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2014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方案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权威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一第二讲力与直线运动讲课文档

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一第二讲力与直线运动讲课文档
第十一页,共81页。
[题眼点拨] ①“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 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说明 两车的运动情况;②由图象知交点代表相遇.
解析: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代表速度的大小,在 t1 时刻乙车的速度大,故 A 错误;交点代表相遇(达到同一 位置),0 到 t1 时间内,乙车的路程大,故 B 错误;t1 到 t2 时间内,两车路程相等,存在某一时刻,两图线斜率相 等,两车速度相等,故 C、D 正确.
(1)甲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2)甲冲刺阶段完成的位移大小.
第二十一页,共81页。
[题眼点拨] ①“他们同时、同地由静止开始运动, 都经过 4 s 的匀加速”说明 4 s 内两人均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②“甲的爆发力强”说明甲的加速度大;③“调节 时间均为 2 s,且速度都降为 8 m/s ”说明速度最后均减 为 8 m/s;甲、乙两人均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最后均以 8 m/s 的速度冲刺.
解析:由题图知,甲车做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其加速度 a 甲=10 m/s2.乙车做初速度 v0=10 m/s、 加速度 a 乙=5 m/s2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 s 内甲、乙两车的 位移分别为:x 甲=12a 甲 t23=45 m,x 乙=v0t3+12a 乙 t23=52.5 m,由于 t=3 s 时两车并排行驶,说明 t=0 时甲车在乙 车前,Δx=x 乙-x 甲=7.5 m,选项 B 正确;
第十四页,共81页。
即下落过程中 a 甲>a 乙,选项 C 错误;下落相同的距 离,由 h=12at2 知,a 越大,t 越小,选项 A 错误;由 2ah =v2-v20知,v0=0,a 越大,v 越大,选项 B 正确;由 W 阻=F 阻 h 知,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更大一些,选项 D 正 确.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 力学2 新人教版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 力学2 新人教版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之力学(新课标版)21.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G,平衡时小球在A处,今用力F压小球至B处,使弹簧缩短x,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 )A.kxB.kx+GC.G-kxD.以上都不对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M)gC.当F>μ2(m+M)g时,长木板便开始运动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3.如图所示,物体m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用垂直于斜面的推力F=kt(k为比例常量、t为时间)作用在物体上,从t=0开始,物体所受摩擦力F f随时间t的变化的关系是图中的( )4.如图4所示,物体P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左边用一根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体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小于原长。

若再用一个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拉动,那么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F T的大小和地面对P的摩擦力F f的大小的变化情况() 图4A.弹簧对P的弹力F T始终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减小B.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始终增大C.弹簧对P的弹力F T保持不变,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D.弹簧对P的弹力F T先不变后增大,地面对P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5.如图5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体。

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

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

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3 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6.如图6所示,物体A置于倾斜的传送带上,它能随传送带一起向上或向下做匀速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描述,正确的是( ) 图6 A.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B.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C.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不受摩擦力作用D.无论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还是向下运动,传送带对物体A的作用力均相同7.如下图所示,A为长木板,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1向右运动,物块B在木板A的上面以速度v2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是v1=v2,A、B之间无滑动摩擦力B.若是v1>v2,A受到了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D.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解析:若v1=v2,则A、B相对静止,故A对;若v1>v2,则A相对B向右运动,故B对A施加向左的滑动摩擦力,B、D错;若v1<v2,则A相对B向左运动,故B对A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C错.答案:A8.如下图所示,在μ=0.1的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 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10 N/kg)( )A.10 N,向右 B.10 N,向左C.20 N,向右 D.20 N,向左答案:D9.如图9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板置于水平地面上,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0的砖块,用水平力F将木板从砖下抽出,则该过程的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已知m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m0与m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 图9A.μ1mg B.μ1(m0+m)gC.μ2mg D.μ2(m0+m)g10.如图10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则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为( )A .mg /kB .2mg /kC .3mg /kD .4mg /k 图1011.如图14所示,物体P 、Q 用轻绳连接后跨过定滑轮,物体P 静止在倾角为37°角的斜放木板上悬挂着。

2014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方案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权

