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通用3篇)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通用3篇)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通用3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
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我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
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
其特征是: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小学数学_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信息窗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借助情境图呈现森林医生啄木鸟、喜鹊和黄鹂为树木捉害虫的情景。
图中提供了有关三位树木医生捉虫只数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入对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两数和”和“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请看:(出示课件)有种鸟,本领高,尖嘴爱给树开刀,树木害虫被吃掉,绿化造林立功劳。
一起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啄木鸟)师:同学们猜对了,就是啄木鸟,除了啄木鸟外,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名字?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鸟类了解的还真不少,其实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不仅用清脆的鸣叫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它们还用辛勤的劳动维护着树木的健康,人们都称它们为“树林医生”。
(板书课题:树林医生)。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树林医生”这一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情感铺垫。
(二)探索新知1、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师:请大家继续看大屏幕:(学生观察)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有:黄鹂鸟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鸟多捉了38只;啄木鸟比黄鹂鸟少捉12只……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地板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篇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
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学习困难:(1)能够找到数学信息,但小部分学生认知数学信息误以为就是把题目读一遍,没有从中有选择性的选取跟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能找到数学信息,但是我一反问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数据跟所给信息无法对号入座,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彻底读懂题目。
(2)本课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因此找清楚谁多谁少和相差数非常重要,二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故做题表现出看到“多”就用加,看到“少”就用减的情况。
有几个学生不理解题意,但是能列对算式。
上课不是演戏,没有重来,所以我要把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放在课前预设,让学生经历再创数学的过程,能够真正能爱上数学课。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反思篇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指名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时,我出示了以下思考题:1、把()看做单位“1”;2、()比()多()公顷;3、多出的公顷数相当于()的()%;4、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5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
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
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
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反思
重难点解决是否得当
【提示】我的教学是否聚焦重难点?
如果重新再来,在聚焦重难点方面,我是否还需改进?
本节课是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法。掌握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应该多动手多实践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检测评价是否恰当
【提示】我用的测验题或作业题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突破了重难点?
如果重新设计测验题或作业题,我要做哪些修改?
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如果重新设计的话,我会再设计有哪些方面的反思?
信息技术运用是否恰当
【提示】我的教学是否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如果重新再来,我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将作何改进?
在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课件用线段图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需要改进:在练习题中多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明白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是否恰当
1、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
2、选择适合教育、教学的书籍阅读,使教师的激励、评价语言更丰富,问题设置、教学口令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3、低年级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形式呈现,将数学思想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
4、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情况,争取因材施教。
【提示】我是否组合了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活动步骤等来突破重难点?
我如果重新设计这个教学,我将在那些方面加以改进?
小学数学_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解答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2. 熟练应用已学知识正确地解答。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在这片茂密的树林里,一场激烈的比赛就要拉开序幕了,现在我们请参加比赛的选手代表做赛前发言。
生1: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生2: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
生3:啄木鸟比黄鹂少捉12只。
师:它们谁是冠军?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到底谁说得对呢?算一算它们具体的捉虫数量就知道了。
我们先算谁的?好,我们就先算喜鹊的。
谁来把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说的真好,看屏幕,谁来读一读?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同学们会解答吗?生答,为什么这么做?他的想法对不对呢?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出示红点问题: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
喜鹄捉了多少只虫子?请学生把相应的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每个信息是什么意思?对于你解决问什么帮助?思考下列问题:(1)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2)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谁捉的少?(3)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4)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提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这三个量之间是什么关系?(5)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你所说的这些吗?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纸条摆一摆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然后,请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组内同学的想法。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谈话: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喜鹊和黄鹂捉虫只数之间的关系,按照大家的提议,我们可以用条的办法来试一试。
