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2

合集下载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教案:《茶馆》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七课《茶馆》。

该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所著,通过描绘茶馆内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茶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茶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茶馆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茶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茶馆这个舞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实例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讲解老舍的写作技巧和人物描写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茶馆:社会变迁人物命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课文《茶馆》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3. 请列举出课文中的三个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茶馆》,学生了解了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教案教学设计《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本描写了晚清至民国初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教师教授《茶馆》剧本时,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程,也能为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帮助。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经过充分的研究和策划,达到编写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历程,掌握剧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

2.理解剧本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形成深刻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准备学生表演《茶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程,了解《茶馆》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包括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表演技巧。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茶馆》剧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或推断情节内涵、人物性格、人际关系、时代背景等,为后续深度讨论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剧本内容,探讨情节内涵、人物形象及社会背景,以及在表演扮相和台词发音方面的实现和表现。

3.讨论式授课法:针对剧本中的象征意义、主题、人物关系、时代背景等内容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深刻、思考独立,以及培养学生展开文学鉴赏和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与展示(5分钟)了解茶馆的文化和地方性特点。

游戏:品味中国茶礼。

2.剧本解读(20分钟)2.1 了解《茶馆》的历史背景,介绍老舍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2.2 了解“象征主义”的文学风格,指导学生根据大类特点领悟《茶馆》2.3 介绍剧本人物,剖析其中的阶层之战、传统和现代冲突、家族荣耀与破落等社会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2.4 赏析剧本中的经典段落,并分析其中的情节导向、人物命运、悲剧发展等。

3.表演实践 (35分钟)3.1 学生按照人物特征和性格,练习角色表演(2个教学周期)。

3.2 组织小组表演,创设戏台和音响效果,并录制视频进行评价和分析。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各种茶馆教案大班

各种茶馆教案大班

各种茶馆教案大班介绍本文档是一个关于在大班教学中使用各种茶馆教案的指南。

茶馆教案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茶馆会话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各种茶馆教案在大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教案一:《废话茶馆》目标•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话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实施步骤1.激发学生兴趣:介绍废话茶馆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期待。

2.小组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名学生。

3.角色分配: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茶馆老板、服务员和顾客等。

4.情景设定: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情景,如找茶馆工作、点菜、谈论天气等。

5.对话准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准备对话,确保流畅和连贯。

6.对话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对话,其他学生可以观看和评价。

7.反馈和总结:在每组表演结束后,给予学生反馈和总结,提醒他们改进和加强。

教学建议•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对话,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流畅度、连贯性和表达能力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鼓励学生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评论。

教案二:《健康茶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营养知识和健康意识。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实施步骤1.引导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健康饮食的好处和重要性。

2.分组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名学生。

每个小组扮演茶馆老板、服务员和顾客等角色。

3.菜单设计: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健康菜单,包括各种蔬菜、水果和饮品。

4.对话准备:学生在小组内准备对话,讨论菜单内容并练习点菜和推荐。

5.对话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的对话,其他学生可以观看和点评。

6.反馈和总结:在每组表演结束后,给予学生反馈和总结,提醒他们改进和加强健康饮食的表达和推广。

教学建议•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鼓励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阅读这篇《茶馆》有怎样的感谢和体会呢?下⾯请欣赏店铺⽹络编辑为你带来的《茶馆》优秀教案,希望你能够喜欢!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篇⼀ 教学⽬的 1.阅读课⽂,细⼩体会戏剧语⾔的动作性这⼀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

2.引导学⽣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作⽐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个半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设计): ⼀、导⼊ 话剧《茶馆》是⽼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演出各阶层⼈民的⽣活层⾯。

《茶馆》诞⽣始末及命运 那时⽼舍先⽣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舍先⽣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个北京的茶馆,写⼀个时代。

他描述了第⼀幕情节,⼤家⼀听叫好,第⼆幕写了民国、国民党时代。

⽼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最⼤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活了。

