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诗
古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翻译赏析

古诗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翻译赏析《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景仁。
其古诗全文如下: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前言】《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首杂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慨叹,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句是经典名句。
【注释】①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②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③薄幸:对女子负心④谶:将来会应验的话【翻译】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
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言也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
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唐诗赏析-黄景仁《杂感》原文译文出处赏析

黄景仁《杂感》原文|译文|出处|赏析'《杂感》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
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感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注释①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②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③薄幸:对女子负心。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
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言也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
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杂诗十二首·其一》作者:***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作品注释】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勉励:激励。
【作品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
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作品赏析】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陆游《杂感十首·其八》

陆游《杂感十首·其八》
《杂zá
感gǎn
十shí
首shǒu
·其qí
八
bā
》
作
zuò
者zhě
:陆lù
游yóu
老
lǎo
子
zi
倾
qīng
囊
náng
得
dé
万
wàn
钱
qián
, 石
shí
帆
fān
山
shān
下
xià
买
mǎi
乌
wū
犍
qián。
牧
mù
童
tóng
避
bì
雨
yǔ
归
guī
来
lái
晚
wǎn
, 一
yī
笛dí
春chūn
风fēng
草cǎo
满mǎn
川
chuān。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的《南唐书》,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黄遵宪《杂感》

黄遵宪【杂感】一、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出身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
父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
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
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
”二、作品赏析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宇宙那混沌的状态经过古人的开凿形成了天地,而这片天地是如此之广。
黄帝时代的使官也不能够计算古人开辟这片天地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猜大概有几万年吧?伏羲、轩辕(黄帝)创造了文字,距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我站在我目前的角度看以后的人,就好像我是站在夏、商、周三个时代看我所处的这个时代一样,因为我所处的时代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历史,成为远古,因为世界在运行着,我们都生存在这个运行着的空间里。
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欢仿效古人,每天都研究古人的东西,要是《诗》、《书》、《礼》、《易》、《乐》、《春秋》里面没有的字,他们是不敢写进诗篇的。
杂诗十二首

创作背景
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 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 命之短暂,是《杂诗十二首》的基调。
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组诗作品
01 作品原文
03 创作背景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注释译文 04 作品鉴赏
《杂诗十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怀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 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酬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全诗语言 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 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 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 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其一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 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 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 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 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 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杂感》古诗词赏析

《杂感》古诗词赏析《杂感》作品介绍《杂感》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杂感》原文杂感作者:唐·白居易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延祸及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杂感》注释①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或稍后。
②《论语·为政》:“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③《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行藏:行止。
④嫌疑句:汉乐府古辞《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⑤汉乐府古辞《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诗云“犬啮”,当因“狗吠”而误。
⑥老龟二句:《水经注·渐江水》引《异苑》:孙权时,有人捉得一大龟,“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
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龟曰:‘行不择日,今方见烹,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
’树曰:‘诸葛元逊,识性渊长,必致相困。
令求如我之徒,计将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
’既至建业,权将煮之,烧柴万车,龟犹如故。
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
’献人仍说龟言。
权使伐桑,取煮之,即烂。
”⑦《艺文类聚》卷九六引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
谨按《百家书》曰:宋城门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他中空竭,鱼悉露死。
”⑧《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陶渊明《杂诗》

《杂诗》朝代:魏晋原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鉴赏: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那么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假设飘尘〞,感慨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局部。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陆游的《杂感》10首

陆游的《杂感》10首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陆游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杂感[宋] 陆游小轩幽槛雨丝丝,种竹移花及此时。
客去解衣投卧榻,半醒半醉又成诗。
杂感[宋] 陆游雨霁花无几,愁多酒不支。
凄凉数声笛,零乱一枰棋,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何人知壮士,击筑有余悲!杂感[宋] 陆游肉食养老人,古虽有是说,修身以待终,何至陷饕餮。
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岂役七尺躯,事此肤寸舌。
杂感[宋] 陆游拥裘南窗下,坚坐试定力。
炉香亦不散,伴我到曛黑。
绝交近为我,游世易颠踣。
默默何所为?且复自休息。
杂感[宋] 陆游世事纷纷无已时,劝君杯到不须辞。
但能烂醉三千日,楚汉兴亡总不知。
杂感[宋] 陆游平生所闻宋华子,病忘乃与知道邻。
老夫历尽世间事,始觉此公真可人。
杂感[宋] 陆游百年鼎鼎成何事?寒暑相催即白头。
纵得金丹真不死,摩挲铜狄更添愁。
杂感[宋] 陆游一气不遽变,雨霁皆有符;死非一旦至,小疾为前驱。
人能谨察之,岂有仓卒虞。
哀哉不知此,虽悔良难图。
杂感[宋] 陆游上硖闻竹枝,入秦闻乌乌,奏曲未及终,涕泪凄已濡。
还山风月夕,菱唱起镜湖,虽无远游感,白首亦穷途。
杂感[宋] 陆游羲皇一画开百圣,学者即今谁造微?文词害道第一事,子能去之其庶几。
陶渊明的《杂诗》赏析

