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古代文化常识_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历史上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在这些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礼仪和传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农历和节日中国人在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而在农历中,每年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更是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烟火、赏花、吃饺子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团结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婚嫁礼俗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等人来策划和安排的。

在新郎和新娘步入婚礼现场之前,双方家庭会准备一些象征意义的礼品,如吉祥物、红包、玉器等,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会来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祷告。

此外,在婚礼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习俗,例如敬茶、跨门槛、洞房花烛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婚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和食物的品质。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此外,在饮食礼仪方面,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如瓷器和餐具的选择、礼仪的行为和接待客人的方法等等。

5. 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不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通常分为官服、士服和民族服饰等几个方面。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化习俗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化习俗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化习俗古代文化习俗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三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化习俗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大扫除,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其中,赏月是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天,人们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各式各样的月饼,祈福家人平安和幸福。

3. 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去墓地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

同时,春游也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踏青、欣赏春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婚俗礼仪1. 婚礼古代的婚礼以庄重、热闹为特点。

新郎要乘坐花轿去接新娘,还有“三朝门”、“披红”等传统仪式。

婚礼上还有鞭炮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此外,还有祭拜天地、敬茶等环节,以表达对古代婚姻的重视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的心愿。

2. 迎亲习俗迎亲是指女方迎娶新娘的一系列仪式。

人们会挂红灯笼,撒喜糖,放鞭炮,以示喜庆。

女方接新娘时,还要进行各种趣味性的“门前观止”活动,增添喜庆气氛。

三、饮食文化1. 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们会品茶、赏茶,茶艺表演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茶叶是一种重要的礼物,也是人们社交和交往的媒介。

2. 饺子文化饺子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在一些节日和特殊场合都会有饺子的身影。

人们会围坐一起包饺子,外形像元宝的饺子寓意财源滚滚,是团聚和祈福的象征。

四、传统礼仪1. 礼节之邦古代中国的礼仪非常严谨,尊重长辈、尊重师长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人们要学习行礼、问好、称谓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2. 传统服饰古代中国的服饰以汉服为代表,男子穿长袍、腰带,女子则穿旗袍等。

中国传统常识

中国传统常识

中国传统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小学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发展 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西方节日的流行,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文化认同和传承的挑 战。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
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传统节日的发展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的智慧。
历史事件
部分节日源于历史事件,如清明节 源于寒食节,旨在纪念介子推。
宗教祭祀
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逐渐演变为 节日,如重阳节、腊八节等。
传统节日的意义
01
02
03
传承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节 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维系情感
节日期间家人团聚、朋友 相会,有助于增进亲情、 友情,维系社会和谐。
03
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传 承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 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如春节的 团圆、端午的爱国等,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丰富精神生活
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娱乐方 式,如庙会、灯会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端午节
起源与历史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等, 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 代祭龙演变而来。在战国时期, 民间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习
俗。
பைடு நூலகம்习俗与活动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划龙舟 比赛、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 酒等活动。其中,划龙舟比赛和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独特的习俗。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 教学课件 (共6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  教学课件 (共60张PPT)

主要作品: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老张的哲学》 《赵子传》 《老舍文集》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 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 碧、璇若等,字崇文,湖南 凤凰县人,苗族。当代著名 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 要作品有: 《边城》、 《湘 行散记》、《八骏图》、 《凤凰》等。
4、春节的传统食物
年糕多为南方地区的食品,以南方特有 的糯米磨粉而制的,取“年高”之意。
饺子最初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春节食品, 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二、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 日——端午节。这个传 统节日来源于江南,经 过历史的长河,最后成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 吃粽子、缅怀屈原……
导入新课
做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 族传统节日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是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 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岁月长途中欢乐的 盛会……
传统节日为我 们的生活添加斑斓 的色彩。家庭的温 暖,亲友的深情, 都让我们感到浓浓 的惬意。
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 过节和观灯
虎丘记
学习目标
了解,因此,要求多从“民俗文化”
的视角来解读和点评。
参考作品:
诗词
文章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季羡林——春节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丰子恺——过年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杜牧——清明 王安石——元日
琦君——春酒 余光中——中秋
秦观——中秋月诗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二、探究传统节日的流变
2、中秋节的习俗
每逢中秋之夜, 明月当空,人们便在 庭院摆出月饼、水果 等,全家齐聚一堂, 边赏月,边畅谈,其 乐融融。因此,中秋 又称为“团圆节”。