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

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舍先⽣,别写这⼀幕了。

”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

”“不写就不写。

”他把⼿杖⼀⽴,起⾝说:“⾛,解决了我⼀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

” ⽼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

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演到⽼,⼆⼗⼏岁演到七⼋⼗,⼀共得有好⼏百句台词呢!”被⽼舍这么⼀说,于是之就有了⼀股创作冲动。

等剧本⼀公布,他赶紧写了⼀篇很长的申请书,⼀再恳切地希望:“就让我演吧。

” 听⽼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楼北侧会议室。

⼤家⼀致认为⼀幕超出⼀般⽔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个意思:“古典”、“够古典⽔平”。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情节、人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悲剧等。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茶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老舍《茶馆》中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老舍的《茶馆》,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2.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老舍和《茶馆》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例如:“你认为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有什么联系?”第二步:阅读与讨论(30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茶馆》的选段或整篇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中的茶馆是什么象征?b. 通过茶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者想要表达什么?c. 你认为这些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d. 你对于这些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有什么思考和看法?第三步:文学分析(30分钟)1. 引导学生对《茶馆》中的文学手法和结构进行分析,例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话的运用等。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认为作者通过哪些文学手法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b. 你认为这些文学手法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茶馆》为素材,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和观点,进行展示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资源:1. 老舍《茶馆》的文本或选段;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3. 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的提纲;4.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要求。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和质量;3. 学生在总结与展示环节的表现和观点。

《茶馆》教案两篇

《茶馆》教案两篇

《茶馆》教案两篇《茶馆》教案两篇【优秀篇】《茶馆》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精读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揣摩结构艺术。

第三课时朗读品味,欣赏语言艺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

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

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

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

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

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

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

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

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

幼儿园《茶馆》教案

幼儿园《茶馆》教案

幼儿园《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能够辨别并表达情感。

3.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
1.教授《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鼓励幼儿用不同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1.准备教具:播放器、音箱、黑板、故事书、颜料、画笔、纸张等。

2.播放《茶馆》的录像或读《茶馆》故事书。

课堂教学
1.播放或读《茶馆》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如人生、命运、爱情等。

2.以故事中的人物、景物或事件为线索,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你感觉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3.引入手工活动,例如与故事相关的画画、手工制作、玩偶制作等,帮助幼儿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延伸
1.奖励出色的幼儿,例如在班里展示他们的作品。

2.提供一些延伸活动的选项,例如学会如何泡茶、观看城市市政府的戏剧表演等。

教学评估
1.随堂测试:通过提问、举手表达等方式,测试幼儿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要素。

2.活动项目:评估幼儿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经验总结: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次的教学做出调整。

教学过程需要有精心的设计、布置和监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幼儿思考、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判定标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人类性格和行为特征,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1.茶馆语文备课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本剧的情节,明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2.鉴赏本剧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2.鉴赏语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学生中是否有知道老舍的剧作《茶馆》的,如果有,是否看过人艺的话剧《茶馆》,如果看过,请同学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1.老舍剧作《茶馆》简介——(课件展示)【说明】此处简介只给学生展示剧作的第一、三两幕,为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茶馆》的情景之中,引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在介绍时,应该尽量以客观叙述为主,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以免先入为主。

2.诵读,梳理情节,明晰卷轴式结构特点。

(课件展示)【说明】在学生诵读完后,让学生对本幕剧的情节作概括。

可先让学生大致叙述一下情节内容,然后根据展示的课件概括情节内容。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句式来概括同一表现内容的情节,比如“人民生活苦难”部分用名词性词组,而“黑暗势力横行”部分则用主谓短语,第三部分则是用对仗的句式。

不过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所给的答案只是参考,如果学生有概括的更好的,则应选用学生的概括。

学生的概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的客观叙述,如:康顺子的求工;另一种是加上了学生的感情色彩,如:“难民的哀告”。

