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

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国外一般主要有“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两种理论。结构解释侧重于从社会力和经济力解释,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力制造的弱势,失业是经济力造成的弱势。文化解释主要从社会反常,缺失价值整合,意识的错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文化资本的缺乏,孤立和排斥等方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现象,有自然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当然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是弱势群体依赖境况的决定性因素,弱势群体形成主要与历史自然、社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体制和机制变革密切相关,这方面有大量的相关论著,其中美国学者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美国的学者最初也是对贫困现象的细致描述,特别是20世纪早期芝加哥大学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贫困及其相关问题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开始了以快速与大规模城市化为主的社会变迁,从而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此时,社会学家介入问题研究,提出了对这些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最初的解释主要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弱势可能与个人的懒惰、不良习惯有关系等等,有关这方面

的论著很多,著名的书籍是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富裕社会》、《另一个美国》、莫伊尼汉的《黑人家庭》书中写道大量穷人都存在着,由于长期的贫困而引起的动机缺乏(比如宿命主义的态度),正阻碍着穷人的经济进步。美国学者刘易斯(Lewis,1996)通过对墨西哥波多黎哥贫民窟的调查,在1950至1960年提出了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他认为贫困者由于脱离社会主流文化往往表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由于贫困阶层的内部交往而得以强化并世代传递。莫雷(1984)在《失落的地平线》以及默里Murray 在对美国黑人贫民区的研究中发现,贫困者的行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冲突。总之,这些关于贫困文化的论题,无论是资源提倡者还是文化中心性提倡者的论点,实质上最终是一种有关社会变迁、有关人们对变迁作出反应的心理准备,以及有关文化在变迁中的作用的观点。

50年代以后的批判学派,开始将社会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把贫困、失业、不发展等现象同社会制度与结构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制度的原因导致某些社会成员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而使他们陷入困境。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一书中,深刻分析了美国城市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底层阶级”形成的复杂动因,并提出了一种社会民主的公共决策议程,旨在改善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曼纽尔.卡斯特在《千年终结》里指出,美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夸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信息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不仅与经济资本的不均衡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广义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有着直接关联。总之,这种观念认为,弱势群体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只要原来的结构、制度维持不变,贫困现象就不会消失。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出现了结构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冲突主义范式等等,使得弱势群体问题不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正在成为一个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和政策研究。

二、国内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

随着“弱势群体”问题首次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国内学者们加大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形成的原因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对于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能力、综合等五个视角界定了弱势群体的含义。第一是经济学的角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弱势群体中最本质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认为经济上的贫困是弱势群体之所以弱的症结,经济上的劣势导致了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竞争中最终的失败。(汝信、陆学艺、单天伦,沈红,1998;孙立平,20002;吴鹏森,2003;周沛,2006等)第二是社会学的视角。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竞争失败、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等)而造成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出现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而且他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或者能力摆脱弱势地位,需要依赖国家、社会和他人等的帮助和

支持(钱再见,2002;郑杭生、李迎生, 2003;张敏杰,2003等)第三是政治学角度。主要是从权利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弱势群体的“弱势”。刘书林、昝剑森、程新征认为,“弱势”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唐钧, 2003;钱大军、2004;俞荣根、张立平,2006等)。第四主要从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为视角来进行界定。王思斌(1998)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有的学者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杨宜勇,1997;李学林,2005等)。第五从综合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的界定。即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如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界定弱势群体可以从“是否丧失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否难于融入所处地域社会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群体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于社会群体的既定评价等角度来定义。”(李强, 1998;李斌,2002;吴鹏森、孙立平、孙迪亮、薛晓明,2003;陆士桢, 2004等)。

关于弱势群体的成因研究,学者们认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不能避免的一种自然性现象, 社会性弱势群体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起飞时,市场经济中的伴生现象。一般社会性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朱力(1995)认为社会性脆弱者群体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结构转型中, 计划体制和机制与市场体制和机制的摩擦, 不协调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二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郑杭生、薛晓明认为, 弱势群体的出现与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有关。范恒山认为, 收入分配渠道的多元化及分配制度的不规范, 加快了弱势群体的产生。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失缺。郑杭生、朱庆芳认为,作为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凡是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都应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在福利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四是个人能力与素质较低。昝剑森、薛晓明等认为, 大部分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个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或者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个人生存、生活质量、经济状况等受到影响,需要依靠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帮助。比如中国的西北干旱区,山区,雪灾区等等地区的弱势群体。这种因素所构成的弱势群体更多具有暂时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一般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和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在我国体制转换时期,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已带来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嬗变。社会弱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已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现出来,构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因此,研究社会弱者及其生活状况,寻找其形成的原因,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