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八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巴氏小体的制备方法;2. 观察并识别巴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3. 了解巴氏小体的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4. 通过实验学习显微镜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巴氏小体(Barr body)是指在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除了活跃的X染色体外,另一条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发生异固缩而形成的深染小体。
巴氏小体是X染色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机制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有关。
三、实验材料1. 生理盐水;2.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 巴比妥缓冲液(pH 7.4);4. 染色液(苯酚品红染液);5. 显微镜;6. 载玻片;7. 盖玻片;8. 牙签;9. 吸管;10. 镜台;11. 镜头;12. 光源。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受检者清水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第一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上。
拔取女性带有毛囊的头发(约2cm),置于载玻片上。
2. 固定:将置于离心管中的材料(口腔粘膜细胞),首先2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7℃下静置30min。
3. 染色:加入苯酚品红染液,染色约20min。
4. 洗涤:用生理盐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5. 观察与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寻找巴氏小体。
对每个视野内的细胞核进行计数,记录巴氏小体的数量。
6. 数据处理:计算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30%~50%)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巴氏小体在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普遍存在,且数量较为稳定。
2. 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在30%~50%之间,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相符。
六、实验分析1. 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方法简便易行,能够较好地反映女性细胞中X染色质的形态与数量。
2. 巴氏小体的存在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密切相关。
遗传试验4巴氏小体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显微镜观察到男性有巴氏小体的细胞为1%,而女性则高达30%。
本次实验中采用女性的口腔黏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男性的作为对照)为材料,通过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
关键字:巴氏小体、X染色体、女性1.引言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
巴氏小体是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
具有两个(或以上)X染色体的细胞中,不活化的X染色体所浓缩形成的紧密结构。
它会依附在细胞核边缘的核膜内侧,虽然此染色体上的小部份区域能保持着活跃的状态,但大多数的基因都是不会表现的。
只有位于性腺之细胞内的巴尔氏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再度活化。
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
这是因为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是晚复制的,没有活性。
该失活的染色体在形态学上呈异染色体,即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称之为巴氏小体。
X染色质的失活只是部分失活,仍然有部分基因具有转录活性,目前已知的大约有十几个基因有活性。
若失活X染色质为完全失活,则XXY(Klinefelter’s syndrome)及XO(Turner’s syndrome)型应表现正常。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XXXX 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3。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2.1.1实验材料:口腔粘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2.1.2实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M盐酸溶液、蒸馏水、硫堇染液、吸水纸2.2实验步骤2.2.1用牙签轻轻地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或拔一根头发将毛囊细胞,均匀的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自然干燥5-10min;2.2.2 用1M HCl水解细胞3-5min;2.2.3 用水洗3次,每次1min;2.2.4用蒸馏水将HCl清洗干净后,再用硫堇染液染色20min;2.2.5水洗去染料,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
7巴氏小体
17
XX
XY
18
五 作业、思考题 1、绘制巴氏小体图片 2、掌握概念:巴氏小体、性染色质、X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3、巴氏小体一般位于核膜附近,为什么? 4、请查阅相关文献指出巴氏小体研究的新进展。
4)多X个体的发现 无论有几个X,巴氏小体的数量是 N-1,也就是说只有一个X有活性。
8
F/S型女人G-6PD的电泳检测
9
5、研究进展
如在人类的X染色体上有大约1500万个碱基对。涉及 到几千个基因,究竟是如何调节表达的呢?进入90年代 以来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结果。
1)大多数X连锁的基因在胚胎发育早期的过程中表现为 稳定的失活,但是并非整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全部失活。 如xist基因,他的表达可以导致并维持它所在的染色体失 活。
XB和Xb随机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现出相应的斑块,形 成黑黄相间的斑块。如为雄性,其基因型为XXY。
2)毛色镶嵌小鼠,黑白斑毛色镶嵌雌性小鼠 基因型为XBXb , B基因产生黑斑,b基因产生白斑。 XB和Xb随机失活,有活性的基因表现出相应的斑块,形 成黑白相间的斑块。