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朗读,品味语言特点。

【说明】此过程应该与上述的梳理情节结合起来,在学生概括到一个情节时(一共九组故事),让他们找出他们认为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

这样使得学生一边熟悉了课文一边又可以赏析本文的语言。

此处只需要学生朗读出感情即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没有必要做分析总结,但如果学生有话要说,则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活动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他们喜欢的一幕(本剧的一个情节),并选出合适的人选排练出来,下节课课上演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话剧录像的对比,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教学过程:1.学生表演《茶馆》的片断【说明】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结束后,让大家对表演作一简要评述,重点针对语言表述能否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对茶馆的介绍和品茶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茶馆内外的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茶馆的演变和功能。

3.茶馆中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4.品茶的方法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讲述“许友文请客”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茶馆的情境,感受茶馆的氛围。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包括茶叶的种类、制茶工艺、茶具的演变等。

同时,介绍茶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品茶体验:让学生亲自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感受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并学习品茶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描绘:引导学生观察茶馆内的环境和人物,包括茶具、茶叶、茶花等细节,以及茶客们的神态和举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同时,让学生思考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茶叶和茶馆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品茶的体验中,并且能够认真观察和描绘茶馆的细节。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茶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作品,2、掌握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独特的戏剧冲突,3、了解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4、把握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5、鉴赏剧本个性化的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分析剧本独特的结构形式,2、分析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家作品,2、了解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略)二、作者介绍(略)三、《茶馆》剧情介绍(略)(以上内容见《优秀教案》高二下99-100页)四、学生分角色朗诵剧本五、了解剧本人物,理清全文情节1、剧本共写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可分为哪些类型?人物有:李三、王淑芬、王利发、巡警、大兵、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康顺子、崔久峰等。

人物分类(见下面板书):工作人员:王利发王淑芬李三茶下层人民:康顺子常四爷茶兵痞流氓:巡警大兵吴宋唐铁嘴刘麻子等馆客满清遗民:松二爷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小结: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2、剧本写了这些人的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情节)(1)李三的抱怨,(2)难民的哀告,(3)巡警的索贿,(4)大兵的勒索,(5)常松的境遇,(6)特务的敲榨,(7)康顺子求工,(8)唐铁嘴租房,(9)刘麻子的生意,(10)崔久峰的悲哀。

六、作业:课后朗读剧本,思考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2、剧本独特点矛盾冲突,3、剧本独特点结构形式。

一、分析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在上节课概括的情节的基础上分析)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哀告人民生活的苦难康顺子求工军阀混战巡警的索贿大兵的勒索黑暗势力的横行唐刘的生意常松的`境遇满清遗民的命运二、讨论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1、《茶馆》中众多的人物之间有没有正面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讨论后明确:《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也大多没有正面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研究和掌握《茶馆》剧本中的重要角色和情节。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阅读和分析《茶馆》剧本。

3. 研究剧本中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4. 进行表演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

5. 展开讨论社会问题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

2. 研究剧本:分析《茶馆》剧本,了解剧情和角色。

3. 角色分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分组进行表演训练。

4. 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排练,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演出准备:学生进行舞台布置、化妆等准备工作。

6. 演出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剧本演出。

7. 讨论社会问题:根据剧本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表达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演能力。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收集学生对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见和观点。

4. 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茶馆》剧本。

2. 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书。

3. 茶具和舞台道具。

六、作业安排1. 学生完成对剧本中角色的分析和研究。

2. 学生准备讨论社会问题的相关观点和论据。

3. 学生完成表演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

以上是《茶馆》教案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帮助到您!。

名著导读——《茶馆》获奖教案

名著导读——《茶馆》获奖教案

名著导读——《茶馆》获奖教案
一、教学背景
《茶馆》是我国作家老舍的重要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晚清时
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该作品曾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因此有
必要将其作为导读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导读《茶馆》,使学生了解茶馆这一特殊的社交场所在历
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 导读茶馆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 分析茶馆中人物形象和对晚清社会的体现;
3. 探讨茶馆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茶馆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引
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茶馆中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文学鉴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对话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表现;
2. 学生个人写作的内容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
1. 《茶馆》原著文本;
2. 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

