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新人教版

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他是科举考试的状元,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毅然放弃仕途,投身实业以救国.他是()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由材料中“科举考试的状元”、“放弃仕途,投身实业救国”等信息,可知材料中“他”指的是张謇。

因为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图一是张謇。

故选A。

2.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B. 慈禧厉行节约C. 汽车售价昂贵D. 中国不需要汽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轿车的原因,主要是司机与她平起平坐,并且还坐在她前面。

可见,封建等级观念是汽车被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故选A。

材料反映出慈禧太后不坐轿车的原因,主要是司机与她平起平坐,并且还坐在她前面。

可见,封建等级观念是奔驰轿车被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

3.央视电影频道台标(如图)中有“1905”的字样.它蕴含的意义是()A. 1905年是电影的诞生年B. 1905年电影来到中国C.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D.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电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首先要从题干中提炼关键词“电影”、“1905”。

再联系课本知识: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舞台片《定军山》,这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故选C。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第一个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片段的电影,题干所述是为了纪念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问世,故选B。

4.某市文化单位要举办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下列历史照片中不可能被展出的是()A. 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 中国某男士穿中山装的照片C. 道光帝周岁生日留影D. 詹天佑在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的照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专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是()A. 绿色食品B. 出门旅游 C. 凭票购买 D. 提前消费2.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B. 职工失业保障制度 C. 职业培训制度 D.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3.对联折射出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泽东B.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C.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A. 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C. 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D. 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5.如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进入如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 思想观念不断解放B. 西方文化影响深远C. 服饰品味逐渐提升D. 服装产业迅猛发展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跳槽”“炒鱿鱼”“创客”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这实际上反映了()A. 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B.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C. 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D. 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指的是()A. 钱塘江大桥B. 武汉长江大桥 C. 南京长江大桥 D. 川藏、青藏公路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

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是在()A. 19世纪末B. 20世纪末 C. 21世纪初 D. 21世纪中期9.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 经济发展水平低B. 人口多,耕地少C.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D.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10.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八单元综合测试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

1907年清迁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中西文化融合B.习惯完全西方化C.天文学发展迅速D.汉语词汇丰富2.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有“状元实业家”之称的张謇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创办的企业中最为著名的是()A.继昌隆缫丝厂.B.发昌机器厂C.江南制造总局D.南通大生纱厂4.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采用西方生活方式C.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D.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5.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厂家资本工人1913年689家33亿元27万多人1920年1795家50亿元55万多人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6.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7.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8.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卷(有解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卷(有解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卷(有解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 1.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佳选项是()①《黄河大合唱》②《义勇军进行曲》③《狂人日记》④《愚公移山》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均是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愚公移山》也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狂人日记》批判的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故①②④反映的是同一历史题材。

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 《大公报》 B. 《新闻报》 C. 《申报》 D. 《解放日报》【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1902年创刊,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1872年,《申报》创办于上海;《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

它的曲作者是() A. 鲁迅 B. 聂耳 C. 徐悲鸿 D. 冼星海【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不朽的民族战歌。

鲁迅是文学家,徐悲鸿是画家,冼星海的反映抗战的著名作品是《黄河大合唱》。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义勇军进行曲》的知识。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了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是识图选择题,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图的特征,整体把握得出有效信息,转化为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含答案)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含答案)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其中创作的作品“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顾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此作品的应是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C.《毕业歌》D.《暴风骤雨》2.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3.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C.茅盾——《愚公移山》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①剪发辫,易风俗②改称谓,废跪拜③禁缠足,倡女权④废科举,办新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6.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7.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位于西樵的继昌隆缫丝厂创建之初被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使工厂的经营举步维艰。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含答案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含答案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这个“最强音”的主题应是( )A.弘扬民族文化B.批判封建礼教C.宣传抗日救亡D.推翻君主专制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4.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聂耳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B.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C.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D.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5.历史照片是可视的历史。

