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调查(附调查表)

关于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感的调查(附调查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简要评析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简要评析概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折射出国家的发展状况。

作为国家栋梁的我们,对国家的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和心理定位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通过本次调查我小组从几个方面简要评析了当代大学对国家认同感的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一、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感(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它对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奋斗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念等,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美德,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增强国民对国家认同感等,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对于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被韩国捷足先登的问题调查中,认为这与国家自尊有较大关系的人占83.3%,这说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国家的荣誉与个人息息相关。

而认为我们可以另外申请的竟然也有5.6%,这令我很不解,事关国家自尊既然会有人觉得我们可以另外申请,难道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6.7%的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应该提到那么样的高度,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小事?可见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4.4%的同学不太关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多元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种国家认同和地方特色的体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上。

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中,国家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境,如战争、革命和经济发展等。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进而凝聚了国家认同。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呈现和传承上。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描写和传承,展现了各地方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河南地方文化的描写,而巴金的作品则体现了对山西地方文化的传承。

这些作家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呈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也体现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他们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深入挖掘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国家认同和地方特色。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创新,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凝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国家认同和地方特色。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国家认同与地方特色是相辅相成的。

浅论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

浅论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
氏 族 宗 教
◎ 奕如 寒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族 融 民 合 、群 体 间 不 断 扩 大 交 流 是 当 今
家 认 同偏 离原 因进 行分 析 的基 础
之 上 ,寻 找实 现二 者相 统 一的 答 案。

i 的 归 属 认 知 和 感 情 依 附 。 民 族 的
; 归 属感 是建立 在 对 国家 的 自豪 感
世 界发 展的 必然 趋势 ,这 样 的趋
势 为 世 界 各 国 、 各 民 族 带 来 不 同 程 度 发 展 机 遇 , 但 同 时 越 来 越 多 的 国 家 出 现 了一 定 程 度 上 国 家 认
之上 , 自豪感 是 归属感 的基础 。

民 族 归 属 感 与 国 家 认
国 家 是 一 种 法 律 上 的 政 治 一
近 日,内蒙古 自治 区督察组来乌兰浩特 市,就贯彻 落实 内党发 [0 3 2t 号文件工作情况进行 了督察并召开座 谈会 。盟委
1 5
委员 统战部部长尤禽 钧、盟委统战部副 部长曲 俊杰、 盟民族宗 教局局长包文诚等出 席座谈会。 督察期闽, 委统些 乌市 部部
长全慧 臣、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白云峰 等以汇报 、座谈 方式向 自治区督 察组 介绍 了 关情 况。 相 ( 乌兰浩特 市委统战部 )
难 。面 对 异 化 的 世 界 , 民 族 归 属
感也在 发 生着游 移 。尤其是 那 些 历史上 曾经建立 过 庞大帝 国或 者 曾经处 于 强势 的民 族对其 民族 曾
经 的 辉 煌 依 然 十 分 留 恋 , 由此 对 国 家 和 独 立 抱 有 许 多 不 切 实 际
= 、 民 族 归 属 感 与 国 家 认 同在现实 中的 迷津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指导教师×××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

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

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

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

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

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概念在塑造国民身份、凝聚国家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近期关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着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等挑战,如何培养国民的国家认同、激发爱国热情、引导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本文将从国家认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与实践路径、民族主义的特征与影响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关注国外学者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发现。

通过对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的梳理,本文旨在揭示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概念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还将分析国外研究在理论构建、方法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外近期关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为深化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内涵与发展趋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在国外学术界逐渐受到重视。

这些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多种手段。

问卷调查能够覆盖大样本,揭示国家认同的普遍特征和个体差异;深度访谈则可以揭示被访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理过程;案例研究则能够深入剖析特定情境下的国家认同现象。

