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解读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案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绘各大势力之间的政治争斗、英雄人物之间的勇猛战斗和智慧较量,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学习《三国演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各个章回的大致内容;3. 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

2.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通过阅读和解读文本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1.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的生平;2. 展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的引言,然后简短讲解《三国演义》的基本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特点,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2. 学生阅读小说第一回的梗概,通过教师引导进行简要讨论。

第三课时:《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如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等;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故事和典故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第四课时:文学欣赏与思辨能力培养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精彩的片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2.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角色的理解和演绎;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与思辨,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1一、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影响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__文学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__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__军事__,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__的__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描写了__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二、指导目标:1、通过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__、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__,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

2、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式上的艺术成就: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计划:期初进行阅读《三国演义》的导读以后,每天阅读15分钟,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自行安排阅读量,利用每周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老师为学生念读故事,师生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月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汇报,完成读书卡各阶段要求,交流各自读书方法,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

具体安排:第1周布置购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导读,明确阅读方法,第2周检查《三国演义》的购买情况,并要求每日读15分钟左右,至少读完一回的内容,并明确做批注的方法要求。

发放读书卡。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内容概述。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能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2.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是否已经阅读过或听说过相关内容。

2.讲解(15分钟)a. 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写作背景,包括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和罗贯中写作的目的。

b. 简要概述《三国演义》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蜀、魏、吴三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3.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导读,理解其中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4.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或情节,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和结果,以及这个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5.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6.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争斗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7.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读教学,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指导思想读书是精神上的旅行,在这段旅程中,学生跟随作者亲历各种场面,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物,咀嚼精妙的语言,享受丰美的精神大餐。

本次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趣味性、范例性,以《三国演义》作例子,回顾其中的精彩故事,认识其中的英雄人物,感受相关的精妙词句,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所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在充分阅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熟知三国故事,讲述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语言魅力。

2、激发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崇敬之情及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三国人的崇敬之情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时间60分钟教学准备教师:1、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2、制作多媒体课件;3、将学生分为“魏”、“蜀”、“吴”三组,布置各组分头准备;4、请一位老师记分,三位老师为讲故事环节评分。

学生:1、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每人准备一个相关的“三国”故事(可以是一次战役、一个计策、一个成语故事、一个救主场面),先在小组内讲,每组推选一人准备在班上讲。

2、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一至三个相关的“三国”人物。

3、摘抄其中优美的语言或收集关于“三国”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来观看一个片段,欣赏一首曲子(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及开剧片段)。

知道这出自哪一部电视剧吗?生:《三国演义》。

师: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听着那悲壮的乐曲,你想到了些什么?生:(略)师: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我们带到了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三国演义》让我们认识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孔明,骁勇善战、忠义为先的关云长,雄霸江东的孙仲谋,一代奸雄曹阿瞒,旷世奇才周公瑾等生动传神的人物。

也让我们目睹了桃园结义、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场面。

让我们再次漫游“三国”。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

小结语为学生回顾故事、评价人物作铺垫。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演义》片段的阅读指导,来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以达到本学期完成《三国演义》的阅读目标。

3.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老师适时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杨洪基演唱。

全班齐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激情朗诵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游戏,猜个谜语,谜底呢,都是三国演义的人物,看大家,能不能猜中啊!阳关一区续日弹。

谜底:曹操事事齐全说汉高。

谜底:刘备凿壁偷光。

谜底:孔明嘴里进蚊子。

谜底:张飞鸟宿林间不再飞。

谜底:关羽二.《三国演义》重要性。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猜谜语的过程可以看出大家对《三国演义》还是很熟悉的。

《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很多的三国历史知识我们都用三国演义的知识给代替了,其实与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下面咱看这几张图片,这是京剧中三国人物的脸谱。

大家猜猜看看你能猜出这是谁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呢,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它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他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流传广泛人们广泛传诵,不断的被搬上各种舞台。

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各种戏剧,电视连续剧,电影,评书等等。

《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这是这部书的巨大魅力。

三.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师: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理解到,很多同学,都能够讲几个《三国演义》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电影有的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有的来自于父母的讲述,有的来自于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当然了也有同学很厉害,来自于《三国演义》的原著阅读。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开端的三个重要事件:黄巾起义、曹操崛起、刘备流浪。

3. 第三课时:讲述桃园三结义,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学习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分析曹操、袁绍的性格特点及战争结果。

5. 第五课时:讲述刘备收购荆州,诸葛亮出山,引导学生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做笔记、划重点。

