦位并无
误绘之处。 例如论四季八卦所应吉凶的一节,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中 华 文 明 探 源 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课题“古代简牍保护与整 理 研 究 ”(2010BAK67B14)以 及 清 华 大 学 自 主 科 研 项 目 “清 华 简的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又一个是:
然而完全不出现六画卦即别卦的卦名, 也不用 任何卦爻辞,正与天星观等楚简所见一样。
三画卦即经卦的卦名,在《筮法》简文中多 见。 艮、巽、兑与震(一部分)是楚文字相应写 法,没有特异之处。 乾,《说文》从乙倝声,简文 只作“倝”,是假借字。 离,简文作“罗”,同于马 王堆帛书《周易》,也系通假。 坤,简文作“ ”, 是 《 归 藏 》 特 有 的 写 法 [3]。 也见于碧落 碑及 《汗 简》,推测都是来自《归藏》。坎,作“ ”,即“劳”字, 同 于 王 家 台秦简《归藏》,辑本《归藏》作“犖”[4], 《周易·说卦》第五章称坎“劳卦也”。 从这些,已 可看出《筮法》经卦卦名近于《归藏》。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1、《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於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胡厚宣:《說》張頷:《侯馬盟書叢考續》高明:《侯馬載書盟主考》朱德熙:《戰國匋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錫圭:《說“弜”》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詞量詞初探》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李學勤:《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張振林:《中山靖王鳥篆壺銘之韻讀》姚孝遂:《契文考釋辨證舉例》徐錫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徐錫臺:《探討周原甲骨文中有關周初的曆法問題》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與姚文合於一處)張政烺:《中山國胤嗣壺釋文》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孫稚雛:《中山王鼎、壺的年代史實及其意義》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林沄:《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姚孝遂:《商代的俘虜》李家浩:《釋“弁”》[日]島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紹著錄明義士舊藏甲骨的新刊二書》肖楠:《甲骨學論著目錄(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上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考釋》下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綜合研究》附:圖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於省吾:《釋盾》裘錫圭:《釋柲》李學勤:《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蕭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張永山、羅琨:《論曆組卜辭的年代》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林沄:《琱生簋新釋》商承胙:《秦權使用及辨偽》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李家浩:《戰國布考》孫稚雛:《天亡簋銘文匯釋》姚孝遂:《〈殷虛卜辭綜類〉簡評》賈平:《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日]松丸道雄:《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首发)王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底)一、专著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石印本1914年。

顾廷龙《古陶文孴录》,国立北平研究院1936年。

陈直:《关中秦汉陶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53年(中华书局2006年新版)。

金祥恒:《陶文编》,台北艺文书馆1964年。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年。

罗振玉、程敦:《秦汉瓦当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

王延林、徐谷甫《古陶字汇》,上海书店1984年。

西安市文管会:《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陕西省考古所秦汉室:《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

《中原文物》编辑部:《秦汉瓦当》,《中原文物》特刊之八1987年。

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

钱君匋:《瓦当汇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徐锡台:《周秦汉瓦当•周秦瓦当概述》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程学华、董虎利《秦陵徭役刑徒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荣宝斋出版1992年王镛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九•秦汉金文陶文卷》,荣宝斋1992年。

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刘秋兰:《秦代陶文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日]伊藤滋:《秦汉瓦当文》,东京金羊社1995年。

韩天衡:《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

周進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中华书局1998年。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傅嘉仪:《历代印陶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

古文字学阅读参考书目

古文字学阅读参考书目

阅读参考书目一、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 1965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 1979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 1971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 1956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 1981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 1980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 1985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 1985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 1983释甲骨文耤、羲、蟺、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 1988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 1959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 1985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 1929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58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 1959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5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 1977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1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 1983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释籑、纂、饡、纘、讚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 1938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 1964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 1976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1981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5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 1989战国“”(廩)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 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 1986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论“兵闢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2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 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释——兼释續、瀆、竇、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 1990、2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 1981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2、1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 1973、1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 1986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 1986、3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幣”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期 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 1983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 1898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 1928名原孙诒让自刻本 1905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 194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 1986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 1978、3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 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说王林沄《考古》1965、6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 1981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豊豐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10辑)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10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宋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以下是关于古汉语学习的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选择一本实用的训诂学教材。

