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合集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力量,我们往往会混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理解。

传统文化这个词语包含的太多了,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诠释。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源源不断的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它承载了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对抗或欺凌弱小。

它承载了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它承载了时新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芶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

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三点:修身、齐家、治国。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是历来信仰的真理。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

作为一名党员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知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强有力的后背,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的水平。

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我们要带动群众更加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然而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传统文化与干部修养

传统文化与干部修养

传统文化与干部修养1. 介绍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部修养是指干部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干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干部修养的影响和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干部培训和教育中,以提升干部的修养水平。

2. 传统文化对干部修养的影响2.1 倡导崇德修身传统文化强调崇尚道德,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作为干部,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传统文化对干部修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倡导正直诚信传统文化中的正直诚信思想,要求干部以诚信为本,坚守原则和道义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严守纪律,遵守法律。

只有具备正直诚信的品质,干部才能赢得民众的尊重和信任。

2.1.2 强调谦逊礼让传统文化中崇尚谦逊礼让的观念,要求干部能够虚心学习,虚怀若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干部修养中的谦逊和礼让,能够增强干部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2.2 弘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诚等。

这些精神是干部修养的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

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服务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宗旨。

2.3 增强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涵盖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干部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对美的鉴赏力、审美眼光和艺术修养,培养宏观、系统、战略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将传统文化融入干部培训和教育3.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干部培训和教育中,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培训力度。

开设经典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授给干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2 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让干部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干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兴趣,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干部体会

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干部体会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自豪,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其次,要坚持人民至上。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们要牢记这一理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团结协作。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注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加强内部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效应,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要勇于担当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敢为人先、敢于担当,要求党员干部要有担当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推进基层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其中的精髓,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得体会】浅谈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教育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浅谈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教育心得体会

浅谈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教育心得体会加强党性修养,事关党的建设,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不能有丝毫松懈。

围绕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作风建设、陶冶道德情操、加强自我约束等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探索实践。

但当前加强党性修养面临形势依然复杂,比如西方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的渗透有增无减,封建社会腐朽的专制、特权等方面思想文化还有市场,一些党员受影响放松党性修养,有的理想信念滑坡,有的追求享乐,生活腐化,有的违法乱纪,肆意妄为;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在加强党性修养方面没有很好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其中不乏有助于加强党性修养的积极养分。

中共党员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成长,思想观念中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在党性修养中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党性修养更为符合实际,更易入脑入心,更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蚀,取得更好效果。

我们党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

以笔者拙见,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积极养分,加强党性修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仅是领导干部政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要求,以形成了以“政德”引领社会道德、以“政风”带动“民风”的良好道德生态。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治国理政、正心修身思想,对提升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明大德”首先要学习立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立志”是儒家修身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士人为人、做事、成德的基础。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天下什么事也做不成。

“立志”作为内在驱动力,具有培植根基的作用,最终帮助成就事业与人格。

明志、明智、明止。

“立志”首先要明“志”,铸牢理想信念,要有远大坚定而清晰明确的理想志向;二是要明“智”,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要有辨明是非的智慧,要有政治判断力;三是要明“止”,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有“知止而后有定”的坚定立场。

“明志”和“明智”是对领导干部的高阶要求,而“明止”则是对领导干部的底线要求。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精神上的“北辰”,就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带领群众进行伟大斗争。

“德之大者要心中常明”,以实际行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领导干部讲政德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二、“守公德”要传承民本思想传统《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宋朝苏舜钦讲“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朱熹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都是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国家之所立是为了民众,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在选拨和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都坚持的首要原则,也唯有切实贯彻这一原则,人方能尽其才,国方能尽其善。

中华民族自古重德,尧舜之道虽历经万世而不衰,也就是在“德”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治国之道,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注定了中国的人才评价和选择标准要以德始、以德终。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人民网)这就更加坚定了党中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决心。

人以才干促事成,而以德望促心齐。

原小岗村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自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工作发展兢兢业业,不仅以其才能带领全村人民将贫穷落后的小岗村打造为新中国的第一大村,更以其德望赢得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戴,也正因其德望才聚齐人心,让民众信任他、拥护他,才使他和小岗村村民赢得属于他们的荣誉。

沈浩工作期间,事事带头、时时创先,始终与民众共担艰难,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牛玉儒、焦裕禄和孔繁森亦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而有些干部,如刘志军、何洪达、成克杰之类,则是才干有余道德不足之辈,他们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此种种,正应正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首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要从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料,又要适当的吸收适宜中国发展的外来文化,要将其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道德文化素质,坚持实践,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厚土壤中学习,以德望引领群众,以才干实施政事。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德是指官员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官德不仅是官员从政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修养和智慧。