在研究内容上,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认同的构成维度。

学者们普遍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等。

二是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

国家认同理论发展之辨

国家认同理论发展之辨

80法治论坛FA ZHI LUNT TAN表现为一种回溯式、寻根式的活动”。

这种模式的国家认同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民族构建,需要国家通过不断的民族区分、宣传来激发民族主义;这种模式下的国家认同显然能在文化属性、历史根源、集体主义、个体的归属感与连续性的满足上获得极大的自我归类与个性趋同,这和认同所应有之义:“(1)同一或连续、(2)确认与归属、(3)赞同与同意”是相适宜的。

但是民族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存在巨大的理论缺陷,民族主义国家认同过分强调同一国家民族间的历史同源与族群一致,依靠感情上的共同确认时常在历史中呈现一种狂热与非理性状态,同时在全世界多民族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今,民主主义国家认同对同一民族的着重关注会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族裔造成很大困扰;尽管全世界依然遵循民族国家进行相互交往的主流模式,但“现存世界体系中民族数以千计,而国家不过近200个”。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无论是采用主体民族强化国家认同还是同化消灭本国少数民族的方式去强加民族主义国家认同,都会导致国内少数民族出现分离主义或是正当权益受损乃至被侵害;“如果坚持民族国家原则,难免使国家认同着重于排异,否定少数族群体文化价值”,民族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与局限,是西方特定环境与历史进程下的理论产物,与全世界其他国家情况强行嫁接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矛盾滋生,这种理论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繁荣共生的现状是显然不适的。

3、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而诚如上文所说,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靠的不仅是全民族的针对超国家的教权的体现独特性的理念同源,也依靠了自由思想、个人斗争、宪政主义等一系列在国家内部扩大自由、使一国公民对一国制度产生归属感的行动与体制建设。

这种自由主义国家认“公众意志”、孟德斯鸠的“主权在民”,主权国家论最终成为了西方国家理论在近现代的通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与国家经济,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心理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了解决逐渐形成和觉醒的民族与王朝国家之间的矛盾,一种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为目的的制度被创造出来了。

国家认同的内涵、测量与来源:一个文献综述

国家认同的内涵、测量与来源:一个文献综述

The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and Sour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 Review of Documents 作者: 李艳霞;曹娅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49-5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概念测量
摘要:国家认同是关乎民族国家建设、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

当代学界关于国家认同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超国家共同体的出现、各种亚文化社会运动的兴起等社会现实而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纵观当下的理论研究,对于国家认同,学术界存在着归属性与差异性两个维度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大多从理性赞同、归属联系与情感奉献三个层面进行概念的操作化;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来源的探讨总体上从自我认同、政治体系的治理绩效、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建构、民族认同等层面展开。

总体来看,理论界对于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与操作具有一定的共识性,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则存在着多元化的特征。

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的研究在理论深入和现实回应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

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

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2001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2009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一)社会认同的界定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

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

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

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

郑杭生教授[2]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即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3]。

此外,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性界定。

比如,按照王春光[4]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总之,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