2014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方案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权
整理课件
1
整理课件
2
整理课件
3
整理课件
4
整理课件
5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整理课件
8
整理课件
9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整理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19
整理课件
20
整理课件
21
整理课件
22
整理课件
23
45
整理课件
46
整理课件
47
整理课件
48
整理课件
49
整理课件
50
整理课件
51
整理课件
52
整理课件
24
整理课件
25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整理课件
28
整理课件
29
整理课件
30
整理课件
31
整理课件
32
整理课件
33
整理课件
34
整理课件
35
整理课件
36
整理课件
37
整理课件
38
整理课件
39
整理课件
40
整理课件
41
整理课件
42
整理课件
43
整理课件
44
整理课件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课件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2讲牛顿运动定律与直线运动课件

B.t=0时刻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动摩擦因数μ为0.25
D.比例系数k为15 kg/s
2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解析 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物体开始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直
线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在t=0时刻,图线切线的斜率即为
该时刻的加速度,故有a0=
12-0 3-0
OA直线是t=0时刻速度图线的切线,速度图线末段BC平行于时间轴,
运动员与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比 例系数为k。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则( C)
A.物体开始时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
高考真题 考情感悟
-9-
1
2
3
4
5
3.(多选)(2015全国Ⅰ卷)如图(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
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 为已知量,则可求出(ACD)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考点定位:牛顿运动定律 命题能力点: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物理学科素养点:科学思维 解题思路与方法:根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找到不同阶段的加速 度,结合受力分析和运动学规律是解答此类题目基本方法。
高考真题 考情感悟
-6-
1
2
3
4
5
解析 假设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相遇)行驶,由题图可知,在t1~t2内,甲 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则t2时刻甲在乙的前面,与题设矛盾,选项 A错误;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则在t2时刻两车才有可能并排 行驶,选项B正确;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题图可知,甲、乙车

2014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解析

2014届高考物理大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第2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解析
OE∶OF=2∶1
由于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任一时 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因此,在时 刻t有
HK∶KG=2∶1③
由于△FGH∽△IGK,有
HG∶KG=xB∶(xB-l)④ HG∶KG=(yA+l)∶(2l)⑤ 由③④⑤式得
xB=32l⑥ yA=5l⑦ 联立①②⑥⑦式得 v=14 6al.⑧
恒定加速度沿客车行进方向运动.该旅客在 此后的20.0 s内,看到恰好有30节货车车厢被 他连续超过.已知每根铁轨的长度为25.0 m, 每节货车车厢的长度为16.0 m,货车车厢间 距忽略不计.求:
(1)客车运行速度的大小;
(2)货车运行加速度的大小.
审题关键语句:
①“从第1次到第16次撞击声之间的时间间 隔为10.0 s”
1.符号确定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般规定初速度v0 的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 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 反的矢量为负值,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 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
2.应用技巧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为零后再反 向运动.如果整个过程中加速度恒定,则 可对整个过程列矢量式方程.
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 的滑行距离约为1 000 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
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 拦索时的110
B.在 0.4 s~2.5 s 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 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 2.5g
答案: BD
1.v-t图象中巧得四个运动量
2.明确图象描述的运动
(1)无论是v-t图象还是x-t图象都只能用 来描述直线运动.
(2)v-t图象斜率为正(即向上倾斜)不一定 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即向下倾斜)不一 定做减速运动,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取决于v和a的符号,v、a同正或同负加速, v、a一正一负减速.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大小 a1=02.4
m/s2=0.2
m/s2,撤去外力
F
后的加速度大小
0.s2,设木板质量为 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2~4 s 内:F-F 摩=ma1,
解析 答案
4 s 以后:F 摩=ma2,解得 m=1 kg,F=0.4 N,A、B 正确。0~2 s 内,F =f,由题图 b 知,F 随时间是均匀增加的,C 错误。因物块质量不可求, 故由 F 摩=μm 物 g 可知动摩擦因数不可求,D 错误。
解析
2.(2020·江苏高考)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
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 40 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
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 2 节对第 3 节车厢的牵
引力为 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 3 节对倒数
第 2 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
解析
7.(2018·全国卷Ⅰ) 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 有物块 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 F 作用在 P 上,使其 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 x 表示 P 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 长前,下列表示 F 和 x 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
解析 物块静止时受到向上的弹力和向下的重力,处于平衡状态,有: kx0=mg,施加拉力 F 后,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k(x0-x)-mg=ma,所以 F=ma+kx,A 正确。
答案
解析 v-t 图象中图象与 t 轴所包围的面积代表运动的位移,两车在 t2 时刻并排行驶,利用逆向思维并借助于面积可知在 t1 时刻甲车在后,乙车 在前,故 A 错误,B 正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甲的加速度先减 小后增大,乙的加速度也是先减小后增大,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 B、D。

