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针灸推拿考试大纲
理论大纲第一部分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腧穴1.经络系统概况2.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4.特定穴的分类、概念、内容及临床应用5.腧穴的定位方法6.十四经脉循行、主治及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7.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第二单元刺法灸法1.针刺准备2.进针方法3.针刺角度和深度4.行针手法5.毫针补泻手法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7.针刺注意事项8.灸法的作用、种类及注意事项9.拔罐的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项10.其他针法第三单元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原则2.针灸处方的选择3.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4.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5.妇科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6.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7.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8.急症的针灸治疗9.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第二部分推拿学第一单元推拿理论1.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理2.局部解剖(颈、肩、胸背、膝关节)3.推拿手法4.推拿体位、常用推拿介质种类及选用原则第二单元推拿治疗1.骨科疾病的推拿常用检查手法2.常见脊柱骨盆病变的诊治(例如:颈椎病、胸椎关节紊乱、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突出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紊乱)3.常见脊周软组织病变诊治(例如:落枕、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4.四肢软组织损伤的诊治(例如: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5.常见内科病的治则及手法选用6.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及常见病的诊治针推技术操作技能测试范围(一)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后溪天宗听宫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内关大陵中冲外关支沟翳风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行间太冲期门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二)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2.行针手法3.灸法操作4.其他针法操作(1)三棱针法(2)皮肤针叩刺5.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1)晕针(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6)皮肤灼伤(起泡)6.常见疾病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1)头痛(2)中风(3)呕吐(4)面瘫(5)扭伤(6)颈椎病(7)晕厥(8)腰痛(9)泄泻(10)带状疱疹(11)耳鸣耳聋(三)拔罐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拔罐的吸附方法2.拔罐方法4.拔罐出现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四)刮痧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五)推拿常见手法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基本手法2.复合手法3.运动关节类手法4.小儿推拿手法(六)常见临床检查方法参考教材:1.《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推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严隽陶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针灸推拿师考试大纲
针灸推拿师考试大纲1.导论针灸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针灸推拿师考试作为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士,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以确保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2.考试科目及权重分配针灸推拿师考试主要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两个部分。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践操作考试占30%。
理论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在基础理论知识、诊断能力、针灸推拿技术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考试则主要考察考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能力。
3.理论考试内容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起源、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 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穴位学、刺激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 推拿学理论:包括推拿基本技法、操作流程、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等。
- 病症诊断和治疗:包括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和病证摘要等。
4.实践操作考试要求实践操作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能力。
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根据指定的病症,准确刺激相应的穴位或运用适当的推拿技法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操作的力度、速度和频率,并注意安全卫生措施的实施。
5.考试流程和评分标准针灸推拿师考试一般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两个环节。
理论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考生需要完成一份综合性的试卷,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
实践操作考试则是在指定的实际操作场景中进行,考生需要模拟真实操作过程,并按要求完成操作任务。
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操作技能的准确性、操作步骤的合理性、操作时间的控制和安全卫生措施的实施等方面。
理论考试采用客观评分方法,根据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
实践操作考试则采用综合评分,综合考虑考生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能力进行评分。
6.考试准备和复习建议- 充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推拿学的基本知识,熟悉经络和穴位的定位。
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
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奇经八脉的名称.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十二经别的分布.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十二皮部的分布.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诊断方面.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经脉循行.主治概要.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经脉循行.主治概要.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经脉循行.主治概要.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经脉循行.主治概要.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经脉循行.主治概要。
推拿手法学考试大纲
推拿手法学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中医教研组编2007年5月推拿手法学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中医教研组—、考试要求1.掌握常用成人手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2.掌握手法操作的基本架势与休位。
3.掌握成人人体分部位手法常规操作方法。
4.掌握体表直接接触手法操作的特殊要求。
5.掌握具有潜在危险性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考试内容(—)手法基本操作方法考核(沙袋)(二)成人人体分部位手法常规操作方法考核1、头面部: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或侧方。
→—指禅偏峰推法自印堂句上推至发际,沿发际推向头维、太阳穴,往返操作。
→一指禅偏峰推法自睛明沿眼眶周围,由内向外,从上到下,两眼交替呈“∞”字形操作。
→鱼际揉、抹前额至太阳穴。
→指压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头维、下关、颊车、翳风、率谷、神庭、百会穴。
→指压五经(督脉及其两侧的膀胱经和胆经的头面部分)。
→扫散法。
→勾揉风府、风池、哑门、大椎、颈百劳穴。
→叩击前额及头部、拍击两颊部。
坐位参考上述操作。
2、颈项肩上背部:坐位,术者立其侧后方。
一指禅推颈段脊柱两侧及正中、肩胛岗上下,结合指揉法,重点是风池穴、阿是穴、肩井穴、肩胛骨内上角、天宗穴、风府穴。
→一指禅推桥弓穴。
→拿风池穴及项部肌群,拿肩井穴。
→衮颈段脊柱两侧及正中、肩胛岗上下,以及肩胛骨内侧缘。
→肘压肩井穴。
→掌根揉肩井部。
→拔伸颈椎。
→摇颈、扳颈。
→拇指平推颈段脊柱两侧及正中,肘推肩胛提肌。
→叩击肩及上背部。
俯卧位和仰卧位参考上述操作。
3、肩与上肢部: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立其侧方。
一指禅推法沿上肢内外侧经络往返移行,分上臂和前臂两段。
→肩关节周围重点部位:肱骨结节间沟、肩峰下、肩胛岗上下窝、喙突,施以按揉、弹拨法。
→肘关节周围重点部位:股骨外上髁、内上髁、尺骨鹰嘴,施以弹拨、指推法。
→拿肩、肘、内外关、合谷。
→衮肩关节周围,同时结合肩关节被动活动。
→衮上臂、前臂内外侧。
→摇肩、屈伸肘关节,曲伸腕关节同时旋转前臂。
推拿学考试资料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和推拿治疗方法研究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课程。
