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全回灌技术规范标准设计

合集下载

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技术规程

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技术规程

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技术规程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规程旨在规范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技术的实施和管理,保障工程安全、经济、高效地运行,同时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规程适用于需要进行工程降水与回灌的工程建设项目。

二、术语和定义1. 工程降水: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工程安全和施工需要,采取的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2. 回灌:指将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水,通过一定的方式注入地下含水层中,以补充地下水资源。

3. 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指将工程降水与回灌两个过程结合起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基本规定1. 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应遵循安全、经济、环保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2. 建设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设计,并报请相关部门审批。

3.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和经验,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4. 监测与维护应贯穿于工程降水与回灌一体化的全过程,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果。

四、降水设计1. 降水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考虑降水深度、范围、影响半径等因素。

2. 降水设计方案应包括降水方式、井点布置、抽水设备选择等内容,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 降水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回灌设计1. 回灌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地下水资源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回灌量、回灌水质、回灌方式等因素。

2. 回灌设计方案应包括回灌井点布置、回灌方式选择、回灌设备配置等内容,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 回灌设计应充分考虑回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六、降水与回灌工程施工1. 施工前应对工程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井点定位和标记。

抽水井回灌井设计探讨

抽水井回灌井设计探讨
左右,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6.90m,水温13.5t。
3 抽水及回灌试验
3.1 工程量
为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场区内布置水文
地质勘探线一条,设抽水井、回灌井各1个,观测孔
2个,详见抽水井及回灌井布置示意田,抽水井及回
灌井结构详见表l。
抽水井及回灌井抽水示意田
3.2 抽、回灌水试验
灌水量为:
Q=·1.366k(h2-H2)·=32017N3/d
式中:K一含水层渗透系数(取回灌试验求得的
渗透系数80.84mid);
瓦一设计回灌时井中水柱高度(厄="+
S,ii:含水层厚度,S:设计水位上升高
度,取回灌试验水位上升平均值4.04m):
Ro—影响半径(Ro=异+ro丑=25√DK,
抽、灌水试验按三次水位降深(上升)进行。每
次水位降深(上升)稳定时间都大于8小时。当第一
次降深完
成并稳定8小时后直接转入回灌试验(所
谓回灌试验就是将抽水井抽出的水通过回灌井再送
回至含水层中去的一种方法,简称回灌试验),当水
瑰为建筑物制冷和供热目的提供技术参数依据。因此本文通过抽水及回灌试验所获成果计算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
目液渗透系数,从而使中央空洞井的设计合理,并求得最佳抽。液井数量比及合理布井方案。
关键词 地沮中央空词 抽水井 回浪井 抽(淮)井数量比
l 前言
汇宝商业广场位于沈阳市府广场北侧,总建筑
ro=0.29(瘤+凸)d、6为规划回灌井区边
长,分别为120m,60m)。
上述计算结果回灌量为32017m3/d,与抽水供
给量相当,说明31680m3/d的抽水量能通过回灌井

回灌井技术方案

回灌井技术方案

珠海市恒虹世纪广场基坑支护回灌井、降水井施工技术方案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二O一O年一月珠海市恒虹世纪广场基坑支护回灌井、降水井施工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负责:项目负责:总工程师:院长:提交单位: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提交日期:二O一O年一月十五日联系电话:,2263344(传真)项目负责电话:一、前言珠海市恒虹世纪广场位于拱北粤海中路与迎宾南路交汇处的西北角,由1~3单元42层商住楼及局部4层商业楼组成,设有2层地下室。

地下室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桩间采用旋喷桩作为止水帷幕,支护桩及止水桩桩深均为。

恒虹世纪广场基坑外北侧现有2栋天然地基建筑物、基坑内地下水较丰富,为确保基坑支护安全顺利实施,必须采取回灌、降水措施。

参照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提交的《珠海市恒虹世纪广场超前钻勘察报告》,场地地层结构如下:(1)人工填土层土层为素填土和杂填土,素填土由粉质粘土混碎砖块、碎石块组成,松软~压实状;杂填土由建筑垃圾组成,灰黄色、灰褐色,松散-稍压实,层厚约~。

(2)淤泥质砂层主要分布在基坑外部边沿的局部地段,多呈薄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饱和,松散-稍密,含淤泥质,层厚约~。

(3)粉质粘土层主要分布在基坑外部边沿的孔段,湿~很湿,软可塑状,粘性较强,质纯,细腻,层厚约~。

(4)砾砂层局部为圆砾,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饱和,稍密~中密状为主,含粘粒,层厚约~。