传统官德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智慧,可以为当代官员从政者所借鉴和学习。

通过从传统官德中汲取智慧,可以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和执政智慧,更好地为国家、人民服务。

传统官德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廉洁自律。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一直提倡官员廉洁自律,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

廉洁自律是官员的基本素质和底线要求,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

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为官从政的智慧。

官员如果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只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仅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自毁前程。

廉洁自律是官员从政者应该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廉洁自律,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

传统官德中强调忠诚孝悌。

忠诚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绝对不可叛国投敌,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一边。

孝悌则是指对长辈尊敬孝顺,对兄长和长辈保持敬重和顺从。

忠诚孝悌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不忠不孝,不仅会犯下道德错误,更会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忠诚孝悌是官员从政者应该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忠诚孝悌,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传统官德中强调节俭谨慎。

节俭是指官员要节约使用公款、不浪费社会资源,谨慎是指官员要审慎处理政务、不轻易下决策。

节俭谨慎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奢侈浪费、轻率决策,只会浪费国家财富和社会资源,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

节俭谨慎是官员从政者应该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智慧,只有做到节俭谨慎,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传统官德中重视公正廉明。

公正是指官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民众,廉明是指官员要廉洁正直地履行公务。

公正廉明是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智慧,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道德准则。

官员如果不公不廉,只会伤害民众利益,导致社会不公不平,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们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学习,认真体会,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到学习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一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在柳州市某高校从事一线教育工作。

近年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首先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韩愈《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代学者研究发现,世界四大古文明,现今唯有中国还存在,其原因就是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家庭教育。

《礼记》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建立一个政权、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教学最重要。

只要把人教好了,天下太平,任何困难都能解决。

我主要从事工科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年又兼任一个班的专业班主任。

我力求关爱全体学生,尊重且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教学上,我不断创新,结合过程性考核方案及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有一门课程被认定为精品课程。

针对教学重点,我带头制作了多个教学微课,深受学生欢迎,并获得了自治区及奖励。

科研上,我主持了教育厅一项利用CFD技术支持降阻降油耗科研项目,现已申请CFD发明专利2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庄子最早提出,现已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简而言之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在生活上应该养成环保低碳的生活习惯。

我从2012年开始接触环保酵素,现能利用果皮在家中自制环保酵素,并积极用于家庭清洁,尽量减少家庭化工污染。

在力行环保的进程中,我与从事清洁能源技术的同学时常探讨污水处理等技术问题,现已申请污水处理等发明专利多项。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也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修养自我个性。800字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修养自我个性。800字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修养自我个性。

800字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五千年传承不息的辉煌历史,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奇异的瑰宝。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诚意正心,修身养性,综观古今中外人类积累的优秀品质,我觉得基本的主要应该具备善良、真诚理智、谦逊、进取、简朴六种美德。

作为财政干部干部,更应加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以利于更好的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工作上不能纸上谈兵,要深入研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事态。

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与道德品质败坏和卑劣之人划清界限。

三是学习榜样,向模范看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积极学习焦裕禄、郭明义、王英等新时期的楷模,对照榜样,找差距、找不足;对照榜样,知耻而后勇;对照榜样,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四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我们的工作每年都是重复的、琐碎的,在此情况下,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下心来干事、静下心办事,在寂寞中、清贫中寻找乐趣,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新的突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解读释义

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解读释义

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解读释义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解读释义中共中央新修订与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从标题到内容、形式,都有重大变化,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在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方面,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

《准则》开宗明义,将主要内容划分为“四个必须”“四个坚持”“四个自觉”。

为深入学习贯彻《准则》,本报开辟专栏分四期对《准则》的定位和主要内容等依次进行解读。

王岐山同志强调:“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准则》的立意内涵,把握精神实质。

”做到这一点,既需要了解《准则》在标题、内容、篇幅、写法等方面的具体变化,更需要紧扣其新定位。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通知指出,《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

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指出,《准则》“是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誓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中央关于《准则》的新定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切忌忽视。

具体而言,《准则》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位新,更显著比较而言,把《准则》定位为“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是立足“术”的角度,侧重从表面现象讲,突出了《准则》在党内法规中的历史性突破和基础性地位;把《准则》定位为“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誓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则是立足“道”的角度,侧重从精神实质讲,突出了《准则》在管党治党、执政理政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

两者相辅相成,彰显了《准则》的地位。

将《准则》定位为“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誓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既有时代新意也有历史传承,体现了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统一。

以古诗文中的廉政智慧涵养清风正气

以古诗文中的廉政智慧涵养清风正气

以古诗文中的廉政智慧涵养清风正气张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清廉官吏所著诗文中充满正气,催人奋进,蕴藏着许多廉政智慧。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要充分挖掘古诗文内在的廉政智慧,增强廉洁意识。