如图两幅照片反映出中国近代()A.文学艺术的繁荣B.交通方式的变革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习俗的变迁6.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①剪发辫,易风俗②改称谓,废跪拜③禁缠足,倡女权④废科举,办新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一现象说明了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据秦绍德、沈国麟《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
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中共成都市委
宣传部课题组《成都商报媒体转型观察与思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成都报刊行业的发展特 点。并请你为成都报刊行业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发展特点:发行量迅速增长,注重民生,广受欢迎。报刊行业应继续关 注民生,聚焦时代热点,宣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
( D)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2021·广东)1894 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 0.54 亿元,为中国产业
资本的 1.5 倍;到 1911 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 20 亿元,以高出数倍
【拓展视野】
11.(2021·盐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顽强挣扎。其获得发
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B)
A.①段 C.③段
B.②段 D.④段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 文化事业的发展
命题点 1: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2021·黄石)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
金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如今南通很多地
方都还有他的影子。他的主张是
( A)
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书”。它是
( A)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解放日报》
10.(2021·成都)报刊作为一种近代以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记载了国家 历史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启蒙·救亡】 材料一

【2019-2020】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含解析

【2019-2020】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中考历史提分训练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是在()A.辛亥革命后B.北伐时期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五四运动时期2.中国近代的“状元实业家”是()A.荣德生B.荣宗敬C.张謇D.张骞3.下图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变法维新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4.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A. 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 B.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C.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 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5.2017年2月11日,××市举办了“起步--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120周年。

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A. B. C. D.6.在1900年的北京街头,人们见面时不可能涉及的话题是()①军警在街头为行人剪辫子②废除科举制的诏书③京师大学堂开设的课程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是()①他们积极创办近代民族企业②他们的企业以重工业为主③他们创办的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

”人们称赞他“创办了大生,把大生留给了社会。

”这个人是()A. 张謇B. 张之洞C. 詹天佑D. 李鸿章9.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l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B. 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C. 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D. 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2. 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B. 科举制废除于戊戌变法时期C.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D.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A. 冼星海B. 聂耳 C. 田汉 D. 徐悲鸿4.学习历史要求我们思考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以获得合理的历史解释。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 AB. BC. CD. D5.“街上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

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

”文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发生在()A. 洋务运动之后B. 戊戌变法之后 C. 辛亥革命之后 D. 新文化运动之后6.曾热播的电视剧《新安家族》讲述了徽商为争取民族自强与列强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

它再现了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艰难历程。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 )A. 甲午战争后B. “一战”期间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7.下列哪种情况在民国成立后不会发生( )A. 人们已经开始在电影院里看电影B. 一些妇女开始穿高领服装C. 青年在照相馆照相留念 D. 人民抵制政府剪辫子,男子依然普遍留长辫8.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A. 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 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 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9.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A. 洋务运动时期B. 甲午战争以后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抗战胜利以后10.如下图的漫画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历史事件主要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11.比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认识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A. 均衡发展B. 迅猛发展 C. 曲折发展 D. 持续发展12.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斗志、画家徐悲鸿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把收入资助抗战、科学家侯德榜于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贡献、国民党军血战台儿庄、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如果把这些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这个主题最恰当的名称就是()A. 同仇敌忾 B. 国民革命 C. 战略决战 D. 开天辟地13.“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讲这段话的人是谁()A. 詹天佑B. 康有为 C. 张骞 D. 严复14.如表是某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C.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二、材料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附答案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附答案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图一是创办于广州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B.图二是在南京创办的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三是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D.如图人物主持修建了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吴淞铁路2.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厂家资本工人1913年689家33亿元27万多人1920年1795家50亿元55万多人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4.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A.甲午中日战争前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①《狂人日记》﹣鲁迅②《愚公移山》﹣徐悲鸿③《黄河大合唱》﹣聂耳④《骆驼祥子》﹣老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人民指明战后奋斗方向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C.19 世纪 70 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8.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9.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9.(2022·成都)150 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道: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
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
妄,使观者明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
的“百科全书”。它是
(C)
A.《时务报》
D.20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男装有西服和中山装等
6.(2022·河南)观察如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
(A)
A.城市生活近代化 B.通信设施标准化 C.交通工具多样化 D.照明设备电气化
清末上海街道的煤气路灯
7.(2022·新疆)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
播和奋斗;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
材料二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情况统计表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规模及代表人物
甲午战争后形成高潮。1896 年至 1912 年期
清末光绪年间 留日 间近 3 万人赴日留学。杰出代表有黄兴、宋
教仁、秋瑾、鲁迅、陈独秀等
1909 年至 1937 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 1 971 人 (“庚款留学”),并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杰出 留美 代表有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周培 民国初 源、梅贻琦等 五四 1915 年至 1920 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 1 600 人。杰出代表 前后 留法 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 20 世纪 20 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 留苏 不同的革命留学。杰出代表有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

