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

内容提要《史记》十表,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发展的线索,虽然十表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即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这从十表各自的主题和十表的历时性、阶段性、人物对象以及《史记》整个体例等方面都可得到证明。

关键词《史记》十表;大一统;主题

作者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记》十表的创作,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所说:“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是为了清楚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十表在流传中是否有缺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1],张晏注缺少的十篇中就有《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清人崔适甚至认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下六表全为褚少孙所补[2]。崔氏疑古过勇,信从其说者甚少。至于《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今人大都认为,此表内容虽有补窜,但仍为司马迁所作[3],本文亦赞成此说。仔细研读这十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

(一)

为了探讨十表的共同主题,我们先对十表各自的主题进行分析。

1.《三代世表》!

此表起黄帝、迄共和。《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司马贞《索隐》:“其实叙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后人大都肯定这一解释。本表明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国号”为经,以颛顼、俈、尧、舜、夏、殷、周的世属为纬,归结到周武王代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按:“十九世”有误,依本表,“黄帝至纣四十六世”,至武王不止十九世),明三代皆黄帝之后,表明了黄帝乃百世之本、各属皆为黄帝子孙的大一统思想。后半部分从周成王开始,以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共和的帝王世号为经,以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各诸侯为纬,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开始分封诸侯。诸侯不列于《十二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明诸侯亦皆黄帝后也。”[4]概而言之,此表展示的是从黄帝到三代天下一统时代的历史。汪越认为“读《三代世表》以黄帝为主”[5],是有一定道理的。

2.《十二诸侯年表》

《自序》:“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记;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栏,以周的正朔为经,其余十三栏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国。《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大多数学者则以为鲁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数内[6]。此表所要展现的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时代历史,社会如何由大一统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确指出:“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霸),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春秋》,“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此表序言特别强调《春秋》之义,以显天下一统之旨。因此,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本表仍以之为天下共主,这是继承《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故汪越说读此表“以周为主”。

3.《六国年表》

《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栏,第一栏周,尊天下共主;第二栏秦,实际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记》而作,故秦不计在“六国”之内。其余六栏依次为魏、韩、赵、楚、燕、齐,六国以外的侯国归属于灭亡它的国家栏内。从周赧王卒后,第一栏暂时空格,因秦未并天下。从秦始皇元年开始,此表进入第二阶段,共七栏,第一栏为秦,其余六栏为六国。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此表为第三阶段,六国灭亡,通栏记秦历史,至秦灭亡。此表展现了战国时代历史。而更突出地表现秦国由微弱到强大、到一统天下、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故汪越说“读六国表以秦为主”。司马迁在表序中着重分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予以充分肯定,指出“世异变,成功大”,并对当时诋毁秦朝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概而言之,此表的三个阶段是社会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真实写照。

4.《秦楚之际月表》

《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此表起陈涉发难,终于刘邦称帝。从表的体例来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秦表,共九栏。第一栏为秦(二世、子婴),时为天下主宰,其余为楚、项、赵、齐、汉、燕、魏、韩。第二部分为楚表,共二十栏。第一栏为义帝,示为天下共主,其余为项羽及其所分十八王。义帝被杀,第一栏内容空缺,因项羽未称帝,不能升入第一栏。本表直到刘邦称帝结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统的历史。尤为注意的是,此表的序言着重阐明了天下一统的道理,追叙了三代以来天下一统的艰难历程,“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而秦楚之际:“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社会经过大起大落,终于走向汉家的一统天下,因此,序言结尾对汉的一统天下予以热情歌颂:“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自序》:“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强弱之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终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历年为经,以楚、齐、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长沙等诸侯国为纬,展示汉兴百年之间诸侯王的废立分削情况。表序论述了自周至汉武时封建制度的变化,主旨在于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辅卫王室”、“承卫天子”、“蕃辅京师”是诸侯的基本责任和作用。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很明显,本表的作用是拥护汉王朝的大一统,反对诸侯分裂。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自序》:“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此表在体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以高祖所封143个侯国为经,以侯功、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的年号、侯第诸项为纬,以见侯国分封的原由、次第以及在某帝时诸侯国的存亡废立情况。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确:第一,总结失侯的原因。古代所封侯国,有的存在长达千余年,而汉兴以后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时仅一百余年,现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究其原因,除了汉代法网严密外,更主要的在于诸侯国自身方面,即“无兢兢于当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为当代提供借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以诸侯的兴衰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一面镜子,避免再蹈复辙。

