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合集下载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朗读者第七期100字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篇一: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青春万岁》的作者,中国当代作家王蒙,曾是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也曾在动荡年代受尽颠沛流离,他在读者眼里散发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但又为何因为一次告别,失声痛哭?今晚的《朗读者》,让我们一同“卿”听王蒙讲述的故事。

篇二: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为过往注脚,让未来欢喜。

告别,让我们一起迎接人生中下一场精彩。

本期《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董卿将邀请当代作家王蒙、中国台湾演员李立群,中国内地演员姚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青年翻译家程何以及中国维和部队英雄,他们将以朗读者的身份来到节目中,诉说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篇三: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一本《草房子》让他名誉世界,获得中国第一个“国际安徒生奖”,他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草房子》中以自己为人物原型,回忆了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

有人说,读曹文轩的作品不像在读,更像是在聆听,如此这般的语言魅力源自何处?答案或许就在今晚的朗读中。

篇四: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翻译的作品有《妈妈咪呀》、《猫》、《狮子王》、《音乐之声》……,很多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大多都出自这位年轻的女生之手。

她叫何程,是什么原因让她弃理从文?《朗读者》的舞台,她将与观众一同分享自己的故事。

篇五: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0字我们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用生命将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

一同经历战火的战士们依然每天在队列里军歌嘹亮、口令整齐,但身边再也没有了申班长,今晚,中国维和部队的英雄来到《朗读者》,为班长献上朗诵,也为所有守卫和平的英灵们献上崇高礼赞。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下面本店铺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1近段时间,学校的同学都在谈论着一个的节目,就是cctv4的《朗读者》,趁着假期,我也瞄准了时间,按时坐在沙发前,打开电视,看看这很火的《朗读者》到底是何方神圣。

原来,《朗读者》是一个综艺节目,是以朗读名著作为主要内容的。

我看得这一期,主题是《第一次》,这一期的嘉宾很多,有演员王学、棋手柯洁、作曲家许镜清。

这些名人嘉宾都说了他们人生中许多难忘的第一次,并且这些第一次都是他们人生中十分难忘的经历,带给他们许多的感悟。

在这么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许镜清的故事,他是著名电视剧《西游记》的作曲家,也就是说电视剧里面的主题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为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去进行创作,四年里他夜以继日,十分艰苦。

那时候,他还有一个梦想,举办一个自己作品的演唱会,但是,面临的困难不是没有好的作品,而是没有钱,他缺钱。

他尝试过许多颁办法去实现愿望,却都一一失败。

就在坚持了多年后,终于在确定梦想的二十多年后,终于迎来的曙光,有人建议他进行众筹。

他接受了这个建议,终于成功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行了他的两场《西游记》演唱会。

在演唱会过后,他深有感触,就是这样的一个梦想,二十多年以来,自己都能够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幸好在这二十多年中没有放弃,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

同时还感叹:只要还活着,这一点都不晚。

是啊!梦想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实现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同时,坚持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自暴自弃。

我们要向许镜清一样,二十多年的坚持换来的自己梦想实现的一刻。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于《朗读者》节目的表演,表演者是老戏骨斯琴高娃。

听完这段朗读后,我涕泪肆流,内心似被极重的东西猛的敲击,久久不能平静。

被朗读的文章是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

在她深厚真实引人无限回味的声音中,在她满怀深情、娓娓道来的感情中,在她时而凝重又时而似波涛袭来的面目中,我动容了,甚至呆滞了。

那一刻,我外婆的脸庞在我的眼前浮现,让我静默、深思我自两岁起就被外婆介绍了城市生活,她认为孩子就应从小打下基础,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现在还时不时的感叹她这超前的意识,因她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

