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及其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实践取向与逻辑成分

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实践取向与逻辑成分
发展 之路 。在 教育 学 史 中 , 一 般 认 为 夸 美纽 斯 是 独 立 教育 学 的奠基 人 , 赫 尔 巴特 是 科 学 教 育学 的奠 定 人 。其 实 , 他们 都 只是 一 个 代 表 人 物 。教 育 学 的独 立 化 和科学 化在 当时 有 着 强烈 的 现实 必 要 性 , 那 个


教 育 学 历 史 发 展 中的 实践 取 向 问题
如果 把教 育 学 理解 为一 系列 有 关 教 育 的 陈 述 ,
具体 而言 , 这个 时 期 的教 育 学 也 主 要 分 为不 同 的两
种类型, 即“ 教 育经 验 与 教 育 思 想 , , _ 。教 育 经 验 是
特定教 育 实践 的反 映或 总结 , 总体 上 具有 直接性 、 模 糊性 和零 散性 的特 点 。 随着 学 校 教 育 的发 展 , 人 类 对教 育 的认识 也 可 以逐 渐 系统化 、 体 系化 , 教 育思想
开始 出现 了。此 时有关 教育 的陈述之 所 以能够 称 为 教育 思想 , 主要 是 因为 此时 对教 育 的陈述 , 一方 面 主
要从 教育 与社 会 的关 系角度 理性 思考 教育 的作 用 和 目的 , 另 一方 面主 要从 某 种 认 识 论 或 心 理学 来 理 性 思考 教 育 的 过 程 和 活 动 o [ 3 3 在这个方面 , 中 国 的孔
论 述应 属 于此 类教 育思 想 的层次 。从 教育 学发 展 的 取 向来 看 , 此 时的 教育 学 有 着 非 常 明显且 直接 的实 践取 向, 为教育 实践 确立规 范是早 期 “ 教 育学” 类
型—— 教 育经 验 和教育 思想 的核 心追 求 。
不 同的 阶段性 特征 , 如何 认 识 教 育 学 的发 展 历 史 是 每一位 深 思 教 育 学 发 展 问题 的人 都 非 常 关 注 的 问 题 。在众 多 的认识 方 式 中有一 种线 索应 该是 非 常关 键 的, 即教育 学在 发 展 目标 上 如何 定 位 其 与 教 育 实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l 5 1
法 称之为 “ 后现代 知识 型” … 在这 种 知识 型 的视 。 野 里 , 何 知识 都是 存 在 于一 定 的时 间 、 间 、 任 空 理 论 范式 、 值体 系 、 价 语言符 号等 因素之 中 。激进 的 建 构主义 在知识 观 立场 上 走 得更 远 , 名 的激 进 著 建 构主义 者 Gaes l 为书本 中的知识 只是 符 l red认 s f 号, 它只有 与个人 先前 的经验建 立联 系才有 意义 , 真 正的知 识 是 个 人 对 符 号 赋 予 的意 义 。 因 此 , 在他 们看来 教育 理论 应 该 是个 体 性 的 , 存在 于 人 脑 中有 意 义 的 知 识 体 系 , 不 是 外 在 于 人 脑 的 而 “ 公共 理论 ” 。恰 恰 是 因 为所 谓 真 理 性 的教 育 理 论 , 得教师 教育 变得单调 、 使 僵化 、 刻板 , 至违 背 甚 了人性 , 离 了教 育实践本 身丰 富的 内涵 , 抽 扼杀 了 教育过 程 中人 的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
等实践 教学 环节 , 别 要 加 强专 业 实 习和 毕 业 实 特 习等重 要 环 节 ”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 江 省 财 政 厅 浙
收 稿 日期 :0 1 40 2 1 - -2 0
作者 简 介 : 一 钢 ( 9 5一) 男 , 江 绍兴 人 , 江 师范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林 17 , 浙 浙 教育 学 博 士 。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 青 年 项 目“ 师 个 体 理 论 与 教 育 实践 关 系 的 研 究 ” 0 J 8 0 3 ; 江 省 新 世 纪 高 等 教 育 教 教 (8 C 80 7) 浙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创 新 ” Z 00 7 教 (C90 )

2022教育热点问题

2022教育热点问题

2022教育热点问题2022年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分类号G40-01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对于这个转轨的实质,教育理论界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就导致目前素质教育从概念到具体操作都出现见仁见智现象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异化现象。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质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关于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作过不同的论述。

我国孟轲在《孟子.尽心篇》中最早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中庸》上说:“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文,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卢梭则认为:“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教育而成。

”裴斯塔洛齐更是明确提出: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苏联巴拉诺夫等认为:“教育就是形成个性的一个因素。

