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

一、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三国演义》等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要求

1、阅读《三国演义》原著。

2、学习从形象刻画、情节构成、主题分析、语言品味等方面鉴赏小说,把握小说通过设置情节和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特性、

三、学法指导

1、结合文本,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

2、观赏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多种解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尊重文本,不宜无限制的拓展和延伸。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罗贯中著。对作者罗贯中,史书上并没记载。今人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1330年到1400年期间。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

传有数十种,现在流传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等。他亦能词曲,还写过杂剧,现在流传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经过艰苦的再创作而成的。它的史实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所以大的框架和历史基本相符,但小说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至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小说通过敷演魏、蜀、吴三国的兴亡盛衰,反映了自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封建军阀、官僚和广大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凶狠残暴、鱼肉百姓的本性。小说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正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思想情感,这从小说中对刘备、曹操的性格行为描写可以看得出来。刘备为人宽厚,曹操为人残暴;刘备待人以诚以信,曹操待人以奸以诈;刘备为官每与民和睦相处,秋毫无犯,曹操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刘备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举事,常为自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灾难自责,曹操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

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除了表现老百姓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这一理想外,还极力宣扬"义气"的思想。

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流芳,荡气回肠,并不是他们的结义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震撼力使然,而是他们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实践了这一诺言。关羽是义气的化身。许田射猎时,他拍马提刀而出,欲斩曹操,是忠义使然;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忠义积兄弟义气的集中体现。为表现关公的忠义,小说除了通过关公具体的言辞行为浓墨加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人的感受予以渲染。第二十七回写到,荣阳大守王植欲谋害关公,密使部下从事胡班三更放火。胡班寻思,久闻关公之名,末识关公之人,不如往而窥之。于是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将关羽的人格魅力写到极致。关羽败走麦城遇害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自出兵讨伐孙吴,结果在亭一战中大败亏输,大大地伤了蜀汉的元气,刘备不久也含恨死去。这不仅仅是兄弟三人的情义使然,它从另一个方面衬托了关羽忠肝义胆的凛然正气。

在艺术上,《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人物塑造,是古代长篇历史小说里成就最高的。三国的历史是一部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贯串其中。《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吸收了《左传》、《史记》等史书的优秀传统,以人物为中心,围绕天时、地利、人心向背、双方主帅的才能、谋士的智慧等方面营造出大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都是这么构思的。这两个战役都是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它们之所以为人所熟知,和《三国演义》的成功描写有极大的关系。以赤壁之战为例,作者从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重点描绘这一场事关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曹操刚刚剿灭袁绍,收复刘琮,士气旺盛,兵强马壮,正欲一鼓作气,荡平江东,完成霸业。曹操亲率精兵二十多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杀奔长江;东吴虽历经三代,但孙权年少,根基未稳,是战是降,内部意见还未统一;至于刘备,刚刚大败于曹操,虽有三分天下之雄心,却无迎战曹操之实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输,说服孙权坚定了决战的信心。孙刘联合之战略既成,曹操想逼迫孙权投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横梁赋诗,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相反,孙刘以哀兵之势,处处小心谨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有利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决战气氛越来越浓厚,曹操和孙刘的力量对比也在不知不觉申发生了转变。最后曹操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国演义》在成功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关羽被认为是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三个人物。毛宗岗称这三人为三绝,曹操是奸雄第一奇人,诸葛亮是贤相第一奇人,关羽是名将第一奇人。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集各种复杂性格于一身: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推心置腹;静时隐忍不发,动时快如疾风;偶尔刚自用,多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既不信任何人,又能驾驭所有人。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息息相关。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是军事智慧

和政治智慧的化身。他不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制订战略高瞻远瞩,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应用得心应手。他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刘备集团的灵魂,也是《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最重要的人物。自他出场以后,情节风吹云动,故事精彩纷呈。关羽神勇过人,忠心不二,是古今忠勇第一人。但他有个缺点,即高傲自大,终因自己的意气用事,招来杀身之积,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一百一十多年间饿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和黄巾起义写起,描写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主要叙述了曹操集团、刘备集团、东吴孙氏集团的掘起和发展壮大,以及三国鼎立,相互争耳,最终被司马氏所统一的改事。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它所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多年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说体现了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有人说表现了封建正统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仁政,有人说是赞美忠义,有人说是肯定封建大一统,有人说是讴歌封建贤才,等等。其实,作为一部长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把它的主题或思想准确地概括出来。为了避免用简单的思想模式把《三国演义》的内容抽象化,防止以偏概全的机械化分析,我们在阅读欣赏《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从小说的实际内容出发,抓庄小说描写的主要方面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或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乱世英雄,叙述的是乱世英雄争王争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