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标标准编写的教材,共分为三个学期,本部分为第二学期内容。

该教材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介绍了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雨吟》便是其中之一。

此文本来自唐代王之涣,描述了风雨交加的悲凉景象,表达了作者愁怨的情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大气和豪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风雨吟》的背景、作者、构词和主旨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古体诗的阅读方法及古汉语的基本解释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风雨吟》中表达的情感及其文学价值。

2.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2.培养爱好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增强对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倡导珍爱生命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帮助学生分析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并且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帮助学生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的历史变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给学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介绍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2.点评几首古代诗歌,比如《春晓》、《静夜思》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

2.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风雨吟》一文,掌握其整体意思。

2.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

3.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及其意境。

2.与学生展开互动,探讨唐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4.作业1.阅读与整理相关的材料,在下节课上做报告。

2.背诵并分析一首古代诗歌,展示自己的语言艺术。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学生成绩的评估,来评判教学质量的好坏。

六、教学反思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促使教师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培育同砚对古典诗歌的观览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

2. 援助同砚理解《风雨吟/芦荻》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含义,提高他们的文学理解能力。

3. 激发同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增进他们对中国诗歌的探究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1. 《风雨吟/芦荻》的背景介绍2. 《风雨吟/芦荻》的诗歌赏析3. 《风雨吟/芦荻》的写作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风雨吟/芦荻》的画作或音乐,引起同砚的爱好,激发他们对这首诗歌的好奇心。

2. 教室讲解(20分钟):讲解《风雨吟/芦荻》的背景、作者及含义,援助同砚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分组谈论(15分钟):同砚分成小组,谈论《风雨吟/芦荻》的诗歌赏析,每组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 诗歌朗诵(10分钟):同砚自愿选择《风雨吟/芦荻》中的一段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5. 写作训练(20分钟):指导同砚进行《风雨吟/芦荻》的写作练习,援助他们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6. 完成作业(10分钟):安置作业任务,要求同砚完成对《风雨吟/芦荻》的沉思与总结,展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判:1. 考察同砚对《风雨吟/芦荻》的理解水平,包括诗歌的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评估同砚的写作水平宁表达能力,看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通过诗歌朗诵和小组谈论来评判同砚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可以在教室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同砚更活跃地参与到教室中来。

2. 继续引导同砚乐观沉思和探究古典诗歌,培育他们对诗歌文化的爱好和热忱。

3. 鼓舞同砚多沉思,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培育他们对文学赏析和写作的爱好和能力。

通过本次《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信任同砚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观览这首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热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教材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

《风雨吟》是唐代张籍写的一首诗,“风雨凄凄愁杀人,不如早还京师”,诗句优美,意境深刻。

本课以“风雨”为引子,以探询心灵的焦虑和无奈为主线,情感贴近学生,具有很高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唐代《风雨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领会诗人的抒发心情和生活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情感素质。

三、教学内容《风雨吟》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学和诗歌创作。

2.讲授法:教师主要进行课文讲解和知识讲解。

3.分组阅读法:让学生分组阅读,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4.讲评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反思。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风雨吟》的图片,学生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猜测内容。

(二)讲解3.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4.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和诗歌之间的联系。

(三)分组阅读5.学生分组阅读诗歌,互相讨论理解和记忆点,共同展示诗歌的不同层面。

6.学生分别阐述自己对《风雨吟》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四)讲评7.教师总结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教育意见和建议,让学生重新审视和反思。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纪念唐代诗人张籍。

2.理解《风雨吟》的诗歌语言和情感版式。

难点:1.理解《风雨吟》的情感蕴含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形象思维,领会诗歌的景象和情感。

七、板书设计《风雨吟》1.句式:六言绝句。

2.特点:风尘怀古,意境深刻。

八、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九、教学反思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引导和情境营建,让学生在体验诗歌情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课标语文《风雨吟》教案

新课标语文《风雨吟》教案

《风雨吟》教案
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雨”中,
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
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
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主题归纳:这首诗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
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

“我”面对变故,就像一个缺
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黄子建先生曾满怀热情地评价这首诗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
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
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不是每个人
都会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
与气势都很大。

板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风雨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趣的不同,面对风雨,人们的感受就不同。

孟浩然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张志和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陆游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表达报国杀敌的愿望。

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雨吟》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3、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生于广东南海,原名陈培迪。

6岁入乡塾,10岁曾把《诗经》中的一册全背诵。

求学期间喜读中外名家作品,尤其喜爱新诗。

抗战爆发后,以诗歌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后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背景链接】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朗读停顿】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整体把握】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风、雨、大地、郊原、房舍。

2、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什么?明确: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合作探究】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环境描写,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这两句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风雨吟教学设计

风雨吟教学设计

风雨吟教学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风雨吟教学设计这是风雨吟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风雨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风雨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风雨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风雨吟》,能够把握课文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美妙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激发学生的美学情感。

三、教学过程:
1.交代课题:本课要学习《风雨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意义。

2.让学生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分析文章的结构:从第一段的意义,到最后一段的意义。

4.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
5.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意义:作者想把什么样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受?
7.最后,让学生写一篇评论文,结合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
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授九年级下册语文《风雨吟》的课程,学生们积极参与,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字。

《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

《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

(封面)《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风雨吟》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境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3.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困境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明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

