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
对其研究,可以了解()红山文化玉龙A. 中华文明起源B. 奴隶社会瓦解C. 封建国家形成D. 皇帝制度确立2.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3.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描述的是()A. 都江堰B. 灵渠C. 大运河D. 筒车4. 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
实行这一政策的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5. 《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这说明历史研究应()A. 形式创新B. 贯通古今C. 秉笔直书D. 彰显个性6. 以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的是()A. 《齐民要术》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D. 《本草纲目》7. “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经济繁荣B. 市民生活丰富C. 对外交流频繁D. 民族交往交融8. “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 )A. 隋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 西夏建立B. 辽宋议和C. 金军南下D. 元灭南宋10. 清政府为了巩固东北边疆,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B. 抗击荷兰侵略C. 签订《尼布楚条约》D. 设置伊犁将军11.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A. 大泽乡起义B. 李自成起义C. 太平天国起义D. 义和团运动13. 井冈山被誉为“革命的灯塔”,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里( )A. 确立建党建军原则B. 始创人民军队C. 开辟正确革命道路D. 发动秋收起义14. “漫漫征途,穿越11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创造了气吞山河人间奇迹。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南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黄帝故事是中国传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题,如黄帝与蚩尤及炎帝大战;黄帝制定种种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黄帝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先。
总之,不同部族(群),有不同的黄帝传说。
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黄帝是古人虚构的人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2.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3.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
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4.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5.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而伸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伸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
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
这些主张( )A.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确保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6.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C.拓宽财政收入来源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7.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含详解
A. 学习中原文化B. 避免思乡之苦
C. 消灭鲜卑贵族D. 减少洛阳人口
10.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A. 血缘B. 品德C. 门第D. 才学
A. 都市商业较为发达B. 多个民族政权并存
C. 对外交通范围广大D. 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17.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 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B. 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 法国大革命
C. 第一次工业革命D. 第二次工业革命
29.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中,工厂主设置“茶歇时间”让工人进行片刻休息,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人喝到加糖的茶后能迅速补充体力,这样就可以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延长更多。“茶歇时间”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贫富差距的增大B. 时间观念的淡漠
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A. 加强了西周统治B. 实现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割据分裂D. 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卫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故选A;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统治,但并未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排除B;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据分裂,相反为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故排除C;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起到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故排除D。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
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
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
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
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
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
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
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
2022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试题
滨州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A.史前时期B.旧石器时代C.约公元前21世纪D.距今约2070年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以民为本B.崇德尚贤C.天人合一D.兼爱非攻3.(史记》中记载:“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休养生息B.盐铁专卖C.实施“推恩令”D.北击匈奴4.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5.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
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6.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
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7.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A.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B.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C.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进程D.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8.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