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
研 究工作 。与此 同时 , 国内学术 界也着手对 当代西 方认 同研究 中的一 些 重要 学 术 观 点进 行初 步 的介 绍、 整理 和分析 , 续 发 表 了一 批 比较 有份 量 的研 陆
对认 同问题 的宏 观 向度 的考 察 。从 这 个 研究 基础 出发 , 方学术 界近年来 越来 越 明确地 聚焦于 国家 西 认 同问题 的研 究 。 比如 , 国政 治 学 家 亨 廷 顿 的 美 《 我们是 谁 : 美 国 民族认 同的挑 战》 政 治 学 的 对 从
21 0 0年 第 1 2期 ( 总第 2 9期) 3
学 术 论 坛 A A E C FR M C D MI O U
NO. 2, 0 0 1 2 1
( u ua vl N . 3 ) C m l ie O 2 9 t y
国 家 认 同 : 代 认 同 问 题 研 究 的 新 焦 点 当
士生导 师 , 学博 士 , 哲 北京 10 7 0 85
[ 中图分类号]C 1:B 99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43 (00 1 06 — 4 04— 4 4 2 1 )2— 09 0 究进程的简单回顾 , 我们 可以看出, 西方学术界对 认 同问题的学术讨论 经历 了一个从 自我和个体认 同到社 会和 国家认 同的焦 点 的转 换 。形象地说 , 经
和路径、 社会心理学方法和路径 、 民族学和宗教学 路径 , 更关 注认 同 的 社会 和政 治 层 面 , 以及 从 总体
科视野中对当代认同问题进行 了认真而细致 的讨
论, 并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向其他学科辐 射和延伸 , 这样 , 认同成为一个跨学科 的综合性研 究 论题 。通过对 当代 西 方 学 术 界 的认 同 问题 的研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调查报告——以贵州大学学生为例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年级:二学生姓名及学号:李康 1008100012陈潜 1008100015李榆 1008100010指导教师:刘华2010 年 5 月25 日一,概述调查方式:发放问卷调查时间:2012年五月初发放问卷,5月中旬开始整理问卷并开始写调查报告调查地点:贵州大学资环学院。

此次调查报告采用在贵州大学资环学院发放调查问卷并收集整理的方式,通过对资环学院随机发放50份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问卷最终得到关于贵州大学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一些信息。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

这50 人的基本信息如下由此图可以看出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且大部分都是团员,政治觉悟比较高,基本可以代表全国大学生的观点。

做到了普遍性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经济上就这个经济方面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觉得国民经济对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影响很大,而从房产政策来看他们对中国房产政策普遍不怎么满意,可见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相当的大,他们觉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2,外交上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对待我国外交上44%的人想过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想过哪些国家是否可以作为我们国家的长期盟友或者未来的盟友,52%没想过,有4%的人则觉得这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不该他们操心。

在对我国外交的满意程度上24%觉得可以,34%觉得不可以42?的人觉得不好说。

结合后面的简答题可以得出一个方面他们中部分人一方面实实在在为我国的前途着想,一方面又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满另一部分人则在认同国家的基础上对我国外交政策表示满意。

3,在地域认同方面从上图可以看出对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被割分出去的领土32%的人认为应该武力夺回,2%的人认为应该任人宰割,66%的人认为我们应该相信祖国相信党通过多路径收回领土。

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

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

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一、本文概述《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一文旨在深入探索我国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的内在结构和形成机制,并对其进行实证验证。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国家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形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特点,对于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着,结合我国青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家认同的理论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文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揭示了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参考。

总体而言,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揭示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内在结构和形成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国家认同的理论体系,也为青年教育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国家认同作为个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国家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心理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国家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维度以及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于国家认同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包含了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倾向等多个维度。

认知维度指的是个体对国家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情感维度则是个体对国家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评价维度涉及个体对国家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而行为倾向则是指个体愿意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实际行动。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以及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评述,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本文将揭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分析影响两种认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评估当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这一工作对于深化对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理解,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认同研究概述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认知。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认同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在民族认同的理论框架上,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对民族群体的心理归属和情感依赖,而文化学则注重民族认同中的文化传承和身份建构。

政治学视角则更多地关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认同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民族认同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或群体的民族认同程度、影响因素以及表现形式。

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因素会对民族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也是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全球化、移民、城市化等社会变迁也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民族认同对个体和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民族认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

在群体层面,民族认同则会影响民族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团结和国家稳定。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


