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化学研究中,物质的性质被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然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来解释。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举个例子,水的物理性质包括透明、无色、无味等,这些性质是由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所决定的。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呈V字形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水分子具有极性,从而使得水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表面张力。
因此,水的物理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还可以通过物质的变化过程来理解。
物质的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互转化。
例如,当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铁锈时,铁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从金属光泽变为了暗红色。
这是由于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铁,使得铁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铁膜。
这个氧化铁膜的物理性质与金属铁不同,使得铁的外观发生了变化。
同时,铁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变得更加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如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分析。
宏观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反映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而这种相互作用力又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微观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解释。
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总之,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许多科学研究研究中经常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区别。
首先,它们都是描述物质性质的术语,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一般可以用数量和定量来衡量,如质量、体积、熔点、沸点、密度等;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化学反应,其特点是易受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定量的数量来表示,如pH值、溶解度、比重、水溶性等。
另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差异。
物理性质可用于分类、鉴别和识别物质,如对煤炭、石灰石、铁矿石的鉴别,通过它们的密度、硬度、熔点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可用于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实现化学反应等,如用点火器点燃煤粉就体现了化学反应的特征。
由此可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有助于对物质性质的快速判断;化学性质提供了关于物质相互作用、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等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性质。
此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为更精确的判断物质性质提供指导,如判断某个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物质的表征等。
实际工作中,科学工作者可以综合运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以更加精确准确的方式来分析某种物质的性质。
综上所述,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重要的、广泛应用的科学概念,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识别物质,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实现化学反应等,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综合利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更加精细、准确地解析物质的性质,拓展科学的应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物理、化学性质
硬度 小
密度 小 大
熔点 燃烧 能 燃烧 不能 燃烧
生锈 不会 生锈 会 生锈
低 高
银白色/ 铁钉 银白色 无 灰色
大
铁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 的性质。 的性质。 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 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密 硬度、熔点、沸点等。 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பைடு நூலகம்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木棒受力折断。
A、 B、F、G、 K、M 、 、 、 、 、
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课件
2、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A、镁带能燃烧 、 C、纸张能撕碎 、 E、铝丝很软 、 B、镁带是银白色金属 、 D、铁丝会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 F、碱式碳酸铜受热会分解 、
注意
二:1、水变成水蒸气 、
2、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物理性质 、 三:1、粮食酿成酒 、 2、粮食能酿成酒 、 四:1、木头制成桌椅 、 2、木头可以制成桌椅 、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 性质的语言中 有“可、易、 能、会”等表 示具有能力的 字眼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1、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3、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四、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①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⑧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们根据其性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
这种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并根据这些性质分析其分类。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态性质:物质可以处于固态、液态或气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分子之间相对稳定,通常不易流动;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可以流动;气态物质具有较小的密度,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对较远,能够迅速扩散和流动。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可以包括物质的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例如,氧气具有促进燃烧的性质,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颜色、热导率等。
这些性质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而不涉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1.纯物质与混合物:根据组成的复杂程度,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固定的化学组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2.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它们无法通过化学反应进一步分解为其他物质。
