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观测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相邻建筑物沉降观测第五观测周期(2010-9-2)监测报告*******有限公司二零一0年九月二日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相邻建筑物沉降观测第五观测周期(2010-9-2)监测报告工程编号: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审核人:项目负责人:********有限公司二零一0年九月二日一、本周期观测时间:2010年9月2日沉降观测仪器:瑞士产徕卡DNA03数字式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配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
水平位移观测仪器:瑞士产徕卡TCR402ultra全站仪配合徕卡原装专用微型棱镜施测。
二、本周期施工进度:基坑内局部正在做护壁支护加固。
本观测周期基坑水平位移9#~14#观测点区域支护结构暂未成形,暂时不具备安点条件;沉降观测相邻建筑物2与相邻建筑物3一侧的基坑未开挖,所以还未对其相邻建筑物进行埋点观测,暂无观测数据。
三、报警值取值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8.0.1条相应规定:“基坑工程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
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
”1、基坑水平位移最大累计位移量及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基坑工程设计总说明”中对本基坑变形监测报警值的相应规定:“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大于30mm,连续3天位移速率大于2mm/d,应进行报警”。
①累计水平位移量报警值与预警值设定:取该基坑支护结构上口水平位移量监测报警值为30mm,取监测报警值的80%为监测预警值,即监测预警值为24mm(30mm*80%=24mm)。
②位移量变化速率报警值与预警值设定:基坑水平位移变化速率监测报警值为:连续3天水平位移变化速率为2mm/d,取监控报警值即为监控预警值。
2、基坑相邻建筑物累计沉降量及沉降变化速率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第8.0.5条表8.0.5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相应规定:“邻近建筑物位移累计值为10mm~60mm;变形速率为1~3mm/d。
测绘中的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
测绘中的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导言:测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国家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作、土地管理等方面。
在测绘过程中,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测绘结果的精度和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对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与分析,成为了测绘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测绘工作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设备进行。
在采集数据时,需要注意设备的精确度和数据的连续性。
同时,在使用设备之前,还要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的处理通常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差分处理和后处理。
预处理主要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平滑和插值等操作,以消除噪声和异常值。
差分处理是指将观测数据与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进行差分计算,以消除建筑物、设备等无关因素的影响。
后处理则主要是对差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筛选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与评估在地面控制点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质量控制与评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地验证和数据校核两部分。
1. 实地验证实地验证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面控制点进行现场检测和验证。
主要包括对控制点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在进行实地验证时,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如天气、地貌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测量工具和设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量。
2. 数据校核数据校核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数据校核时,可以通过对比差分结果和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计算数据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如均方根误差、中误差等。
三、数据质量分析方法数据质量分析是对数据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和解决数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常见的数据质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利工程监测规范
水利工程监测规范导言:水利工程是指人类为了调节、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而进行的工程活动,包括水库、水电站、堤坝、渠道、排水系统等。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水利工程监测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水利工程监测方面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监测目标和原则1. 监测目标监测目标是指对水利工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具体的水利工程类型和功能,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水位、流量和水质监测:确保水库、河流和渠道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水资源的供应和水质的安全。
- 结构和地下水位监测:监测水利工程的结构(如水电站、堤坝等)的变形和稳定性,以及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防止结构损坏和地下水位波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 应力和变形监测:通过监测水利工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
2. 监测原则水利工程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及时性:监测数据应及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提供对工程运行和安全状态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 准确性:监测设备和方法应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 综合性:监测应涵盖水位、流量、水质、结构、地下水位、应力和变形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的监测网络。
