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
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
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国外一般主要有“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两种理论。
结构解释侧重于从社会力和经济力解释,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力制造的弱势,失业是经济力造成的弱势。
文化解释主要从社会反常,缺失价值整合,意识的错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文化资本的缺乏,孤立和排斥等方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_现状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_现状及对策第 4 卷第 3 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4 N o. 3 . 2002 年 9 月 Jou rna l of N an jing U n iversity of A eronau tics amp A stronau ticsSocia l Sciences Sep t. 2002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及对策田菩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关党总支江苏南京210016 “体制外” 农民工和较早退休的摘要: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人、“体制人员等四部分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内”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收入低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下降权利难以维护心态矛盾复杂抱有不满情绪。
需要从就业、收入分配法律援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不仅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
关键词: 社会转型社会弱势群体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C91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2129 2002 03- 0010- 0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转型涵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待业人员、打工者、农民工和贫困农民为主体的新生社会弱势群体已在我国社会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人类社会中创造财富、中普遍形成。
这个特殊的群体和传统意义上因自身积聚财富能力弱就业赫芰Α?旧钅芰Σ畹纳怼?匀辉帜选?彝サ仍蛐纬傻睦嫌撞〔械壬缁?人群。
该群体包括下岗失业人群、城乡贫困人群、部弱势群体不同其个体都是由于失去发展机遇和客分老龄化人口以及少数遭遇天灾人祸的人群等。
对观条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劳动和社会保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与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明显进步,但由于“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时代条件及中国渐进型改革中的失误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社会分化,出现庞大的弱势群体。
本调查与研究以100名分散在重庆市主城区(主要是沙坪坝、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北碚区)的棒棒进行随机访问和调查,考察棒棒的受教育水平、月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婚姻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策。
发现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关键字:改革/社会分化/弱势群体/棒棒军/生活水平一、问题提出〈引言〉经过20多年的社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
政府社会福利角色逐渐缩小,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
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失去了传统的就业保障以及相关的福利和社会服务的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满足其成员的保障和发展需要。
同时市场不仅对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和整合,同时也生成了社会多元化结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人群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程中被弱势化。
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除了加快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外,还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加剧,由此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这种状况普遍地存在于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部门内部个体之间、劳动关系者之间、社会关系者之间等许多利益相关和矛盾相关的两个对立方面。
这些弱势群体大致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1)国家发展、政府机构的全面改革而产生的下岗失业群体;(2)以进城民工为主体的群体;(3)城乡低收入人员;(4)因病致困的人口。
这些弱势群体在利益分配和社会地位上,均处于无力应对状态。
弱势群体在国家政治村架中缺少利益代表,缺少国际上通行的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
形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附型关系,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弱势群体的许多机会,是由强势群体提供的。
因此,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实事。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弱势群 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农村社 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研究意义
01
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及 对策,有助于了解农村社会的现 状和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02
通过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需求和 困境,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 助和支持,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 和和谐。
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资源有限,土地、水源 等关键生产要素不足,限制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和创业 知识,难以融入现代社会。
社会保障不足
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 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不足,生 活风险较大。
土地制度不完善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流转困难,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农业生 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
04
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政策支持
制定针对农村弱势群 体的专项政策,确保 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
优化农村土地政策, 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 土地权益,促进其稳 定发展。
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 的财政支持力度,提 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 水平。
文化因素
传统观念影响
一些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思想,导致家庭负 担沉重,影响家庭经济状况。
信息闭塞
农村地区信息传递受限,农民对外界了解有限,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 ,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策因素
政策扶持不足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不够,农业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 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经济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社会保障缺失、信息获 取能力弱等。
