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下面是我收集的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供大家赏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突破教学难点,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来突破重点,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根据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你们的算说的能力了:看图说算式。
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2、同学们真棒,那么,你们能根据乘法算式说出除法算式吗?(点击课件出示练习)小结: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他们都是关于什么的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新课:同学们真棒,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电影明星,他为人聪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爱开动脑筋,排除困难,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喜洋洋)今天喜洋洋不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宝物呢?但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闯关才能取得宝物哦。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庆祝的?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庆祝哦﹗看,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欢度这个节日正在布置教室呢?看看他们多开心呀,咦,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点击课件,个别举手描述)(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出图中的大意)(一)观察教学情景图,学会搜集信息从上往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关于数学的信息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已知条件,)1、我们做了一些彩旗。
2、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
3、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二)根据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帮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①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这题缺了什么?(问题)那么谁帮他加上问题呢?②我们做了多少面彩旗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数彩旗?出示课件,这图是什么意思?(7个8是多少)那有多少面彩旗?教师板书:7×8=56(面)(三)根据问题解决问题1、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根据图片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不好?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课件这道题可以解答了吗?(不能)缺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给它添上个问题?“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要引导: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板书:56÷8=()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概念;2.能够熟练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计算;3.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问题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数学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2.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加减问题,比如“妈妈做了10个饺子,我们吃了7个,还剩几个?”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问题描述及其数量,思考并运用之前所学加减法知识,解答问题。
2. 学习新知识1.引入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通过实物和图形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加减法的概念。
3.通过简单的计算,让学生体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提高其口算、心算的能力。
3. 巩固练习1.开展《练习十》数学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2.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地辅导其解题思路及方法,帮助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3.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归纳总结,发现解题方法的共性和规律,提高其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重点;2.引导学生找出掌握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3.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学加减法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其数学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性的进行了课堂辅导,保障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024年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参考6篇
2024年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参考6篇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让学生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使学生感受对称美、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具学具: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说一说本单元学习了那些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分层练习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图片,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三、课堂总结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2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练习十
人人时间练习十是统计和可能性的综合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简单统计过程,进一步掌握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可能性与相关统计知识的内在联系。
1. 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及体会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初步感受可能性与相关统计知识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点:经历简单统计过程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提高简单统计能力和判判断能力。
投影仪或挂图;口袋、红圆片和黄圆片每组一份。
准备: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
今天,我们就分成8个小组来进行一次比赛。
老师报一些题目,你们来判断,如果你觉得是这个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就在本子上画“√”,如果你觉得是这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本子上画“X”。
最后,我们再在这张统计表上(出示统计表)来统计一下每组做对的人数,看看哪一小组是胜利者。
(2)教师报题目,学生独立做在随练本上。
(3)核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4)哪一小组取得了胜利?二、新授1、做“练习十第1题”。
(1)图中有4种小动物,分别是小猴、小狗、小猫和小兔,说说自己喜欢图中的哪种小动物?指名回答。
(2)如果要想知道自己小组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可以怎么办?(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好,我们就分成8个小组,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你们组的成员,在小组里进行调查各人喜欢哪种小动物的情况。
第一,用画“√”的方法记录结果;第二,每人只能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小组活动,进行调查,做好统计记录。
(4)请你在方块图中涂上颜色表示调查的结果。
学生独立在书上涂色。
(5)各人看着自己的统计图,说一说本组“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6)根据自己的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各人自己先说一说,再和同桌的交流。
2、做“练习十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
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
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学生1:……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
(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学生1:2倍。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202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纸、活动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课件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1、折角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
(尖尖的;直直的光滑……)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
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⑷: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①学生试做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⑴抽象出角的图形课件: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
会是什么图形?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①看书第43页②反馈。
板书:顶点、边、边4、: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
全班交流2、课堂活动,第2题。
数一数,共有几个角?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3、练习十第1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4、练习十第2题⑴小组活动⑵反馈。
全班交流四、课堂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教学难点:会辩认角教具、学具:实物展示台、三角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二年级数学第十周教案和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第十周教案及练习题代课教师:赵宝红附页1:《观察物体(一)》同步试题一、填空1.小猴看到的是图(),小鹿看到的是图(),小兔看到的是图()。
2.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3.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4.如图:从上面看是()形。
5.如图: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看都是()形。
二、选择1.如图:小红看到的是()。
A B C 2.如图:A B C3.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可能是()。
A 长方形B 正方形C 圆4.从不同方向观察下面立体图形,看到形状都一样的是()。
A B C5.如图:三、解答1.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2.从不同方向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有哪些?3.谁看到的形状是?4.( ) ( ) ( ) 附页2:七的乘法口诀练习题一、智浇数学花。
(8分)二、把口诀填完整。
(9分)二七()二()十四七八()()七二十八六()四十二五()三十五七七()八八()()八四十三、看图写算式。
(8分)四、填表(8 分)五、(10分)。
7×8= 6×6= 7×3= 4×8= 7×7= 3×8= 5×7= 6×7= 4×7= 2×7= 六、看谁计算的快。
(24分)8×6= 6×7= 4×8= 8×5= 7×7= 3×8= 38+19= 62-14=七、圈圈、画画、填填。
(8分)1.苹果和梨一共()个。
算式:=2.△△的个数是△的7倍,请你在横线上画出的个数算式:=八、生活中的数学。
(22分)1.画一条线段,长度是下面线段的7倍。