五、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2. 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 影视作品:《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可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为何会成为三国时期的转折点?分析人物形象:周瑜、诸葛亮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形象。

7. 第七课时: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讨论: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到箭?他的智谋体现在哪里?8. 第八课时: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探讨:三国鼎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分析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国家的领导者。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课程介绍与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学延伸与拓展课程介绍与背景《三国演义》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文学价值与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三国演义》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该书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和整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参与方式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后作业布置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氛围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导入环节分析重点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讲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梳理《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和对话练习阅读分析归纳小结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及相关研究资料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方法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和有效学习。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阅读故事 感受人物——五下册《三国演义》(导读课)一、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作品以描写战争、塑造人物为主,故事精彩,可读性强,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通过影视剧等方式的传播和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五年级学生对《三国演义》故事和人物的了解消除了陌生感,为阅读这部著作打下了基础;通过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的课文学习和“快乐读书吧”中《西游记》的阅读指导,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这为读懂这部著作扫清很多障碍。

小说的阅读绕不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著作的故事情节更让他们感兴趣,他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大致读懂故事内容。

但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产生偏差,一方面可能是对故事的误读,另一方面是缺乏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节导读课设计的初衷,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对刘备、曹操、关羽等几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引发学生从仅仅关注故事内容转向关注人物特点,关心人物命运,进一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升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章回体小说特点,对《三国演义》有大致的整体认知;2.通过导读,初步学习阅读名著、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3.通过阅读故事、品评人物,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认知(一)出示歇后语,猜歇后语中含着的人名1.了解“演义”,教师简要介绍:演义是古代小说的一种体裁,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形式之一,比如古典名著《封神演义》、《隋唐演义》、《南北史演义》等。

2.了解故事背景,认识作者(1)引导学生交流对《三国演义》有哪些了解。

(2)出示作品简介:(一)复习“章回体”特点1.翻开《三国演义》目录,说说通过目录发现了什么。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导读优秀教案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导读优秀教案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导读优秀教

简介
本文档是《三国演义》导读优秀教案的整本书阅读部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是明代作家罗贯中。

该书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背景,描绘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本导读教案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阅读部分将根据《三国演义》的章回结构,对每一回的内容进行概括和导读。

每一回的导读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简要介绍:对该回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概述,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人物分析:介绍该回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并对他们的性格、背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3. 主题探讨:分析该回涉及的主题和思想,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中的道德、政治、战争等问题。

4. 语言描写:选取该回中的精彩语言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文采和形象描绘的力量。

5. 作品评价:对该回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引发读者对整部作品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阅读本书阅读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和故事线索,并对其中的人物、主题和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使用方法
读者可以按照章回的顺序阅读本书阅读部分,每次阅读完一回后,可以参考该回的导读来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感兴趣的章回进行阅读。

结语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文学巨著,通过阅读本导读教案,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祝愿读者阅读愉快!。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整本书导读课《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们设计了一堂整本书导读课。

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 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和探讨-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课程开篇- 通过展示《三国演义》的封面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上的各种元素,预测故事可能涉及的内容。

2. 书籍导读- 提供每章的标题和大致内容梗概,帮助学生理清整本书的结构和发展。

- 解释每个章节的重点情节和角色,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行动动机和历史背景的思考。

3. 角色分析- 将《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列出,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需要了解选定角色的背景、性格特点和重要行为,以及其在故事中的影响和发展。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他们所选择的角色以及对其的研究成果。

- 引导小组讨论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故事中的互动和意义。

5. 情节分析- 选取几个关键情节,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冲突、转折和主题。

- 学生需要提供具体的情节细节,并从中探索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6. 主题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主题,如权力、忠诚、勇气等。

- 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以文字或图形方式展示。

7. 总结和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他们在阅读、分析和思考方面的进步。

- 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们对《三国演义》和当时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图文并茂: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促进合作研究和思维碰撞。

-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供解释和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 学生对课程中的角色和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报告-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 学生撰写的关于主题探究的文字或图形作品结束语通过这样的整本书导读课,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会《三国演义》的魅力,同时培养其阅读和思考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一、内容:《三国演义》1-5章导读;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故事背景,了解人物关系。

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能根据故事题目提出问题,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3.引导学生使用四字词语或成语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制订读书计划。

过程;一、导入。

1.《三顾茅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2.刘备、诸葛亮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你对三国时代有哪些了解?(教师预设:东汉末年,出了两个著名的混蛋——汉桓帝、汉灵帝(图片1)。