最早的按摩专著是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收录于明代《针灸大成》中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推拿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是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调整脏腑(重点)、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推拿治疗的原则: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重点)、三因制宜推拿的基本治法:温法、通法、补法、泻法、汗法、和法、散法、清法Bell征: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患者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颈项部检查:一、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坐位。
医生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放射痛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可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
二、椎间孔分离试验:患者坐位,医生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逐渐向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
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颈部有松快感,则为阳性。
提示为颈椎病以神经根型多见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颈部前屈,医生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者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四、超外展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立位。
医生使患侧上肢被动地外展高举过肩至头。
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五、深吸气试验(Adson”S试验):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取坐位,前臂放膝上,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仰头并将下颌转至患侧,同时下压患侧肩部,若桡动脉减弱或消失为阳性,此时疼痛往往增加;相反,抬高肩部,面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
六、运动检查: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颈部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正常范围前屈:35°~45°后伸:35°~45°侧屈:45°左右旋转各45°腰部检查(重点):一、拾物试验:主要用于判断小儿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推拿学考试重点
1、“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2、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遗失)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4、家中药管理局百部中医国经典中推拿的专著有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玺·《厘正按摩要素》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5、《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6、推拿的治疗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7、推拿的治疗原则: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8、特定穴;是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会聚于两掌。
9、小儿特定穴与成人特定穴有何不同:成人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具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不同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
10、推拿手法最脏腑疾病治疗的途径:1、同过经络介导、通过功能调节、脏腑的器质性病变,通过手法直达并所。
11、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区别;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都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利用穴位和手法在人体体表进行施治的一种外治方法。
成人推拿主要治疗范围是以骨科疾病为主,例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等引起的骨关节疾病等;内科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紧张疲劳等。
小儿推拿主要治疗范围是以小儿内科疾病为主,例如发烧、咳嗽、消化不良、腹泻、便秘、遗尿、惊吓等。
成人推拿穴位以十四经络为主,小儿推拿用的则是小儿特有的穴位. 由于成人的皮肤、肌肉、脏腑早已经成熟了,相对也比较厚实、强壮,因此穴位的敏感性、感知度没小儿灵敏。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嫩,小儿皮肤可以说是处于“饥饿”状态,先天喜抚摸接触,对按摩推拿具有成人不可比拟的感知度、灵敏度的优势.小儿推拿正是利用小儿皮肤的感知度、灵敏度,通过手法刺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推拿学课程简介考试大纲
精心整理《推拿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推拿学Massage 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康复医学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包括概论、基础篇、治疗篇、拓展篇和附篇五部分。
其中基础篇主要讲授:1.推拿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2.经络与腧穴;3.局部解剖;4.推拿手法;5.推拿功法。
中篇治疗篇主要讲授: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教材:2.掌3.在1(1(2(3(42(1(2)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推拿手法,掌握括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及作用。
(3)能够在人体正确定位常用腧穴,并掌握其治疗作用。
(4)能够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中医分型、治疗原则并辨证施治。
3.素质目标(1)加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操作能力。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3)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5)本着“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包括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引导自学)和实际操作为主,结合病例讨论。
2.评价方法:建议学生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为课堂展示、背诵、出勤率、作业笔记、手法操作熟练程度等构成,占20%;期末成绩占80%。
3.教学条件:本课程集理论学习及技能操作于一体,既强调理论教学,更强调实践教学,多媒体和实训室条件应具备。
4.教材选编:《推拿学》,刘明军,孙武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6月,第2版。
《推拿治疗学》,罗才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执笔:审核:教研室主任审定:专业负责人2016年09月22日12345概论(三)、掌握: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的治疗原则。
推拿学基础(考纲)
推拿学基础考纲总要求推拿学是研究怎样用推拿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古老的科学,在推拿学的复习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常用的检查方法,手法的基本操作及推拿对每个疾病的治疗方法。
要求考生:1、掌握手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功用、治法和治则。
2、熟悉常用检查方法的主要内容。
3、熟悉与推拿相关,特别是与小儿推拿相关的针灸学相关知识。
4、熟悉成人推拿常见病的病因病理、检查方法,了解推拿治疗方法和操作。
5、熟悉小儿推拿常见病的病因病理、检查方法,了解推拿治疗方法复习考试内容第一篇总论一、推拿手法1、手法概述:了解手法的概念;领会手法的技术要求及临床应用;熟悉手法的分类;理解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辨证关系。
2、摆动类手法:熟悉摆动类手法的概念,掌握~指禅推法的动作要领及临床变化应用。
3、摩擦类手法:掌握摩法、擦法、推法的动作技巧及三者在操作上的异同;熟悉本类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及其作用。
4、振动类手法:正确掌握抖法和振法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技巧,熟悉本类手法的临床运用。
5、挤压类手法:重点掌握按法、捏法和拿法的动作要领;熟悉临床应用方法和治疗作用,了解按法和点法、捏法和拿法之间的区别。
6、扣击类手法:掌握拍法、击法、啄法、扣法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技巧,熟悉本类手法的临床应用。
7、活动关节类手法:掌握摇法、各种扳法和拔伸法的动作要领、适应症、禁忌症,熟悉本类手法的综合运用。
二、推拿的基本作用l、掌握推拿的基本作用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增强人体抵抗力。
2、了解推拿补泻的特点及在治疗时的运用。
3、了解推拿的作用途径。
三、推拿的治法治则l、推拿的治则:熟悉推拿的治则。
2、推拿的治法:了解推拿八法及其运用。
四、常用临床检查l、颈部检查:了解颈部检查的主要内容,掌握检查方法。
2、脊柱检查:熟悉脊柱检查一般方法,掌握脊柱检查的特殊方法。
3、髋关节检查:熟悉髋关节检查一般方法,掌握髋关节检查的特殊方法。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的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脏腑学、气血
津液学等。
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3.中医方剂学:包括中药学、方剂学、方药学和药物配伍学等。
4.中医内科学:包括中医内科病学、中医外科病学、中医妇科
病学、中医儿科病学和中医眼科病学等。
5.中医针灸学:包括针灸学和针刺治疗学等。
6.中医按摩推拿学:包括推拿学和按摩学等。
7.中医养生保健学:包括中医保健学、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
学等。
8.医疗法律、伦理学与医患关系。
此外,还会对中医相关的经典著作进行考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考试形式一般为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面试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临床能力、诊断和治疗能力以及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
2009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变化概况