算式:=2.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几倍?=3.女生多少人?= ()4.= ()附页3:八的乘法口诀练习题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2=6×8=8×3=8×8=7×6=5×8=2×8=1×8=7×8=2.填口诀:()()五十六()八二十四六()四十八七八()二八()()()三十二六()四十二二七()3.在()里填上最大的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4《练习十》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际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的情景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对一些复杂情景的判断和运算,以及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分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如“抓手指”、“快乐的小鸟”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1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3、会比较大小教学过程:一、复习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1、教学例3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学生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2、练习(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2)说说大约几千米引导学估计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三、作业练习十二1-4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学生独立作业四、课后记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教学过程:一、复习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二、新课1、教学例4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学生观察数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1厘米=10毫米,学生读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2、感知1毫米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学生自己比划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还有吗?学生在量3、整理长度单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三、练习1、80页1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2、80页2、3学生测量3、完成81页5-9四、课后记五、时分秒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教案2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如多个数字的加减,或者有括号的运算,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些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多个数字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多个数字的加减运算。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如多个数字的加减,或者有括号的运算,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和练习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的情境,如“小明买水果”,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教师选取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4课《练习十》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十》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对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练习题,包括加减法的计算题目。
2.准备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器等。
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理解加减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3.掌握使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减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掌握使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1.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加减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3.使用加减法进行计算;4.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加减法的方法以及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知识点;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归纳法:通过总结出题目中出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教学步骤1. 热身1.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候。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带动课堂气氛。
2. 导入1.让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点;2.引入新概念,交换律和结合律,讲解概念。
3. 讲解1.介绍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分析例子,让学生理解概念;3.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和概念的实际应用。
4. 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十;2.老师巡视课堂,发现学生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并进行讲解。
5. 实践1.进行生活实际应用形式的加减法计算;2.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
6. 总结通过总结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实际运用,巩固学生记忆。
五、教学评价1.课堂上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考试和生活实际应用来评价学生;2.通过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的合理运用,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需要的教学资源:1.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2.练习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了以下问题:1.学生对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掌握不够;2.学生的实际题目解决能力还需要提高。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一份好的教案应该清晰地规定每堂课的教学步骤,教案应该考虑到多样性和包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练习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4、练习十》是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一点的运算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间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一点的运算,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的知识。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引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练习巩固:学生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加法:A + B = C2.减法:A - B = C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三个方面进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 乘加、乘减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练习十乘加、乘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1.我是计算小能手。
2.看图列算式。
乘加算式:乘减算式:乘加算式:乘减算式:3.我能改写算式。
3+3+3+3+2→○○= 4+4+4-3→○○=2+2+2+2+2-1→○○= 5+5+5+5+4→○○= 4.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5-5= ×4×3-4= ×3×2+3×3= ×2×4-2×2= ×要弄清楚“×”和“+”的意义,不要混淆。
看图列算式,有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先写成几×几,再加上剩下的数;或把每组物体都看作相同数量,写成几乘几后,再减去缺少的数。
根据乘法的意义,先把几个相同加数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加上或减去剩下的加数或减数。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要理解乘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1.14 6 12 24 18 12 10 11 182.3×3+2=11 3×4-1=115×4+3=23 5×5-2=233.3×4+2=14 4×3-3=92×5-1=9 5×4+4=244.2×5 4×2 3×5 2×2【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摘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摘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摘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 乘加、乘减教案与反思
练习十乘加、乘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1.我是计算小能手。
2.看图列算式。
乘加算式:乘减算式:乘加算式:乘减算式:3.我能改写算式。
3+3+3+3+2→○○= 4+4+4-3→○○=2+2+2+2+2-1→○○= 5+5+5+5+4→○○= 4.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5-5= ×4×3-4= ×3×2+3×3= ×2×4-2×2= ×要弄清楚“×”和“+”的意义,不要混淆。
看图列算式,有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先写成几×几,再加上剩下的数;或把每组物体都看作相同数量,写成几乘几后,再减去缺少的数。
根据乘法的意义,先把几个相同加数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加上或减去剩下的加数或减数。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要理解乘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1.14 6 12 24 18 12 10 11 182.3×3+2=11 3×4-1=115×4+3=23 5×5-2=233.3×4+2=14 4×3-3=92×5-1=9 5×4+4=244.2×5 4×2 3×5 2×2【素材积累】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有选择旧会有错误,有错误旧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
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在长方形纸上,任意折出折痕。折3次,交流。
怎样折,折痕最长?
四、反思总结
5
20
18
2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361—4
板书设计
练习十
教学反思
签查意见
签字:月日
4、完成练习十第7题。
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4题。
指名读一读,然后解答交流。
2、完成练习十第5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
一、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几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这是什么?(线段)
师:你知道线段的特征吗?
3、让学生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
4、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5、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单位合适。
教学内容
练习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张以军
使用日期
11月16日
共计1教时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解决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
难点:如何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表达问题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多个、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时间
分配
教法、学法指导
提问:为什么床的长和旗杆的高要用米作单位,而粉盒的高和黄瓜的长却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一般情况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则用厘米作单位。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
3、完成练习十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他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教师将这些物体按一定顺序进行堆放,让学生算算它们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动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