这两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亲小人,远贤臣”。

他们的昏庸无耻让国家变得混乱不堪。

老百姓再也忍受不了了,百姓们在一个名叫张角的人的带领下,开始了大起义(图片2)。

昏庸的皇帝一边派兵讨伐,一边向全国发布征讨黄巾起义的榜文,招募镇压起义军的军队。

一些大地主们趁机开始招募军队,形成自己的势力。

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了,可是手握军权的大地主们各自占据了一些地盘,不再听命于朝廷,于是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实际是却出现了无数个小国家(图片3)。

这些割据的人你想吃掉我,我想吃掉你。

于是烽火连天的战争便蔓延起来了。

“三国”虽然还没有形成,但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了。

你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吗?(魏蜀吴)3.三国时代,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不断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

你知道三国时有哪些英雄,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学生介绍。

老师板书。

)老师预设(出示图片: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周瑜……)4.每一位英雄,都有他们动人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就一起来读《三国演义》。

二、第一章导读1.出示图片。

这三个人是谁?(刘关张)他们在干什么?(桃园三结义)这本书的第一章名叫《桃园三结义》。

2.我们在阅读语文书时,教师要求同学们读到课题时就要根据课题提一些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看着第一章的名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结义?怎么结义的?结义之后做了什么事?)3.自由阅读后。

交流问题:(1)结义的目的是讨伐黄巾起义,报效国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名著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名著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小说主题分析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课题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背景把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故事情节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成书背景《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关系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关系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2.3 教学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物关系: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诸葛亮辅助刘备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三国演义》的重要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势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矛盾冲突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3.3 教学内容重要故事情节:桃园结义、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等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势:曹操与刘备、孙权的争霸;诸葛亮的辅助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4.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特色,分析小说特点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4.3 教学内容人物塑造:个性化、类型化、典型化情节安排:历史性与虚构性的结合语言风格:文言文与口语的结合第五章: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5.1 教学目标探讨《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分析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价值,分析文化内涵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5.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战争与政治斗争《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忠诚与义气、英雄主义等第六章:桃园结义与三国鼎立6.1 教学目标理解桃园结义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桃园结义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影响6.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桃园结义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桃园结义的场景,分享心得,提问解答6.3 教学内容桃园结义的背景: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桃园结义的意义: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张飞的团结,奠定了蜀汉的基础桃园结义的影响:结义成为后续情节发展的关键,体现了忠诚与义气第七章:官渡之战与曹操的崛起掌握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7.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析曹操的战略和战术,分享心得,提问解答7.3 教学内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曹操与袁绍的争霸官渡之战的战役过程:曹操奇袭袁绍的粮仓,袁绍军队士气大受挫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以少胜多,善于用兵第八章:赤壁之战与三分天下8.1 教学目标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格局的影响8.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赤壁之战的决策过程,分享心得,提问解答8.3 教学内容赤壁之战的起因: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之战的过程:周瑜和诸葛亮的计谋,火攻曹军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败退,三国格局初步形成第九章:刘备称帝与蜀汉的建立掌握刘备称帝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蜀汉建立对三国格局的影响9.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刘备称帝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9.3 教学内容刘备称帝的背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崛起,占领荆州和益州刘备称帝的意义:标志着蜀汉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建立,三分天下局面形成第十章:《三国演义》的文学影响与传承10.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10.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0.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一章:《三国演义》的军事战略与文化解读11.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探讨军事战略在三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1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其在政治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军事决策,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1.3 教学内容军事战略与战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经典战役的战略分析政治与文化背景:战争与政治斗争,忠诚与背叛,英雄主义等第十二章:《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12.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角色探讨女性角色在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女性角色,分析其在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2.3 教学内容女性角色:貂蝉、孙尚香、大乔、小乔等社会与文化背景: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女性形象的意义与影响第十三章:《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义气13.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义气探讨忠诚与义气在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忠诚与义气,分析其在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3.3 教学内容忠诚与义气:关羽、张飞、赵云等角色的忠诚与义气社会与文化背景:忠诚与义气在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对后世的影响第十四章:《三国演义》的现代改编与影响14.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在现代的改编与发展分析现代改编对原著的影响与传承14.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改编的形式与影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4.3 教学内容现代改编: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形式的改编影响与传承:现代改编对原著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的影响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收获反思《三国演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15.2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5.3 教学内容课程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总结重点与难点反思:《三国演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与社会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情节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案)-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三国演义》及相关三国书籍的兴趣,初步感知历史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差别。

