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理论-赋权实践

社会工作理论-赋权实践






4、小组活动的时间频率和会面次数应由成员间的 协定和相互便利性决定 5、成员应赞成并维护有关小组操作和记录体系的 各项规则 6、明确社工的角色 7、小组针对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并非服务 使用者的个人困扰


1、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 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策 2、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 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 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序 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 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5、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 团队与合作




4、问题定义、签订合约:明确案主和社工的任务; 将多种压制包含其中,一起面对问题; 5、共同解决问题:案主承担赋权的责任,社工通 过感同身受进行协助;表现出对压制带来的威胁的 理解;共享对于问题的反思、意识;互动;对压迫 问题的批判性实践;明确个人、社区的优势 6、遗留:处理因结案而导致的感觉;巩固成就; 与社区联结;辨识权力收获; 7、评估:种族与性别敏感;评鉴压制、优势的影 响;不要过分关注简单且可测量的目标



1、前计划阶段:发现一个适合协同工作(coworking可为服务使用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提供 更多的支持)的团队、咨询支持以及对赋权原则达 成一致 2、起始阶段:以服务使用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 通过开放计划与服务使用者共同计划小组活动 3、针对行动进行小组准备阶段:帮助小组探讨哪 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存在以及我 们应如何进行变革
赋权实践
20160031121王雪娇

强化赋权式介入: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进路

强化赋权式介入: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进路

3、服务提供:社会工作者根据受助者的需求和资源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家庭教育、社区活动等。
4、监督管理: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受助者的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服务的 质量和效果。监督管理的对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展示赋权式介入在社工参与社会救助中的运用效 果。
赋权式介入是一种以受助者为中心的介入模式,它强调对受助者的尊重、信任 和赋能。在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中,赋权式介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它能够促进受助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其次,它能 够有效地链接社会资源,为受助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最后,它能够建立专业 的社会工作关系,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
然后,小张为小王提供了服务。他为小王提供了课业辅导和兴趣班,帮助他提 高学习成绩。同时,小张还为小王及其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 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
最后,小张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了监督管理。他密切小王的学业进展和家庭经 济状况,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在服务过程中,小张还与小王保持了良好的沟 通,充分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进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通过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受助者的需求,为受助者提 供个性化的帮扶方案。需求评估包括受助者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 心理状况等方面。
2、资源链接: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资源, 为受助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资源链接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 社会关系等非物质资源。
谢谢观看
强化赋权式介入: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 助的实践进路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救助的需,帮助困难群体脱离困境成为了一 个重要的议题。本次演示将围绕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展开,重点探讨强化赋 权式介入的实践进路。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 成的一种实务工作取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 索逐渐活跃起来。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 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②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赋权理论(课件)

赋权理论(课件)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这个时期的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如下特色: 其一,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依归。 鉴于以往的社会福利制度大规模介入贫穷者、游民、精神 病患、受刑妇女与美裔黑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弱势案主 经常感受到专业人员的标签与控制对待而产生出不信任与 抗拒感,所以此时的赋权取向实践特别强调尊重案主,鼓 励案主对其问题与需求的自主性。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的疏离、孤立与无权感,赋权取向实践也鼓励案主与相同 境遇的同辈建立互助团体,通过集体意识的觉醒与共同努 力脱离无权的悲情情怀,一起争取公平对待、社会正义、 社区发展、社会服务与自尊心的建立。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的实践不仅增进案主的自我效能、建构同辈网络来提升其 权力,长期上还应训练案主的领导能力、熟悉政治经济方 面的信息,继续增进与维系案主的改变,最终成为掌握自 己命运、机会的有权力者。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总之,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虽是在20 总之,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虽是在20 世纪70年代开花结果,但却不能否定历代 世纪70年代开花结果,但却不能否定历代 社会工作先驱在社会改革的理念、知识与 行动上开辟了一个滋养的土壤。正是他们 促成了后来发展的水到渠成,以至于赋权 取向的观点目前已广为实务工作人员与研 究者所接受。(陈树强. 究者所接受。(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
赋权理论
2010/12/27 2010/12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发展历史 基本假设 主要理论观点 赋权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案例分析 理论评述 理论评述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是指授权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社会问题、协助个体或群体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式,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这种权力授权通常来自政府、非营利组织或其他相关组织机构,旨在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权力支持,以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专业技能,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赋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赋权: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支持,支持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