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重点突破练(三)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冲刺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重点突破练(三)一、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第一招中外关联材料类非选择题解题技法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
1.设问和答案一一对应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答题,以力争最理想的成绩,怎么办?一一对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谓一一对应法,就是指按照题目要求——主要是针对提(获)取或解读材料信息(题目表述是概括、指出某材料信息),一边读材料,一边在草稿纸上写对应的答案。
思考答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话题、角度、结论一一对应。
2.规范解答警惕五大误区(1)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仔细分析,盲目作答。
(2)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
(3)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嗦,抓不住要点。
(4)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
[高考示例][2021·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
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
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
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
校长国旗下爱国主义讲话稿7篇
校长国旗下爱国主义讲话稿7篇校长国旗下爱国主义讲话稿(篇1)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
五千年的历史啊,年下了璀璨的文化。
在漫漫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炯炯生飞,民族精神世代传乘。
爱国,宛如在胸前燃烧一把火,犹如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只有不断地浇油,这火才会越来越旺,这盏灯才会永不熄灭。
_赠近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得做好事。
爱国也是如此,不能只是一时。
我们现在是初中生,谈不上那伟大的理想,跟谈不上让我们现在保卫我们的祖国。
但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事我们可以做。
例如;在学校,我们能可以到垃圾就捡起来。
不破坏身边的一花一草。
在家中我们能帮助父母做利索能及的家务活。
这又何尝不能呢,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吧。
我们幸福是当年先辈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可见这是多么的来之不利啊,这里面凝聚了许多英雄好汉的鲜血与生命。
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保护人民而献出了生命的回报—是人们脸上最美的笑容。
"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就是头不能向敌人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地一大特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爱国要用行动来证实的,不能光在口中停留!同学们,爱国需要更多的是行动,当年就有无数英雄好汉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
爱国需要行动,行动起来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校长国旗下爱国主义讲话稿(篇2)尊敬的老师们,敬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我们的祖国有富饶的土地,和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还有那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祖国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在那段时间中也曾出现了一大批的爱国之人。
华罗瘐是我国的大数学家,在发生七七事变之后,他毫不犹豫地从生活丰厚的英国回到祖国,并没有因为什么利益,他是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才回来的。
我觉得在没有任何条件下,回到需要自己的祖国,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专项第一单元的主题:制定社区文明公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区公约是大家共同制定,认可的制度。
制定社区公约,可以给大家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小学生作为社区的一份子,也来制定一份社区文明公约吧!第二单元的主题:《史记》故事会《将相和》一文出自《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查找网络,阅读资料,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
注意人物的特点。
第三单元的主题:我喜欢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民间故事语言平实,情节生动,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的人物更是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你最喜欢民间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比如:坚持不懈用铁棒磨针的老奶奶;善良勤劳的牛郎;舍己救人的海力布……说一说你喜欢他(她)的理由以及关于他(她)的故事吧!第四单元的主题:二十年后的我同学们,现在我们是一名小学生,二十年后,你会长什么样?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想法呢?……现在让我们穿越到二十年后,看一看那时的自己吧!要大胆想象,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五单元的主题:介绍一种小动物《松鼠》一文淋漓尽致的把一只乖巧、驯良的小松鼠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同学们,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是羽毛洁白、伸长脖子高歌的鹅;是温顺、听话的小花猫;还是看家护院、汪汪叫的小狗……快把它介绍给大家吧!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六单元的主题:长辈的爱人行道上,一个小孩在前面有说有笑、蹦蹦跳跳地走着,一个老人背着书包呼呼哧哧、一步并作两步地跟在后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看法呢?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第七单元的主题: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同学们,《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儿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 )
资料
出处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
《唐会要》
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
《新唐书》
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
《旧唐书》
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
10.下图为出土于陕西何家村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的银饼。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D.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庸调银饼是唐代的赋税银。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实行的是“租庸调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成丁者,每年要向国家交粮食、绢绫布匹、服役若干日或可用布匹折合。所收的布帛还可以折合成轻货——银制品,运送至京城国库,称此为“变造”。庸的推行可以让农民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农民,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项正确;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是明朝的一条鞭法之后,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B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是唐两税法后,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典籍里的中国》经典人物事例
