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饮食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美食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美食和饮食文化也有着世界闻名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期的美食和饮食文化都各具特色,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以朝代为线索,带大家一起回顾中国历史上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1. 夏、商、西周时期:以粗粮为主的简朴饮食在夏、商、西周时期,中国的饮食以粗粮为主,包括大米、小米、黍米等谷物。

人们主要通过煮粥和蒸食糕点的方式来进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还相对简朴,注重尊重自然,追求天地之间的和谐。

2. 春秋战国时期:地域特色凸显,食材与烹饪技艺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区文化的碰撞,春秋战国时期的美食文化开始显露出多样性。

各个地域的美食特色逐渐形成,例如鲁菜、川菜、粤菜等,独具风味。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烹饪家,如《孟子》所记录的战国名厨明夷君、《吕氏春秋》中的召陵氏。

他们对烹饪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菜式和烹饪方法。

3. 秦汉时期:宴会文化的兴盛与美食享受秦汉时期,中国的宴会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

这个时期的宴会规模宏大,菜品繁多,注重美食的享受。

汉代的文献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美食的记载,如《食经》、《河图洛书》等。

这些文献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宴会菜谱和烹饪技艺,使得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名菜的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名菜相继涌现,为中国美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江苏菜的创始人陆羽。

陆羽所著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当时还有许多有名的烹饪大师,如淮南王刘安、南北朝时期的阮籍等,他们的作品和菜谱成为了后世美食文化的重要参考。

5. 唐宋时期:宫廷御膳和民间美食的并存唐宋时期,中国美食文化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

宫廷御膳和民间美食并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充满魅力的食文化景观。

唐代著名的饮食文化作品有《酉阳杂俎》、《食品录》等,宋代的美食文化作品有《续食品录》等。

汉文化资料--三国魏晋南北朝饮食

汉文化资料--三国魏晋南北朝饮食

器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美食日盛,旧有的食器改制或隐退,新的食器不断出现。

如三忠鼎、鬲、簋、簠、方彝、卣、觥、爵、盉、觚、觯等饮食器已完全消失,而另一些器具却大为兴盛,如壶,春秋时的莲鹤方壶,形体高大,壶盖四周有莲瓣两层,中央立一振翼长鸣之鹤。

壶身上饰有蟠曲龙纹,旁有两镂孔龙形大耳。

圈足下双兽匍匐。

此壶构思精美巧妙,一改商周以来庄重、静态的器具风格。

体现了社会处于巨变中的风貌。

灶具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注意道风、排烟的台式土灶,并有铜炉出现。

周代的一系列礼器这时已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礼器的体量也逐渐减少,所以这一时期的食器体量比较适宜,更加接近实用,以实用为其首先考虑的功用。

此外,由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铜器、漆器的大量使用,所以这时器具制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器具工艺更加精细,各种图案纹饰更加形象逼真,这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到了汉代,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融合了前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所以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品种齐全。

中国饮食的器具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在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是各种饮食器具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全部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食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并且每一套餐具,都讲求完整搭配。

其次是分工精细。

各种食器定型完备,杯盘碗碟、锅盆盂瓮,品种齐全,功用完备,如饮器,就有盛汤之勺和匙、盂,饮器以大小功用的不同,有盏、杯、盅之别,可见其各司其责、分工明确。

再次是轻巧精致。

在春秋战国时代体量适宜的基础上向着更进一步,向前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生活化,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食器变得更加精致,从史书记载看,当时的食器非常讲究“雕文雕漆”。

此外,这一时期的食器还表现为其制作材料完备。

一方面是青铜器逐渐减少,而被漆器、瓷器所取代。

到了东汉,瓷器不断成熟,玻璃质的盘、碗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青铜器的逐渐隐退,战国时出现的铁已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到了饮食器具的制作,铁釜、铁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

标题: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如:“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管子·重令》)“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粟菽,是以粟菽多而民足乎食。

”(《墨子·尚贤中》)“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如《盐铁论·散不足》:“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过去食用麦子也是采用粒食方法,直接煮成麦饭食用,不易消化。

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粒食就改为粉食,可以蒸煮成各种各样的面食,既可口又易于消化,极受民众的欢迎。

小麦又是一种越冬作物,可以和粟等粮食作物轮作,提高复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是解决青黄不接之时的重要口粮,于是在汉代就得到政府的重视,大力推广种植。

《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书汉武帝说:“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建议汉武帝令大司农“使关中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其后,轻车都尉、农学家汜胜之又“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1)东汉安帝时也“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

孟子饮食小故事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提倡“民以食为天”,强调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饮食的小故事,领略这位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故事一:孟子与梁惠王论饮食梁惠王曾问孟子:“寡人听说,圣人饮食必有礼法,是这样吗?”孟子回答:“君王所言极是。

饮食之事,关系重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饮食得当,身体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安定。