民族认 同与 国家认 同概念
( 认 同的 内涵 一)
“ 同”(dnt) 源 自于 拉 丁 文 ie 原 意 为 认 iety , i dm, “ 同” “ 相 或 同一 ”,6世 纪 在 英 语 中出 现 。起 初 主要 l
代化过程给相对较为传统和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 的种种震荡和变化 , 产生了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 同之间
相对 应 的是 , 为具 有悠 久历史 的统 一 的多 民族 国家 , 作 中国在其 发展 的各个 时期 各个 民族 的 内部 认 同也都在 不断发 展 。特别 是 目前 中 国正 处 于社 会 变 革 时期 , 现
情况反思中国作为多民族 国家其内部 民族认 同与国家 认 同所 面 临的现 实问题 。
的矛 盾 , 的甚 至影 响 了部 分 少 数 民族 已有 的 国家认 有
用于代数和逻辑学 , 从洛克时代开始 , et i nt d i y与哲学 中的认识主体 问题发生 了关联¨ 。而现代 心理学 意 j 义上的“ 认同” 一词最早是 由弗洛伊德提出, 最后在埃
里克森 的 同一性理 论 中得到 了发展 。 心理学 研 究 表 明 , 认 同 ” 人 类 的 基 本 特 性 之 “ 是
i i a a d d v l p s me e p o ain,t e e a e fr d t e r a o a l n i a o ft i t e r . n Ch n n e eo o x lr t o h n t y h v me h e s n b e i d c t n o h s h oy h o i
to fp l i s o ilp y h l g i n o o i c ,s c a s c oo y,a t r p l g n t n l g t n h o oo a d e h oo y.Th o u ft i e e r h i e e tsa e y e fc so h sr s a c n prs n tg a e t e flo n r h ol wi g:t e r e h rc n ito o itnt h y a e wh t e o f c rc nsse ,wh s au n tt s i g e h n t e oh r’ l o ev le a d sau shih rt a h t e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一、本文概述国家认同,作为个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国家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的反映,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纽带。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代际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对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代际间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明确国家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描述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揭示不同群体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

接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深入剖析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各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程度及方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特征差异,比较不同代际群体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上的异同点。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国家认同的对策建议,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理解,还有助于准确把握国家认同的代际特征差异,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家认同的理论框架与影响因素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

在理论框架上,国家认同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程度、政治参与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内部因素方面,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个体的收入水平、职业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对国家持有积极的认同态度。

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硕士毕业论文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矛盾冲突的关系;调适共生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文将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类归纳,罗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并对此三种观点进行详细的评述。

关键词:民族认同研究述评国家认同我国著名学者罗家伦说过,“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民族是国家的民族”,可见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及民族必然会涉及到国家,反之亦然。

不论是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界,民族与国家都被各科学者讨论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后,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更是繁多。

近年来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也纷纷在学术界涌现,学者们各抒己见,分别在此领域内做出了贡献。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简单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体,大到整个世界民族,小到国内各个族群,前者学界也称之为政治民族,后者即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仅指后者,例如我国56个民族。

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暴力机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它凭借公共权力对所辖区域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最初身份来源的认同,及对所属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的认定,也是民族群体间互相认可的一种心理过程。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由心认同后,他并会为这个民族的发展做努力,也会积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国家认同,即出身在国土内的人群对本国的认定,也即由心认可自己属于该国国民,热爱祖国,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对国家强烈认同的国民一般会在国家找到归属感,对国家事务拥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为祖国的胜利而自豪,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述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述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

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在国内学术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

在这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有战略思考的支撑。

因此,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主要从国家治理、国际关系、军事战略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有文化认同的支撑。

因此,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主要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有经济发展的支撑。

因此,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主要从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济支撑。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论析

