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而的用法ppt

合集下载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12/4/2015
1.烟光凝而暮山紫 2013年天津卷 表并列,连词 《滕王阁序》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2013年安徽卷 却, 表转折,连词 《鸿门宴》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13年山东卷 却, 表转折,连词 《六国论》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013年湖南卷 却, 表转折,连词 《寡人之于过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2012年四川卷 表修饰,连词 《赤壁赋》 6.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012年浙江卷 却,表转折,连词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并列 前后内容可调换位置,译为“又”或不译
递进 后面内容比前面内容更进一步,可译为“而且” 前后内容存在先后顺序,译为“就、接着”或不 译 可把“虽然……但是……”代入句中,译为“但是、 转折 却”
顺承
假设 根据整个句子的语意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前一个词是后一个动词的状语,可译为“地、 修饰 着”,或不译
表承接关系
• 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 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 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 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 的词语。如: •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索引
• • • • • • • •
1、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2、拔剑撞而破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并列、2承接、3承接、4因果、5转折、6假设、7修饰、8递进
⑵表修饰关系,连 接状语和谓语,译 为“着、地”或不 译。

虚词“而”字的用法

虚词“而”字的用法
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面山而居(表修饰)
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 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5、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 四ຫໍສະໝຸດ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谢谢观看
词类家族的奥秘
虚词的运用(2)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 +而+形)(动+而+动) 相当于“而 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②而形貌昳丽(表并列)
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 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②乃记之而去(表承接)

虚词而的几种用法

虚词而的几种用法

表示顺承(顺接)关系,相当于“就”、 “才”。 •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卧而梦 • 觉而起,起而归 • 正襟危坐而问客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表示递进关系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 • • • •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则群居而笑之

• • • •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侣鱼虾而友麋鹿。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但是”。
• • • • • • • • • •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惑而不从师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吾与子之所共适 苟非吾之所有
• 焉 •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 这里) •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 这里)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 末语气助词,了)
•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相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前生 乎吾后 (介词,在)

从劝学看虚词而的七种用法推选优秀ppt

从劝学看虚词而的七种用法推选优秀ppt
表并列(bìngliè) 从劝学(quàn xué)看虚词而的七种用法 表转折(zhuǎnzhé)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并列(bìngliè) 3、君子博学(bóxué)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修饰(xiūshì) 表转折(zhuǎnzhé) 表顺承(shùn chénɡ)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金石可镂。 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金石可镂。 表假设(jiǎshè)
第五页,共9页。
表转折 (zhuǎnz
hé)
9、假舆马(yú mǎ)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表转折
10、假舟楫(zhōu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
第六页,共9页。
表因果
11、积善成德(jī shàn chéng dé)hǔn fēng ér hū),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从劝学(quàn xué)看虚词而的七种用法
第一页,共9页。
表转折 (zhuǎn
zhé)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zhuǎnz
hé)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二页,共9页。
表递进(dìjìn), 而且,并 且
3、君子博学(bóxué)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第三页,共9页。
表修饰 (xiūshì)
第八页,共9页。
虚 词 “而” 的 用 法
第九页,共9页。
表转折 表递进 表修饰 (xiūshì) 表顺承 表因果 表假设 表并列
5、吾尝终日(zhōngrì)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表修饰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bùrú)登高之博见 也。
第四页,共9页。

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读法 课件

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读法 课件

⑤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
山》
小结
文言虚词可以说是分门别类,我们要分 清在不同句子有不同的意思,学习古文 知识重在积累和运用,学会举一反三。 我们要善于捕捉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内涵, 这样才达到学习的目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 或不译。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大泽乡》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 接关系) 《孟子二章》 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③转折关系, 译作“但是” 、“可是” 、“却”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 关系)《孟子二章》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④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文言虚词“而”的 意义和用法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和” 、“又” 。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
舟记》
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②承接关系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高中语文中有多种用法,包括: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去『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等。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等。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苏轼《石钟山记》)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需要注意的是,“而”的用法和含义会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而有所不同,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吾
闻而异之。

”意为“我听到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


2.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代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君
子而不仁,则失其天下。

”意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失去天下。


3.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虽贫而乐,虽富而怒。

”意为“虽然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有却很
愤怒。


4. 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意为“学习并且时常练习,难道不是非常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难道不是非常高兴吗?”
5. 而: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昔者庖丁氏之所以能畜牛者五十
犇者,其善选也;所以能畜羊者一百羊者,其善腐也。