2.政策赋权:制定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并推广实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政策支持。

3.决策赋权:允许社会工作者参与决策过程,就社会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4.执行赋权:授权社会工作者执行相关职责,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权力支持和保障。

5.监督赋权:建立监测机制,对社会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和优化。

社会工作赋权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能和专业素养,推动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总结赋权与自主激发个人潜能

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总结赋权与自主激发个人潜能

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总结赋权与自主激发个人潜能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致力于改善社会福利和提供支持服务的专业人士。

通过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职业中,总结赋权和自主激发个人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段和理念。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总结赋权和自主激发个人潜能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总结赋权总结赋权(Empowerment)是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和提供支援时的核心原则之一。

它着眼于个人和社群的力量,旨在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和技能培训,帮助个人和社区发展自身的潜能,从而赋予他们更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

下面是几种实践总结赋权的方法:1. 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社会工作者与个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目标,帮助他们制定行动计划,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工作者帮助个人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2. 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社会工作者组织群体活动,鼓励个人和社区团结起来,共同争取自身权益。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组织社群会议、座谈会、宣传活动等,培养个人和社区成员的团结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

3.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合作伙伴合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决策的权力。

通过培训居民领导技能、组织社区资源和推动社区发展项目,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

总结赋权的实践目的在于增强个人和社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感。

通过赋予个体更多的决策权和参与权,社会工作者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二、自主激发个人潜能自主激发个人潜能也是社会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潜能,社会工作者应该发现和激发这些潜能,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赋权

赋权

二、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中 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 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 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人或 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人或群体与外 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 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三、主要理论观点
4、赋权的工作内容:巴巴拉.索罗门提出从以下 四个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 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社工只是其解决问题的伙 伴,他们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赋权理论
内容提要
发展历史 基本假设 主要理论观点 理论评述
一、发展历史
“赋权” 一词是由Empowerment翻译 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 、“增权”或“增 能”,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简 单地说,就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 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 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2)强调案主和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无能力; (3)支持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双重
工作焦点; (4)承认案主和案主群是积极的主体,具有相互
关联的权利、责任、需求、要求; (5)利用自觉选择的方式,把专业的能量指向在
历史上被去权(disempowered)的群体及其成员。
四、理论评述
1、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
在赋权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 姿态出现,而要与受助人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们视助人过程为分享能力的过程,因为通过分 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能力。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人际模式
与重要他人和支持网络的关系与沟通模式,特别是 弄清案主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支持网络是谁;
评估关系的性质,如果可能,与重要他人见面; 注意问题和优势; 社工与案主关系的反思也要包含其中。
环境
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 描述物理环境,包括社区、邻里、住户单位和家庭气
氛; 案主的工作环境包含在内也是有益的; 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描述环境的回应性和特质; 问题是否与这样的环境有关联?
赋权的目标
将自己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的因果行动者(causal agent );
将社工看作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的人; 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和伙伴; 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外部作用的影响。
这样,社工可以消除案主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 极反应,让他们能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 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并消除影响案主的障碍,发现并实 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Solomon,1976)。
1. 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 策;
2. 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 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
序,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 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 5. 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和合作; 6. 要采取策略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心理赋权; 7. 其高层要有认同员工和服务受益人的赋权的意识; 8. 要采取策略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9. 鼓励员工倡导以改善政策和服务; 10. 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力以及项目受益人的政治影响。
赋权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作者:王永华,罗家为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社工嵌入理论逐渐被学界引入社区治理,力图寻求社区善治之路。