6
毛 色 镶 嵌 小 鼠 的 成 因
生理盐水
15
四 、实验步骤
(1) 取材用灭菌的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第一遍弃去 ,注意不要刮破上皮)涂3-4个玻片,晾干。(或刮取 发根毛囊置于载玻片上,晾干)。 (2) 加1N的盐酸水解10-15分钟。轻轻水洗,晾干。 (3) 硫瑾染色15-20分钟。 (4) 压片。 (5) 显微镜观察。巴氏小体靠近核膜边缘,染色较深 ,实际大小1-1.5μm,放大400x 后大约0.4-0.6mm 。
实验七.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巴氏小体鉴别特征
1. 2. 3. 4. 5. 一般出现在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 直径为1μm左右; 一般位于核膜内侧边缘; 形状多样,多为半圆形,三角形等形状; 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 来(核仁往往离核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3. 观察
• 在女性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 米大小的反光极强的颗粒状亮点,即为巴 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可能有不同 ,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 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部位)。
三、 实验材料: 男、女性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头发根部的毛囊细胞
粘膜上皮细胞个体较大,容易观察,但易污染细菌等杂质; 头发毛囊细胞个体稍小,观察稍困难,优点是不受细菌污染。
四、 实验器具及用品:
实验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牙签等。 实验药品和试剂: 1、1N或5N盐酸,或浓盐酸和95%乙醇 1:1的混合液。 2、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 细胞周围无细菌污染;
-- 细胞轮廓清楚、核膜清晰; -- 核无缺损;核染色清晰适度;核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 6. 今天需要使用油镜,用后请搽拭干净。
七、实验结果和作业:
1. 分别观察50个男、女性可数的细胞,计算各自的
带有Barr小体的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 在观察中画出1个典型细胞,标明Barr小体的部位。
八、思考题:
1.男性没有巴氏小体的理论基础。
2.男变女的变性手术后,该女性有无巴氏小体?
3.性别畸形的染色体模式可能有几种?
女性细胞1
2019/4/9 17
女性细胞2
2019/4/9 18
女性细胞3
2019/4/9 19
讲座信息
题 目:Imaging Life at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讲座人:Eric Betzig 时 间:3月24日(周四)上午9:00-10:30
试验三、巴氏小体
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六
作业
1. 分别观察男女各50个可数细胞,计算显示X染色质 所占百分比。
2. 观察中选绘4~5个典型细胞,示明X染色质体的形 成和部位。
3.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 体,男性则低于1~2%。
三 实验材料 器具 试剂
实验材料: 正常女性口腔颊部黏膜 ;或者毛发根部细胞
实验器具: 显微镜 洁净的载玻片 盖玻片 牙签 吸水
纸 实验试剂: 95%酒精 60%醋酸
四、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流程 刮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用灭菌玻璃片或者牙签)
→涂片(晾干1~2钟) →60%冰醋酸固定5分钟 →吸去冰醋酸,待冰醋酸风干后,
实验三: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X小体(巴氏小体)涂片标本制作方法
2、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小体又称X小体: 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
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是X染色 体异固缩形成 的。
莱昂假说:
1、巴氏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的过 程就称为莱昂化。
2、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 色体中有一个X染色体在受精后失活。
3、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 4、X染色体失活后,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克隆
中,此条染色体都是失活的。(失活是随机的也是
永恒的)
5、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 X染色体可得到恢 复的。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压片→镜检
实验步骤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1)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酸解离5分钟→剥取
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又叫巴尔体(Barr body),指雌性动物的体细胞在间期时,在核膜内面的一块染色很深的染色质。
巴氏小体实际上是浓缩了的X染色体,其上的基因不转录。
哺乳动物的雌性细胞有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这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条浓缩形成巴氏小体,因此雌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一个巴氏小体和一个能转录的X染色体,而雄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有一条可转录的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随着细胞分裂,巴氏小体也要复制,但上面的基因从不转录。
如果这个动物是三倍体,体细胞中也只有一个能转录的X染色体,其余的X染色体都会浓缩形成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临床意义在于鉴别性别。
例如,从胎儿羊水中取得脱落的细胞检查,如有巴氏小体,胎儿为女性,如果细胞中无巴氏小体,胎儿为男性。
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可通过检查其白细胞中有无巴氏小体而确定其性别。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
又称X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
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
