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早期原始建筑、古代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二、早期原始建筑1. 原始人类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主要居住在洞穴、山洞和树林中的临时遮蔽所,用动物皮毛、树枝、草叶等搭建简易的住所。
2.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随着文明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居住和生存的地点,建造石质住宅,如石窟、石屋等,以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
三、古代宫殿建筑1. 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以城墙为主,周围环绕着大量房屋和宫廷建筑。
宫殿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木质平房,通常分为内殿和外殿。
宫殿整体布局呈方形,由一系列门、殿、阁和庭院组成,在结构和规模上更加宏大。
2. 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汉时期宫殿建筑开始采用砖石、土木等材料,技术和规模进一步提高。
宫殿建筑多为多层楼阁,结构复杂,装饰豪华。
四、寺庙建筑1. 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佛教寺庙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汇集了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
寺庙结构以殿为主,主要包括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高耸宏伟,雕刻精美。
2. 道教寺庙的建筑特点道教寺庙通常建在山脚下或山洞,采用山水环境和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佛教寺庙不同。
道教寺庙注重融合自然与建筑的关系,追求自然、素雅和平和之美。
五、私人府邸建筑1. 贵族府邸的建筑特点贵族府邸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布局包括正厅、偏厅、配房和后花园等。
府邸建筑注重规模和装饰,豪华与典雅并存。
2. 平民家庭的建筑特点平民家庭的建筑多以平房为主,结构简单,多采用土坯、竹木等材料。
由于社会阶级差异,平民家庭的建筑更加朴实和实用。
六、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经了原始建筑、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以及私人府邸建筑等阶段。
从最初原始的住所,到宏伟壮丽的皇家宫殿,再到寺庙与府邸的建造,中国古代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受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原始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主要居住在山洞和草棚中。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发展,人类开始用简单的土坯、杆子和树枝来建造简单的住宅。
这些建筑使用了自然材料,如石块、泥土、木材和席草等来制造。
2.历史时期建筑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神庙和宫殿,并在建筑中使用了雕刻和彩绘等技术。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建筑风格类似于商代,但西周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使用了更多的彩绘和镂刻,更注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
3.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当时,建筑师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建立了更高、更宏伟、更讲究装饰的建筑作品。
汉朝时期建筑用于政治和禅宗活动的宫殿和神庙,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朝至明代建筑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建筑主要是佛寺和碑塔,几乎所有的唐代建筑都已经消失了。
宋朝至明朝(960年至1644年)期间,中国古代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精度更高,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建筑物的规模和高度大幅增加,并出现了宫殿性的府第、豪华的园林和富丽堂皇的寺庙。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风格,但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今天,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原始阶段
中国原始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由木质或竹质构成,一般为独立式建筑,如灯笼式建筑、穴居式建筑等,主要用于居住和储存粮食等物资。
二、商周阶段
商周阶段,建筑材料由木材向砖和石材的过渡,出现了宫殿、祭堂和城墙等建筑,遗址如殷墟等。
三、战国阶段
战国阶段,篮笠楼、高台等冶铁建筑在冶铁时期兴起,而墓葬则由墓坑转向墓穴,罗马车房等也开始出现。
四、汉唐阶段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建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建筑理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世的建筑,如汉阳陵,洛阳龙门石窟,在建筑科技和精神文化方面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五、宋明清阶段
宋明清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逐渐稳定,通过尺度体系与比例规律实现了建筑美学的完美展现。
而在民间建筑方面,则有四合院、花园、怪楼林立。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对建筑材料、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为后世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长城
东汉、北魏、南朝的佛寺
石窟寺:大同云冈石窟
西安大雁塔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 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 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 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 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 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 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 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 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 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 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 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 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 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 外壮观。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 萌芽期:新时期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 生长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 • 渐进期:明清时期