社区治理的难题在于政府行政化惯习的延续、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社会力量发育滞后、转型期社会个体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工人才匮乏。

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是加快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赋权,明晰政社边界与责任;引进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居民自治组织化程度;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塑造社区共同体;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政府赋权;社工参与;政社合作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2004307一、文献回顾:社区治理的理论分野随着社会治理社区化趋势的发展,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实践中还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学界分别从行政体制、街道与社区居委会权力关系、社区治理主体间冲突、基层民主参与、社会要素发育等方面剖析了社区治理的发展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社工嵌入理论,力图找到社区善治之路。

一些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社区,以期改善社区治理。

陈伟东从治理理论角度分析社区治理,认为社区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1]。

也有学者提出,要以自治为导向,在城市基层社区内构建新的治理框架,多种组织主体实现融合整合与互动[2]。

还有学者指出,需要引导治理主体的服务意识,培育不受公共权力干预的自律领域,建立协商机制和协商民主,确立稳定主要社区治理主体行为方向、行为准则的"元治理"体。

这些学者尝试引入治理理论解决社区问题,为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新型的治理格局做出了理论贡献。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4)(一)发展.........................................................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4)(四)分类.........................................................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4)(七)应用.........................................................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5)(二)、优势词典.........................................................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10十六、场论....................................................................................................................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增权理论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增权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问题,更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权力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本文将从新视角出发,探讨增权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或部分失去权力,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

增权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个体恢复和增强他们的权力,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层面,增权社会工作注重与个体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参与式、赋权式的工作方法,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关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注重培养个体的长远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增权社会工作也强调在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 增权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专业实践,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增权社会工作(Empowerment Social Work)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会工作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社会工作往往侧重于解决个体的困难和问题,忽视了个体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增权社会工作则强调,个体不仅是问题的承受者,更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它关注个体的内在力量,致力于激发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其能够自主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还与社会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帮助,更渴望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赋权模式

赋权模式

评估指标
政治/社区层面: 政治行动/参与 反馈 参与贡献 控制(行动)
赋权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实例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 下次课介绍
课堂讨论
分成三个组,试着运用赋权模式,选择一个 人群,来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写出 一个具体干预计划。
将个人所遭遇的困境与社会经济的公平之间 建立了关系,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架构来满 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基本假设
人是有能力透过与家人、团体、社 区合作来解决问题。其基本原则是 个人的赋权是透过个别及团体的赋 权工作、社区行动、采用政治的知 识及手段来实现。
赋权的三个面向
更多积极和权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建构更多知识和能力,而能对个人环境
辅导、倾听和倡导等人际技巧的发展和运用 通常从这种参与开始。在这个层面,关于问 题的公共性质和原因的政治性质的意识可以 被发展出来。
介入技术(3)
即时环境中的改变或调节 :这个层面通常从 意识过程开始,透过这个意识过程,案主和 工作者继续探索环境对个人问题的影响。
了解社会服务和健康照顾以及如何去获得它 们,是一项关键的活动。
赋权的四个要素
态度、价值和信念 通过集体的经验加以确认 批判性思考和行动的知识与技巧 行动
态度、信念与视角
促进为自己行动的自我感、自我价值的信念 和控制感,这些关于自我效能的信念会影响 增权的过程 。
赋权涉及5个视角:被压迫的历史观点、生态 观点、种族阶级观点、女性主义观点和批判 观点,通过描述种族、性别、阶级和其他成 员身份如何影响助人关系,使得增权实践超 越了现有的系统取向。
第二,强调案主和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能力;第 三,支持着眼于个人和其社会及物质环境的二重工 作焦点;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的新路径

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的新路径

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的新路径作者:刘斌志王李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伴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浸入和交融,社会工作越来越多地借助多学科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基于对“自上而下”和“精英主义”社会工作实践的批判性反思,影像发声疗法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优势、赋权增能的过程和对服务对象主体的强调而逐渐成为社会工作服务探索的新方法、各方开展合作的新模式和追求社会积极行动的新取向。