选择一本关于“训诂学”教材、大纲一类的书,最好是正规大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尽管这类书的学术水准平平,但其针对性强,实在利于自学,且每节后还有思考题,更助于理解,比如北师大陈绂之《训诂学基础》。

此外,如能找到“训诂”专著亦可,如陆宗达之《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有新版)、洪诚之《训诂学》(见《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周大璞之《训诂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齐佩容之《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训诂学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内容大致相同。

其作用主要是让自己对训诂的渊源、训诂方法、训诂内容,以及一些训诂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这对日后文言文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们的作用。

二、选择一本好的文言文选本。

关于文言文的选本,自古及今,数不胜数,我个人首推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尽管有不少人对此书颇多非议,但我还是比较看重。

且不说此书选文广泛,篇幅适中,单就其流行之广便足以说明一切。

如何阅读此书,我认为正文固然重要,而其中的小字部分尤见功力,是阅读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则需要反复玩味。

其每篇之后都有一二句对本文的简短评析,这些评析依据传统,精准之至,是今天决计见不到的高论。

当然自学倘若仅靠这些小字,还远远不够,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方法,我一时想不起来,不知其他网友是否有高见。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今天市场上《古文观止》的版本很多,其中“今译”、“新注”一类占多半。

而这类书正是我最不看好的,并且也恰恰是这类书,把原书中的小字删去,自己再去作注解,可笑之至。

三、选择一本好的工具书。

市场上关于古代汉语辞典、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很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所以干脆一步到位,将《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社、湖北出版社合编)购回家。

《汉语大字典》是迄今对汉字收集、注解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该字典有多种版本:有分册出版(如“上中下”本、1-8卷本),也有单册出版(如“缩印本”),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择。

关于汉字性质的反思

关于汉字性质的反思

关于汉字性质的反思谢序华【摘要】关于汉字的性质,国内外众说纷纭,甚至已混淆了文字与非文字的界限,原因在于所依据的理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有缺陷,以及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存在盲目性和任意性.汉语和汉字的特殊性决定了汉民族不能以词为对象来创造以音表义的“表词文字”,所以凡是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为理论标准得出的有关汉字性质的观点都难以成立.汉字应该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遵循以形别义、形义统一的构形原理,依物构形而又以字形直接指称客观事物来记录思想的表形文字.【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4(012)002【总页数】7页(P77-83)【关键词】汉字;性质;符号说;缺陷;原因;影响【作者】谢序华【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41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一、引言汉字性质是汉字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其他相关理论的正误得失,影响到怎样认识汉字、使用汉字、汉字教学以及汉字规范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至关重要。

近百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汉字的性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已混淆了文字与非文字的界限。

造成这种混乱不堪研究现状的根源,主要就是把“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汉字研究的基本理论。

我们认为,这很值得反思,有必要进一步展开论述。

下面先列举关于汉字性质的主要观点,评析各类观点的理论依据及其得失,从而找出造成混乱状况的根本原因及其危害,然后分析“符号说”本身的缺陷,最后从汉字和汉语的实际出发,阐明“符号说”为什么不适用于汉字研究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汉字的性质。

二、关于汉字性质的观点述评最早把世界文字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文字系统,将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的,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汉字是记录“词所表达的观念”的符号。

