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 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 教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可以被压缩,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2、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3、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从物质本身属性来看,空气和石头的不同点太多,相比之下,空气和水的不同点就要少很多了。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概念——空气的压缩。
实验探究
过渡:想要研究压缩空气,我们可以借助于注射器,一起来认识它。
幻灯出示注射器。
一、预测活塞位置的变化
用注射器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
向下压活塞,预测会发生什么变化。
把预测画下来,并说说理由。
二、做压缩空气和水的实验
幻灯出示实验材料及步骤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
1、预测活塞位置的变化并记录。
2、完成实验并记录,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
课题
压缩空气
单元
空气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目标解读
能通过实验发现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不同,明确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
2、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可以被压缩。
目标解读

压缩空气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压缩空气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压缩空气》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且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和扩张。

学生能够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且可被压缩或扩张。

能够运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尝试从微粒的角度对空气的压缩和扩张现象进行解释。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预测和合理的解释,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特性,以及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从微粒的角度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注射器、水、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大尺寸注射器(便于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引入:教师展示水、空气、石块三种物体的图片,提问学生:“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水和石块都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和水在占据空间方面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异,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等。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对它们施加压力,会发生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如将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子里的空气会阻止水进入杯子,使纸团保持干燥等实验。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再次展示这个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能看出空气在占据空间时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回答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能阻止水进入。

引出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来探究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或扩张,进一步了解空气在占据空间方面的特性。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压缩空气相关的图片,如打气筒、篮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可压缩性。

《2.3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2.3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的事实,理解空气压缩后的变化,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压缩空气的变化过程,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压缩空气的变化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压缩后的变化及其原理,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皮球、气压计、橡皮筋等。

2. 多媒体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等。

3.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通过小游戏:吹气球,吹大一个瘪的气球需要更使劲,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存在压力,而且力气越大,气球被吹得越大,空气压力就越大。

2. 提问:空气压力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二)新课教学1. 展示空气泵(打气筒)的图片,介绍空气泵的工作原理。

2. 讲解压缩空气的概念:把空气压缩后,空气会有很大的压力,这就是压缩空气。

3. 介绍空气泵的工作原理:当我们从打气筒的活塞推动空气经过橡胶管到达需要充气的轮胎时,空气被压缩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这个压力会把轮胎压瘪,从而把轮胎紧紧地固定在轮毂上。

4. 提问:压缩空气有哪些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5. 展示一些压缩空气的应用图片或视频,例如气垫船、轮胎充气、喷泉、气枪等。

6. 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把一个小球用塑料袋抽成真空后,从一端用力挤入空气,观察小球的反应。

让学生体验到空气被压缩后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加深对压缩空气的理解。

7. 提问: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感受。

8. 介绍压缩空气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轻便、易于储存、使用方便等;缺点包括易燃易爆、有毒等。

(三)小结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喷雾剂这种产品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占据空间等特征,并且通过实验发现空气可以被压缩,但是压缩的程度是有限的。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通过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以及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聚焦,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为什么篮球可以弹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第二部分是探索,通过三个活动来逐步揭示压缩空气的性质和应用,包括观察皮球被拍打的现象、体验压缩空气的力量和利用压缩空气的力量驱动小车;第三部分是研讨,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分析空气在皮球中被压缩和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理解压缩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探究空气被压缩的现象和压缩空气的力量。

能运用科学语言、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压缩空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被压缩的现象和压缩空气的力量。

四、教学难点理解压缩空气具有弹性,以及压缩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实验探究法: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压缩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第3节《压缩空气》,主要内容是介绍压缩空气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的压缩空气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空气也可以被压缩,并且了解到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也可以被压缩。

2. 了解压缩空气的一些应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压缩和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空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于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太熟悉。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空气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空气可以被压缩吗?压缩空气有什么用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压缩空气的实际应用,例如轮胎充气、打气筒、喷雾罐等。

第二环节:概念讲解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个打气筒,并解释打气筒的作用是通过压缩空气将气体注入其他物体中。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打气筒能将气体注入其他物体中?请观察打气筒的构造。

3. 引导学生观察打气筒的结构,指出打气筒内部有一个活塞,当我们按下活塞时,空气被压缩,从而增加了气体的压力,使气体能够流入其他物体中。

示例:老师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打气筒模型来进行示范。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打气筒,并询问他们打气筒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让一个学生来模拟按下打气筒活塞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通过这个示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压缩空气的作用。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压缩空气的原理。