基于影像发声技术与社会工作在专业本质、历史发展和价值理念以及实务运用等方面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社会工作中的影像发声疗法既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特征而采取个体发声模式、群体发声模式和社区发声模式,也可以根据介入形式而采取主题摄影模式、生活纪实模式和艺术影视模式,但其基本的服务程序可以包括主题定制、招募培训、知情同意、技巧训练、影像拍摄、焦点讨论和集合发声等七个步骤,并通过聚焦、叙事引导和蒙太奇等核心技术,最终实现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向赋权增能和服务对象为本迈进。

[关键词]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下青少年艾滋病易感机制及其防治的社会工作研究”(刘斌志主持,编号为15BSH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斌志(1980-),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王李源(1998-),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SW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医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5-0028-12一、研究的缘起与主题随着现代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表达的方式也越来越直观和便利。

从最初的光学释义,影像逐渐延展到被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并成为现代人记录时代和表达情感的语言,呈现了民众的多元生活和多维思想,更激发了民众社会表达的意愿和行动。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赋权是指将权力和决策的责任从专业人士转移到社会
工作对象身上的过程。

赋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会工作对象的自主权和参与度,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并影响与自身相关的决策和事务。

社会工作赋权的核心理念是将社会工作对象视为主体而非客体,重视他们的需求、意愿和权益。

通过赋权,社会工作对象能够参与制定服务计划、决策服务方向和进行评估。

这种参与不仅能够帮助社会工作对象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赋权不仅仅是将决策权交给社会工作对象,更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行使权力。

这包括提供信息和知识,培养社会工作对象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建立支持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

赋权还需要倡导公共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改变工作方式和策略,以真正尊重和支持社会工作对象的权利和需求。

社会工作赋权的实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倾听和尊重社会工作对象的声音,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要与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赋权的实施。

总之,社会工作赋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赋权,社会工作对象能够参与决策和事务,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工作对象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活跃起来。

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本科时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讲到“赋权”,多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介入服务时把一系列权力下放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助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Barbara Solomon认为,为了接受并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都需要必要的个体性资源与经济资源,在此意义上,他将无权定义为“缺乏技巧、知识或物质资源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以致无法令自己满意地有效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因为无权,人们没有能力去使用资源达成个体的目标,所以他提出赋权就是社会工作者为了减少受压迫群体的无权而与目标系统一起参与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导致无权的权力障碍的辨认和减少来自间接权力障碍的效果或者减少直接权力障碍运作的具体策略的发展。

Lee在Solomo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赋权包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知识与批判性意识的提升以及帮助实现个人目标的资源和策略的发展三个元素,要促进这三个元素的发展,Lee 和Gutierrez建议赋权必须处理好个人、人际和政治等三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的赋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案主聚焦于个人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重新定位自我;在人际层面上的赋权强调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家庭、群体和社区的专业知识提升案主的优势,使案主可以有更多的影响他人能力的具体技术的发展;在政治层面上的赋权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个人和团体学习知识技能去认识和影响政治进程,实现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因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指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一部分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无权才产生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赋权策略就更为重要。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模式。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二、赋权理论在服务过程中的介入模式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会工作者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社会工作者必须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但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往往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以至于当案主学习新的方法去接受被压迫时,从个人层面来说,他们实际并没有得到赋权。

所以笔者觉得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解决个人问题时,要在个人问题和社会制度规范做出协调,区分是因为案主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导致问题出现还是因为社会制度中并没有赋予案主适当的权力导致案主无权而产生问题。

如果是因为案主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导致问题出现,那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引导案主了解社会规范,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学会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是因为社会制度中没有给予案主适应的权力而产生问题,笔者认为问题涉及社会赋权层面的内容。

社会赋权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到实现,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中经过社会关系而获得权利的过程。