萌芽期
河姆渡遗址木构榫卯
浙江余姚河姆 渡村遗址(距 今六、七千年 以前的上古时 期):大量带 榫卯的木建筑 构件。
西安半坡遗址
阿房宫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明时期帝王苑囿:故宫
清时期的圆明园
清承德避国著名的古代
帝王宫苑。最大的
特色是它园中有山,
山中有园。避暑山
庄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在总体规划布
局和园林建筑设计
上都充分利用了原
有的自然山水的景
观特点和有利条件,
吸取唐、宋、明历
代造园的优秀传统
和江南园林的创作
经验,加以综合、
提高,把园林艺术
与技术水准推向了
空前的高度,成为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
高典范。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4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中国古代历代建筑发展成就
中国古代历代建筑发展成就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便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融入到了建筑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从古代至今,中国建筑一直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而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代建筑的发展成就。
1.商代建筑商代的建筑特点主要是靠山傍水,山作为背景,水作为辅助,造型简单,规模较小。
商朝文化的建筑风格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商朝中晚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建筑。
商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王陵的墓室和麓台。
2.西周建筑西周时期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周代建筑的特征是平面形式规划的严谨和统一性。
周代建筑有成排建筑、皇宫、地下宫殿、道观等,结构复杂、雕饰华丽。
西周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周公庙和定王台。
3.春秋战国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和雕饰化。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建筑类型。
战国时期,建筑风格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防御工事独具特色,体现了山城营地和军事地形杂谈的特点。
春秋战国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阶梯式墓和郑庙、齐国的邹墓、望邑墓等。
4.秦汉建筑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加快了发展步伐,青铜技术、木材加工技术、石材切割技术、砌筑技术和雕刻技术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秦朝的建筑风格主张“奢侈夸丽”、“刚健而不俗套”,汉代更加注重装饰的细节处理,建筑造型更具创意和想象力。
秦汉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陵和汉皇陵。
唐朝建筑欣欣向荣,建筑设计更具艺术创造性和人文精神。
唐代建筑风格具有启蒙意义,同时也是高潮时期,在建筑技术、装饰技艺、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唐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雁塔、小雁塔和法门寺等。
宋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人文精神,将浑然天成的山水融入建筑之中,更从而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
宋朝晚期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建筑更趋严密和完美。
宋代建筑最有代表性的是杭州的六和塔、开封的大庙和汴京的东华门等。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古代建筑(公元前2100年-公元907年)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和居住建
筑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殷墟遗址,其宫殿建筑遗址和祭祀建筑群体
展示了当时的建筑特色。
在后来的周朝时期,出现了宫殿和寺庙与住宅区
分明的建筑群体,同时秦始皇陵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中国建筑的鼎盛时期。
古典建筑(公元907年-1840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黄金时代,建筑风格逐渐转向砖石结构。
大型宫殿建筑如大明宫和宋代的东京城都是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宫
廷建筑的规模和恢弘。
此外,佛寺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唐代的大雁塔和开元寺。
明代时期,古典建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明代
的故宫和紫禁城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遗产。
民族建筑(1840年-1949年)
清代以来,中国古典建筑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台湾和海外华侨地区,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
此外,民间民族建筑也开始
兴起,如江南园林和福建土楼等,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
总结: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和文化的持续
追求和创新。
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受到政治、宗教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1、旧石器时代:(1)、打制石器时代(800万年前——6000~7000年前)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初期;1.7万年前——山顶洞人——细小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旧石器中晚期出现氏族(2)、建筑形式:穴居、巢居;史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
1.2、新石器时代(6、7000年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炎黄子孙《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