”孟子接着说:“圣人饮食,注重营养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都要搭配得当。

而且,圣人饮食有度,不浪费一粥一饭,珍惜食物,这也是对天地、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梁惠王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在国内推广孟子关于饮食的教诲,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二:孟子教子饮食之道孟子有一个儿子,名叫孟仲。

孟仲小时候,孟子就教他饮食之道。

孟子说:“饮食要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偏食挑食。

食物要新鲜,烹饪要得当,这样对身体才有益。

”有一天,孟仲在朋友家吃饭,主人上了一道菜,味道鲜美,孟仲忍不住多吃了一些。

回家后,孟子问他:“今天的饭菜如何?”孟仲说:“味道很好,我多吃了一些。

”孟子教导他:“虽然美味,但也要适量。

过量饮食会损伤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孟仲听从父亲的教诲,从此饮食有度,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故事三:孟子提倡素食孟子在饮食方面,提倡素食。

他认为,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对动物的仁爱。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素食,既能满足身体所需,又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孟子的饮食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圣人关于饮食的智慧。

他强调饮食要有度、营养均衡,提倡素食,尊重生命。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一、稀食阶段:距今最早的时代,人们主要以野生动物和野菜为食。

二、农耕阶段:从大禹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农耕社会,普遍采用熬煮方法,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并逐渐发展出不少烹饪技巧,形成原始的饮食文化。

三、炊火阶段: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发展出炊火文化,把烧烤作为主要的饮食方式,也就是“凉拌”的诞生。

四、烧烤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汉朝,烧烤文化得到发展,引入了烤肉、烤鸡、烤鱼等烧烤烹饪方式,形成了烧烤文化。

五、炒菜阶段:进入唐朝后,炒菜文化逐渐成熟,出现了“炒菜”“烹调”“配菜”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形成了炒菜文化。

六、烹饪阶段:宋朝以后,烹饪文化得到发展,出现了“烹调”“宴席”等多种新的烹饪方式,并随着汉朝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至此完善。

食品营养与检测《春秋战国习俗史之饮食习俗》

食品营养与检测《春秋战国习俗史之饮食习俗》

春秋战国习俗史之饮食习俗(一)消费生活观念食其宜,习其居,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物质崇尚追求密切联系,毫无疑问,也就自然有其相应的各类消费生活观念和种种的价值运操范畴。

春秋时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厚,一些明智的统治者,对于物欲过奢风气所潜伏的危机有所警觉,有把食用适度与政平人和相提并论。

晏子相齐," 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卵)、苔菜" ①,并自持一种饮食消费观:"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具体说来,就是"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婼洩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②。

即为政同如饮食口味之求,总以中和不过度度为要。

墨子还提出,圣王为政," 食不可不务,用不可不节" ③,饮食之法,"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①。

但是与这种强调节制的食政意识和消费生活观念相对立的,却另有一种讲究" 五养" 的尚奢消费观之标榜。

《荀子•礼论》云:礼者,养也。

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

椒芬苾,所以养鼻也。

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

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

疏房檖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这是战国时的养欲标准,显然比之春秋④《荀子•大略》。

⑤《仪礼•士相见礼》。

①《韩诗外传》卷九第十八章。

①《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②《左传》昭公二十年。

③《墨子•七患》。

①《墨子•节用中》。

时上层社会那种" 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 ②,更有过之而无所不及,与节用尚俭也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不过,这一时期还有一种从" 五养" 而脱颖出的" 养道" 消费观,颇发人深省。

《吕氏春秋•孝行》云: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与健康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与健康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与健康文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饮食习俗和健康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特点。

在这个时期,许多美食被发掘和创造出来,成为了后世的传统美食。

比如,齐国的“九鼎鲜”是齐国贵族的饭菜,它以豆腐、鸭肉、山药等食材为主要成分,烹制精细,味道鲜美,成为了当时的顶级美食。

其他如晋国的“黄珠糕”、鲁国的“荀粉”等也都是当时的特色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是当时贵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当时饮食习俗的一种体现。

其次,饮食习俗和健康文化的结合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意饮食的健康问题,并且开始形成一些饮食养生的理论。

例如,齐国的大夫荀罗的《食医简方》就专门论述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他认为吃五谷杂粮可长寿,熬粥可保健康,每天喝酒不宜过量。

这些理论不但影响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为后世的中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种植和使用各种新的食材,如大豆、花生、香菜等。

同时,烹饪技术也得到了突破,人们开始炒、煮、炖等多种烹调方式,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和健康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尤以齐国最为突出,人们沉迷于饮食享乐,过度追求繁华夜生活。

一些贵族甚至沉溺于酒色之中,导致了身体健康的下降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因此,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和健康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需要注意饮食和健康的平衡。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和健康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特点,也对后世的饮食习俗和健康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饮食文化的精华,找到平衡饮食和健康生活的最佳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烹饪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而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进行探讨,带您一窥当时的美食世界。