体育运动会上的性别鉴定主要采用巴氏小体方法。
[编辑本段]莱昂氏假说英国学者莱昂(M.F.Lyon)认为,这种异固缩的X染色体(巴氏小体)缺乏遗传活性,提出“莱昂氏假说”,其内容主要是:(1)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之一在遗传性状表达上是失活的;(2)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3)失活现象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一旦出现则从这一细胞分裂增殖而成的体细胞克隆中失活的都是同一来源的染色体。
巴氏小体的数目及形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得知,如可从人的口腔内刮取少许上皮细胞或取头发的发根,经染色处理后即可看到。
人类巴氏小体的快速检测
人类巴氏小体的快速检测09级生命基地刘翠翠(37)一、实验目的1、了解巴氏小体的位臵、形态、形成机理。
2、掌握巴氏小体的玻片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1949年,神经生物学家Barr在检测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时发现有一个深染的结构,之后在女性的许多组织间期细胞核中也发现这种深染的结构普遍存在,而男人体内没有发现。
现在一般认为巴氏小体是存在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动物的一条X染色体在间期异染色质化形成深染的结构。
这个小体叫巴氏小体,又叫X小体,性染色质(Barr body, sex-chromatin body, X-body),与性别和X染色体的数量有关。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lement effect)显示: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性连锁的基因表达在两性间有相同或相近的剂量遗传效应,也就是说,在雌雄动物的细胞中,由X 染色体编码的酶或其它蛋白等基因产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近。
为更好的解释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于1961年提出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s):(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一条失活;(2)失活是随机的。
有些细胞是来自父方的失活,有的来自母方;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子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如,有袋类失活的全部是父方的。
(3)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人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一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色体均失活。
玳瑁猫和毛色镶嵌小鼠的成因以及人类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测定等都是莱昂假说的有力证据。
三、实验材料及器具1、实验材料:口腔上皮细胞发根细胞2、实验器具:载玻片盖玻片牙签1N盐酸硫瑾95%乙醇生理盐水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取材用灭菌的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第一遍弃去,注意不要刮破上皮),涂3-4个玻片,晾干(或刮取发根毛囊臵于载玻片上,晾干)。
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人体性染色质体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2、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3、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二、背景知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M.L.Barr等研究发现雌猫神经细胞核膜内凝缩的深染小体[性染色质体(sex-chromatin body)或巴氏小体(Barr body)],而雄性个体细胞中则没有。
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结构。
此后研究发现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啮齿类中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三、实验原理在雌性个体的细胞中的2条染色体,在间期,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保持异固缩状态,我们称之为Barr小体。
由于Barr小体是处于失活状态,所以一般位于细胞核内边缘。
形状多样(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等)。
一般,在正常女性细胞中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正常男性细胞中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Barr小体。
在不同实验室中计数的差别较大,而在男性中则仅只偶尔可见不典型者——这是环境引起代谢的暂时现象,约2%以下)。
对于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
Barr小体数 = 细胞内X染色体数–1。
Barr小体特征及位置:它是处于失活状态的X染色体,一般位于细胞核膜内侧边缘的一个深染区(较细胞核要小),形状多样。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哺乳动物X染色体随机失活或父源X染色体失活有袋动物父源X染色体失活黑腹果蝇雄性个体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加倍秀丽线虫雌性个体两条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减半补偿的实现途径: X染色体转录速率的差异性,雄性细胞中的X 染色体转录速率>雌性细胞中2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失活。
巴氏小体_精品文档
巴氏小体巴氏小体是一种神经细胞内的病理结构,最早由德国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首次描述并命名。
巴氏小体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特征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巴氏小体主要由两种蛋白质组成,分别是tau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41(amyloid beta-42)。
这两种蛋白质的异常积聚和沉积是巴氏小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巴氏小体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末梢中。