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论析

学研究者侧重于 民族文化认同等等 。对 于当代 中国 而言 ,由于国情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国家无论是在
其性 质 、发 展道 路 、发展 阶 段上 ,还是 在 政 治 、经
才能建立起 针对 国家 的具有倾 向性的情感 与态度 。 因此 ,公 民对 国家 的认 知是 国 家认 同的起 始 点 。西
国家 认 同是 公 民基 于 对 国 家 特 性 的认 可 与 赞 同 ,进 而 产 生 的归 属 感 以及 维 护 国家 利 益 的行 为 取
向。国家认 同是现代 国家公 民的最重 要 的集 体认 同,它是一个国家合法存在 的基石 。国家的合理存 在 ,需 要 公 民从 心 理 和情 感 上 的认 同 ,在 公 民高 度 认 同的基础上 国家才能产生强大 的凝 聚力 ,因此 , 从 内涵 来看 ,国家认 同包 括 以下 主要 内容 :
因此 ,仅 有 身 份 感 ,对 国家 认 同 来 说 ,还 是 不 够 的 。其 二 ,归 属感 。这是 由公 民个 人对 国家某 方 面 特性 的赞 同而 产生 的一体 感 ,从 而 愿意 接 纳 和融 人 这个 国家 。它 是 国家 认 同感 的较 高层 次 ,它 表现 为 公 民在 国家认 同上 的一种 基 本立 场 ,即为 什 么我 选 择认 同这 个 国 家而 不 是 那 个 国家 ? 正 如 曼纽 尔 ・ 卡
同学 术 背景 的研 究者 几 乎 都是 从 自身 的研 究 旨趣 出
发生的基本前提。公民作为国家成员 的个体 ,认 知 和 感受 ,是 不
发 ,有所侧重地研究相关的国家认同问题 。由于国 家认 同概念 界 定 的 多样 化 ,对 国家认 同 的 内容 分析
利 益的行为取 向 ,是公 民内在的知 、情 、意与行 的统一 。从大 的方 面而 言 ,公 民的国家认 同包 含公 民对 国家 的政 治法 律的认 同 、历史文化 的认 同 、社会经济 的认 同等在 内的全方位的认同 。

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它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纽带。

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的核心是对国家的认同,包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认同。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个体的自觉和努力。

在当今世界,国家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常态,但也导致了一些人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和削弱。

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可能对国家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国家认同。