一、饮食文化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社会发展迅速,各国纷争不断。

这个时期不仅见证了诸多国家的兴亡,同时也孕育了许多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

在这个时期,饮食已经不仅仅是生存的需求,更是社交、文化乃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饮食文化的特点1、讲究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食材的选择非常讲究,追求天然、新鲜、高品质的食材。

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也影响了他们对于食材的选择。

同时,人们对于烹饪的方法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注重保留原汁原味,尽可能地展现食材的原本特色。

2、饮食的社交和仪式性在春秋战国时期,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社交和仪式性的重要方式。

人们常常借饮食之机,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风采。

举办宴会、赴宴应酬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对于酒席场合的准备和礼仪也十分讲究。

3、有独特的饮食禁忌和习俗与现代餐桌文化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饮食禁忌和习俗。

比如,在酒席上,人们常常会遵循特定的酒令和饮酒规则,有着严谨的礼仪和流程。

同时,对于食物的摆盘和搭配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和禁忌。

三、烹饪技巧的发展1、煮、炊、烤、蒸等烹饪方法的多样化春秋战国时期,烹饪技巧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创新。

人们开始利用石器、陶器等工具进行烹饪,并且掌握了煮、炊、烤、蒸等多种烹饪方法。

不同的烹饪方法使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2、调味品的应用和研发为了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将各种调味品应用于烹饪中。

在这个时期,酱油、醋、盐等调味品逐渐成为人们烹饪的必备物品。

同时,人们还尝试着使用各种香料和草药来增添食物的香气和魅力。

春秋战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的食品与饮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食品与饮食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食品与饮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饮食结构、饮食礼仪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一、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为食品的供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开始采用犁耕,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种植业、养殖业得以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畜牧等农产品大量产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

二、饮食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食物种类丰富,饮食结构多样。

人们开始注重荤素搭配,追求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多样性。

战国时期,肉类食品的消费逐渐普及,猪肉、牛肉、羊肉成为主要的肉类来源,鱼、蟹、虾等海产品也开始被广泛消费。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提高,使得面食、米饭、豆制品等成为人们重要的主食。

此外,一些独特的食材也开始受到重视,如海参、鲍鱼、燕窝等成为高档的食材。

三、饮食礼仪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礼仪成为上层社会人们交际和展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方式。

宴席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注重礼仪和仪式。

在饮食方面,人们开始倡导克己奉公的餐风,注重节俭和物尽其用。

同时,宴席中的座次、礼仪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别。

四、地域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的特色。

例如,齐国以酒文化著名,以浑浊的酒而闻名于世;楚国以鱼米之乡著称,鱼类食品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而秦国则以养蚕和制作丝绸而闻名,因此蚕豆、蚕丝等成为当地的特色食材。

这些地域特色不仅丰富了当时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也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口味体验和文化认同。

五、食品与饮食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不仅是人们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

质锅釜崭露头角。铁质锅釜的问世催生了油烹法的盛行,使
大都有音乐歌舞助兴,因此该时期也被称为“钟鸣鼎食”时
期。
二、夏商周饮食
炮鳖
脍鲤
7、早期的陕派菜系基本形成
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为代表,约有四五百种以上佳 肴菜品,还有王侯贵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总计在千种以上,
红烧大雁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
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周八珍”是专为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二饭六菜组成。 二饭为淳熬(肉酱油烧大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黍米饭);六 菜为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zang)(煨烤炸炖母羊羔)、 捣珍(合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 香牛肉干);肝(烧拷肉油包狗肝)。
丰富的饮食文化。
二、夏商周饮食
1、食品原料大大增加
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 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 (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 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 (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 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 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 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 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 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 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的敬老之风,孟子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有条件的老
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
三、春秋战国饮食
2.水产品备受青睐
在南方,当地水产品十分丰富,也深受人们喜爱;
在北方,食用水产品虽然不如南方人有条件,但由于缺 肉,只能自行创造条件。范蠡晚年就地养鱼,并著《养 鱼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鱼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生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娱乐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音乐和舞蹈在这个时期,音乐和舞蹈被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春秋时期,孔子还说过:“乐者,治民之大业也。

”即乐是治理民众的一项重要事业。

在那个时期,音乐和舞蹈被赋予了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达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的重要途径。

二、文学古代的文学非常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化名人都出现了。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屈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

他的作品《离骚》既是爱情诗,也是悲剧,它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对情感世界的认知,更是关于时代背景的明确刻画。

三、戏剧戏剧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戏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它在这个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娱乐和批判,同时也对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身为贵族阶层或富人家庭,他们喜欢开办宴会,这是一项很普遍的活动。

在宴会上,人们可以享受美食、美酒和良好的音乐,同时也进行社交活动。

五、装饰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装饰艺术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人们喜欢在居住地和墓葬上装饰雕塑和壁画。

这种艺术形式的装饰从建筑结构和形状、器皿形状、器皿表面、挂饰、贴砖、绣品等方面表现出来。

最后,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得以发展的一段时间。

它恰好处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个年代的过去,还是文化和思想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主食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

