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货币银行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1.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有哪些显著特征?(1)货币化程度低下。

(2)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 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3)金融市场落后。

(4)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度干预。

(每条2.5分)2, 简述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与原则.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 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

(5分)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是: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制止背信的原则; 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5分)3.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它发行货币, 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4分)(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它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并对她们发放贷款, 充当”最后贷款者<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3分) 判断货币均衡的标志是什么?(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实现具有相对性。

(2分)(2)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货币均衡表现为待交易的商品与劳务能够迅速转化为货币, 货币也能迅速实现商品与劳务的价值。

(4分)(3)货币均衡的实现有两个基本标志; 即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

(4分)2.简述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与原则。

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 ——是指国家或政府对金融市场上各类参与机构和交易活动所进行的监管, 二是指金融市场上各类机构及行业组织进行的自律性管理。

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是: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制止背信的原则; 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5分)3.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什么要统筹考虑三个基本原则?(1)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简称”三性”原则。

(4分)(2)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既相互统一, 又有一定矛盾。

货币银行学复习要点

货币银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经济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答:在发挥各种职能时的特点:a.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想象的、思维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

b。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2.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区别:狭义货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以M1表示,计算方法“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与侠义货币相对,以M2表示,计算方法“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3.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有何作用:a.宏观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传递信息和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b。

是商品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工具,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工具.第二章货币制度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的货币流通的特点:铸造权分散,铸币不断贬值。

2。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规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准备金制度。

3.纸币和货币的流通规律的联系:都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是第二性的,都要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区别: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4.金单本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原因:在实行金单本位制的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其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

5.保持货币稳定性所需的条件: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有效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1。

信用的作用: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调节经济结构。

2。

信用的特征:以偿还为前提,到期必须偿还;偿还时带有利息。

3。

高利贷信用利息率高的原因:a.借款人借款的目的大多不是用于追加资本以获取利润,而是为了取得一般的必需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

b。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不容易获得货币,而对货币的需求由很大,这为高利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

《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

《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

《货币银行学》复习题一、关联概念比较1.基础货币与原始存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指存款货币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即不是由派生过程产生的存款。

2.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有限法偿: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当支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其含义是: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3.商业承兑与银行承兑商业承兑:商业承兑汇票是票据的一种,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承兑汇票按交易双方约定,由销货企业或购货企业签发,但由购货企业承兑,并且由银行以外的人负责承兑。

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对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是银行基于对出票人资信的认可而给予的信用支持。

4.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指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通过银行以货币为形态提供的信用。

5.本位币与辅币本位币:主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造的货币,是一国的标准货币和基本货币。

辅币:由贱金属铸造的非足值货币,辅助主币的流通。

6.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货币制度:国家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发行、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和结构来影响实际经济的政策。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单选 10*1 多选 10*2 判断 10*2 计算 2*5 简答 4*5 论述 2*10简答 论述一、阐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货币供应中起到的作用p135 140 1961、中央银行的性质①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②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特殊功能,是管理全国货币金融事务的最高机构,对外则要维护一国货币主权。

3、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货币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特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通过掌握货币发行,可以直接的影响整个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总量,进而实现对经济的控制。

二、货币数量论中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p221-224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该观点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交易需求,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

即:MV=PT M 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量 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一般物价水平 T 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 PT 为经济中待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该方程式表明,待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等于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2、剑桥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是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剑桥学派创立的,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货币需求,重视个人微观主体的需求,他们认为,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的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货币的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两个属性使人们持有货币。