(二十三)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胰腺癌)(二十四)腹部闭合性损伤(胆、肝、脾、肠、肾损伤);(二十五)腹外疝(新加内容)(二十六)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二十七)细菌性痢疾;(二十八)艾滋病(新加内容)(二十九)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三十)尿路感染(修改);(三十一)慢性肾衰竭(新加内容)(三十二)尿路梗阻(尿路解释、前列腺增生)(新加内容)(三十三)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三十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加内容)(三十六)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瘤)(新加内容)(三十七)糖尿病(新加内容)(三十八)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加内容)(三十九)类风湿关节炎(新加内容)(四十二)有机磷中毒(修改)(四十三)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新加内容)(四十四)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新加内容)(四十八)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新加内容)(五十)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新加内容)(五十一)乳房疾病(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肿瘤)(新加内容)四、体格检查六、辅助检查(一)心电图9.心室颤动(新加内容)10.房室传导阻滞;(修改)(二)普通X线影像诊断6.肺癌(修改)11.泌尿系阳性结石(新加内容)(三)超声诊断(新加内容)1.肝硬化2.急性胆囊炎3.肾结石(四)CT影像诊断(新加内容)1.肝癌2.急性胰腺炎3.腹部损伤(肝、脾、肾损伤)4.颅脑损伤(颅骨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5.脑出血6.脑梗死(五)实验室检查(新加内容)1.血、尿、粪常规检查2.痰液检查(病原学、细胞学)3.血清电解质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新增考点一、微生物基本概念定义与分类(1)医学微生物的定义(新增考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细菌特殊结构(3)菌毛的定义(新增考点)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新增考点)致病菌(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新增考点)1医院感染的来源(新增考点)六、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去甲肾上腺素(2)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新增考点)八、局部麻醉药 2.常用局麻药(4)不良反应及防治(新增考点)十一、抗帕金森病药1.左旋多巴(3)不良反应(新增考点)十三、镇痛药1.吗啡(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新增考点)3.喷他佐辛(新增考点)(1)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增考点)十七、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1.强心苷类(1)地高辛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新增考点)2)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新增考点)十九、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贝特类药物(新增考点)药理作用及调血脂机制(新增考点)二十一、利尿药及脱水药1.袢利尿药(新增考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新增考点)3.保钾利尿药(新增考点)螺内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新增考点)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卫生法规》考试大纲新增考点一.执业医师法1,概述(新加内容)医师的基本要求及职责(新加内容)六,艾兹病防治条例(新加内容)1,概述(新加内容)(1)艾兹病防治原则(新加内容)(2)不歧视规定(新加内容)2,预防与控制(新加内容)(1)艾兹病监测(新加内容)(2)艾兹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新加内容)(3)艾兹病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新加内容)3,治疗与救助(新加内容)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新加内容)09年临床医师考试大纲专业综合部分新增考点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症状与体征”考试大纲新变化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内分泌系统”考试大纲新变化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神经、精神系统”考试大纲新变化二、周围神经病3.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4)治疗(修改)(五)脑血管疾病4.脑出血(5)高血压颅内血肿手术适应症(新加内容)5.蛛网膜下腔出血(见“神经外科”部分)2.蛛网膜下腔出血(3)临床表现2.蛛网膜下腔出血(4)处理原则(六)颅内感染(新加内容)单纯疱疹性脑炎(1)病因(九)脑疝单纯疱疹性脑炎(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2.枕骨大孔疝(1)解剖学基础(新加内容)(十二)癫痫2.枕骨大孔疝(2)病因(修改)2.枕骨大孔疝(4)诊断与鉴别诊断(修改)09年临床医师“儿科”考试大纲新变化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新加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2)骨骼发肓(头颅、脊柱、长骨骨化中心)(修改)三、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1)计划免疫(新加内容)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2)预防接种实施程序(新加内容)四、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营养物质、水的需要)(修改2.婴儿喂养(3)辅助食品过渡期食物(辅食)(修改)添加五、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特点及护理(1)新生儿的分类方法(新加内容)2009年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性病”考试大纲新变化1.2009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变化概况医学教育网名师张博士:1999年颁布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下文称为旧大纲)已经实施了10年。
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中级 考试大纲
金匮要略 733
医古文 761
诊断学基础 841
传染病学 935
医学心理学 991
医学伦理学 1073
卫生法规 1119
针灸学 1183
推拿(按摩)学 1327
针灸学
推拿(按摩)学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2.理论体系的确立 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3-1 督脉的循行部位 3-2 督脉的基本功能 4.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1 任脉的循行部位 4-2 任脉的基本功能 5.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1 冲脉的循行部位 5-2 冲脉的基本功能 6.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6-1 带脉的循行部位 6-2 带脉的基本功能 7.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7-1 阴跷脉的循行部位 7-2 阴跷脉的基本功能 7-3 阳跷脉的循行部位 7-4 阳跷脉的基本功能 8.阴维脉和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8-1 阴维脉的循行部位 8-2 阴维脉的基本功能 8-3 阳维脉的循行部位 8-4 阳维脉的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
要点: 1.经别的概念与特点 1-1 经别的概念 1-2 经别的特点
2.经别的生理功能 3.经别的循行部位
细目五:别络
要点: 1.别络的概念
2.别络的生理功能 3.别络的循行部位 细目六:经筋
要点: 1.经筋的概念
2.经筋的生理功能 3.经筋的循行部位 细目七: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细目八:经络学说的应用
《推拿手法学》考试大纲
推拿手法学考试大纲(供针推、针灸推拿外向型专业类使用)I 前言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手法的技术特点、动作及应用机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中医推拿基础学科。
在中医推拿课程中是一门技能基础课程。
手法是推拿学的主体内容之一,本课程属于针推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
为帮助考生明确推拿手法学课程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利论和基本技能,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II 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核心内容:推拿手法学的定义。
二、重点内容:推拿手法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推拿手法学的基础理论一、核心内容:推拿手法的定义;手法的作用原理;手法的补泻效应的作用因素。
二、重点内容:推拿技能的基本要求;手法的分类;手法刺激量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推拿手法的基本知识一、核心内容:手法的施术原则及禁忌症。
二、重点内容:手法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第四章单式手法第一节软伤手法(一)摆动类手法一、核心内容:一指禅推法的定义、动作要领;滚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二、重点内容:一指禅偏峰推法的定义、动作要领;滚法的操作方法。
(二)~(三)摩擦类手法和振动类手法一、核心内容:摩擦类手法和振动类手法定义、动作要领。
二、重点内容:摩法、擦法、抖法的操作方法。
(四)~(五)按压类手法和叩击类手法一、核心内容:按压类手法和叩击类手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二、重点内容:按法、拿法、小鱼际击法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骨伤手法(一)关节摇动类手法一、核心内容:关节摇动类手法的定义、动作要领,颈椎摇法的操作方法。
二、重点内容:肩关节摇法的操作方法。
(二)关节扳动类手法一、核心内容:关节扳动类手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的操作方法。
二、重点内容:颈椎旋转扳法的操作方法。
(三)关节拔伸类手法一、核心内容:关节拔伸类手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二、重点内容:坐位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踝关节拔伸法的操作方法。