他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夏渌:《学习古文字散记》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常玉芝:《说文武帝——兼论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刘宗汉:《释七、甲》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陈永正:《释》5、《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赵诚:《墙盘铭文补试》张政烺:《哀成叔鼎释文》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张颔:《韩锺鐱考释》伍仕谦:《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一)》孙稚雏:《保卣铭文汇释》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字说》(二十七则)饶宗颐:《中山君考略》陈邦怀:《战国楚帛书文字考证》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文字之认识和发展》于豪亮:《古玺考释》马国权:《缪篆研究》李裕民:《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曾宪通:《楚月名初探——兼谈固墓竹简的年代问题》6、《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胡厚宣:《重论“余一人”问题》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林沄:《甲骨文中的方国联盟》常正光:《殷历考辨》肖楠:《试论卜辞中的师和旅》张政烺:《释》管燮初:《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胡澱咸:《甲骨文字考释二则》张亚初:《甲骨金文零释》夏渌:《学习古文字随记二则》邨笛:《卜辞考释数则》黄锡全:《甲骨文“”字试探》沈建华:《甲骨文释文二则》赵诚:《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陈炜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日]伊滕道治:《有关语词“”的用法问题》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谢济:《武丁时另种类型卜辞分期研究》于秀卿、贾双喜、徐自强:《甲骨的凿钻形态与分期断代研究》[日]松丸道雄:《甲骨文伪造问题新探》徐锡台:《周原卜辞十篇选释及断代》田宜超:《“王以我单勿卜”解》7、《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于省吾:《释黾、》孙常叙:《则、法度量则、则誓三事试解》李裕民:《古文字考释四种》张亚初、刘雨:《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商承祚:《中山王鼎、壶铭文刍议》黄盛璋:《中山国铭刻在古文字、语言上若干研究》于豪亮:《墙盘铭文考释》孙稚雏:《竝果戈铭释》何琳仪、黄锡全:《簋考释六则》李学勤、郑绍宗:《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刘启益:《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殷涤非:《楚量小考》周世荣:《货币帛书文字丛考》王永光:《介绍新出土的两件虢器》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商志:《说商亳及其它》李先登:《河南登封阳城遗址出土陶文简释》饶宗颐:《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郑良树:《从帛书〈老子〉论严遵〈道德指归〉之真伪》曾宪通:《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杨五铭:《西周金文被动句式简论》8、《古文字研究》第八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于省吾:《释能和以及从的字》陈邦怀:《商代金文中所见的星宿》朱德熙:《古文字考释四篇》姚孝遂:《〈禦鼎〉辨伪》马国权:《金文札记二则》连劭名:《〈史墙盘铭文〉研究》孙稚雏:《蔡侯墓器摹本》黄盛璋:《平山战国中山石刻初步研究》李零:《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殷涤非:《卢金与龟币》李先登:《孟广慧旧藏甲骨选介》胡振祺注释、李梅贞摹拓:《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收藏的甲骨》[日]松丸道雄:《日本散见甲骨文搜汇(六)》[日]岛邦男:《卜辞上父母兄子之称谓》[日]岛邦男:《贞人补正》[日]前川捷三:《关于午组卜辞的考察》田凤岭编:《新中国金文目录表》《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勘误表9、《古文字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姚孝遂:《牢、考辨》高明:《武丁时代“贞卜辞”之再研究》[加]许进雄:《甲骨文所表现的牛耕》[日]高岛谦一:《问“鼎”》[美]夏含夷:《释“禦方”》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陈炜湛:《甲骨文研究的过去、现状及今后的展望》刘启益:《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于豪亮:《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伍仕谦:《王子午鼎、王孙诰钟铭文考释》周永珍:《释康侯簋》陈连庆:《敔簋铭文浅释》戴尊德:《芮城柴村铜器铭文考释》陶正刚:《陈公孙父旅瓶