P= P 为货币的购买力 k 为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收入占总收入与财富的比例 R 为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实际收入 M 为货币量 因为物价水平是货币购买力的倒数,若将P 定义为物价水平则上式变成 P=罗伯逊后来对庇古的方程式进行了修正,使之成为: M=kPY 这就是著名的现金余额数量方程式,又称为剑桥方程式。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本质与职能2、银本位、金银复本位(劣币驱逐良币规律)、金本位(优缺点)、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制度、特点)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第二章、信用和利率1、现代信用制度有哪些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3、利率的种类(准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等)、复利计算公式、现值的计算公式4、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动机(交易、投机)5、利率的期限结构6、预期理论7、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第三章、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2、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意义、分类3、货币市场概念、特点、构成(了结为主)4、资本市场的涵义5、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主要类型(概念等,结合国际金融学)6、远期合约定义7、利用期货交易保值原理8、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的区别9、期权交易概念10、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构成(规模上:核心商业银行,国家角度:银行业、金融业、证券业)第四章、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思路、原则)2、商业银行的作用3、商业银行的类型4、商业银行的业务资产业务:现金项目、贷款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证券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5、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营利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风险种类)、流动性原则。

三性原则之间关系】6、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7、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中的真实票据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8、金融创新的概念9、了解《巴萨尔协议》,《巴萨尔协议》三大支柱——对银行监管的主要思路10、商业银行为什么可以创造存款货币(部分准备制、非现金结算制、吸收活期存款发放贷款)第五章、中央银行1、中央银行职能2、货币政策工具(三个)3、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起关键作用)4、为什么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5、我国货币供应情况(偏松),方向6、货币供应内生性、外生性内生性:公众k、t 商业银行货币需求Md外生性:央行影响H、rd7、决定货币需求因素(长期、短期)8、通货膨胀成因及度量指标9、菲利普斯曲线的三阶段10、促进论、促推论概念11、通货膨胀的治理。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货币与经济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是一种信用凭证,主要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而流通,又称为债务货币。

格雷欣法则:当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市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即法定比价上被低估的货币必然被人收藏、熔化或者输出国外,而法定比较被高估的货币则独占货币流通市场,这种规律又称为“格雷欣法则”。

1 、货币职能:1 . 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以普遍接受物的形态(通货、支票等)在商品买卖者之间进行交易或劳务支付时发挥媒介作用2 价值标准职能:指货币在计算、表现、比较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值量时,充当计值单位的职能3 货币价值贮藏职能: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即“购买力的暂栖所”4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指货币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是货币交易职能在延期执行时派生出来的2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 货币是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推动力2 货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3 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4 货币是经济核算和收入分配的主要工具3 、货币制度可分为两类;金属本位和信用货币本位。

金属本位又可以分为三类: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细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细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4 、掌握货币层次划分:1 按货币的最基本只能划分货币狭义货币M1 = 通货 + 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2 按货币资产的流动性程度划分货币层次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情况M0 = 通货M1 = 通货 +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 = M1 +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 = M2 +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4 = M3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高品质商业票据等)3 货币结构货币机构也叫货币流动性结构,指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余额之间的比率。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1.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角色。

- 货币的种类:现金、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

- 货币的职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2. 银行体系的结构- 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等。

- 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

- 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3. 货币供给与需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政策、商业银行行为等。

- 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4.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银行体系的监管等。

- 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

- 货币政策的目标: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5. 利率与债券市场- 利率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风险、通货膨胀预期等。

-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 债券市场的运作和债券定价。

6.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 金融工具的种类: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

-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7.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 风险管理的方法: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

- 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巴塞尔协议等。

8.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制等。

- 外汇市场的运作和汇率的决定因素。

-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储备管理。

9. 金融创新与电子支付- 金融创新的动力和影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

- 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电子转账、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

- 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10. 金融危机与监管-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 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等。

-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监管框架的改革。

银行招聘:货币银行学知识点归纳

银行招聘:货币银行学知识点归纳

第⼀章1.国民⽣产总值(GDP):指的是⼀个国家在⼀年中所⽣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总收⼊:指在⼀年中⽣产要素(⼟地,劳动⼒,资本)在⽣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收⼊。

3.总收⼊与总产出被认为是相等的。

4.名义GDP: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以现⾏价格⽔平计算得到的GDP。

5.实际GDP:⽤确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得到的GDP(也可以说是:⽤不变价格衡量的GDP)6.衡量物价总⽔平的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个⼈消费⽀出平减指数(PCE),GDP平减指数。

7.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例如:2010年名义GDP为10万亿美元,但以2000年价格⽔平为基数计算的实际GDP为9万亿美元。