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3.化合物: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比例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生成不同的元素或其他化合物。
4.溶液:溶液是由溶剂中溶解了溶质的混合物。
溶剂是溶液中的主要成分,溶质则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根据溶剂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固溶液、液溶液和气溶液。
5.悬浮液:悬浮液是由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悬浮液中的微粒会在液体中沉积,因此需要通过搅拌或加热等手段来保持悬浮状态。
6.胶体:胶体是微粒悬浮在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的微粒比一般悬浮液中的微粒要小,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因此胶体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1)液氮用作冷冻剂(液氮做医疗手术),是利用了液氮蒸发吸热的物理性质。
2)氮气可以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3)氮气作为灯泡的填充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
4)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只是氧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气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分离洁净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指将空气加压降温成为液态,再蒸发将液态氮除掉,剩余的主要是氧气了,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
6)火箭起飞用液氧作为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7)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8)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9)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0)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
11)潜水员潜水时携带氧气瓶,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
12)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小,是物理性质。
13)氢气用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体现的是化学性质。
14)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生爆炸,发生了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5)二氧化碳可以水反应生成碳酸,在这里体现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6)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二氧化碳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17)通常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制成饮料,利用压强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属于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 氢键 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强、原子半径很小、 负电荷比较集中的原子-F O N相连时, 与这些原子的非共用电子对产生静电的 吸引作用而形成氢键。
氢键对分子的物理及化学性质起着重要的 作用
1 分子间氢键能使沸点升高,常使熔点 升高; 2 如果溶质和溶剂间形成氢键,溶解度 大幅提高; 3 氢键几乎能改变所有光谱中的谱峰位 置; 4 分子内氢键能改变多种化学性质。
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当非极性分子在一起时由于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均匀在运动中产生的瞬时偶极距瞬时偶极距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色色散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化率和分子的接触表面的大小有关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 沸点、熔点、溶解性、相对密度和折光率。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受分子间作 用力的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
1 色散力 当非极性分子在一起时,由于分子中电 荷分布不均匀,在运动中产生的瞬时偶 极距,瞬时偶极距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色 散力。 色散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化率和分子的 接触表面的大小有关。
2 静电力 静电力是指极性分子偶极距间的相互作 用力。 这种偶极-偶极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只存 在与极性分子之间。
有机化合物沸点变化规律
1 如分子极性相同,分子越大沸点越高; 2 如分子极性相同,分子量也相近,则 分子间接触面积越大沸点越高; 3 极性越大,沸点越高; 4 分子如果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体,则 沸点明显升高。
烷烃的物理性质
烯烃的物理性质
芳烃的物理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和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的基础。
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
例如,物质的颜色会影响它的化学反应,不同颜色的物质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影响其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此外,物质的密度也会影响其化学性质,密度大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因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紧密。
其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受到其化学性质的影响,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受到其物理性质的影响。
例如,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受到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又与物质的化学结构有关。
另外,物质的物理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也会影响其化学性质。
固体物质由于分子间距离较近,反应速率较慢;而气体物质由于分子间距离较远,反应速率较快。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来研究。
例如,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确定其纯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通过测定物质的导电性和溶解度,可以了解其化学反应的机制和速率。
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可以推断其分子量和摩尔质量。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
最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可以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例如,通过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其导电性、热传导性和力学性能。