(5)粉质粘土层该层分布局限,湿,可塑状,含石英粒,层厚约~。

(6)花岗岩风化残积砂(砾)质粘性土层分布在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厚度变化较大,硬塑状为主,局部地段顶部呈可塑状,土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局部地段为砾质粘性土,层厚约~。

(7)全风化花岗岩层岩芯呈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原岩矿物以长石和石英为主,组织结构尚存,长石呈粉末状,湿,坚硬状,层厚约~。

(8)强风化花岗岩层矿物以长石和石英为主,底部夹少量碎岩屑,组织结构清晰,岩芯呈土柱~半岩半土状,层厚约~。

(9)中风化花岗岩层(10)微风化花岗岩层二、回灌井、降水井设计恒虹世纪广场基坑外北侧现有2栋天然地基建筑物。

回灌井施工方案

回灌井施工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编制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地质情况与水文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场地地质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水文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回灌井施工参数及布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回灌井施工参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现场布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人员及材料设备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劳动力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机械及材料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回灌井施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工艺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二)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七、回灌井回灌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回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回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八、回灌井回填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九、安全文明施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安全施工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文明施工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一、工程概况深圳市上步片区第七单元07-05.07-06地块城市更新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以南, 振中路以北, 四号路以东, 现场地东侧紧邻燕南地铁站, 场地东侧为工艺大厦和士必达大厦, 南侧为华胜大厦(高层)。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回灌井)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回灌井)
施工课外调研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
摘要
施工降水的来源 先阶段水资源的情况,新技术使用的必要性 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介绍 施工降水的回收应用前景及现状分析
施工降水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地下水,雨水,现场生产废水
施工过程中,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开挖深基坑,由于含 水层被切断,在压差作用下,地下水必然会不断地渗流入 基坑,如不进行基坑降排水工作,将会造成基坑浸水,使 现场施工条件变差,地基承载力下降,在动水压力作用下 还可能引起流砂、管涌和边坡失稳等现象,因此,为确保 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
降水井出水能力
q0
l1d
24
式中:q0——单井渗水量(m3/d);
l1——进水管高度(m);
d——进水管直径(m);
α'——与含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经验系数(经验系数 取值范围30~130)。
现场生活用水量
q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1N1K 2
式中:q1——现场生活用水量(m3/d); P1——生活区居民人数; N1——生活区昼夜生活用水定额(m3/(人•d));
在基坑工程施工中,常采用降水方法将坑内或坑外地下水位 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但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地基中原水 位以下土体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加,导致地基土体固结,进 而造成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和建(构)筑物产生不均匀 沉降、倾斜、开裂等现象,严重时可能危及其安全和正常 使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常采用回灌技术措施回灌技 术原理在抽水井和被保护建筑物之间(靠近被保护建筑物 一侧)设一排注水井,在基坑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 水通过回灌井点持续地再灌入地基土层内,阻止侧面下水 的流失,使其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基本处于 原始平衡状态,从而可有效地降低降水井点对临近建筑物 与地下管线的影响,保证其安全使用。

地下水地源热泵热源井及回灌设计-

地下水地源热泵热源井及回灌设计-
4. 应根据地下水位、流向、补给条件和地形地质情况考虑井群布置方 案,合理选取和布置取水井、回灌井的数量及位置。取水井、回灌 井的间距应根据试验井的热干扰半径确定,一般以50~80m为宜。
5. 地下水供回水管的布置应考虑多口取水井、回灌井水量的平衡。地 下水供回水管宜采用聚乙烯管直埋敷设,供水管宜保温,在寒冷地 区,系统侧的循环水路应有防冻措施。输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及《给水排 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规定。
比热容
C
(kJ/kg.K) 0.89 0.84 0.91 0.84 0.92 0.92
0.00517
0.84
35
大理石+花岗岩

36
花岗岩

37
石灰质凝灰岩

38
灰质页岩

2800 2700 1300 1760
3.45 3.14 0.52 0.83
0.00487 0.0046 0.00157 0.00166
4. 注入式回灌一般利用管井进行,采用的方式有自流回灌、真空回灌 和压力回灌。低水位和渗透性良好的含水层,宜采用利用自然重力 进行回灌的自流回灌方式或利用虹吸原理产生水头差的真空回灌方 式;低水位和渗透性好的含水层及高水位和渗透性差的含水层,宜 采用压力回灌方式
四、地下水回灌设计要求
5. 为保证回灌效果,泵井管的连接部位,泵管与井管之间均需做好密封。 真空回灌时必须先抽真空,保持回灌所需的真空度。
(GB50050)的要求,并结合地
6
全铁
≤0.3mg/L
7
CaO
≤200mg/L
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特性及 地下水化学特点,地下水地源热