在正常情况下,tau蛋白是神经元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当tau蛋白发生异常磷酸化和聚集时,就会形成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形成对神经细胞的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干扰了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运输,导致细胞死亡和失去功能。
此外,巴氏小体还与细胞凋亡(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有关。
这些病理改变最终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丧失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发展。
巴氏小体的形成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大多数情况下,巴氏小体主要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结构中,这些区域与学习、记忆和其他高级认知功能有关。
尽管巴氏小体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唯一病理特征,但它是这种疾病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阿尔茨海默病和巴氏小体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巴氏小体形成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变异被发现与巴氏小体的形成和tau蛋白异常积聚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与巴氏小体形成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例如,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和毒物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tau蛋白磷酸化和聚集,从而促进巴氏小体的形成。
在巴氏小体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许多药物和治疗策略,旨在抑制巴氏小体的形成,减缓疾病的进展。
例如,针对tau蛋白的抗体、酶和药物已被用于研究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女性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女性巴氏小体实验报告简介巴氏小体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器,通过分析它在女性身体中的存在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妇科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细胞培养和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的定位和变化。
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从女性志愿者的宫颈组织中提取巴氏小体样本,并将其置于细胞培养基中。
细胞培养基中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样本中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细胞固定:当细胞生长到合适的数量之后,我们使用乙酸甲酯进行细胞固定。
这可以让细胞在显微镜下保持原始形态和结构。
3. 标记:我们使用特殊的染色剂,如血红蛋白染色剂,将巴氏小体标记为红色。
这可以使我们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和分析巴氏小体的位置和变化。
4. 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我们使用高倍放大镜和干涉显微镜等技术,以获得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
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巴氏小体在女性组织中的存在,并且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有不同的分布。
在宫颈细胞中,巴氏小体主要集中在紧贴细胞核的位置,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
而在其他细胞类型中,巴氏小体则分散在细胞质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细胞分裂前,巴氏小体的数量会增加,表示细胞正在准备与前细胞分开。
经过细胞分裂后,巴氏小体会重新分布和定位。
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巴氏小体在女性身体中起到细胞分裂和调控的重要作用。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证实仍然是必要的。
结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的存在和变化。
巴氏小体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可能与细胞分裂和调控有关。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妇科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基础,并有助于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们使用的细胞样本有限,无法代表所有女性的情况。
其次,我们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小。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并深入探究巴氏小体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并按照学术要求格式进行引用,以支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人类巴氏小体的制备及观察16页文档
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
实验一
人类细胞中巴氏小体的观察
X染色质的本质
❖异固缩的X染色体随机失活。 ❖胚胎发复活性。
X染色质为兼性异染色质
相关概念:
剂量补偿效应:指在xy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 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 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主要类型: 1.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不同(果蝇)。 2.雌性体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是失活的。 (人、哺乳类)
近内侧; 3.其形状有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
形及双球形;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记录试验过程 三.绘图表示实验结果.