二、监测设备和方法1. 监测设备水利工程监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和监测目标确定。
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水位计、流速仪、水质分析仪、变形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仪等。
选择监测设备时应考虑其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2. 监测方法水利工程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法、遥感监测法、数值模拟法等。
现场观测法是指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来获取监测数据,适用于水位、流速、水质等指标的监测。
遥感监测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利工程相关数据,例如卫星遥感影像、激光雷达数据等。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水利工程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数据传输和分析1. 数据传输水利工程监测数据的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监测数据分析报告
888888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相邻建筑物沉降观测第五观测周期(2010-9-2)监测报告*******有限公司二零一0年九月二日888888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相邻建筑物沉降观测第五观测周期(2010-9-2)监测报告工程编号: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审核人:项目负责人:********有限公司二零一0年九月二日一、本周期观测时间:2010年9月2日沉降观测仪器:瑞士产徕卡DNA03数字式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配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
水平位移观测仪器:瑞士产徕卡TCR402ultra全站仪配合徕卡原装专用微型棱镜施测。
二、本周期施工进度:基坑内局部正在做护壁支护加固。
本观测周期基坑水平位移9#~14#观测点区域支护结构暂未成形,暂时不具备安点条件;沉降观测相邻建筑物2与相邻建筑物3一侧的基坑未开挖,所以还未对其相邻建筑物进行埋点观测,暂无观测数据。
三、报警值取值说明: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8.0.1条相应规定:“基坑工程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
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
”1、基坑水平位移最大累计位移量及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基坑工程设计总说明”中对本基坑变形监测报警值的相应规定:“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大于30mm,连续3天位移速率大于2mm/d,应进行报警”。
①累计水平位移量报警值与预警值设定:取该基坑支护结构上口水平位移量监测报警值为30mm,取监测报警值的80%为监测预警值,即监测预警值为24mm(30mm*80%=24mm)。
②位移量变化速率报警值与预警值设定:基坑水平位移变化速率监测报警值为:连续3天水平位移变化速率为2mm/d,取监控报警值即为监控预警值。
2、基坑相邻建筑物累计沉降量及沉降变化速率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第8.0.5条表8.0.5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相应规定:“邻近建筑物位移累计值为10mm~60mm;变形速率为1~3mm/d。
现场踏勘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现场踏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报告针对某市某道路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现场踏勘,通过对现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估,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踏勘目的1. 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
2. 评估施工条件,为项目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3. 分析施工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 收集相关数据,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参考。
三、踏勘内容1. 地形地貌: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地质构造等。
2. 周边环境:包括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河流等。
3. 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给排水等。
4. 施工条件:包括施工场地、施工便道、临时设施等。
5. 施工风险:包括地质风险、环境风险、安全风险等。
四、踏勘方法1. 现场实地调查:通过现场走访、拍照、测量等方式收集数据。
2. 文件资料收集:查阅相关地质、环境、基础设施等资料。
3. 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踏勘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五、踏勘结果与分析1. 地形地貌(1)地面高程:现场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域地面高程在海拔50-80米之间,地势较为平坦。
(2)坡度:现场调查发现,场地内坡度较小,有利于施工。
(3)地质构造:经地质专家分析,该区域地质条件良好,适合道路建设。
2. 周边环境(1)周边建筑物:现场调查发现,周边建筑物较为密集,需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
(2)道路:周边道路较为繁忙,施工期间需做好交通疏导工作。
(3)管线:现场调查发现,场地内存在电力、通信、给排水等管线,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管线保护。
3. 基础设施(1)电力: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电力设施较为完善,能满足施工需求。
(2)通信: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通信设施较为完善,能满足施工需求。
(3)给排水:现场调查发现,该区域给排水设施较为完善,能满足施工需求。
交通调查
第四章交通调查与分析§4·1交通调查的意义、内容及要求一、交通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交通调查是指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如前所述,交通流特性是通过实际交通流中某些特定的交通流参数,诸如:交通量、行车速度、交通密度等的大小与变化规律来表示。
另外与交通有关的其他现象(如事故的发生、交通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及车辆的停放等也都由相应的量值及发生的形式来反映)对交通流也有量投-定的影响。
因此在交通理论研究、交通规划、道路规划设计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中都需了解和掌握上述各参变量。