在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方面,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更安全、高效的药物和环境治理方法。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身体、大自然和人造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无论是土壤中的矿物质,还是构成我们身体的营养物质,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些性质是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物质的基础。
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征。
它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来确定。
一些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量、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等。
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物质和确定它们的特征。
颜色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物理性质。
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电子构型的差异所导致的。
例如,氧气是无色的,而叶绿素则呈现出绿色。
通过观察和比较颜色,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的物质。
形状是物质的另一个物理性质。
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或气态形式。
固态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保持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大,可以流动;气体的分子则更为稀疏,可以自由运动。
这些形状的差异影响了物质的可塑性和流动性。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物理性质,表示物质所含有的物质的量。
质量可以通过称量和比较来确定。
不同物质的质量可以用于检测物质的纯度、浓度和反应的进程。
密度是物质的另一个关键物理性质,表示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物质量。
密度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计算。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这是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排列方式的不同。
密度的测量可以用于确定物质的纯度、鉴别和分离物质。
硬度是衡量物质抵抗形变和破碎的能力的物理性质。
它可以通过在物质表面施加力并观察形变程度来测量。
硬度的值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物质的硬度和抗变形能力。
熔点和沸点是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和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它们是物质特定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于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纯度。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
溶解度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溶解于溶剂中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测量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的质量来确定。
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有
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有物理性质指标是指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它们是物质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来衡量物质的性质。
主要包括:1、形状:指物质的形状,如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2、大小:指物质的大小,如长度、宽度、厚度等。
3、密度:指物质的密度,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4、比热:指物质的比热,即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5、折射率:指物质的折射率,即光线穿过物质时的折射率。
6、热导率:指物质的热导率,即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7、电阻率:指物质的电阻率,即物质对电流的阻抗程度。
8、磁导率:指物质的磁导率,即物质对磁场的阻抗程度。
9、抗张强度:指物质的抗张强度,即物质在拉伸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0、抗压强度:指物质的抗压强度,即物质在压缩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1、抗拉强度:指物质的抗拉强度,即物质在拉伸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2、抗剪强度:指物质的抗剪强度,即物质在剪切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3、硬度:指物质的硬度,即物质在受到外力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4、抗磨损性:指物质的抗磨损性,即物质在受到磨损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5、抗腐蚀性:指物质的抗腐蚀性,即物质在受到腐蚀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6、抗湿性:指物质的抗湿性,即物质在受到潮湿环境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7、抗热性:指物质的抗热性,即物质在受到高温环境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8、抗冷性:指物质的抗冷性,即物质在受到低温环境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19、抗紫外线性:指物质的抗紫外线性,即物质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20、抗化学性:指物质的抗化学性,即物质在受到化学腐蚀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材料的物理性质是指材料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
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密度、熔点、沸点、电导率、热导率、折射率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知识。
首先,密度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通常用
ρ表示。
不同材料的密度是不同的,比如金属的密度一般较大,而塑料的密度较小。
密度的大小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密切相关,通过测量密度可以判断材料的种类和纯度。
其次,熔点和沸点也是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
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的温度,而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材料的熔点和沸点也是不同的,这些性质可以用于材料的分离和纯化。
另外,电导率和热导率也是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
电导率是指材料导电的能力,热导率是指材料传热的能力。
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热导率,而绝缘体通常具有较低的电导率和热导率。
这些性质对于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电子器件和热工业中的应用。
最后,折射率是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物理性质。
折射率是指光线在穿过材料时的
折射程度,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也是不同的。
通过测量材料的折射率可以了解材料的光学性质,对于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电导率、热导率、折射率等。
这些性质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性质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材料。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化合物的分类和识别,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