课件展示的有几张长短不同的纸条。
接着请学生选一选,可以用纸条怎样来表示喜鹊提虫的只数?3.在纸条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间题的方法。
我们用摆纸条的办法把喜鹊和黄鹂捉虫只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了出来,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生1:一眼就能看出黄鹂捉的少,喜鹊提的多生2:喜鹊捉的只数被分成了两部分:与黄回样多的一部分,还有比黄多出来的一部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新安小学吴淑花 2014-9-25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节课是在学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学生还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针对此类问题我在上课导入时就让学生通过摸扑克牌比大小,运用知识的迁移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红旗、摆小棒、摆图形)来理解一班与二班、一班与三班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将直观观察到的数量间的关系内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用加法算,通过比一比,画一画,拍一拍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用加法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用减法算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来看,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有:1、导入新课平时缺乏训练,花的时间略多了,整堂课时间分配上不科学。
2、合作学习,能够发挥以好带差的作用,通过好生的交流讲解,达到让差生理解的目的。
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展示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
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不到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
3、学具的操作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在理解一班与二班、一班与三班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操作时,因考虑到后面教学容量较大,此处的指导不到位,交流不够充分。
使一些学生没有深刻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方法。
4、课堂上存在笔误,将“鹅蛋”写成“鸭蛋”。
这节课我感觉到了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差距较大,今后,要多向各位同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义务素质,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小学数学_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摆纸条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关系。
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片。
学具:答题纸、红纸条、黄纸条和绿纸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正当百花盛开,争奇夺艳的时候,大树爷爷却病倒了。
这可怎么办呀?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三位森林医生,他们是黄鹂,喜鹊、啄木鸟,瞧!他们正忙给大树爷爷捉虫子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板贴)(即教材红点问题)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板贴)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喜鹊捉了多少只害虫?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一)整理信息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的信息: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二)借助纸条分析数量关系师: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这又是“比谁多”的问题,以前我们都借助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分析理解的?1.摆纸条。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你手中的纸条将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看哪位同学表示的最清楚?师:你觉得哪条适合表示喜鹊的(为什么)。
你从哪条信息里知道的?师:请把蓝纸条、纸条在答题纸第一题贴一贴,把信息中的数字在纸条上标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反思
(学年度第二学期)
单—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反思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青岛版数学课本第四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三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探索发现:用加法(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并且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评价及时、到位。
本课的主题是“树林医生”,我索性赋予学生田园卫士的角色。把颁发“小卫士章”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调动起学生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纪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们的不同想法给与正确评价作引导。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加法(减法),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题型,也是第一次用纸条来表示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先纸条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化难为易,效果较好!通过做小游戏,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能力。
三、大胆放手、探究实践。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促进动口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操作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摆一摆,多次操作,使学生建立起求总数(求剩余)问题的构思,再用加、减法计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节课是在学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学生还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针对此类问题我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纸条图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这节课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
即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多得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其它班得的红旗面数。
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注重教给学生分析“比字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标一标的方法分析清楚比字句中是谁与谁比,比多时找出多的量,比少时即要求找出少的量,问题中是求多的量就用加法算,求少的量就用减法算。
因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听老师分析的话,根本无法理解比字句的含义,所以必须通过动手画、写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样可为以后学习比标准量打好基础。
3.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纸条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画线段图等形式来帮组学生理解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利用主题图解决问题,学生能在观察中探索知识,总结方法。
本节课,我通过主题图,再联系我们学校的制度,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保护环境,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中,我有以下成功之处: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
这种反推理的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
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