2. 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和一个气球,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3. 学生按住瓶子的侧面挤压,观察气球的变化。

4.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气球膨胀的原因是因为压缩空气进入了气球内部。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3)保持注射器的管口被堵住的状态,待活塞回到初始位置,再慢慢用力向上拉活塞,直到拉不动为止,看看此时活塞的位置。

松开手,观察并记录活塞的位置变化。

(4)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2.学生准备材料,实验并做记录3.交流研讨(1)分享1个学生的记录单(2)分析实验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现象一:开始两个注射器活塞位置相同,说明水和空气都占据10毫升的空间;现象二:压或拉之后水占据空间的大小都没有明显改变,空气被压后只占6毫升空间了,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向上拉活塞,空气可以占据更多的空间,到15毫升。

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称作体积,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体积。

现象三:松开手后,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4.用图画表征空气的变化如果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你会怎样表示空气被压缩前后的变化?1’回顾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空气的什么特征?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补充、修正气泡图。

1’解释1.解释:篮球打气前后为什么由软变硬了?(空气压缩)打篮球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玩瘪篮球?(弹性小)1’迁移1.还记得本单元第1课老师出示的充气游泳池吗?现在你能解释空气泳池利用了空气的哪些特征吗?2.自行车、汽车的轮胎为什么需要时常补气?(保持一定弹性)为什么不能充太足的气?课下跟家长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2’拓展视频:制作空气压缩枪编者寄语泛舟书海和攀登书山,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愿你鼓足勇气,从现在做起,在理想的天空下结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老师相信你定会成为有心的“渔人”,德识双收,满载而归。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愿聪明的你树立美好的理想,向着既定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定可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拥有幸福人生。

加油!。

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3课:《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教学目标】1.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它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压缩空气的存在和原理。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压缩空气的存在和原理。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2.如何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知道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实验法;3.讲解法。

【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士力架的广告、橡皮球充气等,让学生尝试从中找出共同点,引出本课的话题:压缩空气。

2.讲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围绕压缩空气展开思考,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

然后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一遍,并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辅助讲解。

3.进行实验让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气泵;(2)先用气泵把气球充满空气,记下气球的直径和周长;(3)然后,让部分学生压把气球压扁,再用气泵给气球吹气,直到气球充满空气,记下气球的直径和周长;(4)观察两次充气后气球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压缩空气可以使气球更容易充满气,气球的大小也会随之改变。

4.学习压缩空气的应用将压缩空气的应用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打气球、打胎球等。

5.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简单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评价】1.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3.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情境教学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压缩空气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然而,整个课程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能让内容过于深奥或抽象。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优质教案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2.认识到空气是由微粒所构成的。

3.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记录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多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玩具气枪、气垫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注射器、活动记录单、封口套、水槽、展板。

教师材料:课件、注射器、篮球。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1.师:(出示注射器图片&实物)这是什么?(预:注射器)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注射器,来继续研究空气。

每组两份材料,大家动手试试有什么发现。

3.学生活动。

4.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5.师:用注射器吸入一部分空气,把口堵住,用手推和拉,有什么感受?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但我们用手堵口有点累,所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封口帽,大家可以封住小口以后再用手按住。

6.领取封口帽,学生活动并记录,每个小组将记录单贴到展板上。

7.学生汇报(手不松开时往里推和往外拉)8.小结:手不松开时,往里推,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往外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板贴)二、压缩空气变化原因L师:空气是由微粒所构成的,那空气微粒是如何变化,才让空气占据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呢?接下来就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将你们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9.学生活动,每个小组将记录单贴到展板上。

10找出不同的小组(空气微粒数量不变和空气微粒数量变化),请学生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11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你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怎样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跑进跑出?(预:把注射器放到水里,有气泡出现说明空气跑出了)12领取水,学生活动。

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上册

压缩空气教案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压缩空气的性质。

难点:理解压缩空气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气球、注射器、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嘿,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研究一个特别神奇的东西,那就是空气!空气无处不在,那你们知道空气还能被压缩吗?哈哈,准备好和我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啦!(二)实验探究1. 拿出气球,让同学们吹起来,然后问大家:“气球里是什么呀?”“对啦,是空气!那现在我把气球捏一捏,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2. 接着拿出注射器,装上橡皮,抽入一些空气,然后推动注射器,问同学们:“你们看,空气被压缩啦!是不是很神奇呀?”再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压缩空气的过程。

(三)知识讲解哇哦,同学们都很棒呀!那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哦。

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而且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呢。