(四)~(五)关节抻展类手法和关节平端类手法一、核心内容:关节抻展类手法的定义、动作要领。
《针灸推拿》考试大纲 (1)
《针灸推拿》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对象:护理学总学时:24 讲授学时:24 实践学时:0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严肃认真,谨慎对待,坚持质量标准,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考试,应该紧扣《针灸推拿及护理》的教学大纲,考核应考者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命题应引导应考者认真、全面、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学风。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一)考试内容侧重:第一章针灸学概述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
第一节针灸学发展简史主要知识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
第二节针灸学学习方法主要知识点:针灸学学习方法。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重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主要知识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主要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腧穴的命名分类与治疗作用主要知识点: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规律第四节特定穴主要知识点:特定穴的概念,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
第五节腧穴的定位方法主要知识点: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重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主要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一节十二经脉及其腧穴主要知识点: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少阴心包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少阴肾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及其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09年大纲变化、解析与应试技巧
09年大纲变化、解析与应试技巧一、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每个考生必须依据《考试大纲》通过以下三个考站的测试,均采用随机抽取试题应试方法。
(1)第一站:辨证论治。
考试时间60分钟。
①根据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②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2)第二考站:基本操作①随机抽取试题(包括中医基本操作、体格检查、西医基本操作三部分)②采用标准体检者、模拟人或考生相互之间和实物进行操作和描述。
(3)第三考站:临床答辩①随机抽取试题(包括中医答辩、西医答辩、临床判读三部分)②考生依次回答。
二、09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与08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比较:09年增加如下内容:1.预防与调护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2.常用针灸穴位增加了:孔最、鱼际、梁丘、条口、公孙、地机、天宗、攒竹、天柱、膈腧、胃腧、大肠腧、次髎、申脉、照海、大陵、中冲、肩井、行间、期门、膻中、四神聪、定喘、夹脊。
3.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中增加了:落枕、哮喘、泄泻。
另外,原来“血管性头痛”改为“偏头痛”、原来“急性腰扭伤”改为“扭伤”。
4.推拿手法中增加了:摩法、推法5.中医病证测试范围增加了:痫病、癃闭、阳痿、内伤发热、癌病、痉证、痿证、乳癖、蛇串疮、痔、脱疽、痛经、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产后发热、不孕症、肺炎喘嗽、水痘、桡骨下端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
6心电图增加了:房室传导阻滞7.X线片增加了:肺气肿、胸腔积液8.实验室检查结果增加了:血细胞沉降率、肾功能中缺少β2微球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甲胎蛋白、漏出液、渗出液9.西医病种测试范围增加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综合症、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乳腺囊性增生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兆流产、产褥感染、盆腔炎、小儿肺炎、过敏性紫癜、水痘、腰椎间盘突出症三、09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与中医助理的区别如下:以下内容是助理所没有的:1.类证鉴别能力2.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落枕、哮喘、泄泻3.中医病证测试范围:癃闭、癌症、痔、脱疽、产后发热、不孕症、桡骨下端骨折4.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5.实验室检查结果: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6.西医病种测试范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慢性肾衰竭、甲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产褥感染、过敏性紫癜、桡骨远端骨折四、09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与08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比较:09年增加如下内容:1.预防与调护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2.常用针灸穴位增加了:孔最、条口、公孙、地机、天宗、膈腧、照海、大陵、支沟、行间、期门、膻中、四神聪、夹脊。
16针灸推拿学综合
《针灸推拿学综合》考试大纲(供针灸推拿学专业专升本使用)一、基本内容针灸推拿学综合考试,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升入本科的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基本内容是《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经络腧穴学》中的主要内容。
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四诊要点、经络腧穴和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程度及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其他临床课程打好基础。
二、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较易试题约占50%中等试题约占30%较难试题约占20%四、试题及题型分值分布单选题(60题,每题1分) 60分,占40%多选题(30题每题1分) 30分,占20%简答题(6题,每题5分) 30分,占20%论述题(3题,每题10分) 30分,占20%(备注:中医学基础部分占30%,正常人体解剖学占30%,经络腧穴学占40%。
)五、内容比例掌握内容约占50%熟悉内容约占35%了解内容约占15%六、参考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孙广仁。
《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朱文锋。
《正常人体解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严振国,杨茂有。
《经络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沈雪勇。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属于中医类的专业基础课。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奠定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本理论,即阴阳五行学说。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四诊防治原则和辩证等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
(二)能力目标1. 掌握中医学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思路。
2. 掌握应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问题,掌握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病理表现,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因、发病、病机及预防、治疗原则。
《推拿治疗学》考试大纲培训讲学
《推拿治疗学》考试大纲推拿治疗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外向型/针推专业本科)I 前言推拿治疗学是针推/针推外向型专业的专业课程。
为帮助考生明确推拿治疗学课程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II 考试内容第一篇概论第一章推拿治疗学发展源流第二章推拿治疗学的特点一、核心内容:推拿的定义;推拿治疗学的定义。
二、重点内容:推拿治疗学学科的基本特点。
第二篇基础篇第三章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一、核心内容:推拿的作用原理。
二、重点内容:推拿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一、核心内容:推拿常用特定穴。
第五章解剖与生理一、核心内容:推拿常用的颈项局部解剖;腰骶局部解剖;脊柱解剖的体表标志、肌肉、神经。
二、重点内容:肩部局部解剖;踝部局部解剖;脊柱运动生理。
第六章生物力学一、核心内容:手法作用的层次。
二、重点内容:无第三篇疾病治疗篇第七章骨伤科疾病一、核心内容:各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的松解和整理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
落枕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腰扭伤的诊断和治疗;腰肌劳损的治疗。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诊断和治疗。
踝关节扭伤的诊断和治疗。
二、重点内容: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
环枢关节失稳,脊柱后关节紊乱的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的分型标准和松接手法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法治疗。
骶髂关节紊乱症的治疗。
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腰肌劳损的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治疗。
滑囊炎的诊断和治疗。
肩周炎的功能锻炼。
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治疗。
退行性膝关节炎治疗。
第八章内妇五官科疾病一、核心内容:头痛的诊断和治疗。
失眠的治疗。
感冒的治疗。
胃脘痛的诊断和治疗。
中风后遗症、面瘫的治疗。
二、重点内容:内、妇、五官科疾病诊断要点。
感冒的诊断。
高血压的治疗。
心悸、呃逆、腹泻的诊断。