为此必须适时进行交通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强,同时对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交通工作者能够在准确掌握交通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的条件下为未来的交通需求提供相应的道路工程设施及交通管理控制手段。
这些都必须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通调查分析才能做到。
二、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1、交通流要素调查交通调查涉及人、车、路与环境等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各个方面,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有l.交通流要素调查包括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主要参数:交通量、车素、密度以及与其有关的车头间距,占有率的调查。
2、交通需求调查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生成、分布与分配特性的调查,其中常见的有OD调查、居民出行调查等(详见第六章)。
3.交通事故调查包括对事故发生次数、伤亡、性质、地点、原因的调查,具体的调查内容、方法见第九章。
4.交通环境调查包括交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诸方面调查,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场干扰等的调查,有时还需调查交通对名胜古迹、景观、生态与居民心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十章中叙述。
由于交通需求调查已成为交通规划部门的专项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均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及城市建设部门的专项调查。
三、交通调查的基本要求交通流特性参数的大小与变化规律受道路与交通环境的制约,而且这些条件经常变化,因此交通调查总是在对应于某些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在调查中必须予以注明。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办法(试行)
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办法(试行)生态环境损害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出一种科学的调查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种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办法(试行)的简要内容:一、调查目标1.了解当前生态环境损害的现状和程度;2.寻找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原因;3.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二、调查内容1.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濒危物种和其原因。
2.水质和空气质量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情况,评估污染的类型和程度。
3.土壤质量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土壤质量和污染情况,分析污染的来源和影响范围。
4.生态系统功能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受损,如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保持能力等。
5.人为活动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排放、农药使用等情况。
三、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组织调查人员到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样本数据和现场观察。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
四、调查流程1.确定调查目标和范围;2.制定调查计划和人员分工;3.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4.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5.报告审核和修改;6.报告发布和宣传。
五、调查结果利用1.政策制定: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2.生态环境修复: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生态环境修复计划,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3.教育宣传:利用调查结果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以上为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办法的简要内容,该办法在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支持。
六、调查方法细节1.现场调查:(1)采集样本数据:调查人员可以采集动植物标本、土壤样本、水样和空气样本,通过化验和检测,获取相关信息。
(2)现场观察:调查人员应仔细观察目标区域内的植被状况、水面覆盖、土壤情况等,并记录下来。
(一)现场观测数据分析报告-孔隙水压力
(一)现场观测数据分析报告(孔隙水压力)一、F标(四川路桥)观测数据的分析结论:1、现该标段各点位处孔隙水压计已全部埋设完毕。
但从K47+250到K47+300的监测路段因两端涵洞的修建,路基的填方施工从四月初到八月底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
2、由于各点位处软基以上的填土高度较小,使得该处的软基处治效果不是很明显。
从该标段各点位的“孔隙水压随时间消散过程线”我们可以看出,其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幅度不是很大,且偶有突变点(孔隙水压力突然大幅增大的点。
这与天气情况有关。
)的出现。
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各点位处的孔隙水压力从整体上来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符合加载固结规律的,只是说其消散速度较慢。
3、从该标段各点位的“孔隙水压随外加荷载变化过程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孔隙水压的消散速率与土压的增大速率成正比。
二、G标(中铁十三局)观测数据的分析结论:1、在该标段处于反压护道上的B3与D3两个点位(现在该标只设了两个监测点位),孔隙水压计的埋设已全部结束,反压护道也已填至设计标高。
2、从“孔隙水压力观测数据汇总表“我们可以看出,该标段各点位处所埋设的孔隙水压计的读数都在减小,但固结排水并没有结束,软土地基是的孔隙水压仍在消散过程中。
3、从该标段各点位的“孔隙水压随外加荷载变化过程图”可以看出,在软基固结排水结束以前(孔隙水压为0),孔隙水压的消散速率并不是一直与土压的增大速率成正比,而是当土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填方到达一定高度),孔隙水压不再随土压变化,在“孔隙水压随外加荷载变化过程图”中反映为一条斜率为0的线。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摘要:本文结合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实践,进行了网点布设、精度估算、成果精度评定和数据分析,总结了做好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关键事项。