这包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权利,避免对不同意见和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总之,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和实践,为建设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共 天 津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2014 年 第 4 期
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马升翼
[摘 要]近年来,国家认同问 题 逐 渐 成 为 国 内 学 术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 学 者 们 从 各 自 的 研 究 领 域 和 独 特 的 研究视角出发,对国家认同的内涵界定、内容要素、价值 功 能、消 解 因 素 以 及 提 升 路 径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有 益 的 探 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学术界应加强国家认同的 实 证 研 究、比 较 研 究、历 史 文 化 研 究 和 思 想 史 研 究 ,积 极拓展和深化国家认同的研究视域。
四 、国 家 认 同 的 消 解 因 素
国家认同对于公民意识成长和国家良性发展 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当今时代,一些因素正消解着 国家认同。学者们将这些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 )“媒 介 帝 国 主 义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全 球 化 时 代 的 传 播 媒 介 会 在 后 发 展 中 国 家 造 成 “媒 介 帝国主义”的现 象,使 人 们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忽 视 自 己的 身 份 特 征,淡 化 国 家 传 统 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产生国家认 同 危 机。传 播 媒 介 革 命 和 消 费 主 义 ——— 国 际 传 媒 能 言 善 辩 、无 孔 不 入 以 至 侵 蚀 了 各 民 族 文 化 和 传 统 价 值 观 念 ,少 数 几 个 国 家 制 作 节 目 不 断 向 世 界 各 地 播 送 ,电 视 广 播 具 有 的 提 倡 消费主义和侵蚀传统文化的潜在作用已经在许 多 国 家 引 起 了 强 烈 的 反 对 [13]。
端 是 否 会 导 致 对 公 共 权 威 的 盲 从 呢 ? 对 于 此 ,一 些 学 者 认 为 ,政 治 效 忠 并 非 是 对 政 府 和 政 治 领 袖 的 盲 从 ,而 是 一 种 “批 判 性 忠 诚 ”。 并 认 为 这 种 政 治忠诚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之 一 ,“当 政 治 家 们 呼 吁 国 民 对 国 家 忠 诚 时 ,其 隐 含 的 深 层 次 含 义 就 是 国 家 认 同 ,而 其 现 实 意 义 则 是 国 家 安 全 。”[2]
一 、国 家 认 同 的 内 涵 界 定
何谓国家认同?这是研究国家认同所要回 答 的 首 要 问 题 。 关 于 国 家 认 同 的 内 涵 界 定 ,根 据 学 者 们 的 论 述 ,主 要 有 四 种 代 表 性 观 点 。
(一 )政 治 效 忠 说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就 是 公 民 “对 公 共 形 态 上 的 制 度 和 法 律 权 威 的 效 忠”[1]。那么,对于“公共权 威”的 效 忠 发 展 到 极
63
(三 )国 家 认 同 的 激 励 、规 范 和 整 合 功 能 。 有 的学 者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是 一 个 国 家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重要纽带 ,表 现 为 三 种 功 能 :激 励 功 能 、规 范 功 能 和整合功能。激励功能即是在国家认同的建构过 程中,使公民产生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在国 民 潜 意 识 中 形 成 向 心 力 ,激 励 各 成 员 为 国 家 富强而奋斗。规范功能即是国家认同可以通过道 德的手段去 约 束 利 益 群 体 的 行 为 ,弥 补 制 度 和 法 律上的不足,起到规范作用。整合功能即是使不同 的民族、集团 和 阶 层 的 人 们 在 国 家 认 同 之 上,形 成 高度的一致,提高国家的凝聚力[12]。
(二 )三 要 素 说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的 内容要素应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 认同和民 族 认 同[9]。有 学 者 则 提 出 了 另 类 的 国 家认 同“三 要 素 说 ”:一 是 基 于 族 群 血 缘 关 系 上 的 族群认同;二是基于历史文化传统上的文化认同;
收 稿 日 期 :2013-10-20 作 者 简 介 :马 升 翼 (1988- ),女 ,辽 宁 大 连 人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硕 士 生 ,上 海 200241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公民教育的视角”(批准号 B12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 、国 家 认 同 的 价 值 功 能
