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论文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科学态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又一新型教学理念与目标要求,而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设置悬念、引导观察、创设情境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悬疑;观察;情境创新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是观察,即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二是思考,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探究,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科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品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
一、设置悬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好奇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最大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态度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且宽广的科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气球,吹满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
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无论气球放在什么地方,都似乎是被黏住了,无法从衣服上掉下来,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
这时,教师可将气球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亲身体验。
当学生发现气球真的黏在自己身上不会掉下来时,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喜悦,在这样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黏在衣服上,如果不在衣服上摩擦,气球还能黏在衣服上吗?由于体验过气球黏在衣服上的感觉,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时候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从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内涵、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科学素养;实施策略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内涵、重要性、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内涵1.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概念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
2.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特征(1)实践性: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2)探究性:小学科学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综合性: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科学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 促进学科整合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实践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论文(5篇)
科学实验论文(5篇)科学试验论文(5篇)科学试验论文范文第1篇老师的科研课题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如何让同学既完成有关试验教学内容,又参加到老师的课题中,值得讨论与探究。
我校试验动物学教研室担当了生物技术专业、医学试验技术专业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多门课程中均有不同的动物试验内容。
因此,我们削减了基础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试验动物学等课程的试验教学课时,特地开设了动物试验技术课程,期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同学系统地学习动物试验原理、技术和方法,并切实培育同学的动手力量和试验技能,使同学对人体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课程所学到的理论学问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但仅凭有限的课时,无法全部把握纷繁简单的动物试验技术。
因此,在同学把握有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学问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动物试验技术课程把握常规动物试验方法,学会观看和分析,然后结合老师的有关科研工作,将一个科研项目划分为几个小的开放性试验模块,依据同学的学问储备和科研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状况的科研内容,并以此组成几个科研爱好小组,让参加的同学在这类试验中得到切实的熬炼,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1.综合性开放性试验模式的内容。
以裸鼠皮下抑制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课题为例,该模型的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试验操作众多,能够较完全、系统的培育同学的科研力量,使本科生能够接触不同层面的学问。
依据试验内容的需要以及本科生课内学时有限性的特点,将该课题项目分解为不同的课题小组,例如:细胞培育课题小组;肿瘤移植动物模型小组;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评价组等,然后每个同学依据所学学问以及爱好爱好,选择自己的试验内容并组建“课外科研爱好小组”。
确定试验内容后,同学自己查询文献并写出具体的试验方案,通过指导老师与同学共同商讨,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方案。
确定试验方案之后,在指导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试验,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共同完成。
幼儿园教师有关科学优秀论文精选
幼儿园教师有关科学优秀论文精选篇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成策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把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援助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
当幼儿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及未知世界发出疑问的时候,教师是停留在我们的活动已经安排好了,必须按照活动的安排来进行呢?还是跟着孩子的兴趣、发现、需要,生成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呢?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生成更有效,是值得一线教师讨论的问题。
为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有效生成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策略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关注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关注在先,仔细观察并深入分析幼儿的行为,真正了解并正确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要求强加给幼儿。
凡是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顺其自然,促其发展。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对气球变大变小的过程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及时生成了活动“变化的气球”,来帮助幼儿解开疑惑。
案例1:小班“变变变”主题背景下的科学活动——变化的气球我们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了观察了解,即在科学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材料:颜色各异的气球若干(有些充气、有些未充气)以及打气筒。
通过观察、提问,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气球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已掌握,他们关心的是:“老师,我想让气球变大。
”“咦,气球怎么又小了?”这两个问题。
于是我们即时生成科学活动——变化的气球(活动一:气球变大了;活动二:气球变小了)。
在“活动一”中,孩子们有的拿着气球吹(因年龄小,大部分幼儿失败了),有的孩子摆弄着打气筒研究哪里是出气孔,阀门怎么踩。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
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
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
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
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
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
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
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
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
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
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略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科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 在科学这门课程中原有的基础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因此, 只有进行课程改革, 才能满足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需求。
对广大的科学教师来说必须摆脱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去思考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
把握总体方向, 借鉴国内外在科学这门课程中成功的教育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特色。
因此,科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只是将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很少动脑、动手去发现知识, 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 必须对科学新课本充分理解, 诚心接受, 热情投入, 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观念,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以真正实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真正把以前的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学习向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转变。
可见,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会有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和全员, 全程的参与。
这样, 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落实到实处, 才会外显为他们听课专注, 发言踊跃, 才会体现师生之间信息广为传递, 情感互为交融, 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才会生动活泼, 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科学这门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 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
在科学这门课程中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甚至被迫学习, 根本体会不到在科学中学习的乐趣。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三篇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三篇一、巧激趣,促高效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
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
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
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师生互动合作,打造亲和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
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短缺,饮水问题成了现在人们讨论的热点:今后我们上哪取水哪里的水人类才能饮用……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亿立方公里,其中%是海水(亿立方公里)。