对同类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沉降观测;精度估算;数据分析1 引言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基础的沉降观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通过沉降观测,一方面可以确定基础的实际沉降量、沉降差等参数是否在设计允许值范围内,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沉降数据,将现场测量结果反馈到设计部门,为今后同类建筑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
位于中山市的某酒店,地面以上15层,一层地下室,预制桩基础,框架结构。
此酒店属高层建筑,在其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对基础进行沉降观测。
笔者有幸参与这一工作的全过程,借此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2 布网方案2.1 基准点的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参考基准,是沉降观测的基础,基准点的布设至关重要,基准点应选择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应避开交通主道、地下管线、河岸、松软填土地段。
基准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也可设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根据现场的条件,如图1所示,在距施工场地200米外布设了3个基准点,分别为BM1、BM2和BM3,其中BM1、BM3位于已建成十年以上的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上,另一个点BM2位于桥墩上部,点位稳固,3个基准点构成闭合水准路线作基准网。
2.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设计要求,在建筑物首层柱基上布设了6个沉降观测点C1~C6(见图1),其中4个位于建筑物四大拐角上,2个位于长边中部,观测点间距25~35m。
相邻沉降观测点间联测,C2与C5联测,BM2与C3联测,BM3分别与C1、C2联测,这样BM2、BM3与C1~C6构成沉降监测网,网中有四个闭(附)合环,图1中h1~h10分别为各线路的高差,括号内数字为线路测站数。
沉降观测点采用冲击钻在柱上打孔,然后嵌入带帽不锈钢标志,标志与柱面成60°角,标志外露3~4cm,便于立尺。
实际观测数据分析及总结
实际观测数据分析及总结1.引言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实际观测数据的相关结果和发现。
我们对一系列观测数据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更深入了解,并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支持。
2.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数据来源:我们从多个渠道获取了观测数据,包括实地观测、传感器采集等。
数据来源:我们从多个渠道获取了观测数据,包括实地观测、传感器采集等。
- 变量分析:我们针对观测数据中的各个变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地点、温度、湿度等。
通过比较这些变量的相关性和趋势,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变量分析:我们针对观测数据中的各个变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地点、温度、湿度等。
通过比较这些变量的相关性和趋势,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 模式识别:通过应用数据挖掘和机器研究技术,我们识别出了一些观测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这些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模式识别:通过应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我们识别出了一些观测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
这些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 异常检测:我们使用统计学方法和异常检测算法来识别观测数据中的异常点。
这些异常点可能指示着潜在的问题或意外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异常检测:我们使用统计学方法和异常检测算法来识别观测数据中的异常点。
这些异常点可能指示着潜在的问题或意外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3.结果和发现通过对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果和发现:- 变量相关性:我们发现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温度和湿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温度升高,湿度也会增加。
变量相关性:我们发现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温度和湿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温度升高,湿度也会增加。
- 季节趋势:观测数据显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GIT)是运用计算机基础、地理学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收集、存储和处理地理信息的一门学科。
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数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一、数据获取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收集地理信息的第一步是获取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包括现场勘测、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
现场勘测是指直接到目标地区进行实地测量和观测,例如测量地区的地形、温度、湿度和水位等。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目标地区的影像和遥感数据,例如获取卫星图像和激光雷达数据等。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来获取目标地区的准确地理坐标。
二、数据存储在数据获取之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需要将数据进行存储。
数据存储可以选择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是采用表格的方式来存储和组织数据,例如使用MySQL或Oracle数据库。
非关系型数据库则是使用其他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组织数据,例如使用MongoDB或Redis。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常用的数据存储结构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是利用点、线、面等几何要素来描述地理要素的数据类型,例如绘制国界线的坐标点。
栅格数据则是将地理要素划分为像元(Pixel)并存储像元值的数据类型,例如卫星图像。
三、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获取的地理数据进行修复、整理和去除错误的过程。
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数据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原始数据往往包含各种噪声、缺失值和异常值等。
数据清洗的过程可以通过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来自动化完成,也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或QGIS)来手动完成。
注册咨询工程师新能源-太阳能专业继续教育教材,考题及答案