2014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二 力与直线运动

2014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二 力与直线运动
专题二 力与直线运动
备考导航 核心整合
热点透析 阅卷评析
备考导航
重要考点 1.位移、速度 和加速 度.(Ⅱ) 2.匀变速直 线运动及其 公式、图 像.(Ⅱ) 3.牛顿运动 定律、牛顿运 动定律的应 用.(Ⅱ) 专家解读 1. 【高考热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问 题中的应用、动力学两类问题、连接体问题是命题的热点 2.【考题预测】2014 年高考对基本概念、规律、图像的考查 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动力学 两类问题、连接体问题可能是多过程的综合性计算题 3.【应对策略】深刻理解各运动学公式的适用条件,熟练运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重视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掌握从各类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 律和运动学规律来分析解决多物体、多阶段的综合问题;另外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超重和失重问题都要能定性理解
(5)图像法:v t 图线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 积”表示位移;x t 图线中的斜率表示速度.
二、牛顿运动定律问题的分析方法
1.瞬时分析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合力与加速度存 在同时刻对应关系,与这一时刻前后的力无关. (1)轻绳和坚硬的物体所产生的弹力可以突变; (2)弹簧和橡皮绳连有物体时,弹力不能突变(但 如果弹簧或橡皮绳被剪断,其弹力将立即消失).
(2)逆向法:逆着原来的运动过程考虑,匀减速看 作反向匀加速处理. (3)追赶模型分析法:对两物体追赶或两物体叠放 相对运动分析时,关键是分别画出各自的运动过 程草图;列式时关键是先找出两组关系式:①位移 关系式;②速度关系式. (4)全程法:全过程中,若加速度不变,虽然有往返 运动,但可以全程列式.如类竖直上抛运动,此时 要注意各矢量的方向(即正负号).

安徽省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和运动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安徽省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和运动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专题一力和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体系构建考向分析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规律是运动学中的重要规律,是历年的高考热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分布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在本讲内容中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规律的应用及其图象。

题型多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题目情景新颖,经常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来综合命题。

从设题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热点:(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此类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物理模型和情景的建立。

(3)追及相遇问题。

弄清过程,画出过程草图,找出临界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运动图象。

复习中要注意对运动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

热点例析热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应用技巧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为零后可能再反向运动。

如果整个过程中加速度恒定,则可对整个过程列矢量式方程。

2.公式的灵活选用位移公式,速度公式,位移速度公式,平均速度公式。

【例1】在一档娱乐节目中,有一个关口是跑步跨栏机,它的设置是让挑战者通过一段平台,再冲上反向移动的跑步机皮带并通过跨栏冲到这一关的终点。

现有一套跑步跨栏装置,平台长l1=4 m,跑步机皮带长l2=32 m,跑步机上方设置了一个跨栏(不随皮带移动),跨栏到平台末端的距离l3=10 m,且皮带以v0=1 m/s的恒定速率转动,一位挑战者在平台起点从静止开始以a1=2 m/s2的加速度通过平台冲上跑步机,之后以a2=1 m/s2的加速度在跑步机上往前冲,在跨栏时不慎跌倒,经过2秒爬起(假设从摔倒至爬起的过程中挑战者与皮带始终相对静止),然后又保持原来的加速度a2,在跑步机上顺利通过剩余的路程,求挑战者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规律小结1.认清物体运动的过程,分阶段讨论。

2.合理选择表达式,总结常用运动规律。

3.注意矢量表达式,正方向的选取。

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一长为l的长方形木块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B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木块前端P先到达A点,之后经过t1时间整个木块通过了A点,而前端P到达B点后,整个木块通过B点所用时间为t2。

高中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

D [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 移之比为 1∶3∶5,据此判断第一个 T 时间内的位移 x1=15×3 m= 0.6 m,选项 D 正确;第二个 T 时间内的位移 x2=35×3 m=1.8 m, 由 v23-0=2a(x1+x2+x3),得 a=56 m/s2,选项 A 错误;由 Δx=aT2 得 x2-x1=aT2,解得 T=65 s,选项 C 错误;第一个 T 时间末的瞬 时速度 v1=aT=1 m/s,选项 B 错误.]
1-2.(多选)甲、乙两物体从不同点出发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运 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 t=2 s 时两车相遇,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t=1 s 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 B.t=0 s 时,甲、乙车距离 x0=3 m C.t=6 s 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 D.3~5 s 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 第一部分 专题讲练突破
物理
• 专题一 力与运动
•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主干知识体系
核心再现及学科素养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的两性.
①条件性:物体必须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 ②矢量性:公式都是矢量性.