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探究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去。
4、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但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在今后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全面的关注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练习时,要注意倾听学生回答问题,及时了解出现错误的学生,耐心分析错误原因。
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要重点设置语气是侧重,比如:在讲解练习时,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这道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还是少几的数,而不是提问比几多几,让学生去填数。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
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我根据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对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该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
因此在课堂上,直接抛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然后,板演排花片的过程,对解题结果进行验证。
对于排花片的方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①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华排的花片比小英多3个,小华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华可以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多3个,得再排3个,先排的11个和后排的3个合起来就是小华排的花片数,用加法计算。
②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平排的花片比小英少3个,小平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平同样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少3个,得从11个花片中去掉3个,先排的11个再去掉3个,剩下来的就是小平排的花片数,用减法计算。
排的过程中始终把“小英排了11个花片”这个标准放在心里,但不排出来,使排出来的小华和小平的花片数及其变化过程清晰明了。
这节课的内容完成的很快,大约20分钟。
通过当堂练习反馈,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理解得非常好,练习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
补充内容的第一道题其实就是一个陷阱,题目根本没有答案。
通过这一题的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标准量的理解:要求出一筐橘子的价钱,必须知道一筐梨子的价钱。
同时,提醒学生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我们需要的条件是一筐梨子的价钱,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一筐苹果的价钱,这是个多余的条件,不要把梨子、苹果混为一谈。
补充内容的第二题,学生也很容易犯错,看到“多算了8道题”,不仔细思考,想当然地用加法计算。
通过这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题中的数量关系:小明比小红多算了8道题,也就是小明比小红少做了8道题。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题的习惯,避免生搬硬套产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
通过补充的两道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的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第一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今天的数学课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这是分数乘法一章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利用线段图来辅助自己理解题目,理解并会用两种方法计算该题。
由于我班的计算基础较差,所以我在课始让学生做了20道分数加减法口算题,有一部分学生错误较多。
接着我回顾了前面的所学知识,进入今天的内容。
我由例题中的关键句入手,并结合线段图进行讲解,力争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理解题目及做法。
从本节课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没有铺垫,只是简单的读了一遍题目就开始讲解,如果能够多设计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引入将对后面的教学有更好的帮助。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讲解过多。
教学中最最失误的地方是教学的重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把谁看作单位一。
我想本课失误的原因主要出在这几方面:一,重点突破主要是在于个人不能很好的领悟编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领悟编者意图,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质。
二,贝壳不充分,细节注意不到位。
第三,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不高。
所以从长远来说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强的是对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把握。
从个人素质上来说需要加强的就太多太多了。
第二篇:《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
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
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
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1、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中,相差数改变成了已知条件,把其中较大的一个数变成了要解答的问题,解题时要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少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联系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因此,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动手也很感兴趣,因此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的能力,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掌握知识。
2、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坐姿、口语表达、操作前的要求、学生起来时的站姿、书写的姿势等方面,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堂课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小棒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还应体现线段图的优越性,把文字题与线段图相比较,让学生明白它的好处。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精选数学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我根据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对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该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
因此在课堂上,直接抛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然后,板演排花片的过程,对解题结果进行验证。
对于排花片的方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①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华排的花片比小英多3个,小华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华可以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多3个,得再排3个,先排的11个和后排的3个合起来就是小华排的花片数,用加法计算。
②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平排的花片比小英少3个,小平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平同样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少3个,得从11个花片中去掉3个,先排的11个再去掉3个,剩下来的就是小平排的花片数,用减法计算。
排的过程中始终把“小英排了11个花片”这个标准放在心里,但不排出来,使排出来的小华和小平的花片数及其变化过程清晰明了。
这节课的内容完成的很快,大约20分钟。
通过当堂练习反馈,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理解得非常好,练习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
