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2014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3 中图版必修2 【课题】必修2模块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广东省为例》【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分析: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
但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于其中,说明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应该“牵涉思想,不及理论”。
因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材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概述城市中心地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案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及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材(中图版)与课标的对应关系1.教材通过“活动”,说明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
2.教材通过“阅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
3.教材通过文字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4.教材通过图2-1-11及文字材料—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及其发展变化。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标准最低的要求为:以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也是该条课程标准的基本底线。
学情分析:作为城市学生,深圳的高一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中图版必修2

2014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2[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节包括两项课标要求,第一课是“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三部分。
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重点解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及工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等原因。
[学情分析]昌河中学位于景德镇市昌河工业住宅区旁,离昌河工业区和新形成的新厂商业区以及市中心商业区都较近,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地理知道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学校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城市主要功能区特征比较,使学生通过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掌握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统计表和文字等信息,对景德镇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景德镇市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讨论,结合情感教学、问题探究为主,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必修2中图版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新课标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节包括两项课标要求,第一课是“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形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三部分。
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重点解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及工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等原因。
[学情分析]昌河中学位于景德镇市昌河工业住宅区旁,离昌河工业区和新形成的新厂商业区以及市中心商业区都较近,学生对各功能区比较熟悉。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地理知道储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由学校附近地区的点、线扩展到市区的面,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分析功能区分布规律及原因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城市主要功能区特征比较,使学生通过使用对比分析方法,掌握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统计表和文字等信息,对景德镇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分布加以分析,进而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景德镇市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成因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讨论,结合情感教学、问题探究为主,采用多媒体展示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备课资料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1.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示意图,判断各功能区的类型及特点。
2.案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中各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典型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聚集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以此引入新课——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4~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8~3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3、4、5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27图2-1-10的解读,讲解研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注意[易误警示]。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1、2、3、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点拨]中的[思考解答],讲解研析知识“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020-2021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1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教学设计考纲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4.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原则。
3.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类型:复习课教学过程:一:城市区位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城市建设的难度和城市形态布局。
河流:供水、水运——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气候:影响城市的分布与规模。
矿产: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 社会因素:交通条件和方式: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延伸方向。
政治、旅游、科技、宗教等也可影响城市的发展。
例题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对点作业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略图,甲为县城,乙、丙、丁为乡镇。
说明甲城镇可以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的条件?(6分)参考答案:位于区域相对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流沿岸,城市用水充足;地形平坦,城市发展空间广阔;位于河流和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中心商务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难点突破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1节城市空间结构 (共45张PPT)

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东亚日本、朝鲜半岛及我 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世界上有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大约60º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 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的东部沿海和 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意
中
大
国
利
威
威
尼
尼
斯
斯
北 西欧 欧威 威尼 尼斯 斯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水上城市”,全都
冠上“威尼斯”的名号,例如东方威尼斯 ──苏州,亚洲威尼斯──曼谷,西欧威尼斯 ──阿姆斯特丹,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 非洲威尼斯──拉各斯,马里威尼斯──莫普 提……。
思考: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城市?
1、地形与城市区位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在开阔低地分布 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世界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 适中、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世界城市的分布
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
分类 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口岸城市
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 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一)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定义: 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
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特点: 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
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
3 、河流与城市区位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功能、运 输功能及防卫功能
区位选择: 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如:武汉、重庆和宜宾等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如:江西省的赣州市 河流的入海口处 如:上海、广州、天津、南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2.1城市的空间结构》(共17张PPT)

业区 同时住期宅发区 展起来
郊外
形成多核心模郊外式
住宅区
工业区
次级
商务区
中心 商务区
高级 住宅区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区位特
功能区 分布特点 征
区位条件
中央商务区城市中心 (CBD)
1.经济活动繁忙 2.交通便捷、高楼林立 3.白天昼夜差异大
商务区 分布在市中心、街道两侧 1.交通便捷
2.人流量大
3.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 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 1.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形式
外缘;低级住宅区布局在 2.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1、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 呈同心圆状, 自中心向外扩 展。
中心 商务区
过
工人 高级住宅区 通
渡 住宅区
勤
带
带
2、扇形模式
在交通的影响下,城 市 功能区沿着交通线 呈扇 形或楔形向外 扩展
中心 批发轻 低级 中级 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住宅区
高级 住宅区
批发轻 工业区
3、多核心模式
重工
城市围绕不同点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往往背向发展
城市的空间结构
商业区 文化区
郊区
中心商务区
工业区 住宅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⑴历史原因
金
历史上的早期功 能区延续下来而
融 街
形成的某种功能
区。如天安门、
中南海等。
小
白
楼
商
业
街
⑵经济原因
OA
B
C
商业: 支付地租的能力最高,受距离影响最大。 住宅: 支付地租的能力次之,受距离影响较小。 工业:支付地租的能力最低,受距离影响最小。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设计

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必修2 2.1 主备课人:黄志友一、【教案构思】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二【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1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2.的片面观点。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3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材分析】三、:[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难点 [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案例分法、归纳法四、【教案方法】【教案工具】五、多媒体 2课时六、【课时安排】七、【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节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而中)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 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问题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 (1)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
1、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
2、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P26,探索活动:
阅读:
[问题]1、从市中心与外围的交通运输有何差异?(市中心交通更方便)
2、为什么外围的住宅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风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条件(风向)的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同一分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级分化。
例如:济南市分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1、中心商务区: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
位置:城市边缘
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问题]CBD也是交通便利,这里的便利与CBD的便利有何区别:交通运输方式:CBD:公路(灵活)和航空(便捷)
3、大型工业区往往包括职工住宅区及各种服务设施。
3、商业区:
位置:城市中心区(中心城市,原因:无中心商务区)或中心区附近。
特点: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
(点状或线状分布)
2、交通便捷。
3、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地价高)
4、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与CBD区别:
1、点状线状与片状的区别
2、CBD还突出服务,而商业区突出商业活动,
3、中小城市一般没有CBD。
4、住宅区:
分两种类型:1、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2、市政规划住宅区
位置:工业区内部或相邻;城市外围。
特点:1、有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2、具有等级分化现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5、行政中心区:
位置:与其它功能小区相结合。
特点:1、首都或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具有此功能区。
2、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3、交通便利。
6、文化区:
位置:距离工业区较远。
特点:1、自然环境较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平均素质较高。
7、混合功能区:
特点:多种功能混合的设施混合。
8、效区:城市的一部分。
位置:城市外围。
特点:1、农业区。
2、环境条件好,在国外往往与高级住宅区混合在一起。
(要求交通便利)
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往往建有卫星城。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
东京高级住宅区
北京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地租差异
图的分析
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例: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4、行政因素:
政府规划功能分区
例:济南市的规划。
以上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可归为集聚力和离散力,例:经济因素的地租,使商业区向城市中心发展,而工业区和住宅区向处围发展,最终形成为城市的特定的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