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继续教育小学语文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真童趣——就是我们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要把握好语言风格,找到合适的音色音调,尽量贴近孩子的特点,可以多听听儿童节目,模仿下里边主持人的声音,或者模仿动画片里某个角色的声音也可以,当然,用“妈妈声”来说是最好啦!

绘声绘色——所谓“绘声”就是根据故事情节适当转变声音的轻重缓和,在有悬念的地方用疑惑的语气,在紧张的关头用焦急的语气等,“绘色”就是尽可能丰富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把你内心的表演天分都释放出来吧!

师生距离——如果是上一堂绘本课的话老师最好是蹲下来,小朋友围在老师周围,妈妈在家给宝宝讲故事就自由多了,抱着者坐在一起都可以,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大家最好要有眼神交流,不然小朋友都找不着北了~

循循善诱——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把情节和结局讲完,儿童绘本的故事情节往往都具有惊奇的特点,能大大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老师和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妨适时停顿,看看小朋友的反应,问问他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不说教——给小朋友讲故事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了,从头到尾念一遍,然后尾声来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等一堆大道理,千万不要这样做啊,让小朋友自己去体会,他们感受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信你试试?

语言灵活——关于讲绘本故事,到底该按照原文上的文字一字不改地讲,还是可以自由发挥组织语言呢?毕竟上面的文字是经过大师反复推敲而来的,用自己的话讲解会不会破坏原文的音律和文学美呢?我个人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语言程度来适当调整讲解用语。

教具使用——讲绘本,除了用我们的声音和肢体语言以外,我们还能借助其他教具让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使用与绘本主题相关的手偶娃娃,比如小动物,公主,国王等,我们还可以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比如讲森林时使用大自然的纯音乐等。

绘本拓展——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有无尽的发散性,从故事角色,故事情节,故事言语中,总能找到其发点。比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里边,小兔子通过跳高,跑步等方式来向兔子妈妈表达爱,我们就可以拓展为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爱。

2. 小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课型指的是哪三类课型?请简要分析每类课型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课型指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

教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学方法,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

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自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试方法,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将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沉淀、内化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课外自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纵向和横向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总的来说,教读是基础,自读是应用,课外阅读是延伸,三者构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序列。

3.小学现代文课文文本解读从哪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语文老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有独特精妙的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反复揣摩,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

如果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体验与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出色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解读关键字。

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一个"游”字,引导孩子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呀?”"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找到两个关键的句子:"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他们还弄清了这两者的关系是先与后、因与果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就是鱼的静态和鱼的动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鱼”的境界。这个"游”字,赞颂的是青年从春到冬的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看鱼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刻画出青年看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形象。

而"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就是"画”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一个"游”字,就令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金鱼万千的形态和生动的姿态;一个"游”字,金鱼和青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

难怪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话。作为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字用词准确、简洁和生动。

(二)解读关键词。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古怪一词是含有贬义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达他对猫的讨厌吗?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1-3自然段,发现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可是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

比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并详细描摹猫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细读课文,聪明的学生发现作者其实十分喜欢猫,因为他把猫印在稿纸上的泥脚印比喻为漂亮的小梅花;还能从猫毫无意义的叫声中听出"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段”和"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作者经常都在关注猫,难道这不是因为喜欢它吗?

(三)解读关键句。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许多老师认为简单而忽视的"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诚实”思想内容。又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鲁教版五上册《草船借箭》一文时,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从而使学生从一个"笑”字就领悟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课文精髓。

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分析课文应咬准不放的关键词句的提炼,以及板书的设计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神”的。

二、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要了解语言背景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课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甚至误导学生的现象。生: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后了。

师:噢?你是个很有见地的孩子,能说说你的独特感悟吗?生:像苹果和石榴那样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人,我觉得他们既好看又实用,比"花生”那样的人更好!老师眼睛一亮,表扬说:"你的见解真独特。同学们,你们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单位不欢迎,找工作困难。

生2:像花生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没有表现的机会。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种用处,起码让别人看了"赏心悦目”。师总结:"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见解独特,值得肯定。”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二)解读文章题目。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