淡水只占%,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和促进其科学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教学的这种学科特性使其在贯彻落实课程要求中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小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启导和传播的同时,也为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从而提出科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相应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素质教育小学科学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和促进其科学创新意识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教学的这种学科特性使其在贯彻落实课程要求中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应教学任务的实施和调整,结合学生科学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学习特征,从而在体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实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的求学态度提供重要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1、以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上就对科学知识产生应有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达到启导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向性学习的目的。
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的过程中的爱科学、学科学、重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学科学习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说明小学科学教学的含义及其教学任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利于人们进行日常生产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文化知识,它包括了对这些文化知识的运用手段和运用过程。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
科学教学的小论文三篇【篇一:科学教学小论文】一、巧激趣,促高效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
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
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
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师生互动合作,打造亲和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
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篇二:初中科学小论文】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短缺,饮水问题成了现在人们讨论的热点:今后我们上哪取水?哪里的水人类才能饮用?……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更新策略一、实验材料的更新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平时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有些来自学校实验室、有些来自社会市场,有些来自学生家庭,但也有一些材料在自己周围很难找到,这时我们往往可以求助于网络。
一些网站通常可以为我们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
比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养蚕”的单元,但由于社会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在当地已经很难找到养蚕所需的材料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淘宝等购物网站,你会发现包括蚕种、桑叶等的养蚕材料应有尽有,甚至连帮蚕蚁移动身体的鹅毛都能够买到,这为我们的养蚕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学生们对这项探究活动也是兴致勃勃的。
当然,在科学教学中要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在市场上难以寻觅,我们同样可以求助购物网站,还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产品,像烧杯、标本、显微镜等。
这时网络上的顾客还会成为你的购物指导,因为通常在他们购买后都会留下相应评价和晒单,为你的购物提供参考。
二、教学资源的更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丰富的探究性课程资源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出来,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
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网络环境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
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它储有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且学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范文最新总结
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范文最新总结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幼儿园科学教育论文范文一:[摘要]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一方面要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创造精神,塑造“创造型教师”的新形象;另一方面要给予幼儿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教育;科学探究;创新意识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领域,由此作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的幼儿科学教育开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及创新意识培养中担负起重要的职责。
幼儿科学教育是全民科学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又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鼓励和支持探究。
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科学探究的环节,精心设计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幼儿科学教育对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价值(一)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其具体目标包括: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幼儿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完善,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能够为幼儿以后接受学校科学教育乃至终生酷爱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为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文摘要: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开展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本论文将主要介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与特点,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探讨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选择和使用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正确选择和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与特点1.科学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即要遵循科学的研究规律和原则,采用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
2.系统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要具有系统性,即要将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划分和分类,研究过程要有条不紊。
3.实用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要具有实用性,即要能够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取得实效,对于改进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可靠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要具有可靠性,即要有较高的可再现性和可验证性,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靠度。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1.定性研究指的是通过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访谈、分析等方法获取和分析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些细微、隐蔽和深层次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比较、分类和解释,以便形成一般性或特定性的规律。
定性研究适用于对复杂性强、多样性高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2.定量研究指的是通过量化的方法,如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等,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变量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客观的、可比较的结果。
定量研究适用于对大量的教育对象进行研究,可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一般性结论。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首先,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
如果研究的是教育现象的特点、差异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可选择定性研究方法;如果研究的是教育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等问题,可选择定量研究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22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篇1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
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
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
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
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
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
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摘要】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化特性,它有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而教师合作文化又为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奠定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需要激发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共同愿景和信念,构建科技教师合作团队,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关键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合作文化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关注课程内容整合、倡导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教师之间走向合作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然而通过对已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偏向单一学科而缺乏课程整合研究,教师依然主要采取独立的工作方式,导致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低效。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关于这类课程的校本实践在中小学得到蓬勃开展,这类课程本身的特性也呼唤着教师走向合作,它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哈格里夫斯认为,考察教师文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文化在内容上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的内容外显于教师的所思、所说和所做。
教师文化的形式包括处于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其划分的标准主要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
[1]哈格里夫斯从“形式”的视角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其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所教学科上,同事之间互动甚少,内在保守,外在封闭;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如年级、学科教研组;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带有强权的性质,教师的主动性有限;自然的合作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基础上,是教师之间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合作的同事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学习印象。
例如,在学习“花的构成”这一节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校园里,认真观察桃花、梨花等花朵。
让学生仔细观察,既了解了花朵的构成,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比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科学兴趣的培养,从而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力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细胞的构成”这一节中,就可以运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结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感悟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小学科学论文:精准教学之精准探究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之精准探究一、研究学生,精确定标“以生为本”是现代教学理念之一,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新的科学概念建构在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发生。