DB T29-252-2018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规程地标

DB T29-252-2018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规程地标

6
施工与验收 .............................................................................. 16
6.1 6.2 6.3 6.4 6.5 6.6 6.7 成孔施工 ........................................................................................ 16 井管安装 ........................................................................................ 16 滤料投放 ........................................................................................ 17 止水施工 ........................................................................................ 17 洗井 ................................................................................................ 18 试抽水试验 .................................................................................... 18 成井质量验收 ................................................................................ 19

地下水地源热泵单井回灌率计算方法探讨

地下水地源热泵单井回灌率计算方法探讨

WESTERN RESOURCES 2021浅层地热能是从地表至地下200m深度范围内,储存于水体、土体、岩石中的温度低于25℃,采用热泵技术可提取用于建筑物供热或制冷等的地热能,这类低温热源可以大大地降低传统供暖与制冷的能耗,节约成本,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是一种绿色能源[1]。

地下水含水层的回灌能力直接影响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中回灌井的数量,从而影响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成本,是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调查内容[2-4]。

单井回灌率是表征地下水含水层的回灌能力的重要参数。

1.常规计算方法作为表征地下水含水层回灌能力的参数,单井回灌率即为单井的回灌量与出水量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不同降深(或升程)单井的出水量(或回灌量)不同[5],因此单井回灌率采用单井单位升程的回灌量(单位回灌量)与单井单位降深的出水量(单位出水量)的比值进行计算(见公式(1))。

X=q灌/q出公式(1)其中:X——单井回灌率,单位%;q灌——单位回灌量,q灌=Q灌/S灌,单位L/(s.m);q出——单位出灌量,q出=Q出/S出,单位L/(s.m)。

通常采用回灌试验最大升程的回灌量除以最大升程计算单位回灌量,采用抽水试验最大降深的出水量除以最大降深计算单位出水量。

下面以2019年开展的兰陵县乡村振兴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中L1号孔抽水、回灌试验(见表1)为例进行探讨。

表1兰陵县L1号孔抽水、回灌试验数据表L1号孔于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2日开展了抽水和回灌试验,其中抽水试验进行了3次降深,抽水延续时间41.5h,最大降深8.82m,对应的单位出水量0.86L/(s.m);回灌试验进行了1次升程,回灌延续时间50h,最大升程7.17m,对应的单位回灌量0.83L/(s.m)。

根据常规方法进行计算,L1号孔单井回灌率为96.5%。

2.存在问题分析从表1中看出,抽水试验过程中不同降深时计算的单位出水量是不同的,计算的单位出水量在降深最低时最大,降深最大时最小,单位出水量随降深的增大而减小。

单井注水方案范文

单井注水方案范文

单井注水方案范文单井注水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开发手段,通过向油井注入水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正确的单井注水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提高油井的产能。

本文将详细讨论单井注水方案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一个完善的方案。

首先,选井是单井注水方案的首要问题。

在油井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对地层条件良好的储层,包括良好的储量和渗透性,以确保注水效果。

同时,应考虑注水井与产油井之间的关系,选择与产油井距离适当的注水井。

其次,层位选择是单井注水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地质勘探结果,选择有利于水和油的分离的层位,以避免注入的水直接进入产油层,影响产油效果。

水源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注入的水源应稳定可靠,符合规定的水质要求。

一般可以选择地下水、地表水或者回收水作为水源。

在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注入水源的供应量和水质的稳定性。

另外,水质要求也是单井注水方案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注入水的水质应符合规定的水质标准,以确保注入的水不会对储层产生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水中的溶解氧和硫化物含量要尽量低,以避免对储层产生腐蚀作用。

注水方式是单井注水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常用的注水方式有齐注水和分层注水两种。

齐注水是指在井筒中同时注入水,适用于渗透性均匀的储层。

而分层注水是指将井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注入不同的水量和压力,适用于渗透性不均匀的储层。

注水井网密度也是单井注水方案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注水井网密度的选择应根据地层条件和水驱效果来确定。