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

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

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

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麦。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副食由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肉类食品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

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

当然这肉食也和锦衣稻食一样,是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同义词,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大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此外,战国秦汉时期的肉食中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盛行吃狗肉。

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屠宰狗为职业的屠夫,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荆轲。

这么多人以屠狗为职业,可见当时食狗肉之风的兴盛。

当然,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水产品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研究饮食文化一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特点,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而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繁荣而又多变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秦国不仅是当时的著名国家,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展开研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多山少水。

由于交通不便,与东部地区的各诸侯国相比,秦国的经济基础薄弱,物产相对贫乏。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饮食文化特点1. 以粮食为主要食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和物产相对贫乏的特点,秦国人民的饮食以粮食为主。

粮食主要包括小麦、稻米、粟米等。

秦国人以饭为主食,一般用蒸、煮等方式烹制。

而在高层贵族中,可能还会使用炊炒、烹煮等更复杂的烹饪方式。

2. 偏好面食和肉类由于地理环境和物产条件的限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民对于面食和肉类的偏好较大。

面食主要包括饺子、馒头、面条等,而肉类则以猪肉为主,鸡鸭等禽类也常常被用于烹制。

3. 重视调味品的使用为了增加饭菜的味道,秦国人民在烹饪过程中注重调味品的使用。

历史文献中提到,酱油、盐等常被用于调味,以提升饭菜的口感。

4. 礼仪之邦秦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但礼仪之邦的传统依然深入人心。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民注重饮食礼仪,如进食时要注意拿筷子的方式、分食等。

对于高层贵族来说,饮食也是一种公务往来的重要场合,因此更加讲究礼节规矩。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饮食习俗1. 宴会活动宴会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重要的社交活动。

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类型的宴会,例如高层贵族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宴席,而普通百姓则会以家庭聚餐为主。

“几帐三献、祠尸鼓瑟”,一些重要的宴会会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娱乐元素。

2. 饮酒习俗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民也有饮酒的习俗。

酒是宴会上必备之物,为了增加宴会气氛,秦国人民还会加入一些饮酒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饮食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繁荣和多元化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而且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品种类和特点1. 谷物类食品:在古代中国,谷物始终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谷物如小麦、大麦、稻米、黍米等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人们常常以谷物为主食,如面食、米饭等。

2. 蔬菜水果:饮食文化和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注重蔬菜水果的摄入。

这个时期人们食用的蔬菜有菜薹、韭菜、莴苣、豌豆、蒲菜、苋菜等。

水果方面有橘子、柚子、枣子、葡萄等。

人们通过蔬菜和水果的食用来增加饮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3. 鱼类和肉食:与谷物和蔬菜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鱼类和肉类的需求也很高。

鱼类常常被采集自水域,肉类则有牛、羊、猪、鸡、鸭等多种。

这些肉类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4. 酒: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喜欢饮酒,酒在他们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记载,当时人们有多种不同类型的酒,如黄酒、米酒、糯米酒等。

饮酒成为人们社交、庆祝和宴会的一种传统习俗。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习俗1. 重视饮食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饮食礼仪非常重视。

他们注重餐桌礼仪和宴会礼仪,举例来说,餐桌上的摆设、餐具的使用和坐席顺序都受到严格控制。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主客之分,以及宾主之间的互动。

2. 宴会和盛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经常举办各种宴会和盛宴。

宴会是表示人们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贵族和富有人家常常会举办豪华的宴会来展示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人们聚在一起享受美食、饮酒和音乐。

3. 烹饪技巧和烹饪器具:春秋战国时期的烹饪技巧和烹饪器具也相对发达。

人们使用各种烹饪技巧来制作美食,如炖、煮、煎、炸等。

同时,他们使用各种烹饪器具,如炊具、锅、盆、碗和筷子等,来提高烹饪效率和烹饪品质。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化,讲究鲜、嫩、爽、滑。尤其以烹制蛇、狸、 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烤乳猪浙菜 Nhomakorabea体特征:
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制 作精细,变化较多。
西湖醋鱼
谢谢
闽菜
总体特点: 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佛跳墙
苏菜
总体特点:
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 味平和,咸中带甜。
清炖狮子头
湘菜
总体特征: 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料为原料,
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东安子鸡
粤菜
总体特征: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
九转大肠
川菜
总体特色: 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色,讲究
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豆瓣酱、葱、姜、蒜等 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见长。 其三,味型多。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夫妻肺片
徽菜
总体特色: 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重厚,
保持原汁原味。 无为熏鸭(先熏后卤)
“以足民食,以食为天”——全民重视开放性饮食 文化一直存在
2.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果脯层:仅为果脯 小康层:城市一般民众,初具文化色彩 富家层:中等仕官,富商 贵族层:钟鸣鼎食 宫廷层:帝王饮食的富丽典雅(中国饮食文化的成
就主要由上流社会饮食层创造)
3.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即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原因: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商纣至秦朝)
2.商周时期: 在调味方面,发明了酿造酱油、酒、醋,并能
生产出多种调味酱。
3.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