二、以书中人物曹操为例,截取描写曹操的故事片段,补充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评价三国人物。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持续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以书中人物曹操为例,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小说历史人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

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梦断。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去感悟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看图片猜故事,出自于哪篇课文,节选自哪部名著?哪篇课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古典名著之所以经典,除了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人意犹未尽,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关键。

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三国演义》里,在品读中走进人物。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那考考大家对三国演义了解的程度:(一)《三国演义》知多少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2、“三国”指哪几个国家?三国鼎足之时他们的统帅分别是谁?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谁说的?曹操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5、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诸葛亮庞统6、你知道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吗?刘备关羽张飞7、“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是谁?关羽8、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谁说的?吕蒙(二)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整体构思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只单纯读小说而读小说,只注重其中情节。

所以,名著导读课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导读教案拟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以下片断进行剪接: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就刚刚看到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可以是对整部作品的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所看到的片断进行阐述。

(开头设计,多媒体影音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烈,加上《三国演义》拍摄场面较为宏伟,因此能够快速引入正题,无需二次引导)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一、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三国演义》等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要求1、阅读《三国演义》原著。

2、学习从形象刻画、情节构成、主题分析、语言品味等方面鉴赏小说,把握小说通过设置情节和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特性、三、学法指导1、结合文本,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2、观赏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运用多种解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尊重文本,不宜无限制的拓展和延伸。

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罗贯中著。

对作者罗贯中,史书上并没记载。

今人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1330年到1400年期间。

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现在流传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等。

他亦能词曲,还写过杂剧,现在流传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经过艰苦的再创作而成的。

它的史实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所以大的框架和历史基本相符,但小说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至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小说通过敷演魏、蜀、吴三国的兴亡盛衰,反映了自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封建军阀、官僚和广大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凶狠残暴、鱼肉百姓的本性。

小说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正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思想情感,这从小说中对刘备、曹操的性格行为描写可以看得出来。

刘备为人宽厚,曹操为人残暴;刘备待人以诚以信,曹操待人以奸以诈;刘备为官每与民和睦相处,秋毫无犯,曹操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刘备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举事,常为自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灾难自责,曹操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所以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除了表现老百姓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这一理想外,还极力宣扬"义气"的思想。

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流芳,荡气回肠,并不是他们的结义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震撼力使然,而是他们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实践了这一诺言。

关羽是义气的化身。

许田射猎时,他拍马提刀而出,欲斩曹操,是忠义使然;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忠义积兄弟义气的集中体现。

为表现关公的忠义,小说除了通过关公具体的言辞行为浓墨加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人的感受予以渲染。

第二十七回写到,荣阳大守王植欲谋害关公,密使部下从事胡班三更放火。

胡班寻思,久闻关公之名,末识关公之人,不如往而窥之。

于是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

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

’"将关羽的人格魅力写到极致。

关羽败走麦城遇害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自出兵讨伐孙吴,结果在亭一战中大败亏输,大大地伤了蜀汉的元气,刘备不久也含恨死去。

这不仅仅是兄弟三人的情义使然,它从另一个方面衬托了关羽忠肝义胆的凛然正气。

在艺术上,《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人物塑造,是古代长篇历史小说里成就最高的。

三国的历史是一部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贯串其中。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吸收了《左传》、《史记》等史书的优秀传统,以人物为中心,围绕天时、地利、人心向背、双方主帅的才能、谋士的智慧等方面营造出大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

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这么构思的。

这两个战役都是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它们之所以为人所熟知,和《三国演义》的成功描写有极大的关系。

以赤壁之战为例,作者从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重点描绘这一场事关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曹操刚刚剿灭袁绍,收复刘琮,士气旺盛,兵强马壮,正欲一鼓作气,荡平江东,完成霸业。

曹操亲率精兵二十多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杀奔长江;东吴虽历经三代,但孙权年少,根基未稳,是战是降,内部意见还未统一;至于刘备,刚刚大败于曹操,虽有三分天下之雄心,却无迎战曹操之实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输,说服孙权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孙刘联合之战略既成,曹操想逼迫孙权投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横梁赋诗,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

相反,孙刘以哀兵之势,处处小心谨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有利条件包括自然条件。

决战气氛越来越浓厚,曹操和孙刘的力量对比也在不知不觉申发生了转变。

最后曹操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国演义》在成功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形象。