国 家 认 同 有 何 价 值 功 能 ,这 也 是 探 讨 国 家 认 同不能回避的问题。学者们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 )国家认同对 积 极 公 民 身 份 的 提 升 作 用 。 有的学者认 为 ,公 民 身 份 是 一 种 与 权 利 和 义 务 相 联系的政治 身 份 。 国 家 规 定 公 民 权 利 ,并 保 护 这 些权利 ,这是 消 极 公 民 身 份 。 公 民 自 觉 履 行 相 应 的义务 ,并维 护 国 家 安 全 ,积 极 参 与 政 治 ,这 是 一 种积极身份。毋庸置疑,真正的公民身份是二 者 的统一。国家认同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 参与热情 ,有 利 于 促 进 积 极 公 民 身 份 的 建 构 。 因 此,只有提高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感,使公民确认了 自己积极的 公 民 身 份 ,自 觉 地 将 自 己 归 属 于 这 个 国家,那么他们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 到侵害时愿 意 挺 身 而 出 ,在 国 家 文 化 受 到 歧 视 时 自己的情感 也 会 受 到 伤 害 ,从 而 才 会 对 国 家 的 发 展负起责任[11]。
(四 )“国 家 认 异 ”说 。 有 的 学 者 指 出 ,国 家 认 同 就 是 指 国 家 “独 特 属 性 以 及 由 此 而 来 的 保 持 该 独特属 性 的 权 利 得 到 国 际 社 会 的 承 认 ”[2]。 有 的 学 者 也 以 此 为 基 础 ,进 一 步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要 素 就 是 国 家 独 特 性 的 认 同 ,认 为 这 种 独 特 性 “可能是 由 族 群 或 语 言 文 化 所 构 成 的 文 化 独 特 性 ,也 可 能 是 由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与 制 度 所 构 成 的 信 条独 特 性,当 某 种 独 特 性 被 大 多 数 国 民 所 认 同, 进 而 就 构 成 了 国 家 认 同 的 关 键 要 素。”[7]可 见, 从国家特性的视 角 看,国 家 认 同 实 质 上 就 是 “国 家 认 异 ”,即 认 同 本 国 相 对 于 其 他 国 家 的 差 异 性 。
62
愿意牺牲 自 我[5](P132)。 在 政 治 共 同 体 认 同 理 论基 础 上,有 的 学 者 认 为,国 家 认 同 并 不 是 对 国 家某一方面的认 同,而 是 “基 于 民 族 的 认 同 进 入 到 国 家 的 空 间 而 形 成 的 对 共 同 体 本 身 的 认 同 ,它 是 政 治 认 同 和 文 化 认 同 的 有 机 统 一 ,它 的 核 心 是 基于意识形态作用而形成的对共同体价值的 认 同 。”[6]
(二)国 家 认 同 对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建 构 价 值。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实 现 离 不 开 人 们 对 共同 的 文 化、共 同 的 疆 域、共 同 的 价 值 观 和 政 治 共同体的认同和拥护。以公民对国家的普遍认 同为心 理 基 础,权 力 的 合 法 性 才 得 以 彰 显。 因 此,国 家 认 同 是 权 力 合 法 性 的 基 础,是 国 家 统 一 和稳 定 的 底 线,为 国 家 维 系 自 身 的 统 一 性、独 特 性 和 连 续 性 提 供 保 障 [9]。
(二 )公 民 身 份 说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就是 公 民 “对 某 一 国 家 的 身 份 感 ”[3](P177)。 还 有的学者从人出生时被赋予的国家身份为出发 点,认为国家认同 的 本 质 就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的 公 民对 自 己 祖 国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道 德 价 值 观、理 想信 念、国 家 主 权 等 的 认 同,即 国 民 认 同 ”[4]。 也就 是 说,公 民 只 有 确 认 了 自 己 的 公 民 身 份,达 成 了 对 公 民 身 份 的 认 同 ,才 能 自 觉 地 使 自 己 归 属 于这 个 国 家,并 自 觉 地 维 护 国 家 利 益 和 安 全,才 能真正地为国家负起应尽的责任。
(三)共同 体 认 同 说。 有 学 者 以 政 治 共 同 体 的 认 同 为 支 点 对 国 家 认 同 有 过 简 单 的 界 定 ,认 为 国家认同可以初步界定为公民对国家政治共同 体 的 主 动 意 积 极 地 为 公 共 生 活 效 力 ,而 且 在 共 同 体 有 危 难 时
二 、国 家 认 同 的 内 容 要 素
(一 )二 要 素 说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国 家 认 同 可 以分为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现代的 民 族 国 家 是 一 个 文 化 和 政 治 的 共 同 体 ,是 在 一 个 民 族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国 家 共 同 体 ,这 就 需 要 有 基 于民 族、国 家 历 史 及 语 言 的 文 化 认 同,也 要 有 基 于政治制 度 和 法 律 的 政 治 认 同[3](P176)。 也 有 学者从公民身份的角度把国家认同要素分为两 个 方 面 :一 种 是 基 于 特 定 的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制 度 所产 生 的 政 治 性 认 同;另 一 种 是 对 国 家 领 土、主 权、人 口 于 一 体 的 国 家 共 同 体 的 认 同,即 归 属 性 认同。归属性认同又细化分为对国家领土的认 同,对 国 家、民 族 历 史 的 认 同,对 国 家、民 族 文 化 的 认 同 ,对 祖 国 同 胞 的 认 同 [8]。
[关 键 词 ]国 家 认 同 ;公 民 身 份 ;文 化 认 同 ;政 治 认 同 中 图 分 类 号 :D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410X(2014)04-006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