她就这样的把我接走,一接就是二十年。

在我的心中,外婆就是我的母亲,是最疼我爱我的人。

她会因为了培养我的自立能力而在放学后故意不接我,但她却在后面偷偷的跟着我;她会在我不愿读书时,用她那蹩脚的自学汉字在墙上工工整整的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炎热的夏天,她走了五里地把菜扛了回来,只因省下坐车钱给我多买个大桃子我的外婆让我健康的成长,让我享受着她用她最大“本事”为我争取的美好生活。

而在我大学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后,外婆开始云游四海,去她一直想去的地方。

其实我深深的明白,她一定不愿撒手。

我记得她每次临行前的眼泪,那是来自她对我深深的牵挂啊!伴随着斯琴高娃细腻情感的流露和满脸泪水的流淌,贾平凹先生的文字将我的心扎的一钝一钝的疼。

我的外婆,我要用“心”去陪伴她,像《写给母亲》中的:“或许,母亲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去了”。

而我,不想在与外婆有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时才幡然醒悟,不想丢失了外婆用她的全部心血为我浇灌的那颗“感恩之心”。

朗读已毕,余音袅袅,情意绵绵。

这五分钟可能会是我一生最为感激的五分钟!这时候,我突然打了个喷嚏,我猜,可能是外婆又在想我了,又想着怎样与我分享她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于《朗读者》节目的表演,表演者是老戏骨斯琴高娃。

听完这段朗读后,我涕泪肆流,内心似被极重的东西猛的敲击,久久不能平静。

2023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范文

2023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范文

2023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范文篇一: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

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

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

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篇四: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00字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

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

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

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__已经数不过来。

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

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

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

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观后感(精编版)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观后感(精编版)

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观后感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观后感”,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朗读者观后感第七期观后感1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

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

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

TFBOYS-王源。

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

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

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

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

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

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

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

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

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

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

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一)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濮存昕年少时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时候很强烈,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

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

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

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

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

朗读者第七期的个人观后感精选5篇

朗读者第七期的个人观后感精选5篇

朗读者第七期的个人观后感精选5篇《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第七期的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朗读者第七期的观后感精选(精选篇1)《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

”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

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范文【1】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

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

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濮存昕带来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师》。

大师笔下总是那种淡淡的情怀,平静的叙事,却包含真情。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在成长的历程中,谁又没有遇到过需要感恩的人呢。

《答案在风中飘扬》那一声声质问,那一句句“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作者鲍勃?迪伦对战争的质疑、无奈和无国界医生蒋励面对超出救治范围的孕妇,感觉到的无力、无助以及快要崩溃都让我们更加祈盼和平。

柳传志的《写个儿子的信》更是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的真情告白。

“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当初自己的父亲将这句话告诉柳传志一样,如今他又把这句话告诉即将迈上人生新起点的儿子,这种减压式的鼓励放手让儿子去闯,和我们走出家门父母的那份殷切关怀毫无二般。

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爱情,二十多年仍处于热恋中,为彼此读情诗。

当他们读着朱生豪的情诗,双目对望走向彼此,就像董卿说的,我还很少羡慕一种生活,但你们描述的这种生活,真的让我特别羡慕。

一起看花、看星星、看月亮,这样的日常,确定不是诗人笔下的臆想。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真实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样。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你舍得么。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爱而不得,即为羁绊。

朱生豪和宋清如没有长久的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却成了鲜花山谷夫妇真真实实的日子。

认识刘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在她亲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对公共社会的满满关怀,而这篇《愿你慢慢长大》则是击中心底的柔软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关于这档节目你有何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这期的主题词——告别,非常应清明节,但是告别其实有好多种,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说的,文学作品写了多少年,其实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关于告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说,有些时候,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她说,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意味着新的开始,有了告别,我们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贵的。

这期正好处于清明期间,让人不由得会想念逝去的亲人们,而好几个朗读者也正是送给他们死去的亲人们。

第一个朗读者是姚晨,她朗读的是鲁迅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送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却给过我们温暖的人们,是呀,萍水相逢的过客在我们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很
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走散了,或许你都想不起来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或许是对这种关系的最好解读吧!
第二个朗读者是清华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从事的是音乐剧译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读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刘阳,他们共同朗读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年轻时就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一次,他们做到了,送给他们已去另一个世界的朋友——罗颖珊。