注册咨询工程师新能源-太阳能专业继续教育教材,考题及答案目录1第一节太阳能概述2第二节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特点3第三节太阳能资源的测量4第四节光资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光资源评估01 太阳能概述1 太阳能原理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
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
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2 太阳能利用分类1、光伏板组件。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
3 人类利用历史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
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
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0)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第二阶段(1920-1945)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
第四阶段(1965-1973):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地基现场检测与数据分析[详细]
与载荷梁的中心对应。以免在加载过程 中,载荷梁产生倾翻。
④没有传感器时,通过压力表测定油 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8、 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性加足,并均匀稳 固地放置于平台上。堆载反力较大时,宜 采用锚桩作为反力。 9、配重的计算
静载荷试验
目录
一、概述 二、目的 三、前期工作 四、现场检测 五、数据分析与承载力判定
一、概 述
(静载荷试验,是在桩顶逐级施加轴 向压力、轴向上拔力或在承台底面处施加 水平力,观测桩相应检测点随时间而产生 的位移,据此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竖向抗拔承载力或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静载荷试验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包括预 应力管桩)、钢桩及各种类型的混凝土灌 注桩,也适用于确定各种地基土、复合地 基的承载力。试桩应加载至地基破坏或按 设计要求确定的最大加荷量。
按照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陡降型Q-
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点对应的荷载值。Q-s曲线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
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s-lgt曲线 (3)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
下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的。取其前 一级荷载值。
每级加载后,间隔 10、 10、 10、 15、15min以后 每隔半小时测读一 次。
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 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 则认为已趋于稳定,即可加 下一级荷载。
检测类型
试验终止条件
卸载规定
基桩的竖向
抗压承载力 试验
a、某级荷载下,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 用下的沉降量下的5倍,且沉降量大于40mm。
《2024年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范文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篇一一、引言强对流天气,指发生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大气运动状态,表现为突发性、集中性及剧烈的天气变化。
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常常对航空、水路运输、农林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强对流天气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点包括:短时间内风速剧增、气温急剧变化、强降水、雷电、冰雹等。
其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充足的水汽供应以及触发机制等。
其中,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基础条件,充足的水汽则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触发机制则是引发对流系统发生的“开关”。
三、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方法(一)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分析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分析,可以获取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关键信息,从而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二)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该技术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是分析强对流天气的重要补充手段。
通过对现场观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和修正卫星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结果,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模型与策略(一)预报模型目前,常用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
统计模型主要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预报,而动力学模型则通过模拟大气运动的过程来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二)预报策略在预报策略方面,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影响等。
同时,应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有效的防范措施。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与改进实际总结报告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与改进实际总结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场监测数据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和改进方面的实际经验,并提供一些建议来优化未来的监测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数据收集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现场监测数据,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安装传感器设备:在关键位置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 人工观测: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巡视和数据记录,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远程监控:利用远程监控系统,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监测并获取现场数据,提高实时性和反应速度。