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知识

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知识

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知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传统民俗文化,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知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知识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传统习俗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

福字图片: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春晚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节日传说(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维持头发洁净,润色庄重,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二者适合。

男士应当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必须简约、温婉、淡雅,防止过量采用芳香型化妆品,防止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淡然,目光著眼、沉稳、轻盈。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宣布的场合忌有短指甲。

2、站姿伸直、舒展,手臂自然弯曲。

正式宣布场合不该将手挂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存有不由自主的小动作。

女性俯卧时双腿必须基本按住,脚位应当与服装相适应。

穿裙装短裙时,脚跟紧邻,脚尖分离呈圆形“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以双脚微分。

3、坐姿入场时动作应轻而缓,随心所欲自然。

不容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场,沉著安静地起身。

女士着裙装入场时,应当将裙子后片搓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维持上半身端正,肩部收紧,双手放到膝盖或椅子楼梯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通常不要少于肩宽),双手自然放到膝盖或椅子楼梯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严格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平和。

三人循序,老人、妇幼跑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通常跑在外侧。

走路时防止喝东西或吸烟。

碰到熟人应当主动招呼或问候,若需攀谈,萨利耶德贝阿尔恩县路边俯卧,不要圣米耶县交通。

5、服饰服饰就是一种文化,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衣着就是一门艺术,恰当庄重的衣着,能够彰显个人较好的精神面貌、文化学识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衣着必须端庄大方;出席宴会、舞会等交际交际着应注重时尚个性;消闲场合穿著宽敞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通常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态度真诚,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平易近人,抒发庄重。

谈话时不容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必须大。

谈话者应当维持一定距离。

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民俗文化的国家,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们的智慧与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团圆饭,放烟花、爆竹,挂灯笼,贴福字,拜神等等。

除了春节之外,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传统饮食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也被视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之一。

在中国的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菜肴和饮食文化。

比如,南方的饮食文化则以米饭、馄饨、南昌饭粉、云南米线、广东早茶、粤菜、苏菜、浙菜等以轻柔味、鲜美清香风味著名,而北方则以油炸酿制、烤制、卤制等独特手法的菜肴为主,比如北京烤鸭、东北水饺、天津狗不理包、山西刀削面等。

传统文学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其文学艺术成就一直被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以诗、词、曲、文为主,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古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精深思考和对于道德规范的忠实把握。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剧等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剧传统中国戏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中国戏剧主要分为4大戏曲体系:京剧、豫剧、黄梅戏、川剧。

其中京剧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戏曲体系之一,以独特的唱腔和舞蹈技巧,展示了传统中国戏剧的艺术魅力。

传统手工艺中国是一个拥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传统手工艺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包括瓷器、玉器、木雕、竹编、金银器、漆器、刺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作品。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制造工艺上精益求精,而在其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分娩与报喜
三朝礼俗
满月与百日庆典
如避免参加婚礼或葬礼等,以求母子平安。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洗三仪式,祈求婴儿健康成长。
家人通过放鞭炮、挂红布等方式庆祝新生命的到来,并向亲友报喜。
满月时设宴款待亲友,为孩子剃胎发;百日时则再次设宴庆祝,祈求孩子长命百岁。
04
CHAPTER
中国民间艺术与手工艺
03
CHAPTER
中国传统婚丧嫁娶习俗
包括提亲、合八字、订婚等步骤,体现了双方家庭的意愿和尊重。
选定良辰吉日,准备婚房、婚车、婚纱礼服等,营造出浓厚的喜庆氛围。
包括迎亲、拜堂、敬酒等环节,展示了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对长辈的尊敬。
如回门、满月酒等,体现了新婚后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婚前礼仪
婚礼筹备
婚礼仪式
02
创意化发展
鼓励创新创意,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特别注重祭祀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其中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习俗。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贴春联、倒贴福字、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等,这些传统习俗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团圆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扫墓的日子。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一、封建时代的权威和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时代是各种风俗惯的主导。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

他的权力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礼仪之重中国古代注重礼仪仪式,这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要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行事,讲究仪态端正、言谈举止得体。

在各种场合,比如婚礼、葬礼、官员晋级等,都有具体的礼仪规定。

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除了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俗和庆祝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四、尊老、敬神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重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神灵的崇拜。

尊老尊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同时,古代中国人也信奉神灵,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中前往寺庙祭拜神祗,祈求平安和福运。