《典籍里的中国》经典人物事例一、伏生(西汉经学者)事例适用主题: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伟大情操等事例:伏生是秦朝的一位儒学博士,在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的背景下,他冒着被诛杀的风险,以命护书,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后为逃兵荒,伏生流亡异乡,直至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家中,凿壁取《尚书》,却发现《尚书》早已严重腐坏,仅剩28篇,但庆伏生早已熟读心中,于是他广收门生,传书讲书,后传至汉文帝耳中,于是便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听书后回宫传书,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伏生用其一生“护书”、“讲书”、“传书”的事迹广流人间,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二、宋应星(明末清初农学家、博物学家)事例适用主题:匠心精神,实践出真知等事例:宋应星在经历了几次科举失意之后,最终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放下包袱,安心地回到家乡,一边侍奉老母,一边开始了为未来的《天工开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撰写素材和资料的工作。
但其实,早在先后数次从南方到北方的应考往返途中,他就没有闲着,行程数万里,他沿途都在考察、寻访和记录,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用他自己的话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意思是说,来去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
而他在奉新乡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打谷场和手工作坊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场、工地等等。
他的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并将所搜资料编著成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开工天物》。
三、徐霞客(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事例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执着追求,不畏困难,尊重实践等事例:1608年,从小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他的出游与一般人的旅游不同,徐霞客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热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即便已“手无一文”,需把“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来顾及一饱;即便路途遥远,湘西遇盗,被洗劫一空,友人劝归,他仍坚定表示:“不欲变余去志”。
《经典常谈》相关知识点
《经典常谈》相关知识点一.基本介绍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
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二.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诗经》第四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
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酒干倘卖无歌词
酒干倘卖无歌词酒干倘卖无歌词《酒干倘卖无》是苏芮演唱的歌曲。
由飞碟唱片公司发行,是一首励情励志的国语歌曲。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酒干倘卖无歌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酒干倘卖无歌词词曲:侯德建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创作背景电影《搭错车》讲述了一个退伍老兵哑叔与弃婴的故事。
退伍老兵以捡拾破烂为生。
195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哑叔在高级住宅区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取名阿美。
此后,哑叔又当爹又当娘,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艰辛贫困的日子中挣扎,凭借着微薄的收入将阿美抚养成人。
在青年作曲家时君迈的帮助下,阿美成了一名红歌星。
不料阿美成名之后,竟然遗忘了哑叔对她的恩情。
在一次演唱会上,时君迈在阿美家附近的时候想去看看阿美的父亲,走到阿美父亲的窗前,邻居给时君迈讲述了阿美父亲从小用《酒干倘卖无》的小号声来逗阿美欢乐,时君迈得到了灵感,没有见阿美的父亲,而是立马回到家里,为了唤醒阿美,为她写了一首歌,就是这首《酒干倘卖无》。
时君迈在演唱会前几天把歌寄到了她手里。
阿美看了歌词,痛哭流涕,她不停地学唱那首歌,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阿美没有遵从经纪人的安排,演唱了这首《酒干倘卖无》,虽然触怒了经纪公司,却坚定地表明了她对自己过去人生的歉疚和忏悔,痛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搭错了车。
酒干倘卖无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1期)(原卷版)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2021·山东中考真题)如右图,当时明州港“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盈足)”,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政府重视贸易管理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2.(2021·湖北中考真题)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
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A.农业生产的繁荣B.海外贸易的发展C.经济作物的种植D.南方人口的增长3.(2021·山西中考真题)中国传统节日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九年级(1)班开展“走近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李华同学展示的活动资料,从中反映出A.传统习俗的变化B.中华民族传承的价值观C.传统节日的起源D.社会习俗具有的娱乐性4.(2021·山西中考真题)《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由此可知元朝A.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B.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C.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5.(2021·山西中考真题)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试卷第2页,总14页A .农业生产的发展B .海外贸易的兴盛C .民族矛盾的缓和D .民族文化的交融6.(2021·湖南中考真题)有人认为:“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在这里,作者突出强调了火药的西传 A .对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 B .暴露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腐朽落后 C .表现了欧洲市民阶层力量的强大 D .直接导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是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文化专制盛行 C .藩镇割据严重D .诸侯王势力强大8.(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A .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现 B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C .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D .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9.(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通过各种渠道进人南宋的契丹人,其杜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
司马迁《史记》简介
司马迁《史记》简介《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余字。
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
《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初中作文素材:央视高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10集完整版(附金句摘抄、人物素材)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
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第1集:尚书▼本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第2集:天工开物▼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第3集:史记本期识读的《史记》有着更广大的受众基础,这也使得节目敢于融会贯通更多的知识体量和更大的时空跨度,最终确立了以“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为主题基调,以作者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与二十多位同《史记》有关的先贤豪杰会面。