党员干部要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之风骨,洁身自好、克己奉公之德行。

廉以立德。

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说:“事有六者,本归一焉。

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

”他认为廉洁从政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做到廉以立德,为官者要厚植“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为民情怀,体悟“至清廉平。

路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的隽语箴言,不忘“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的前车之鉴;要坚守“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自珍自重,倡导“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的自尊自爱,保持“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自觉自省,践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自警自律;要持有“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的廉洁志向,践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廉洁追求,恪守“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的廉洁信条,保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无畏气节。

廉以立身。

对于名利,杜牧认为“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白居易主张“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苏轼坚持“苟非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做到廉以立身,为官者要涵养淡泊名利观,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不迷失、不糊涂,稳住心神、管住手脚,抗住诱惑、经住考验,“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以平和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涵养“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名利观,时刻保持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的清白气节;要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成为亲民、为民的好领导好干部,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中汲取勤俭智慧,涵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品行修养。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传统官德是历代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为官从政智慧的总结与归宿。

它蕴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其中的智慧与道理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从传统官德中汲取的为官从政智慧。

传统官德强调“德治”。

为官从政的关键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为官从政的基础。

只有心存善念,身体力行,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治国,以德化民。

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

为官从政还需要守正出新,以德为基础,善于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传统官德强调“行持”。

为官从政必须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与做事态度。

一个官员如果没有正直的品行和自律的作风,就很难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在处理公务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公正、廉洁、实干等原则,严守纪律与法律,做到公平公正。

还要勤奋工作,勇于担当,努力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传统官德强调“忠诚”。

为官从政的首要义务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诚。

官员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还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保持对正义的敬畏和信念,不受利益和权力的诱惑,始终保持官德的高尚品质。

第四,传统官德强调“内外兼修”。

为官从政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怀。

官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才干能力,提高工作素质。

也要重视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意见与需求,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第五,传统官德强调“以德而治”。

传统官德要求官员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善于用道德感化和约束自己,以德服众,以德化民。

官员应当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严守法律和纪律,做到不虚假不腐败,真诚为人民办事,取信于人民。

传统官德中的这些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官德之道和为官从政的指南。

它们不仅对于古代的士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今天的官员们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为官从政之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为官从政之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铸就为官从政之魂史争伟【摘 要】德是为官从政之魂。

干部作为国家权力的体现者和执行者,其自身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对于发挥示范效应、继续取信于民、巩固执政地位都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炼就干部的优秀道德品质,产生通达的从政心态,树立敬畏之心和检验干部道德水准的高低。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为官从政之魂关于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从政之魂。

从政重德,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炼就干部的优秀道德品质 总书记曾经讲过:“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为官之道即是修身明德的做人之道,又是修己以安人的为官之道。

如果干部自己不能树立良好的榜样,又将如何教育群众,为官者正己方能正人!儒家的修身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精华。

儒家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儒家为了达到修身的目标,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立志、省克、慎独、忠恕、力行。

例如,忠恕,所谓忠恕之道讲的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的做人应时刻做到换位思考,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更应当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做出的决策、制定的计划、下达的命令是否违背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是否会损害到别人的人格和尊严。

这些虽然是古代官员的修身之道,但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产生干部通达的从政心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有人讲过:人的烦恼的多半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在比较早心理逐渐失衡,从而带来烦恼的。

细细品味现实生活中,使人高兴或者沮丧的,又有多少不是来自于攀比。

人贵在有一颗平常的心态,特别是领导干部,因为手中掌握权力,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德是指官员必须具备的品行和道德修养,是指导官员从政的智慧之一。

从传统官德中汲取智慧,对于现代官员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从传统官德中汲取为官从政智慧的一些方面:诚信是官德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作为官员,必须保持诚实、正直、守信的品德。

诚信是建立官员与人民之间的信任的基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官员具备了诚信之德,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廉洁是官德之要。

传统中国智慧认为官员必须廉洁自守,不能贪污受贿,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

廉洁是保持政府的清明和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官员权威和形象的核心。

廉洁从政,官员才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社会风气的正化。

谦虚谨慎是官德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员被要求谦虚、谨慎,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谦虚能够使官员心怀谦逊,不骄不躁,与人民一起沟通交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谨慎能够使官员审慎行事,不轻易下决策,避免盲目、冲动的行为。

谦虚谨慎的官员更能够保持清醒和理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第四,忍耐是官德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强调忍耐的重要性。

官员在为政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忍耐能够让官员保持冷静,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毅力。

忍耐还能够帮助官员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平和地处理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只有官员具备了忍耐之德,才能够抵御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第五,奉公守法是官德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作为官员,必须按照法律和纪律办事,不能滥用权力、违法乱纪。