一般来说,注水井网密度越大,注水效果越好,但也会增加开发成本。

最后,注水量的选择也是单井注水方案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注水量的选择应根据地层条件、油井产能和预测的采收率来确定。

一般来说,注水量应符合经济效益,并尽量减少注水井的堵塞风险。

综上所述,单井注水方案的关键问题包括选井、层位选择、水源选择、水质要求、注水方式、注水井网密度和注水量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综合考虑,可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单井注水方案,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提高油田的产能。

浅层地热能单井回灌节能原理

浅层地热能单井回灌节能原理

浅层地热能单井闭式回灌节能原理对于地下200米以上的浅层地热能不但提取比较容易,而且节能环保,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冬季供热时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机组提取热量,使供热水温可达到45℃---85℃之间;夏季制冷通过热泵机组提取的冷量,使空调冷冻水温度可达7℃左右。

地下浅层资源丰富、可以长期循环利用,利用该资源供冷、供热比传统的燃煤、燃气锅炉及普通空调供热供冷要节能约40%-70%。

单井循环技术是利用专业钻探设备从地层表面往下钻成孔,孔径为1000mm,深度为200米以内成孔后进行数据测定,根据电测数据对复杂的地层进行精确的计算,主要对其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流速和热传导系数进行精确计算。

通过以上的计算要先设计水井桥式滤水管和螺旋管的下管位置,因为地质结构和下管位置的直接影响到单井换热量的大小,最后要确定最佳换热地层。

利用不同地层的物理特性结构把回水按不同的地质结构进行回灌设计,地质结构的不同每百米的换热量也有所不同,百米换热量一般在200kw-600kw范围之间。

注:地下水在土壤中常年在不停的横向流动,浅层地热能单井回灌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其流动方向形成垂直流动,主要利用回水水流冲通地下土壤中的水通道,以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交换能量。

横向流动主要以回水水流与土壤或沙层砾石等易于流动的地层进行能量转换。

当水泵在井的下部抽水时形成负压,通过负压差的作用加快回水和扩散换热面积,其单井换热能效主影响区域宜为20-25米之间,再通过水泵循环、交换提取土壤、沙层、或砾石等地质中的能量。

交换过程不损耗地下水、不污染地下水资源。

单井回灌节能技术是目前国内最佳的节能、环保技术;也彻底解决了常规水源热泵系统井水回灌难题。

而且本技术具有初装费低、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解决水源热泵系统回灌问题的最佳方法。

回灌井方案

回灌井方案

XX三期、所街6号地块项目回灌井施工方案XXXXXXXXXXXXXXXXXXXXXX年XX月XX日目录1、工程概况2、回灌注水井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3、回灌井的注水运行3、安全与文明施工一、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本工程地下连续墙已深入基岩隔断承压水含水层,但考虑到本工程降水时间较长,降水面积非常大,降水深度非常深,周边环境异常复杂(西侧邻近地铁二号线隧道),在基坑挖土及降水运行过程中,为防止地铁侧地下连续墙出现局部渗漏而引起该侧坑外地面沉降,拟在该侧适当位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回灌井作为应急措施。

本工程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地铁侧地下承压水位监测,当该侧承压水位下降超过报警值时,开始实施回灌。

回灌井沿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外侧布置16口,井深35~40m,过滤器采用双层过滤器。

2、主要设计依据⑴《桩位平面布置图》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⑷现场实际情况及我公司多年的施工经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野外勘探,结合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层分布详见报告附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现自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①-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稍密,由碎砖、瓦块和粉质粘土混填,局部为老房屋基础,表层为厚约10cm左右的沥青路面。

层厚1.3~9.5m。

①-2a淤泥质填土:灰黑色,流塑,夹少量碎砖,含腐植物,有腐臭味,分布于暗塘范围。

层顶埋深1.3~5.7m,层厚0.6~1.8m。

①-2素填土:褐灰~灰黄色,软塑~可塑,由粉质粘土夹少量碎砖块填积,均匀性较差。

层顶埋深1.4~3.3m,层厚0.4~6.3m。

②-1粉质粘土:黄灰~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分布于坳沟范围。

层顶埋深1.8~5.0m,层厚0.4~5.4m。

②-2粉质粘土:灰色,软塑为主,夹流塑淤泥质粉质粘土,底部为黄灰色可塑粉质粘土,局部夹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偏低,干强度中等。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成井与回灌技术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成井与回灌技术