教育就是人们想用某些手段达到一定目的,即发展和形成受教育者的一些特定品质。

”综上先哲们教育实质的观点,尽管渗有他们各自的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反映着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他们的论述却集中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上,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个体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包括知识技能、文化涵养、心理品质等的“合金”就构成了个体的素质,所以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培养个体的素质,即素质教育。

二、“应试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异化现象所谓“应试教育”,是指那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要求,以应试为学习的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训练活动。

“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1.不平等性。

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3篇)

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实践中涌现出许多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

二、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分析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一方面,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增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不断优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如教材编写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

2.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成为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

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评价体系等。

3. 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分关注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

因此,教学评价改革成为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

教师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待遇不公等。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

教师需要关注自身专业成长,积极参与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实践取向模式具体主张

实践取向模式具体主张

实践取向模式具体主张“实践取向”模式具体主张的核心理论问题,是解决教师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这就需要避免两个错误的偏向:一是将实践认识化,以教育理论的学习咨代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二者各行其是;二是将实践技术化,忽视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认为实践取向就是单纯的“技术操作”,将教育教学视为一个技术工种。

如上所述,对“实践取向”的正确理解应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自由自觉的行动过程,它以实践为旨归,而以理论为前提。

“实践取向”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实践取向不是理论知识的对立面。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以具有生命力和教育根本意义的“实践”作为起点和本质的价值追求,这里的“实践”指的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和现象学意义的“实践”,并不是要“把实践变成缺乏理论和学术素养的简单操作”。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是将小学教师的有效培养纳入教育实践的特有视角和维度中去审视和践行。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不是理论的合理应用和技术的简单操作,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仅仅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和桥梁。

这里的实践指的是反思性实践”,是伴随着思维和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反思性、包容性、体验性和生成性的活动。

由于教育实践情境的复杂性、无序性和不确定性,教育理论的概念、规则和原理无论怎样丰富也不可能穷尽教育实践中的情境,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境在实践中自我体验、感悟、反思、生成和建构。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有机融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形成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反省性的态度。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自觉地对教育理论进行感知、选择、检验和修正,再把经过反省和升华的教育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去,进而建构实践性知识和形成实践性智慧。

也就是说,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是营造师范生的新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生活的方式,培养具有一定反思性实践潜质的小学教师,而具有反思性实践品质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具有内在的丰富的教育思想的人。

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通过教育来培养新一代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学理论的意义与作用教育学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抽象、归纳和概括,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教育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学习规律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密切相关。

它帮助人们对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开展。

首先,教育学理论提供了对教育目标的科学分析和提炼。

通过研究教育目标,教育学理论能够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例如,教育学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体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育方法是教育实践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学理论通过对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例如,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育学理论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同时也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检验和完善。

教育学理论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学理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数字化教育”、“在线教学”等新理念和方法,为教育实践的改进和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理论的挑战和促进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理论的落地与实施,真正体现教育学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理论的挑战和促进,使教育学理论能够与时俱进,与实际相结合。

教育教学实践热点论题(3篇)

教育教学实践热点论题(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热点。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背景、意义、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1.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政策推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促进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地域、时间等限制,为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3. 培养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4. 优化教育管理。

信息技术可以助力教育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挑战1.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难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度不够。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合。

3.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共享机制不完善,制约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 家庭和社会环境制约。

部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持保守态度,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四、对策1.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2.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其主要内容是探究教育的本质、原则、方法、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就教育学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通过分析教育学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读者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供帮助。

一、教育学的概念和内涵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科学,它研究的是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效果。

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从人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出发,通过方法和教育思想的研究,在揭示教育本质的同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学的内涵也很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的个人发展,还包括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

因此,教育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广,涵盖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2.教育学不仅研究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还研究其目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等方面。

教育学旨在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同时也研究教育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意义。

3.教育学强调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推动,尤其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罗克的行为主义教育等,都是教育学的重要代表。

然而,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主要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

教育学最初是作为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立的。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其与人类社会、文化、道德等关系的学科,奠定了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教育学学派逐渐形成。

如德国的赫尔巴特(Herbert)提出了“教育是永恒的,学校只是暂时的”的思想,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学以致用”、“体验的教育”等思想,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大教学实践观点(3篇)

十大教学实践观点(3篇)

第1篇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加强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七、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

八、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九、提高自身素质,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师德修养等。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叶澜《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圣才出品】

4.1复习笔记一、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透析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问题看似抽象、宏观,其实它渗透在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教师对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走向自觉的开始。

(一)学校教育实践中渗透着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1.从日常的教学工作来看教师对教材内容育人价值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取向,都暗含着教师对学生培养观念的认识。