7.《惠景间侯者年表》

《自序》:“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后为纬,展示了惠景间93个侯国的存亡兴废情况。表序首先从长沙王起论,刘邦所封异姓八王多因谋反罪而相继

被诛灭,唯独长沙王保全,后禅五世,以无嗣方绝,“为藩守职”,忠于汉室。表序接着总结惠景间所封侯国的类别:一是高祖时遗功臣,二是随文帝从代来者,三是平定吴楚之乱的功臣,四是诸侯子弟,五是外国归义者。五类人封侯的共同点也是忠于汉室。因此,此表的主旨仍是维护大一统政治。

8.《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自序》:“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此表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后为纬,表列武帝时所封功臣73人。读此表“以诛伐四夷为主”。从《自序》和表序明显看出,此表所记侯国绝大多数是征伐匈奴、东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尽管本表有讥武帝好大喜功之意,但主旨仍在于歌颂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显示了大一统社会向外辐射的强大威力。

9.《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自序》:“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表序也十分简短:“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此表仍以所封侯国为经,以王子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为纬,表列武帝所封王子侯162人。前几表中“侯功”一栏改为“王子侯”,说明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说明无功可言。从《自序》和表序来看,本表的主旨在于歌颂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本表记王子侯不从高祖开始而断自武帝建元,“以大封诸王支庶实始于主父偃策也”[7]。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于大一统政治。

10.《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唯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鸿嘉元年。据《集解》、《索隐》,武帝天汉以后为后人所续。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之年为经,以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四栏为纬,展现汉兴百年之间国家大事以及将相变化情况。“大事记”一栏是整个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要了解汉代社会,不能不读“大事记”。此表虽无序言,但《自序》已说明此表目的在于颂扬贤相良将。因为贤相良是代替天子执行命令,是“民之师表”。《匈奴列传赞》曰:“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陆贾传》中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可见相、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所在。巩固大一统天下,内要靠相,外要靠将。因此,本表虽然没有直言大一统天下政治,但从总体上看,“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9],也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社会。

此表还有一大疑案,即“倒书”。凡将相名臣之死、罢、薨、卒、抵罪、免、自杀、斩等内容,均提升一栏倒写于栏目内左下方。司马迁为什么要倒书,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暂不论述。

(二)

以上分别说明了《史记》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个表的设立都是与大一统的政治有关。下面再将十表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更看出它们的共同主旨。

首先,从十表的历时性来看。

十表总的时间流程是从黄帝到汉武帝。黄帝是作为大一统的象征,被列入开篇。随着这个时间流程,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向是由分裂到统一。《秦楚之际月表序》总结三代至秦统一天下的历程:“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

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此后又经过灭秦、灭楚等剧烈变化,迎来了汉代的一统天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尽管统一的历程十分艰难,但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毅力,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最终还是走向统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0],天下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把三千年的历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那么,黄帝是站在河流的起点,标志着大一统的开始;此后虽有许多曲折,但总的方向不变,秦始皇时,掀起了一个大的波澜;到汉代时,尤其是武帝时进入大一统的鼎盛时代。司马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浑观其一派落九天的壮阔景象。他审视河流的来源、宽窄、流向,相信它永远朝着大一统的方向流去。

其次,从十表的阶段性来看。

十表在总览天下大势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三代世表》,将春秋以前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统一时代的历史。夏商周虽为三代,但其源出自黄帝,因此可称为一个时代。《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分裂时代,但仍以周天子维系着天下。《六国年表》是将战国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第二个分裂时代,但最终走向秦的统一。《秦楚之际月表》将秦末到汉建立划为一个阶段,这是由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是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代。汉兴以来的六表,将当代历史划为一个阶段,这是天下一统时代,同时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时代,到武帝时达到真正的一统天下。因此,十表可说是展现了五个阶段的历史。这五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看,五个阶段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个阶段为一部分,属先秦时代,历史的发展是朝着一统方向;后一阶段为一部分,属当代历史,目标也是朝着大一统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六表集中体现的是汉代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历史过程。试看:刘邦削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吕后封吕氏的王侯以培植势力,最终被彻底铲除;文帝时同姓王势力强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11]。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贾谊、晁错都提出削弱诸侯势力的主张,但未受重视。七国之乱的教训,使武帝清醒过来,于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政策,“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12]。让诸侯国划整为零,这才完全控制了局势。因此,汉代政治的重要问题就是诸侯国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大一统的关键所在。