2. 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步骤:- 数据清洗:排除异常数据和空缺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 数据整合:将从不同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中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报告。
- 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图像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分析和理解。
三、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1. 问题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数据采集不均衡:由于传感器的位置选择不当,数据采集点覆盖不够均衡,导致某些区域数据不全。
- 缺乏实时性:在某些情况下,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存在一定的延迟,无法满足实时的监测需求。
- 数据误差:由于设备老化或者环境变化等因素,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 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设备优化:重新评估传感器设备的位置,确保关键区域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技术升级:引入更先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精确性。
- 训练与监督: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专业水平,减少误差的产生。
四、成果与效益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改进,我们取得了如下成果和效益:1. 数据准确性提高:通过设备优化和技术升级,我们成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降低了误差率。
2. 实时性改善:引入了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使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更加及时,满足了实时监测的需求。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一、岗位调查的目的岗位调查是以岗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岗位调查的目的是:(1)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2)为改进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3)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如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4)为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岗位调查的内容岗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本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内容和程序,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占制度工作时间的百分比;(2)本岗位的名称、工作地点,担任本岗位职工的职称、职务、年龄、工龄、技术等级、工资等级等;(3)本岗位的责任;(4)承担本岗位的资格、条件;(5)担任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体力;(6)本岗位工作的危险性;(7)本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姿势、空间、操作的自由度等;(8)本岗位使用设备、工具的复杂程度;(9)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如空气流速、温湿度、噪音、工作地照明、粉尘、有毒有害气体、雾滴、振动、热辐射等;(10)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
第二节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一、岗位调查的方式(一)面谈为了获得岗位的有关信息,可采用面谈的方式,即调查人直接约见职工,调查了解其所在岗位的有关情况。
通过面谈,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和书面调查所不能了解的情报和资料,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弥补其不足。
面谈进行以前,调查人员应拟定调查提纲,列出所有需要调查的事项。
面谈时,应按照问题的顺序逐一发问,并作详细的记录,对被调查人难以回答或故意回避的问题,可暂时中止。
面谈选择的对象应尽量广泛一些,不仅要向担任本岗位的人员进行调查,也要向与本岗位有联系的其他人员进行调查。
这样做,可以掌握经常性和非经常性工作的详尽情况。
此外,在面谈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尊重被调查人,接待要热情,态度要诚恳,用语要适当。
★面谈的场地环境、器具设备要适合调查的目的,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被调查者感到轻松,能够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
实测实量数据分析及总结
实测实量数据分析及总结一、引言实测实量数据分析是一种基于实际测量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总结。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总结三个方面对实测实量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数据采集1. 数据来源本次实测实量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地测量:通过在现场进行测量和观测,获取实际数据。
- 仪器设备:使用专业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 实验室测试: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2. 数据采集方法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以下数据采集方法:- 随机抽样:从样本中随机选择一部份进行测量,以代表整体数据。
- 多次测量: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
- 校准仪器: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数据分析1. 数据清洗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缺失值处理:对于有缺失值的数据,可以通过插值或者删除等方法进行处理。
- 异常值处理:对于异常值,可以通过判断是否超过了合理范围进行处理,可以删除或者修正异常值。
- 数据格式转换: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如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
2. 数据统计在数据清洗完成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描述统计: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分组统计:将数据按照某个变量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数据可视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展示数据,我们采用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表绘制:使用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图表形式展示数据。
