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污染治理

合集下载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污染治理
随即提出一个行动计划要在2000年前让鲑鱼重返莱茵河以及处理三角洲的污染沉积物计划目标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的标准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主要行动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及形态变化的计划1992年2月7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成立欧盟的条约该条约是欧盟的基础
1971年的夏天,德国中部美茵茨河支流汇入莱茵 河的河口到科隆段大约200km的河道鱼类消失。 德国境内的河流水质污染又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荷 兰
博登湖
欧洲著名旅游胜地博 登湖,是德国境内最 大的湖泊。长约63km, 宽约14km,最大湖深 254m
荷兰因受到北海盐水入侵的影响,存在土地盐碱 化问题,为此荷兰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治理措施,并有 所成效。但自1850年以后,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 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 荷迅速增加。德、荷边界鲁比瑟站在1900年~1930年和 1930年~1960年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番, 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莱茵河行动
计划目标 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 的标准 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 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 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
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 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 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 少扩散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 变化的计划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

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河流之一,它源于瑞士,流经德国、法国、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家,最终注入北海。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莱茵河水域经历了许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到的各种污染排放也很严重。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莱茵河成为欧洲超级污染物潮流的代名词,给当地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莱茵河水体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已经成为了当地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污染物类型和来源莱茵河所遭受的污染物种类丰富,一般分为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染等几个方面。

1.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莱茵河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和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工业污染物来自各种工厂,包括钢铁、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

2. 城市污水城市污水源于人类的工业和日常生活活动,其中包括生活废水、厨余垃圾、医疗废弃物、各种化学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下水道进入莱茵河中,对水质和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 农村污染农村污染取源于农场和农户的各种活动,包括畜牧业、农业生产等。

这些活动排放出的动物粪便和农药垃圾等污染物,也会对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污染治理的现状目前,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最初的治理工作于20世纪70年代启动,各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建立污染控制区域、维护水质安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污染治理的技术分析针对莱茵河的污染治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技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术方法。

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将污染水体通过生物作用去除其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和厌氧处理两种方法,常用于处理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

2. 膜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是通过将水体通过膜过滤器过滤,去除其中的固体颗粒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应用广泛,处理效果好,但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3)防洪建设方面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于1995年3月30日在斯特拉 斯堡宣言中宣布成立“莱茵河/默兹河区域规划与防洪” 跨国工作组。以此为基础的计划命名为“莱茵河和默 兹河综合治理计划(IRMA)”,从1997年至2001年对 莱茵河和默兹河沿岸地区实施特殊的防洪措施。
(4) 河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莱茵河的自然概述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

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 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 莱茵河在欧洲是 一条著名的国际 河流,沿途的列 支敦士登、奥地 利、法国和荷兰 都留下了它的足 迹。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以后 。 RAP制定后,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目标的实 现。根据1985年至1992年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削减率的统计, 10种污染物100%削减,20种污染物达到80-100%的削减率, 其他污染物也达到程度不等的削减。充分显示了国际合作 的成果。
(2)生态恢复方面
除了改善水质,生态恢复主要是指实施“莱茵河 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莱茵河的水运与污染治理-初中地理知识

莱茵河的水运与污染治理-初中地理知识

莱茵河的水运与污染治理
【知识点的认识】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 1232 千米,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同时是德国最长的河流,是德国的摇篮.
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莱茵河过去长期是欧洲政治纠纷的源泉,现在则因污染程度的提高,国际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态保护.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莱茵河的水运与污染治理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为选择题.
例:莱茵河曾经是欧洲污染非常严重的河流之一.为了治理污染,有关部门向河里通入某种气体,河水水质因此得到明显改善.通入的气体是()
A.氢气A.氢气C.空气D.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题干河水污染的来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中氮磷元素过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而引起的缺氧现象.
解答:河水污染主要由于大量向河道中排放生活污水,使河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含量明显增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而引起缺氧现象,要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就是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同时增加水中的氧气量,所给答案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所以可向水中通入空气.(选空气,就是增加水中的含氧量而防止水中生物缺氧造成的死亡而导致的水质恶化,而氯气则会加剧水中生物的死亡,这个和净化时杀死水中病菌是两个情况)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水的污染与治理,同时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在生活中要大力宣传,禁止向河水中排放污水及生活垃圾,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解题思路点拔】
主要考查河水的污染与治理,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有责.
1/ 1。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
莱茵河的治理
政府间主义 超国家机构、联邦主义
多层治理体系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 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国家的饮用 水源。
在后来几年里,莱茵河里无鱼可捕捞。官方 告诫沿岸地区的人们不得饮用莱茵河水。法 国政府下令禁止本国渔民下河捕鱼,同时不
准在沿河地区放牧牲畜。德国有几个城镇靠 消防车运水供应居民。
有人称这次事故是“水工业的切尔诺贝利事
件”。