第三,再从表中的人物来看。

《史记》十表,前四表(汉以前)属大事年表,如同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侯国大事为纬,某年某国发生什么事,一目了然。但汉代六表却有重大变化。如果依照前四表的体制,完全可以以帝王之年为经,下列各侯国的变化。司马迁除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样编年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采用大事记形式外,其余四表则采用“国经而年纬”的方式,以诸侯国为经,以在帝王之年的废立变化为纬,重在展示侯国的历史情况,展开一表,某侯的侯功、在某年的存亡变化也一目了然。

总的看,这十表的主要人物无非就是“天子”、“王”、“侯”、“将”、“相”。因为这些人物关系着国家政治的是否安稳。“天子”是天下一统的象征,“王侯”起外蕃作用,保护京师,“将相”为内臣,国家的大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这些人物体现着大一统的政治风貌。

按照《史记》体例,天子进入本纪,是天下共主,故不用多说。王侯贵族进入“世家”,请看司马迁在《自序》中对“世家”的认识:“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司马迁自述三十世家创作原因时,用了20个“嘉”字,这是值得玩味的。试举几例:

嘉勾践夷蛮能修其德,灭强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嘉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交为楚王……为汉宗藩。……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七国叛逆,蕃居京师,唯梁为扞……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明显看出,无论是周代分封的诸侯,还是汉代的诸侯,作用都是要维护中央统一。以他们为“表”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司马迁对大一统政治的关心。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带头作乱,因此,司马迁放入列传而不入“世家”,并在赞语中对他们的叛逆行为予以批判,也表示了对大一统政治的拥护。

至于将和相,亦是国家统一的关键人物。《陈丞相世家》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自序》对《将相年表》的创作意图亦有明确表示。我们在上文已说过,将和相仍与大一统政治有关。概言之,《史记》十表以天子和王侯将相为主要人物,亦是大一统政治思想的表现。

(三)

我们再结合《史记》全书体例及司马迁时代来看,亦证明十表是大一统政治的体现。

首先,结合全书体例来看。

《史记》五体是一个整体系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在整个体系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人事系统来看,记载天子的本纪在上(12篇),中间是记诸侯的世家(30篇),下面是记载各个阶层的人物传记(70篇),这本身就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封建等级秩序。再说,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本纪是最高层次,是全书的纲领。《自序》明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本纪是“科条”纲领,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体现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司马迁大一统的政治观,黄帝是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人物,此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但走的方向是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十表”则是本纪等其他各体内容的再次展现和补充,又一次证明社会发展的趋向是向着大一统的方向。十二本纪编年记正朔,与十表互为经纬。这种纵横交错的结构方式,使《史记》具有网络化的体系。

再从《史记》创作的现实意义来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认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自镜”说白了,就是历史要为当代的社会现实服务。司马贞《索隐》解释道:“言居今之代,志识古之道,得以自镜当代之存亡也。”这是十分正确的。司马迁把《史记》创作看作第二部《春秋》,他在《自序》中对《春秋》有明确的认识:《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这段话,足以看作司马迁的“春秋观”。宋代熊方《补后汉书年表》自序云:“臣闻昔司马迁、班固之为史皆谨于表年,从《春秋》之法大一统,以明所授,盖天子之事也。”[13]《春秋》的主旨在于维护大一统。司马迁以此为准则,使《史记》创作也明显具有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十表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从《史记》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