绘人x染色质图。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X染色质检查的临床应用
正常女性间期细胞 核中X染色质阳性 率为10%-30%, 而男性则低于1%。
核膜
X染色质
性别的快速鉴定 胎儿性别鉴定
实验步骤
取口腔上皮细胞涂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甲醇,冰醋酸(3:1)固定15分钟, 干燥 依次放入95%乙醇、70%乙醇、50%乙醇,蒸馏水中, 每次2-3分钟 5NHcl分化5秒钟 蒸馏水漂洗3次,每 次2-3分钟 硫堇染色10分钟 冲洗干净,电吹风吹干 镜检(油镜)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实验结果的观察
❖ X染色质的识别方法:一 般位于核膜内侧缘,形状 多样,多为半圆形,三角 形。
可计数细胞的标准:a:核较大, 轮廓清除完整,无缺损、皱褶, 染色清晰。b:核质呈细网状或 均匀的细颗粒状,无深染大颗粒 及细菌污染
实验八、巴氏小体
三、实验材料
男、女性口腔颊部粘膜细胞。
四、实验仪器及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离心管
五、药品和试剂
Giemsa染液,固定液, 5 mol/L HCl,低渗液
六、实验步骤
(一)直接涂片法: (每组2-3张女生口腔细胞涂片,1张男生口腔细胞涂片。) 1 涂片:受检者用自来水漱口,用牙签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腮 帮子处),将刮取物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晾干。
红色字体为注意事项!!!
2 固定:将涂片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30 min,取出晾干。
3 水解:将涂片放入5 mol HCl中室温下水解10min,自来水缓缓冲 洗。
4 染色:用Gimsa染液染色8-10分钟,勿干燥,用水冲洗后晾干镜检。 5 镜检:从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观察。
漱 口
取 样 步 骤
刮取 涂布 晾干 固定
实验一植物种子萌发和根尖取材固定实验二植物染色体制片及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三减数分裂制片技术及蝗虫精巢细胞显微观察实验四果蝇培养麻醉及雌雄鉴别实验五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实验六果蝇单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实验七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八果蝇基因组dna提取实验九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实验十果蝇单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数据分析实验十一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的检验实验十二人类性状特征的遗传分析巴氏小体又叫巴尔体barrbody指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一块染色很深的染色质
巴氏小体的辨认标准:
选定的细胞,在高倍镜或油镜下进一步观察。 巴氏小体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致密浓染小体,轮 廓清楚,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七、作业:
1.分别观察50个男、女性可数的细胞,计算各 自的巴氏小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在观察中画出 2~ 3个典型细胞,标明巴氏小体 的部位。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XO 女0XX 女 1XXY 男 1XXX 女 2XXXX 女 3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口腔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口腔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一、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 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
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 供参考条件;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 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 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 X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ompensation effect)
②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在同一哺乳动物 的体细胞中,有些父源X染色体失活,有些为母源失活。
③失活在胚胎早期发生(人类在胚胎发育16天时),失活的 X染色体在以后分裂中不会复活;当生殖细胞形成时,失 活的染色体可恢复。
④杂合体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
X-染色质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
致密的浓染小体;轮廓清楚;大小 1~1.5μm;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 靠近内侧;形状为凸形、三角形、 卵形、短棒及双球形等。 正常女性口腔黏膜细胞中出现 率:30 ~50%。
定义: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 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举例: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 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 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
①巴氏小体是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哺乳动物雌性个体两 条X染色体的其中一条在受精后失活;
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
机制
二、 实验原理
1949年M.L.Barr等研 究发现了雌猫神经细 胞核膜内具有凝缩的 深染小体(巴氏小 体),而雄性个体细 胞中则没有.进一步研 究发现:所有哺乳类 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 到这一结构。
巴氏小体实验
巴氏小体实验
李玉莺;阮家超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1982(000)002