九年级统编版《风雨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

2.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力量的坚信。

3.培养学生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的意识,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风”“雨”“大地”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动荡不安的场景,把握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组合和独特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风雨象征意义的理解上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展现狂风暴雨袭击大地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可以有树木摇曳、房屋颤抖、人们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等画面,同时配上狂风呼啸和暴雨倾盆的音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雨的力量和气势,随后引出课题《风雨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含义,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中的比喻手法。

2.教师范读,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在朗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时,语速稍快,语调上扬,突出风雨的来势汹汹;而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处,语速放慢,语调稍低,体现出一种在风雨中飘摇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跟读、自由读,再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雨图?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诗歌展现的是狂风暴雨肆虐下,大地万物处于动荡不安的情景。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5分钟)1.分析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逐节分析)第一节:讲解“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风”“雨”意象,这里的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它们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局势和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如战争、灾难等给人民带来的冲击。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风雨的凶猛和强大。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风雨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风雨吟芦荻风雨:可实指自然风雨,也可虚指社会或人生的风雨,点明环境或背景。

吟: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泛指诗歌。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写作背景】《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字词清单】读读写写舵手(duò)词语集注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多音字】【串句记忆法】要毕业了,学校宿舍(shè)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shě)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形近字】【读课文】播放音频: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新课精讲】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4)“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5)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芦荻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让 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看看诗人的“忧怀”吧。
教师点拨:双重寓意
(6)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教师总结:《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预期引导: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风雨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文艺体裁——吟诗,并明白风雨吟的起源及特点;
2.分析风雨吟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理解其艺术魅力;
3.学会朗读风雨吟,并掌握吟诵的基本技巧;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风雨吟的特点,掌握吟诵的基本技巧;
2.了解风雨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风雨吟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2.较高难度的韵律感知和吟诵技巧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1.老师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播放视频《吟风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阅读(10分钟)
学生阅读《风雨吟》全文,理解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交流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按照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们觉得《风雨吟》的主题是什么?
2.你们觉得《风雨吟》怎样表达了这个主题?
3.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风雨吟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集体朗读(15分钟)
1.老师分组选出代表,进行集体朗读练习;
2.学生逐句跟读,纠正发音错误并注意韵律感知;
3.分组完成朗读比赛。

5.创作练习(15分钟)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让学生自选主题,写一篇短诗,并进行朗读;
2.学生对彼此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韵律感知能力;
2.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

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

(封面)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精选19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精选19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教案(精选19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风雨吟》精品篇1诗歌赏析:一、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课件一、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3.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难点)二、课堂导入人生之路,常有风雨相伴。

面对风雨,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弃官隐居的张志和写出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倔强旷达的苏轼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

而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一探究竟。

三、作者简介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四、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41年12月。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般的“忧怀”,于是便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五、课文精读1.开头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雨吟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狂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暴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

这画面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2.如何理解开头这两句诗?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一个“卷”字生动地描绘出动荡的、不安定的“风”被裹挟着冲过来的动态,充分体现了自然之力;“奔”字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滂沱之势。

这一句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3.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

比喻贴切、形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

“海”与“舟”之间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等方面的对比),又给人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

风雨吟初中课文教学设计

风雨吟初中课文教学设计

《风雨吟初中课文教学设计》一、引言《风雨吟》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文章,它通过描绘自然风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档将以风雨吟为教学内容,开展一节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并介绍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解读并记忆风雨吟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描写自然风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风雨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录音、黑板、粉笔、学生作品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自然风雨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风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风雨吟的基本意思。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字面理解、意境描写和感情表达三个层面解读风雨吟,并帮助学生学习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3.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和感情表达方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作者为什么要把风雨写成一个形象的人物。

4.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风雨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慨和思考,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诠释风雨的意义。

5.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以风雨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表达方式,以风雨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6.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风雨吟/芦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作者是宋代闻名诗人苏轼。

这篇诗以其深沉的情感、漂亮的语言和奇特的意境而被人们传颂至今。

通过进修这篇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1)了解《风雨吟/芦荻》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3)学会欣赏和解读《风雨吟/芦荻》这首诗歌。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介绍《风雨吟/芦荻》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第二课时:分析《风雨吟/芦荻》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和技巧。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欣赏和解读《风雨吟/芦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诵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五、教学评判与反馈1. 教室表现: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度,进行实时评判和反馈。

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包括诗歌解读、写作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和反馈。

3. 测验考试:通过测验和考试,检测学生对《风雨吟/芦荻》的掌握水平和理解深度。

4. 进修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进修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提高进修效果和效果。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和资料,包括《风雨吟/芦荻》的原文和解读材料。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风雨吟-芦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雨吟/芦荻》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朗诵、赏析和创作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进修《风雨吟/芦荻》,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自然、感悟人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进修《风雨吟/芦荻》的背景、作者及意境,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朗诵训练:通过朗诵《风雨吟/芦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风雨吟/芦荻》的主题,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诗歌赏析:教师讲解《风雨吟/芦荻》的背景、作者及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朗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提高朗诵的艺术效果。

4. 创作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进修过程,总结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听说读写结合:通过听课、朗诵、赏析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砚习、讨论和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感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同感。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五、教学评判1. 考察学生对《风雨吟/芦荻》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

2. 评判学生的朗诵表现,包括语音、节奏、情感等方面的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短诗《风雨吟》优秀教案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

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作品赏析: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
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

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同学思考:
1.《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
[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
个“如”。

2.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

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课堂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