那么GDP平减指数=10万亿/9万亿=1.11GDP平减指数表明,⾃2000年以来,物价平均上涨了11%。

在通常情况下,物价⽔平的指标⽤物价指数的形式表⽰,它将基年的物价⽔平(本例是2000年为基年)表⽰为100,这样2010年的GDP平减指数应当为111。

8.个⼈消费⽀出平减指数(PCE)=名义个⼈消费⽀出/实际个⼈消费⽀出。

9.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过给⼀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所购买的⼀揽⼦产品和服务定价,可以得到消费者物价指数。

如果在⼀年中,这⼀揽⼦产品和服务的⽀出有500美元上升到600美元,消费者物价指数就上升了20%。

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样是以基年为100的物价指数来表⽰的。

10.根据三⼤衡量物价总⽔平的PCE平减指数,CPI,GDP平减指数都可以将名义变量转化为实际变量。

由物价指数=名义变量/实际变量,得实际变量=名义变量/物价指数。

根据第7的例题。

知道2010年的名义GDP为10万亿,2010年的GDP平减指数为1.11(指数形式为111),则2010年的实际GDP=10万亿/1.11=9万亿。

11.媒体常常谈到的经济社会的增长率,尤其是实际GDP的增长率。

例如:如果实际GDP从2010年的9万亿上升到2011年的9.5万亿,那么2011年的GDP的增长率=(9.5-9)/9*100%=5.6%. 12.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物价总⽔平的增长率。

货币银行学__(要点)

货币银行学__(要点)

货币银行学-要点第一章货币与经济1.货币各职能及特点:⑴价值尺度;特点:只是观念上的货币,无需现实的货币;货币本身必须具有价值。

⑵流通手段;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货币,甚至是纸币。

⑶贮藏手段: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必须具有价值,或具有稳定的购买力⑷支付手段:特点:货币支付与商品让渡在时间上分离。

⑸世界货币:特点:必须具有十足价值;必须是贵金属块。

2.狭义货币:是指那些流动性最强,其承担的职能只要是充当交换媒介即流通手段的那部分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区别:统计口径(即包含内容)不同;流通性有差别;职能上有差异4.我国货币计量的统计口径:1.现金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2.狭义货币M1 = 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3.广义货币M2 = M1+企业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城乡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如外币存款、信托存款)第二章货币制度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2. 主币基本特征及相应规定: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本一致。

规定:本位币可以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3点经济意义);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规定本位币有(铸造和)磨损公差。

辅币:特点:按照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流通。

相关规定:规定辅币限制铸造(经济意义);规定辅币具有有限法偿力(注意特例);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3.货币制度的演变顺序: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

4.格雷欣法则: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5. 纸币的特点:1.本身无价值,不能与贵金属自由兑换;2.不能自动退出流通,因而不能自发调节货币量;3.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只具有积累和储蓄的功能; 4.不能超越国界流通,因而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学习知识点与试题汇总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五、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2.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明显比纸币、支票更快速、方便、安全、节约。

3.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境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的职能。

4.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5.本位币(主币):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是用于计价、结算的基本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6.辅币:辅币是本位币基本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零星支付与找零。

六、问答题1.货币的本质。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首先,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次,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再次,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最后,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支配性。

2.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一)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的规定(二)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三)银行券与纸币发行流通的规定(四)黄金准备制度3.货币制度的类型。

答:币材是货币制度的基础,根据币材不同,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两个阶段。

在金属货币本位制中又可以划分为三类典型的货币制度,即: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银两本位制银本位制银币本位制平行本位制货金属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币金币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制金汇兑本位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4.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答:指货币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将实际价值高于货币价值的货币驱逐出货币流通领域的现象。

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

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

货币银行学重点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第一章引言第八章中央银行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九章货币需求第三章信用第十章货币供给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第十一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第五章金融市场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第十三章货币政策第七章存款货币银行第十四章国际金融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名词解释1、货币(Money)——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2、币材(Material Of Money)——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3、铸币( Coin)——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铸币克服了秤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4、纸币 (Paper Money) ——即纸制的货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