就像我们刚才玩的气球和注射器,当我们挤压它们的时候,空气就被压缩啦,松开手,空气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四)生活应用那压缩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哈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像打气筒给轮胎打气,就是利用了压缩空气呀。

还有呢,有些玩具也是靠压缩空气来工作的哦,是不是很有趣呀!(五)课堂小结哎呀呀,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压缩空气的奥秘,大家都学到了好多呀!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去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哦!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压缩空气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好啦,同学们,下次再见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2、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及已解释:
①颗粒数量
②颗粒间隙
③颗粒分布
3、填写:实验中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原因分析
开始时向下压后向上拉后颗粒数量
颗粒间隙
颗粒分布
【教师点拨】
颗粒数量:不变
颗粒间隙:变小变大
颗粒分布:紧凑疏松
4、填写: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水空气
【教师点拨】
相同点:都占据空间
不同点:
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空气: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
5、这节课我们研究认识了空气的哪些新的特性?
①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
②压缩空气有弹性,可以产生弹力
6、拓展: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空气压缩的例子?【教师点拨】
手压式热水瓶、手风琴、打气筒、充气篮球、迪士尼乐园、钉枪
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空气能溶解在水中,但人无法在水中呼吸。

()
2、砖头放入水中会冒泡,说明砖头中有空气。

()
3、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空气则可以变化。

学生解释交流
学生填写
学生填写交流
学生总结归纳
交流
学生回忆、查
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比较水和空气的
异同点
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压缩空气在
生活中的广泛应

检测课堂掌握情
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和观察。

同时,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新鲜事物和现象容易产生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气体的性质和压缩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水槽、玻璃管等。

2.课件和教具:空气压缩原理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引入课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空气压缩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筒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的体积和压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潜水员潜水等。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压缩的现象和原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感受。

三年级科学压缩空气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压缩空气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压缩空气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 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科学探究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 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

3. 科学态度目标。

- 对探究空气的性质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 培养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的性质。

2. 教学难点。

- 理解空气能被压缩的本质原因(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可变化)。

-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描述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注射器(若干)、橡皮塞、多媒体课件展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如篮球、打气筒、汽车轮胎等)。

- 简单的压缩空气小玩具(如空气压缩枪等)。

2. 学生准备。

- 分组实验材料:注射器(每组2 - 3个)、橡皮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小玩具(如空气压缩枪),演示发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玩具为什么能把里面的东西发射出去吗?这里面可是藏着空气的一个小秘密哦。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空气的知识,如空气占据空间等,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压缩空气。

(二)探究新知(25分钟)1. 空气可以被压缩(1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注射器和橡皮塞。

-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到注射器筒的中间位置,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的管口。

- 用力向下压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

- 再用力向上拉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活塞弹出伤人。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3课时压缩空气·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继续探索,丰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的认识。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和班级研讨为主,教师带学生对比观察针筒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并通过画图记录的方式总结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班级研讨和画图记录是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目标1.理解空气会占据空间。

2.了解空气占据的空间能够被压缩。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对比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不同。

【教学难点】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利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勤思善辨关注聚焦】1.师:空气和石块有哪些不同?(学生自由回答)师:空气是气体,石块是固体。

师:它们都能够流动吗?生:空气能够流动,石块不能流动。

2.师:空气和水有哪些不同?(学生自由回答)师: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

师:空气和水哪个流动性更好?生:空气的流动性比水的流动性好。

3.师:空气、石块、水有什么相同?生:它们都占据空间。

4.师: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能够改变吗?(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该板块建立在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围绕“占据空间”这一话题展开提问,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第二板块【科学求真探索新知】第一部分:预测讨论环节。

1.师:两支注射器抽取同样体积的空气和水,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注射器活塞向下压,会发生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师:将你们的预测结果画下来。

第二部分:实验压缩空气和水。

3.实验材料:注射器和清水。

4.实验步骤:(1)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10毫升(相同刻度)的水和空气,记下初始刻度。

(2)用手指紧紧堵住注射器管口,另一只手将活塞慢慢用力向下压,直到活塞不动为止,然后松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容易。

和空气)用手压一压他们会怎样,放开手后又会怎样?(部分生上台感受,最后老师再次全班演示)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节课空气的特征,引出找空气与水的不同点,压自封袋看似找到了空气和水都容易变形这一共同点,实际上是为探索活动引出硬质容易—注射器做准备,让学生对已知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压缩空气和水1.认识注射器2.阅读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猜测:如果把活塞向下压,管口的手不放开,活塞能推下去吗?如果能,能推倒哪里?在下图中画出你的猜测学生活动3:空气能否被压缩1.阅读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