(2)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 ①矢量性:F=ma是矢量式,a与F同向.
答案 (1)能 (2)2.5 m
考向 3 运动学图象的理解与分析 例 3 (2018·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二月调研)(多选)甲、乙两个物 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 x-t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直线 b 与曲线 a 相切于点(4,-15).已知甲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 4 s 内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B.前 4 s 内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平均速度的175倍 C.t=0 时刻,甲的速度大小为 9 m/s D.甲的加速度大小为 2 m/s2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2.pptx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选修内容2.pptx

向 B 运动,A、B 相碰后不再分开,共同向 C 运动;它们
A
B
C
和 C 相碰后也不再分开,ABC 共同向右运动。求:
①ABC 共同向右运动的速度 v 的大小; ②A、B 碰撞过程中的动能损失 ΔEk。 解析:(1)以 A、B、C 整体为对象,全过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mv0=(m+2m+3m)v 3 分 得 ABC 共同向右运动的速度 v=v60 2 分
解析:I. A 下滑与B 碰撞前,机械能守恒,3mgh= 1 ·3mv12 2
A 与 B 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3mv1=4mv2,
弹簧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距功能关系可得:EPmax= 1 ·4mv22 ,
2 解得:EPmax=9mgh/4。
II.据题意,AB 分离时A 的速度大小为, A 与 B 分离后沿圆弧面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4.质量为 M=2kg 的小平板车 C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一端静止着质量为 mA=2kg 的物体 A (可视为质点),如图 22 所示,一颗质量为 mB=20g 的子弹以 600m/s 的水平速度射穿A 后, 速度变为 100m/s,最后物体 A 在 C 上滑了 1.25m 和 C 保持相对静止,求 AC 间的动摩擦因素。
由 Ep= 1 kx2,可得靶盒A 的最大位移 x= 2Ep = 5 m。(2 分)
2
k 10
8.)如图甲所示,质量 M=0.040kg 的靶盒 A 静止在光滑水平导轨上的 O 点,水平轻质弹簧一
端栓在固定挡板P 上,另一端与靶盒 A 连接。Q 处有一固定的发射器 B,它可以瞄准靶盒发射
一颗水平速度为 v0=50m/s,
质量 m=0.010kg 的弹丸,当弹
丸打入靶盒A 后,便留在盒内,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力和直线运动重点讲练课件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力和直线运动重点讲练课件

【解析】 (1)撤去拉力时球的机械能为 W, 由机械能守恒定 律,回到地面时的动能 Ek1=W (2)设拉力作用时间为 t,在此过程中球上升 h,末速度为 v, 则 1 2 h= at 2 v=at 1 2 由题意有-h=vt- gt 2
1 解得 a= g 3 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解得 F= mg 3 (3)动能为 W/5 时球的位置可能在 h 的下方或上方 设球的位置在 h 下方离地 h′处 1 (F-mg)h′= W 5
【解析】 Ff=μ2FN
(1)对木块:在竖直方向:由相对静止,得 mg=
所以 FN=mg/μ2=5/0.25=2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木块对铁箱的压力 F′N=-FN=-20 N 方向水平向左
(2)对木块:在水平方向:FN=ma,所以 a=20/0.5=40 m/s2 对铁箱和木块整体:F-μ1(M+m)g=(M+m)a 故水平拉力 F=(M+m)(a+μ1g)=135 N (3)撤去拉力 F 时,箱和木块的速度均为 v=6 m/s, 因 μ1>μ2,以后木块相对箱滑动,木块加速度 a2=μ2g=2.5 m/s2
பைடு நூலகம் 3.几种典型的变加速直线运动问题 (1)雨滴下落 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了阻力,阻力一般认为与速度的平方成 正比,一般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进行分析. (2)机车启动问题 运动分析:机车启动一般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瞬时功率的 方程,利用方程进行运动分析.
功能分析:尤其是以额定功率运动时,用功率与时间的乘积 可以求出机车牵引力做功,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列方程,即可列 功能关系或能量守恒方程.
(1)木块对铁箱的压力; (2)水平拉力 F 的大小; (3)减小拉力 F,经过一段时间,木块落底后不反弹,某时刻 当箱的速度为 v=6 m/s 时撤去拉力,经 1 s 时间木块从左侧到达 右侧,则铁箱长度是多少? 【命题立意】 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 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安徽专用)2014年高考物理二轮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件

(安徽专用)2014年高考物理二轮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课件

答案 C
规律总结
1.v-t 图象中巧得四个运动量
(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正负表示运动方向.