【导语】陶渊明的这组《杂诗》,都是慨叹⼈⽣之⽆常,感喟⽣命之短暂的杂感诗。
这种慨叹从《诗经》便已发端,直到魏晋时期才变得越发凄凉悲怆,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基调。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基调是⼀种觉醒,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并不算消极悲观的。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杂诗》 魏晋•陶渊明 ⼈⽣⽆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常⾝。
落地为兄弟,何必⾻⾁亲。
得欢当作乐,⽃酒聚⽐邻。
盛年不重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不待⼈。
【赏析】 诗的前四句就是对⼈⽣⽆常的感慨,语虽寻常,寓意奇崛。
诗⼈说,⼈⽣在世就如⽆根之⽊、⽆蒂之花,好⽐是随风飘转的尘⼟。
⼈⽣的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等到最后都已不是最初的⾃我了。
这四句连⽤两个⽐喻,把深刻的⼈⽣体验形象地写了出来,透露出⼀种沉痛的悲怆感。
五六句语意⼀转,说⼈⽣⼀世实属不易,更何况⼜⾝处战乱的时代,每个⼈都应该如兄弟⼀般相互友爱,不要在乎是否为亲⽣兄弟。
七⼋句承上,是说,既然“落地为兄弟”,欢乐时就应该及时享乐,有酒时就应该与邻共享,⼈要懂得追求精神上的欢乐。
最后四句,按照作者的本意来说,他是在劝说⼈们要及时⾏乐。
因为“⼈⽣⽆根蒂,飘如陌上尘”,⼗分不易,⽽且在当时⿊暗的社会中,欢乐是⾮常不容易寻求得到的,如果有幸得到欢乐的话,就要紧紧抓住,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乐的思想,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种进步,是对⽣命意义的重新思索和追求。
诗⼈执著地在⽣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欢乐,给⼈以勉励。
当下,这四句常被⼈们引⽤来勉励年轻⼈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学习,奋发上进。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诗⽂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12篇,被后⼈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诗四⾔: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归鸟》 卷之⼆诗五⾔: 《形影神(并序)》《九⽇闲居(并序)》《归园⽥居五⾸》《游斜川》《⽰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诸⼈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旦作和戴主簿》《连⾬独饮》《移居⼆⾸》《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岁五⽉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丑岁七⽉赴假还江陵夜⾏涂⼝》《癸卯岁始春怀古⽥舍⼆⾸》《癸卯岁⼗⼆⽉中作与从弟敬远》《⼄巳岁三⽉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中遇⽕》《⼰⾣岁九⽉九⽇》《庚戌岁九⽉中西⽥获早稻》《丙⾠岁⼋⽉中于下潠⽥舍获》《饮酒⼆⼗⾸(并序)》《⽌酒》《述酒》《责⼦》《有会⽽作》《腊⽇》 卷之四诗五⾔: 《拟古九⾸》《杂诗⼗⼆⾸》《咏贫⼠七⾸》《咏⼆疏》《咏三良》《咏荆轲》《读〈⼭海经〉⼗三⾸》《拟挽歌辞三⾸》 卷之五赋辞: 《感⼠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疏祭⽂: 《与⼦俨等疏》《祭程⽒妹⽂》《祭从弟敬远⽂》《⾃祭⽂》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学第⼀个⼤量写饮酒诗的诗⼈。
杂感 清代黄景仁诗作