战国时期的古代饮食与烹饪

战国时期的古代饮食与烹饪

战国时期的古代饮食与烹饪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发生了许多变化,饮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战国时期的古代饮食与烹饪,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饮食习俗以及烹饪技巧。

一、食材的选择战国时期的食材主要以农作物为主。

稻谷、小麦、大麦、粟米等谷物是当时主要的粮食。

此外,蔬菜、豆类、果实以及一些野生的鱼、虾、蟹等也是人们常用的食材。

由于交通不便,跨区域的食材交流有限,所以当时的饮食相对比较简单。

二、饮食习俗在战国时期,饮食习俗也有着一定的特点。

一方面,人们讲究节俭,尽可能地保证饭量与口味的合理搭配。

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烹饪技巧和口味。

1. 我国古代的“食肆”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些被称为“食肆”的餐馆开始出现。

这些食肆主要供应一些煮熟的食物,如烤肉、炖煮的菜肴等。

食肆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家庭饭菜的用餐体验,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2. 饮食讲究五味调和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追求五味的调和,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口味。

人们善于利用各种调味品和食材,尝试不同的口味组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菜肴。

通过调和五味,人们认为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三、烹饪技巧与工具在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改进烹饪技巧并发明一些烹饪工具。

1. 使用锅具在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锅具进行烹饪。

青铜锅、石锅、炊具等成为战国时期的常见烹饪工具。

这些锅具不仅能够快速加热食材,还能够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2. 制作调味料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制作各种调味料,如酱油、醋、豆瓣酱等。

这些调味料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还有助于食物的保鲜。

3. 烹饪技巧的创新战国时期的厨师们开始创新烹饪技巧,如炒、炸、烹、焖等方法的应用。

这些技巧不仅提高了菜肴的烹饪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菜肴的口感。

四、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战国时期的古代饮食与现代饮食相比,有许多区别。

现代饮食更加多样化,影响因素也更多,如西方食物、烹饪技术的引入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非常的繁荣发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出现在此时。

作为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饮食文化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深远,本文将为大家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充满了丰富多样的特征,它的特点主要包括:口味鲜美、种类丰富、饮食礼仪繁琐等。

1.口味鲜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关饮食界的记载中,很多都强调了“鲜”,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鲜旨、嫩脆、肥酥、酸甜、清香”等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饮食的味道追求尤为追求,对于“鲜”这个口味就格外关注。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中,经常有用各种珍贵的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如醋、酱、腌鱼、盐、胡椒等等。

这也正是当时的吃货们奢侈食品的表现,可以说是在饮食方面的精髓。

2.种类丰富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品种丰富多样,从菜肴到点心,从酒类到果品,都有不少种类。

其菜肴以油、盐、酱、醋、姜、葱、蒜、芥、胡椒等为调味品,在灶台上使用鲜鱼、肉、禽等食材以及蔬菜和各种野味,制作出各种美味佳肴。

当时还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楚”、“齐”、“晋”、“鲁”等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烹饪方法和特色菜品,使得当时的饮食文化更加的多样化。

3.饮食礼仪繁琐在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礼仪也是非常的繁琐。

比如,当时的家宴上,首先要敬送鸡蛋、红枣、红豆等食品,用以表达主人的好客和敬意。

然后主人要用酒杯敬献客人,客人必须举杯回敬,并且仔细观察酒杯中的泡沫,以判断酒的好坏。

在吃饭时,主人先要盛食,然后才能开始吃,客人是不能直接动筷的,必须等待主人出声示意后才能够动手。

在饭后,还有磕头的礼节等等。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文化修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的社会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口味和风味的追求,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1.消费驱动了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因为口味鲜美、种类丰富等因素,使得当时的人们在饮食方面消费非常的高,从而驱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多元、风云激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仅政治军事变革频繁,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介绍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

一、战国时期的服饰文化1. 服饰类型多样化在战国时期,服饰种类繁多,充满了时代的特点。

士人多穿长袍,束发为髻。

贵族阶层则喜欢穿着华丽的衣饰,如富丽堂皇的袍服,用丝绸、纱绢等高级面料制作而成,色彩鲜艳。

而平民百姓则多穿短衣、裙子和褡裢等简朴的衣物。

2. 女性服饰的特点在战国时期,女性的服饰也有显著的特点。

女性通常穿着长裙,以粉色、浅绿色等柔和的色彩为主,配以花纹、绣花等装饰。

此外,女性还戴着发饰、发簪等装饰品,增加了整体的美感。

3. 服饰中的社会地位象征在战国时期,服饰也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贵族和高级官员通常穿着豪华的袍服,用以显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而普通百姓则只能穿着朴素的衣物,显示出自己相对低下的社会地位。