纸币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

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5、银行券(Bank Notes)——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

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

中央银行产生以后,银行券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

6、价格(Price)——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描述其外在表现,价格还可以解释为对商品和服务所应支付的货币金额。

价格还是货币购买力的倒数。

7、支付手段( Payment Methods)——货币作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或货币在不伴随商品运动而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8、流通手段 ( Circulation Methods) ——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就是流通手段。

《货币银行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期复习第一章货币与信用一、名词解释1、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类充当货币。

3、信用货币: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的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

4、货币本位制度: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铸造、发明、兑换与流通等所作的有关规定。

5、无限法偿: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6、纸币本位制度: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7、交易媒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物的功能。

8、价值标准:货币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9、价值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时发挥的功能。

10、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功能。

11、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让渡。

12、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13、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14、国家信用:国家作为债务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

15、消费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6、信用工具: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书面凭证。

17、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18、格雷欣定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即在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量较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量较低的货币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充斥市场。

19、货币供给弹性:某个时间段为适应一定商品量的货币需要,货币供给在一定幅度内可多一点或少一点。

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答: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与货币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正在迅猛地发展,渗进国民经济活动的每个方面。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答:①交易媒介②价值标准③价值储藏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3、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①实物货币②金属货币③代用货币④信用货币⑤电子货币4、货币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⑤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银行学原理考试重点

货币银行学原理考试重点

货币银行学原理考试重点一、货币与货币制度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2.货币形态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纸币——不能兑换的纸币——无形货币3.理想的货币币材具有的特征:①容易标准化②容易分割,便于“找零”③便于携带④性质稳定,不容易变质So,“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4.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表现并衡量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此时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实际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当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实现商品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存在的货币。

(三)贮藏手段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就发挥价值或财富贮藏手段。

价值贮藏可以将货币的购买力从获得收入之日起储蓄到支出之日。

(四)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

货币这一职能的重要性体现在①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

②节约流通中的现金,因为债权、债务可以抵冲。

这一职能同时也会加深商品经济的矛盾,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三角债。

(五)世界货币当货币超出国界发挥职能时,这个货币就有了世界货币的地位。

能够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

总结:货币的上述各职能相互联系,但最根本的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职能,所以马克思说:“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5.货币的定义(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①从本质定义:货币是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从职能角度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将货币定义为: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理解货币的含义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货币不仅仅是指现金②货币与财富不同③货币与收入不同6.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7.主币的含义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

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2)双本位制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 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 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

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 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又称为“格雷欣法则”, 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 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 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 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 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2信用、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石、银行信用-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用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 一般来说, 它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形式➢本质特征:➢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 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信用产生的原因➢首先, 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 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 换言之, 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 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 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节约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周转;➢☆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用的作用➢积极作用:➢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 加快资本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供求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 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手段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一)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定义: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 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doc 9页)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doc 9页)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doc 9页)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概念1、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的市场2、金融市场涵盖各类金融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3、金融市场不必是有形的场所金融市场主体*交易者*中介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工具基本特征1、收益性2、流动性3、风险性4、偿还性金融市场的分类(一)按期限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二)按融资方式分:债权市场和股权市场(三)按初次还是再次出售证券分: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流通市场分交易所和场外市场(四)按交割期限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五)按交易对象分:借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试点管理办法》*根据银监会的规定,经营范围主要从事的货币经纪业务,包括境内外外汇市场交易、境内外货币市场交易、境内外债券市场交易和境内外衍生产品交易。

*要在境内进行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还需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

而仅获得银监会批准并不具备外汇局批准的资格。

*首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05-12-20在沪开业(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货币经纪公司之一的英国国惠集团公司(Collins Stewart Tullett Plc);*第二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际货币经纪有限公司2007年9月13日在沪开业(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与全球最大的货币经纪公司毅联汇业(ICAP)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第三家货币经纪公司---平安利顺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2008-01-29,中国平安(601398.SH)宣布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

货币经纪公司*平安利顺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筹)是由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全球第三大货币经纪公司利顺金融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第三家货币经纪公司。

合资公司将为境内外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衍生产品等市场提供经纪服务货币经纪公司*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