通过前测,能较好掌握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从而有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应从认真研读《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和《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开始,根据学段和教材精确把握每一课教学的大概念,从而精确定位每一课的四维目标;根据《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利用“问卷星”等APP进行有效前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找到学生最尽发展区,从而更好地细化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并用可操作、落实的词汇精确表达,思考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对前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准确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真正实现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目的。
基于前测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确定概念建立进程和对应的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过程安排、活动的重难点、指导要点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内容信息和经历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科学问题。
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敢于质疑的意识,从而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材料,精细实验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凭借和桥梁。
实验材料是帮助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学生是通过对实验材料的观察、操作、思考,形成完整的印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的。
所以一堂成功的实验课,能否合理选择、筛选实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应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备齐实验器材,对其性能、作用和使用方法、技巧、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以保障课堂的简约高效。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大概念引领 大单元教学
大概念引领大单元教学——读《如何实施指向大概念的教学》有感2021年的寒假,是一个充实的假期,在家自觉阅读了《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既响应了区教师发展中心朱老师的倡议,更为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本专著从核心素养、核心内容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例举了常见的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和视频,更提出了专业的问题解决方法,自己通读之后感觉对一线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很有指导作用。
当然,只读一遍是不够的,对其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慢慢消化。
暂且谈谈对其中《如何实施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这一篇的感受吧。
一、阅读摘录(一)什么是科学大概念?科学大概念是指居于科学学科中心,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在许多文献中也被译为“核心概念”“核心观点”“大观点”等。
(二)如何实施指向大概念的教学?1.明晰学科核心概念框架,用大概念统整学科知识。
2.提炼学习主题概念指向,用类属学习和总结学习相结合设计教学。
3.把握核心概念发展进阶,大单元组织实施学习进程。
二、阅读心得(一)教师对概念的把握要从大到小身为一线科学教师,在教自己的学科前,应该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逐渐深入到单元再到每一课。
用概念的方式来呈现就是“大概念---中概念---小概念”这样一个体系。
什么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备课前要从大的方向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意图。
我们要看全册教材,明确全册教材的大概念是什么,这个大概念又是通过几个具体概念来体现的,在接下去的每一堂课中,我们如何将大概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
大方向明确了,日常教学中就不会偏离轨道,不会有大的疏漏。
教师自己把握了大概念,相应地以大单元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才有可能通过日常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核心概念。
因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进展的过程。
科学与生活教师征文
科学与生活教师征文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方法和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而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现实,是我们渴望过得更好、更美好的追求。
科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改善生活的关键。
于是,在科学与生活这一主题上,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传授,也要告诉学生如何将科学应用于生活,使科学价值得以最大化。
首先,作为科学与生活的纽带,教师应当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科学知识是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基石。
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和能力。
只有拥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储备,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将科学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过程,探索科学的奥秘。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他们进行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此外,教师应当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科学与生活的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理论的传授,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案例为载体,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郊游,观察野生动植物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知识的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论文
核桃乡新桃小学胡才伟“细节决定成败”——科学课堂教学之我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调控,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加强实验指导。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
近来强调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其中的“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也是一种导向,更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之一。
但我认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中的提示“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在此,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细节,激发培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
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
例如,我在上《磁铁》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知道磁能够吸铁。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二、关注细节,保证师生的有效交流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交流带有明显的目标趋向。
保证这种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学习资料公开课找老师逛论坛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凝练。
同时,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要及时捕捉,筛选那些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如在听一位教师执教的《冷水与热水》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办啊(讨论片刻)?
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
这样就有冷热不同的四杯水了(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后在杯壁上触摸感受了一番)。
师:呃,对他的倒法有意见吗?
生:我觉得四个杯子里应该倒得一样多!
师:对呀,倒得差不多的话,就便于我们观察。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边做边倒)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杯。
你们想想为什么呢?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去的热水很热。
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放弃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有效教学。
这个细节的处理,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有意义。
三、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
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
首先我们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例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探究食物保质期的长短”。
同时提出任务:通过分析、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举例说明。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我还不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如“听懂他的发现了吗?你与他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等。
这样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平台,学生会思考这些奶制品属于同一品牌,为什么奶粉的保质期最长?为什么它们的保存条件有所不同?同样是袋装的,保质期为什么会不同?同样都是纯牛奶为什么保质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保质期较长的盒装
纯牛奶,由于它的生产日期较早,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不能再食用了。
通过这样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出食品的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
四、关注细节,加强实验指导
过去,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实验怎么做,步骤如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师在实验之前都讲得清清楚楚。
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成功率非常高,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正确。
新课程伊始,我们的科学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而且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有的科学老师采取让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指导,有的甚至放弃了指导。
因为怕别人说自己不开放、不民主、不懂新理念。
因此一度出现课堂热闹有余而效率不佳的现象。
实际上,我们科学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
五、关注细节,重视课堂调控
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虽然说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衡量,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例如,在观察油菜花时,有学生发现油菜花里有小虫子。
于是他们忘了正在观察的油菜花转而“研究”起小虫子来。
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油菜花的兴趣,从而偏
离了正常的教学轨道。
我发现了这一“事件”,就用我的油菜花(无小动物)跟他们交换,并建议“小虫子先由老师保管,课后咱们再来研究”,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了课堂正轨。
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
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更加合理、灵活,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让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