中风后遗症、面瘫的诊断和痛经的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 推拿技能考试项目及内容(一)
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项目及内容(一)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项目及内容背景介绍•中医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医学中,推拿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康复和疾病治疗等方面。
•为了确保中医推拿技能的专业水平和规范实践,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项目及内容被制定。
考试项目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考核•考生需熟悉推拿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经络学、穴位学、经络推拿学等。
•考题可能涉及推拿的基本原理、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推拿的禁忌症等内容。
2. 技能操作•考生需展示基本的推拿技能操作,包括手法的正确应用、穴位的准确定位等。
•考题可能要求考生进行常见推拿手法的演示,并在实际操作中展示出准确、流畅的技能。
3. 临床实践•考生需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熟悉推拿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
•考题可能要求考生分析一些典型病例,并给出相应的推拿治疗方案。
4. 安全知识•考生需了解推拿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包括卫生防护、消毒措施等。
•考题可能要求考生回答关于推拿操作安全的相关问题。
考试内容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基础理论•推拿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经络学、穴位学、推拿手法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推拿的基本原理、操作规范、禁忌症等内容要有透彻的理解。
2. 推拿技巧•常见推拿手法的掌握,包括按摩、摇晃、揉捏、推拉等技巧的正确应用。
•对于不同手法的适用范围、力度和节奏要有清晰的认识。
3. 经络推拿•对经络的理解、诊断和施拿技巧的熟练掌握。
•能够准确地定位经络和穴位,并能够运用经络推拿进行治疗。
4. 病症应用•对推拿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具备分析病症,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推拿治疗方案的能力。
总结中医执业医师推拿技能考试项目及内容是保证中医推拿专业水平的重要措施。
考试项目包括知识考核、技能操作、临床实践和安全知识等方面,考试内容涵盖基础理论、推拿技巧、经络推拿和病症应用等内容。
2009年中药学(中级)《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09年中药学(中级)考试⼤纲——中医基础理论(卫⽣资格考试:091) 第⼀单元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细⽬⼀:理论体系的形成 要点: 1.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2.疾病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3.社会科学、⾃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的影响 细⽬⼆:理论体系的发展 要点: 基础医学 2.临床医学 3.药物学 4.⽅剂学 第⼆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细⽬⼀: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 症状的概念 1-2 证候的概念 1-3 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 同病异治 3-2 异病同治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2-2 普遍性 2-3 相对性 2-4 规定性 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对⽴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细⽬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要点: 1.说明⼈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体的⽣理活动 3.解释⼈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四单元 五⾏学说 细⽬⼀: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和五⾏学说的含义 1-1 五⾏的含义 1-2 五⾏学说的含义 2.五⾏特性 3.事物五⾏属性的归类 细⽬⼆:五⾏的⽣克关系 要点: 1.五⾏相⽣与相克 1-1 五⾏相⽣ 1-2 五⾏相克 2.五⾏制化 3.五⾏相乘与相侮 3-1 五⾏相乘 3-2 五⾏相侮 4.五⾏母⼦相及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五单元 藏象 细⽬⼀:藏象学说的概念和脏腑的特点 要点: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 2.五脏、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2-1 五脏功能的共同特点 2-2 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3.脏腑学说的主要特点 细⽬⼆:⼼ 要点 1.⼼主⾎脉 2.⼼藏神 3.⼼在体合脉 4.⼼开窍于⾆ 5.⼼在液为汗 6.⼼其华在⾯ 细⽬三:肺 要点: 1.肺主⽓、司呼吸 2.肺主宣发和肃降 2-1 肺主宣发 2-2 肺主肃降 3.肺主通调⽔道 4.肺朝百脉、主治节 4-1 肺朝百脉 4-2 肺主治节 5.肺在体合⽪,其华在⽑ 5-1 肺在体合⽪ 5-2 肺其华在⽑ 6.肺开窍于⿐ 1.脾主运化 2.脾主升清3.脾主统⾎4.脾在体合肌⾁、主四肢 4-1 脾在体合肌⾁ 4-2 脾主四肢 5.脾开窍于⼝ 6.脾在液为涎 7.脾其华在唇 细⽬五:肝 要点: 1.肝主疏泄 2.肝主藏⾎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 3-1 肝在体合筋 3-2 肝其华在⽖ 4.肝开窍于⽬ 5.肝在液为泪 细⽬六:肾 要点: 1.肾藏精,主⽣长发育与⽣殖 1-1 肾藏精 1-2 肾主⽣长发育 1-3 肾主⽣殖 2.肾主⽔ 3.肾主纳⽓ 4.肾在体合⾻ 5.肾开窍于⽿及⼆阴 6.肾在液为唾 7.肾其华在发 细⽬七:胆 要点: 1.胆贮存胆汁 2.胆排泄胆汁 1.胃主受纳、腐熟⽔⾕ 2.胃主通降 3.胃喜润恶燥 细⽬九:⼩肠 要点: 1.⼩肠主受盛化物 2.⼩肠主泌别清浊 细⽬⼗:⼤肠 要点: 1.⼤肠传化糟粕 2.⼤肠主津 细⽬⼗⼀:膀胱 要点: 1.膀胱贮存尿液 2.膀胱排泄尿液 细⽬⼗⼆:三焦 要点: 1.三焦的概念 2.三焦主通⾏元⽓和⽔液 3.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功能特点 3-1 三焦部位 3-2 三焦功能特点 细⽬⼗三:脑 要点: 1.脑主精神活动 2.脑主感觉运动 3.脑与五脏的关系 细⽬⼗四:⼥⼦胞 要点: 1.⼥⼦胞的主要功能 2.⼥⼦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细⽬⼗五: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与脾的⽣理病理联系 3.⼼与肝的⽣理病理联系 4.⼼与肾的⽣理病理联系 5.肺与脾的⽣理病理联系 6.肺与肝的⽣理病理联系 7.肺与肾的⽣理病理联系 8.肝与脾的⽣理病理联系 9.肝与肾的⽣理病理联系 10.脾与肾的⽣理病理联系 细⽬⼗六: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与⼩肠的⽣理病理联系 2.肺与⼤肠的⽣理病理联系 3.脾与胃的⽣理病理联系 4.肝与胆的⽣理病理联系 5.肾与膀胱的⽣理病理联系 细⽬⼗七: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六腑⽣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第六单元 精⽓⾎津液 细⽬⼀:精 要点: 1.精的基本概念 2.精的⽣成 3.精的主要功能 细⽬⼆:⽓ 要点: 1. ⽓的基本概念 2. ⽓的⽣成 3.⽓的主要功能 4. ⽓的运动 5.元⽓的概念、⽣成、分布与⽣理功能 5-3 元⽓的分布 5-4 元⽓的⽣理功能 6.宗⽓的概念、⽣成、分布与⽣理功能 6-1 宗⽓的概念 6-2 宗⽓的⽣成 6-3 宗⽓的分布 6-4 宗⽓的⽣理功能 7.营⽓的概念、⽣成、分布与⽣理功能 7-1 营⽓的概念 7-2 营⽓的⽣成 7-3 营⽓的分布 7-4 营⽓的⽣理功能 8.卫⽓的概念、⽣成、分布与⽣理功能 8-1 卫⽓的概念 8-2 卫⽓的⽣成 8-3 卫⽓的分布 8-4 卫⽓的⽣理功能 细⽬三:⾎ 要点: ⾎的基本概念 2.⾎的⽣成 3.⾎的主要功能 细⽬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细⽬五: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精与⽓的关系 2.精与⾎的关系 3.精与津液的关系 4.⽓与⾎的关系 第七单元 经络 细⽬⼀:经络学说 要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 2.经络在诊断和各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3.经络的研究 细⽬⼆:经络系统的组成 要点: 1.⼗⼆经脉的概念 2.奇经⼋脉的概念 3.⼗五别络的概念 细⽬三:⼗⼆经脉的循⾏分布规律 要点: 1.⾛向和交接 2.表⾥相合 3.流注次序 4.体表分布 5.体内分布 细⽬四:奇经⼋脉的循⾏分布 要点: 1.奇经⼋脉的循⾏分布规律 2.奇经⼋脉的循⾏分布部位 细⽬五:经别、别络、经筋、⽪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和循⾏特点 1-1 经别的概念 1-2 经别的循⾏特点 2.别络的概念和循⾏规律 2-1 别络的概念 2-2 别络的循⾏规律 3.经筋的概念和循⾏特点 3-1 经筋的概念 3-2 经筋的循⾏特点 4-2 ⽪部的分布 细⽬六:经络的⽣理功能和特点 要点: 1.经络的基本功能 2.奇经⼋脉的功能特点 第⼋单元 体质 细⽬⼀:体质的基本概念 要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特点 细⽬⼆:体质的构成和标志 1.体质的构成 2.体质的标志 细⽬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要点: 先天禀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差异 4.饮⾷因素 5.劳逸所伤 6.情志因素 7.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细⽬四:体质的分类 要点: 1.体质的分类⽅法 2.常见体质类型及特征 第九单元 ⽣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细⽬⼀:⽣命活动与五脏的调节 要点: 1.神志活动与五脏的调节 2.呼吸运动与五脏的调节 3.消化吸收排泄与五脏的调节 4.⾎液循⾏与五脏的调节 7.⽣殖能⼒与五脏的调节 8.感觉功能与五脏的调节 9.肢体运动与五脏的调节 细⽬⼆:五脏与⾃然界的联系 要点: 1.五脏与五时相通应 2.五脏与五味相通应 第⼗单元 病因 细⽬⼀:六* 要点: 1.六*的概念 2.六*致病的共同特点 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1 风邪的性质 3-2 风邪的致病特点 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1 寒邪的性质 4-2 寒邪的致病特点 5.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1 暑邪的性质 5-2 暑邪的致病特点 6.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1 湿邪的性质 6-2 湿邪的致病特点 7.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7-1 燥邪的性质 7-2 燥邪的致病特点 8.