《自序》写司马谈临终遗言: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

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 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 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 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 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其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 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 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 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遂杀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 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 《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 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仁慈的帝喾 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名叫峤极,祖父玄嚣是黄帝的儿子。帝喾是颛顼大帝的堂侄。 帝喾是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出生时就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即位以后,帝喾对老百姓广施恩泽,而对自己的事情却很少顾及。他能够明辨事物的是非曲直,预知未来的事情,懂得治国爱民的道理。凡事不管大小,他都能够做到体察入微。帝喾顺从上天义理,知晓民众急难,仁厚而威严,慈爱又笃实,通过自身修善来使天下民众归附自己。虽然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但却从不奢靡浪费,而是谨慎地节制利用。此外,他还观察日月星辰、修订历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帝喾神态庄重、道德高尚、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他在决定事情时总能够顺应天意,他的恩泽就像水流灌溉农田一样,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凡是日月所能照射到的

地方,风雨所能吹淋到的角落,老百姓没有不服从他的。 :夏代之亡 夏代后期有一位君主叫孔甲,对鬼神十分迷信,并且霪乿无度。夏王朝的德望也就随之日渐衰微,各地诸侯相继背叛。传说上天曾经降下一雌一雄两条神龙来警示孔甲,孔甲非常喜欢这两条龙,就四处寻找会喂养龙的人。当时,有一个叫刘累的人,从一个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之术,便决定去侍奉孔甲,帮助孔甲养龙。孔甲对他十分欣赏,赐封他为御龙氏,并赐给他许多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便突发奇想,偷偷地把它做成了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品尝。孔甲吃完以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便派人去找刘累再做一次。刘累已经没有肉酱可以进贡,又害怕龙死的事情被孔甲知道,就连夜逃跑了。这件事也预示着上天对夏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夏代最后一个君王叫桀,他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不但不讲德行,反而用武力伤害百姓,民众都不堪忍受。他曾经将自己比作太阳,并对别人说:"我会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的!"百姓们听说后,指着太阳气愤地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啊?我宁可与你同归于尽!"桀还曾经将商族的领袖汤囚禁在夏台,最后商汤被释放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开始注重修行德业,勤于政事,力量不断壮大,诸侯都前去归附了他。最后商汤率领军队去征讨夏桀,夏桀战败逃到今河南封丘东部地区的鸣条,后被放逐而死。桀临死时还对别人说:"唉,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把汤杀死啊,使我落到了这个下场。"他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一切是由于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 :非子封秦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蔺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阅读答案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适:前往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去:抛弃 C.言道家之用用:使用 D.因家于齐焉家:安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问礼于老子子路宿于石门 B.居周久之请损之,月攘一鸡 C.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以为文则吉 D.或曰儋即老子或不免于洴澼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可以用来说明“老子,隐君子也”的一组是()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③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④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⑤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⑥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史记小故事感悟

史记小故事感悟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着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那你知道史记小故事感悟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小故事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小故事感悟篇【1】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史记故事》,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史记故事》一书讲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故事。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及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立即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史记故事读后感550字巨著。 这本书里共讲了很多故事,有大禹治水、一鸣惊人、神医扁鹊、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纣王暴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纣王暴虐故事。主要讲的是商纣王聪明,力气大、行动敏捷,可没用在治国上,还为了妲己滥杀无辜,谁劝他就对谁用型,真是罪恶不赦,无药可救。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很聪明,看不惯商纣王的行为,想了个办法,他把对商纣王怀恨在心的人集中在一起反抗商纣王,因为商纣王做尽了坏事,所以一上战场,大家纷纷反过来攻打商纣王,商纣王只好点火自焚。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说:”活该,真是自作自受,恶人有恶报呀!“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佩服的人,像”飞“李广,”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聪明的韩信、智慧的蔺相如……而我最佩服的有着惊人记忆力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抑郁,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离骚》。 《史记故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的许多历史,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愿更多的朋友走进这本书,去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吧! 史记小故事感悟篇【2】这几天,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是根据《史记》改编的白话故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有很多的成语故事都来自《史记》。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世界上的贤人真是太多了,比如有:推位让国的尧,擅权的吕后,卧薪尝胆的勾践,周游列国的孔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纸上谈兵的赵……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推位让国和完璧归赵。 ”推位让国“的故事讲了:尧在年老的时候,召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讨论继承人的事,四位大臣推荐了舜,并告诉尧:舜的父母和弟弟对舜非常不好,还总是害他,但舜仍然真诚孝敬父母,对待他弟弟也非常友好,从来没有怨恨。尧经过一番考察,认为舜是德才兼备的人,于是把天下交给了舜。我觉得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就像《弟子规》里说的一样”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能做到的才是贤人啊! ”完璧归赵“讲的是:赵国有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秦王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 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参考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希望对您有帮助!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篇一: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 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人物故事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篇二:戚夫人的悲剧刘邦驾崩,其正