一、常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 熔点和沸点: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大气压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则是在大气压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的化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
通过测定熔点和沸点可以对化合物进行初步的鉴别和纯度检验。
2. 密度:化合物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密度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因为不同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从而影响了其密度。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然后计算密度。
3. 折射率:化合物的折射率是指光在其内部传播时的弯曲程度。
不同的化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对光的折射率也不同。
使用折射计测量样品的折射率可以用来确定其物质的成分和浓度。
4. 颜色:化合物的颜色是由其分子内部和外部电子的结构所确定的。
不同的化合物吸收和反射的光的波长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通过观察化合物的颜色可以初步了解其结构和性质。
二、常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 酸碱性:化合物的酸碱性是指其在水溶液中所呈现出的酸性或碱性的性质。
酸性化合物会产生氢离子,而碱性化合物会产生氢氧根离子。
酸碱性的测定可以通过PH试纸或PH计来实现,其中酸性溶液的PH值低于7,碱性溶液的PH值高于7。
2. 氧化还原性: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能力。
氧化剂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而还原剂具有释放电子的能力。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完成电子的转移和化学物质的转化。
3. 水解性:一些化合物在水中能够与水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的产物。
这种化合物被称为具有水解性。
水解性的实验方法常常包括观察化合物的溶解度和产生的各种产物。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水结冰(液态水变成固态水)铁块拉成铁丝(形状发生改变)矿石粉碎,典升华等。
2,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原子发生了变化)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原来的木炭变成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5,注意事项: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磁性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物理(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属性。
4,例题:下列叙述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的描述(),哪些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描述()。
①木炭燃烧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是黑色的④块状木炭碾成碳粉5,注意事项:酸味是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
知识点3: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醋酸、盐酸、硫酸、硝酸等都是酸。
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
平时吃的果汁含有某些酸,具有酸性。
某些地方的雨中含有某些酸,也具有酸性。
不同的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度是不同的。
2,碱性物质: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等都是碱。
另外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的水溶液都具有碱性。
碱性物质的碱性也有强弱。
某些碱性物质(洗涤剂)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化学知识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
【化学知识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延展性等等。
具体来说,比如镁是银白色固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延展性等等。
具体来说,比如镁是银白色固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稳定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等。
定义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如水的蒸发;蜡烛质软,不易溶于水,一般石蜡成白色;纸张破碎等。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理性质。
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
特点物理性质属于统计物理学范畴,即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所具有的。
例如:物质的颜色是大量分子集体所具有的性质,是单个分子所不具有的。
判断方法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合性、腐蚀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加热KClO3到熔化,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O2。
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腐蚀性、毒性、脱水性等。
它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高中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物理性质F 2:浅黄绿色气体,与水可反响。
Cl 2: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压强为1001.15⨯Pa 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氯。
液氯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
氯气有毒,有强烈刺激性,1体积水能够溶解约2体积氯气。
Br 2:盛有溴试剂瓶中,下层深红棕色液体为溴,上层橙色溶液为溴水,在溴水上部空间充满红棕色溴蒸气。
易溶解于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I 2 :紫黑色固体。
常压下加热,不经过溶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汽,蒸汽遇冷,重新凝成固体。
易溶解于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NaCl :在Cl 2中剧烈燃烧,并生成白色NaCl 晶体。
CuCl 2:Cu 在Cl 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CuCl 2颗粒,2CuCl 溶液存在黄色-24][CuCl 与蓝色+242])([O H Cu 。
稀溶液中为蓝色,浓溶液中呈黄色,在中等浓度溶液中呈现黄、蓝复合色--绿色HCl :H 2在Cl 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热,空气里易跟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
在0℃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德HClPCl 3与PCl 5:P 在Cl 2中燃烧,出现白色烟雾是无色液体PCl 3与白色固体PCl 5。
AgF :可溶白色固体AgCl :难溶白色固体AgBr :难溶浅黄色固体AgI :难溶黄色固体43PO Ag :黄色固体,能溶于3HNOS :一种淡黄色晶体,俗称硫磺,密度大约是水两倍,很脆,容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容易溶于二硫化碳,硫熔点是112.8℃,沸点是℃SCu 2:黑色沉淀 FeS :黑色沉淀4CaSO :白色固体,石膏〔4CaSO ·O H 22〕在自然界以石膏矿大量存在。
给石膏加热到150~170℃时,石膏就失去所含大局部结晶水而变成熟石膏〔42CaSO ·O H 2〕,熟石膏跟水混合成糊状物后很快凝固,重新变成石膏。
4ZnSO :无色晶体,俗称皓矾。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例子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1.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金属活动性、易分解、易风化、稳定性等。