- 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数据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进行空间分析。
四、总结基于对实测实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和总结:1.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个特定环境下,某项指标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
简述方向观测法的观测程序
简述方向观测法的观测程序方向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地下构造和岩层的性质。
该方法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的差异,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时间,可以推断出地下构造和岩层的情况。
本文将简述方向观测法的观测程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方法的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方向观测法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勘探区域、制定勘探方案、选择设备和人员等。
在确定勘探区域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勘探点位。
制定勘探方案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人员,并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适用范围等因素,以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人员时,需要考虑人员的专业技能、经验和工作态度等因素,以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现场观测工作在进行方向观测法时,需要进行现场观测工作。
该工作主要包括设备安装、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环节。
1.设备安装在进行方向观测法时,需要安装地震仪、震源和接收器。
地震仪是用于测量地震波传播方向和时间的设备,震源是用于产生地震波的设备,接收器则是用于接收地震波的设备。
在安装设备时,需要根据勘探方案和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布置,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采集在进行方向观测法时,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该工作主要包括震源激发、接收器接收和数据记录等环节。
在震源激发时,需要根据勘探方案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发方式,并记录激发时间和激发位置等信息。
在接收器接收时,需要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勘探方案选择合适的接收方式,并记录接收器的位置和接收时间等信息。
在数据记录时,需要根据设备的要求和勘探方案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并记录数据的时间、位置和参数等信息。
3.数据处理在进行方向观测法时,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该工作主要包括数据转换、数据校正和数据解释等环节。
在数据转换时,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数据格式,并进行数据压缩和存储等操作。
建筑物观测数据分析报告1
目录一概况 1二准备工作 1(一)人员配置 1(二)岗位制度 1(三)人员培训 3(四)观测仪器 3三观测方法 3(一)建筑物沉降点和位移点的观测 3(二)建筑物测压管内水位观测 3四观测数据及分析图 4(一)夏堂节制闸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及分析图 4 (二)阳谷、莘县分水闸建筑物安全监测数据及分析图 7 五观测数据分析结果 9(一)夏堂节制闸观测数据分析结果 9(二)阳谷、莘县分水闸观测数据分析结果 9六结论 10建筑物观测数据分析报告一、概况本标段为施工1标,输水河道设计桩号为0+000~24+600,即穿黄枢纽出口至崔庄倒虹吸止,长度24.6km。
本标段本次输水河道水流经过穿黄枢纽后,沿小运河向西北直至夏唐节制闸进入老运河段,沿线经过东阿、县阳谷县、东昌府区的5个乡镇的31个自然村,至崔庄倒虹吸止。
通水时间2012年12月20至2013年3月25止。
我标段本次通水期间共对2座建筑物(夏唐节制闸、阳谷莘县分水闸)数据进行监测,建筑物安全观测设施主要包括沉陷标点、位移沉陷标点和测压管;共布设沉降标点12个,沉陷位移标点10个,测压管9个。
二、准备工作(一)人员、车辆配置试运行总负责1人,试运行分管领导1人,试运行组长1人,建筑物水位观测2人,建筑物安全数据监测2人,渠道安全巡查6人,巡查车2台。
(二)岗位制度(1)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定和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遵守保密制度。
(2)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值班岗位,并保持清醒、集中的精神状态。
不做与值班工作无关的事,不擅自找人代班(或调班)。
(3)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调度业务联系应文明礼貌,术语规范标准。
(4)认真监视通水的运行情况,做好事故预想,正确处理调度运行日常事务,做好各种记录。
(三)人员培训2012年12月20上午,项目部在工区现场对现场巡查人员和安全数据监测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工作部署,并在现场演示了监测仪器的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场观测数据分析报告
(土压力)
一、F标(四川路桥)观测数据的分析结论:
1、在现场监测断面的两侧,均有涵洞的施工,由此影响了监测断面处的路基
填筑(从四月初到八月底从K47+250到K47+300的路基停止填筑),也
使土压力盒的埋设停顿下来。
截止到八月底,在F标的八个点位,平均
每个点位只埋设了一个土压力盒,且埋深较小,均在(0.5m~2m)之间。
2、由于各压力盒埋深较浅,故其观测值容易受到地表各型动载与静载的影
响。
如FA1点位周围堆有高达2m多的修筑涵洞留下的弃土;FB1点位
周围堆有3m多高的卵石;FA3、FB3点位位于便道附过,有大量重车过
往。
由于这些附加荷载的影响使得有些点位所埋设的土压力盒的计算埋
深大于实际埋深(详见“土压力观测数据汇总”表)。
3、从各点位压力盒的“土压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线”,可以看出当土压力增大
到一定数量后土压力的变化趋于平缓,这与实际的路基填筑情况相符,
由此也说明了这些土压力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二、G标(中铁十三局)观测数据的分析结论:
1、在该标段现只设了B3与D3两个监测点位,且B3与D3均处于反压护道
上,现反压护道已填至设计标高。
2、在该处也出现了某些压力盒的计算埋深大于实际埋深。
从“土压力观测
数据汇总”表中,可以发现出现此类情形的多为埋深较大的压力盒。
我
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鸡爪沟的特殊地貌,使得土体压力发生偏转,导
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3、从各点位压力盒的“土压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线”可以看出:土压力基本
上呈增大趋势,这与实际的路基填筑情况相符,由此也说明了这些土压
力数据是真实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