其中:平安信托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总额为人民币335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67%;利顺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总额为相当于人民币1650万元的美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3%。

货币银行学重点考试重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重点考试重点总结

关联名词解释1.本位币与辅币。

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它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

2.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3.商业承兑与银行承兑。

两者的签发人不同,银行承兑是由银行出具的,商业承兑是商业公司自己签发的。

再有,银行承兑到期后可直接去承兑银行无条件支付,商业承兑却需要承兑单位有存款在银行才可以。

4.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发行债权等方式,从国内外货币持有者手中借入货币资金,因此,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

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直接融资,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国家信用依赖于银行信用的支持。

国家信用为银行资产多样化投资保证。

5.真实票据与融通票据。

真实票据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银行经营的首要宗旨是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确保不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融通票据亦称“金融票据”或“空票据”。

“商业票据”的对称。

是一种不以商品交易为基础而以专门通融资金为目的的票据。

6.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

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一笔独立的交易,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把资金提供给一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7.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是债券票面所标明的利息收益或购买债券时所获得的折价收益与债券当前价格的比率。

货币银行学考点

货币银行学考点

1.货币4个发展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价值的货币形式。

P5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2.货币制度的含义: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3.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是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使用;二是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

三是企业间的赊销活动;四是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

4.信用工具的特征:①偿还性②流动性③收益性④风险性、5.金融衍生工具: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合约,在合约上载明买卖双方同意的交易品种、价格、数量、交割时间及地点等。

6.利息的含义: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出借资金而取得的报酬或者借款者由于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贷款者的超过借贷本金的代价。

7.利率的含义: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

8.利率的决定因素:1.社会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信用收缩,利率上升;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信用松动,利率下降。

3.物价水平:名义利率与物价一般具有同向变动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利率水平: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

5.汇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金融市场上银根会紧缩,居民对外汇需求会减少,从而抑制外汇汇率上涨,同时也阻止了本币汇率下跌。

反之则反是。

6.国家经济政策:政府根据需要调整官方利率,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抑制或鼓励。

9.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

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一切从事货币资金借贷的场所,包括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有价证券的买卖、黄金和外汇的交易。

狭义的金融市场特指证券市场,即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与流通市场。

10.外汇市场的特点:⑴24小时交易⑵成交量巨大⑶有市无场⑷零和游戏⑸交易成本低⑹双向交易⑺政策干预低⑻成交方便11.金融机构的功能有哪些:1.资金转换功能:在市场上筹资并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构建成不同种类并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点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s=m * B其中:Ms代表货币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一种乘数或倍数关系。

*一、基础货币的概念*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

又因为它们构成中央银行负债,是中央银行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所能强力控制的,所以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

第一节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基础货币的若干特点:第一,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供给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第二,基础货币流通性很强,即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第三,基础货币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其运动的结果能够增加或减少数倍于它本身数量的货币。

第四,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重要决定作用。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与改变基础货币数量影响货币供给,以实现特定的总需求水平。

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由上表可以发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同项目的变动可引起基础货币量的变化。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以下方面:1、政府的财政赤字与盈余当政府面临财政赤字时,其弥补渠道对于基础货币变动具有不同意义:其一,向中央银行借款直接增加基础货币;其二,增加税收或发行新的公债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影响基础货币,当公众支付税收或购买国债时,基础货币会暂时减少,但当政府支出这些债务时,它又回到流通中,使基础货币恢复到原有水平。

此外,当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时,财政部在央行的存款倾向于减少,会扩大基础货币。