规模与分布
规模
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规模庞大,涉及数亿人口,包 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
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 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 地区。
影响与问题
影响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整工作策略
02 针对问题原因,调整工作策略,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等。
制定改进措施
03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完善政策体
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培训等。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等媒体渠道,宣传农村 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改善 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 。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强劳务输出
与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农村弱势群体外出 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
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 界的关注和支持。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不平衡
01 地域差异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02 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农业,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导 致经济来源有限,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导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
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
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
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
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弱势群体出现的原因
弱势群体出现的原因一、引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缺乏权益保障和资源支持的群体。
在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其出现原因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弱势群体出现的原因。
二、经济原因经济因素是造成弱势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引起的。
例如,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工进城打工,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他们往往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此外,一些弱势群体还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影响,如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医疗、住房等多重困境。
三、政治原因政治因素是造成弱势群体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国家,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足,政策执行不力,使得这些群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例如,在印度,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但政府的扶贫政策执行不力,导致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一些政治体制的缺陷也会导致弱势群体的出现,如一些国家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四、文化原因文化因素也是造成弱势群体出现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某些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使得这些群体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例如,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不同的种姓群体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使得一些种姓较低的人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此外,一些文化传统也会导致弱势群体的出现,如一些国家的女性地位较低,使得女性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五、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路要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弱势群体本身也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六、结论弱势群体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弱势群体本身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攀刘静指导老师:高翠欣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注意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处于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内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权益维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
这种“弱势”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
因此,全社会携手共同商榷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is a tough problem weconfronted with in current era. It has been an obstruct that prev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People of this community are at relative disadvantages, range from economic, social status and the power of maintaining their rights, and the forth. The “disadvantage” not only afflicts our citizens’ dailylife but also causes a great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which severely prevent the great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uch situation, itis high time for us, the whole society, combined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关键词:弱势群体经济社会地位国家政策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就是“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摘要:下岗人员是目前湖北省人数最多、困难最大、最为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困难。
建议政府从社会保险、教育、住房、法律援助以及政府支持系统各个方面,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对于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应加大企业和社区的责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就业,真正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湖北省城市下岗人员的生存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体制导致下岗人员急剧增加。
据湖北省民政厅门户网站记载的数据,我省目前靠低保为生的下岗人员在低保人群中占很大比例,2007年第三季度达到20.56%。
这类群体居住条件差,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抵御风险能力极低。
(一)社会保险现状1.失业保险:提高保险金发放标准与经济发展现状脱节。
