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合集下载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高一级部杨景伟一.【课标分析】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

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第一章人口的延续,在学习了生产活动的主体——人之后,把人生活的重要聚落——城市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剖析。

本节又是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结构”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两大块内容,前者是学习后者的基础。

本节说课只涉及第一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部分。

“城市的空间结构”部分内容又可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而言,对城市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缺乏理性思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重突出直观性教学,注重通过案例,结合相关图片等直观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资料归纳得出结论。

三.【学情分析】新华中学位于天津市中心附近的小白楼中心商务区旁,离其他类型的城市功能区也相距不远,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四.【教学目标】1.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天津地图、图片等信息,对天津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特点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2.通过以天津市为案例进行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原因难点中心商务区与商业区的区别经济因素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六.【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知问环节】由于学科限制,知问环节需要放在课上,因此我通过设置清晰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这样自学的过程才不是盲目的。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2014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课题】必修2模块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广东省为例》【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分析: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

但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于其中,说明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该“牵涉思想,不及理论”。

因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材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概述城市中心地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案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及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材(中图版)与课标的对应关系1.教材通过“活动”,说明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

2.教材通过“阅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

3.教材通过文字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4.教材通过图2-1-11及文字材料—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发展变化。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标准最低的要求为:以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也是该条课程标准的基本底线。

学情分析:作为城市学生,深圳的高一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时1)学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时1)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课时1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学习目标定位] 1.联系所在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类型及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历史、经济、行政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①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中心商务区⎩⎨⎧区位:城市的②中心部位特点⎩⎪⎨⎪⎧ 交通③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④昼夜差 异大(2)商业区⎩⎪⎨⎪⎧组成:⑤商业街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⑥集约区位:多分布于⑦城区或交通干道旁,中小城 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⑧中心区内(3)住宅区⎩⎪⎨⎪⎧地位:城市中最⑨普遍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 位分布区⑩相邻或结合市政⑪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分化:由于⑫经济原因,呈现高级与低级的 分化(4)工业区⎩⎪⎨⎪⎧区位⎩⎪⎨⎪⎧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⑬交通便利 的地带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 物和水污染(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

思维活动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界线吗?举例说明。

答案 城市的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也有其他功能用地穿插分布其中,只不过所占面积比较小而已,如住宅区内有商业网点分布等。

同样道理,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形成初期,一些⑭早期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往往自然地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⑮文化游览区。

2.经济原因3.社会原因:包括⑳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21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

思维活动2.在建设新的中心商务区时,上海市为什么选择了浦东陆家嘴地区?答案 首先考虑历史因素,陆家嘴地区与上海市传统的商业区——外滩仅一江之隔,通过便捷的交通将它们联系起来,不但保留了原有金融贸易区,而且又建设了新区。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教学课件】《城市的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教学课件】《城市的空间结构》

经济活动繁忙 人流量昼夜差大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靠近交通干线
位于城市外缘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城市功能活动即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 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城市地域功能区指的是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 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而城市地域结 构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如商业区在市中心,工业区在郊区等。下图为 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1)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 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 ③④所示哪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 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2) 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 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3) 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 其位置有何特点,布局原因是什么?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城市的空间
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城市土地利用 和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的形成和变化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商业用地 农业用地 工业用地
交通用地
政府机关 用地
休憩及绿化 住宅用地 用地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城市用地 类型
集聚 效应
中国地图出版社 必修二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市场最优原则(零售业) 交通最优原则(批发业) 有些城市能形成中心商务区(CBD ) 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提 建筑高大密集 内部分区明显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培养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热情;
2.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在学科关联性方面,学生对以下内容较为熟悉:
a.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a.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城市与乡村的划分及其基本特点;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城镇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具体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时,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形成与演变规律;
2.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
3.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忽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探讨其形成原因;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工具,让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必修2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地理必修2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新课标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节包括两项课标要求,第一课是“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三部分。

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重点解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及工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等原因。

[学情分析]昌河中学位于景德镇市昌河工业住宅区旁,离昌河工业区和新形成的新厂商业区以及市中心商业区都较近,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地理知道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学校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城市主要功能区特征比较,使学生通过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掌握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统计表和文字等信息,对景德镇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景德镇市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讨论,结合情感教学、问题探究为主,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 (1)中心商务区(CBD):①位置: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

②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

②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③分化⎩⎪⎨⎪⎧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4)工业区: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②特点: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1)城市的功能分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中心商务区比重最小。

(2)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1)小城镇: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2)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

(3)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是居住区、郊区、工业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①表达方法: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②我国的城市等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二者并非成正比。

知识点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情景导入先思考———————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 km。

它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近些年,上海又新建了一些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备课资料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备课资料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1.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示意图,判断各功能区的类型及特点。

2.案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中各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典型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聚集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以此引入新课——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4~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8~3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5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27图2-1-10的解读,讲解研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注意[易误警示]。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点拨]中的[思考解答],讲解研析知识“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含解析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知道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特点。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重点)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和中心地理论。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城市的空间结构阅读教材P24—P28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1)中心商务区1位置: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2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2)商业区1组成:商业街和各种商场。

2位置: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大的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

3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1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2组成: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3分化: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4)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工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环境因素。

(5)城市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正误判断:(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绿化用地。

()(3)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和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

()【提示】(1)×功能区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如住宅区内常有商店、工厂等,只是用地面积较小。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

(3)×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教材整理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阅读教材P28—P30,完成下列问题: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城市规模地域分化小城镇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为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是居住区、郊区工业区(1)城市规模(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二者并非成正比。

2020-2021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2020-2021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教学设计考纲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4.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原则。

3.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类型:复习课教学过程:一:城市区位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城市建设的难度和城市形态布局。