第4集:本草纲目▼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历史,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过去的三期节目,分别聚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分数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这里的“家”是( ) A .原始人类的活动 B .农耕文明的出现 C .早期国家的产生D .封建社会的形成2.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材料反映了(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禹是夏的开国君主C .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D .夏朝开始实行了分封制3.下面是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其共同的研究主题是( )遗址描述洛阳二里头遗址 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安阳殷墟 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商王朝都邑郑州娘娘寨遗址 全国发现的第五座带有城圈的西周城址A .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B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D .政权分立与民族的交融 4.下列三图片共同反映了( )A .文字演变的历程B .商周都城的更替C .早期国家的建立D .统一国家的形成5.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2023-2024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4 北京西城初三(上)期末历史2024.1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12 页,共两部分,共34 题,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2 .在试卷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30 题,每题1.5 分,共4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据此判断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 .青铜器是商周文明高度发达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分别出土于河南、湖南、四川,三者纹饰有明显差异,造型各具特色,但其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属于同一系统。
这说明了A .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B .青铜铭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唯一证据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明显的地域差异3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中有一句“受民受疆土”。
此铭文可用于研究A .王位世袭制B .禅让制C .土地私有制D .分封制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大盂鼎及其铭文4 .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能够得出的推论是A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 .各国长城已经连为一体C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D .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5 .铁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器身一般刻有小篆诏文,注明标准单位“石”(秦制 120 斤相当于现在的 30公斤)。
现有的考古发现表明,铁权在我国多地均有出土。
以上材料说明秦朝A .铁质工具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工具B .文字混乱的状况未得到扭转C .当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更重一些D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广泛推行6 .有学者认为,“当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盛,统一思想的课题便再次被提出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内容提要《史记》十表,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发展的线索,虽然十表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即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这从十表各自的主题和十表的历时性、阶段性、人物对象以及《史记》整个体例等方面都可得到证明。
关键词《史记》十表;大一统;主题作者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记》十表的创作,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所说:“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是为了清楚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
十表在流传中是否有缺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1],张晏注缺少的十篇中就有《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清人崔适甚至认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下六表全为褚少孙所补[2]。
崔氏疑古过勇,信从其说者甚少。
至于《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今人大都认为,此表内容虽有补窜,但仍为司马迁所作[3],本文亦赞成此说。
仔细研读这十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
(一)为了探讨十表的共同主题,我们先对十表各自的主题进行分析。
1.《三代世表》!此表起黄帝、迄共和。
《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
”司马贞《索隐》:“其实叙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
”后人大都肯定这一解释。
本表明显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国号”为经,以颛顼、俈、尧、舜、夏、殷、周的世属为纬,归结到周武王代殷。
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按:“十九世”有误,依本表,“黄帝至纣四十六世”,至武王不止十九世),明三代皆黄帝之后,表明了黄帝乃百世之本、各属皆为黄帝子孙的大一统思想。
后半部分从周成王开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共和的帝王世号为经,以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各诸侯为纬,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开始分封诸侯。
诸侯不列于《十二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明诸侯亦皆黄帝后也。
”[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从黄帝到三代天下一统时代的历史。
汪越认为“读《三代世表》以黄帝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诸侯年表》《自序》:“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记;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
”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
表分十四栏,以周的正朔为经,其余十三栏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国。
《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
”大多数学者则以为鲁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数内[6]。
此表所要展现的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时代历史,社会如何由大一统而走向分裂。
表序也明确指出:“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霸),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春秋》,“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此表序言特别强调《春秋》之义,以显天下一统之旨。
因此,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本表仍以之为天下共主,这是继承《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故汪越说读此表“以周为主”。
3.《六国年表》《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作《六国年表》。
”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