当财政收支出现盈余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考点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考点
巧合”和“时空的双重巧合”的难题。 ——使直接物物交换的买卖统一过程分裂为
先卖后买两个独立的过程,由此产生了供 求脱节的可能性。
• 2、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商品 的价格。
• 两种商品的价值相等表明它们花费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 3、贮藏手段:用货币作为保存财富的一 种形式。
•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 立形式进行单向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 的职能。
一、货币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足值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一)足值货币(Fullbodied Money) •足值货币:是货币发展的早期形态,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 包括:牲畜、贝壳、粮食、布匹、金属等。
•实物货币逐步被金属货币(金银)所取代因为金银的天然属性最适合于作为货币马克思“金银 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是高科技的信用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基本 职能
交易 媒介
价值 尺度
派生 职能
贮藏 手段
支付 手段
世界 货币
• 1、交易媒价(流通手段):用货币充当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 货币出现之后的商品交换:W — W • 货币出现之后的商品交换:W—G—W
货币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效果 ——解决了物物交换所面临的“需求的双重
(二)代用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 •代用货币(也称为表征货币):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 能的货币形态。
•代用货币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包括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保证可以随时兑换为足值 货币。代用货币是足值货币向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s=m * B其中:Ms代表货币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一种乘数或倍数关系。

*一、基础货币的概念*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

又因为它们构成中央银行负债,是中央银行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所能强力控制的,所以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

第一节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基础货币的若干特点:第一,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供给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第二,基础货币流通性很强,即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第三,基础货币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其运动的结果能够增加或减少数倍于它本身数量的货币。

第四,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重要决定作用。

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与改变基础货币数量影响货币供给,以实现特定的总需求水平。

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由上表可以发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同项目的变动可引起基础货币量的变化。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以下方面:1、政府的财政赤字与盈余当政府面临财政赤字时,其弥补渠道对于基础货币变动具有不同意义:其一,向中央银行借款直接增加基础货币;其二,增加税收或发行新的公债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影响基础货币,当公众支付税收或购买国债时,基础货币会暂时减少,但当政府支出这些债务时,它又回到流通中,使基础货币恢复到原有水平。

此外,当财政收支出现赤字时,财政部在央行的存款倾向于减少,会扩大基础货币。

当财政收支出现盈余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2、黄金储备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中央银行由于收购黄金、增加黄金储备而投放了等值的通货,基础货币增加。

当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顺差,而在外汇市场购入外汇,也会增加基础货币。

3、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三、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而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

由于基础货币能为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因此,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即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

如果以t代表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表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则每一元活期存款中有×t元定期存款准备金漏出。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乘数公式能够说明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及其机制,但不能够测算基础货币供给变动后的货币存量变化。

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只有法定准备金比率和,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比率,以及其他各类存款占活期存款比率分别由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决定。

加之,货币供给是货币当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与公众共同参与的过程。

因此,货币乘数大小必然受到商业银行体系与公众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

1、超额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比率上升会降低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能力,从而降低货币乘数。

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利率,借入资金的便利程度以及借入成本,由企业资金需求所决定的贷款机会。

利率上升将导致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上升,银行倾向于减持超额准备,随之降低。

但是,市场利率上升,存在利率收益不能弥补发放贷款和管理贷款的费用的可能,银行倾向于增加准备金,相应提高。

利率可以被看作是国债、不同到期日债券、抵押贷款和对公众贷款等的收益率的平均值。

2、公众持有通货比率(现金漏损率k)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k成反向变动关系。

影响k的因素主要有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公众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等因素。

公众流动性偏好取决于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信任度及非现金支付手段的可接受性,两者呈同向变化的关系。

公众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是活期存款和有价证券的利率。

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通货比率负相关。

但实际上当利率上升时,活期存款利率可能微不足道,而证券利率显著上升,从而人们提取存款购买证券而不是持有通货,其结果导致通货数量未发生变化,但上升。

其他因素如税率、地下非法经济活动等对通货比率也会产生影响。

对可能逃税的交易来说,使用支票会容易被稽查追缴税款,因此提高税率会导致使用通货的比率增加。

3、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t上升,货币乘数下降。

影响t的因素主要有定期存款利率以及收入和财富数量。

定期存款相对活期存款的利率上升,t上升。

不过,即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相对利率不变,由于银行给予活期存款客户种种优惠而使得活期存款隐含收益增加,t仍有可能会下降。

一般说来,随着人们收入或财富的增长,人们选择定期存款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欲望增强,t 相应上升。

