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 2010年第3期
佛典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
刘守华
[作者简介]刘守华(193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
主编。(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项目编号:03B Z W 057)成果之一。
① 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② 鲁 迅:《〈痴华鬘〉题记》,《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3页。
[摘 要]本文作者多年进行的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研究这个课题,已经陆续发表了关于《经律异相》、《生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多部佛经故事的论文。这里以《百喻经》为代表的譬喻经系列中的著名故事,如“猫装圣人”、“雁衔龟”、“展转相杀”、“乡民照镜”、“夫妻打赌不语”等篇和中国同型故事进行比较解析,探讨了它们蜕化为中国民族民间故事的有趣过程及譬喻经故事的构成特色。
[关键词]杂譬喻经 百喻经 故事类型 雁衔龟
〔中图分类号〕I 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0)03-091-12
关于“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这个课题,几年来笔者已就《经律异相》、
《生
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汉译佛经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现在专就譬喻经的汉译与传播及其在中国民族民间故事海中的蜕化演变轨迹予以探寻。
一、譬喻经在中国
关于佛经文学的分类,国内研究者其说不一。笔者赞同吴海勇在《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一书在总揽诸说的基础上所归纳的,将中古汉译佛经文学划分为五个类别,即佛传(含教史及僧传)、本生、譬喻(含因缘)、僧伽罪案文学、赞颂文学。①
其中本生经和譬喻经均由一系列故事构成,且大多据印度民间故事改制而来,将佛家义理寄寓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说之中,成为人类语言叙事的经典之作。关于佛本生经或佛本生故事,已受到多位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对佛典中的譬喻经或譬喻故事,目前还很少有人论及。深受中国
人民敬重的鲁迅先生,曾以自己的稿酬捐资翻刻佛典《百喻经》,他称道印度寓言的下面这段话也常被今人提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②
鲁迅所特别赞赏的就是以《百喻经》为代表的佛典譬喻经。
对譬喻经的构成及其特征,佛典中已有明晰解说,如《大智度论》卷35卷44中写道:
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得其悟。譬如登楼,得梯得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众生所爱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著。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
由于佛家义理常被人以为深奥难解,不易为大众所领悟,于是以感官所见的具体生动事例来
91
作譬喻,如同在苦药里添加蜜糖,登高楼架上梯子,这些佛理就会变得使人乐于接受了。由于口头叙说的民间故事拥有既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内容,又深受民众喜爱,就成为了制作譬喻经的优越材料。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这些譬喻故事多是从民间故事来的,既有依据政治历史事实而改造成的故事,如长生王的故事;也有通过将人与动物交接起来而形成的故事,如《二牛作证》、《狗法》等;但是,从譬喻的艺术上来说,在这些故事中,通过对动物世界的虚拟而形成的寓言故事艺术性最高,如《乌鸦》”①。
这些譬喻经,不仅因其“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即借助具体生动的故事来阐明佛家精深义理得以和大众结缘,还由于这些经卷常采取口头“唱导”方式来传讲。这里转引《梁高僧传》中的一段话以窥其一斑:
夫唱导者,蓋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
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
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
缘,或旁引譬喻。……(慧远)每至斋
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
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授,遂成
永则。……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慄;语
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
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
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于
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
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②
这里所讲的在一千多年前佛家讲经说法聚会高潮之际所讲唱的因缘、譬喻和因果报应故事,均属广义譬喻故事。近年有学人从敦煌石室遗存的大量佛经写本中,清理出汉文譬喻经典的一种“故事纲要本”,上面抄写了10个短篇譬喻故事的摘要,供僧人口头唱导之用,这一事例就展现出古代譬喻经在佛事活动中面向信众传播的生动情景,正如此文的作者———日本荒见泰史所写的:
总之,对譬喻故事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的是唱导、讲经等口头表达的佛
教仪式,它们可能开始没有文本、底本
等材料,后来随着仪式的发展和譬喻故
事的流行普及,慢慢有了文本、底本资
料的需要。早期的底本可能只是摘要佛
经里的譬喻故事,后来将这些仪式上需
要的记载并排在一起……,作成摘要的
写本……这样,通过口头文艺的唱导、
讲经,以及相关的文本、底本制造,对
后来的五代变文、宋代话本的发展起了
很大作用。③
汉译佛经的传播早期借助于抄写成卷册,后来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才进到刻板印制。可是要把这些佛经文本传播到信众中去,还必须通过“唱导”这样的口头传讲方式。这样,佛经传播就和民众的口头文学讲述活动发生了天然联系,只是佛家唱导要以佛经文本(常常是摘要本)作为底本,而不是民间口头文学原生态中的那种全凭记忆的即兴讲述就是了。佛经这种宗教文化之所以和民间世俗口头文学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正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我们在研究宗教史或文学史时都不应撇开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
“譬喻”在汉译佛典中有多重含义,“譬喻经”所指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晋代高僧康法邃所抄集十卷《譬喻经·序》中所言:“《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衍弘教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互明善恶罪福报应,皆可悟心,免彼三途。”④据此,《譬喻经》中不仅有《百喻经》这样的寓言体故事,还可以将一些本生、因缘故事也含盖其中。吴海勇著《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在论及《譬喻经》时,就列举了以《譬喻经》命名的5种以及《贤愚经》、《出曜经》、《杂宝藏经》、《大庄严论经》等共约20种。2009年,由王文元先生编定注释的《佛典譬喻经全集》在重庆出版社问世,共收录
92①
②
③
④
陈开勇:《汉译部派佛教广律之非戒缘故事》,见《佛经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
163页。
转引自陈洪《〈经律异相〉所录譬喻类佚经考论》,见《佛经文学研究论集》,第251页。
荒见泰史:《汉文譬喻经典及其纲要本的作用》,见《佛经文学研究论集》,第290页。
见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