妻吕太后执掌朝廷大权。 吕太后平时最恨的人,就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与其子赵王如意。 刘邦一死,吕后马上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 又从赵王封地急召如意回京。 新即位的天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亲儿子。 惠帝非常仁慈,知道母后恼恨如意,就亲自接回如意,寸步不离地保护他。 但终究还是被吕后找机会毒死了。 如意被害后,吕后随即派人去囚禁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双眼,熏聋耳朵,又灌下哑药,扔到猪圈里,称她做人猪。 几天以后,吕后叫来儿子孝惠皇帝欣赏人猪,惠帝惊问是什么东西,回说这就是戚夫人,惠帝当即大哭起来,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床,并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 吕太后之刻毒、残忍可谓极矣!但正所谓万事皆有因,吕后之深恨戚夫人亦然。 高祖刘邦生前,戚夫人最受宠幸,常随在刘邦左右,而吕后年老色衰,倍受冷落。 当时以立孝惠皇帝为太子,但戚夫人恃宠生妄,在刘邦面前终日啼哭,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惠帝做太子,刘邦好几次险些废掉大儿子,靠着大臣们力谏,和张良的计策才未能施行。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

《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的答案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下面给大家带来《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史记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

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下面句中画线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汉王数项羽曰范增数目项王 B.汉王欲引而西归引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问征夫以前路 8.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悦亲戚之情话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以为汉尽得楚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9.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史记故事读书经验4篇.doc