所以要实现社会赋权,必须了解案主所处环境中的社会权力以及案主拥有社会权力的机会大小。

正如上面所说的,如果在社会环境中案主没有拥有一定的权力导致问题出现,那么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案主去争取社会权力,社会工作者在这个层面承担起倡导者的角色,通过对案主权力的评估,向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门倡导相关政策,使案主能够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可以有所选择,实现案主的社会赋权,而且得到赋权的个人、集体或社区拥有资源和机会扮演重要角色去塑造其环境,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个人和社会赋权是相互交叉的,每一个情况或问题都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情景之下形成的和被解决的。

通过增强自我和他人取得成功的机会的群体可以帮助创造一个更加充满社会正义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关注个人权力的动态发展、案主所处环境之中特殊的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案主个人和社会赋权都得到实现,才是实现真正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介入实践——以农村扶贫工作为例学者范斌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提出了赋权的两种模式和三个层次。

两大模式是个体自身的主动赋权和外力推动的赋权;三个层次指个体层面的赋权、人际关系层面的赋权和社会参与层面的赋权。

在具体的赋权途径上,她主要以社会工作的辅导模式进行探讨,如在个体层面,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唤醒其正确的归因意识,纠正其心理和行为偏差,激起其自我的能动性;在人际关系层面可以通过社会工作机构和中介服务,帮助其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层次;在社会参与层面可以依靠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指导,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行动技巧,帮助其通过有序合法的集体行动,合理合法地争取自身的权力和权利,并努力影响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政策。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理论层面上,赋权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个农村扶贫工作案例来具体说明赋权的这种模式和途径。

笔者的案例来自2004年3月15日《文摘周报》的报道。

案例描述如下:湖北监利是“中国稻米第一县”,该县黄歇口是湖北省出名的“产粮第一镇”。

记者看到的却是:——房前屋后,干枯的河岸上,随处可见凌乱的垃圾堆,红色、黑色、白色的塑料薄膜碎片随风四窜,农药瓶、废电池、包装盒混杂在食物残渣的异味之中。

原野里,不少地方扑面而来的,已非泥土的芳香。

—灌溉渠内,隔不远就有一个竹竿与渔网编织成的“迷魂阵”,大大小小地封堵了整个渠道。

这“迷魂阵”可将水中的小鱼小虾悉数收罗网中。

这种竭泽而渔的手段之下,野生物种怎么存活?经过涵闸时,汽车总要小心翼翼躲避坑洼和窟窿;有些涵闸上,还残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

这些苟延残喘的水利设施,不知道还有多少能力去抵抗洪涝。

在江汉平原,类似的原野村庄比比皆是。

我们所到的新熊村,围上来谈情况的,大部分是女人,男的多去打工了。

农户张首英家,大儿子去年到福建打工,没挣到钱,别说接济家里,还让家里寄去200元钱,否则年关都没法过。

说到伤心处,这位农妇真掉泪。

此时我们还想起前一天造访洪湖市老沟村时村支书刘继章的一段话:我们村除了一个高音喇叭外,没有任何集体财产。

像这样村镇两级欠下巨额债务的,记者所到之地可说比比皆是。

欠债原因,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是当年搞“普九”达标,给乡镇企业贷款担保等,有的居然是干部放高利贷造成的。

有个村子的农民反映,去年他们那儿的农业税没按时收齐,村干部就通过私人关系借了多少万元的高利贷交税,其中有的是借乡镇干部的。

借乡镇干部的,一是能给他们高息,可以献媚讨好;二是按时交税了,自己还能得奖。

监利县近两年来曾以“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而出名。

走过其附近的几个县市后,觉得江汉平原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

再联想淮河两岸和黄泛区,其实农户穷、农村破、农业危险的现象,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很普遍。

虽然其中不乏“三农”问题解决得特别好的农户和村镇典型,但“盆景”不能代表一般,大多数地方不是那么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