⽕(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1 ⽕(热)邪的性质 8-2 ⽕(热)邪的致病特点 细⽬⼆:疫⽓ 要点: 1.疫⽓的概念 2-2 疫⽓的致病特点 3.疫⽓发⽣和疫病流⾏的原因 细⽬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四:饮⾷失宜 要点: 1.饮⾷不节 2.饮⾷不洁 3.饮⾷偏嗜 细⽬五:劳逸过度 要点: 1.过劳 2.过逸 细⽬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因素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七:瘀⾎ 要点: 1.瘀⾎的概念 2.瘀⾎的形成因素 3.瘀⾎的致病特点 细⽬⼋:结⽯ 要点: 1.结⽯的概念 2.结⽯的形成因素 3.结⽯的致病特点 第⼗⼀单元 发病 细⽬⼀:发病基本原理 要点: 1.正⽓不⾜是疾病发⽣的内在根据 2.邪⽓是疾病发⽣的重要条件 3.正邪⽃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细⽬⼆:影响发病的因素 要点: 1.⽓候变化 2.地域特点 3.⽣活、⼯作条件 4.体质特点 5.精神状态 细⽬三:发病形式 要点: 1.感⽽即发 2.伏⽽后发 3.徐发 4.继发 5.复发 第⼗⼆单元 病机 细⽬⼀: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病邪出⼊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三:精⽓⾎津液失常 要点: 1.精的失常 2.⽓的失常 3.⾎的失常 4.津液代谢失常 5.精⽓⾎津液关系失常 第⼗三单元 防治原则 细⽬⼀: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治则 要点: 1.扶正与祛邪 2.治标与治本 2-1 急则治标 2-2 缓则治本 2-3 标本兼治 3.调整阴阳 3-1 损其有余 3-2 补其不⾜ 4.正治与反治 4-1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4-2 反治(热因热⽤、寒因寒⽤、塞因塞⽤、通因通⽤) 5.因⼈、因时、因地制宜 5-1 因⼈制宜 5-2 因时制宜 5-3 因地制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针灸学推拿(按摩)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目录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3中医诊断学22中药学35方剂学56内经71内经(针灸推拿加试部分)74伤寒论75温病学80金匮要略89医古文96诊断学基础100传染病学118医学心理学131医学伦理学137卫生法规143针灸学149推拿(按摩)学170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医基础理论199中医诊断学311中药学387方剂学523内经607伤寒论653温病学681金匮要略733医古文761诊断学基础841传染病学935医学心理学991医学伦理学1073卫生法规1119针灸学1183推拿(按摩)学1327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细目一:理论体系的形成要点:1.形成的基础与方法2.理论体系的确立细目二:理论体系的发展要点:1.魏晋隋唐时期2.宋金元时期3.明清时期4.近代与现代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1-1 症状的概念1-2 证候的概念1-3 疾病的概念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1 同病异治3-2 异病同治第三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第四单元阳阳学说细目一:阳阳学说的概念要点: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1-1 阴阳的含义1-2 阴阳学说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2-2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细目二:阳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交感互藏5.阴阳的转化4.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6-1 阴阳的自和6-2 阴阳的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1 用于诊断4-2 用于治疗第五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1 五行的含义1-2 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2-1 五行特性2-2 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1-1 五行相生1-2 五行相克2.五行制化与胜复2-1 五行制化2-2 五行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3-1 五行相乘3-2 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指导疾病的诊断4.指导疾病的治疗第六单元藏象细目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要点: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特点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功能的共同特点3-1 五脏功能共同特点3-2 六腑功能共同特点3-3 奇恒之腑功能共同特点4.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和相互关系4-1 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4-2 五脏精气阴阳的相互关系细目二:心要点:1.心主血脉2.心藏神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1 心在体合脉3-2 心其华在面4.心在窍为舌5.心在志为喜6.心在液为汗7.心与夏气相通应8.心包络细目三:肺要点: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行水3.肺朝百脉,主治节3-1 肺朝百脉3-2 肺主治节4.肺为华盖、娇脏4-1 肺为华盖4-2 肺为娇脏5.肺主宣发与肃降5-1 肺主宣发5-2 肺主肃降6.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6-1 肺在体合皮6-2 肺其华在毛7.肺在窍为鼻8.肺在志为忧(悲)9.肺在液为涕10.肺与秋气相通应细目四:脾要点:1.脾主运化2.脾主统血3.脾气主升4.脾喜燥恶湿5.脾在体合肉,主四肢5-1 脾在体合肉5-2 脾主四肢6.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6-1 脾在窍为口6-2 脾其华在唇7.脾在志为思8.脾在液为涎9.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细目五:肝要点:1.肝主疏泄2.肝主藏血3.肝为刚脏4.肝主升发5.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5-1 肝在体合筋5-2 肝其华在爪6.肝在窍为目7.肝在志为怒8.肝在液为泪9.肝与春气相通应细目六:肾要点: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1-1 肾藏精1-2 肾主生长发育1-3 肾主生殖1-4 肾主脏腑气化2.肾主水3.肾主纳气4.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4-1 肾在体合骨4-2 肾生髓4-3 肾其华在发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6.肾在志为恐7.肾在液为唾8.肾与冬气相通应9.命门细目七:胆要点: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细目八:胃要点:1.胃主受纳水谷2.胃主腐熟水谷3.胃主通降4.胃喜润恶燥细目九:小肠要点:1.小肠主受盛化物2.小肠主泌别清浊细目十:大肠要点:1.大肠主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细目十一:膀胱要点:1.膀胱贮存尿液2.膀胱排泄尿液细目十二:三焦要点:1.三焦的概念2.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2-1 三焦通行诸气2-2 三焦运行水液3.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3-1 上焦部位3-2 中焦部位3-3 下焦部位4.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4-1 上焦如雾4-2 中焦如沤4-3 下焦如渎细目十三:脑要点:1.脑主宰生命活动2.脑主精神意识3.脑主感觉运动细目十四: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1-1 主月经1-2 主孕育胎儿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细目十五: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2.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3.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4.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5.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6.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7.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8.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9.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10.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细目十六: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细目十七: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2.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3.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4.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5.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6.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细目十八: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脑2.五脏与女子胞3.五脏与脉4.五脏与骨和髓第七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要点:1.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总体表现细目二: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2-1 精的生成2-2 精的贮藏2-3 精的施泄3.人体之精的功能4.人体之精的分类4-1 先天之精4-2 后天之精4-3 脏腑之精4-4 生殖之精细目三: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3.气的运动3-1 气机的概念3-2 气的运动形式3-3 气运动的意义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4-1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4-2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5.气化的概念和形式5-1 气化的概念5-2 气化的形式6.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6-1 推动与调控作用6-2 温煦与凉润作用6-3 防御作用6-4 固摄作用6-5 中介作用7.