(1)在记录单1上先画出活塞的初始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不宜过大)向下压后,画出活塞的位置,然后松手;再向上拉,画出活塞的位置,教师活动21.引出疑问:用自封袋装水和空气,我们知道他们都容易变形,并且还会恢复,那如果我换个容器来装它们,还会这样吗?出示注射器,认识注射器的结构。

2.出示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3.交流预测情况教师活动31.谈话:孩子们,对于空气和水能否被压下去,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吧!2.出示实验要求::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达到同一刻度),用手指把注射器管口完全堵紧,避免周围的空气进入注射器。

(1)在记录单1上先画出活塞的初始位置,用同样大小的力(不宜过大)向下压后,画出活塞的位初始刻度向下压然后松手;观察松手后的现象学生活动4:解释空气压缩(2)我们知道空气和水都是物质,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压缩空气》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压缩空气》教科版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空气性质与压缩空气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空气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4.科学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科学应用素养。
5.科学伦理:在实验活动中,强调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科学实验规则的伦理观念,提升科学伦理素养。
举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空气被压缩时体积的减小,以及压力表上压力的上升,加深对压缩空气原理的理解。
2.教学难点
-空气性质的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其性质,需要通过实验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压缩空气原理的掌握:体积和压力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图示来降低理解难度。
3.压缩空气现象: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时体积变小、压力变大的现象。
4.压缩空气的应用:介绍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气泵、打气筒等。
5.安全教育:讲解使用压缩空气设备时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性质和压缩空气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压缩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空气压缩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 空气压缩的定义:空气压缩是指通过机械或物理方式,将空气体积减小,从而增加空气密度的过程。
2. 空气压缩的原理:空气压缩的原理基于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即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被压缩时,其体积减小,压强增加。
(5)撰写报告: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空气压缩技术的小报告,总结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这次“空气压缩”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得失和经验教训。首先,我在教学方法上尝试了实验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我也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学生因为操作不熟练或缺乏指导,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问题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尝试动手操作,如使用空气压缩机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空气压缩机使用和维护的理解。
(4)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空气压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空气压缩机使用中的问题。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压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空气压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空气压缩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空气压缩。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3《压缩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压缩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压计、气球、塑料瓶、水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空气可以被压缩呢?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压缩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压缩空气》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压缩空气》教案

3.压缩空气【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提出对比问题,让学生迅速把问题聚焦到后面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2.3 教科版三上《空气》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2.3 教科版三上《空气》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3.压缩空气【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学生经历前面课程的学习或根据平时经验可能对空气可以被压缩有一定的认识,但无法说出有力的证据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

因此本课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重点就是借助注射器让学生分别对空气和水向下压和向上拉进行对比观察,寻找空气是否容易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的证据。

再尝试用微粒来解释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的概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再通过制作空气枪,解释其中原理,让学生从玩中思,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感受空气一课中,通过抱一抱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或压一压气球,可能已初步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

但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是否有变化”,学生较难解释清楚。

因此本课借助有刻度、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注射器,帮助学生寻找空气可以被压缩的证据。

三年级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何公平的进行实验?哪些条件需要相同?这是学生需要思考的,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公平性的设计,让其认识到严谨的实验才具有说服力。

最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尝试用微粒解释现象,教师要做好引导,关注学生所画圆圈,哪一种更合理,激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引起他们思考和辩证。

【教学目标】1.通过空气和水的比较,激发学生探究空气和水的不同的兴趣。

2.通过利用注射器压缩和拉伸空气和水活动,知道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或扩张,认识到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3.能画出空气颗粒分布图,解释空气易压缩的原理。

4.通过制作空气压缩枪,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空气秘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压缩空气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

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提出对比问题,让学生迅速把问题聚焦到后面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而水不能,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

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教学准备】
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气泡图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
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三、研讨: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

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

(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四、拓展:知识应用(预设3分钟)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水不可被压缩和扩张
原因
向下压向上拉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刻度的记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现象说明,需要学生对实验现象经过加工之后,再总结得出。

【作业设计】
1.下列物品中,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是()。

A.瓶子
B.风扇
C.轮胎
2.充足气的足球踢的远的原因是()。

A.足球质量比较好
B.压缩空气产生的弹力大
C.踢的力比较大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