沿岸国家负责管理莱茵河的部长们在事故发
生后,连续在苏黎世和鹿特丹召开紧急会议, 商讨对策,最后委托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制定一个彻底根治莱茵河的方案。
1986年的瑞士桑多兹化工厂仓库爆炸事件,
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事故发生两天后, 巴塞尔和卡尔斯鲁尔河段内15万条鳗鱼遭到 无妄之灾,使这一河段内鳗鱼濒于绝迹。
尤其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不仅大火带来了一 场生态化学灾难,灭火本身也不例外地破坏 了生态环境。灭火液遇高温起化学反应,生
成有害气体。大量用来灭火的水通过排水道 将10至30吨农药和至少200公斤汞带入了临 近的莱茵河,使这条人们世代歌颂的河流中 几百公里内的生物逐渐死亡
b. The Swiss Confederation pays a 12 % share. c. The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 pay the rest
at the following shar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32.5%
决策的执行是各成员国的责任。 委员会下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污染治理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瑞 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德国 鲁尔工业区的炼钢炉群、最后在 荷兰鹿特丹的油罐巨阵间蜿蜒入 海,河水还是清的。

目前莱茵河中生活着63种鱼, 曾经绝迹的对水质清洁要求很高 的鲑鱼重新出现,莱茵河已经恢 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经验可以借鉴, 事件不要重演。




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 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 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 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自20世纪50年 代起,鱼类几乎在莱茵河中上游绝迹。下游国家荷 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河流污染而损失惨重。 在1950年,由荷兰提议,法 国、德国和卢森堡等国参与建 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的桑多斯化工厂仓 库失事起火,近30吨硫化物、磷化物、汞、灭火剂 溶液随水注入河道,造成大批鳗鱼、鳟鱼、水鸭等 水生生物死亡;莱茵河400千米河段内的鱼虾全部 灭绝;480千米内的井水不能饮用;沿岸许多自来 水厂、啤酒厂被迫关闭。政府只能用汽车向居民定 量供水。科学家正式宣布了莱茵河的死亡政府严格检测,确认对 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通过建立污水、垃圾处 理厂,采用新的环保设施手段,处理工厂排放物。
(富磷污泥)

目前,沿岸各国在莱茵河流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监 测预警系统,从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间共设立了9个 国际水质监测站和数十个地方级的水质监测站,采 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河水进行监控。开始监测的重 点是水体中众多的化学物质,后来逐渐地扩展到悬移 质、底质、生物种群,监测手段又增添了生物监测。

这套系统能对短期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有效预警。 一旦有突发污染事故发生,由预警监测站、环保部 门和水警组成的应急系统就会马上启动。

莱茵河治理

莱茵河治理

莱茵河治理身为国际河流的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荷兰,最终进入北海。

20世纪50年代时它曾被称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5000-6000立方米/天规模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该河,到1965年,河水COD达到30-130mg/L,BOD 达到55mg/L,DO<1mg/L。

为了加强对莱茵河的污水整治,相关国家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治理该河的污染。

首先是制定了一个排污总量,并按照人口数量比例,将这个总量分配给了沿途的几个国家,然后严格加强水质监测,兴建了一批水质监测站,对排入河中的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并定期给河水充氧。

采取这些措施后,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泰晤士河治理18世纪时,泰晤士河还是鲑鱼的重要产地之一,但由于遭受到5次大规模霍乱疾病的影响,19世纪后期,泰晤士河的水质状况极度恶化,甚至到了水中无鱼的境地。

为了拜托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从1850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整治,成立泰晤士河水管局,负责管理水资源利用、航运、排洪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入;制定科学的规划,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严格立法。