(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取差得到运动时

间.

栏 目
(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
开 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

(4)运动的位移:从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得到位移,图

目 25 s 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开 关
A.小轿车在 0~15 s 内的位移为 200 m
B.小轿车在 10 s~15 s 内加速度为零
C.小轿车在 10 s 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D.小轿车在 4 s~9 s 内的加速度大小大于 16 s~24 s 内的加
速度大小
解析 由题图知,小轿车在 0~15 s 内的位移为 200 m,A 项正 确;
矩形导线框 abcd 从某处以 v0 的速度竖直上
抛,向上运动高度 H 后进入与线框平面垂直
的匀强磁场,此过程中导线框的 ab 边始终与
本 学
边界 MN 平行,在导线框从抛出到速度减为零
图4
案 栏
的过程中,以下四个图能正确反映导线框的速度与时间的
目 开
关系的是
()

解析 在 ab 边进入磁场之前,线框做加速度为 g 的匀减速运
由运动的合成得合位移 s= x2+y2=8 2 m,A 选项错误;

学 在 0~4 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4 s
案 栏 目
末物体的合速度与 x 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切 tan α=42=2,合加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例 2 如图 1-2-2 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竖 直墙壁上,另一自由端位于 O 点,现用一滑块将弹簧的自 由端(与滑块未拴接)从 O 点压缩至 A 点后于 t=0 时刻由静 止释放, 滑块 t1 时刻经过 O 点, t2 时刻运动到 B 点停止. 下 列四个图像的实线部分能反映滑块从 A 运动 B 的 v-t 图像 的是( )
返回目录
第2讲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力与直线运动
【考题定位】 ►难度等级:中等 ►出题角度: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问题、v-t 图像等 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图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返回目录
第2讲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力与直线运动
2. 【2013· 安徽卷】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 段位移Δ x 所用的时间为 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 x 所 用时间为 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2Δ x(t1-t2) A. t1t2(t1+t2) Δ x(t1-t2) B. t1t2(t1+t2) 2Δ x(t1+t2) C. t1t2(t1-t2) Δ x(t1+t2) D. t1t2(t1-t2)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例1 [2013· 全国卷] (15分)一客运列车匀速行驶,其 车轮在铁轨间的接缝处会产生周期性的撞击.坐在该客车 中的某旅客测得从第1次到第16次撞击声之间的时间间隔 为10.0 s.在相邻的平行车道上有一列货车,当该旅客经 过货车车尾时,货车恰好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沿客车 行进方向运动.该旅客在此后的20.0 s内,看到恰好有30 节货车车厢被他连续超过.已知每根铁轨的长度为25.0 m,每节货车车厢的长度为16.0 m,货车车厢间距忽略不 计.求: (1)客车运行速度的大小; (2)货车运行加速度的大小.
灯开始闪烁时,经短暂考虑后开始刹车,该车在红灯 刚亮时恰停在停车线以内.求该车驾驶员的允许的考 虑时间.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1)12 m/s (2)0.5 s [解析] (1)设在满足题设条件的情况下该车的最大行 驶速度为 v. v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x1=2t1 解得 v=12 m/s. 间不大于 0.5 s.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1)设连续两次撞击铁轨的时间间隔为 Δt,每根铁轨的长 10.0 2 度为 l,则 时间间隔Δ t= s= s① (2 分) 3 16-1 l 客车是速度为 v= =37.5 m/s② (3 分) Δt (2)设从货车开始运动后 t=20.0 s 内客车行驶了 s1 米, 货 车行驶了 s2 米,货车的加速度为 a,30 节货车车厢的总长度 为 L=30×16.0 m=480 m.由运动学公式 1 2 s1=vt③ (3 分) s2= at ④ (3 分) 2 20.0 s 内恰好有 30 节货车车厢被客车连续超过,则 L=s1-s2 ⑤ (2 分) 联立②③④⑤得 a=1.35 m/s2⑥ (2 分)
(1) 3.6 s (2) 33 m [解析] (1)v0=54 km/h=15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图像问题 关注图像反映的相关物理意义,如: (1)坐标轴反映物体的哪两个物理量间的运动规律; (2) 明确图像中各点坐标的物理意义和任一点的状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态; (3)明确图像截距的物理意义; (4)明确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5)明确 v-t 图像面积的意义.
返回目录
第2讲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力与直线运动
[解析]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物体通过第一段 Δx 位移 Δx 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1= t ,同理通过下一段 1 Δx 位移Δ x 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2= t ,那么物体运动的 2 Δx Δx Δ v v2-v1 t2 - t1 2Δ x(t1-t2) 加速度 a= = = = , 故选项 Δ t t1+t2 t1+t2 t1t2(t1+t2) 2 2 A 正确,选项 B、C、D 错误.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m/s,v1=0 v1-v0 刹车后卡车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 t2= a =3 s 司机发现情况后,卡车停下来的时间 t=t1+t2=3.6 s. (2)t1=0.6 s 内卡车仍匀速前进,其行驶距离 x1=v0t1=15×0.6 m=9 m 2 v2 - v 1 0 卡车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 x2= 2a =22.5 m 司机发现情况时,卡车与该自行车的距离 x=x1+x2 +1.5 m=33 m.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