两者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描述物质(特别是气体)性质时一定要强调是什么状况。
标准状况:101kPa,0℃;通常状况:101kPa,20℃;常温常压:101kPa,25℃。
决定性质用途反映1.性质和变化的关系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用“生成了”、“变成”等词语。
3.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如冰与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如当我们观察到一种物质的气味时,这种物质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质的气味这种性质就是物理性质。
而氧气具有助燃性是氧气与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所以为化学性质。
2.物质的腐蚀性涉及了物质与其它物质间的反应,为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1.(2020·四川省遂宁市中考真题)下列各选项对颜色的描述,体现物质真实物理性质的是()A.大量塑料垃圾导致的“白色污染”B.含有丰富资源的“蓝色海洋”C.健康卫生无污染的“绿色食品”D.青少年要坚决抵制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书籍”例2.(2020·北京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用于制作导线B.干冰用作制冷剂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D.赤铁矿用于炼铁例3.(202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用高梁酿造高梁酒B.干冰用于食品冷藏保鲜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D.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例4.(2020·南京中考真题)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气味B.密度、硬度C.氧化性、可燃性D.熔点、沸点例5.(2019·乐山)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 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考向一、物理性质1.(2020·四川甘孜州)下列应用只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煤用作燃料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2.(2019·宿迁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3.(2019·成都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金刚石切割大理石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D.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4.(2018·重庆)下列用途中,只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氧气作供氧剂B.碳酸钙作补钙剂C.活性炭作吸附剂D.小苏打作发酵剂5.(2018青岛)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C.铜用于制作导线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6.(2018仙桃)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D.NaNO2有毒﹣﹣化学性质考向二、化学性质7.(2020·山东潍坊)下列语言描述不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凡海盐,见水即化B.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D.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8.(2019·乐山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9.下列语言描述不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凡海盐,见水即化B.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D.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10.(2020江苏南京)化学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金属物理性质
金属物理性质:密度、熔点、导热性、热膨胀性、导电性、磁性。
(1)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密度。
金属的密度即是单位体积金属的质量。
表达式如下:ρ=m/V 式中ρ-物质的密度,kg/m3;m-物质的质量,kg;V-物质的体积,m3。
(2)熔点:纯金属和合金从固态向液态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纯金属都有固定的熔点。
合金的熔点决定于它的成分。
(3)导热性:金属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的大小通常用热导率来衡量。
热导率符号是入,热导率越大,金属的导热性越好。
银的导热性最好,铜、铝次之。
合金的导热性比纯金属差。
(4)热膨胀性:金属材料随着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特性称为热膨胀性。
一般来说金属受热时膨胀而体积增大,冷却时收缩而体积缩小。
热膨胀的大小用线胀系数αt和体胀系数αv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αt=(l2-l1)/△tl1 式中αt-线胀系数,1/K或1/℃;l1-膨胀前长度,m;l2-膨胀后长度,m;△t-温度变化量△t=t2-t1,K或℃。
体胀系数近似为线胀系数的3倍。
(5)导电性:金属材料传导电流的性能称为导电性。
衡量金属材料导电性的指标是电阻率p,电阻率越小,金属导电性越好。
金属导电性以银为最好,铜、铝次之。
合金的导电性比纯金属差。
(6)磁性:金属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化的性能称为磁性。
根据金属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铁磁材料(如:铁、钴等)、顺磁材料(如:锰、铬等)、抗磁性材料(如:铜、锌等)三类。
铁磁材料在外磁场中能强烈地被磁化;顺磁材料在外磁场中,只能微弱地被磁化;抗磁材料能抗拒或削弱外磁场对材料本身的磁化作用。
工程上实用的强磁性材料是铁磁材料。
磁性与材料的成分和温度有关,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温度升高时,有的铁磁材料会消失磁性。
怎么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怎么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都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区分两种性质比较难,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方法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怎么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区分方法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比如∶镁带燃烧会产生白色粉末状物。
物理变化只是形态产生变化而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变化比如∶三态变化、挥发、破碎、溶解、盐水蒸发、扩散。
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时主要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显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通常用;可、能、易、会、使、来、等来描述。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两点(熔点沸点)、两度(硬度和密度)、五性(导电性、导热性、延辗性、挥发性和溶解性)
2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3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物理性质.颜色的规律1(1)常见物质颜色①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