五、婚姻家庭的风俗惯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着独特的风俗惯。

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媒婆等人安排的,讲究姻缘和门当户对。

婚礼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其中包括过门、拜堂、敬茶等。

夫妻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男主外女主内是传统的分工模式。

六、服饰与发型的讲究古代中国人的服饰与发型也有严格的规定。

封建时代的服饰讲究体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和身份的人穿着会有所区别。

另外,古代中国人的发型也有独特的讲究,比如男子要留辫子,女子要盘发等。

七、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独特和丰富的之一。

古代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和品位,喜欢吃粗粮、米饭、蔬菜和肉类等。

饭桌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要懂得尊重食物,不浪费粮食。

以上是有关中国古代风俗常识的简要介绍。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字数:200字。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第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第六讲)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和发展
1.史前原始民俗——中国民俗的萌芽 史前原始民俗——中国民俗的萌芽 —— (1)史前生产生活民俗 (2)史前精神民俗 (3)史前婚姻社会组织习俗 (4)史前民俗的特点
2.中国古代民俗 (1)上古至汉代——中国民俗的形成 上古至汉代——中国民俗的形成 —— (2)三国至隋唐——中国民俗的发展和繁荣 三国至隋唐——中国民俗的发展和繁荣 —— (3)宋、元、明、清——中国民俗的进一步 ——中国民俗的进一步 发展和稳定 (4)中国古代民俗的特点。 中国古代民俗的特点。礼
1.求子仪式 (1)向神灵求子 2.孕期习俗 (1)孕妇禁忌 (3)接生方式 (3)孕期馈送 (2)由旁人送子
3.庆贺生子 (1)洗三——生命降生的仪式 洗三——生命降生的仪式 —— (2)满月——进入人群的仪式 满月——进入人群的仪式 —— (3)周岁——预卜前程的仪式 周岁——预卜前程的仪式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讲授 冯学强
(第六讲) 第六讲) 2010年 2010年9月
第六讲 我国传统民俗
一、民俗概说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 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内容 民俗的内容大略有以下方面: 民俗的内容大略有以下方面:
3.中国近现代民俗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 五四” 年鸦片战争至1919 (1)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 时期)——西俗东渐 时期)——西俗东渐
(2)现代(1919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与共产 1919年至1949年 年至1949
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俗的变革 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民俗的变革 1949年建国后 ——移风易俗 年建国后) 移风易俗, (3)当代(1949年建国后)——移风易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传统节日。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它通常在阳历的1月下旬或2月上旬之间举行,为期15天。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家庭团聚、放鞭炮、观看舞龙舞狮表演、贴春联、给亲朋好友拜年等。

此外,人们还会吃汤圆、糖果和其他各种传统美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前往坟墓扫墓、献花祭奠,并且清理墓地周围的草木。

此外,清明节也是春游的好时机,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节日里前往郊外踏青。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战国时期。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的5月5日举行,人们会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五线脚等。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具象征意义的传统活动之一,寓意着驱除瘟疫和健康安康。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的月亮女神嫦娥,并且人们团聚、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月饼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食品,有各种不同的口味供人选择。

二、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有着独特的传统服饰,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传统服饰。

1. 袍子袍子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传统服饰之一,它是一种单衣式外袍。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场合,袍子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礼袍、文袍、武袍等。

袍子的颜色和装饰图案也有一定的规定和意义,通常与地位、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关。