通过以上的举措,到1960年,泰晤士河又出现了鱼类,1976年以后,100余种鱼类重返泰晤士河,其它水生物也得到了很好的生长繁殖,那里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0年前,香港建有6座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污水量增长的很快,大量污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被直接排入了海洋中,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地海水严重污染,维多利亚湾赤潮频发,海洋浴场被迫关闭,水产品质量恶化,海水中散发着臭味。

20时间80年代,香港颁布了海域水质控制区,各控制区都有明确的用途和相应的水质要求,如航运、排污等。

90年代时又编制了污水策略性排放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排放方式等。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 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76年,ICPR通过 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
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 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
充协议。1987年,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 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 1998年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 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莱茵河是一条长达1150公里的欧洲河流,流经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四国,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

莱茵河的治理曾陷入困境,但随着发展中国家主权和权利的改善,国际公约的签订,多边合作的加强,以及技术改进的同步,莱茵河治理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莱茵河的环境状况已从发育病患的有害污染物转变为清洁和有机物的合理处置。

从莱茵河成功的管理案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启示:一、加强技术改善改善河流环境。

莱茵河的治理首先是要尽快减少污染的输入量,而技术改进则正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所在。

技术改善必须经过多方合作,包括:改善污水处理设施,科学设计的污水处理技术,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源,优化河床的流量和水位,实现污染物的减排。

二、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及国际公约的签订政策的科学性是莱茵河成功治理的关键所在,主要是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把握重点,制定实施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开展多边治理,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突出国际合作,这些措施均能带动当地环境状况的改善。

此外,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签订相关国际公约,增强各国治理莱茵河水环境的责任感及义务,努力实现国家之间的政策及法律对莱茵河的有效管理。

三、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多边合作是莱茵河治理的核心,以国际河流管理委员会(IRMC)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莱茵河治理的深入发展。

委员会为各方提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机制,并整合国际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实施有影响力的共同行动,为莱茵河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综上所述,从莱茵河成功的管理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加强技术改善改善河流环境、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及国际公约的签订、完善多边合作机制。

希望国家间能够以此为指导,携手合作,实施深入的河流治理,改善河流的环境状况,保护河流的生态平衡,不断提高河流管理的水平,促进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河流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方案分析

国际河流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方案分析

国际河流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方案分析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按污染源排放时间分,水污染有持续性污染(包括间歇性污染)和瞬时性污染。

持续性污染是指长时间持续性地向水体中放排污染物造成的水体污染;瞬时性污染是指短时间大排量的向水体倾倒污染物而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会造成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国际河流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并不多见,其中莱茵河水污染事故和多瑙河水污染事故是少数之中的典型。

一、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莱茵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于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

全长1360公里,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

自古以来莱茵河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上通道,也是沿途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

1. 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引发灾难性事故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

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

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塞堵下水道。

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一、引言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瑞士、法国、德国等国家,是欧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莱茵河流域开展了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并分析其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二、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莱茵河流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紧缺等。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排放对莱茵河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乱伐乱种、湿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使得莱茵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模式为了解决莱茵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措施。

首先是建立了跨国合作机构,通过协调各国的政策和行动,促进流域内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其次,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如水价调整、用水权管理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同时,也加强了对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推行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控制等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对湿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综合管理中,政府与公众、企业等各方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形成了多方共治的局面。

四、莱茵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模式为了改善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首先是进行河道整治,修复河道沉积物和湿地,恢复河道的水流和生态功能。

同时,针对莱茵河水域的修复,实施了生物修复、人工增氧等手段,提高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其次,加强了对岸滩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增加了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

1萨奇莱茵河污染治理PPT课件

1萨奇莱茵河污染治理PPT课件

除萨奇集团与欧盟外,其他一些 国际组织和沦坛也在莱茵河管理 中发挥了作用。
莱茵河水质的改善是很多因素共

作用的结果,萨奇集团则发挥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萨奇集团
没有决策权,它提供的是1个磋商
平台
14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6
化学污染直到 1971年6月才受到重视, 此时莱茵河含氧量下降 到历史最低水平,鱼类 大量死亡。1971年秋季 低水时期,耗氧污水和 有毒物质污染非常严重。 由于缺氧,所有水生生 物均从被污染的德荷边 界河段绝迹。
7
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瑞士、 法国、德国、卢森堡等国参与, 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旨在处理莱 茵河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 案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
计划目标 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 的标准 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 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 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
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 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 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 少扩散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 变化的计划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莱茵河流域是欧洲重要的河流,流经六个国家。