2.从每一所学校整体改革来看学校改革的目的及改革方向;校长如何判断、选择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如何具体策划学校的发展;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如何实现不同年级教育的独特价值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3.从区域性的教育变革乃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改革与发展来看不断提出、推进着的各种教育改革,同样包含着国家教育决策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与取舍,并通过政策、管理而真实地推进着教育改革。

因此,教育者要仔细地解读区县、省市、国家的教育政策,从中感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

(二)透析学校教育价值取向1.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1)作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选择的主体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他们在对学校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自觉选择。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实践中的学校教育整体,它是渗透在学校教育之中,直接决定学校教育运作方式与实践形态的人的价值取向。

(3)从研究方式来看,价值取向是人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深刻“自觉”基础上的。

2.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1)“教育活动是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的。

任何教育活动决不可能摆脱价值的影响。

不存在没有价值取向的、中性的教育活动。

(2)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回避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客观真理、规律的方式为自己的学校教育实践寻找庇护力量,同样是在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

“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的“实践取向”

“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的“实践取向”

“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的“实践取向”摘要:班主任工作课程是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规律和师资培养的必需。

坚持该课程的“实践取向”的具体表现是:专业精神的教育、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能力的提升都要服务于教育实践,取之于教育实践,得益于教育实践,为学习者创设耳濡目染,习得感知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班主任课程;实践取向;教育案例;情景体验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33-02在教师教育中坚持“实践取向”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很强,“班主任工作”的课堂教学要贴近教育实践:培养目标要与见习研习阶段一致,着眼于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训练,增强学习者从教的责任感和自信力;教学内容上要以一线教育案例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贴近当今的教育现实;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教学方法。

简言之,体现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一、以教育实践故事哺育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指从教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努力程度及其成效。

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决定班主任对本职工作的看法、行动、兴趣、动机、投入的程度及其情感或情绪的体验。

因此,教师教育要将培养未来教师具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责任心,强化其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感作为首要任务。

事实证明,对教育工作的价值有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光荣感和使命感,教育动力持久,教育积极性饱满,是优秀班主任的共同特征。

他们热爱班主任工作和每个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乐此不疲,正如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那样,把不当班主任视为“吃了大亏”。

因此,在班主任课程建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是教学的贯穿线和终极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树立班主任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愿望,引导学习者带着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和情感投入课程学习。

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分析

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分析

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分析一、前沿问题的本意及特点汉语中“前沿”是较晚才开始使用的词汇,为前部、边沿的意思,引申为学术研究中最新的、最领先的领域。

具体来讲“,前”原意为人坐在船上前行《,说文解字•止部》中有“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

“前”字意思较为丰富,有“前进、往前走”“,引导”,“切近、跟前”等义,是与“后”相对的方位词,同今义的“先”、“进”等。

“沿”原意是顺流而下,《说文解字•水部》中有“沿,缘水而下也”。

现有“顺流而下”“,承袭、因循”“,边、岸”等意思。

从两个字的本意来看“,前”是相对于“后”而言的,而“沿”是相对于“中心”而言的。

在英语中,“frontier”一词被译为“前沿”,可同时作名词和形容词解。

作为名词用时有如下四层含义:一是边境、边疆;二是开发地区的边缘、边远地区;三是知识或前沿、新区域;四是堡垒、要塞。

作形容词讲时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境的、边境的、边疆的;二是探索的、开拓的。

此外,据《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前沿”比喻科学研究中最新或最领先的领域。

可以看出“,前”和“沿”是一个并列词组,前沿问题之“前沿”指处于某事物的前端、边缘,既表示方向的先导、指向性,又表示位置的边界、边缘。

“前沿”一词兼具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诠释,所谓的“前沿”都是基于一定比较而作出的判定,具有一定的限定性、相对性,即用来表述“××的前沿问题”或“××的前沿性”,前者用作名词,后者用作形容词。

基于以上分析,“前沿问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代性。

前沿问题之所以成为“前沿”,在于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具有先导、引领作用。

二是价值性。

前沿问题一般是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这一价值可能是理论上的,也可能是实践中的。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可能引起范式上的科学革命或解决学科在实践应用中的重大难题。

三是紧迫性。

从问题的紧要情况来讲,前沿问题一般具有紧迫性,对实践问题而言,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分析(3篇)

教学实践中热点问题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育公平问题1. 问题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公平和教育成果公平三个方面。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市地区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

(2)优质教育资源集中。

名校、重点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3)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则面临更多的教育困境。

2. 解决策略(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分配,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完善教育政策。

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质量问题1. 问题分析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偏离实际。

(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2. 解决策略(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相符。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评价学生。

论研究生评价的问题及实践取向

论研究生评价的问题及实践取向

论研究生评价的问题及实践取向[摘要]“学术化”取向的研究生评价因过于注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而表现出不适应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透视现行研究生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建构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是顺应国际研究生评价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评价问题实践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较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也陆续出现了就业难问题,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频遭质疑,而作为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评价也成为争议的焦点。