2. 长衫长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服饰,也是汉族男性常穿的服装之一。

它通常是长袖、长裤的单件服装,常用的材料包括绸缎、丝绸等。

长衫的颜色和样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个人喜好而有所差异。

3.旗袍旗袍是中国古代的女性传统服饰,它起源于清朝时期。

旗袍的特点是修身、合身,以及高领和合身的设计。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科书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民俗文化1.2 民俗文化的分类1.3 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风俗习惯与节日2.1 婚俗文化2.1.1 婚姻制度与仪式2.1.2 婚姻习俗的演变2.2 葬礼习俗2.2.1 中国传统葬礼的起源2.2.2 葬礼仪式与习俗2.3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2.3.1 春节2.3.2 清明节2.3.3 端午节2.3.4 中秋节2.3.5 元宵节2.3.6 其他民俗活动第三章:宗教信仰与民俗3.1 佛教与民俗文化3.1.1 佛教与寺庙建筑3.1.2 佛教与传统节日3.2 道教与民俗文化3.2.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3.2.2 道教与养生文化3.3 儒学与民俗文化3.3.1 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观念3.3.2 社会礼仪与传统节日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4.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1.1 传统音乐与戏曲4.1.2 传统民间工艺与技艺4.2 保护与传承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传统服饰与美食5.1 传统服饰的演变5.1.1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5.1.2 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2 传统美食与烹饪技艺5.2.1 北方传统美食5.2.2 南方传统美食5.2.3 中国茶文化第六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6.1 中国传统绘画6.1.1 国画6.1.2 水墨画6.2 中国传统音乐6.2.1 传统乐器6.2.2 中国民歌6.3 中国传统剪纸第七章: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7.1 公众民俗意识的培养7.1.1 学校与社区的民俗教育7.1.2 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7.2 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7.2.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7.2.2 社会多元化与民俗文化结语通过本教科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本古代文化常识_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课本古代文化常识_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老舍)1、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首,古时也称“元旦”。

关于“元旦”,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四始”之说了:“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日之始。

”就是说正月里的第一天是一年的开始,因而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贺,人们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留下自己的希望与祝愿。

2、春节风俗(1)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的来到而做各色各样的准备,备齐各色吃穿用的“年货”,大人小孩都要准备好新年穿的新衣服,所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同时,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家各户还要进行扫尘、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等。

如宋人吴自牧《攀粱录》中已经有这样的记载了:“十二月尽……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目的是“以祈新岁之安”,这种扫尘风俗一直保存到今天,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讲卫生的好传统。

语文月刊(2)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挂年画,这些最初都与传说中的怪物“年”有关,人们贴于门上的对联,是为了镇住“年”,将它吓跑。

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变成了一种喜庆的象征。

(3)腊月十十三,民间有许多地方都有祭灶的习俗。

因为相传腊月二十四,灶神将要回天界向玉皇大帝复命去,百姓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都要举行祭灶仪式。

这时人们就要在灶神像前放上年糕、糖、瓜果等供品,意谓使灶神吃了以后不再讲人间坏话。

有的地方在祭毕后还要将灶神像烧掉,意谓升天。

而有的地方则让小孩拣细秫秸,扎成马与狗的形状,意谓让灶王乘坐上天。

(4)迎新年之俗,当以除夕为最重。

除夕,是指夏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日,意谓旧的一年至此夕而除。

人们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就格外看重这一天。

此日一入夜,家家户户便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桌前,举杯互祝,共吃团圆饭(年夜饭)。

(5)除夕之夜守岁、辞岁,当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

辞岁,意谓辞别旧岁。

除夕之夜,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风俗,如给压岁钱,迎新灶,烧秦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北京得春节》(老舍)1、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得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首,古时也称“元旦”。

关于“元旦”,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四始”之说了:“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日之始。

”就就是说正月里得第一天就是一年得开始,因而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贺,人们在充满欢乐得气氛中,迎接新一年得到来,留下自己得希望与祝愿。

2、春节风俗(1)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得来到而做各色各样得准备,备齐各色吃穿用得“年货”,大人小孩都要准备好新年穿得新衣服,所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同时,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得到来,各家各户还要进行扫尘、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等。

如宋人吴自牧《攀粱录》中已经有这样得记载了:“十二月尽……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目得就是“以祈新岁之安”,这种扫尘风俗一直保存到今天,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讲卫生得好传统。

语文月刊(2)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挂年画,这些最初都与传说中得怪物“年”有关,人们贴于门上得对联,就是为了镇住“年”,将它吓跑。

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变成了一种喜庆得象征。

(3)腊月十十三,民间有许多地方都有祭灶得习俗。

因为相传腊月二十四,灶神将要回天界向玉皇大帝复命去,百姓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都要举行祭灶仪式。

这时人们就要在灶神像前放上年糕、糖、瓜果等供品,意谓使灶神吃了以后不再讲人间坏话。

有得地方在祭毕后还要将灶神像烧掉,意谓升天。

而有得地方则让小孩拣细秫秸,扎成马与狗得形状,意谓让灶王乘坐上天。

(4)迎新年之俗,当以除夕为最重。

除夕,就是指夏历十二月得最后一日,意谓旧得一年至此夕而除。

人们为了表达对新年得美好祝愿,就格外瞧重这一天。

此日一入夜,家家户户便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得桌前,举杯互祝,共吃团圆饭(年夜饭)。