奉公守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的前提,也是树立官员威信和权威的基础。

只有官员既重视法律也确保自己遵守法律,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传统官德中蕴含的智慧在现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廉洁、谦虚谨慎、忍耐和奉公守法等品德将成为现代官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论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论文

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摘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不失为提高领导干部修养、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廉政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干部修养康政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无数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洁格言、普句,这些都为当今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明辨义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义轻利”。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墨子曰:“义,利也。

”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

给领导干部的启示是:要重大义,轻私利,不取不义之财,用仁义之心去爱民,去为人民谋利。

我国古代从政为官崇尚廉洁清正为民,如彪炳史册的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德为宝”、包拯铁面无私、海瑞刚直不阿,他们因不受物质利益诱惑、立场坚定而受到万众拥戴。

当代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

积极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用传统文化中“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的名利观勉励自己,明辨义利,洁身自好,杜绝贪污腐化。

如果能做到重义轻利,就能够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就不难做到廉洁自律,从而真正为百姓谋利,反之,如果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就会耐不住清贫、经不住诱惑和考验,从而走向道德的深渊。

二、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孔子日:“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具备较高的自身修养是人世从政的前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

247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刘 朗(中共隆昌市委党校 四川隆昌 642150)摘要:中国“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说明了领导干部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足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干部廉政教育,既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政水平,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领导干部;廉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更是源远流长,起于中华文化的原典,伴随着中华文化的诞生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反腐倡廉文化挖掘出来,从中汲取反腐倡廉元素,并以历史为镜鉴,进行研究、思考、品味、自省、自警,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大有裨益。

一、廉政为本,决不忘本先秦典籍 《晏子春秋》有云:廉者,政之本也。

道出了廉与政的关系,即廉为从政之本,廉政、清廉是官员、干部的根本。

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建“八本堂”,其家训中有一条:“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要求家族子弟做官以廉为本。

《周礼》 中记载,当时考核官吏有“六廉”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条条都是“廉”字当头,体现了“廉”是为官从政之本的精神。

明末清初,湖南人王船山写了一部 《读通鉴论》,指出为官要有三个准则:清、慎、勤,其中也是把清廉放在第一位的。

反之,历史上因为丢掉了廉政这个“本”,导致人亡政息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如导致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国破人亡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朝廷腐败极其严重。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句话源自 《诗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用来评述唐玄宗刚当皇帝时还能够励精图治、讲究简朴,但后来却没有坚持下去,一步步走向昏庸、奢靡。

同样,每位领导干部刚开始都想着严格要求自己、有所作为,只是很多人后来没有坚守如初,自我放松要求,解除约束,甚至滑向腐败的深渊。

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定力”

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定力”

洋增强道德定力,崇德向善重品行。

一些党员干部栽跟头,往往不是因为才干,而是栽在德行上。

梳理近些年查处的案例,不少通报中指出“道德败坏”的问题。

增强道德定力,关键在一个“修”字。

党员干部要对照党规党纪要求,加强党性锻炼,陶冶道德情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常修为政之德,坚守政治品格,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

弘扬传统美德,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

锤炼个人品德,培养健康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维护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增强抵腐定力,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清廉是福、贪欲是祸”。

只有经常修剪欲望,不为诱惑所动,才能筑牢廉洁的根基。

增强抵腐定力,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慎欲,把思想防线筑牢,从小事小节守起,做到廉洁从政。

慎权欲,牢记初心使命,做到权为民所用,时刻警醒、经常自省,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公私分明、秉公用权。

慎钱欲,面对金钱的诱惑,党求之有度、用之有节,对非法收入、不义之财,切莫伸手。

慎色欲,色字头上一把刀,“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倒者”,对待美色的诱惑,要做到自尊自重,洁身自好,经受住灯红定力修炼非一日之功。

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我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古代官德及其当代启示作者:董云蒂来源:《卷宗》2014年第09期摘要:我国古代官德思想极为丰富,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忠、仁、廉、勤、慎,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官德思想,对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官德;传统文化;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官德思想极为丰富,这些官德思想对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我国古代官德的内容官德,指为官者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从政的道德原则。

我国历代先贤认为为官者首先要拥有君子之德。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国古代对为官者有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综合来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忠、仁、廉、勤、慎:(一)忠。

即忠君爱国,强调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是我国古代对为官者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也是官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忠”的小篆体可以看出,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所以说“忠者,德之正也”,尽忠者,必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智慧和才干。

(二)仁。

即“爱人”,是儒家官德思想中的灵魂。

对于为官者来说,“爱人”主要体现为爱民。

在我国,民本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就已经要求为官者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对入仕前的学子们和从政后的官吏们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

为官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发展好社会,就要有爱民之心,有顺民之意。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廉。

即廉洁自律,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是我国古代官德首要的规范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 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等,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政者,正也”, 《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