一、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6
单井开式系统
图1-4
双井开式系统
水源系统类型
3
2012/3/27
一、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7
对于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用业内行家的话来说,“ 所有的地面系统基本相同,所有的地下系统基本不 可见”。可见,地面上热泵系统的设备和技术都已 经相当成熟了,而主要的技术瓶颈为地下水回路系 统。 国内基本是沿用饮用水井的技术标准,对回灌也没 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从用户角度来讲,希望整个地下水系统单井出水流 量大、寿命长、系统可靠、回扬次数少。 从技术上来讲,需确定以下一些指标:地质条件、 回灌方式、地下水灌抽比、回扬次数、洗井次数 。
二、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10
1、自然地理、气象条件
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施工前需了解当地的自然 地理、气象条件。 地下水温度和冬夏两季应用空调制冷和制热时 间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有很大影响。冬冷夏 热(冬季和夏季时间相差不大)地区是应用地下水 地源热泵的良好区域。
5
2012/3/27
26
2.5 过滤器 常用过滤器主要有:填砾 过滤器、骨架过滤器、缠丝过 滤器、贴砾过滤器等。它的构 造、材质、施工安装质量对管 井的出水量、含砂量和工作年 限有很大影响,因此是管井工 作的核心。 过滤器主要由过滤骨架和 过滤层组成。过滤骨架主要起 支撑作用,多为管状骨架。过 滤骨架孔眼的大小、排列、间 距与管材强度、含水层的孔隙 率及其粒径有关。
8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系统 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水源系统抽水井和回灌井设计 回灌及回灌井的堵塞 案例分析
4

单井全回灌技术规范

单井全回灌技术规范

引言为规范和推动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井(以下简称浅层地热能采集井)优质施工的标准,特编制本标准。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井技术是一项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的浅层地热能采集技术,它以井底层的循环水为介质,与200米以上(根据钻井深度)土壤中的18℃左右的恒定温度进行能量转换,通过调节装置它可以完全实现地下水就地全部同层回灌,不消耗水资源也不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是安全的。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逐步几倍上升,每年可实现浅层地热能替代传统供暖能源约20万吨以上标煤。

我省有许多重要工程都采用了单井循环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技术供暖和制冷。

河南省空调冷冻节能协会提醒大家,应用本项技术时可能涉及到发明专利号202120035650.5和专利号202120035666.6地源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和单井全回灌同井循环地热能采集装置,为了节能减排,大家共同蓝天白云,发明人愿意把本项节能环保技术贡献给全社会每一位热爱节能环保事业的人。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节能环保技术规范1.技术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节能环保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要求。

2.技术规范引用文件:GB/T 13663-200 供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50296 供水井技术规范3.技术术语:以下为本文件的技术术语3.1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节能采集井壁钻井时形成800mm~1000mm直径的圆形井壁3.2 分水器调节浅层地热能地下土壤换热交换量的调节装置3.3 地热能交换提取颗粒当浅层地热能提取装置工作时通过地热能交换提取颗粒能把能量交换至直径约20米以内的岩土层或沙层中去。

3.4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并联井系统本系统最小可为2000平方以内的建筑物供热供冷,最大可通过多井并联为千万平方以上面积供热供冷,对食品、药物、冷链等低温供冷系统节能量更大。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

回灌井技术方案范文回灌井是指将工业废水或其他含有污染物的水回注到地下水层中,并通过地下水的自然过滤和净化作用,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回灌井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场地选择、井筒设计、注水方式、水质要求和监测以及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具体介绍。

一、场地选择:回灌井场地应选择在工业排放源附近或污染源附近,以减少管道运输过程中可能的污染和泄漏风险。

同时应考虑到地下水层的特征,尽量选择地下水层较深、孔隙度较高、含水层连通性较好的区域。

二、井筒设计:回灌井井筒设计应根据地下水层的特征,确定井深、井径和井壁材料等参数。

井深应根据回灌水量和地下水层的承载能力来确定,井径则根据回灌水体的粒径大小来选择。

井壁材料可以选择钢管或塑料管等耐用材料,以确保井体的强度和密封性。

三、注水方式:回灌井的注水方式包括直接注入和间接注入两种。

直接注入是将工业废水通过处理系统后直接注入到回灌井中,而间接注入是将废水先存储在水体中,通过自然过滤和净化后再注入回灌井中。

注水流量和注水压力应根据地下水层的承载能力和水平补给速度来确定,以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四、水质要求和监测:回灌井的水质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在废水处理前,应进行水质监测和分析,确定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种类,以确定适当的处理工艺和设备。