【摘要】<正> 为了配台高中生物课中“遗传和变异”这一章节的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在此我们向中学教师介绍“巴氏小体”实验如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会以巴氏小体检查方法鉴别胎儿的性别和诊断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
二、预备知识: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和Bertram在一些雌猫神经原细胞核中,发现在核膜内缘有一个染色较深的近似三角形的小体,在雄猫中没有发现。
他们因此而推断这小体可能和雌雄性别有关。
1955年Barr和Moore采用口腔粘膜括片的方法,发现在女性口腔上皮细胞里有同样的小体紧贴在核膜上,而男性没有。
这进一步证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李玉莺;阮家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羊水脱落细胞巴氏小体探究 [J], 陈劼
2.谈预实验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垂
柳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 [J], 马秉侠
3.巴氏小体案例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J], 陈凡国;侯丙凯
4.艺术的实验性与实验艺术教学研究——2020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暨实验艺术教学专题论坛 [J], 王林;谭平;魏东;邱志杰;朱青生;焦兴涛
5.巴氏小体在中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李江;樊春红;苏丹美;黄春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氏小体与X染色体失活
农学31301 廖文珊
导引
1949年,美国学者巴 尔(M.L.Barr)等发 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 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 而雄猫却没有。而且在 其他物种的雌性个体的 组织细胞核中,都存在 这种小体。这个小体被 称为Barr小体,或X 小体。
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
X染色体失活中心(X inactivation center,XIC),是 一个位于X染色体上长约1Mb的DNA编码序列,包含 一些与X染色体失活有关的单元,它包括至少4个已知 基因。
1)Xist:能产生一个非翻译的Xist RNA,由即将 失活的X染色体转录。其转录产物是诱导X染色体失 活的初始信号。 2)Xce:位于Xist下游,主要影响失活染色体的选 择。 3)Tisx:是Xist的反义链,不能在失活X染色体上 存在。 4)DXPas34:是一个CPG富集的地方,含有Tist 的重要起始位点。
什么是巴氏小体?
雌性XX中的两 条性染色体其中一条 失活,或者是两条都 部分失活。在细胞分 裂间期失活的染色体 呈现固缩状态,称为 巴氏小体
剂量补偿效应
剂量补偿:是使X连锁的基因在两性间 的表达水平达到平衡的过程。X染色体 的失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的基因调控。早期哺乳动物胚胎由于性 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使得其在早期发育 中表现出剂量补偿作用。这种剂量补偿 作用是通过雌性胚胎一条X染色体失活 和异染化获得的,不同生物的剂量补偿 机制各不相同。
Xist RNA从Xist处 转录出来,覆盖于即 将失活的X染色体的 有限关键位点上。X 染色体的聚集可以招 募沉默复合物形成扩 展失活状态的初始信 号,并延至整个染色 体,引起该染色体广 泛甲基化,导致异染 色质形成,使其上的 基因表达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性哺乳动 物的体细胞
雄性哺乳动 物的体细条X染色体为何失 活而凝缩成巴氏小体?
从X、Y染色体自身的特点来考虑……
理论解释
基因的剂量补偿效应【重点】
雌性xx两条染色体上基因 剂量有2份,失活1份,使x连 锁性状的表现在雌雄个体间无 差异。 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x染色 质并不缺失,其上的某些基因 如xg血型基因、类固醇硫酸酯 基因并不失活。
巴氏小体的研究历史
1949年 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猫神经原细胞核 中发现。 1955年Barr在女性口腔细胞中发现Barr body。 1959年人们把性染色体异常造成的畸形与巴氏 小体的研究联系起来。 1971年Barr body被命名为x染色质。
最新研究进展
食管癌病人巴氏小体出现率低于10%; 正常人细胞出现率为20-45%。
巴氏小体的辨认标准:
选定的细胞,在高倍镜或油镜下进一步观察。 巴氏小体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致密浓染小体,轮 廓清楚,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七、作业:
1.分别观察50个男、女性可数的细胞,计算各 自的巴氏小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在观察中画出 2~ 3个典型细胞,标明巴氏小体 的部位。
思考题:
两种方法的比较
直接涂片法操作简单,但口腔上皮细胞不易 分散,细胞常重叠,而且标本上涂大量细胞 才能满足计数的需要。 滴片法稍繁琐,离心收集细胞较难,但细胞 分散均匀,细胞经低渗后核膜膨胀,巴氏小 体增大,利于辨认。
细胞的理想状态:
⑴核质是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
⑵核膜清晰,核无缺损。
⑶染色适度。 ⑷周围无杂菌。
Lyon假说【重点】
1) 2) 3) 4)
雌性动物体细胞X染色体只有一条是有活性个的,那 么雌雄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效果相当 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即雌性动物的染色体角度 看是嵌合体 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已失活细胞分裂产生 的细胞群遗传结构相同。 雌性动物伴性基因的作用产生嵌合体
性 染 色 体 模 式 【 了 解 】
体细胞间期Barr是小体的检查
巴氏小体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临床意义在于: 1 胎儿性别鉴定:从胎儿羊水中取得脱落的细 胞检查,如有巴氏小体,胎儿为女性,如果 细胞中无巴氏小体,胎儿为男性。 2 成人性别鉴定:变性男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可通 过检查其白细胞中有无巴氏小体而确定其性别。 3 性别畸形的判断:是否缺失或者多出巴氏小体。
实验九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什么是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又叫巴尔体(Barr body),指 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一块染色很深的染 色质。巴氏小体实际上是浓缩了的X染色体,其 上的基因基本不转录。
巴氏小体位于细胞中的什么位置?