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
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
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
1。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穴居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2)陕西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南:居住区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可以以商周时期的城墙、殷商遗址等为起点,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民居等为终点,几千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巨大变化与突破。
古代人们在建筑上,追求了安全、美观、实用、宏伟等多方面的目标,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
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一、始祖式建筑商周时期,中国建筑还处于原始阶段。
那时候的建筑都是以粘土和木材为原材料,简单朴素,形式单一,多数是“半地穴式”房屋。
这些房屋通常是挖一个深坑,然后在上面盖上木框架,最后用土壤固定建筑物。
运用简单的结构和技艺,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商周时期还有一种存世的始祖式建筑,就是青铜器。
用青铜制成的鼎、彝、簋等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装饰性,它们的样式、图案、纹饰,成为后世建筑艺术上的重要素材。
二、官式建筑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方向转变,这期间出现了典型的“官式建筑”。
这种建筑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治需要而建造的,主要是城墙、宫殿、神庙等宏伟建筑。
典型的代表是秦始皇所建造的万里长城、兵马俑和其宫殿群等。
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防御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坚固厚重,承受外来侵略;兵马俑及其博物馆则体现出丰富的军事文化和仪式感。
但是,这种官式建筑缺乏一种人文气息,不太注重装饰,只追求实用和雄伟的表现方式。
三、官寺式建筑汉朝时期,文化具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建筑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官寺式建筑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将官式建筑和佛教寺庙建筑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这时老人家们开始追求美感、和谐和优美,因此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讲究工艺和装饰,例如黄河上游地区的娑罗双树寺、恭亲王府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建筑特点。
四、寺庙艺术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和美学相互影响,形成了寺庙艺术。
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建筑和雕刻注入了新生力量,寺庙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时期(约5000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原始人类开始建造简单的村落和住宅。
他们使用原始材料,如木材和土坯,建造简单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呈圆形或方形。
2. 基本形成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民族开始繁荣发展,建造更复杂的建筑物。
铜器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建造更大型和更稳固的建筑,如城墙、宫殿和祠堂。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兵马俑和古城墙。
3. 帝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严格的制度规范。
皇帝建造了宏伟的宫殿、陵墓和皇家园林,如长城、故宫和颐和园。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佛教寺庙的建设。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更加精美和雄伟,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代表性的建筑有泰山、大昭寺和山水园林。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继续发展,融合了外来文化和技术。
元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北京的天坛和颐和园,明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长城和故宫,清朝时期的著名建筑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6.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大量的现代建筑被兴建,如天安门广场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另外,传统建筑也得到了保护和修复,以保留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精美的过程。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史前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多以穴居和半穴居为主,如河南渑池县的秦人
石穴、山西平遥的古人类穴居遗存等。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材料建造房屋,如木材、石头、泥土等。
2.夏商周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发展,出现了宫殿、寺庙、
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建筑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如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宫殿遗址、陕西歧山的西周建筑遗址等。
同时,人们开始使用瓦片、砖块等人工材料来建造房屋。
3.秦汉时期:这个阶段的建筑规模更为庞大,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宫殿、陵墓
和城市。
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陕西的秦始皇陵、河南的汉长安城等。
此时,砖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来建造房屋。
4.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也是中国古代
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此时,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西安的唐代大明宫、北京的故宫等。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城市中的商业街、手工业区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沿革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沿革。