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7-1 元气的概念7-2 元气的生成7-3 元气的分布7-4 元气的生理功能8.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8-1 宗气的概念8-2 宗气的生成8-3 宗气的分布8-4 宗气的生理功能9.营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9-1 营气的概念9-2 营气的生成9-3 营气的分布9-4 营气的生理功能10.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10-1 卫气的概念10-2 卫气的生成10-3 卫气的分布10-4 卫气的生理功能细目四: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及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3.血的运行与相关脏腑的关系4.血的功能细目五: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2-1 津液的生成2-2 津液的输布2-3 津液的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六:神要点:1.神的基本概念2.神的生成3.神的功能细目七:气与血的关系要点: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为气母细目八:气与津液的关系要点: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4.津能生气5.津能载气细目九: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精血同源2.津血同源细目十:精气神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能生精、摄精1-1 气能生精1-2 气能摄精2.精能化气3.精气化神4.神驭精气第八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3.经络学说的形成4.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3-1 督脉的循行部位3-2 督脉的基本功能4.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4-1 任脉的循行部位4-2 任脉的基本功能5.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5-1 冲脉的循行部位5-2 冲脉的基本功能6.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6-1 带脉的循行部位6-2 带脉的基本功能7.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7-1 阴跷脉的循行部位7-2 阴跷脉的基本功能7-3 阳跷脉的循行部位7-4 阳跷脉的基本功能8.阴维脉和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8-1 阴维脉的循行部位8-2 阴维脉的基本功能8-3 阳维脉的循行部位8-4 阳维脉的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要点:1.经别的概念与特点1-1 经别的概念1-2 经别的特点2.经别的生理功能3.经别的循行部位细目五:别络要点:1.别络的概念2.别络的生理功能3.别络的循行部位细目六:经筋要点:1.经筋的概念2.经筋的生理功能3.经筋的循行部位细目七:经络的生理功能要点:1.沟通联系作用2.运输渗灌作用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作用细目八: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2.指导疾病的诊断3.指导疾病的治疗第九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构成、标志和特点要点:1.体质的基本概念2.形态结构的差异性3.生理功能的差异性4.心理特征的差异性5.体质的标志6.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细目三:影响体质的因素要点:1.先天禀赋2.年龄因素3.性别差异4.饮食因素5.劳逸所伤6.情志因素7.地理因素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细目四:体质的分类要点:1.体质的分类方法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细目五: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阐释病变的从化和传变4.指导辨证与治疗第十单元病因细目一:病因学说要点:1.病因的概念2.病因学说的分类3.辨证求因细目二:六淫要点:1.六淫的基本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3-1 风邪的概念3-2 风邪的性质3-3 风邪的致病特点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4-1 寒邪的概念4-2 寒邪的性质4-3 寒邪的致病特点5.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5-1 湿邪的概念5-2 湿邪的性质5-3 湿邪的致病特点6.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6-1 燥邪的概念6-2 燥邪的性质6-3 燥邪的致病特点7.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7-1 火(热)邪的概念7-2 火(热)邪的性质7-3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8.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8-1 暑邪的概念8-2 暑邪的性质8-3 暑邪的致病特点细目三: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3.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细目四: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五: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六: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七: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八: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的病证特点细目九:结石要点:1.结石的概念2.结石的形成3.结石的致病特点细目十:先天因素要点:1.胎弱2.胎毒第十一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正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第十二单元病机细目一:病机学说要点:1.病机的概念2.病机学说的源流3.近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细目二: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三: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四:精的失常要点:1.精虚2.精瘀细目五:气的失常要点:1.气虚2.气滞3.气逆4.气陷5.气闭和气脱细目六:血的失常要点:1.血虚2.血运失常2-1 血瘀2-2 出血血热细目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要点:1.精气两虚2.精血不足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3-1 气滞精瘀3-2 血瘀精阻细目八:气与血关系失调要点: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细目九: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2-1 津液输布障碍2-2 津液排泄障碍细目十: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要点: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细目十一:内生“五邪"要点:1.风气内动1-1 肝阳化风1-2 热极生风1-3 阴虚风动1-4 血虚生风1-5 血燥生风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5-1 阳气过盛化火5-2 邪郁化火5-3 五志过极化火5-4 阴虚火旺细目十二: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概念2.病位传变1-1 表里出入1-2 外感病传变1-3 内伤病传变3.病性转化3-1 寒热转化3-2 虚实转化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正治法的概念及应用1-1 寒者热之1-2 热者寒之1-3 虚则补之1-4 实则泻之2.反治法的概念及应用2-1 寒因寒用2-2 热因热用2-3 塞因塞用2-4 通因通用3.治标与治本3-1 缓则治本3-2 急则治标3-3 标本兼治4.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应用5.调整阴阳5-1 损其有余5-2 补其不足6.调理精气血津液6-1 调精6-2 调气6-3 调血6-4 调津液6-5 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7.三因制宜7-1 因时制宜7-2 因地制宜7-3 因人制宜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细目一: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司外揣内2.见微知著3.以常衡变细目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要点: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第二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1.一般情况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个人生活史6.家族史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1-1 概念1-2 常见类型1-3 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2-1 概念2-2 常见类型2-3 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3-1 壮热、潮热、微热的表现特点3-2 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4-1 表现特点4-2 临床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表现特点2.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1-1 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绞痛、空痛、隐痛、走窜痛的表现特点1-2 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绞痛、空痛、隐痛、走窜痛的临床意义2.疼痛的部位2-1 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四肢痛的表现特点2-2 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四肢痛的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1.头晕、胸闷、心悸的概念2.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1-1 耳鸣、耳聋、重听的概念1-2 耳鸣、耳聋、重听的临床意义2.目2-1 目痛、目眩、目昏、雀盲的概念2-2 目痛、目眩、目昏、雀盲的临床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嗜睡的概念2.