经济不够发达,充分就业很难实现,失业保险体制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下岗人群的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发文决定,从07年3月1日起,提高全省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根据规定,省内各地失业人员月失业保险金标准分别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确定。
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分5个区域,分别提高到406元/月、350元/月、322元/月、294元/月、266元/月,平均“涨幅”达25%以上。
截至07年2月底,武汉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91万多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3.05万人。
2.养老保险:因为经济困难,下岗工人中有相当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劳动者老年生活的唯一保障,据调查统计,湖北省以下岗工人为典型的城市弱势群体养老保险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湖北省职工负担大。
由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参保人员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仅以武汉市两个中心城区的不完全统计,07年�~口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是93540人,其中能正常缴费的只65011人,未缴费人数占30.4%,达28529人。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收入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 构单一,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 偏低。
VS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 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导致农村居民的 收入来源有限。此外,一些地区自然条件 恶劣,土地贫瘠,使得农民的收入更加微 薄。
社会保障不足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村 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不足。
健康状况差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且易患一些地方性疾病。
详细描述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医疗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一些地方性疾病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如疟疾、肺结核等,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具体包括
老年人、残疾人、孤儿、贫困人口、 文盲半文盲等。
分类
年龄
老年人、儿童等;
健康状况
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
经济条件
贫困人口、失业者等;
社会地位
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等。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洪涝 、干旱、地震等,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成为弱势群体。
残疾人问题
农村地区残疾人比例较高,由于缺乏 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关爱措施,他们面 临着生活困难和就业难题。
03
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水平低
总结词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农村孩子的受 教育程度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农村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的相关研究(精选5篇)
农村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的相关研究(精选5篇)第一篇:农村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的相关研究摘要:在我国,“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
这一群体在经济、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农村贫困大学生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自震惊全国的“马{学}加{海}爵”事件发生以来,农村贫困、特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意义的概念,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发展机遇、物质生活条件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如经济拮据、心理脆弱等)的群体。
在我国,“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群体,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城乡文化差距都很大。
很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在经济上呈现贫困状态,文化上处于边缘状态,所以这一群体特别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心理问题困扰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现状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一直被社会所关注,主要表现有:(一)成绩滑坡,学业荒废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常要为各种费用操心,无法专心学习。
有的无视校纪校规,忙于赚钱而随意旷课,直接影响学业。
有的只顾怨天尤人,对生活绝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
大部分贫困生虽然想搞好学习,但焦虑的情绪使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效率低下。
同时,自卑的心理便其不愿意向同学、老师请教,也没有坚定的信心。
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发现,贫困生中总有大批人学习落后,成绩垫底。
(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成为“双困生”。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范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逐步形成,弱势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1、农村弱势群体是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
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创伤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是长期以来、甚至是几代人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的结果。
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经济状况恶劣,无力顾及教育的历史;农村弱势群体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较多,缺乏劳动力,折射出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结合的历史;由于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弱势群体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击一蹶不振。
2、自然环境差、生产结构单一。
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多数人口分布在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多数地处多灾、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
同时,由于贫困县农民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所以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一旦遇到灾情,生产自救的能力几乎没有。
3、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成败由市场决定。
弱势群体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体 的概念可 以分为 相对弱势 群体 和绝 对弱势 群体这 两个概 念 。
相对弱势群 体是指那些基本可 行能力部分被剥夺 或某种程度 被 剥夺的社会群体 。基本可行能力 , 阿马蒂亚 ・ 森将它定义为 : 能够 具有 的 自主选择避免各种 困苦及受 教育 、 就业 、 享受 政治参与权
利的基本能力 。
用产业政策 为弱势 群体 创造更多的就业 岗位 ; 再次 , 大力发展和
的人 , 如儿 童 、 残疾人 、 老年人 等 , 这个群体属于弱势群体。
1 . 2 国 外 学 者 关 于 弱 势 群 体 概 念 的观 点
改革 教育体制 , 消除弱势群体 就业体制 上 的障碍 ; 最后, 对工会
弱势群体是一种普遍 存在 的社会现 象 ,他们有一些 具体 的
的难 民 、 受H I V / AI D S 影 响 的个 人和家庭 、 宗教和少 数族裔 弱势
群体 , 在某些社会 中, 还包 括妇 女。