20世纪初,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莱茵河流域成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1986年,发生了瑞士的Sandoz药厂污染事件,导致许多鱼类死亡,引起了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后,莱茵河治理成为了欧洲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莱茵河得到了显著的治理和恢复。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治理污染需要全球合作。

莱茵河流域跨越欧洲六个国家,它的污染问题也需要这些国家共同合作解决。

欧洲多国政府和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莱茵河流域管理计划,并通过协商控制了污染源头。

通过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

立法和监管是治理成功的关键。

欧洲国家在治理莱茵河污染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措施。

这些法规和标准不仅规范了企业的污染排放,还规定了一些敏感水域的保护措施。

在监管方面,欧洲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

这些法规和机构的存在,为治理莱茵河污染创造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监管保障。

技术创新和工业改造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关键。

欧洲降低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了工业改造和技术创新,改变了过去的高排放设备、过时生产工艺和工业排放问题。

实施了绿色化和环保技术,推动工业转型,进一步降低了工业污染。

第四,公众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国家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社会组织和市民团体也对莱茵河污染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帮助政府监督企业、检查污染排放情况等环保工作。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环境保护需要跨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治理环境问题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也强调了全球合作、立法监管、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

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

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
什么责任?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
德国和法国在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中应承担以下责任:
1.荷兰:作为下游国家,荷兰处于莱茵河流域的最末端,其
受到上游国家排放污染物的影响最为直接。

因此,荷兰有
责任采取措施,减少自身的污染排放,并加强水质保护,
并确保其他国家的治理措施能够有效。

2.德国:作为莱茵河流域的主要国家之一,德国负有重要的
责任,特别是在上游污染源的治理方面。

德国应采取积极
措施来减少自身的氯化物污染排放,并加强工业和城市污
染源的控制,以降低对莱茵河的污染负荷。

3.法国:同样是莱茵河流域的重要国家之一,法国也承担着
减少氯化物污染排放的责任。

法国应加强对工业和城市污
染源的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减
少对莱茵河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荷兰、德国和法国分别应承担其排放污染物的责任,采取相应
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确保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保护和
改善。

此外,国际合作也至关重要,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努
力治理莱茵河的污染问题。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

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
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可能是最急于改善水质和治理污染的国家之一。

以下是几个原因:
1.先进的环保意识和立法:德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
着较高的意识和要求。

自20世纪起,德国采取了严格的
环境法规和监管措施,提出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排放限制。

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强调对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控制,推
动水质改善和污染治理。

2.国内经济和社会压力:作为莱茵河流域的重要国家,德国
有着发达的工业和城市系统。

由于工业活动和人口密集,
德国面临更大的水环境压力和水污染问题。

改善水质和治
理污染成为迫切的需求,以保护环境、人民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

3.国际合作和责任意识:莱茵河是一个跨国河流,流经包括
德国、瑞士、法国、荷兰等国家。

作为莱茵河流域中最大
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改善莱
茵河水质为目标。

德国在合作中承担更多责任,并推动其
他国家加强水质管理和污染治理。

4.历史影响:莱茵河流域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化发展源远流长,
多年来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污染问题。

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带
有历史责任感,需要努力改善水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并为未来可持续的蓝色经济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德国可能是莱茵河流域内最急于改善水质和治理污染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先进的环保意识和立法、国内经济压力、国际合作责任和历史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被污染过后又治理回来的例子
战后随着欧洲工业的发展,莱茵河从母亲河成为欧洲下水道,1958年的时候,莱茵河彻底死去了,所有生物几近灭绝,作为莱茵河重要物种之一的鲑鱼再也看不到了。

70年代污染问题开始引起足够的重视,莱茵河上下游各个国家开始协作起来,治理污染,但是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莱茵河治理的转折点是1986年的瑞士化工厂爆炸事件,但是几乎真个莱茵河都没有毒化工软料污染了,引发瑞士人的大规模游行和抗议活动。