1.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46年)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使用石材、黏土和木材等材料建造房屋。
最早的建筑是简陋的茅草房,后来逐渐发展出砖木结构的房屋。
在商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城墙、宫殿和祭祀建筑等大型建筑。
2. 周代至春秋战国(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在周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宗庙建筑和园林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雕刻和彩绘等装饰艺术。
3. 秦代至唐代(公元221年-公元907年)在秦代,古代中国建筑开始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皇宫和官府建筑。
汉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木构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大明宫、大雁塔等。
4. 宋代至明代(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在宋代,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逐渐趋向简约、明快,出现了挑檐、斗拱等特色。
元代时期,蒙古人入侵中国,古代中国建筑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典型的民族混合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等。
明代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开始向实用和稳重方向发展,出现了仿木的石构建筑和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天坛和南京的明孝陵等。
5. 清代至现代(公元1644年-现代)在清代,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典型的建筑,如北京的颐和园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现代以后,中国建筑开始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现代主义建筑和装置建筑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世界建筑史造成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 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 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 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 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 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 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 分理想的。
(三)建筑文化经历的几个进步过程
4.睡眠方法,由“地床”到“架床”
5.贮藏设施,由人兽混用到人物分置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原土到烧土的“火”技术, 不仅成就了砖瓦材料艺术,也成就了更为辉煌的建筑艺 术)
山野的土“窟” 形式
田园的木“屋” 形式
西安半坡遗址的大房子
公共建筑文明是社会文化的孕育结果
第二阶段: (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 古代建筑文化基本形成阶段
和合建筑观念
大 布 局 呈 天 时 地 利 人 和 自 然 真 理
桃
地 合
颐 和 园 布 局 的 人 文 精 神 指 向
蝙 蝠
人合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方法
清代木构架图式
墙榫 倒卯 屋结 不 倒构 ”: 独 特 的 木 构 技 术
“ —
意斗 义 栱 ; 装结 饰构 美: 学 效具 果有 表 示 地 位 等 级
架穿
斗 结 构 :
南 方 建 筑 主 要 构
古镇风水透露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水中包含着人们在适应自然的 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也寄托了在神秘的自然力之中,人们 面对命运叵测时,生出的由衷的祈福。
三种基本住宅型制: 一种沿着“庐”式发展演变, 构成“木”构架四合院居室 形式 一种沿着“穴”式发展演变, 构成“土”方法窑洞式建筑。 一种将“庐”衍化成可以拆卸、
安居自然 乐业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的简易建筑、新石器时代的茅屋和竖穴形建筑、商代的宫殿和城墙、周代的宗庙和城市规划、秦汉的宫廷建筑和陵墓、唐代的宫殿和寺庙、宋代的民居和园林、元代的宫殿和传统汉式建筑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现代时期的西式建筑和现代化建筑。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野外,主要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简易的房屋,如草屋、树屋等。
而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燧石制火,掌握了瓦器的制作技术,建造了茅屋和竖穴形建筑,提升了居住条件。
商代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较为宏伟的建筑,如商朝的宫殿、祭祀场所和城墙。
周代则进一步发展了宗庙和城市规划,形成“都城”制度,建立了许多宫殿和朝庙,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程。
在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秦始皇兵马俑坑、汉代的长陵等宫殿和陵墓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宫殿和寺庙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按照统一的规划,唐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风格宏伟壮丽,工艺精湛,影响了后来的建筑。
宋代以后,中国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代的住宅和园林如岳阳楼、拙政园等,注重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和科技水平。
元代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融合了中亚和蒙古的特色,发展出了具有汉式特点的宫殿和传统建筑。
明清时期,宫殿和园林再度迎来了较大的发展,如紫禁城、颐和园等,这些建筑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技艺和艺术造诣。