在回灌过程中,应定期对回灌水体进行监测,以确保地下水层的水质达到安全标准。

五、安全措施:回灌井技术应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首先是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其次是加强对井筒的维护和监测,定期检查井壁和井口的密封性和稳定性,以防止井水泄漏和井口塌陷等安全问题。

另外,要加强对回灌水质和地下水层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安全。

总之,回灌井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净化水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行业标准-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

行业标准-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

DZ/T XXXXX—XXXX目次前言 (III)引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3)5 回灌目的层可回灌性勘查与地质设计 (3)5.1 回灌目的层勘查 (3)5.2 回灌目的段的确定 (4)5.3 回灌井地质设计 (5)6 回灌井钻井技术设计与施工 (6)6.1 回灌井钻井技术设计 (6)6.2 施工工艺及要求 (7)7 地面回灌系统设计与安装 (10)7.1 地面回灌系统设计 (10)7.2 地面回灌系统安装要求 (10)8 回灌试验 (12)8.1 一般规定 (12)8.2 梯级流量试验 (12)8.3 梯级温度试验 (12)9 回灌工艺 (12)9.1 一般规定 (12)9.2 回灌方式 (12)9.3 回扬 (13)9.4 回灌数据统计分析 (14)9.5 生产性回灌方案 (14)10 回灌监测与评价 (14)10.1 一般规定 (14)10.2 回灌监测的内容 (15)10.3 回灌热储参数变化分析 (15)10.4 回灌评价 (16)11 系统维护与保养 (16)11.1 回灌运行前的养护 (16)11.2 回灌运行期的养护 (17)11.3 停灌后的养护 (17)12 成果验收与资料提交 (17)12.1 成果验收 (17)12.2 资料提交与归档 (18)附录A(资料性附录)合理采灌井距 (19)附录B(资料性附录)大口径填砾井身结构 (20)附录C(资料性附录)固井射孔井身结构 (21)附录D(资料性附录)定向钻进的井身结构 (22)附录E(资料性附录)常用套管尺寸及规格 (23)附录F(资料性附录)回灌系统运行流程图 (24)附录G(规范性附录)回灌井回灌监测记录表 (25)附录H(规范性附录)开采井回灌监测记录表 (26)附录I(资料性附录)回灌目的层可回灌性勘查报告提纲 (27)附录J(资料性附录)年度回灌总结报告提纲 (29)参考文献 (31)引言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广泛应用于供暖、理疗、种植、养殖等领域。

单井回灌——精选推荐

单井回灌——精选推荐

热泵的本质:热泵的本质在于:热泵是唯一一种可以将低品位能量搬运到高品位能量的技术。

将低品位能量搬运到不同品位高度所消耗的能量具有很大不同。

它不同于其他的任何一种采暖技术,不同的温度品质对热泵的效率影响巨大。

热泵的工作范围:夏季,在人体舒适区25℃和相对湿度60%的情况下,露点温度为16.6℃。

为满足除湿要求,冷源的温度就必须低于该露点温度。

为了满足夏季供冷工况下的除湿能力,同时完成室内外环境10℃温度差的工作范围,考虑到5℃的传热温差和5℃的冷冻水传输温差,常规热泵系统在夏季需要供应7oC的冷水,热泵的做功范围从2℃到35℃,总计提升33℃的能量品位梯度;为了满足冬季供热工况下的供暖能力,完成室内外环境30℃温度差的工作范围,常规热泵系统在冬季需要供应50oC的热水,热泵的做功范围从0℃到55℃,总计提升55℃的能量品位梯度。

常规热泵系统之所以需要在冬夏季提升如此大的能量品位梯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

地源热泵单井回灌技术探讨作者:董健 2010年10月29日来源:中国地源热泵网字体:(大中小)点击:609一、地热回灌方式综述地热回灌(geothermal reinjeetion)是将水回灌于地下的技术措施。

地热回灌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有力措施,在世界各国已获得广泛应用,它对于地热资源的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生产井寿命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所采用的地热回灌措施有三类:①同井分层回灌,即在同一眼地热井中存在两个含热水层的情况下进行的回灌,确定其中的一个含热水层为生产层,而另一个含热水层为回灌层。

②对井回灌,即打两眼地热井,确定其中的一眼为生产井,另一眼为回灌井,生产层与同灌层可同层,也可不同层。

同层回灌的开采井与回灌井必须保持合理距离。

③群井生产性回灌,选择有利场地进行地热尾水的多井集中回灌。

回灌量与全热田的开采量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其中同井分层回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源热泵系统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业界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多争议。