概括而论,市场利率和社会收入与财富水平变动都会影响,并进而影响货币乘数。

所以,货币乘数部分是内生的。

即使中央银行维持基础货币数量不变,货币存量也会由于市场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而发生变动。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对经济的作用通过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四角关系来实现的。

具体来说,是通过货币供求关系及其运动,作用于社会总供求及其运动。

这就必须通过货币供给量控制来调节货币供求。

研究货币供给量控制,前提条件是货币供给的实际决定过程。

在现代货币经济理论中,关于货币供给的决定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分歧。

显而易见,判断货币供给的实际过程到底是由外生性决定还是内生性决定,成为研究货币政策的基础。

*在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看来,货币供给是一个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因而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非主流经济学尤其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认为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非常复杂,并非中央银行所能绝对控制,货币供给具有由经济主体内生决定的特性。

不要说中央银行难于控制货币乘数,在某种汇率制度安排下,就连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都难以完全控制,更别说整个货币供应量。

在此情况下,通常可行的措施就是采取被动适应性调节。

一、外生论的主要观点*货币乘数各系数短期内是稳定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对独立*决定货币量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货币*央行完全可以控制货币供给*凯恩斯的“外生货币论”*弗里德曼的“外生货币论”*二、内生论的主要观点*货币乘数是不稳定的*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相互影响*货币当局不可以任意创造信用*新古典综合派的“内生货币供给论”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1、广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通货主义和银行主义的论争。

现代货币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可以从这场争论中找到理论根源。

银行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是物价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货币主义认为物价由货币的数量决定;以图克、威尔逊、富拉顿为代表的银行主义则认为通货数量由社会交易的商品价格总额决定;并进一步认为,银行券是由发行银行为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银行既不能任意增加银行券发行的数量,也不能任意减少银行券发行的数量。

虽然银行主义的观点有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但他们认为通货数量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和银行不能任意决定银行券数量的观点,却构成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最基本的要素。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2、马克思在他的货币理论中并没有专门论述内生货币供给的内容,但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创造过程和银行资本运动形式的论述,对后凯恩斯经济学家从内生货币供给的角度理解货币的创造和货币本质却极具启发性。

故此,许多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将马克思视为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先驱。

*马克思利用劳动价值学说剖析了资本独立化为生息资本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他将信用货币的创造放在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来研究,深刻揭示出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研究表明,货币并不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求。

这种观点,客观上成为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3、凯恩斯在这一问题上的结论具有矛盾性。

从他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通论》和《货币论》看,不管从出版年代还是理论延续上说,《通论》相对于《货币论》都是“历年思索之自然演化”(凯恩斯语)。

但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所具有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并没有在《通论》中得到继承与发扬,而是改而采取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从而妨碍了他对货币经济的正确理解。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4、“创新”是熊彼特经济理论的核心。

与“创新”相联系,熊彼特提出了“非正常信贷”的概念,这一概念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所谓“非正常信贷”信贷,是指产生于企业家的举债,是为创新目的而提供的信贷。

“企业家只有先当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熊彼特在其经济理论中给予非正常信贷以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而将信贷与资本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对于正确理解信用货币创造及其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创新(或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那么,与之相关的非正常信贷的创造也应成为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本质内容之一。

这是熊彼特理论带给人们的重要启迪。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5、由于凯恩斯经济学一度占居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而他在《通论》中又采取了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因此,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在这一时期便处于消沉状态。

这种状况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才有所改变。

*1959年,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拉德克利夫报告》,阐明了包括内生货币供给的一系列新观点,后经格利和肖,以及托宾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引发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复兴运动。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6、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可变性问题。

卡尔多在其证词中认为,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可变性,中央银行便不能依靠控制货币供给决定支出的水平。

但卡尔多后来发展了他的思想。

他注意到许多时候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货币供给却仍然不稳定,说明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

卡尔多由此将研究重点转向了论证货币供给自身的内生性,认为货币供给由需求决定,利率则由中央银行决定。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7、格利和肖的突出贡献在于揭示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在信用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货币当局又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控制,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发展,就会弱化货币当局对信用的调控能力。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托宾则继承了拉德克利夫委员会以及格利和肖的观点,强调资产选择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