在细胞内的位置: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形状:半圆形、三角形、卵形、短棒 形及双球形 大小:直径约为1微米
课程目录
实验一 植物种子萌发和根尖取材固定 实验二 植物染色体制片及有丝分裂的观察 实验三 减数分裂制片技术及蝗虫精巢细胞显微观察 实验四 果蝇培养、麻醉及雌雄鉴别 实验五 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 实验六 果蝇单因子杂交/伴性遗传 实验七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八 果蝇基因组DNA提取 实验九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实验十 果蝇单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数据分析 实验十一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的检验 实验十二 人类性状特征的遗传分析
1 男性没有巴氏小体的理论基础。 2 男变女的变性手术后,该女性有无巴氏小体? 3 性别畸形的染色体模式可能有几种?
?
(二)滴片法: 1取材:受检者用自来水漱口,用牙签轻轻刮取口腔上 皮细胞,将刮取物涮于装有1ml生理盐水的离心 管中。 2离心:离心10分钟(5000转/分),弃上清液。 3低渗:加1ml低渗液混匀,37度低渗6分钟,离心10分 钟,弃上清液。 4固定:加固定液95%的乙醇1ml,室温固定10分钟,离心, 弃上清。 5滴片:加200ul固定液与沉淀物混成细胞悬液,用滴管 吸取细胞悬液,滴于洁净载玻片上,晾干。 6水解:5mol HCl水解10分钟。自来水冲洗。 7染色:Giemsa染色8分钟,冲去染液,干后镜检。
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掌握) 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及用具 药品和试剂 实验步骤 (理解) 作业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学会巴氏小体检查方法,掌握观察与 鉴别X染色质的简易方法; 2 了解人类男女性别性染色体的功能差异;并为 了解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 .
二、实验原理
性别分化
XX染色体
胚胎发育早期未分化的性腺是中性的。
外部皮质 性 腺 内部髓质
XY染色体
发育为雌性生 殖腺(卵巢) 发育为雄性生 殖腺(睾丸)
XXY型染色体,皮质、髓质同时发育。
哺乳动物的雌性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 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在胚胎发育的早期( 16 天),这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浓缩形成巴氏小体, (袋鼠例外:总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
三、实验材料
男、女性口腔颊部粘膜细胞。
四、实验仪器及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离心管
五、药品和试剂
Giemsa染液,固定液, 5 mol/L HCl,低渗液
六、实验步骤
(一)直接涂片法: (每组2-3张女生口腔细胞涂片,1张男生口腔细胞涂片。) 1 涂片:受检者用自来水漱口,用牙签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腮 帮子处),将刮取物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晾干。
红色字体为注意事项!!!
2 固定:将涂片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30 min,取出晾干。
3 水解:将涂片放入5 mol HCl中室温下水解10min,自来水缓缓冲 洗。
4 染色:用Gimsa染液染色8-10分钟,勿干燥,用水冲洗后晾干镜检。 5 镜检:从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观察。
漱 口
取 样 步 骤
刮取 涂布 晾干 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