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栏,第一栏周,尊天下共主;第二栏秦,实际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记》而作,故秦不计在“六国”之内。
其余六栏依次为魏、韩、赵、楚、燕、齐,六国以外的侯国归属于灭亡它的国家栏内。
从周赧王卒后,第一栏暂时空格,因秦未并天下。
从秦始皇元年开始,此表进入第二阶段,共七栏,第一栏为秦,其余六栏为六国。
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此表为第三阶段,六国灭亡,通栏记秦历史,至秦灭亡。
此表展现了战国时代历史。
而更突出地表现秦国由微弱到强大、到一统天下、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故汪越说“读六国表以秦为主”。
司马迁在表序中着重分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异变,成功大”,并对当时诋毁秦朝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概而言之,此表的三个阶段是社会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真实写照。
4.《秦楚之际月表》《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
”此表起陈涉发难,终于刘邦称帝。
从表的体例来看,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秦表,共九栏。
第一栏为秦(二世、子婴),时为天下主宰,其余为楚、项、赵、齐、汉、燕、魏、韩。
第二部分为楚表,共二十栏。
第一栏为义帝,示为天下共主,其余为项羽及其所分十八王。
义帝被杀,第一栏内容空缺,因项羽未称帝,不能升入第一栏。
本表直到刘邦称帝结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统的历史。
尤为注意的是,此表的序言着重阐明了天下一统的道理,追叙了三代以来天下一统的艰难历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而秦楚之际:“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社会经过大起大落,终于走向汉家的一统天下,因此,序言结尾对汉的一统天下予以热情歌颂:“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自序》:“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强弱之原云以世。
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
”此表起高祖元年,终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历年为经,以楚、齐、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长沙等诸侯国为纬,展示汉兴百年之间诸侯王的废立分削情况。
表序论述了自周至汉武时封建制度的变化,主旨在于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
“辅卫王室”、“承卫天子”、“蕃辅京师”是诸侯的基本责任和作用。
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
很明显,本表的作用是拥护汉王朝的大一统,反对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自序》:“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表在体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以高祖所封143个侯国为经,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的年号、侯第诸项为纬,以见侯国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时诸侯国的存亡废立情况。
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确:第一,总结失侯的原因。
古代所封侯国,有的存在长达千余年,而汉兴以后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时仅一百余年,现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究其原因,除了汉代法网严密外,更主要的在于诸侯国自身方面,即“无兢兢于当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为当代提供借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以诸侯的兴衰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一面镜子,避免再蹈复辙。
7.《惠景间侯者年表》《自序》:“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
”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后为纬,展示了惠景间93个侯国的存亡兴废情况。
表序首先从长沙王起论,刘邦所封异姓八王多因谋反罪而相继被诛灭,唯独长沙王保全,后禅五世,以无嗣方绝,“为藩守职”,忠于汉室。
表序接着总结惠景间所封侯国的类别:一是高祖时遗功臣,二是随文帝从代来者,三是平定吴楚之乱的功臣,四是诸侯子弟,五是外国归义者。
五类人封侯的共同点也是忠于汉室。
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维护大一统政治。
8.《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自序》:“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
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此表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后为纬,表列武帝时所封功臣73人。
读此表“以诛伐四夷为主”。
从《自序》和表序明显看出,此表所记侯国绝大多数是征伐匈奴、东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
表序明言:“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尽管本表有讥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于歌颂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显示了大一统社会向外辐射的强大威力。
9.《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自序》:“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京师。
作《王子侯者年表》。
”表序也十分简短:“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王子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为纬,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
前几表中“侯功”一栏改为“王子侯”,说明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说明无功可言。
从《自序》和表序来看,本表的主旨在于歌颂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本表记王子侯不从高祖开始而断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诸王支庶实始于主父偃策也”[7]。
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
概言之,目的仍在于大一统政治。
10.《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唯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
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鸿嘉元年。
据《集解》、《索隐》,武帝天汉以后为后人所续。
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之年为经,以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四栏为纬,展现汉兴百年之间国家大事以及将相变化情况。
“大事记”一栏是整个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要了解汉代社会,不能不读“大事记”。
此表虽无序言,但《自序》已说明此表目的在于颂扬贤相良将。
因为贤相良是代替天子执行命令,是“民之师表”。
《匈奴列传赞》曰:“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陆贾传》中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可见相、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所在。
巩固大一统天下,内要靠相,外要靠将。
因此,本表虽然没有直言大一统天下政治,但从总体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9],也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社会。
此表还有一大疑案,即“倒书”。
凡将相名臣之死、罢、薨、卒、抵罪、免、自杀、斩等内容,均提升一栏倒写于栏目内左下方。
司马迁为什么要倒书,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暂不论述。
(二)以上分别说明了《史记》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个表的设立都是与大一统的政治有关。
下面再将十表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更看出它们的共同主旨。
首先,从十表的历时性来看。
十表总的时间流程是从黄帝到汉武帝。
黄帝是作为大一统的象征,被列入开篇。
随着这个时间流程,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向是由分裂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