新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及答案(1)一、选择题1.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2.1927年中国的工业品总产值是67.01 亿元,至1936年增长到12.74亿元。

交通方面,公路通车里程由北伐前的1千余公里增长到1935年底的9.6万公里;铁路由8干公里增长至1.3万公里。

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增产。

以上发展成被出现在A.晚清政府时期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3.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A.魏源B.詹天佑C.张謇D.严复4.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聂耳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抗日战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B.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C.科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D.广大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5.清末以来,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A.崇洋逐新趋向B.婚姻自主意识C.民族复古情怀D.自由平等风尚6.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

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7.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8.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考题解析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12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考题解析

第十二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考题解析1.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A.创办学堂B.编练新军C.兴办实业D.自强求富解析:结合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相关知识可判断选C项。

答案:C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外国列强的棉纱在中国大量倾销D.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故选B项。

3.下面的漫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近代()A.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B.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C.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D.列强侵略的变本加厉解析:漫画显示了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生存空间格外狭小。

答案:B4.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B.总体落后,分布不均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解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比较落后,而且主要位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内地很少,因此发展极不平衡。

5.20世纪初,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其中咏叹女学生时这样写道:“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

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这一社会风俗变化体现了()A.汉唐遗风B.因循守旧C.新旧并呈D.以俄为师解析:材料中的“20世纪初”“坐洋车”“女学生”“衣裳朴素”等关键词,表明此时中国的社会习俗受西方社会的影响,也保留了部分民族特色。

答案:C6.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6 经济和社会生活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6  经济和社会生活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6 经济和社会生活测试卷(含答案)专题6 经济和社会生活考点 1 张謇兴办实业1. [2016安徽14(3)题2分](节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3)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改正:考点 2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7年未考)考点 3 近代交通、通讯、影像艺术、大众传媒2. (2013安徽15题10分)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1分)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要的进步思想?(2分)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3分)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持何种积极态度?(2分)考点 4 近代社会习俗3. [2010安徽12(1)题1分](节选)社会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1)在中国,以“君”“先生”来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得益于________革命。

1. (2017原创)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

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不失为实业救国的良方。

“他”是()A. 康有为B. 张謇C. 侯德榜D. 荣宗敬2. (2016铜陵模拟)下图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关于各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A. ①阶段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产生B. ②阶段李鸿章等人提出“实业救国”口号C. ③阶段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D. ④阶段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3. (2017原创)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在网上办公、购物和娱乐……,很多喜欢看电影的都喜欢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媒体——1905电影网,其中的“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A. 中国同盟会成立B. 中国影片在国际获奖C.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D. 废除科举制4. (2016鄂尔多斯)《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1.下图是张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自主学习单局部,据此判断,这堂课探究的历史人物是()A. 魏源 B. 张之洞 C. 严复 D. 张謇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 北京大学B. 清会大学 C. 复旦大学 D. 京师大学堂3.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 《申报》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杂志4.阅读下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C.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D.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5.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A. 李大钊——江南制造总局 B. 孙中山——指挥武昌起义C. 严复——发起公车上书 D.张謇——创办大生纱厂6.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7.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 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B.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 《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 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8.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A. 先生 B. 某君 C. 老爷 D. 同志9.近代中国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①发展本国经济②救亡图存③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④讴歌光明、鞭挞黑暗A. ①②B . ②③ C.③④ D.①④10.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是( )A. 《义勇军进行曲》B. 《毕业歌》 C. 《铁蹄下的歌女》 D. 《黄河大合唱》11.1913年北京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