二、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1. 饮食多样化战国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贵族阶层通常享用精致的筵席,有各式各样的菜肴,包括山珍海味和各种肉类。

而普通百姓则以粗粮为主食,如大米、小米、豆类等,蔬菜水果也是常见的食材。

2. 饮食烹饪技艺的发展在战国时期,饮食烹饪技艺得到了发展。

会治尸臼的榨菜、生姜煮虾等独具特色的菜肴成为当时顶级厨师的拿手菜。

此外,战国时期的人们也喜欢探索新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为后世的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3. 饮食与社交活动的关系在战国时期,人们常常以饮食为基础进行社交活动。

贵族在宴会上以筵席款待来宾,同时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游戏活动,增强了社交交往的氛围。

而平民百姓也常常在家庭聚餐或朋友聚会时,以美食为纽带,增进情感交流。

4. 饮食与健康观念在战国时期,人们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人们开始关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营养均衡。

总结: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西周春秋战国宴席

西周春秋战国宴席

• (二)盛食器 首先为鼎,鼎的用途多样,可为传国重器,如周之九 鼎,也可为饮食之器,当然,这里所指是鼎的后一种功能。从文献 资料中可知鼎用于烹饪,《周易》中有鼎卦,其彖辞曰:“鼎,象 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可为其证。鼎又可用于盛肉食,这一点 从上文论述镬器功能时所引材料中可得证明,另《仪礼· 特牲馈食礼》 载:“羹饪,实鼎,陈于门外,如初。”同样表明鼎可用于盛放羹 食。因此,综合来看,鼎有烹饪和盛食的双重功用,但为方便起见, 故将鼎归为盛食器而进行说明。鼎从形制上划分,具有不同的称呼。 《诗经· 周颂· 丝衣》载:“鼐鼎及鼒。”毛传曰:“大鼎谓之鼐。小 鼎谓之鼒。”在商周可以说鼎是上层贵族的专属物,所以也大都按 照其拥有者的姓名和地位来命名,比如《吴王姬鼎》、《叔液鼎》、 《伯鼎》、《毛公鼎》、《吴王孙无土鼎》等。 此外还有铏器, 《仪礼· 聘礼》载:“六铏继之,牛以西羊、豕,豕南牛,以东羊、 豕。”郑注曰:“铏,羹器也。”《仪礼· 特牲馈食礼》载:“祭铏, 尝之,告旨。”郑注曰:“铏,肉味之有菜和者。”《仪礼· 公食大 夫礼》载:“宰夫设铏四于豆西,东上,牛以西羊,羊南豕,豕以 东牛。”郑注曰:“铏,菜和羹之器。”贾疏云:“据羹在铏言之, 谓之铏羹,据器言之,谓之铏鼎,正鼎之后设之,谓之陪鼎,据入 庶羞言之,谓之羞鼎,其时一也。”可见,铏为盛装铏羹(菜肉之
• 周代是一个讲究等级制度的社会,反映在宴会上,“名位 不同,礼亦异数”。如,宴会列鼎数目是有严格规定的, 奴隶主等级越高,用鼎越多,肴馔也越多,其余各种礼 (食)器的数目亦因“名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别。
• (3)尊老制度与养老宴
• 周代承接夏商二代,把养老宴作为一种宴会制度确定下来了。《礼制王制》中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 周人佾而兼用之。”又如宴会尊老制度,如《乡饮酒礼》规定,六十 岁的老人可以坐着凭几而食,而六十岁以下的人只能站着伺候长者, 站着饮食。来自• (5)以乐侑食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战国时期似乎是一个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似乎那时的人们只想着如何打胜仗,如何能在乱世中存活,日常则像我们石器时代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生活。

然而,战国时期的人们过得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生活,在列国争强、烽烟四起的背后,也会出现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的场面,人们平常的衣食住行也因国别、地域不同而异彩纷呈。

虽然在吃穿的种类上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战国时期人们对饮食的讲究与钟爱并不逊于任何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战国时期,领略一下他们别样的饮食生活。

主食的故事中国有五谷:稻、黍、粟、麦、菽(一说为麻、黍、粟、麦、菽)。

稻即大米,黍为黄米,粟也称稷,即小米,麦分小麦与大麦,菽则指豆,此五谷在战国之前就已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人民的主食。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与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粟、稻等粮食作物产量也有所增加。

至于数量到底有多少,现在已无法准确估算,但战国时曾有“工商不耕田而足菽粟”这样一句话,意思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不耕田,也有充足的粮食,这些粮食自然是用钱买来的,可见当时菽、粟等粮食已经有余,甚至有一部分用于买卖。

有了足够的原料只是主食故事开始的第一步,粮食要想从农田走到餐桌,还需要经过加工与烹饪。

战国时期对粮食的加工主要是利用圆磨和杵臼进行碾磨,将粟、麦磨成面,把稻、黍脱皮成为米。

楚国人对稻谷的加工制作非常讲究,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更为精细,他们常食用的稻米称为“糈”,是一种加工很细的精米。