失眠、嗜睡的主要病机细目八:问饮食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1-1 口不渴饮的临床意义1-2 口渴欲饮的表现特点1-3 口渴欲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2-1 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2-2 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苦、口涩、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1-1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特点1-2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2.小便2-1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特点2-2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月经1-1 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经色、经质异常、痛经的概念1-2 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经色、经质异常、痛经的临床意义带下白带、黄带、赤白带的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1-1 临床表现1-2 临床意义2.神乱2-1 临床表现2-2 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1-1 常色的概念1-2 主色的概念1-3 客色的概念2.病色2-1 病色的概念2-2 善色的概念2-3 恶色的概念3.五色主病3-1 赤色、白色、黄色、青色、黑色的表现特点3-2 赤色、白色、黄色、青色、黑色的临床意义4.望色十法的含义细目三:望形要点: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态要点: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五:望头面要点:1.望头部1-1 头颅、囟门、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1-2 头颅、囟门、头发异常的临床意义2.望面部面肿、腮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细目六:望五官1-1 五轮学说的内容1.望目1-2 目色、目形、目态异常的临床表现1-3 目色、目形、目态异常的临床意义2.望口与唇2-1 异常表现的特点2-2 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3.望齿与龈3-1 异常表现的特点3-2 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4.望咽喉4-1 异常表现的特点4-2 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躯体要点:1.望颈项1-1 瘿瘤、瘰疬的临床表现1-2 瘿瘤、瘰疬的临床意义2.望手足2-1 手足外形与动态异常表现的特征2-2 手足外形与动态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细目八:望皮肤要点:1.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表现2.斑疹、水疱、疮疡的临床意义细目九: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望涕的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临床意义细目十: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病理小儿指纹的临床表现3.病理小儿指纹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舌诊细目一:舌诊原理要点: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1.正常舌象的特点2.正常舌象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色1-1 病理舌色的临床表现1-2 临床意义2.舌形2-1 病理舌形的临床表现2-2 临床意义3.舌态3-1 病理舌态的临床表现3-2 临床意义4.舌下络脉4-1 异常表现特点4-2 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1-1 病理苔质的临床表现1-2 临床意义2.苔色2-1 病理苔色的临床表现2-2 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要点: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2.舌诊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声音1-1 音哑与失音、鼻鼾、太息的概念1-2 音哑与失音、鼻鼾、太息的临床意义2.语言2-1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2-2 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临床意义3.呼吸3-1 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3-2 喘、哮、短气、少气的临床意义4.咳嗽4-1 表现特点4-2 临床意义5.胃肠异常声音5-1 表现特点5-2 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诊脉概说要点:1.寸口诊法1-1 寸口部位1-2 寸口分候脏腑2.诊脉方法指法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特点2.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浮、散、芤、革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四:沉、伏、牢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五:迟、缓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六:数、疾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七:虚、实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八:洪、大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九:细、濡、弱、微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十:滑、涩、动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十一:弦、紧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十二:结、代、促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十三:长、短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区别2.临床意义细目十四:脉象鉴别要点:1.比类法2.对举法细目十五:真脏脉要点:1.概念2.临床意义细目十六:诊小儿脉要点: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细目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要点: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四法的含义细目二:按诊的内容1.虚里按诊1-1 内容1-2 临床意义2.按脘腹按脘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肌肤3-1 内容3-2 临床意义4.按手足4-1 内容4-2 临床意义按腧穴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八纲基本证候要点:1.表里辨证1-1 表证、里证的概念1-2 表证、里证的辨证要点1-3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2.寒热辨证2-1 寒证、热里证的概念2-2 寒证、热里证的辨证要点2-3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3.虚实辨证3-1 虚证、实证的概念3-2 虚证、实证的辨证要点3-3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4.阴阳辨证4-1 阴证、阳证的概念4-2 阴证、阳证的表现特征4-3 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1-1 概念1-2 常见类型2.证候错杂2-1 概念2-2 常见类型3. 证候真假3-1 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概念3-2 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的临床表现3-3 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4.证候转化4-1 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4-2 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临床表现3-3 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临床意义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要点: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要点: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3. 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辨气血证候要点:1.气虚类证1-1 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的概念1-2 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的辨证要点2.血虚类证2-1 血虚证、血脱证的概念2-2 血虚证、血脱证的辨证要点3.气滞类证3-1 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3-2 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辨证要点4.血瘀证4-1 概念4-2 辨证要点5.血热证5-1 概念5-2 辨证要点6.血寒证6-1 概念6-2 辨证要点7.气血同病证类7-1 概念7-2 常见类型细目四:辨津液类证候要点:1.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2.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辨情志证候要点:喜证、怒证、悲恐证、忧思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1. 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2.心气虚证、心阳证、心阳虚脱证的鉴别要点3.心血虚证、心阴虚证的鉴别要点4.心脉痹阻证中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的鉴别要点5.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辨肺病证候要点:1.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2.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的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燥邪犯肺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辨脾病证候要点:1.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2.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的鉴别要点3.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辨肝病证候要点:1.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2.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证中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的鉴别要点细目五:辨肾病证候要点:1.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