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

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

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回灌井工程设计、回灌井工程施工、回灌试验、水质测试与评价、地面回灌系统建设、回灌监测系统、回灌运行管理及保养维护等内容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管辖区范围内地热尾水回灌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615-2010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229-2006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NB/T10099-2018 地热回灌技术要求DZ/T0330-2019 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260 地热钻探技术规程DZ/T 0054 定向钻探技术规程CJJ28-2014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B29-187-2008 天津市地热回灌地面工程建设标准DB12/T664-2016 地热单(对)井资源评价技术规程DB12/T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DB12/T541-2014 中地温地热钻探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热尾水geothermal tail- water被提取热量后,温度降低且水质未受污染的地热流体。

3.2 地热尾水回灌 geothermal tail- water reinjection将地热尾水通过回灌井灌入热储层的过程。

3.3 热储geothermal resevoir地热流体相对富集、具有一定渗透性并含载热流体的岩层或岩体破碎带。

3.4 孔隙型热储porous reservoir指埋藏于地下,具有一定有效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地质建造。

3.5 裂隙型热储fissured reservoir指埋藏于地下,具有一定裂隙度和渗透性的地质建造。

单井回灌试验要求

单井回灌试验要求

单井回灌试验要求A.0.1 回灌试验开始前,应对回灌井进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才能进行单井回灌试验。

距离回灌井45m范围内的观测井不应小于2口。

A.0.2 稳定流回灌试验宜进行3次,水位上升宜先大后小。

最大水位上升应低于地表下0.5m,其余2次上升值可分别为最大上升值的1/3和2/3,相邻两次试验水位相差不应小于1m。

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5m场地,可进行2次稳定流回灌试验。

A.0.3 回灌开始后,回灌井水位、观测井水位、回灌量应及时观测。

自回灌试验开始后时刻起,水位观测时间间隔应为:1、3、5、7、10、15、20、25、30min,以后应每隔30min观测1次。

回灌量应每隔30min观测1次。

回灌试验结束后,水位恢复过程应及时观测,观测要求应与回灌过程相同,至井中水位恢复至初始水位为止。

A.0.4 当下列任一条件发生时可认为达到稳定标准:1 在连续2小时内回灌量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试验过程中无降雨或其他干扰因素);2 回灌井内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3cm,水量波动小于3%;3 观测井中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2cm。

A.0.5 非稳定流回灌试验应进行1次,回灌水量宜采用稳定回灌试验中第2次试验中测得回灌量,且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整个试验过程中流量变化不应大于5%。

A.0.6 非稳定流回灌试验监测频率及方法应与稳定流相同。

A.0.7 试验过程应及时进行现场试验资料整理,并检查试验是否有异常行为。

A.0.8 影响半径可利用稳定流试验中回灌井及观测井数据计算:122112lg lg lg s r s r R s s -=- (A.0.1) 式中:s 1——距离回灌井r 1.处水位上升值;s 2——距离回灌井r 2.处水位上升值;R ——回灌井影响半径。

A.0.9 回灌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可利用泰斯配线法根据非稳定流回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A.0.10 加压回灌初期回灌压力应逐步上升,自水位上升至井口后,回灌压力应每30min 增加10kpa ,直至达到最大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为规范和推动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系统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井(以下简称浅层地热能采集井)优质施工的标准,特编制本标准。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井技术是一项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的浅层地热能采集技术,它以井底层的循环水为介质,与200米以上(根据钻井深度)土壤中的18℃左右的恒定温度进行能量转换,通过调节装置它可以完全实现地下水就地全部同层回灌,不消耗水资源也不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是安全的。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逐步几倍上升,每年可实现浅层地热能替代传统供暖能源约20万吨以上标煤。

我省有许多重要工程都采用了单井循环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技术供暖和制冷。

河南省空调冷冻节能协会提醒大家,应用本项技术时可能涉及到发明专利号201420035650.5和专利号201420035666.6地源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和单井全回灌同井循环地热能采集装置,为了节能减排,大家共同蓝天白云,发明人愿意把本项节能环保技术贡献给全社会每一位热爱节能环保事业的人。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
节能环保技术规范
1.技术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井节能环保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要求。