当加工完成之后,我们故事的“主角”才开始登场,被送进厨房进行改造与升华。

由于战国时期铁产量较少,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铁制品也比较少,能用于烹饪的器具更是有限,所以古人对主食的烹饪只有煮和蒸两种方式。

煮多用于米和豆类,将米放入水中,煮烂了称为“糜”,稍微浓稠一点才可成为“粥”,更浓稠则成为““。

除了粥之外,羹也是常见的一种主食,羹的原料要比粥稍微复杂,会加上肉或蔬菜甚至调料,加以水煮,一般加入什么原料就叫什么羹,如加入鸡肉就称鸡羹,加入兔肉就称兔羹,加入猪肉就称肉羹。

有一种特色的甘豆羹非常受欢迎,制作甘豆羹所用的水并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用过的淘米水,将小豆放入煮沸的淘米水中,豆子极易煮烂,煮熟之后,尝之则舌尖回甘,喝之则饥寒俱解。

到汉代时,这种羹依然流行。

除了把粥、羹作为主食之外,还有”饭“,就是将麦粒或稻米放在甑里加热,利用产生的水蒸气将其蒸熟,但这种做法做出来的饭往往是分粒的,古人将这种饭称为”馈“,但我们可以将蒸出的饭统称为”干饭“。

在做饭方面,楚国可谓技高一筹。

由于楚国地处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粮食作物不仅种类多,而且产量丰富,因此楚国人不仅喜欢吃精米蒸成的饭,还喜欢吃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谷物混合蒸成的饭,如在稻米粟麦中掺上黄粱。

要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饭,当属楚国用黑黍做成的一种饭,此饭出锅香气四溢,名扬六国。

《吕氏春秋·本味》中记有”饭之美者……南海之秬“,说的就是这种饭。

由于楚国人经常食米,对米的做法不再局限于煮和蒸,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做法,就是将米碾成粉屑,加水调和之后,放入锅中蒸成一种米糕,供行旅、征战和劳作时食用,由此还衍生出一些甜点,如”粔籹“”蜜饵“,都以米粉与蜜糖为主要原料制成。

虽然战国时期主食的种类相对较少,但人们在饮食上颇为讲究。

单就喝粥而言,就有”冬日则为之[饭][亶]粥,夏日则瓜麸“,意思是冬天要喝较为黏稠的粥,夏天要喝瓜果麦粥。

粥不但被人们当作一种主食,也被视为一种养生食品,荀子曾言:“养生也?粥寿也?”值得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阶级社会,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生活,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作物产量较少,加上战乱纷争的背景,底层百姓与上层人士的饮食差距尤为明显。

像稻这种产量较少、比较珍贵的作物,只有上层人士可以食用,普通的百姓最多食用的是麦或菽,甚至是麻,至于粟则常作为俸禄与军粮。

自然的馈赠此时瓜果蔬菜早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时人们食用的蔬菜种类,见于文献记载的已有20多种,如葵、韭、芹、藿、葱、芸、姜、笋、莲藕、茭白、芋等,其中葵就有冬葵、荆葵、兔葵、戎葵等诸多品种。

除此之外,韭菜、芹菜更是成为战国时期主要的时令性蔬菜。

当时大豆的嫩叶称为藿,是平民和奴隶的主要食用蔬菜。

有时赶上蔬菜产量不多或家庭财务入不敷出时,人们还会采摘一些野生的蔬菜以供食用,如薇、藻、蕨、荠、荇菜等。

这一时期普遍种植且广泛食用的水果有桃、李、瓜、枣,李有梅李、赵李、赤李等各具特点的品种;瓜主要是甜瓜;枣有壶枣、白枣、羊枣、大枣、苦枣、无核枣、酸枣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珍贵果品,如杏、梨、樱桃、柿等。

中华民族饲养家畜始于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最常见的当属五畜:牛、鸡、羊、狗、猪。

这些家畜、家禽经常会出现在上层人士的餐桌之上,普通的平民百姓则是在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能够食用。

战国时期食肉最大的特点就是吃狗肉之风盛行,当时还出现专门屠宰狗的屠夫,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著名的刺客聂政和荆轲。

在吃肉方面,楚国人也独树一帜,不仅喜欢在主食中掺和,也喜欢将不同的野味放在一起,如著名的“鹄酸凫”,就是将鸿鹄和野鸭一起熬煮,“内鸧鸽鹄,味豺羹只”说的是将三种禽肉与豺肉放在一起熬烧。

春秋战国时期,捕鱼业与水产养殖业也有进一步发展,鱼的品种增多,产量提高。

据《诗经》记载,仅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鱼类就有鲤、鲂、鳏、鲔、鳟、鳢、鲨、鲿、鳣、甲鱼、嘉鱼等18种之多。

从孟子所言“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就可看出,此时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食材。