杂感清代黄景仁诗作《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衍生注释:- “仙佛茫茫两未成”:意思是求仙求佛都没能成功。
这里“仙佛”代表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归宿。
- “不平鸣”:因心中的不平而发出呼声。
- “风蓬”: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形容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 “泥絮沾来薄幸名”:“泥絮”比喻被尘世烦恼所束缚。
“薄幸名”表示不好的、负心的名声。
- “堪白眼”:值得被人用轻蔑的眼光看待。
“白眼”是一种表示瞧不起的眼神。
赏析:主题上,这首《杂感》充满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书生地位的喟叹。
情感上相当复杂,既有着对壮志未酬的愤懑,又有对现实中自身声名被污的无奈。
开篇“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直接宣泄出自己求仙佛不成,只能在暗夜独自抒发内心的不平。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以风蓬、泥絮自比,写尽漂泊之感以及无端的名声受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诗人的激愤之语,也是本诗最为人所知的句子,表达了在当时社会中书生不被重视、受尽冷眼的状况。
最后“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又可见诗人在无奈之下还是坚持自我发声的倔强。
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喻,如用“风蓬”“泥絮”等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同时直抒胸臆,将心中的愤懑、无奈等情感直接倾吐出来。
作者介绍:黄景仁,清代诗人。
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才华横溢。
他的诗作多表达自己的穷困、在仕途上的不顺以及内心的悲苦情绪。
他像很多古代不得志的文人一样,空有满怀抱负却难以施展,只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来抒发,其诗感情真挚浓郁,艺术感染力很强。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文学社团的讨论会上,大家在讨论当今文科出身的人在职场的遭遇。
小王说:“我感觉我们文科生出去找工作经常被歧视呢。
”这时小李接话道:“就像清代黄景仁说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以前书生不受重视,现在感觉文科生也有类似的烦恼呢。
黄景仁《杂感》鉴赏-《杂感》译文注释及赏析

黄景仁《杂感》鉴赏-《杂感》译文注释及赏析《杂感》是由黄景仁所创作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杂感》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杂感》清代: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杂感》译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杂感》注释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杂感》赏析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
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言也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
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薄幸,对女子负心。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
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生活杂感类古诗大全

生活杂感类古诗大全一、古人如何抒发生活杂感1.1 古人的生活情感•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杂感1.2 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反映社会变迁1.3 古代诗歌的形式与特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二、生活杂感类古诗选集2.1 心境之感•随笔体•抚今追昔•冷暖自知2.2 自然景观之感•描写山水•咏史怀古•寄托哀思2.3 社会现象之感•反映社会风貌•批判人情世故•表达个人感受2.4 人生哲理之感•感悟人生•思考人生意义•提倡美好人生三、生活杂感类古诗赏析3.1 《登高》 - 杜甫•描述登高的情景•表达生活杂感•反映社会变迁3.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张若虚•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人生哲理•抒发生活杂感3.3 《渔家傲》 - 雍陶•描写渔家生活•反映社会风貌•表达个人情感3.4 《望岳》 - 杜甫•描绘大自然景观•抒发对故国的思念•表达情感与人生哲理四、生活杂感类古诗所传达的内涵与价值4.1 掌握古人生活智慧•从古人诗词中获得启示•借鉴古人处世之道4.2 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反思当下社会问题•反思个人生活状态4.3 感悟人生的真谛•从古人诗词中体悟人生哲理•通过生活杂感类古诗寻找人生意义五、结语通过对生活杂感类古诗的整理与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古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表达。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过欣赏和吸收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生活智慧,思考当下社会问题,感悟人生的真谛。
珍视这些古代诗歌,它们对我们的思考和生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我们一起欣赏并学习这些生活杂感类古诗,以追寻更美好的人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意思-赏析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意思|赏析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作者:佚名陶渊明《杂》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高三诗歌:杂感

杂感
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三诗歌的杂感,欢迎阅读。
东风卷帘归迟暮,纷纷花语惹蝶妒。
已是村鸦回转时,奈何好景无可赋。
日残月晚萤火点,吹辰星灯落满天。
取道浔阳故人里,此去悠悠别经年。
寒竹清汀映孤月,府门考第登凤阙。
小荷遍盏轩中坐,芙蕖夜冷飘弦乐。
景深婷婷谁独立,掩面难睹复奚疑。
岑岑山远忽而逝,马上琵琶掣旌旗。
西北天狼雕弓满,谁教飞将度燕山。
自是出猎越边川,谁识苏武囚新雁。
江雾沉沉楚王墓,桥上姻缘塔中驻。
鸳鸯颉颃同飞露,梧桐松柏自交护。
乱琴弹遍枫林意,广陵一曲洒清涕。
当时竹贤今安在,七子逍遥各成奇。
三千太学托巨源,不忘曾书断席言。
此朝犹忆风流韵,曹茔竹帛仍建安。
怎消隋唐英雄泪,把酒清风月里醉。
词调精艳世绝伦,卿相和衣楼中寐。
秾丽妆成花消瘦,忍将东篱菊樽透。
挑烛夜搵玉珠残,孤栈对影梦中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积 薄发
观书有感(二)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厚积 薄发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厚积 薄发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 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生?
厚积 薄发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 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 考。
厚积 薄发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杂感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 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 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 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 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 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
常见感情
1、时光流逝、伤春悲秋: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贬官谪居、仕途失意的苦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昔盛今衰的感慨 : 姜夔《扬州慢》 4、告慰平生的喜悦 : 杜甫《春夜喜雨》
厚积 薄发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厚积 薄发
水调歌头
苏轼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厚积 薄发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练笔: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 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 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