从此以后,通过立法和几百亿欧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使莱茵河逐渐恢复了生机,到了1995年,已经绝迹多年的野生鲑鱼又出现了莱茵河上游。

莱茵河的治理,用去10几年的时间,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虽然污水得到了治理,但是莱茵河的生态问题依然存在,200百年以来的工业污染有毒物质仍然沉积在河床底部的淤泥中。

由于人为改造河道,使河道变窄,造成洪水泛滥。

水电站的大量修建,造成鲑鱼洄游的障碍。

这些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例如拓宽河道,增加洪泛区,给鲑鱼洄游设立专用通道。

莱茵河的治理效果显著,得益于上下游国家的协作,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环境意识的觉醒。

工业文明讲求征服和改造自然,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灾难,事实证明人必须和自然合作而不是征服。

作为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历史上倡导的是天人合一,可是随着我们对西方文明的学习,我们逐渐抛弃了这一理念,今天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及其严重。

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在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可以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
手段来进行管理和控制:
1.行政手段:
o制定和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设立相关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o建立水污染源监管和许可制度,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调查、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其遵守相关环保
法规。

o设立水污染防治区、划定敏感区域,制定相应的保护和限制措施。

o执法力度加强,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处罚和监督。

2.经济手段:
o实行排污收费制度,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收取相应的排污费用,鼓励单位减少排放。

o实施水资源和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污染减排和资源利用。

o提供环境补贴和奖励,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使用清洁生产技术。

3.技术手段:
o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如生物处
理、膜过滤等,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净化效
果。

o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污染监测、治理、修复技术,提升水污染防控的技术能力。

o加强污染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及时发现水质异常,采取措施保护水源的安全。

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在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水平。

这些手段的应用将帮助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促进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
欧洲最大的下水道
受伤的父亲河
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 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 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 、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 倾人河中。自20世纪50年代起,鱼类几乎 在莱茵河中上游绝迹。下游国家荷兰的饮用 在水1和95鲜0年花,产由业荷也兰因提议河,流法污染而损失惨重。
谢谢观看
亡羊补牢

严格控制排污
两岸的工厂生产必须先接受政府严格检测, 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通过建立 污水、垃圾处理厂,采用新的环保设施手段 ,处理工厂排放物。
德国明斯特污水厂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富磷污泥)
实目时前,检沿测岸污各染国在莱茵河流域已经建立了一
整套监测预警系统,从瑞士到北海入口之间 共设立了9个国际水质监测站和数十个地方级 的水质监测站,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河水 进行监控。开始监测的重点是水体中众多的 化学物质,后来逐渐地扩展到悬移质、底质、 生物种群,监测手段又增添了生物监测。
对事件有过的高度;
亡羊补牢, 建立预防机制;
加强监测, 建立有效的信息通报和预警机制.
莱茵河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理和开发得最好的一条河,
是河流文明最新的结晶。其成功经验,被人们称为: 1、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 2、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 3、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治理效果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 瑞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炼钢炉群、 最后在荷兰鹿特丹的油罐巨阵 间蜿蜒入海,河水还是清的。
目前莱茵河中生活着63种鱼, 曾经绝迹的对水质清洁要求很高 的鲑鱼重新出现,莱茵河已经恢 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经验可以借鉴,
启示
事件不要重演。
这套系统能对短期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有 效预警。一旦有突发污染事故发生,由预警 监测站、环保部门和水警组成的应急系统就 而会这马套上系启统动的。核心就
是“保护莱茵河国际 委员会” (英文简 称ICPR),这是由 12个人组成的组织, 它没有制定法律的权 力,也没有惩罚机制, 无权对成员国进行惩 罚,却有条不紊地管 理着流经9个国家的 莱茵河。
国、德国和卢森堡等国参与建 立“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
沉重的转折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的桑多斯化工 厂仓库失事起火,近30吨硫化物、磷化物、 汞、灭火剂溶液随水注入河道,造成大批鳗 鱼、鳟鱼、水鸭等水生生物死亡;莱茵河 400千米河段内的鱼虾全部灭绝;480千米内 的井水不能饮用;沿岸许多自来水厂、啤酒 厂被迫关闭。政府只能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 水。科学家正式宣布了莱茵河的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