史记故事读书心得4篇 史记故事读书心得4篇篇【1】 这几天,我读了古代大作家司马迁写的《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花了毕生的心血写成的,其中一部分还是在监牢里完成的,司马迁曾几次想撞墙自杀,但他心里依然坚持要写完《史记》正是司马迁的这种信念,才使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么好看的书。 《史记》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每个故事都是司马迁走遍全国才搜集来的,个个故事也都非常真实,让我们一看就懂,而且还会让人感觉到那真实的感情。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之《负荆请罪》,正好这几天就在讲这篇课文。我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这个故事突出了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讲的是战国时期大廉颇向遭受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赵国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的两名强将分别是武将和智者。这两位大将:廉颇是爽直磊落、知错就改;蔺相如是心系国家利益、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其中我最喜欢廉颇,因为虽然他做了对不起蔺相如的事,但是他勇于承认错误,蔺相如见他十分诚恳也原谅了他。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小事情,可就是有人重脸皮,不好意思说对不起,其实只要你是诚心道歉,别人不但不会瞧不起你,还会原谅你的。 史记故事读书心得4篇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故事,现在的语文书又有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因为喜欢司马迁,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翻开课本再读这篇故事,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张近东,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5~9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史记人物小故事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在这个故事里,被歌颂最多的历来是荆轲。当然,他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我看来,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后人提起的两位:田光和樊於期。秦国人快打过来了,燕太子丹让田光帮着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荐了荆轲。临别,太子丹小里小气地对田光说:"我跟你说的可都是国家大事呀,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呀。"结果田光回去对荆轲说: "太子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岁数的人了,做事不能让人信不过。你告诉他,就说田光已死,不会泄露什么了!"---遂自刎。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诛,只身逃到了燕国,秦王还不罢休,悬赏千金要他的头;荆轲欲刺秦,苦于无法取信于秦王,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肯见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给他一刀,你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说:"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齿想干的啊,多谢你教我这一招!"--遂自刎。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 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一晃九年过去了。这九年里其它国家老来攻打齐国,大家挺头疼。一天,齐威王把管东面的"即墨"那片地的地方领导叫来了:"我让你丫管即墨那片儿地,我左右的人都说你干得不好呢。" 即墨领导吓得哆嗦。齐微王接著说:"可是呢,我派人到即墨去暗访了,那儿田种得很好,老百姓也过得挺滋润,官府也弄得挺有条理,所以东面也无事,好!"齐威王于是赏他一万户供他享用,这一万户人家就供吃供喝给他,这领导高高兴兴回家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核心"的都挺喜欢水煮肉片。齐威王好久没亲自煮肉了。他把管"阿"那片地的领导叫来了:"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把阿管理得很好耶。"阿领导喜滋滋地说"那里那里,是核心领导得好。"齐威王一板脸喝道:"扯蛋!我派人到你那儿去暗访了, TNND, 地没种好,老百姓穷得光屁股。当年赵国攻打甄,你不救,卫国占领薛陵,你不管。原来你是贿赂我的左右天天帮你扇小扇儿替你唱赞歌来著呢。来人啊,把这厮给我煮了。" 于是卫兵上来扒衣服刮毛架大锅一阵忙乎。等水放好"扑通"就扔锅里了,锅下柴禾泼上了油一点就著,丫的在锅里又扑腾又叫喊,过了一会,那丫没声了,又过了一会儿,肉香阵阵飘来。齐威王还不尽性,又把左右替那丫说好话的也都给煮了。所以川菜的"水煮肉片"可能是中国史载最古老的菜了。这样一来,大家吓得够呛,谁还敢文过饰非呢,干活做事都竭心尽力,齐国大治。于是齐威王四处出兵,把过去丢的地又抢回来了,各路诸侯听著害怕,以后二十多年没有再敢找齐国的麻烦。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史记·范睢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史记·范睢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 范睢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睢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綈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闻之,为微行微行:隐蔽尊贵身分改装出行 B.臣为人庸赁庸赁:受雇用的差役 C.乡者与我载而入者乡者:刚才 D.包胥辞不受辞:告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取其一綈袍以赐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丘墓之寄于荆也设九宾于廷 D.更醉而溺我余扃牖而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范睢的表述中,不难发现,须贾真正的仇人是魏国的丞相魏齐,须贾只是充当了爪牙和帮凶的角色。 B.须贾在得知落入范睢圈套的时候,主动承认错误并任由范睢处置,体现了须贾作为魏国使者的风度。 C.范睢把须贾骗入相府,当面历数须贾的三大罪状,最让范切齿的是,须贾曾经趁着酒醉将范睢沉入水中。 D.选文用详细的笔墨叙述了范睢接见须贾的整个过程,刻画了范睢爱憎分明、锱铢必较的鲜明的个性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史记》中的小故事

【国】《史记》中的传奇故事 教案编写者:张泓钰【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初步了解作者司马迁; 2.欣赏和思考有着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3.学习其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其中的成语。 2.能够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和学习运用。 【课程大纲】 一、导入:介绍太史令官职 二、简单介绍司马迁 三、文本讲解 《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四、本课重点梳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 ppt、视频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始—————————— 一、自我介绍(3分钟) 二、导入(5分钟) 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要讲的是《史记》里的小故事,那么,《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史,可以组一个词:历史;记,也可以组一个词:记载、记录,连起来就是历史的记载,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录历史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历史的小故事。 【互动】 师:那么在历史上,有一种人权利最大,高高在上的,这一种人叫什么? 生:皇帝。 师: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最大的就是皇帝,那大家想一下,皇帝要管理整个国家,那他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呢?当然不是。那么现在假如你是皇帝,你身边需要哪些人为你做事呢?