”意为“古时候庖丁氏之所以能够养牛五十头,是因为他善于选择;之所以能够养羊一
百只,是因为他善于饲养。


6. 而:用于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环境和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
异逐渐增大。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讲解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纳

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纳

1、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 什么遗憾呢?
“而”字的用法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子曰:“默而识之”(《<论语>六则》)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 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字的用法归纳
“而”字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公治长》) ⑤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而”字的用法
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表同时发生。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填然鼓之,兵列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 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3、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 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 4、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而”字的用法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③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④已而歌日:“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 乎!”
“而”字的用法
6.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 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陈情表》)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课件24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课件24

牛刀小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பைடு நூலகம்
而 动词
三、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既而” 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3、“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结
1、作代词:你、你的
表承接
而 2、作连词
表并列 表转折
表递进
3、固定词组 表修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顺序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句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转变 对比
5、 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
修饰限定 (状语)
初中文言虚词之
的意义和用法
“而”主要有三类用法
一、而—— 代词
通“尔”,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
二、而—— 连词
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 相承、递进、修饰关系。
三、而—— 固定词组
1、“而已” 放在句末 ,相当于“罢了” 2、 “既而” 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3、 “而后” 译为“才,方才”
“而”连接的词语或词组地位相当、意思相近,前
后语序可以调换。
2、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课件

连词,表递进
• 而年又最高
连词,表修饰
• 朝而往 • 暮而归 • 杂然而前陈者 • 临溪而渔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连词,表转折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拓展练习:请判•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面山而居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出淤泥而不染 • 学而时习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佣者笑而应曰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登轼而望之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和”或不译。 • 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或不译。
连词,表并列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溪深而鱼肥 • 泉香而酒洌 • 起坐而喧哗者
连词,表承接
•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③日出而林霏开 • ④云归而岩穴暝 • ⑤野芳发而幽香 • ⑥佳木秀而繁阴 • ⑦水落而石出者 • 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教学目标:
• 1.识记文言文中虚词"而"字用法. • 2.教会学生归纳和积累的能力. •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
知识回顾:常用“而”字用法
•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 “就、然后”或不译 。 • 4、表示并列关系,“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相当于“同”、“又”、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 不译。 •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 •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 表》)
• 【既而】不久,一会儿。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 欲绝(《促织》) •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②死而有知,其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 三)通“如”:好像,如同。 •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逍遥游》)
• 三)通“如”:好像,如同。 •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逍遥游》)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结的两个成分有同样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可以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可是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可以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但是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量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吵闹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目瞪口呆》(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目瞪口呆》(九下)25、此臣因此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 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
-
索引
• 1、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 2、拔剑撞而破之。 •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4、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7、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辨析方法】 •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
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 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 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 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 饰。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
-
• 【迁移练习】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 用法。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⑷表示并列关系。“而且”、“又”、“和” 或不译。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⑵他们的 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 文》)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索引
五、其 ★★★★★ 1.作代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 (们)”,“他(们)的、它(们)的”。
-
2.作副词。 ①汝其勿悲。《与妻书》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⑴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 是”、“一定(要)”。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⑵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大概”、“可能”。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而、可是、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却。
③惑而不从师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也。
-
⑵表修饰关系,连 接状语和谓语,译 为“着、地”或不 译。
⑶表假设关系,连接 主语和谓语,相当于 “如果、假使”。
• 关于文言虚词,《考试大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两点:一是“常 用文言虚词”,共涉及18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 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 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 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考查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都引用教材中的文言文语句,与所选的阅读材料 中的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 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
• 《考试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本讲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
-
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
• 1·而 • 2·何 • 3·乎 • 4·乃 • 5·其 • 6·且 • 7·若 • 8·所 • 9·为
• 10·焉 • 11·也 • 12·以 • 13·因 • 14·于 • 15·与 • 16·则 • 17·者 • 18·之
-
一、而 ★★★★★
1.作连词
⑴表转折关系。
1并列、2承接、3承接、4因果、5转折、6假设、7修饰、8递进
-
• 动+而+动——修饰?承接?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
明用法。
• ①简能而任之。 •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 ③余扃牖而居。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
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②扣舷而歌之。
• ③然பைடு நூலகம்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
接;②④句 中的“而”作连词,表修
饰。
-
四、乃 1.作副词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
⑴表承接,译为 “于是、就”。
①②好度我雨至知军时中节,,公当乃春入乃。发生。⑵“才才”表、、限这“止才仅,、”译然等为后。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⑷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 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⑴你,你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你、你的”。
-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 “这(些)”)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⑷指示代词,其中(的)。
2.作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你,你的。
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然后。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