性质 瞬时性 同体性 矢量性 独立性 内容 力与加速度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在公式 F=ma 中,m、F、a 都是同一 研究对象在同一时刻对应的物理量 加速度与合力方向相同 当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一个力分别 产生的加速度只与此力有关,与其他力无关;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所有分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返回目录
第2讲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力与直线运动
(2)由图知弹性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v1= 4 m/s,设球第一次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v2,则 3 v2=4v1=3 m/s 第一次离开地面后,设上升过程中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a2,则 mg+f=ma2 得 a2=12 m/s2 于是,有 0-v2 2=-2a2h 3 解得 h=8 m.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四、力F与直线运动的关系
返回目录
第2讲Leabharlann 高 考 真 题 聚 焦力与直线运动
1.[2012· 安徽卷]质量为 0.1 kg 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 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 v-t 图像如图 1-2- 1 所示. 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 3 前的4.设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 f,取 g=10 m/s2,求: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点评]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中的时间,包括客车匀速、 货车加速等时间的计算和关系;寻求两车位移关系建立等 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变式
某城市某交通路口绿灯即将结束时会持续
闪烁 3 s,而后才会变成黄灯,再 3 s 黄灯提示后再转 为红灯.(本题中的刹车过程均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3)逆向思维法:将匀减速直线运动转换成初速度为 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 如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阶段 的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3.x-t 图像与 v-t 图像的比较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x-t 图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 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v)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 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 x0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 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⑥t1 时间内物体位移为 x1 v-t 图 ① 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加速度 a)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 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 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⑥ t1 时刻物体速度为 v1(图中阴影部 分 面积表示质点在 0~t1 时间内的位移)
高 考 真 题 聚 焦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热 点 模 型 解 读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核心知识重组
【核心知识重组】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1)速度公式:v=v0+at; 1 2 (2)位移公式:x=v0t+ at ; 22 2 (3)速度位移关系:v -v0=2ax.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技巧 (1)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即Δ x=x2 - x1=x3- x2=„=aT2,xm- xn=(m-n)aT2; v0+vt (2)平均速度v= 2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 均速度,即vt/2=v;
图 1-2-2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图 1-2-3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kx-f D [解析] 刚开始,弹力 kx>f,加速度 a= m 随形 变量 x 减小而减小,滑块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弹 力 kx=f 时,滑块的速度达到最大;当弹力 kx<f 时,加速 f-kx 度 a= m 随形变量 x 减小而增大,滑块做加速度增大的 减速运动至弹簧恢复原长;滑块脱离弹簧后,滑块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至停下,符合题意的图像为选项 D.
返回目录
核心知识重组
三、超重与失重 1.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时处于超 重状态,此时物体重力的效果 变大. .. 2.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时处于失 重状态,此时物体重力的效果 变小;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 .. 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此时物体重力的效果 消失. .. 注意:①重力的效果 指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对竖直悬绳的拉 .. 力等;②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含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 不因此而变化.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1)若某车在黄灯开始闪烁时刹车,要使车在黄灯 闪烁的时间内停下来且刹车距离不得大于 18 m,该车 刹车前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2)若某车正以 v0=15 m/s 的速度驶向路口,此 时车距停车线的距离为 L=48.75 m,当驾驶员看到绿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2讲
力与直线运动
高 频 考 点 探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