河流:供水、水运——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气候:影响城市的分布与规模。

矿产: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 社会因素:交通条件和方式: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延伸方向。

政治、旅游、科技、宗教等也可影响城市的发展。

例题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对点作业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略图,甲为县城,乙、丙、丁为乡镇。

说明甲城镇可以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的条件?(6分)参考答案:位于区域相对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流沿岸,城市用水充足;地形平坦,城市发展空间广阔;位于河流和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中心商务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难点突破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如乡村地区的分散居住格局、单一经济结构,城镇地区的不同功能区分布等。
2.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乡村地区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动态性等。
3.探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深化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进行总结归纳。
而在城镇地区,学生可以发现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分布。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1: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1.在城市地图上,指出城市具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2.绘制和分析“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能够分析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提高绘图、读图、用图的能力。

3.联系北京具体案例,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区。

2.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区分不同规模城市功能的差异,主要区分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区别。

学习提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阅读课外资料联系实际生活等方法,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思维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此外,从课程以外的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

居住在城市中的学生还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

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有以下两方面标准:一、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二、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对于第一条标准有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城市空间结构”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所谓城市的空间结构实质是指城市内各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因此,这部分内容应重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这也是后面具体、深入讨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基础。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也有其相应的形成原因,教学时要对具体的城市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再加以归纳,总结出主要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类型和模式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的布局规律。

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主备课人:黄志友一、【教学构思】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主备课人:黄志友一、【教学构思】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

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位置:城市中心部位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位置:城市中心区(中心城市,原因:无中心商务区)或中心区附近。

特点: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

(点状或线状分布)2、交通便捷。

3、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地价高)4、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与CBD区别:1、点状线状与片状的区别2、CBD还突出服务,而商业区突出商业活动,3、中小城市一般没有CBD。

3、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分两种类型:1、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2、市政规划住宅区位置:工业区内部或相邻;城市外围。

特点:1、有配套的服务性设施2、具有等级分化现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背向发展,(高级)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4、工业区:位置:城市边缘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问题]CBD也是交通便利,这里的便利与CBD的便利有何区别:交通运输方式:CBD:公路(灵活)和航空(便捷)3、大型工业区往往包括职工住宅区及各种服务设施。

5、行政中心区:位置:与其它功能小区相结合。

特点:1、首都或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具有此功能区。

2、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3、交通便利。

6、文化区:位置:距离工业区较远。

特点:1、自然环境较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平均素质较高。

7、混合功能区:特点:多种功能混合的设施混合。

8、效区:城市的一部分。

位置:城市外围。

特点:1、农业区。

2、环境条件好,在国外往往与高级住宅区混合在一起。

(要求交通便利)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往往建有卫星城。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

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京高级住宅区、北京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地租差异(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地理位置通达度土地价格或租金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最好最高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会处次之比较高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比较低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4、行政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它从整体上影响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

如:我国许多城市新兴工业园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例:济南市的规划。

以上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可归为集聚力和离散力,例:经济因素的地租,使商业区向城市中心发展,而工业区和住宅区向处围发展,最终形成为城市的特定的空间结构。

八、【板书设计】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和服务功能的关系(1)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存在差异,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间距离越大,数目减少;而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数目越多,距离越小。

(2)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

城市的等级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比较高的城市。

(3)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级别的城市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九、【巩固练习】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C.绿化带 D.工业区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风向北流 B.东北风向南流C.东南风向南流 D.西南风向北流解析①处于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最有可能是商业区。

从环境考虑,污染严重的工业如钢铁厂、化工厂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

答案 1.B 2.D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住宅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③⑤D.②④⑥4.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B.街道两侧C.主干道交会处D.城市绿地解析结合商业区、住宅区与工业区付租能力可知,图中曲线a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b为住宅用地付租能力,c为工业用地付租能力。

在各距离段中,②④段住宅用地付租能力最高,因此为住宅区。

③和⑤为地租较高的次高峰,并且不位于市中心,因此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可能位于主干道交会处。

答案 3.B 4.C5.关于城市由书店和书亭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书店等级低,数量少,彼此距离远B.书亭等级高,数量多,彼此距离近C.书店位于书亭中央,其服务范围是书亭的6倍D.书店等级高、数量少,书亭等级低、数量多解析本题利用某城市书店与书亭分布状况,考查不同等级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职能等知识。

书店与书亭相比较,书店的等级较高,服务范围大,职能全,数量少,彼此间距离较远;而书亭正好相反。

答案 D二、综合题6.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规划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三类企业。

假设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合理的,那么,在这些企业中,污染性最小的是________(选题中符号填空)。

(2)a、b、c、d四地中,环境质量最好的应该是________。

其判断理由是什么?(3)现假定要在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处建设一个高档生活小区,那么该小区应选择在何处?为什么?(4)在下图中,绘出一条曲线以示意地租自A到B的变化情况。

解析依据盛行风向及三类企业所处的位置可知,“□”类企业位于住宅区内,污染最小。

城市上风地带、河流上游、远离工业区的地带环境质量往往较好。

高档生活小区应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的地区。

答案(1)□(2)d 地势较高,处于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污染小;靠近河流,且在河流上游方向;靠近文化区。

(3)丁。

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靠近文化区,文化生活资源丰富;远离工业区,污染较小。

(4)图略(只要示意中间高,两端低即可)。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C.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2.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市中心,市场条件好,地价较高,最可能是商业区;乙位于甲周围,最可能是住宅区;图示城市位于南亚,丙位于城市的外缘,且位于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靠近铁路,交通条件好,最可能是工业区。

第2题,中心商务区应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不宜建在位于郊区的①处;②处离工业区较远,远离铁路,不宜建大型仓库;④处的水源可能会受到城市和工业区的污染,不宜建食品厂;③处位于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这里可以建绿化带,以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

答案:1.B 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