这一规定()A. 激励了张謇弃官回乡办企业 B. 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C. 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D. 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12.2016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1周年。

那么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 《马路天使》B. 《定军山》 C. 《渔光曲》 D. 《十字街头》13.清谭嗣同《仁学》二三:“况轮船、铁路、电线、德律风之属……更乌从而绝之乎?”茅盾《机械的颂赞》:“交通停顿了,马达不动了,电灯不亮了,德律风不通了,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便将成为死的黑暗的都市了。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德律风”是()A. 电子计算机 B. 电话 C. 电梯 D. 地铁14.现在我们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为什么还要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呢( )A. 学以致用B. 知耻后勇 C. 居安思危 D. 闻鸡起舞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5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请看图。

材料二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2)科举制度是何时开始实行、何时被废除的?(3)你认为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哪些不足?有何解决办法?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在近代史上,交通通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

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1)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2)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3)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5)“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6)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三、综合题(共1题;共15分)17.某校开展“走进抗日救亡历史”主题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理解学习】《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含义。

(2)【时空对话】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涌现了无数的抗日英豪,他们或直接在抗日第一线,或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抗战的作用。

图1、图2、图3所示历史人物,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你学习了上述三位历史人物的抗战事迹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请你简要说明理由。

(3)【研究学习】小明、小洋同学以抗日救亡歌曲研究抗战历史,收集了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松花江上》(1936年)、《大刀进行曲》(1937年)、《歌唱二小放牛郞》(1942年)、《南泥湾》(1943年)。

为了方便研究学习,他们把收集的歌曲制作成表格。

根据上述同学收集的歌曲和抗日战争有关历史,请你帮助两位同学完成上面表格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张謇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

故答案选D。

2.【答案】D【解析】【分析】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选D。

【点评】考查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第一份报纸《申报》的认识,根据所学,《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申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改变了报纸不发表评论的传统,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中文报纸,BC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时评紧扣时事,尖锐泼辣,风格多样,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直接得出答案。

4.【答案】D【解析】【分析】A项1911年,清政府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B项说法错误,外国资本家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项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阐述错误。

D项1913-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5.【答案】D【解析】【分析】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孙中山并没有直接的指挥领导武昌起义,发起公车上书的是以康、梁为首的知识分子,张謇是晚清状元,但他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解析】【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据此分析可知B的表述不合史实。

所以答案选B.【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认识。

7.【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15年属于辛亥革命后,处于民国时期,旗袍、中山装等服装受人青睐;轮船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申报》创办于1982年的上海,报纸上报道的身穿中山装的男士照片在1915年的上海也是可以看到的;男人的辫子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所以在1915年的上海是看不到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9.【答案】C【解析】【分析】近代中国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点评】考查讴歌光明的文学艺术家10.【答案】D【解析】【分析】《黄河大合唱》作者: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点评】评价《黄河大合唱》11.【答案】D【解析】【分析】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应在1913年之前。

B.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和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题文材料不能体现,题文“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一规定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定军山》是一部连环画作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根据这一连环画拍摄的影片《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3.【答案】B【解析】【分析】“德律风”是指利用电流使两地的人互相交谈的装置。

清谭嗣同《仁学》二三:“德律风”不通了是指电话不通了。

我们可以断定所说的发明应指电话,英文电话“telephone”,音译为“德律风”。

据所学可知,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14.【答案】C【解析】【分析】现在之所以还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是为了居安思危【点评】考查《义勇军进行曲》定位国歌的原因二、材料分析题15.【答案】(1)京师大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