考》刘彬徽:《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何琳仪、黄锡全:《啟卣、啟尊铭文考释》王文耀:《曾侯乙钟铭文之管见》孙稚雏:《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续)》[澳]巴纳:《研究金文族徽的一种新方法及其重要成果》徐自强、张亚初、刘雨:《北京图书馆所藏青铜器铭文拓本汇编序》陈邦怀:《两周金文韵读辑遗》10、《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于省吾:《释两》罗福颐:《龙字私议》张政烺:《殷契字说》曾宪通:《说繇》陈世辉:《释——兼说甲骨文不字》滕壬生:《释》蔡运章:《释》王克林:《释“厙”》单周尧:《说“皇”》裘锡圭:《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夏渌:《学习古文字琐记二则》李裕民:《古字新考》洪家义:《令命的分化》刘宗汉:《金文札记三则》马国权:《鸟虫书论稿》严学君:《循义定音,循音统形——释字要则》饶宗颐:《曾侯乙墓匫器漆书文字初探》姚汉源:《鄂君启节释文》郝本性:《寿县楚器集脰诸铭考释》殷涤非:《“者旨於赐”考略》黄盛璋:《试论战国秦汉铭刻中从“酉”诸奇字及其相关问题》周世荣:《湖南出土战国以前青铜器铭文考》汤余惠:《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朱活:《释篇——兼谈刀背文字》吴振武:《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孙常叙:《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赵诚:《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杨五铭:《西周金文联结词以、用、于释例》徐中舒:《数占法与〈周易〉的八卦》张亚初:《殷虚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郑良树:《竹简、帛书与校雠学、辨伪学》周策纵:《一对最古的药酒壶之发现》[日]好并隆司:《辕田再考》11、《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罗福颐:《临沂汉简分类考释序》罗福颐:《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罗福颐:《读〈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质疑》罗福颐:《临沂汉简通假字表》罗福颐:《偻翁一得录(节选)》罗福颐:《史印新证举隅》罗福颐:《封泥证史录举隅》罗福颐:《密章小考》罗福颐:《偻翁印话》罗福颐:《商代青铜器铭文确徵例证》罗福颐:《青铜器铭文中之避讳》罗福颐:《对〈商周彝器通考〉某些器物定名和用途的商榷》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罗福颐:《〈汉书新证〉书后》罗福颐:《小校经阁金文伪铭录目》罗福颐:《汉栻盘小考》12、《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张政烺:《释因蕴》裘锡圭:《释殷虚甲骨文的“远”“”(邇)及有关诸字》赵诚:《诸探索》姚孝遂:《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陈炜湛:《“侯屯”卜骨考略》齐文心:《商殷时期古黄国初探》于省吾:《释古文字中的字和工册、弜册、豆册》马承源:《说》林沄:《豊豐辨》刘宗汉:《释貯辨疑二则》王世民:《记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我国殷周铜器》刘启益:《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郘编钟的重新研究》张亚初:《宋代所见商周金文著录表》饶宗颐:《妇好墓铜器玉器所见氏姓方国小考》张光裕:《记述几篇伪作的邾公华钟铭文》王人聪:《蔡侯考》朱德熙:《释桁》李学勤:《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黄盛璋:《新出战国金银器铭文研究(三题)》李家浩:《盱眙铜壶刍议》高明:《楚缯书研究》陈世辉:《〈诅楚文〉补释》管燮初:《上古汉语序数词组结合方式的历史演变》曾宪通:《〈观堂书札〉考订》[美]倪德卫:《〈国语〉“武王伐殷”天象辨伪》13、《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姚孝遂:《〈殷契粹编〉校读》林沄:《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研究》林小安:《武乙文丁卜辞补证》彭裕商:《非望卜辞研究》张亚初:《商代职官研究》[美]吉德伟:《中国正史之渊源:商王占卜是否一贯正确?》[美]夏含夷:《早期商周关系及其对武丁以后商王室势力范围的意义》伍仕谦:《怎样认识甲骨文字》徐锡台:《试释周原卜辞中的字》连劭名:《读周原出土的甲骨刻辞》张政烺:《夨王簋盖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李学勤:《班簋续考》陈连庆:《晋姜鼎铭新释》孙稚雏:《长甶盉铭文汇释》王慎行、王汉珍:《乙卯尊铭文通释译论》唐复年:《辅师簋三考及断代》刘彬徽:《湖北出土两周金文国别年代考述》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刘启益:《再谈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西周铜器断代——读〈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后记》尹盛平:《“帝司”与“司母”小考》尚志儒:《郑、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讨》陈初生:《需考》刘翔:《簠器略说》柯昌济:《读〈金文编〉札记》14、《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