2.技术规范引用文件:
GB/T 13663-200 供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50296 供水井技术规范
3.技术术语:
以下为本文件的技术术语
3.1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节能采集井壁钻井时形成
800mm~1000mm直径的圆形井壁
3.2 分水器
调节浅层地热能地下土壤换热交换量的调节装置
3.3 地热能交换提取颗粒
当浅层地热能提取装置工作时通过地热能交换提取颗粒能把能量交换至直径约20米以内的岩土层或沙层中去。

3.4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并联井系统
本系统最小可为2000平方以内的建筑物供热供冷,最大可通过多井并联为千万平方以上面积供热供冷,对食品、药物、冷链等低温供冷系统节能量更大。

4.设计
4.1.1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井内结构图
图1.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井内结构图
4.1.2 浅层地热能采集循环井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搜集所需浅层地热能采集井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并进行现场勘查;
2)确定浅层地热能换热井位置和采集深度;
3)确定浅层地热能提取交换供热(冷)功率;
4)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浅层地热能提取井的位置和数量;
5)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浅层地热能多需材料的配备。

4.1.3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采集井位置,应根据施工现场采集
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靠近机房周边;
2)浅层地热能采集井应能满足15米吊机工作,半径位置以利于施工和后期维修。

离建筑物应保持3米以外距离;
3)两口井相距位置应大于20米以上;
4)浅层地热能采集应注意当地地下水流方向,严防相反干扰。

4.1.4 浅层地热能采集井设计结构应注意以下内容:
1)浅层地热能采集井直径应大于800mm以上,深度应为100米以上(200米以内);
2)蓄能滤料颗粒材料应使用1.5mm左右的石英砂或干净的大沙或小米石;
3)选择合格的桥式滤水管和螺旋管(377mm);
4)成井后用井内摄像机确认好桥式管和螺旋管准确位置;
5)通过确认好的位置制作橡胶壁离装置;
6)选择质量优越的多级潜水泵。

4.2 浅层地热能单井全回灌采集井的结构设计
4.2.1 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其单井每米换热量也有所不同,个别地
区因地质复杂的原因,每眼井均应进行探测地质结构。

附表:浅层地热能单井全回灌采集井参数表:
4.2.2 浅层地热能单井回灌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1)蓄能填料颗粒应采用直径大于0.1mm小于0.3mm石英砂或无细末的大沙或干净的小米石;
2)橡胶密封囊应有足够弹性,厚度应大于5mm,有足够的抗拉力和抗压强度,材质应符合饮用水管件的相关标准;
3)阻水换热井壁需采用6mm以上厚度桥式滤水管和螺旋管,根据设计长度相结合;
4)沉淀管长度设计应不少于6米;
5)能量提取区(下部水泵区域)砂网密度应在80目-90目两层,上部浅层地热能混合交换区砂网密度应不大于30目两层;
6)严防井管连接处焊缝漏砂,焊接完成后及时包80目滤网两至3层(下管和滤料时易擦边)。

5.施工标准:
5.1 一般规定:
5.1.1 施工前一定要进行现场地质勘探或先打一探测井,根据相
关地质数据依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5.1.2 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施工任务及施工安全,材质,成井要求;
2)施工技术措施;
3)钻井设备、人员、材料、费用和施工进度。

5.2 单井全回灌浅层地热能循环换热采集井施工
5.2.1 井管与橡胶能量采集区应密封到位,位置分部合理,下井
内装置前应先用井内摄像机复查后再确定准确位置。

5.2.2 橡胶密封装置下井过程中确保装置完好无破损。

5.2.3 各换热分配管管径可根据井的换热量进行变动。

根据地质
不同,换热量不同,抽水管为DN40~DN100,回水管为DN20~
DN100。

5.2.4 井内装置应用法兰盘焊接密实牢固并加密封垫片用螺丝上牢。

5.2.5 浅层地热能分水器和能量调节装置,井口修建下口直径不
少于1.2米,井内腔高度不少于1.5米,井下口直径600mm,
井盖采用承重井盖。

6.工程验收
6.1 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应齐全(包括录像),并已通过相应的施工质
量过程的监督检验。

6.2 水压、水流试验应符合浅层地热能提取设备的相关要求。

6.3 施工单位应提交成井相关材质、工艺、报告。

报告应包括浅层地
热能单井全回灌采集井的地质柱状图,施工工艺图等资料。

6.4 成井完成后应结合浅层地热能采集井内装置和供热(冷)系统,
对浅层地热能采集井的供热(冷)采集功率进行测试,并计算出实际采集供热(冷)功率。

采集井的实际供热(冷)功率应不低于设计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