(5)除夕之夜守岁、辞岁,当就是全国各地都有得风俗。

辞岁,意谓辞别旧岁。

除夕之夜,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比较普遍得风俗,如给压岁钱,迎新灶,烧秦桧等。

(6)压岁线,亦称“压祟钱”。

除夕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戏线穿成串,挂于小孩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此俗从汉代开始就有了。

语文月刊(7)迎新灶之俗,都于除夕夜举行,相传灶神腊月二十四上天复命,除夕之一天返回,故民间都于此日在厨房内贴上新得灶神像,像前摆上供品,并焚香燃烛。

(8)春节放鞭炮已有几千年历史,这一传统更多得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喜悦得心情,以及对新一年得祝福,在图吉利得同时,更增加了节日得喜庆气氛。

(9)新春佳节,特别就是正月初一一早,人们一见面,都要作揖道喜,互相祝福,这就就是“拜年”。

拜年就是主要得春节风俗之一,人们互道平安,互道吉祥,共享节日得喜悦。

中国地域广大,民俗风情各有不同,各地风俗都有一些地区得特点。

大多数得风俗,都就是当时人们生活得一种现实反映,它们表达得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得一种愿望与企盼,有得就是为了讨个口彩,有得就是为了图个吉利,求得心理上得平衡。

(10)正月初一到初五,南方许多地方都有点岁灯得风俗。

正月初二,全国得许多地方都有“回门”得习俗,即出嫁得女儿要与丈夫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11)新年中得祭祀活动则更就是少不了得,除祭祖以外,许多地方都有迎新灶,祭财神、拜星君、拜玉皇大帝得风俗。

《过节与观灯》1、端午:粽子、蚕豆、雄黄酒与炒五毒(韭菏茭草、木耳、银鱼、虾米等,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蜥蜴、蜘蛛、蛇、蜈蚣等五毒)、菖蒲、艾叶、佩饰(以五毒为题材得香袋、绣荷包)、白娘子得故事、龙船2、元宵节庆:(1)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2)闹元宵:元宵节突出得特点就是“闹”,而且就是晚上“闹”。

众多群众游乐内容,都在“闹”中取乐,以“闹”逗人。

有乐舞锣鼓为主体得。

(3)耍龙灯:也称舞龙或龙舞等。

舞龙之所以又称舞龙灯,就是因为舞友与花灯就是分不开得。

《虎丘记》(袁宏道)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曾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等职,与其史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得成就最高,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此文就是对虎丘中秋月夜得盛况得描写。

写了中秋月夜下竞歌场景。

3、几尽一刻:一刻,比喻歌声得悠长。

古时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

语文月刊相关链接:1、送灶(上面有讲述)2、新年(上面有讲述)3、财神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叫做财神日,店家开门发利市。

4、春节写对联5、红红火火闹元宵:元宵节就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也称“上元节”“元夕节”,时为正月十五日,因为此也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称“元宵节”。

全国大多以张灯为主,以观赏灯会来庆贺这一节日,所以民间也有将它称为“灯节”得。

6、中秋第二单元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得特色,并构成异彩纷呈得民俗文化。

《更衣记》(张爱玲)写出服装得“近代史”,从不同时期得服饰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得生活观念,文化氛围与社会心理,时而古今对照,中西勾联。

《老北京得四合院》(邓云乡)北京得传统民居——四合院,就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得物质化体现。

语文月刊四合院得民居建筑,完全称得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得古代建筑,它不就是北京独有得,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甚至江南得民居虽不就是四合院得建筑形式但也具备四合院得性质。

四合院得建筑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得“明堂”。

据历史记载,“明堂”就是周代皇帝居住得地方,不同于一般百姓得居住建筑,它就是把四方、四季、十二月等都纳为具体建筑符号得建筑,当为民居四合院得“前身”。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更有特色,就是因为北京长其就是封建帝王得都城,聚积着达官显贵与能工巧匠,丰富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使得北京四合院建筑非同寻常。

四合院反映着天人合一得文化主题。

它得设计,不仅要满足居住得实用功能与便利得生活功能,还要能承载人与天地自然互相亲近、互相交融得文化功能。

“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

”“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

合便于保存自我得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得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这弊”。

四合院适于居住者人文气质得养成。

四合院得春夏秋冬呈现出人与自然得生命对话。

“四合”本就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得空间,与春夏秋冬之四时,就是一一对应得。

我国南北民居选编1、平遥古城民居:平遥古城就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得一座明清时期得中国古代县城得原型,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得典型代表。