3 对弱 势群体 的知识 援助
弱势 群体有 自己明显 的特 征 ,也有 很 多问题 值得 大家 研
究, 对这 些 问题 比较重视 、 研究 较多 的很 多是 图书馆 学界 的专
文献资源建设是依据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东盟文献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条件2008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个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第2 5 卷
第1 期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1 - 1 0
弱 努 群 体 相
乔保红 , 琚
题研 宓像
关于弱势群体的问题研究
关于弱势群体的问题研究作者:沈阳华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9期摘要: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障碍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帮助和社会支持以实现其基本权利的群体。
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然而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自身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逐渐被社会遗弃,被边缘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已经有能力在更高层次救助这些弱势群体。
本文是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出发,剖析弱势群体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Abstract: Vulnerable group i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can not achieve their basic rights due to the obstacles to social conditions and personal capacity and need help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 country to achieve their fundamental rights. Of course, in real life no one is willing to be "vulnerable group", but the in social life, there are still many vulnerable groups, who are gradually being abandoned and marginalized by society due to their own or other reason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China has been able to rescue the vulnerable group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generated reasons for vulnerable groups and then presents many measures.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对策Key words: vulnerable groups;social security;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301-020 引言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人如邓小平希望的那样“富了起来”,但是更多的人依然贫困,并没有出现“富人带富穷人”的大环境。
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及类型研究
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及类型研究[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根据弱势群体的表现对其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弱势群体的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经济收入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差异巨大,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大学生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扶持、培养和教育也是关系校园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由于家庭原因、自身因素和成长经历及环境的不同,在教育、经济等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生存状态与大学生主流相对脱节的群体称之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原因(1)经济困难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接近30%,特困生的比例约为10%-15%,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这些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生活水平的比较,会引起心理的波动,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会使他们的心理、精神变得脆弱,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现象。
(2)家庭不和睦家庭不仅给孩子提供经济支持,更是孩子成长的情感源泉。
对于孩子成长特别是性格品质、精神状态的发育和成长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充满感情和爱的呵护,能够促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开朗、善解人意的性格,反之,家庭成员关系恶化甚至破裂,无疑会对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长期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畸形发展,使大学生陷入苦恼、愤怒、恐惧、失望、悲观与厌世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他们情感脆弱、抵御挫折能力不足。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教育目的单一,在加上中学期间对学生评价体系也往往以考察学习成绩为主,使得家庭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一些对人生的发展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如: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社交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这与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偏差的。
XXXX年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可编辑).doc
XXXX年弱势集体产生的原由及其对策 (可编写 )弱势集体产生的原由及其对策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饶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劳动密集型家产的加速推动有效打破了限制乡村发展的“瓶颈”人民民众的生活水平获得长足进步。
但是陪伴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要社会改革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向乡村弱势集体问题更为突出弱势程度不停加深成为乡村实现新一轮超越和社会稳固的重要要素。
帮助乡村弱势集体赶快使他们挣脱贫穷逐渐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此后乡村经济工作面对的重要课题。
弱势集体包含痴呆傻人、五保对象、乡村特困户、城镇低保对象这部分人属社会集体的特别成份 ** 年末全国社会救援需要服务的对象近万人 ,其中:城市低保对象达到万人乡村需要救援的特困人口万人切合五保奉养条件的万人不可以不说是一个宏大的集体。
从乡村弱势集体的整体状况来看可分为生理性弱势集体和社会性弱势集体。
生理性弱势集体如痴呆傻型的、残疾人、五保户、大龄劳力等他们因为老、弱、病、残等显然的生理原由沦为弱势集体基本上要靠社会保障来保持正常生活社会性弱势集体主要有四种构造:一是只有口粮的纯田户劳力和贫穷户劳力这一集体在乡村人数众多他们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落伍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经营管理还没法形成大范围的规模栽种生产构造单调一旦碰到灾情连生产自救的能力都几乎没有二是闲置劳动力他们因为人多地少的予盾而显得相对节余又因为文化素质低没法参加外面竞争而长久滞留乡村是我们要想方设法要点转移的对象三是失地农民他们多数是国家要点工程建设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牺牲者是我们一定加以特别赔偿以保证社会公正的集体四是因经济系统改革的深入经济构造的调整公司的改制公司的破产造成的下岗失业员工因为再就业的难度大需要政府帮一把、送一程。
弱势集体的整体窘境生计窘境、生计窘境、时机窘境、权益窘境。
这些窘境交叉在一同以致他们心里出现忧虑与矛盾简单产生对心理失衡、产生憎恶、抗衡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执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固的要素成为建立和睦社会促使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阻碍成为困扰社会不可以低估的严重问题。