但在当时,鱼的做法还是以蒸和煮为主,然后蘸着酱、醋、芥等调料食用。

此外,龟、鳖、蚌、蛤等水产品也是人们经常捕捞的食物,但龟、鳖、蚌的饲养和捕捞极为不易,因此比鱼珍贵得多;用这些水产品做成的美味被称为“异味”,是王侯将相才能食用的珍味。

相比这些较为大众的肉食,王侯将相、富贵人家还钟爱食野味,如鹿、野猪、獐、野鸭、大雁、鸿鹄等。

楚国人喜欢的野味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成为楚人口中的“肉之美者”,像猩猩的嘴唇、獾狗的脚掌、肥燕的尾巴、怪兽述荡的脚腕、牦牛与大象的腰子、洞庭湖中的江豚、东海里的鲕鱼、醴水中的六足朱鳖以及雚水中的瑶鱼等,都逃不过被楚人大快朵颐的命运。

战国时期,人们十分注重对蔬菜、肉食和水产品的烹饪,全然不同于对主食的“粗制滥造”。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到战国时,烹饪菜肴的方式不但更加精细,而且花样繁多、菜式齐全。

战国时的美味佳肴在屈原为楚怀王所作的“招魂辞”中可见一斑,其中肉食有煨肥牛、烤羔羊、醋烹天鹅、水煮野鸭、香煎雁肉、烤鸡;水产品类有清炖甲鱼、龟羊汤;甜品有油炸蜂蜜麻花、甜酥馓子;饮品有蜜酒与冰镇清酒。

由于肉类食材易变质,不易储存,现宰现吃又不能物尽其用,加之一些野味更是不能经常吃到,智慧的人们便开始将肉脱水制成肉干,或腌制成肉脯。

较为常见的有牛肉干、鹿脯、野猪脯、獐脯,其中鹿、野猪、獐之类的野味不但可以制脯,而且可以切成薄片生吃。

五味的调和中国历来讲究做饭要色香味俱全,常在做饭时加入各种佐料,战国时期虽然没有形形色色的调味品,但也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早在《吕氏春秋·本味》中就提到,对食物的味道要做到“变”与“和”。

“变”是指要将食物原有的使人感到厌恶的气味或有毒成分去除,如对食草动物类食物要“除膻”,对食肉动物类食物要“去臊”,对鱼类食物要“灭腥”。

“和”是指在烹饪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味道的和谐,不能偏重于一种味道,将食材做到“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地步才算完美。

食物的温热凉寒、酸甜苦辣也要因时而宜,因类不同。

如粥饭要像春天一样以温为宜,羹汤要像夏天一样以热为宜,酿酱要像秋天一样以凉为宜,饮料则要像冬天一样以寒为宜。

至于口味的取决,春季可以让酸味多些,夏季可以让苦味多些,秋季可以让辛味多些,冬季可以让咸味多些。

为了使食物更加香甜可口,在烹饪时还会加入枣栗饴蜜,或再加上一些粉芡和蔬菜,使食物更加柔滑爽口。

油作为烹饪菜肴的主要调味品,是提升食材味道必不可少的材料。

战国时期,人们对油的用法也十分讲究,一定要做到因时而宜。

春天吃的乳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的干鱼要用狗油烹调,秋天吃乳牛、乳鹿时则用猪油来烹调,冬天吃鱼、鹅时会用羊油烹调。

用不同的油烹调不同的食材,不仅使食材的香味达到最大,更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除了油盐酱醋,姜、花椒、蒜、豆豉一类的调味食材也被广泛运用。

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寥菜”的食材也常被使用,它可以提升菜肴的香味与鲜味,在烹调肉类食材中常常用到它,如在煮小乳猪时,会先用苦菜将其包裹去其腥味,并在猪腹里塞入寥菜;在煮鸡时,除加入酱料之外,也会在鸡腹中塞入寥菜;在煮鱼时,要加入鱼子酱,再在鱼腹中塞入寥菜;在煮鳖时,加入酿酱后,也会在鳖腹中塞入寥菜。

除在烹饪时进行调味之外,食物的搭配也决定着食材的口感,主食与菜肴的完美搭配,可以使二者气味相辅相成,不仅在味道上达到完美和谐,也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如牛肉搭配稻,羊肉搭配黍,猪肉搭配稷,狗肉搭配粱,鹅搭配麦子,鱼搭配菰米;还有一些套餐,如菰米、野鸡羹和蚌蛤酱这三样配合着吃,麦饭与肉羹、鸡羹这三样配合着吃,大米饭、犬羹与兔羹这三样配合着吃。

古人也常言:“不得其酱,不食。

”选用合适的酱也会使食材更加有味。

在吃肉干时,常配以蚁酱;吃肉羹时,搭配兔肉酱;吃鱼切片时,配以芥子酱;吃桃干、梅干时,还配以大盐。

凡此种种,舌尖上的战国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