2、同里民居:同里位于江苏吴江东北。

3、黎族船形屋:黎族就是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区得一个少数民族。

相关链接:一、古代衣食住行衣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

短上衣叫襦。

襦有长襦短襦之分。

长襦称褂,僮仆得长襦叫裋(shù)。

短襦又叫腰襦。

但就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都只称襦,不分长短。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

贴身穿得上衣又称为“亵衣”。

衫出现比较晚,衣服博大穿着轻松,没有袖端,穿着方便。

古代得上衣还有“裆”,也写作当;又称两当。

类似今天得北心、马甲。

语文月刊裳,在《说文》为“常”得异体字。

酒古代得酒一般都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得,成酒得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远无不能跟“老窖”“二锅头”比。

室我们得祖先,最早就是穴居。

古代内室有床,但与现代得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就是供人坐得。

但床偶尔也当卧具,特别就是不在房里住宿时。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徒方便而创制得,中原地区在民族交往中引进,因为跟中原所习用得床就是有异得,所以加胡字以示区别。

古书上还常提到榻。

榻跟床差不多,可坐,可卧。

古人坐时两膝着地,两脚得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

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

这就是将要站起身得准备姿势,也就是对别人尊敬得表示。

古人还有一种“不规矩”得坐法,叫箕踞。

其姿势为两腿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

语文月刊古人在室内很讲究坐次。

在室内以坐西向东得位置为最尊,其次就是坐北向南,再次就是坐南向北,坐东向西得位置就是最卑。

第三单元民间艺术唐代百工:隋唐时期无论官营私营得手工业都门类全、分工细,达到相当高得水平。

官方手工制造业主要由少府监与将作监负责,少府监总管百工,其下又有详细分工,如少府监得尚署负责各种乘舆器玩、中宫服饰等制作,左尚署负责制造车辇、器仗、驽戟、蜡烛等。

强梁署负责皇宫以及百官得完冕,掌治署负责冶炼熔铸铜铁器物,铸钱监负责熔铸钱币。

第四单元男女结婚就是喜事,高寿得人病逝叫喜丧,统称红白喜事,有时也说红白事。

这就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得生命曲礼。

结婚时用红色作为张扬生命得底色,象征喜庆。

红双喜字、红盖头、红嫁妆,中国式婚礼一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丧事则以白、黑二色为基本色调。

白孝服、白灵堂、黑挽幛,哀伤肃穆。

红、白二色,代表着婚、丧两件人生大事,有着丰富得文化内涵。

第五单元生活中得礼节习俗就是人类文明得一面镜子。

我国自古就称“礼仪之邦”。

了解传统生活礼俗得文化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得变迁,吸收其积极内容,有助于我们做一个有修养得文明得现代公民。

寒暄问答分谦敬客套话:久仰久仰、幸会幸会,这就就是寒暄。

古人习惯于在见面时间询问对方得起居寒暖或者家人康泰与否,如同现代人见面得“今天天气真好”“今天有点凉”或者“您老身体好吗”之类得话,这就就是“寒暄”一词得由来。

“寒”得本意指冬天,“暄”得本意指夏天,用现在得话说,“寒暄”就就是祝愿对方四季平安。

与人初次见面寒暄时往往要请教尊姓台甫,即询问对方姓氏、表字。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

“号”又叫“别号”,就是名、字以外得自称。

所以称呼人得字含有敬重对方道德高尚得意思,而直呼其姓名则为失礼。

因为这个原因,与人初交时要问字、号而忌问名。

所谓尊姓台甫,台甫即尊字、大号。

“台”原意为供望远、游览得高而平得建筑物,有位在高处得意思,所以用做对官吏得尊称、如抚台、藩台、学台,也引申为对人得敬称,如台端、兄台。

“甫”为古代男子得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如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甫。

中国传统礼俗形成了称对方要用敬称,说自己要用谦称得礼貌惯例,例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自己父亲说“家父”。

常用得尊称词有(要记得):公,对男子得尊称,贵族、平民都可用。

子,对男子得美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

也指老师,如北宋得程颐尊称为程子,其子弟(即学生)则称其为“子程子”。

先生,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得人。

现在一般通称男子为先生,妇女有时称自己得丈夫或别人得丈夫为先生。

长者,有德行受尊敬得人。

如《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