七、教学延伸
1. 观看电影《茶馆》的改编版本,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
2. 阅读其他与晚清社会背景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知识。

以上为《茶馆》获奖教案的导读内容和教学安排,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希望能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小说分析教案茶馆

小说分析教案茶馆

小说分析教案茶馆教案一:导言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分析小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本教案将以经典作品《茶馆》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小说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作品的主题、结构和风格。

教案二:背景知识在开始分析小说之前,首先要了解《茶馆》的背景知识。

该小说是由中国作家老舍创作于1957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各色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教案三:主题分析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思想和表达内容,它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

在《茶馆》中,主题可以包括人性的善恶、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突、社会阶级的困境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社会背景的描写等途径来探讨这些主题。

教案四:人物分析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他们塑造了小说的情节和氛围。

《茶馆》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茶馆老板贾三灌、教书先生王先生、杜福贞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来深入理解他们在作品中的角色和意义。

教案五:结构分析结构是小说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叙事方式。

《茶馆》的结构相对复杂,采用了回忆、嵌套等手法来展示人物和事件的关联。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时间顺序、场景转换等来理解结构的意义和作用。

教案六:风格分析风格是作家的独特表达方式,它包括语言、叙事手法和描写方式等。

老舍在《茶馆》中运用了北京方言、夸张的描写手法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表达方式来了解作者的风格特点。

教案七:综合分析与讨论在完成以上分析后,学生可以对整个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案八:延伸活动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对小说分析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活动。

《茶馆》教案2

《茶馆》教案2

《茶馆》教案教学目的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3教时(课前预习)课外阅读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

"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认识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理解《茶馆》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2.《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

3.《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及社会意义。

4.茶馆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重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茶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社会意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请当地茶艺师或文化专家来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茶文化的短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中国茶文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以及《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3.深入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社会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现场表演:请当地茶艺师或文化专家来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5.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及《茶馆》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茶馆教案范例6篇

茶馆教案范例6篇

茶馆教案范例6篇教案标题:茶馆教案范例教案1:茶馆历史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2. 了解茶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茶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馆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对茶馆的兴趣;2. 介绍茶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茶馆的功能和服务内容;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茶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的理解。

教案2:茶馆文化体验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 体验茶馆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茶具和茶叶;2. 茶馆文化相关的音乐和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播放茶馆文化相关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茶馆文化的兴趣;2. 学生分组,体验茶馆文化,包括泡茶、品茶等活动;3. 学生分享体验心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茶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文化的理解。

教案3:茶馆与社交礼仪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2. 掌握茶馆中的社交礼仪;3.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礼仪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茶馆中的社交场景;2. 视频或音频展示茶馆中的社交礼仪。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馆中的社交场景,引发学生对茶馆社交礼仪的思考;2. 学生分组,观看茶馆社交礼仪的视频或音频,讨论其中的重要细节;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茶馆社交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社交礼仪的理解。

教案4:茶馆与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2. 掌握茶馆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完整版)《茶馆》教案

(完整版)《茶馆》教案

(完整版)《茶馆》教案《茶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结构,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3.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4.注意台词的动作性。

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

5.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则去年的海报:话剧《茶馆》时间: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29日场馆:首都剧场票价:80/100/120/150/200/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

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

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节选)
教学目标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
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
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课外自读课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二、分角色朗读
注意一下字词语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①体统,身分;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①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②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

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四、分析课文
第一幕,1898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
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

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

(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1.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2.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3.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

4.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
务如鱼得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灭亡。

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五、课文结构特点分析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以出场先后排列):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

李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

巡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大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

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

老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

老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

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

难民、报童、学生、军官
2.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苦衷、逃兵的蛮横等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似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3.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

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

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六、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