曹操、诸葛亮、关羽被认为是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三个人物。

毛宗岗称这三人为三绝,曹操是奸雄第一奇人,诸葛亮是贤相第一奇人,关羽是名将第一奇人。

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集各种复杂性格于一身: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推心置腹;静时隐忍不发,动时快如疾风;偶尔刚自用,多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既不信任何人,又能驾驭所有人。

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是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的化身。

他不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制订战略高瞻远瞩,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应用得心应手。

他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刘备集团的灵魂,也是《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最重要的人物。

自他出场以后,情节风吹云动,故事精彩纷呈。

关羽神勇过人,忠心不二,是古今忠勇第一人。

但他有个缺点,即高傲自大,终因自己的意气用事,招来杀身之积,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一百一十多年间饿历史。

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和黄巾起义写起,描写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主要叙述了曹操集团、刘备集团、东吴孙氏集团的掘起和发展壮大,以及三国鼎立,相互争耳,最终被司马氏所统一的改事。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它所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多年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有人说体现了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有人说表现了封建正统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仁政,有人说是赞美忠义,有人说是肯定封建大一统,有人说是讴歌封建贤才,等等。

其实,作为一部长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把它的主题或思想准确地概括出来。

为了避免用简单的思想模式把《三国演义》的内容抽象化,防止以偏概全的机械化分析,我们在阅读欣赏《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从小说的实际内容出发,抓庄小说描写的主要方面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或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乱世英雄,叙述的是乱世英雄争王争霸的历史,在对三国历史的叙述中,罗贯中试图探讨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天下大乱和分裂?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样的英雄才能够在乱世称王称霸统一天下?在小说的开始部分,作者写了东汉末年几个皇帝的昏庸无能,他们宠信宦官,亲小人,远贤臣,造成了宦官和董卓的专仅作乱,引发了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揭示了天下动乱的原因。

同时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刘禅、孙皓两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他们宠信宦官,荒淫误国,造成了蜀汉和乐吴的灭亡,与开篇对汉末皇帝的描写首尾呼应,具有警示戒鉴的作用。

小说描写了汉末群雄并峙军阀混战的局面,写了袁绍、袁术、刘表、刘障、吕布、张鲁等割据军阀,但这些人不是懦弱无能,就是缺乏远见,不是心胸狭隘,就是有勇无谋,最后一个个遭受惨败,被人消灭或吞并,在作者看来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

那么,真正的英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呢?在小说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作者借曹操之口表达了对英雄的认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着也。

”英雄应该有远大的志向,有吞并天下的雄心,而且还要有权谋。

在书中真正符合这一条件能称得上大英雄的是曹操、刘备和孙仅,三人都具有雄才大略,是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作者称曹操为"奸雄",刘备为"枭雄",孙权是"碧眼紫髯"的英雄,在天下混战的年代,三人战败了群雄,三分了天下,鼎足而立,创建了帝王基业。

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分疆裂土,称王称霸,关键在于他们心怀大志,胸有权谋,能够举贤任能,将天下的人才招揽在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所用。

人才和谋略是他们称王称霸的决定性因素。

曹操是一个“乱世奸雄”,他虽然奸诈猜忌,居心不正,但却具有英雄气概,有雄才大略。

在战略决策上,他强占天时,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到处延揽人才,他手下的智谋之士有荀彧、郭嘉、许攸等人,猛将有张辽、许褚、典韦、张、庞德、李典、乐进等。

其中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张辽是吕布的手下,庞德是马超的手下,最后都成为他的得力将领。

甚至为了把刘备的谋士徐庶弄到自已手下,他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将徐庶的母亲做人质,要挟徐庶力自己出刀。

刘备的成功也许最能说明谋略和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胸怀大志,心有权谋,立志复兴汉室。

在开始时,由于他战略方针不明确,缺少谋士和战将,仅靠他和关羽、张飞三人乱闯,到处吃败仗,甚至连一块属于自已的小小地盘也没有争到。

但自从他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做了军师,采纳了诸葛亮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又招纳了赵云、黄忠、严颜、马超、魏延等勇将,他才走出困境,一步步实现了称王称霸的梦想。

刘备的另一个策略是广行仁义,收买人心。

他本着“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原则行事,陶谦几灰想把徐州让给他,他都拒而不受,直到老百姓真心拥护自已时才领徐州事。

新野兵败后,他带着十几万百姓渡江,别人劝他放弃百姓自已逃走,他不愿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