第三个朗读者是曹文轩,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读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给他亲爱的父亲,他说没有父亲,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学道路,不可能坐在美丽优雅的董卿女士面前来谈告别,告别无处不在。

他说告别有好多种,但是诀别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告别,与亲人的死别最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个朗读者是演员李立群,他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会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说理想的家庭必将在理想的国度内。

说到生死,印象深的一点是他和儿女们说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头,不要哭,让奶奶安安静静的走”,他将来走的时候儿女们也这么做就好!
第五位朗读者是演员张国强与参与马里维和部队的官
兵代表们,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此情此景下连演员张国强都哽咽难语,每一个官兵都是好样的。

在与他们的聊天中,他们说到,每个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真的是视死如归啊。

他们一起朗读的是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送给他们牺牲的战友亮亮,看着他们的叙述,听着他们的面临的环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大事呢?
最后一位朗读者是作家王蒙,他说告别有两种,一种是时间的告别,一种是空间的告别,每一种告别我们只有面对,八十多岁的老人,看惯了生死,见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开。

他说虽然告别会给我们带来酸痛的体验,但是也会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告别,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读的是“明年我将衰老”,送给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

整个这期节目看下来,让我们对于告别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告别其实无处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们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

犹记得这句话“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所以告别真的是无处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间过客有之,至亲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因为“下辈子我们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今天正好清明节,天气也都在为人们的思念渲染着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要学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与已故的亲人,与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别,有一句话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这期节目看下来,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诉我们虽然明知道死亡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笑对生活,依然要学会告别,依然要从容面对。

告别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所有的告别,不管我们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它都会发生,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因为有可能每一次再见都会是永别。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长相思,多少年来,已经见过很多的生死,尤其听到同龄人的事更是让我觉得活一天我们都在赚一天,活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的过一天,或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为什么活着呢?为了不枉我们来过这个世界一次,为了好好的体验一场,为了好好的学会告别,为了我们的丰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告别无处不在,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过去的自己在告别,随时随地都可能经历亲人的告别,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知。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今天这个节日也是我们很好的对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机,中国人避讳死亡,但是死亡谁也无法逃避,与其躲躲闪闪,不如坦然面对,不然有一天你让他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
清明寄哀思,从容去告别,愿生者珍惜,愿逝者安息!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该节目在4月2日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据申海霞介绍,申亮亮生前所在连队官兵集体收看这个节目。

河南这位英雄的事迹登上《朗读者》!听完后董卿和观众泪奔
申亮亮生前照片。

节目播出后,申海霞的朋友、亲人都为申海霞的父母和她点赞,认为他们表现得落落大方,也非常坚强,让全国观众看到了申亮亮亲人的高尚精神境界。

申海霞在现场说给弟弟话的话,让包括董卿在内的好多人都泪流满面。

对于这段话,申海霞说,她没有作任何准备,都是她想说给弟弟的真心话。

也正因为是真心,所以感人。

申海霞说,虽然一想起弟弟就很难受,参加这个节目,心情很难过,但也很欣慰,国家没有忘记亮亮,社会上的很多人没有忘记亮亮。

不少网友在央视《朗读者》栏目的微博中留言。

网友“林夕梦一冬珠恋”说:“祝福亮亮的父母健康安好!没有太阳的后裔,只有龙的传人。


据了解,申亮亮已被吉林省评为XX年“感动吉林”人物。

3月31日,在温县烈士陵园,社会各界群众自发祭奠申亮亮。

申海霞说,他们家人也会去祭奠申亮亮,但想静静地、不被打扰地和亮亮说说话。

据申海霞介绍,明晚央视三套播出的清明专题节目,也将讲述申亮亮的事迹。

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

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

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

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

XX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
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

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

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

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

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

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

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

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

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

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

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

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

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

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

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