农民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民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农民是我国规模最庞大的弱势群体。
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
包括:历史的惯性和惰性作用;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价格“无形之手”的作用;落后教育的阻力;户籍管理制度的障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
二是政策法律的影响。
如农村税收制度等。
三是“圈地运动”的影响;失地农民成为“打工无人要,经营无门路,低保无资格”的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
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中,农民是最庞大的弱势群体。
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遗憾,失衡的爱(一)历史的惯性和惰性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生活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文化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较差的地区,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这种生存现状。
教育落后、文化欠缺、信息闭塞,使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容易满足的简单生活模式。
同时,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官僚思想已根深蒂固,从上至下复杂的官僚体系,欺下瞒上、哄上压下的官僚作风,徒有虚名的层层监督,使本来含金量很高的一些决策到了基层就大打折扣。
即使时至今日,一些行政官员的行政缺位、错位或越位,致使不法行政行为甚至不法司法行为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奢望不高的农民绝大多数还没有学会用政策和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默认了地方官僚对自己的直接或间接蚕食与剥夺,地方官僚也正好利用了农民的这种“默认”契机,进一步扩大寻租机会、加大统治力度。
这种历史的惯性和惰性在我国仍将维系一定时间,其后果无形之中拉大了城乡迅速发展的差距和经济利益的差距,势必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政治地位的差距。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化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上,农业、农村和农民却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的土地、资金和人才严重外流。
由于农村资金短缺,劳动力素质较低(一些地方高素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劳动工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未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仅仅依靠出售利润率低下的初级农产品是无法获取丰厚收入的,尤其在当前我国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就更大。
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研究论文
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研究论文摘要:将要进行的经济学分析,采用的是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
从禀赋角度出发给出一个弱势群体的定义:由于自身禀赋的缺陷而在市场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现状的市场主体。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表现;改变1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为socialvulnerablegroups。
对于弱势群体的概念,不同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
社会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从社会保障意义出发,指的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社会救济和关爱的人群。
它侧重关注对象的生理特点或生活状态,常常具体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
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则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
它侧重关注对象的机会缺失,常常具体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
2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在不同的市场活动中,弱势群体的指向与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1)理想的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而弱势群体在进行市场交易时是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的,这里又有几种表现形式:①市场交易双方所处市场的性质不同。
交易的一方所处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而交易的另一方所处市场是垄断性市场。
因此在进行交易谈判时,处于竞争性市场的这一交易方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提出的一些不平等的交易条件。
此时,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处于竞争性市场的交易方就成为弱势群体。
②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于共同的市场信息,一方比另一方知晓得更多,第二种是对于对方的情况一方比另一方知晓得更多。
但无论哪种情况,在进行交易谈判时,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都处于强势地位,常常可以诱使另一方接受一些不平等的交易条件。
这时,缺乏信息的一方处于弱势群体。
(2)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的政策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运行的,而政策制度的一些倾向性甚至歧视性常常会使一些弱势群体成为政策的牺牲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
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
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国外一般主要有“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两种理论。
结构解释侧重于从社会力和经济力解释,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力制造的弱势,失业是经济力造成的弱势。
文化解释主要从社会反常,缺失价值整合,意识的错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文化资本的缺乏,孤立和排斥等方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弱势群体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现象,有自然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
当然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是弱势群体依赖境况的决定性因素,弱势群体形成主要与历史自然、社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体制和机制变革密切相关,这方面有大量的相关论著,其中美国学者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
美国的学者最初也是对贫困现象的细致描述,特别是20世纪早期芝加哥大学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贫困及其相关问题上。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开始了以快速与大规模城市化为主的社会变迁,从而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此时,社会学家介入问题研究,提出了对这些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最初的解释主要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弱势可能与个人的懒惰、不良习惯有关系等等,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很多,著名的书籍是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富裕社会》、《另一个美国》、莫伊尼汉的《黑人家庭》书中写道大量穷人都存在着,由于长期的贫困而引起的动机缺乏(比如宿命主义的态度),正阻碍着穷人的经济进步。
美国学者刘易斯(Lewis,1996)通过对墨西哥波多黎哥贫民窟的调查,在1950至1960年提出了关于贫困文化的著名理论。
他认为贫困者由于脱离社会主流文化往往表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文化由于贫困阶层的内部交往而得以强化并世代传递。