近代以后,中国建筑开始接受西方建筑的影响,现代化建筑开始兴起,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和高楼大厦。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仍然保持着丰富多样的样式和形态,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布局严谨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非常严谨,注重建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布局和序列关系。建筑群通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 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十分讲究,通过隔扇、屏风等手段来划分空间,形成一种既 分隔又联系的空间效果。
建筑的布局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礼制观念、道家思想的自然观等。这些思想观 念在建筑布局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不仅是一种建筑美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装饰精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非常精美,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的 寓意。建筑的装饰材料和工艺多种多样,如木雕、石雕、 砖雕、彩绘等,这些工艺在建筑的各个部位都有所体现, 使得建筑外观华丽、精美。
颐和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 其园林布局精妙、建筑风格多样, 体现了清朝的园林艺术和皇家品 味。
0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木结构为主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采用木材作为主要 建筑材料,利用榫卯连接,不需要使用金属钉子或粘合剂。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灵活性,能够适应自然 环境的变化。
日本
日本古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 建筑的影响,如日本的寺庙和宫殿广 泛采用了中国式的屋顶、斗拱和雕花 等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 越南:越南古代建筑也受到了中 国建筑的深刻影响,如越南的寺 庙和宫殿中的建筑布局、结构和 装饰都与中国建筑相似。
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巢居
利用树木和枝条在高处搭 建简易住所,是中国南方 地区的原始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起源和发展资料
一般而言,理想的风水宝地最好是 马蹄形的,三面有山环抱,风水穴 位于主峰的山脚下,山势走向呈某 种吉祥动物的态势,穴前有一片邻 水的开阔地,河流溪水似金带环抱, 穴地本身干燥高爽,方位自然朝阳-不难想象,具备这样一种条件的自 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来说当然是十 分理想的。
(三)建筑文化经历的几个进步过程
(二)最初历程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穴居、半 穴居的“土穴”建筑形式 代替自然洞穴形式的居室 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具 有“土”意义的最早萌芽
斜穴 居式
直穴 居式
先民穴居图
伙食
“伙食”生活的形成,奠定中国文化传统的
几个观念: 一,稳定的“伙食”带来“家”与“家族” 集聚合住观念 二,稳定的“伙食”带来“家”文化与” 国“文化的”家国同构“意识 三,稳定的“伙食”带来中国人际交往中 “情谊表达”,甚至礼仪习惯的“当然模 式”。 四,稳定的“伙食”带来中国 “精雕细 琢”, “慢炖细烹”的菜肴艺术和“细嚼
土地文化,造就比“野居” 更文明进步的“穴居文 化”,并以向上的精神 理念成就“半穴居”居 室文明。
——“土木建筑”
半穴居
木
土
南方原始先民“构木为巢”的居 住模式是中国古代建筑“木”及 “木架构”意义的形成。至此, 中国古代建筑完成了自己 “土木
从土木工程的进展明显看出人类“精神向上”的文 明趋势:
木架构建筑及其“榫卯” 艺术不仅完成了 “木栅 栏” 向 “木骨泥墙” 再 向 “柱架砖墙”的进程, 也表达了国人“和合” 道德建构的民族精神指向。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结构框架建 筑遗址中,有些夯土墙已经过火烧硬 化处理:
——出现“火”墙
仰韶、龙山时期:形成了中国建筑选地择 址和城邦建筑文化及观念。 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个体居室建筑与公共 文化建筑的共构意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建筑风格、技艺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国建筑历史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追溯,但真正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是战国时期至唐朝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据载,战国时期的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框架,如卜式祭祀建筑。
秦汉时期主要是以宫殿和陵墓为主,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陵;隋唐时期则以寺庙和宫殿为主,如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和洛阳龙门官方寺等。
唐朝时期,中国建筑风格达到了巅峰,唐朝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一时期有许多文化名楼和佛教名刹,如大雁塔、法门寺、峨眉山等。
而宋朝时期,则开始注重宅院和别墅建筑,随着文人雅士的兴起和士大夫阶层的繁荣,建筑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时期,建筑的逐渐壮阔和宏大,开始装饰繁复,丰富而浮华。
明朝时期的紫禁城改变了中国宫殿建筑的格局,被誉为“中式宫廷建筑的顶峰之作”;清朝时期的颐和园、圆明园和乾隆陵等更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
二、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重视对称和协调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和协调,在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上都体现了对称的原则。
在平面形式上,常采用左右对称和前后对称的形式;在建筑形式上,常采用“三进四合院”和“大殿中殿”的形式;在建筑构造上,常采用边廊和偏殿等对称构造。
2. 崇尚自然和谐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和谐,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且建筑本身也具有与自然形态相似的特点。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景观布局和环境构成,通常在周围园林布置中,常有花木、池塘、假山等。
3. 善于利用中国古代各种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丰富多样,有土、砖、石、木等多种材料,而且中国古代建筑师通过各种方法,巧妙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1.建筑群:
住宅类型丰富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txt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提问者: 6yh - 二级最佳答案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减柱法、移柱法;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