利用这节课的后半节课,补充了以下两道练习:1、一筐苹果要40元钱,一筐橘子比一筐梨子贵10元,一筐橘子要多少钱?2、1分钟口算比赛中,小明算出了20道题,比小红多算了8道题,小红算了多少道题?补充内容的第一道题其实就是一个陷阱,题目根本没有答案。
通过这一题的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标准量的理解:要求出一筐橘子的价钱,必须知道一筐梨子的价钱。
同时,提醒学生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我们需要的条件是一筐梨子的价钱,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一筐苹果的价钱,这是个多余的条件,不要把梨子、苹果混为一谈。
补充内容的第二题,学生也很容易犯错,看到“多算了8道题”,不仔细思考,想当然地用加法计算。
通过这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题中的数量关系:小明比小红多算了8道题,也就是小明比小红少做了8道题。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评课稿
今天,李老师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讲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导入之后,李彤老师先让学生对批自学导读单和学案分层训练一中的第一小题,接下来让学生展示学案分层训练一中的第一小题,学生们在黑板上展示出了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讲你是怎么思考的,第一个展示的学生说出了李彤老师是先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先算小汽车比大客车多的,再加上大客车的数量。
而唯一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却怎么也讲不出她的思考方法。
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要出手,于是李彤老师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解起来。
李彤老师先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再讲第二种方法的思考方法,以及解题方法,还把方法整里成四步:1.读题找关键句、关键词。
2.画线段图,画的时候要先画标准量,再画比较量,开头要对齐。
3.根据图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讲完了,板书也完成了,安排学生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导读单和自学检测做得是否正确,只用了第一种方法的请补充上第二种方法。
然后开始处理学案上分层训练的第二组题,还没处理完,下课铃声就响了。
李彤老师有点怀疑这节课没有40分钟。
这节课李老师讲的时间是26分钟,太长了,致使这节课学案上的东西没能处理完,我觉得还是得改改你一个人讲的做法,放开手让学生多去探索,把课堂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才是。
李老师讲了26分钟,难怪李老师怀疑这节课没有40分钟,自己讲得确实太多了。
老
师讲得太多是不对的,况且这第三代导学案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讲得太多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改的路还很长,打起精神,一步步改进吧。
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含试卷)
小学数学交流课《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后反思我根据课前谈话了解,学生对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该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
因此在课堂上,直接抛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然后,板演排花片的过程,对解题结果进行验证。
对于排花片的方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①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华排的花片比小英多3个,小华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华可以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多3个,得再排3个,先排的11个和后排的3个合起来就是小华排的花片数,用加法计算。
②小英排了11个花片,小平排的花片比小英少3个,小平排了多少个花片?小平同样先排11个花片,要比小英少3个,得从11个花片中去掉3个,先排的11个再去掉3个,剩下来的就是小平排的花片数,用减法计算。
排的过程中始终把“小英排了11个花片”这个标准放在心里,但不排出来,使排出来的小华和小平的花片数及其变化过程清晰明了。
这节课的内容完成的很快,大约20分钟。
通过当堂练习反馈,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理解得非常好,练习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
利用这节课的后半节课,补充了以下两道练习:1、一筐苹果要40元钱,一筐橘子比一筐梨子贵10元,一筐橘子要多少钱?2、1分钟口算比赛中,小明算出了20道题,比小红多算了8道题,小红算了多少道题?补充内容的第一道题其实就是一个陷阱,题目根本没有答案。
通过这一题的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标准量的理解:要求出一筐橘子的价钱,必须知道一筐梨子的价钱。
同时,提醒学生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我们需要的条件是一筐梨子的价钱,题目给出的条件是一筐苹果的价钱,这是个多余的条件,不要把梨子、苹果混为一谈。
补充内容的第二题,学生也很容易犯错,看到“多算了8道题”,不仔细思考,想当然地用加法计算。
通过这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题中的数量关系:小明比小红多算了8道题,也就是小明比小红少做了8道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是二年级第一次接触的解决问题的类型,也是二年级解决问题的基础和重点。
所以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情景:二年级卫生评比,学生第一次接触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从教材分析和练习中得出是一课时,但是就学情分析这样的教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对教材的分拆,一课时分成了三课时为:准备课时、加法课时、减法课时。
准备课以学生熟悉的教具小棒、圆片、三角形等入手,从简单的一一对应摆图形,回顾一年级学习《比多少》的过程,摆教具的数量在10个以内,从最简单的图形、最熟知的数字的入手,降低难度,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每位孩子都能完成:谁比谁多(少)的语言描述,并且准备列式。
接着将基本题型进行变式,先摆4个圆片,要求摆三角形的个数比圆片多两个,这里不要求直接说出是多少个,而是充分经历摆的过程,边摆边说,知道摆的每一部分,所求的是哪一部分。
在本节课经历了比一个数多(少)的摆的过程。
总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板书),理解这是加法的另一种意义。
随堂练习:比10多4的数是,比23多6的数是,比43多13的数是等等习题,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文字题的计算方法。
减法按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有加法的基础上之后减法能进行了类比:求比一个数少几用减法(板书),这样“慢摆——稳理解——快做题”的模式,张弛有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减法摆的时候,孩子们是根据结果进行摆的,这时候我进行了正确的示范:先摆出与6个圆片同样多的部分,然后拿走两个。
没有让孩子再进行操作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摆的不熟练,说摆的过程和各部分的含义时很模糊,而这样再进行弥补也不如第一次清楚的讲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反思《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一节课是在学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学生还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针对此类问题我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纸条图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这节课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
即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多得3面,并通过分析信息,解决二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依此方法,解决其他各班有几面红旗的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条件,解答其它班得的红旗面数。
让学生不但会根据问题选择条件,也会根据不同条件来解答问题。
从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注重教给学生分析“比字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标一标的方法分析清楚比字句中是谁与谁比,比多时找出多的量,比少时即要求找出少的量,问题中是求多的量就用加法算,求少的量就用减法算。
因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听老师分析的话,根本无法理解比字句的含义,所以必须通过动手画、写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样可为以后学习比标准量打好基础。
3.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纸条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画线段图等形式来帮组学生理解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