莫雷(1984)在《失落的地平线》以及默里Murray 在对美国黑人贫民区的研究中发现,贫困者的行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冲突。
总之,这些关于贫困文化的论题,无论是资源提倡者还是文化中心性提倡者的论点,实质上最终是一种有关社会变迁、有关人们对变迁作出反应的心理准备,以及有关文化在变迁中的作用的观点。
50年代以后的批判学派,开始将社会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把贫困、失业、不发展等现象同社会制度与结构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制度的原因导致某些社会成员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而使他们陷入困境。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一书中,深刻分析了美国城市中心少数民族聚居区“底层阶级”形成的复杂动因,并提出了一种社会民主的公共决策议程,旨在改善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
曼纽尔.卡斯特在《千年终结》里指出,美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夸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信息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不仅与经济资本的不均衡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广义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有着直接关联。
总之,这种观念认为,弱势群体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只要原来的结构、制度维持不变,贫困现象就不会消失。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出现了结构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冲突主义范式等等,使得弱势群体问题不再只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正在成为一个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和政策研究。
二、国内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随着“弱势群体”问题首次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国内学者们加大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形成的原因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对于势群体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能力、综合等五个视角界定了弱势群体的含义。
第一是经济学的角度。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弱势群体中最本质性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认为经济上的贫困是弱势群体之所以弱的症结,经济上的劣势导致了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竞争中最终的失败。
(汝信、陆学艺、单天伦,沈红,1998;孙立平,20002;吴鹏森,2003;周沛,2006等)第二是社会学的视角。
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竞争失败、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等)而造成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出现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
而且他们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或者能力摆脱弱势地位,需要依赖国家、社会和他人等的帮助和支持(钱再见,2002;郑杭生、李迎生, 2003;张敏杰,2003等)第三是政治学角度。
主要是从权利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弱势群体的“弱势”。
刘书林、昝剑森、程新征认为,“弱势”并不是指人的主观方面的条件有什么低下或缺陷,而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势的人们(唐钧, 2003;钱大军、2004;俞荣根、张立平,2006等)。
第四主要从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为视角来进行界定。
王思斌(1998)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有的学者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杨宜勇,1997;李学林,2005等)。
第五从综合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的界定。
即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如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界定弱势群体可以从“是否丧失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本,是否难于融入所处地域社会的社会生活、难于与其他群体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是否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和社会对于社会群体的既定评价等角度来定义。
”(李强, 1998;李斌,2002;吴鹏森、孙立平、孙迪亮、薛晓明,2003;陆士桢, 2004等)。
关于弱势群体的成因研究,学者们认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不能避免的一种自然性现象, 社会性弱势群体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起飞时,市场经济中的伴生现象。
一般社会性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
朱力(1995)认为社会性脆弱者群体形成的因素较复杂,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结构转型中, 计划体制和机制与市场体制和机制的摩擦, 不协调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二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郑杭生、薛晓明认为, 弱势群体的出现与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有关。
范恒山认为, 收入分配渠道的多元化及分配制度的不规范, 加快了弱势群体的产生。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失缺。
郑杭生、朱庆芳认为,作为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产生于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
凡是拥有公民资格的公民都应享有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在福利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
四是个人能力与素质较低。
昝剑森、薛晓明等认为, 大部分失业者和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谋生渠道单一,择业观念陈旧,是形成弱势群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个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或者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个人生存、生活质量、经济状况等受到影响,需要依靠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帮助。
比如中国的西北干旱区,山区,雪灾区等等地区的弱势群体。
这种因素所构成的弱势群体更多具有暂时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一般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和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
在我国体制转换时期,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已带来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嬗变。
社会弱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已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现出来,构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
因此,研究社会弱者及其生活状况,寻找其形成的原因,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3]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95( 6)[4]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J].北京大学学报,2003 (6)[5] 吴玲.施国庆.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2004(9)[6]薛晓明. 转型时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陶文俊,女,1976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人类学博士,新疆伊犁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