②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黄色:难溶于水的金(Au)、碘化银(AgI)、磷酸银(Ag3PO4)、硫磺(S)、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浅黄色:溴化银(AgBr)、碳酦银(AgCO3)、硫的CS2溶液,还有Na2O2、氟气(F2)。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③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碘水(I2溶于水)浅棕色、碘酒(I2溶于酒精)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④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CuSO4•5H2O)、硝酸铜(Cu(NO3)2)、溶液中淀粉与碘单质(I2)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O3)、液氧等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氢气(蓝色易受干扰)。
⑤以绿色为色的物质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⑥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
⑦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铜(CuO)、四氧化三铁(Fe3O4)、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PbS)、硫化汞(HgS)、硫化银(Ag2S)、硫化亚铁(Fe2S)、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MnO2)。
⑧白色物质★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4,PbSO4;★33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不完全反应的:MgO。
⑨灰色物质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
(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①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 Cu2+:蓝色; MnO4-:紫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
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I4(H2O)2] 2-;(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ⅠA,ⅡA,ⅣA,Ⅴ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钡:带微黄色铅:带蓝白色铋:带微红色(4)其他金属单质的颜色铜呈紫红色(或红),金为黄色,其他金属多为银白色,少数为灰白色(如锗)。
(5)非金属单质的颜色卤素均有色;氧族除氧外,均有色;氮族除氮外,均有色;碳族除某些同素异形体(金钢石)外,均有色。
.物质气味的规律(常见气体、挥发物气味)2①没有气味的气体:H2,O2,N2,CO2,CO,稀有气体,甲烷,乙炔。
②有刺激性气味:HCl,HBr,HI,HF,SO2,NO2,NH3•HNO3(浓液)、乙醛(液)。
③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挥发物:Cl2,Br2,甲醛,冰醋酸。
④稀有气味:C2H2。
⑤臭鸡蛋味:H2S。
⑥)、甲苯(液)、苯酚(液)、石油(液)、煤焦油(液)、白磷。
⑦特殊气味:乙醇(液)、低级酯。
⑧芳香(果香)气味:低级酯(液)。
⑨特殊难闻气味:不纯的C2H2(混有H2S,PH3等)。
.熔点、沸点的规律3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
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105Pa)时,称正常沸点。
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
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
(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
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
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
(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①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
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
②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
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
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
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
(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
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但也有低的)。
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
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键长、键能再比较。
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其判断思路是:①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
如烃的同系物、卤素单质、稀有气体等。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化学式也相同的物质(同分异构体),一般烃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烃的衍生物中醇的沸点高于醚;羧酸沸点高于酯;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则熔点越低。
如:油酸甘油酯常温时为液体,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态。
上述情况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小而沸点高的三种气态氢化物:NH3,H2O,HF比同族绝大多数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得多(主要因为有氢键)。
(4)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
如 Li<Be,Na<Mg<Al②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著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
③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
如:NaF>NaCl>NaBr>NaI。
.物质溶解性规律4(1)气体的溶解性①常温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 HCl(1:500)HF,HBr,HI,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
②常温溶于水的 CO2(1:1) Cl2(1:2) H2S(1:2.6) SO2(1:40)③微溶于水的 O2,O3,C2H2等④难溶于水的 H2,N2,CH4,C2H2,NO,CO等。
(2)液体的溶解性①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
②微溶于水的如:乙酸乙酯等用为香精的低级酯。
③难溶于水的如:液态烃、醚和卤代烃。
(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I溶于有机溶剂中。
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
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
(4)从碘、溴、氯的水溶液中萃取卤素的有机溶剂如:苯、汽油、乙醚、乙酸乙酯、CCl4、CS2等。
(5)白磷、硫易溶于CS2(6)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
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甚少的物质常见的只有NaCl。
(7)难溶于水和一般溶剂的物质①原子晶体(与溶剂不相似)。
如:C,Si,SiO2,SiC等。
其中,少量碳溶于熔化的铁。
②有机高分子:纤维素仅溶于冷浓H2SO4、铜氨溶液和CS2跟NaOH作用后的溶液中,已热固化的酚醛树脂不溶于水或一般溶剂。
.常见的有毒物质5(1)剧毒物质白磷、偏磷酸、氰化氢(HCN)及氰化物(NaCN,KCN等)砒霜(As2O3)、硝基苯等。
CO(与血红蛋白结合),Cl2,Br2(气),F2(气),HF,氢氟酸等。
(2)毒性物质NO(与血红蛋白结合),NO2,CH3OH(工业酒精、甲醇),H2S。
盐等。
这些物质的毒性,主要是使蛋白质变性,其中常见的无机盐如:HgCl2,BaCl2,Pb(CHCOO)2;铜盐也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但毒性较小,此外铍化合物也有相当的毒性。
饮酒过多也有一定毒性。
汞蒸气毒性严重。
有些塑料如聚氯乙烯制品(含增塑剂)不宜盛放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