生:【五花八门】宫女(洗衣服、倒茶、倒水)、御厨(做饭的人呢)、太医(生病了还要找医生给你看病)、大臣(一个国家有很多事情,当然皇帝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所以他需要大臣)、侍卫(当然皇帝还需要人保护他,所以还需要保镖,我们叫他侍卫)…… 师:皇帝除了需要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些人之外,还需要一种人,这种人是每天跟在皇帝后面,记录皇帝每天做的事情的人。比如,皇帝早上先和大臣们商量国家大事,接着去公园游玩,下午去打猎,那么他身后就会跟着一个人在记录,这个人的官职就叫太史令。 我们今天要讲的《史记》,就是汉朝时的一个皇帝——汉武帝的太史令写的书。这个太史令的名字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生活的汉朝,究竟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处于哪个位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朝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2200多年了,那么汉朝对我们现在的文化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民族?——汉族;我们的文字叫?——汉字;我们的语言是?——汉语。从这些,可以看出汉朝文化对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 三、人物和著作简介(15分钟) 对汉朝有个初步了解后,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作者——司马迁,出生在龙门。龙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黄河峡谷水流最急的地方有一个龙门,如果有鲤鱼能跃过龙门,就可以变成神龙!但这只是传说,没有鲤鱼真正能跃过去,因为龙门那里的瀑布太高了,水流太急了,所以一直没有鲤鱼能跳跃过去。好多年过去了,小鲤鱼们的爷爷的爷爷告诉它们:“孩子们,你们看,你们沿着黄河往上游,在黄河上游有一个龙们,如果能够跳跃过龙门,就能变身,成为神龙!”“哇!”小鲤鱼们听着觉得好神奇,都想去试一试。一天,它们相约一起游呀游,游到了龙门前,它们抬头一看,“哇!好高呀!”其中一条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要不我们回去吧”,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其中一条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我来试一试。”它们用尽全身的力气,“嘭”,掉下来了,“嘭”,掉下来了,“嘭”,又掉下来了,小鲤鱼们看着红鲤鱼在跳,也跟着一起跳,可是“嘭、嘭、嘭”,大家都掉下来了,小鲤鱼们跳得精疲力尽,还距离龙门顶好远。 大家说,小鲤鱼们会放弃吗?是的,小鲤鱼们没有放弃,它们决定回去好好练习跳跃,下一次再来试一试。它们就游回去了,回去之后它们每天练习跳跃。又有一天,它们又相约一起游呀游,游到了龙门,它们又开始跳跃,“嘭”,这一次,它们跳得更高了,可是瀑布的水流还是把它们冲下来。再来一次,“嘭”,接近了,“嘭”更接近了,“嘭”又高了一点点,小鲤鱼试了好多次,可还是没有成功,看来这真是太难了! 试了这么多次,如果你们是小鲤鱼,你们会放弃吗?小鲤鱼们想:绝对不能就这样放弃,我们还有机会。它们决定回去后好好锻炼身体,继续练习跳高。过去好多天,小鲤鱼们都长成了大鲤鱼。一天,它们相约再一次来到龙门,还是那一条红鲤鱼,它说:“我先来!”只见它从很远的地方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嘭”,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这时,它感觉到自己全身在发热,似乎有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烧着它的全身。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它越过了龙门。是的,传说是真的,红鲤鱼真的变身成为神龙。

《凝固的《史记》》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凝固的《史记》 徐剑 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连忙研墨,铺好信笺,惟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背的鲁体:“南阳画像,倘能得一全份,极望……” 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 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 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淫多年。我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殿,竟无一点留恋。蓦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吴冠中很失望。身临伊水,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 “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建言道。 “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南阳有一个中国最早的汉画馆,建于三十年代。堪称汉王朝艺术集大成者,二千多尊石像,非常值得一看。” “哦,”吴冠中沉吟着,“在北京有所风闻,有的拓片亦见过,那就走一趟吧。” 吴冠中背上画箧,登上了洛阳开往南阳的长途班车。 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走进南阳盆地,走进汉画馆,亦步入自己的涅槃之旅。 “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吴冠中流连忘返,击节感叹。南阳汉画馆果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 吴冠中支起画架,就着汉画馆里并不透亮的灯光,如痴如醉地临摹起来。 乙未年仲夏,前度徐郎今又来。不得不承认,面对汉画像石垒成的大门时,二十年间,从同事积累得来的汉画知识储备,都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大风起兮,一股艺术汉风扑面而来:左门柱上之青龙,右门柱上的白虎,上阙衔着辅首门环的朱雀,仿佛于瞬间御风而起,直上云间,仰天长啸,或藏雷纳电,或云谲波诡,或惊天动地。 我可以想见鲁迅第一次翻阅南阳汉画拓片时的惊讶神情,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 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

史记小故事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史记·秦始皇本纪》阅读及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

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