综观当前我国关于研究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可发现,目前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现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尤其是还未建立起与扩招相适应的新的评价体系。

由此,探讨当前研究生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深入解析问题之成因,建构研究生评价的应有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评价问题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规定: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之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评价均依照此规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一)评价目标的滞后性现行研究生评价主要以鉴定性评价、奖惩性评价为旨向。

它是一种面向“过去”的鉴定性评价,其结果用于检测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和为升学、毕业提供事实依据,而不是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以促进研究生改进学习策略和发展方式。

显然,它很难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无法关注学生的“未来”,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研究生质量标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

走向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学

走向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学
教 育 的 发 展 实 践 服 务 , 须 从 学 科 建 设 的 高 度 切 人 , 义 的 意 识 形 态 。 “ 何 确 有 建 树 的 理 论 总 是 具 有 地 必 任 立足于 “ 实践 出发 ” 建 设我 国的高 等 教育 学 , 从 来 最 缘 性 的 , 就 是 说 , 总 是 产 生 于 特 殊 的 、 体 的 环 也 它 具
【 关键词 】 理论联 系实践
高等教 育学 学科建设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3 8 1(080 01 0 0 — 48 20 )2— 06— 4 0 【 作者简介 】 王建华 , 南京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副研 究员、 育学博士。江苏 南京 209 教 107
从 目前 在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学 学 科 建 设 中 , 论 与 发 ”的高 等 教 育 学 ? “ 实 践 出 发 ”的 高 等 教 育 学 又 理 实 践 的 脱 节 某 种 意 义 上 已 经 成 为 学 科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包 含 哪 些 具 体 的 内容 呢 ? 巨大 “ 颈 ” 对 此 问题 学 界 早 有 关 注 , 曾做 过 一 瓶 。 也 些 局 部 性 研 究 。 当然 , 果 我 们 放 宽 视 界 , 教 育 学 如 在
系 同 样 受 到 极 大 的 关 注 。 最 近 , 学 者 著 文 论 证 国 高 等 教 育 学 的 学 科 建 设 同 样 具 有 深 刻 的 指 导 意 有
“ 向从 实 践 出 发 的 社 会 科 学 ” 按 此 命 题 提 出 者 义 。 作 为 一 种 学 科 方 法 论 , 理 论 联 系 实 践 ” “ 论 走 。 “ 、理
维普资讯
l 6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教育热点现象分析【现象一】关于新课程理念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不缺理念,只缺行动;于是,有人提出来:我们不缺理念,只缺信念。

【参考答案】:1、【分析】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人士也认为,新课程理念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了,什么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倾听、个性化解读等等,然而,我们回头再看我们的常态课堂,却发现,在常态下的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学习杜郎口、东庐、洋思、后六之后,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做法很好,但不切实际。

于是,便没有了下文。

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办,针对自己的情况有没有进行具体认真的分析,有没有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操作方案和方式,是不是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做改革,都是一团雾水。

(2)课堂教学过程中,两头翘的现象时不时地出现。

要么是课堂灌输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要么是教师主导作用几乎无所适从。

有的课堂上传统的优秀的讲授、示范教学受到了冷落,出现了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无意义的对话和活动;有的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作用得不到重视,教学结构显得十分单一;有的课堂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忽视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很不深入,也就停留在学习阶段,没有真正的消化与吸收。

也就是说,这是别人给你的,不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2、【建议】:(1)只有真正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术的关系,将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的基本方法融为一体,才能收获行动化理念,从源头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真正的理念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

(2)需要认真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对接的关系,剔除呆滞僵化封闭的东西,辅之于灵动进步开放的改革手段。

(3)必须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组织。

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制度建设需要纠转有计划无落实或者有形式无实质现象,注重教学问题的针对性主体性系列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课程安排
• 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学 • 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 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中小学校本研修策略
理解“教育”
西方对教育的理解
• 英语的教育:Education • 拉丁文educare • Educare来自educere • Educere由前缀e+词根ducere • Ducere是“引导”的意思 • 教育学:Pedagogy (教学法)
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及其 热点问题
专业学习的两条路径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 教育的三种境界:教育的经验境界-教育的科学
境界-教育的艺术境界
• 教师与教育学、作为教师提高教育效能
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 是一个拙劣的教师。 教师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学意向?
What 什么是 教育
Why 为什么 教育
Who 谁教育/受
教育
教育学自身的问题
How 如何教育 (教什么、 怎么教)
Where 在哪里 (什么条件下) 教育
……
教育名著——推荐读物
• 柏拉图《理想国》 • 卢梭《爱弥儿》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 洛克《教育漫话》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